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国语通用拼音音怎么拼?

[转载]消失的文字
时间的长河,一如既往的慢慢流逝着,这一切让我们无能为力。但是,文字却是时间的克星,游走于时间的长廊,回忆,憧憬,易如反掌。
在多民族的中国,有20多个民族曾经创制了自己独特的文字。秦始皇统一文字至今,我国官方使用的文字也历经了诸多变化。如今,汉字已经成为全国各个民族间的通用文字,在国际活动中成为了代表中国的法定文字。而中国的各个民族中,回族、满族使用汉语,自然也使用汉字作为自己的文字。而其他的民族都有自己语言,没有与自己民族语言相一致的大多选择了汉字作为自己的文字,还有29个民族俱有他们自己特有的文字,比如傣族就使用4种文字,景颇族使用2种文字。
这些中华大地上曾经使用过的文字,它们是中华文明的沉淀,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正是有了文字,文明才能得以飞速发展何传播!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然后消亡,当它们再度从古人的遗存中清晰的展现在今人,或者是后人的面前时,你是否知道它们曾经存在过,它们曾经辉煌过?你是否也为之震撼?是否通过它们,能听到古人的声音?
2006年,女书最后一位自然传人杨焕谊的去世,使女书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而目前能熟练阅读东巴文的已剩下不到10人,因此有人说:一位东巴老人的逝世,无异于埋葬了一座博物馆。科学的发展,信息的高速流通带来了弱势语言的消亡,从而导致文化的单一,更导致人类思维模式的单一化。
【仓颉书】
仓颉书仅有28个字,传说是由仓颉所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有学者怀疑它是西汉人刘歆所作。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编印的《淳化秘阁法帖》收录了这件原刻在开封仓王庙《仓王造字碑》上的作品。到了公元1109年,宋徽宗令蔡京重新将其拓印上石,因刻于大观年间的内府太清楼,故起名《大观太清帖》。
仓颉书有着不同版本的解读,比如考古学者刘志一就认为它是用古彝族文字书写的一篇祭祀经文,直译为:“一妖来始,界转鸦杈,祭神青脑,祸小马念,师五除扫,幡斋解果,过鼠还魂。”它的大意为:“一群妖魔刚来到,树上乌鸦满天飞;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经消灾骑马归;五位经师施法术,做斋完毕魂幡回,消灭鼠精魂归位。”对此另一位学者马贺山表示反对,他认为仓颉书中并未发现任何古彝字。他对《仓颉书》二十八字作了新的断句,即: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草米并苅,乞少子左互。学耒,弢雨水,儿纠叔兵朱。其释义是:身体变老,需要照顾,于是尼山是养老送终的好地方。杂草庄稼一并割下,求少子在一旁帮助。学使农具,用罐取雨水,小儿缠着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红飘带。这种以“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目标的主要内容更符合孔子对大禹时代大同社会的描述。当然,这些释义都还需等待历史的检验。
从目前来看,实物考知最古的文字是甲骨文,夏代以前不得而详。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就否定仓颉书。仓颉书发现在甲骨文之前,且仓颉书的文字比甲骨文更加简单原始,故自源文字的说法比伪书说更为可信。
衍生阅读:罟纹字规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早期的岩画,岩画是人类社会活动中,以岩石为载体,用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石绘图示,在现在发现的岩画中,除了那些描绘我们能够理解的具体如动物,人物,工具,以及太阳星辰图案以外,有很多由横竖斜线组成的网格图形。这种神秘的图形似乎在表达一种抽象的符号。如1988年发现的具茨山岩画中就多为几何符号,棋盘图案等。根据史料记载,具茨山是黄帝经常活动的场所。《水经注》里记载:“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拾遗记》里记载:“轩辕始造书契。”而《淮南子》中又载:“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依据上述的线索与文化背景,经与甲骨文陶文等文字符号的对照推导,并且运用数字符号理论论证其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图形符号就是所谓仓颉造字之法,有人称其《罟纹字规》。(罟gu纹:表意为网纹,寓意其为古文。字规:表意为造字之法,寓意其字为龟。)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与活文字有传承关系古文字。他引导炎黄子孙走上使图形记号表示意义而不约束其读音的文字发展历程。
