安吉尔新进员工三级培训安全教育培训试题

【招教】2012陕西招教考试最全基础知识
2012陕西招教考试最全基础知识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 主要思想有:
“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 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 1632
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 ,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 “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 1912 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 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 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 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
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
情、 意、 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
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 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 非形式逻辑思维、 形式逻辑思维。
(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情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 130 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 70 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
实现者”标准、 “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 y:f
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新课程知识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 8
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 年——2001 年 6 月,制 订了 18 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
个学科计 49 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 年 9 月,38 个实验区,高中 2003
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 年与 2005 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 学中的应用。 ’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
,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 10%一 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
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 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F
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
(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 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
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 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 我实现的需要。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
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8.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 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 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 向。
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 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探讨人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是自然和社会的(交叉、中间、边缘、综合)学科。
心理现象结构表。
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
个性心理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情绪、情感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
世界观、兴趣
能力、性格、气质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现实。
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语言。
心理学的研究有四个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12.& 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大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13.&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是什么?(★)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叫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分叫突起。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产生的规律性的内外刺激反映。
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是反射活动。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围神经系统组成的。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神经元一般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脑干:延脑、脑桥、中脑。
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听觉中枢位于颞叶,视觉中枢位于枕叶。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人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13.&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14.& 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髓神经组成。
15.&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6.& 意识是人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
17.& 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为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动物和人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由词语作为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如“望梅止渴”。它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18.& 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19.& 简述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20.& 简述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
神经活动主要是指大脑皮层活动。它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1.&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第三节&&&&&&&&&&&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机能主义也主张研究意识,但是他们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桑代克、斯金纳&
&“心理学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和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
反对把意识分析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个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特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精神分析心理学——又称弗洛伊德主义。“心理学第二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心理学第三势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皮亚杰&&&
(反以行为主义心理学)
奈赛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他正式建立了认知心理学的新方向。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简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进行研究的心理学派是机能主义。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的是认知心理学。
第一势力:行为主义
第二势力;精神分析
第三势力:人本主义
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第二章&&&&&&&&&&
第一节&&&&&&&&&&&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信息整合加工功能;预测与预见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简述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引起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对兴趣的依从性;
对活动的可理组织;
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个性特点。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教师可以边讲课,边板书,这种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配。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10.&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²&&&&&&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²&&&&&&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感觉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相互补偿、联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各类:
动景运动(霓虹灯)
诱发运动(月亮在云里穿梭)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恒常性;
感知觉是最基本的认识过程,是高级认知过程活动的基础。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又叫做“思维的知觉”。
10. 观察的品质:
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精细性;
观察的敏锐性。
11.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
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学会做观察记录;
观察后的归纳、总结。
12. 主要的直观方法有哪些?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正确地使用直观?★★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实物直观;
模像直观;
言语直观。
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正确地使用直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正确的组织直观。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第三节&&&&&&&&&&&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根据信息提取时间不同: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根据信息的加工存储内容不同:陈述性知识记忆和程序性知识记忆。
