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俻一词名词解释是什么意思思

等而揖之。
  又曰:殷既封而吊,周反哭而吊。(封当为空,窆下棺也。)
  孔子曰:'殷已悫,吾从周。'
  又曰:曾子与客立於门侧,其徒趋而出。(徒谓客之旅。)曾子曰:'尔将何之?'曰:'吾父死,将出哭於巷。'(以为不可发凶於人馆。)曰:'反哭於尔次。'(次,舍也。礼,馆人使专之,若其自有然。)曾子北面而吊焉。
  又曰:五十无车者,不越疆而吊人。(气力始衰。)
  又曰:妇人不越疆而吊人。(不通於外。)行吊之日,不饮酒食肉焉。(以全哀也。)吊於葬者,必执引;若从柩及圹,皆执绋。(示助之以力。车曰引,棺曰绋。)丧,公吊之必有拜者,(往谢之。)虽朋友州里舍人可也。(谓无主后。)吊曰:'寡君承事。'(示亦为执事来。)主人曰:'临'。(君辱临其臣之丧。)君遇柩於路,必使人吊之。(君之於臣有父母之恩。)大夫之丧,庶子不受吊。(不以贱者为有爵者主。)
  又曰:子张死,曾子有母之丧,齐衰而往哭之。或曰:'齐衰不以吊。'(以其无服,非之。)曾子曰:'我吊也与哉?'(於朋友哀,痛甚而往哭之,非若凡吊。)
  又曰: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献公杀其子申生,重耳避难出奔,是时在翟,就吊之。)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於斯,得国恒於斯。(言在丧代之际。)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劝其反国,意欲纳之,丧谓亡失位。孺,椎也。)以告舅犯。(舅犯是重耳之舅狐偃也,字子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宝谓善道可守者。仁亲,亲行仁义。)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欲反国求为后,是利父死。)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说犹解也。)
  又曰:羔裘玄冠,夫子不以吊。(不以吉服吊丧也。)
  又曰:卫司徒敬子死,子夏吊焉。主人未小敛,绖而往。子游吊焉。主人既小敛,出绖,反哭。子夏曰:'闻之也与?'曰:'闻诸夫子,主人未改服则不绖。'
  又曰:曾子问曰:'三年之丧,吊乎?'孔子曰'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君子礼以饰情。三年之丧而吊哭,不亦虚乎?'(为彼哀不专於其亲也。为亲哀则是妄吊。)
  又曰: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
  又曰:吊者即位于门西,东面;其介在其东南,北面;西上,于西门。(宾立门外不当门。)主孤西面。(立於阼阶下。)相者受命,曰:'孤某使某请事。'客曰:'寡君使某如何不淑!'(受命,受主人命以出也。不言殡者,丧无接宾。淑,善也。为何不善,言君痛之甚,使某吊。)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须矣。'(称其君名者,君薨,称子某,使人知通嗣也。须矣,不出逆也。)吊者入,主人升堂,西面。吊者升自西阶,东面,致命曰:'寡君闻君之丧,寡君使某。如何不淑!'子拜稽颡。吊者降反位。(子,孤子也。降反位者,出反门外位。)
  又曰:妇人非三年之丧,不逾封而吊。(逾封,越竟也。或为越疆。)
  又曰:诸侯吊於异国之臣,则其君为主;(君为之主,吊臣恩为己也。子不敢主当,中庭,北面哭,不拜。)诸侯吊,必皮弁锡衰。所吊虽已葬,主人必免。主人未丧服,则君亦不锡衰。(必免者,尊人君为之变也。未丧服,未成服也。既殡成服。)
  又曰:殷人吊於圹,周人吊於家,示民不偝也。(既葬,哀而哭踊,於是吊之。)
  《传》曰: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於粢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又曰:齐侯归,遇杞梁之妻於郊。(梁战死,妻行逆丧。)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言若有罪,不足吊。)若免於罪,则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妇人无外事,故不犹贱也。)齐侯吊诸其室。(传善妇人有礼。)
  又曰:游吉相郑伯以如晋,亦贺虒祁也。史赵见见太叔曰:'甚哉,其相蒙也!(蒙,欺也。)可吊也,而又贺之。'子太叔曰:'若何吊也?岂特惟我贺,将天下实贺。'
  又曰:琴张闻宗鲁死,(琴张,孔子弟子,字子开,名牢。)将往吊之。仲尼曰:'齐豹之盗,而孟絷之贼,女何吊焉?'(言齐豹所以为盗,孟絷所以见贼,皆由宗鲁。)
  又曰:晋顷公卒,秋八月,葬。郑游吉吊,且送葬。魏献子使士景伯诘之曰:'悼公之丧,子西吊,子蟜送葬。(在家十五年。)今吾子无二,何故?'