甲骨文起初是在清光绪年间,由国子监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中发现其中有文字的痕迹,王懿荣也被称为甲骨文之父。可惜不久八国联军入京,王懿荣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就服毒坠井而死,他死后大量所藏甲骨转归好友刘鹗,刘鹗又进一步收集,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到1903年,罗振玉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了大量龟甲兽骨,并编成了《殷墟书契》,为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基础。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对甲骨文举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如今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甲骨学,其中代表人物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被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性的篇章。
甲骨文以龟甲、兽骨为载体,记载了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虽然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但是甲骨文已经体现出了汉字的“六书”原则,而且已具有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甲骨文不光对古文字的研究有重要作用,也对后世篆刻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形成了具有独特镌刻技巧的“甲骨书法”。
【仙居蝌蚪文】
  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为书体的一种,上古文字,因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我国第一部地方志《临海记》云:蝌蚪崖“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
二十四史《宋书州郡志》中也写到:“天姥山(韦羌山别名)石壁上有刊字蝌蚪形,高不可识。”《光绪仙居县志》载:“晋周廷尉,造飞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据当地传说,这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纪录。
蝌蚪文最早在浙江仙居县淡竹乡境内韦羌山上发现。是我国待破译的八种文字中最古老也最识别难度最高的文字,也是至今未见篆文摹本的文字。北京大学何振明先生曾解释到蝌蚪文是一种真正的文字,有读音,有意义。这种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竹简上都出现过。周文王时候,甲骨文被转换为许多种文字,其中包括去卢文、蝌蚪文,并流传到民间,而蝌蚪文就是去卢文的一种变体,是当时记载以天文学为主的自然科学的一种笔记文字。不过蝌蚪文究竟是文字还是图案还在争论中,分歧较大,说法也不一。
【夏禹书】
夏禹书,传说为治水有功的夏代先祖大禹所制书体或所书字迹,即钟鼎书或蜾匾篆,总共只有12个字。
,目前夏禹书无任何识别的释文流传下来,所以被称未界千古之谜;甚至赋予神话般的传说,更加增添了它的不可辨认的神秘色彩。是中国八大无法破解的古文字之一。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夏禹书其中5个是古彝文,7个是甲骨文。由于混合使用古彝文和甲骨文,夏禹书比仓颉书还要难以解读,这也说明了夏文化已经具有了高度的复杂性。夏禹书的语言洗炼,比山海经更甚,当为早于《山海经》之作。如果可以证明夏禹书的真实性,则说明汉字的形成当在夏代开始。
【岣嵝碑】
岣嵝碑原刻于湖南省境内南岳衡山的主峰岣嵝峰,故称“岣嵝碑”,原迹已无存。由于字如春蚓秋蛇碑文古奥难读,加之舜禹留在江南民间的种种传说,后人多将此碑附会为夏禹治水功德碑,亦被称为“禹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关于岣嵝碑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罗含的《湘中记》、赵晔的《吴越春秋》;其后,郦道元《水经注》、徐灵期《南岳记》、王象之《舆地记胜》均有记述。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游南岳时,临拓全文复刻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明代长沙太守潘镒于岳麓山找到此碑,传拓各地,自此岣嵝碑名闻于世。
