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论断新要求是怎样体现

谈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的粗浅认识·毕节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第02版:要闻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
谈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的粗浅认识
一、关于新思想的认识 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全会提出的若干新思想的最集中的体现,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这个新思想、新目标的提出,是对改革开放35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同时暴露出来的若干问题的深刻反思和科学总结。 反观我们过去的一些做法,用民间的说法,“总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粮食生产、生猪生产多了就砍、少了就喊”几成常态;一边是要下大力气抑制通货膨胀,一边是听证油价、电价、水价轮番涨价;一边是产能过剩,一边又大上过剩产能的项目;一边要降pm2.5,一边又出台鼓励人们购买汽车的优惠政策;一边是要治理环境污染,一边又让污染企业改头换面争相上马;一边是呼吁对18乙亩耕地红线的保护,一边又让几百亩上千亩乃至几十个平方公里的耕地在城市扩张中消失。得不偿失,自相矛盾,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政府用一只手控制房价上涨,同时又用另一只手推动房价上涨。诸如此类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层出不穷,等等,都呼唤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最重大的理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的说明》中指出“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 过去一段时期,政府扮演着多重角色,“既当裁判者,又当运动员”,既要管别人不能“犯规”,又管不住自己不“犯规”;既要维护公平竞争,又不断抵制、消解公平竞争的诉求和规则;政府缺位和政府越位的现象十分突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指出: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处理好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理论和现实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二、关于新论断的认识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若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论断,深入学习、领会这些新论断所表达的新观点、新要求,对于指导改革发展具有极及其重大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体现在理论总结方面的判断:“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障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难以形成的”。 (2)体现在重大原则立场方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3)体现在思想观念方面的论断:“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 (4)体现在对深化改革的论述方面:“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不断深化。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5)体现在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方面: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度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多发易发,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这些新论断(新判断)体现了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立场,重大战略判断,重要战略目标,是指导全面深化改革一系列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重要遵循。 三、关于新举措的认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若干重大战略举措,主要分布在“决定”的第二至第十五部分。“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据日“参考消息”援引德国商报的评论:“中国政府决心实施惊人广泛的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短短几天,就公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包括放宽独生子女政策、废止劳教制度和放开银行利率等轰动性改革”。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1月15日报道:“针对中国宣布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美国财长雅络布.卢今天表示,这是一项‘雄心勃勃的改革议程’”。西班牙国家报称:“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将是开始实施一揽子雄心勃勃的改革措施”。几乎都众口一词,用“雄心勃勃的改革议程”、“雄心勃勃的改革措施”来形容“决定”提出的新举措、新目标。 这些新举措、新目标大致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关联度大,社会影响面广。如“关于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分四个大内容来部署和安排,涵盖“构建新型农民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方面,覆盖面非常广,与城乡之间居民生产生活领域关联极高,而且一句话差不多就关涉到一项政策,一项政策就关涉到一个甚至几个社会群体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指向。影响面之广前所未有。 二是政策性、规定性十分明晰,不像过去有些政策,停留在“要求”层面,给“打折扣”、“做选择”留下很大空间,导致执行起来五花八门。如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就明确界定“全面开放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在农村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一个多余的词都没有,明白清晰。 三是关注度深,具体可操作性强。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政策举措:“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一句话回应了择校的诸多应解决的难题,回应了若干家庭对改变择校问题的殷切期盼,一句话回应了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深度指向标准化考试的弊端,指向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取向。 四是关注现实,指向深远。如“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寥寥数语,把30多年来计生工作、人口问题、超生躲生与贫困交织、黑户口等谈不完、讲不尽的社会现实尽收政策、制度关照之下,现在是启动符合政策规定的夫妇生育2胎,下步是“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目标是“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指向相当深远,并趋向了一个国家民族的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无疑是一个大智慧。有人认为允许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其影响不亚于“两弹一星”;如果把人口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度拿来考量,把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可能产生的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考量进去,把家庭成本、社会成本、行政成本等等考量进去,高唱“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的绝不仅是计生户这个群体,还包括社会各类人士。很显然,这是一项利好各方的重大政策,其积极意义及深远影响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新举措很多,其特点也很多,对精神实质的学习领会也还是初步的、粗浅的。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综上所述,全会决定提出的若干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具有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又一个里程碑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指出的那样:“全会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毕节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毕节市南部关新区北安置区市行政办公中心左侧
毕节日报社主办    邮编:551700 电话:
所有内容为毕节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提供技术支持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新部署 -- 新济源党刊
&& &&&&&&当前位置:&首页
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新部署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报告总结了十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与经验,全面把握了国家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未来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体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总结过去与规划未来的统一,对我国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刊对报告所蕴含的丰富思想进行了初步解读,供领导同志参考。
●科学发展观——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的确立,再次体现了我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贡献。从科学发展观在党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08年开始的为期一年多学习实践活动,再到引领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无数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全党、全社会的高度认同,已经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辉煌成就的实践推动,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新的理论概括,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表现,是指引党和人民前进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前行在民族复兴的现代化征程中,只要我们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就一定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不断创造党和人民事业新辉煌。