根据意识参与程度不同: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良好的记忆品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持久性;
记忆的准确性;
记忆的准备性;
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过度学习为50%时,记忆效果最佳。
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
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容易遗忘。
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及时复习;
过度学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排除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干扰;
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观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10. 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图像信息(0.25~1秒)和声像信息(2~4秒),记忆容量为9~20个比特。
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图像记忆是感觉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形式。
注意是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方法。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保持时间:1~2分钟。记忆容量为9~20个比特。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两种,主要是听觉编码。
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有效方法。
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两种。主要是语义编码。
人类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两种不同的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11. 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2. 在学习中,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
第四节&&&&&&&&&&&
表象与想象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无意想象:& 梦
消极幻想:空想
积极幻想:理想
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想象的加工方式:黏合(美人鱼)、夸张(大人国、小人国)、拟人化(雷公、蛇精)、典型化(阿Q)
想象的品质:
想象的主动性;
想象的丰富性;
想象的生动性;
想象的现实性;
想象的新颖性;
想象的深刻性;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原型: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
论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结合科学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10. 简述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强烈的创造愿望;
丰富的表象储备;
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原型启发;
积极的思维活动
灵感的作用。
第五节& &语言与思维
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句子。
言语:是指用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言语的功能:交流功能、符号功能、概括功能。
言语的各类: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
言语的理解:词汇理解是言语理解的第一级水平;&句子的理解是言语理解的第二级水平;&课文或话语的理解是言语理解的第三级水平。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类型:
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10.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性的核心:发散思维。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12.& 提炼事物的本质,舍弃其非本质特征的过程是抽象。
13.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14. 以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为主的学习属于:概念学习。
15. 概念形成的三个阶段:抽象化、类化、辨别。
16. 试论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充分利用“变式”
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17. 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确运用变式;
科学地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8.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19.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和严谨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21. “足智多谋,随机应变“主要是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
22. 试述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强语言交流训练;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并随着认知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心理学家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类型。
三种情绪状态包括:心境、激情、应激。
“心有余悸”是描写人在恐惧中的心境。
人类情感有: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简述情绪的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自我防御机制:压抑、否认、置换、文饰、投射、代偿、升华
10.& 什么是情绪?它有哪几种分类?(★)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具有情景性、暂时性和机动性的特点。
通常情绪分为三类: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激情:是一种短暂爆发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适应性反应。
第二节&&&&&&&&&&&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意志的特征:
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意志行动以随着动作为基础。
认识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意志行动的过程:准备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动机斗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
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自制性;
意志的坚韧性
教师意志品质表现的特点:
实现教育目的的自觉性和坚韧性
选择教育决策的果断性
处理师生矛盾的自制性。
试论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10. 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
首先帮助学生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
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督促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培养学生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第四章&&&&&&&&&&
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
需要的种类:
根据需要的起源: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的对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归属与爱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通过研究,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程度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
由低向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位于需要层次底部的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这种需要是个体生存所必须的,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是必须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后三个层次的需要也叫成长性需要,它们能让个体的生活质量更高,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
较低级的需要必须部分满足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动机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原因和内部动力。
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
外在条件是诱因。
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简述动机及其功能。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着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激发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
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
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10.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
11. 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12. 兴趣的品质:兴趣的广度、兴趣的中心、兴趣的稳定性和兴趣的效能。
13.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节&&&&&&&&&&&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
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力、智力。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知识是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
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技能是相互区别的概念。能力与知识经验不同。能力也不同于技能。能力和技能都有概括性,但概括水平不同。
知识、技能与能力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首先,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技能的形成,而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就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其次,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又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的。
智力: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智力理论: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智力的三维结构论:吉尔福特提出的。形成智力的因素共150种。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提出的。流体智力: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晶体智力: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三元智力论:组合性智力、经验性智力、使用性智力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谈谈应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语文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自知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音乐智力。