碑文共77字,9行,第一至八行每行9个字,最末一行5字。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和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岣嵝碑纵横有列、句末押韵、字多装饰,从文字进化及书法发展看,周武王时《大丰簋》始分行押韵,故此碑不应早于西周。关于《岣嵝碑》释文,历来没有定说,有人以为宋道人所造符箓文字,有人以为春秋战国时楚、越文字,有人以为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勾代表他的父亲越王不寿上南岳祭山的颂词,而刘志一则认为岣嵝碑为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所立,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
【巴蜀符号】
  巴蜀符号又称巴蜀图语或巴蜀图形文字,是在中国四川省出土的战国至西汉初的文物上,发现的一些图形符号。巴蜀符号主要分布在铜兵器、铜乐器、铜玺印等器物上。典型的巴蜀符号是虎纹、手心纹和花蒂纹等等。由于其形状非常象装饰性的符号,所以一开始并没有把它看作文字,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类似符号被发现,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这是巴蜀古族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族徽、图腾或宗教符号,是一种象形文字,是巴蜀文字的雏形。据推断巴蜀符号可能产生于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
  已发现的巴蜀图语超过二百多种,带有“巴蜀符号”的器物也已发现数千件,九成以上是刻在铜兵器上的。典型的巴蜀符号有虎纹、手心纹和花蒂纹等等,最常见的图形有虎、龟、孔雀、花蒂等。这些符号带有原始巫术色彩,只有几个符号放在一起才有意义,也只有当事人才能解读,这也为巴蜀符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巴蜀符号的年代在公元前9世纪西周到公元前1世纪西汉之间,前后延续长达800年之久。秦国统一六国后,“巴蜀符号”“巴蜀文字”被废除。正是因为带有“巴蜀符号”的器物出土较少,加上没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巴蜀符号”也一直没能被破解。而巴蜀符号是不是文字,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衡量三星堆到底是文化还是文明的试金石,也是解读古蜀五代历史文盲的关键钥匙。
【夜郎天书】
夜郎天书是中国考古学家对一份在贵州省赫章的彝族地区发现的古籍的称呼。由于当地的位置是过去夜郎国的国境,所以该古籍被称为“夜郎天书”。夜郎天书共有4480个字,以毛笔烟墨书写,由曲线和圆圈组成,笔画都像篆刻似的被屈折起来。笔画粗细不一,而且疏落有致。
&  夜郎天书被当代历史学家认为是一条解开中国西南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水平,指明当时周朝四周的民族,都并非蛮夷之邦,而是与周朝一样同样拥有高度的文化水平。
【红岩天书】
红岩天书,亦称红崖天书,是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晒甲山崖石壁上一块长达百米,高达三十米的巨大浅红色石屏,上有数十个铁灰色的符号,大者如斗,小者如升,其形状若篆似隶。1993年,安顺行署专员在文物工作会上宣称:悬赏百万元要破译“红岩天书”,一时间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专家学者云集,却没有人能真正读懂被誉为“南中第一奇迹”的贵州关岭红岩天书。
水书,水族的文字,
水族语言称其为“泐睢”,水书又称“鬼书”、“反书”。水书和汉字是世界上使用的文字当中唯一的非拼音文字。