  《汉书》曰:龚胜死,有老父来吊,其哭甚哀。既而曰:'吁!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消。龚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
  又曰:蒋诩字元卿遭父忧,有吊者盈门。后母疾之,不与席,不得止旧庐,於侧作小菴,往如旧也。
  《续汉书》曰:郭太字林宗,退身隐居教授,徒众甚盛。丧母,友人或千里来吊之。
  《东观汉记》曰:祭遵病薨,丧至河南,诏遣百官皆诣丧所。上车驾素服往吊,望城门,举音遂哭,而至哀恸。复幸城门,遇丧车,瞻望涕泣。上亲临,祠以太牢,仪如孝宣帝临霍将军故事。
  谢承《后汉书》曰:徐孺子不就诸公之辟,及有丧者,万里赴吊。常於家预炙鸡一只,以一两绵絮浸酒中,暴幹,以裹鸡。径到所赴冢,遂以水渍绵,使有酒气,以鸡置前,祭毕便去。
  王隐《晋书》曰:何劭为司徒,薨,养子岐为嗣。袁粲吊岐,岐辞以疾。粲独笑而出曰:'今年决下歧品。'王诠谓之曰:'知死吊死,何必见生?岐前多罪,尔时不下,今何公新亡便下岐品,人谓中正畏强侮弱。'粲乃止也。
  邓粲《晋记》曰:阮籍能为青白眼,礼俗之士,辄以白眼对之。宗正嵇喜,康之兄也。闻籍丧,吊焉。籍以不哭,见其白眼。喜不怿而退也。
  《晋中兴书》曰:周嵩兄顗既被害,王敦便人吊嵩。嵩曰:'亡兄天下之罪人,为天下所杀,复何吊?'敦甚衔之。
  《家语》曰:季桓子死,鲁大夫朝服而吊。子游问孔子曰:'礼乎?'孔子不答。他日,又问。孔子曰:'始死则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又何疑焉?'
  又曰:孔子有母之丧,既练,阳虎吊焉。私于孔子曰:'今季氏将大飨境内之士,闻诸乎?'曰:'丘弗闻之。虽在衰绖,亦欲与往。'阳虎曰:'子谓不然乎?季氏飨士不及子。'
  《礼统》曰:吊生曰唁,吊死曰吊。生谓之唁何?非有丧之位,哭之事,但嗟叹以言,故谓之嗟。吊死谓之吊何?吊者,毒也。致有恩厚,礼无服属,但致伤哀痛毒,故谓之吊。
  《白虎通》曰:《檀弓》记曰:'天子哭诸侯,爵弁纯衣。'
  又曰:遣大夫吊,辞曰:'皇天降灾,子独遭离之,呜呼哀哉!'
  《庄子》曰:孔子围於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太公任吊之曰:'几死乎?'曰:'然。''子恶乎?'曰:'然'。任曰:'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智以惊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故不免。'
  又曰: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曰:'察其始,本无生。非徒无生也,本无形。非徒无形也,本无气。变而有生,今变而之死,人且寝於巨室,我嗷嗷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之。'
  又曰: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耶?'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
  《淮南子》曰:北塞上之人有喜游者,其马无故亡入胡中。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知乃不为福?'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知乃不为祸?'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马而折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知乃不为福?'居一年,胡夷大出,丁壮者控弦而战,塞上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子父相保。
  《符子》曰:陶之富者朱公丧其中子,邻人往吊之。朱公方拥膝蹲踞,捧头而笑。邻人曰:'闻有丧,将唁子之哀。'朱公曰:'生不致哀,死而唁,何邻人之不通也!'
  《说苑》曰: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曰:'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尊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叔敖再拜:'敬受命!愿闻馀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高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世说》曰:顾彦先性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顾,不胜其恸,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恸哭,下,执孝子手而去。