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它为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支持。
对智力的认识更加宽泛,不再做单一性评价;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潜能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因材施教;
学生学习方式应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关注个性发展;
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增强,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活动的可能性提高。
知识就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要表征。
能力测验:
一般智力测验:
最早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称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后经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的翻译和修改,改名为斯坦福——比纳量表,是目前世界上广泛流传的智力测验之一。
智商(IQ)=智龄&实龄&100&&&&&&&
韦氏智力量表改用离差智商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
IQ=100+15Z
Z=(个体测验得分—群体平均分)/SD
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能力测验
10. 智力测验的标准: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反复测验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
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效度高信度一定高。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具有预测性,效度就高)
标准化:是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
按照测验的性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测验题目;(难度和区分度)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被试,确定标准化样本;
施测程序标准化;
统计结果,建立常模。
11. 反映试题的基本质量的是信度。
12. 能鉴别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强弱的测验表明其区分度很高。
13.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与营养;
产前环境与早期经验;
学校教育;
社会实践;
主观努力。
14. 最典型的标准化测验是智力测验。
15. 一个测验的效度包括:内容效度、构想效度、预测效度
第三节&&&&&&&&&&&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这句话体现了人格具有复杂性的特征。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句话说明人格具有稳定性。
人格的结构:气质、性格、自我调控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10.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11. 人格理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人格是由16种根源物质组成的)
“十五”人格理论;
气质类型学说:现代气质学说将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
神经活动的基本特征
高级神经基本类型
13. 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是多血质气质类型的特点。
14. 内—外向人格:是由荣格提出的。
15. &人格测验:
自陈式人格测验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PPS)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投射式人格测验
罗夏克墨迹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TAT)&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瑞和摩尔根于1938年编制的。
句子完成测验(SCT)
16.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因素;
学校教育因素;
个人主观因素。
17.&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了早期童年经验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
19.& 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性格。
第五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
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简述态度的结构。
态度的认知成分, 是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社会态度的功能:
适应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
价值表现功能;
认识或理解功能;
第二节&&&&&&&&&&&
印象形成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自然特征、社会特征、心理特征。
印象形成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
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第三节&&&&&&&&&&&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需要的理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
包容需要;
控制需要;
感情需要。
中小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第四节&&&&&&&&&&&
群体心理: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群体的功能是: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
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影响从众的因素:
个体的特点;
群体因素;
刺激物因素。
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们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影响服从的因素:
命令者的权威;
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
情境压力。
个体产生服从的原因:合法权利、责任转移。
自我效能感:(★)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最新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20&2=40)
1.心理学家冯特于------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A.1869年&&&&&
1879年&&&&
1889年&&&&
2.技能学习最基本的条件是
A.讲解 B. 示范
&C.练习&&&&
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直接决定活动完成的心理特征是
A.能力&&&&&&&
B.气质&&&&&&&
4.某学生在英语测验中取得了高分,他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这种归因的特征是
A.内部、稳定、可控的&&&&&&&&
B.内部、稳定、不可控的
C.外部、稳定、可控的&&&&&&&&
D.外部、稳定、不可控的
5.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 A.时快时慢 &B.
快者越快&&&
C.先快后慢&&&&&
&D. 先慢后快
6.某人对某种制品的用途总是有一种惯常的固定模式,很难看到它的其它用途,这在心理学上称为
A.定势&&&&&&&
功能固着&&&&
C. 认知风格&& D. 顿悟
7.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
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8.在什么情况下,动机对学习具有最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A.动机强度较高&&&&&&&&&&&
B.动机强度较低
C.动机强度适中&&&&&&&&&&&
D.动机最强
9.人们在保持知识时采用各种记忆术,实际是应用了记忆的
A.精细加工策略 &B.
多重编码C.过度学习&&&&&&&&&
D.认为增加线索
10.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
感知直观&&&&
D. 表象直观
11.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教师在提供感性材料时,变换其非本质特征而保持其本质特征,这种方式是
A.变式&&&&&&
定势&&&&&&
下定义&&&&&
1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构成。
&&A.意识和能力& B.
规则和技能&&&&
C.认知策略&&&&&&
&D.经验和方法
13.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1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
A.归属&&&&&&
B.自我实现&&&&&
C.尊重&&&&
15.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干扰?
A.消退和干扰抑制&&&&&&&
B.倒摄和干扰抑制
C.前摄和消退抑制&&&&&&&
D.前摄和倒摄抑制
16.一般在教学开始前使用--------来模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A. 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17. 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知觉的哪种基本特性?
A.选择性&&&&&
B.理解性&&&&&&&&
整体性&&& D.
1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特性是
A.品德&&&&&&&&
道德&&&&&&&
个性&&&&&&&
19.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20.创造性是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 思维程序&& D. 能力或特性
二、填空题(1&20=20)
1.教育心理学是介于----------科学和-------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2.影响心理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和----------。
3.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是--------------和-------------。
4.按观察的计划性分类.观察法可分为----------观察和--------观察。
5.从教学评价的功能来划分·教学评价可分为-----------评价和---------评价。
6.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和合作学习。
7.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和------------。
8.心理学家把教师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关注生存阶段、关注----------阶段和关注------------阶段。
9.在确定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时.常用的三个指标是---------效度和----------。
10.在课堂管理中·我们常把学生的课堂行为分为积极的行为、----------的行为和----------的行为。
三、简答题(6&5=30)
1.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2.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3.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培养的有效方式。
5.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6.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四、论述题(10分)
联系实际,论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员工三级教育试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