水书的字形结构大致有三种:一种是象形字,类似甲骨文、金文。二是仿汉字,但基本上是汉字的反写,倒写或改变汉字字型的写法。相传在古代,水族先民因受统治阶级所迫害,故其祖先“陆铎公”创制“鬼书”以反对和报复统治者。所以水书又被称为“鬼书”或“反书”。三是宗教文字,即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种密码符号。书写形式从右到左直行竖写,无标点符号。由于其结构多为象形,主要以花、鸟、虫、鱼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一些图腾物如龙等所撰写和描绘,仍保留着远古文明的信息,在水族地区仍被广泛使用,因而被专家、学者誉为世界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水书所记,大多是原始宗教信仰方面的日期、方位、吉凶兆象及驱鬼避邪。在水族聚居地区,能看懂读通和会使用水书的水族人(全部为男性)被人们称作“鬼师”,他们在民间的地位很高,被人们所崇拜。“水书”就是“鬼师”祖传的极为珍贵的宝物,只传男不传女。水书就是靠一代又一代的鬼师通过口传、手抄的形式流传几千年至今。水族鬼神崇拜的一切活动,各种巫术仪式,均由鬼师从水书中查找依据。“鬼师”从用途、使用功能方面把水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白书”,主要用于丧葬、祭祀、生产、出行、房屋营造、经商、嫁娶和占卜等方面;另一类是“黑书”,又称“水书秘笈”,能掌握此书的鬼师极少。黑书就要用于“放鬼”和“退鬼”。由此可以这么说,在水族巫文化的鬼神崇拜现象中,水书是一部教科书,鬼师则是教师。鬼师与水书的结合,是维系水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关键因素,促进了水族鬼神崇拜的世代沿袭。水书除了包涵大量的原始宗教信仰内容以外,它还保存了亟待挖掘和破译的天象、历法资料和水族古文字资料。
日,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巴文】
东巴文-创世经汉文合璧写本
东巴文是一种介乎于图画文字和表意文字之间的一种文字符号。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纪录典藏。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主要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书写东巴经文,故称东巴文。
东巴文在纳西话里叫“思究鲁究”,意为“木迹石迹”,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留记在木头石头上的迹印”;二是“木石之痕迹”,可引申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东巴文的基本特点,正如清代余庆远在《维西见闻录》中所道:"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
纳西族由使用原始的图画文字进到一字一音的象形文字,是一个重大的发展。
哥巴文拼写东巴经
东巴文有1400多个单字,词语丰富,能够表达细腻的情感,能记录复杂的事件,亦能写诗作文。东巴文被称之为目前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从东巴象形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还有一种标音文字,称“哥巴文”。现存最早的哥巴文实物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丽江上桥头的摩崖。
【粟特文】
粟特文又称窣利文。古代窣利人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用以记录当时流行于中亚及中国西北部的商业语言─窣利语,创制年代不详,现存最古铭文属2-3世纪,南北朝时期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约在11世纪消亡。也有人用这种文字书写宗教文献,其中尤以佛经为多。。维吾尔族人曾经使用过的回鹘文就是在粟特文的基础上创制的。13世纪蒙古族进入中亚后窣利文遂废弃。
&粟特文的书写规则早期自右至左,自上至下书写,传入中国以后复为自上至下竖写。分词音节间无空格,没有合体。粟特文字母源于叙利亚的阿拉米字母,其17个字母有词首形式,18个字母有词中形式,16个字母有词尾形式。没有大小写之分,行文中没有声调符号。有3种变体:①萨秣建体,随窣利移民传入许多地区;②佛经体,公元500年前后出现;③草体,最晚在7世纪前已出现。传世文献有摩尼教、基督教,佛教经典和商业书信等。
【回鹘文】
回鹘文《玄奘传》十卷残叶
古代回鹘人所使用的拼音文字。又称回纥文,回鹘文就是在粟特文的基础上创制的。中国自唐代至明代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这种文字的文献,近代发现于哈密、吐鲁番和甘肃地区。11世纪的《突厥语词典》、13世纪的《蒙鞑备录》都曾记述过这种文字。根据《九姓回鹘可汗碑》等文物推断,回鹘文是在窣利(粟特)文字母的基础上形成的。回鹘文从什么年代开始使用,目前尚无定论。10世纪后,今新疆南部的回鹘人虽已改用阿拉伯字母,但回鹘文并未完全停止使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抄的《金光明经》回鹘文译本,证明这种文字一直到17世纪仍在使用。