  贺循《丧服要记》曰:始吊,朝玄端之服也。皮弁绖,素弁而加环绖也。始死而往朝服者,主人未变,宾未可以变也。
  又曰:古之吊者,皆因朝夕哭而入吊。宾至,主人出,即中门外,西面,北上,拜。宾入门,即位於堂下,当阼阶,西面。宾入,即位,皆哭。哭止,主人拜之。
  又曰:大夫吊於大夫,始死而往,朝服裼裘,如吉时也。当敛之时而至,则弁绖,服皮弁之服,以袭裘也。主人成服而往,则皮弁绖而加锡衰也。大夫於士有朋友之恩,乃得弁绖。
  谢兹《丧服图》曰:天王吊三公及三孤,弁绖锡衰。吊六卿,弁绖锡衰。吊大夫,弁绖疑衰。吊士,弁绖緦衰。吊畿内诸侯,弁绖緦衰。
  《郭太别传》曰:贾淑字子厚,林亭乡人。虽世有冠冕,而性险害,邑里患之。林宗遭母忧,淑来吊之,而钜鹿孙咸直亦至。咸直以林宗贤而受恶人吊,心怪之,不进而去。林宗遽追而谢曰:'贾子厚诚凶德,然洗心同善。仲尼不逆互乡,故许其进也。'淑闻之,改过自厉,终成善士。又林宗有母丧,徐稚往吊,置生刍一束於庐前而去。林宗曰:'此必南州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
  《裴楷别传》曰:裴楷少知名,而风情朗悟。初,陈留阮籍遭母丧,楷弱冠往吊,籍乃离丧位,神志晏然。至乃纵情啸咏,傍若无人。楷不为改容,行止自若,遂便率情独哭;哭毕而退,威容举动无异。
  《陶侃传》曰:侃丁母艰,在墓下,忽有二客来吊,不哭而退,仪服鳞异。知非常人,遣随而看之,但见双鹤孤而冲天也。
  《列女传》曰:鲁黔娄先生之死,曾子与门人往吊焉。隐门而入,立于堂下。其妻出,衣褐袍。曾子吊之,上堂,见先生尸在牖下,枕{毄土}席稾,缊袍无表。覆以布被,首足不尽敛,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
  《皇览·逸礼》曰:君使大夫吊於国君,礼锡衰裳弁绖,有下大夫为介,亦如之。士介者,将命者緦衰裳弁绖,异姓葛,同姓麻。
  《语林》曰:陈元方遭父丧,形体骨立,其母哀之,以锦蒙其上。郭林宗往吊,见锦被而责之,宾客绝百许日。
●卷五百六十二 ◎礼仪部四十一
  《释名》曰:古者诸侯薨时,天子论行以赐谥。惟王者无上,故於南郊称天以谥之。当春秋时,周室卑微,臣谥其父,故诸侯之谥多不以实也。
  《周礼》曰:太师,凡大丧,帅其瞽而廞,作柩谥。(郑玄注曰:廞,兴也。兴言王之行。陈其生时行迹为作谥。)
  又曰:太史掌卿大夫之丧,赐谥读诔。(其读谥诔,亦以太史赐谥。)
  《礼》曰:己孤暴贵,不为父作谥。(郑玄注曰:子事父母,无贵贱等也。)
  又曰: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请谥於其君曰:'日月有时,将葬矣。请所以易其名者。'(谥者行之迹也。)君曰:'昔者卫国凶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是不亦惠乎?(君,灵公也。)昔者卫国有难,夫子以其死卫寡人,不亦贞乎?夫子听卫国之政,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卫国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谓夫子贞惠文子。'
  又曰: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
  又曰:死而谥,今也。昔者生无爵,死无谥。(古谓殷以前也。大夫以上乃谓之爵,无有谥也。)
  又曰:子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壹惠,耻名之浮於行也。'(名谓声誉也。先王论行为谥以尊名者,使声誉可得而尊言也。惠犹善也。言声誉虽众,节以其行一大善者为谥也。)
  《传》曰:无骇卒,(无骇始为卿,未赐族也。)羽父请陲褛族。公问於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祚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
  又曰:郑人田衲公之乱,斫子家之棺而逐其族,改葬幽公,谥之曰灵。
  又曰:楚恭王卒,子囊谋谥。大夫曰:'君有命矣。'子囊曰:'君命以为'恭',若之何毁之?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得谓之恭乎?请谥之'恭'。'大夫从之。
  又曰:卫侯赐北宫喜谥曰'贞子',赐析朱鉏诸曰'成子'。
  《论语》曰: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汉书》曰:景令诸侯薨、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奏谥诔策。列侯薨及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谥,奏诔策。