●宏伟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出这一目标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人民愿望,是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宣言。从“建设”到“建成”,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寓意深远。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之家”四个字来描述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蓝图。党的十三大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进入新世纪,十六大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七大号召全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今天,党的十八大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预示着小康社会建设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探索与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概括新总结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深刻阐述,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新的论断。主要包括:一是阐述了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做的贡献。指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对不同历史阶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果作了精辟概括。指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作了新的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党的十二大提出,到党的十七大形成完整的定义。此次党代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涵义,又增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扩展到五位一体。
●庄严宣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每当改革进入关键时期,这个问题就会特别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走什么路的激烈争论。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给出了坚定回答,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个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下一步的路该怎么走,思想界有着很不相同的主张和激烈交锋。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这个问题再次做出鲜明回答:“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庄严宣示和郑重承诺。走回头路,就会重新回到贫穷落后、僵化封闭的状态;走西方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就会亡党亡国,步苏联东欧之后尘。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只有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我们才能抓住宝贵发展机遇,持续良好发展态势。“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庄严宣誓,廓清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坚定了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高度自信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信心。
●“三个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与信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对建党90多年特别是近30多年历史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第一次从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三方面全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并首次向全党提出,要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党的奋斗史和中国近百年发展道路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与信心。在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作出阐述的基础上,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进行了深一步的挖掘,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及具体制度等多个层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意蕴;科学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一直有极少数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始终持怀疑态度。为消除上述认识误区和种种疑虑,应对国际国内的各种风险和考验,必须保持头脑的高度清醒和理性自觉,必须保持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理论上讲,这“三个自信”决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基础之上的。不仅来源于革命与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仰赖于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从内容上看,这“三个自信”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不仅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而且深刻揭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和本质要求。我们相信,只要全党和全国人民都有这“三个自信”,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由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1982年党的十二大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两位一体的“两手抓”。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提升为三位一体。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继续坚持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总布局。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崭新命题,这一概念的提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六大以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呼声高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提上日程。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在这里,五位一体总布局已经呼之欲出。党的十八大顺应历史潮流,正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确立为五位一体。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生动体现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非凡勇气,深刻反映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八个必须”——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在世情、党情和国情发生重大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十八大报告全面系统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不仅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而且表明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六大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十七大用十个“结合起来”阐述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十八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八个必须”,这不仅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总结和宝贵财富,而且是新形势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指导原则。与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的相关内容相比,表述上更加精炼,语气上更加坚决,是十八大报告提出“八个必须”的一个重要特点。十六大报告在阐述这个问题的时候,用的是“坚持什么”,十七大报告用的是“把什么同什么结合起来”,而十八大报告用的是“必须坚持什么”。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每一个“必须坚持”更具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突出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新胜利的重要保障。这八个方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必须始终坚持。
●从“建设到建成”——提出了小康社会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提法新要求体现着十六大以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及其内涵的持续提升拓展。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民主、科教、文化、社会、人民生活这六个方面定义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加入了新内容,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其中。十八大报告赋予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的、更高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充分反映了十八大提出的小康社会是更全面、更协调、更关注民生的小康社会。从这一新要求的内涵及特征来看,首先,十八大提出的小康社会是整体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是在继续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加强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其次,这一新要求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第三,这一新要求更加关注民生,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体现了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新部署,既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又立足现实、切实可行,是我们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行动指南。