回鹘文《阿弥陀经》四卷
回鹘文字母数目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最少为18个,最多达23个。23个字母中有5个字母表示8个元音,18个字母表示22个辅音。字母分字头、字中、字尾。字体分刻本体、写经体、草体三种。有句读符号。在摩尼教文献中还在句读符号上加红色圆圈。段落用对称方形的
个点“”隔开。行款起初由右往左横写,后改为从左往右竖写。留存至今的用这种文字书写的碑铭和文献有《九姓回鹘可汗碑》、《弥勒会见记》、《福乐智慧》、《金光明经》、《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高昌馆杂字》、《高昌馆来文》等,均对研究维吾尔族语言、文学、历史有重要价值。
【吐火罗文】&
  吐火罗语原始印欧语言中的一种独立语言,为一个已经消亡的古老语言,在公元后第一个千纪的后半期流行于塔里木河流域。经考释,此语言有东西两种方言,分别是流行于吐鲁番盆地和孔雀河中下游的吐火罗A(焉耆语)、在库车绿洲及其周边地区的吐火罗B(龟兹语)。
吐火罗文是用一种发源于北印度的音节字母书写的,这种字母被称之为婆罗米(Brāhmī),是公元6~8世纪在塔里木河流域和同时代的其他地方被用来抄写梵文的卷本,用这种文字书写的佛典,是十九世纪末叶在龟兹的沙漠古城的遗址中发现的,故吐火罗文佛典又称"龟兹文佛典"。它们是被抄写在桦皮上的,其中大多是以佛教内容为主题的,但都是残片。在一些吐火罗B文本中也包含了一些商业贸易活动的记录,这些记录为研究中亚古代民族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第一手材料。
第一份吐火罗文书写的手稿是公元1890年被英国军官鲍威尔发现在新疆库车地区。在之后的近二十年中,大量的吐火罗文文献被西方探险队发现并被带出了中国,最终使得大多数现有的吐火罗文卷本被保存在柏林和巴黎。德国的两位天才学者西克(Sieg)和西克灵(Siegling),根据吐火罗语的数词、亲属名称、家畜名称和人体各部分的名称同印欧语系其他语言完全对应这一事实,首先确定它属于印欧语系。以地理位置来看,既然吐火罗语残卷仅在中国西域有所出土,那么,它似乎应该属于印欧语系的东支。这个问题成了一个世纪以来的世界难题,而学习吐火罗语比学习梵语还要难。在我国以吐火罗语言本身为研究目的的仅季羡林老先生一人。
【突厥文】
  突厥文是公元7~10世纪突厥、回鹘、黠戛斯等族使用的拼音文字。又称鄂尔浑-叶尼塞文、突厥卢尼克文。通行于鄂尔浑河流域、叶尼塞河流域以及今中国新疆、甘肃境内的一些地方。突厥文各种文献中所用字母数目不一,形体多样,一般认为有38~40个。大部分源于阿拉米字母,一部分来自突厥的氏族或部族标志,还有一些是表意符号。词与词之间用双点:分开,但是偏正词组有时写在一起。行款一般从左至右横写,也有从右至左的。
突厥文文献种类以历史、传记性质的碑铭、墓志铭、题刻为主,还有宗教性、官方记录、日常器皿上的铭文等。已发现的突厥文主要文献有《阙特勤碑》、《暾欲谷碑》、《和毗伽可汗碑》、《占卜书》、《土瓦突厥文碑刻》等,尤其前三个被称为突厥三大碑,谈到古突厥碑铭时,一般就以这三大碑为代表,有时甚至更简化为“鄂尔浑碑铭”。突厥文的释读扩大了突厥语族语言文字史及文学史研究的领域。
【契丹文】&&
契丹大字-北大王墓志
  契丹文辽代为记录契丹语的文字,一般认为契丹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辽朝辽朝(916~1125)建立不久,神册五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命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参照汉字创制契丹大字,并在辽国境内使用。契丹大字沿用了汉字的横平、竖直、拐直弯的书写特点,并借用了一些笔画简单的汉字字形,这种借用的汉字字形只有少数保留了汉字的音和意,多半音意已不同。绝大多数的契丹大字是自行创造的新字,字形与汉字不同。契丹大字创制时尽量减少了汉字的笔画和数量,用3000余字表达了契丹语。每个字的笔画都较少,大多在10画以下。
但当时契丹上层大都以汉文为尊,契丹文使用范围有限,而且契丹大字不太适合契丹语多音节词较多和语法中有粘着词尾的特点。于是太祖弟耶律迭剌受回鹘文启示对大字加以改造成契丹小字。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约五百个表音符号。每个词根据音节的多少由1—7个不等的原字组成,词尾和各种附加成分都与词根粘着在一起,拼音方法是受汉字反切的影响。由一个原字构成的契丹小字叫单体字,由两个以上原字构成的叫合成字。合成字的原字排列顺序,一般为先左后右。
契丹小字-辽道宗耶律洪基哀册