  又曰:贾山奏事曰:'圣王作谥,三四十世耳。虽尧、舜、禹、汤、文、武,累世广德,以为子孙基业,无过三四十世也。'
  秦始皇帝曰:'死而以谥法,是父子名号有时相袭者。以一至万,则世世不相复也。'故死而号曰'始皇帝',其次曰'二世皇帝',欲以一至万也。
  张璠《汉书》曰:范丹卒,三府各遣令史奔吊,累行论谥,曰:'宜为'贞节先生'。'
  又曰:蔡雍尝至朱穆家写其书,及穆卒,雍及门人共谥穆曰'忠文'。(璠论曰:夫谥者,上之所赠,非丁之所造。故颜冉至德,不闻有谥。蔡朱二子各以衰代臧否不立,故私议也。)
  范晔《后汉书》曰:夏侯恭善为文章,诸儒共谥曰'宣明'。子牙少习家业,著赋颂赞凡四十篇。举孝廉,早卒。乡入号曰'文德先生'。
  《魏书》曰:有司议谥,以为锺繇昔为廷尉,辨理刑狱,决嫌明疑,民无怨者,犹于张之在汉也。诏曰:'太傅功高德茂,位为师傅。论行赐谥,当先依此。廉叙廷尉,于张之德耳,乃策谥曰'成侯'。'
  干宝《晋记》曰:何曾卒,下礼官谥。博士秦秀议曰:'曾资性骄奢,不修轨则。弈世以来,宰臣辅相未有受诟辱之声、被有司之劾、父子尘累而蒙恩贷若曾者也。谨按《谥法》:名与实爽曰'缪',怙威肆行曰'丑'。曾宜谥为'缪丑'。'
  又曰:太尉鲁公贾充薨。初,充用韩谧为贾氏嗣,上特许之。及议谥,博士秦秀曰:'充位冠群俊,惟民之望。而悖礼溺情,以乱大伦。案《谥法》:昏乱纪度曰荒。充宜谥曰荒。'上弗从,赐谥曰武。
  《晋书》曰:太康八年,太常上谥。故太常、平阳男郭弈为景侯,有司奏云:'晋受命以来,祖宗号谥群下,未有同者。故郭弈与景皇同,不可听。宜谥曰穆。'
  《晋中兴书》曰:中宗即尊号也,时赐谥多由封爵,不考德行。王遵上疏曰:'臣闻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名则实称,不诬而已。近代以来,惟爵得谥,武官牙门有爵必谥,卿校常伯无爵,悉不赐谥,甚失制谥之本。今中兴肇建,勋德兼被,宜深体前训,使行以谥彰,岂可限以有爵?'中宗纳焉。自后公卿无爵而谥,自遵始也。
  沈约《宋书》曰:江智渊出於北中郎长史。初,上宠姬宣贵妃殷氏卒,使群臣议谥。智渊上谥曰'怀'。上以不尽嘉号,甚衔之。后车驾幸南山,乘马至殷氏墓,群臣皆骑从,上以马鞭指石柱,谓智渊曰:'此柱上不容有'怀'字。'智渊益惧。
  《宋书》曰:刘康祖出军未至寿阳数十里,会魏永昌王以长安之众八万骑与康祖相及於尉武。康祖有八千人,乃结车营而进。魏军四面来攻,众分为三,且休且战。康祖率厉士将,无不一当百。魏军死者大半,流血没踝。矢中头而死,於是大败,举军沦覆,免者才数十人。魏人传康祖首示彭城百姓。赠益州刺史,谥曰壮。
  又南史曰:萧&目尔&(音轹)素为诸暨令,到县十余日,挂衣冠於县门而去。独居屏事,非亲戚不得至其篱门。妻齐太尉王俭女,久与别居,遂无子。卒,亲故迹其事行,谥曰'贞文先生'。
  又曰:昙首卒,文帝临、恸,叹曰:'王詹事所疾不救,国之衰也。'中书舍人周赴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殡。'上曰:'直是我家衰耳。'以预诛羡之等谋,追封预宁县侯,谥曰文。
  又曰:王晏为吏部尚书令。王俭虽贵而疏晏,既领选,权行台阁,与俭颇不平。俭卒,礼官欲依王谥为文献。晏启上曰:'乃得此谥,但宋来不加素族。'出谓人曰:'平头宪事已行矣。'
  《后魏书》曰:孝文太和十六年,改谥宣尼曰'大圣尼父',告谥孔庙。
  《齐书》曰:长沙威王晃。武帝尝幸锺山,晃从驾,以马槊刺道边枯蘖。上令左右数人引之,银缠皆卷聚而槊不出,乃令晃复驰马拔之,应手便去。每远州献骏马,上辄令晃於华林中调试之。高帝尝曰:'此我家任城也。'武帝缘此意,故谥曰威。(任城即魏任城王彰也。)
  《梁书》曰:萧子显卒,请谥。手敕曰:'恃才傲物,宜谥曰骄。'
  又曰:徐勉卒,武帝闻而流涕,即车驾临殡。皇太后亦举哀朝堂。有司奏谥:'居敬行简曰简,执心决断曰肃。'因谥简肃公。
  又曰:萧机字智通,位湘州刺史,美姿容,善吐纳。家既多书,博学强记。然而好弄尚力,远士子,近小人。为州专意聚敛,无政绩,频被案劾。将葬,有司请谥。诏曰:'王好内怠政,宜谥曰炀。'
  又曰:萧晔为晋陵太守。晔初至,郡属旱。躬自祈祷,果获甘润。郡多猛兽为害,晔在政六年,此暴遂息。卒於郡。初,晔寝疾历年,官曹拥滞。有司案谥法:'言行相违曰僣。'乃谥曰僣侯。
  《陈书》曰:袁泌为司徒左长史,卒于官。临终,戒其子芳华曰:'吾於朝廷素无功绩。瞑目之后,敛手足,旋葬,无得受赐谥。'其子述泌遗意,朝廷不许,谥曰质。
  《唐书》曰:开元中,赠左丞相程行谌谥曰贞,岐王府长史裴子余谥曰孝。同时列上。中书令张说省之,曰:'程,裴二谥,可谓谥之无愧也。'
  又曰:贞元中,太常奏马燧谥景武,上改为庄武,以避太祖谥。
  又曰:元和中,赐太子宾客于頔谥曰思。初,有司谥曰厉,至是特易之。右丞张正甫封其敕,请还本谥。补阙高钺上疏曰:'夫谥者,所以惩恶劝善,激浊扬清,使忠臣义士知劝,乱臣贼子畏罪。孔乎修《春秋》,乱臣贼子惧,盖为此也。垂范如此,尚不能救,况又隳其典法乎?'