●“两个翻番”——更加关注城乡居民收入提高
十八大报告在对发展目标的阐述时明确:“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其中,不仅有对十六大以来既定目标的延续和发展,如国内生产总值翻番;而且有新目标新要求,即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城乡人均收入倍增计划。首先,两个“翻一番”的明确目标是中国发展实力的集中体现。两个翻番,一个是强国,一个是富民;一个是经济总量指标,一个是人民生活指标,充分体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理念,回应了人民新期待,为老百姓勾勒出未来生活的幸福图景。其次,两个“翻一番”表明着中国发展质量的重大提升。两个指标的同步提出,说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意味着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挂钩,广大人民可以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收益和改革开放带来的现代化成果。其三,两个“翻一番”是科学发展科学谋划的发展目标。两个“翻一番”不是空洞的数字指标,其背后有着坚实、科学的政策设计作基础。从健全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到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都是国家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弥补发展“短板”,推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具体举措。其四,两个“翻一番”是立足发展现实的务实选择。十六大以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按此推理,未来8年保持GDP年均增速7.1%左右,居民入均收入增速7.1%左右即可实现两个翻番。可见,两个“翻一番”是有实力、有基础、有措施、有把握实现的目标。两个“翻一番”,描绘出了一幅幸福中国的美好图景,传递出中国未来发展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大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人民生活更幸福的坚定决心。
●“四个着力”——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在十八大报告中,对如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明确了“四个着力”的方向和思路,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四个着力”分别从增强市场活力、创新驱动战略、现代产业体系和开放型经济四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也就是着眼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新优势,从而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尤其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日益复杂,“四个着力”指出了国民经济亟待解决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明确了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同时,还以“五个更多依靠”进一步阐明了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和工作重点,即“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这也是在党的重要文件中首次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来源和增长引擎进行了系统阐述,对贯彻落实主题主线、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多年以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使工农、城乡关系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推进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在此基础上,十八大报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进一步发展了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就是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只有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才能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强调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因此,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三农”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得以解决。
●“三个更加注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要求
从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部署,到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用“四个坚持”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路径,再到十八大报告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清晰、稳妥而坚定的政治体制改革路线图,我们看到了一条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特色之路、光明之路、希望之路。
十八大报告在论及政治体制改革时的最大亮点,就是郑重提出了“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三个“更加注重”,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态度。
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本质问题是要进一步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十八大报告多处强调“服务”理念,并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执政党,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功能的重新定位。这一执政观是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因此必将深化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情谊。
群众的参与热情,是治国理政的民意基础和智慧来源。民众广泛参与的民主,才是名副其实的民主。无论是党内民主还是人民民主,无论是政治民主还是经济民主,都不能关起门来,把广大人民群众排除在外。近年来,从村民自治到城乡同票同权,从开门立法到网络问政,从政务公开到党务公开……为了吸引人民群众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民主政治,我们党从理论到制度都有新突破、新举措,不断夯实民主的群众基础,保障人民的公民权利,公众有序参与已经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亮点。
法治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十八大报告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放在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突出位置,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其目的是通过法律形式实现顶层设计,选择法治路径保证中国社会的各项改革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显示出旺盛的活力和美好的未来。
●文化强国建设——关键与着力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十八大报告同时指出,实现文化强国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已经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大国,文化产品数量众多;以电影生产为例,我国电影产量由2003年的不足100部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但是2012年上半年国产电影在国内的票房收入中仅占三成。这种表象的繁荣离文化强国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因此,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强国建设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就是要解决我国文化创作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活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文化强国建设应找准着力点。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凝练。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而凝练,明确了价值导向,将进一步凝聚起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判断。二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公民道德建设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关系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就是要纠正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些不良之风,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当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八大顺乎民心民意,进一步强调了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指出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等一系列措施,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一方面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另一方面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二者不可偏废。在文化发展中,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真正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关注民生——首次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党中央对当前我国就业形势进行科学研判后对今后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从十六大报告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到十七大报告“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就业理念,再到今天“推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新要求,细微的变化折射出党和政府在促进就业工作理念上的进步。