金朝灭辽后,契丹文仍然被女真人所使用,并为女真文的创制起了很大的作用。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罢契丹字”,契丹文前后一共使用了三百多年。随着哈剌契丹(亦称黑契丹)建立的西辽()灭亡,终于成为死文字。由于辽代严格限制契丹文化的“出口”,契丹文图书全部湮灭,只有宋代王易的《燕北录》和元末明初陶宗仪的《书史会要》里收录的几个描画的契丹字。1922年,契丹小字辽《兴宗哀册》和《仁懿皇后哀册》的面世让消失了近800年的契丹文字重见天日。1930年,辽道宗和宣懿皇后的汉字和契丹小字哀册出土后,基于契丹文和汉字相互比较而进行的契丹文字解读才拉开序幕,几百年来一直将其视为女真字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也被确认是契丹字。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讲,契丹文字属于历史的范畴。研究契丹文字的最终目的在于补史证史。《辽史》是在辽朝灭亡三百多年之后仓促编修的,错误缺漏比比皆是。在二十四史中,辽史是最为陋略的一部书。现在传世的契丹大、小字碑刻共有44件,其中大部分是墓志铭。每一件墓志铭就是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历史,这对于补充、验证和订正《辽史》的记载有重大意义。截至目前,400多个契丹原字的一半已经被解读,1300多条词语和数十个句子的意义被探明。而在微观的语法研究方面,逐步释读了部分动词和静词附加成分的语法意义,有力地推动了该研究领域的继续向前发展。
【西夏文】
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1036),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汇编字书12卷,定为“国书”,下令推行,用于书写各种文书诰牒,应用范围很广。还特设蕃字、汉字二院。汉字院掌管与宋朝的表奏,中书汉字,旁列西夏文;蕃字院掌管与其他王朝的文字往来,用西夏文书写,附以该王朝使用的文字。西夏灭亡后,西夏文仍继续使用。元代称为河西字,用它刻印了大批佛经,并有活字印本。西夏文至少使用了四五百年。随着党项族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西夏文也成为无人可识的文字。
西夏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书颇重复”,是模仿汉字构字法,借用汉字笔画而创制出的独立于汉字之外的一种全新的方块文字,没有竖钩,常用撇捺,单字笔画多在十画以上,绝大部分为合成造字,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书写方式已发现的有篆、楷、行、草四种书体,楷书多用于刻印,篆书散见于金石,行草常用于手写。其语法结构独特,谓语后置,宾语前置,形容词则时前时后。
目前已发现的文献十分丰富。涉及西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法律著作《天盛年改定新律》、《猪年新法》和卷子式西夏官阶表;历史著作有《太祖继迁文》;辞典字书《番汉合时掌中珠》等。此外还有大批金石碑刻和汉文典籍以及大量的佛经译本。
【女真文】
女真文是中国中古时期活动于今华北和东北地区女真人记录自己语言的工具,是由女真族所建大金政权在12世纪前期入主中原地区前后创制颁行的官方文字。
  女真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金建国后,金太祖阿骨打阿骨打即令曾习契丹字和汉字的臣僚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试制女真文字并于1119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此即后世所谓女真大字。20年后的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另一种女真文字,此即后世所称女真小字。时颁字诏称:“百姓诰命,女直、契丹、汉人,各用本字,渤海人同汉人”。
这时女真大字开始用于官方文件,而小字还待修订,直至1145年(金皇统五年)才行初用。自此女真大小字通契丹文、汉文一道并行国内。世宗朝颁行女真字经书并选拔贵族子弟集中教习,且于1173年(金大定十三年)建立女真进士策、诗会试制度,兼设女真国子学及诸路府学。哀宗时女真小字入传高丽,金亡后仅留居东北故地的女真诸部中尚有上层人士精通女真文,后同明朝政府交通往来时以女真字作表文酬答,明廷设四夷馆及后来的会同馆延人专习女真字以付通译需要,今存两馆所编《女真译语》是为明证。15世纪中叶,蒙古文化对女真人影响加剧,女真人渐习蒙语文并借以书写自己的语言,女真文终于弛废不传。
与契丹字类似,女真大字为线性排列书写的单体字;女真小字大多则为合体,且其中的字素似乎更多直接采自大字。现存女真文资料反映出女真字系统为一个表意字和表音字的混合体且后者占据明显的多数;表音字最初可能虚化自表意字而用于记录女真语中难以忽略的变格变位后缀,在表音字增多后原来以纯粹表意字记录的语词也改用表意-表音字混合记录,这使得女真字文献更多体现出现代日文书面文献的特点来。女真文流传于世的文献形式有图书、碑铭、铜镜、印鉴、题记等。比如《大金得胜陀颂碑》、《女真进士提名碑》、《奴儿干永宁寺碑》、《女真字字母》等。