  《大戴礼》曰:周公旦为太师,相嗣王,作谥法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状也;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小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溢,慎也。以人行之始终,悉慎录之以为名也。
  《礼记外传》曰:古者生无爵,死无谥。(古谓殷夏之前。)谥法,周公所为也。尧、舜、禹汤皆后追议其功耳。谥者,行之迹也。累积平生所行事善恶而定其名也。有大行,受大名,谓之景行;(景,大也。有大善若禹、汤、文武者。)小善受小名。(若宣若成,其德狭也。)文经天地,其德博也;武定祸乱,其功大也。
  《五经通义》曰:谥者,死后之称,累生时之行而谥之。生有善行,死有善谥,所以劝善戒恶也。谥之言列其所行。身虽死,名常存,故谥也。
  《白虎通》曰:谥者何谓也?谥之为言引也,引列行之迹也。所以进劝威德,使上务礼节,死乃谥之。《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始终不能若一,故据其终后可知也。今世所以临葬而谥之何?因众会,欲显扬之也。谥或一言,或两言何?文者一言为谥,质者两言为谥。故汤死后称成汤,是明二言为谥也。谥七十二品。
  《礼·法谥》曰:翼善传圣曰尧,仁圣盛明曰舜,慈惠爱民曰文,刚德理直曰武。天子崩,大臣至郊谥之者何?以为臣子之义,莫不欲褒称其君,掩恶扬美者,故之郊,明不得欺天也。
  又曰:卿大夫老归,死有谥何?谥者,别尊卑,彰有德。卿大夫归,无过,犹有禄位,故有谥也。夫人无谥者何?无爵,故无谥。或曰:夫人有谥。夫人,国之母,修闺门之内,即下亦化之,故设谥以彰其善恶。
  《春秋传》曰:'葬宋恭姬。'《公羊传》曰:'其称谥何?贤也。'
  《传》曰:'哀者何?庄公大夫也。卿大夫妻无谥者何?贱也。八妾所以无谥何?卑贱无所能豫,犹士卑小,不得有谥。太子夫人无谥何?本妇人,随夫,太子无谥,则夫人不得有谥。天子太子,元士也,士无谥,知太子亦无谥也。附庸所以无谥何?卑小无爵也。'
  《王制》曰:古者之制爵禄凡五等,附庸不在其中,明附庸无爵也。号谥何法?生称火,死称灰也。
  《抱朴子》曰:上古无谥,始於周家耳。黄帝谥,盖后人追为之。谥取其治世时行迹而已,非黄帝群臣之作也。俗人通自不信仙,宁肯追以仙谥黄帝乎?
  《穆天子传》曰:为盛姬谥曰哀淑人。
  《荀氏家传》曰:荀爽对象策曰:'臣闻火生於木,故其德孝。汉之谥帝称孝者,其义取此。故汉制使天下皆诵《孝经》,选吏则举孝廉,以孝为务也。
  《列女传》曰:鲁黔娄先生死,曾子与门人往吊焉,曰:'何以为谥?'其妻曰:'以康为谥。昔先君尝赐之粟三十锺,先生辞而不受,是其馀富也;君尝欲授之以国相,先生辞而弗为,是其馀贵也。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於贫贱,不汲汲於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其谥为康,不亦宜乎?'
  崔骃《章帝谥议》曰:'臣闻号者,功之表;谥者,行之迹。据德录功,各当其实。《孝经》曰:'天地明察,神明章矣。''
  《唐书》数尧之德曰:平章百姓,言天之常德也。《诗》曰:'追琢其章,金玉其相。亹亹文王,纲纪四方。'
  又曰:'倬彼云汉,为章於天。'喻文王圣德,有金玉之质,犹云汉之在天也。举表折义,四方德附矣。《易》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臣愚以宜上尊号曰章。唐独孤及谥吕諲曰'肃'严郢驳曰:国家故事,宰臣之陲裥二字,以彰善旌德焉。夫以吕公文能无害,武能禁暴,贞则幹事,忠则利人,盛烈宏规,不可备举。传叙八元之德曰忠肃恭懿。若以美谥,拟於形容,请曰忠肃。'及重议曰:'谥法在惩恶劝善,不在字多,必称其大而略其细。故言文不言武,言武不言文。三代以下,朴散礼坏,乃有二字之谥,非古也。其源生於衰周。汉兴,萧何、张良、霍去病、霍光俱以文武大略,佐汉致太平。其事业不一,谓一文不足以纪其善,於是有文、成、景、桓、成之谥。虽黩礼甚矣,然犹褒不失人。唐兴,参用周秦之制,以魏征为文贞,萧瑀为贞褊。其杜如晦封彝,陈叔达、温彦博、岑文本、唐休璟、魏知古、崔日用,并当时赫赫以功名居宰相者,谥不过一字,不闻子孙佐吏有以字少称屈。由此言之,二字不必为褒,一字不必为贬。若褒贬果在乎字数,则是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不如周威烈、慎靓也,齐桓、晋文不如赵武灵、魏安里也。杜如晦、王珪以下或成、或明、或懿、或宪,不如萧瑀之贞褊也。然肃者,威德克就之名,以諲之从政,威能闲邪,德可济众,故以肃易名,而忠在其中矣。亦犹随会宁俞之不称文,岂必因而重之然后为美?魏晋以来,贾许之筹算,贾逵之忠庄,张既之政能,程普之智勇,顾雍之密重,王浑之器量,刘恢之鉴裁,庾翼之志略,彼八君子者,方之东平,宜无惭德,死之日,并谥曰肃。当代不以为贬,何当征一字二字以为之升降乎?'