就业不仅仅是解决生存问题,更高质量的就业包含了人们劳动环境改善、劳动工资提高、劳动时间合理、劳动安全保障等重要的内容。在保证就业总量的同时,进一步关注就业质量,就业内涵变化体现出社会文明进步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牵涉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尊严。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到“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到“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从“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从“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到“保护劳动所得”,十八报告这些工作部署和制度保障,在保证就业总量的同时,进一步关注就业质量,就业内涵变化充分体现出党中央的民生情怀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这对于调动人们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将走出一条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同步发展的就业新路,必将激发巨大的动力。
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不但需要党的理论、方针、路线的指引,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公民要有终身学习培训以及创业的观念,企业在转型发展壮大中要更多考虑企业社会责任,政府要在扩大群众就业、服务群众就业的过程中把党的理念、政策落实好,切实保障群众在劳动中的正当权益。
●成果共享——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新要求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报告把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既对收入分配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也为解决社会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具体途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报告主要提出了两点新要求:一是提出了两个同步的要求,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二是提出了要“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改革强调“两个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而十八大报告更注重“两个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是对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深化,因为只有“两个提高”没有“两个同步”的话,“两个提高”的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
十八大报告就收入分配改革问题作出安排。概括起来就是“增收、节支、缩小差距”。首先,必须让劳动者从一般意义上的“劳有所得”转向“劳有所值”、“劳能共享”,持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其次,在公共资源分配上向民生福利保障倾斜,通过健全社保体系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减轻城乡居民的生活负担,尤其是让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群众和低收入群体获得公平的保障。再次,通过消除垄断、改进税收结构、消除灰色区间、鼓励慈善事业发展等多种措施,不断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要求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突出强调要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行统筹推进。这既说明了中央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高度关注,也表明了中央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顶层设计的重视,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设、全面覆盖的重视,这也体现出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深入的现实要求。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不仅提出了未来社会保障发展的宏伟目标,也明确了在我国当前国情下推动社会保障前行的具体方向。要不断扩大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人员都纳入制度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加快扩大基本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低收入群体是社会保障的“短板”,要全力推进大救助体系建设,真正把有限的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到那些最需要、最期盼、最困难的群众中去。社会保障既要解决“有”的问题,又要解决“好”的问题。要在低有所保的基础上,实现困有所救,增强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能力。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这也是“保障房建设”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过去商品房一度成为我国住房供应单一渠道,现在,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保障房建设,开始逐渐获得重视,“两条腿走路”的局面逐渐形成。这说明中央对社会保障体系以人为本思想的落实,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论从认识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进入了新的阶段。
●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独立成篇进行专门阐述,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达到新的水平。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战略部署。一是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美丽中国即天蓝、山秀、水净、地绿;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生态平衡;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二是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就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足见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前所未有的重视,显示出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科学完善。
生态文明是以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强调加强生态教育,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在“7.23”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加以阐述,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十八大又进一步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上的发展和深化,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探索过程,显示出我们党对当前形势的准确判断与超强应对能力,彰显了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两型社会”建设——系统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系统阐明了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是我们党通过总结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吸收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先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国情,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国土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就是要求我们积极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加强资源的节约与管理,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切实有效地从源头上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提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保障。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这意味着生态文明不再仅仅是一种指导观念,而是上升到一种制度、一种约束,它将成为各级政府考核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将进一步加快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廉洁政治建设——反腐倡廉的新部署
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历来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自十七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反腐倡廉建设”重要概念以来,反腐倡廉建设便一直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共同构成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建设的总布局。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重要时刻,十八大着眼于兴党强国富民重任,将反腐倡廉建设上升到“建设廉洁政治”的高度,鲜明地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这是“建设廉洁政治”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的首次阐释,是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建设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所做的新部署,体现了党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提法将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关涉国家政治生活和政治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对待,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全国政治文明大局中筹划,彰显了党反对腐败的坚定决心。这一提法的应用,有利于新时期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利于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谋划、部署、推进这项工作,有利于从社会关切角度及时解决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适应党治国理政的新要求。根据十八大报告部署,建设廉洁政治,需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体现,需要在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上落实。
& (本文摘自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领导参阅》第36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思想周文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