【察哈台文】
察哈台文-纳瓦依诗集
察哈台文是从中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拼写东突厥古典文学语言的一种阿拉伯字母系统的拼音文字。一般认为回鹘文学语言是察哈台语的基础。公元8~9世纪的回鹘语延续到黑汗王朝(10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初)时,称作哈喀尼耶语(喀什噶尔语)。13世纪以后,分化为
3支,其中一支是在回鹘-葛逻禄语基础上吸收西突厥语某些成分发展起来的东支(维吾尔、乌兹别克等语言),在帖木儿时期被称作察合台语。直到19世纪末,是维吾尔、乌孜别克、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
察合台文有28~32个字母。有的字母专用于拼写阿拉伯
-波斯语源的词。词中的元音往往省略。除字母外,还有辅助符号。字母分词首、词中、词末、单独等形式。从右至左横书。察合台文具有超方言的性质。其作品在历史上从小亚细亚直至阿尔泰、印度(莫卧儿王朝)使用突厥语的民族中广为流传。察合台文献,除较晚的铅印本外,多用阿拉伯字母的"纳斯塔里克体"(正体字)传抄。现代维吾尔文是察合台文的延续。
【八思巴文】
八思巴文-华夷译语抄本
八思巴文,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元朝至元年间,国师八思巴奉诏创制蒙古文字并颁行全国,称“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文”。
八思巴文属拼音文字,其字母表主要由藏文字母组成,也有一些梵文和新造字母,最初的字母表有41个和43个两种说法。形体多呈方形,又称作“方体字”。八思巴文以音素为表音单位,字母分元音和辅音,有音有音无义,类似音标,元代用来标示蒙古语,回鹘语,汉语。常见字母体式的有正体和篆体两种。行款为左起竖写,以音节为书写单位,无声调无句读,往往难以辨读。
按忽必烈的规定,八思巴文是用来"译写一切文字"的。国家培养专门人才学习该文。使得八思巴文成为贵族语言。皇帝派遣只懂得八思巴文而不懂蒙古语的汉族官吏,到军营传达情报。蒙元帝国消亡后,八思巴文也逐渐废弃,成为一种“死文字”。八思巴文是古代的“国际音标”和“世界语”,虽然应用时间不长,应用范围有限,但它的创制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社会的文明进程。我们今天仍能从各种八思巴文钱币及其它元代文物上见到它。而将蒙古语、回鹘语的译写为八思巴文,也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统一保存和流传。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中发现的大批文献中就整理出一木刻版八思巴文《萨迦格言》。
满文是中国满族使用过的一种拼音文字。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俗称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字母数目和形体与蒙古文字母大致相同。使用了30余年。由于老满文假蒙古字为字头,则蒙古语音,与满洲语音之差,不能严格区别。于是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命达海改进满文,改进后的满文有了比较完善的字母体系和拼写法,具有区别于蒙古文字母的明显特征。俗称“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另外还有一种满文篆字,是参照汉文篆书于清乾隆十三年
(1748)创制的。共有32种字体,依笔画的特征命名,如缨络篆、龙书等。
满文十二字头
满文自左而右直写,有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专门拼写外来音的字母。基本笔画有:字头、字牙、字圈、字点、字尾两种不同方向的撇和连接字母的竖线等。字母出现在不同位置上,字形往往不同。有单用
(即不和其他字母相拼)、词首、词中音节首、词中音节末 、词末等几种字形。满文有楷书、行书、草书和篆书四种字体。
满文在清代作为“国书”在文牍中与汉文并用,此外,还有不少清代保存下来的碑刻、谱书等也都是用满文撰写的。辛亥革命后,满文基本上不再使用。保留至今最早的文献有《满文老档》等,虽然目前中国现存满语文文书档案浩如烟海,而能看懂满语文的人却寥若晨星。随着满语文走向濒危的边缘,满文档案等珍贵史料也将成为无法破译的“密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际通用拼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