  《周礼》曰: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志谓记也。先生死为忌,名为讳。)
  《礼》曰: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远不及也。谓幼孤不及识父母,不至於祖名也。孝子闻名心惧,讳之由心也。谓庶人也。适士以庙事祖,虽不逮父母,犹讳祖也。)大夫之所有公讳。(避君讳也。)《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谓有事于高祖则不讳。曾祖以下尊无二也。)《大》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臣於夫人之家恩远也。质,独对也。)妇讳不出门。(妇亲近于宫中,言避之耳。)大功小功不讳。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又曰:二名不偏讳。夫子之母名征在,言在不称征,言征不称在。(称,举也。)
  又曰:过而举君之讳则起,(举犹言也。起立者,失言而变自新。)与君之讳同则称字。(谓诸臣之名也。)
  又曰:卒哭而讳。(自此而鬼神事之,尊而讳其名。)王父母、兄弟、世父、叔父、姑、姊、妹,子与父同讳。(父为其亲讳,则子不敢不从讳也。诸王父母以不之亲讳,是谓士也。天子诸侯讳群祖。)母之讳,宫中讳。妻之讳,不举诸其侧。与从祖昆弟同名,则讳之。
  《传》曰: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君父之臣,固非臣子所斥。然礼妈卒哭,以大译徇曰舍,故而讳新曰舍。亲尽乏祖而讳新死者,故言以大讳事神名丝将讳之。自父至高祖皆不敢斥言。)
  萧子显《齐书》曰:始安贞王道生字孝伯,太祖次兄也。子凤字景慈,卒於宋。明帝赠始安靖王,改华林凤庄门,为望贤门,太极东堂画凤鸟,题为神鸟,而鸾鸟为神雀。
  《南史》曰:王琨避讳过甚,父名怿,母名恭,心不得犯焉。时咸谓矫枉过正。
  又曰:王亮,王攸之子,为晋陵太守。在职清公,有美政。时有晋陵令沈瓒之,性粗疏,好犯亮讳。亮不堪,遂启代之。瓒之怏怏,乃造坐,云:'下官以犯讳被代,未知明府讳。若为攸字,当作无骹尊旁,旁为犬旁无骹尊。若是有心悠、无心攸,乞告示。'亮不履下床,跣而走。瓒之拊掌大笑而去。
  《唐书》曰:贾曾除中书舍人,固辞,以父忠同音。识者以为中书是曹司名,语耠曾父音同字异,於礼无嫌,曾乃就职。
  《颜氏家训》曰:近世谢举甚有声誉,闻讳必哭,为世所讥。
  《世说》曰:桓玄呼人温酒,自道其父名,既而曰:'英雄正自粗疏。'
  《语林》曰:王蓝田作会稽令,人问讳,答曰:'惟祖惟考,四海所知,过无复讳。徐邈表不讳太子名,义兴太守褚爽上表称皇太子名,尚书下之礼官,以时议其可否?礼官议疑,无适准王,聊率所见,以论之曰:《礼记》曰: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案:夫人,国之小君,君之一体,太子之母也,而尚不讳,则太子何嫌乎?又《礼》:君前臣名,又周公告文王皆称武王名,可益明矣。'
  ○忌日
  《礼》曰: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忌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私。(忌日,亲亡之日。忌日者不用举他事,为有时日之禁也。祥,善也。志有所至,至於亲,以此日忘其哀心如丧时。)
  《续汉书》曰:申徒(与屠字同。)蟠字子龙,父母卒,蟠思慕,不饮酒食肉十馀年。忌日哀戚,辄三日不食。
  《晋书》曰:穆帝纳后,欲用九月九日,是忌月。范汪问王彪之,答云:'《礼》无忌月,不敢以所不见便谓无之。'博士曹耽、荀纳等并谓无忌月之文,不应有妨。王洽曰:'若有忌月,当复有忌岁。'
  《唐书》曰:万岁通天中,建安王攸宜平契丹,凯旋,欲诣阙献俘。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将入城,例有军乐,今属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鸾台侍郎王方庆奏:'案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纳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语。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军乐是军容,与常不同。请振作,於事无嫌。'
  《孔丛子》曰:季节见於子顺,子顺赐之酒,辞,问其故,对曰:'今家之忌日也。'故子顺曰:'饮也。礼,虽衰麻见于君、先生,君及先生与之粱肉,无辞。所以敬尊长而不敢遂其私也。忌日方於有服轻矣。'
  萧广济《孝子传》:王修字叔治,北海人。年十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年社日,修哀感悲号,邻人为之罢社
  《世说》曰:前辈人忌日,惟不饮酒作乐。王世将以忌日送客,至新亭,主人须臾欲作音声,王便去,时单往卫洗马墓下弹马。
  《语林》曰:桓玄不立忌日,政有忌时。每至日,弦觞无废。
●卷五百六十三 ◎乐部一
  ○雅乐上
  《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书》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胄子,国子也。古者司乐以教国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周礼》曰:大合乐,以致鬼神,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悦远人,以作动物。
  又曰:天子宫悬,(四面如宫。)诸侯轩悬,(去南面,馀三面形如轩,亦曰典轩。)大夫判悬,(又去其北面。)士特悬。凡乐,锺磬之半为堵,全为肆。
  又曰: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郑玄注曰: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大司乐主受此成事已调之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祗,敬也。庸,有常也。)以里耧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兴谓以善物喻善事也。道读曰遵也者,言古以喻今。)以乐舞教国子:《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护》、《大武》。
  又曰:大司乐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锺,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应锺,舞《咸池》,以祭地祗;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卷》,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黄锺,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护》,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锺,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
  又曰: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祗,再变而致羸物及山林之祗,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祗,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祗,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祗,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
  又曰:凡乐,圜锺为宫,夹锺为角,太簇为征,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圆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凡乐,函锺为宫,大簇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於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祗皆出,可得而礼矣。凡乐,黄锺为宫,大吕为角,大簇为徵,应锺为羽。路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磬》之舞,於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又曰:凡乐事,以锺鼓奏《九夏》:《肆夏》、《王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簇夏》、《祴夏》、《骜夏》。(以锺鼓者,先击锺,次击鼓。九夏,夏,大也,乐之大歌有九。祴读为陔鼓之陔。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四方宾来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出祭奏齐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陔夏,公出入奏骜夏。)
  《礼》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於声。声成方,谓之音;(方犹文章。)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毛,谓之乐。(干,楯也;戚,斧也;武舞所执也。羽,翟也,旄牛尾也。文舞所执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凡音浊者尊,清者卑。怗懘,弊败不和貌也。)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卑,其君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衰,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於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正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同谓齐好恶,异谓别贵贱。)乐胜则流,礼胜则离,(流谓合行不敬也。离谓析居不和也。)里裆中出,(和在心也。)礼自外作。(敬在貌也。)里裆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述谓训其义也。)作者谓之圣,述者谓之明。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化犹生也。谓犹形体异也。)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惟大圣乎?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於乐,义近於礼,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居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偾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内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僻、邪散、简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道谓仁义也。欲谓邪淫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向方,可以观德矣。(方犹道也。)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后乐气从之。
  又曰:魏文侯问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於是语,於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犹侏儒,犹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而出也?'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傲僻骄志。此四者,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弗用也。《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此之谓也。然后圣人作为鞉、鼓、椌、楬、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锺、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锺声鉴,鉴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锺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所以治心者也。(致犹深审也。子读如不子之子。油然,新生好貌也。善心生则寡於利欲,寡於利欲则乐矣。志明行成,不言而见信如天也,不怒而见畏如神。)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鄙诈入之谓利欲生。)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於内者也;礼也者,动於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不生易慢焉。(极,至也。)故德辉动於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措之天下无难矣。乐也者,动於内者也;礼也者,动於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减犹倦也。盈犹冫益也。)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里癔而反,以反为文。(乐以统情,礼以理行,情溢而行倦,则进之,隘之则使反。进谓自负强,反谓自损神也。文犹美也。)礼减而不进则销,里癔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里裥反,(放,淫于声乐不能止也。报读曰褒,犹进也。)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得谓晓其义,知其归。)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侪焉。'
  又曰:孔子闲居,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子夏曰:'三无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子夏曰:'言尽於此而已乎?'孔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之服,犹有五起焉。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体之礼,威仪翼翼;无服之丧,施於四国。无声之乐,气志既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以畜万邦。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服之丧,纯德孔明。无声之乐,气志既定;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无服之丧,施於孙子。'
  又曰: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管象武,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又曰: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威而教尊,五穀时熟,然后赏之以乐也。
  又曰:《郊特牲》曰:宾入大门而作《肆夏》,示易以敬。(宾,朝聘者。易,和悦也。)卒爵而乐阕,孔子屡叹之。(美此礼也。)里裆阳来者,礼由阴作者,阴阳和而万物得也。
  《传》曰:曹太子来朝,享曹太子。初献,乐奏而叹。(酒始献也。)施父曰:'曹太子其有忧乎!非叹所也。'(施父鲁大夫也。)
  又曰:晋郄至如楚聘,且莅盟。楚子享之,子反相,为地室而悬焉。郄至将登,金奏作於下,(击锺而奏乐也。)惊而走出。
●卷五百六十四 ◎乐部二
  ○雅乐中
  《传》曰:吴季札来聘,请观於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也,犹未也,(犹有商纣,未尽善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哉!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表东海者,其大公乎!'为之歌《豳》,曰:'美哉!荡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美哉!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沨々乎!大而险,俭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不然,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熙熙,和乐声也。)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盛德之所同也。'见舞《象箾》《南龠》者,曰:'美哉!犹有所憾。'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诗《韶护》者,(殷汤乐也。)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者,(禹之乐也。)'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及之?'见舞《韶箾》者,(舜之乐也。)曰:'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覆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此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又曰:宋公享晋侯於楚丘,请以《桑林》。(《桑林》,殷天子乐名也。)荀罃辞。荀偃、士匄曰:'诸侯宋、鲁,於是观礼。(宋,王者后;鲁以周公故,皆用天子礼乐,故可观也。)鲁有禘乐,宾祭用之。(禘,三年大祭,则作四代之乐也。别祭群公,则用诸乐也。)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言俱天子乐也。)舞师题以旌夏,(旌夏,大旌也。题,识也。以大旌表识其行列也。)晋侯惧而退,入於房。(旌夏非常,卒见之,人心偶有所畏。)卜,桑林见。(祟见於卜兆也。)荀偃、士匄欲奔(奔,走还宋。祷,谢。)请祷焉,荀罃不可,曰:'我辞礼矣,彼则以之,犹有鬼神,於彼加之。'(言自当加罪於宋。)晋侯有间。
  又曰:晋与诸侯伐郑,郑人赂晋侯以师悝、师触、师蠲;(皆乐师名。)歌锺二肆,(肆,列也。悬十六为一肆,三十二枚也。)及其镈、锺;女乐二八。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魏绛於是乎始有金石之乐,礼也。(大夫有功则赐乐也。)
  《论语》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鲁太师挚识《关雎》之声而首理其乱者,洋洋乎盈耳。德而美之。)
  又曰: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言乐不但崇此锺鼓而已,所贵者,贵其移风易俗也。)
  又曰: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始作谓金秦时。闻金作,人皆翕如,变动之貌。)从之,纯如也,(从读曰纵纵之,谓八音皆作。纯如,感动之貌。)皦如也,绎如也,以成。'(皦如,使清别之貌也。绎如,志意条达。)
  又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韶,舜乐也。美舜自以德禅于尧,又尽善美,谓太平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谓周武王乐美,武王以此功定天下,未尽善致太平。)
  《孝经》曰:移风易俗,莫善於乐。
  《尔雅》曰:宫谓之重,商谓之敏,角谓之经,徵谓之迭,羽谓之柳。(郭璞注:皆五音之列名,其义未详。)
  《史记》曰: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扁鹊曰:'昔秦缪公尝如此,五日不知人,七日乃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於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
  又曰:乐所以上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
  又曰:凡乐者,使万民感荡涤雅秽,斟酌以饬厥性。
  又曰: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又曰:凡音,由於人心。天之与人相通,如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报之以殃,其自然者也。故舜作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行何隘也。夫南风之诗,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天下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得天下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叛之,故身死国亡。
  《汉书》曰:声者,荡涤人之邪意,全其正性也。商,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角,触也,物触地而出戴芒角也。宫,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纳也。徵,祉也,物盛大而蕃祉也。羽,宇也,物聚藏,宇覆之也。协之五行,则角为木,五常为仁,五事为貌。商为金、为义、为言,徵为火、为礼、为视,羽为水、为智、为听,宫为土、为信、为思。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则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又曰:乐者,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此先王立乐之方也。
  又曰:乐者,歌九德,诵六诗。是以荐之郊庙,则鬼神享之也。
  又曰:夫乐,通神明,安民庶,故听者无不虚己竦神,悦而成流。是以海内遍知上德,被服其风,光辉日新,化上而迁善,而不知所以然。至於万物不夭,天地顺而嘉应举,故诗曰:'磬管锵锵,降福穰穰。'
  《魏志》曰:太祖以杜夔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因令创制雅乐。夔善锺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惟歌舞非所长。散骑侍郎邓静、尹商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时知先代诸舞。总究研精,远考经诰,近采故事,教习讲律,备作乐器,复先代之乐,皆自夔始也。
  《吴录》曰:吴中呼周瑜为'周郎'。瑜精意音乐,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而顾。时吴人谣曰:'曲复误,周郎顾。'
  《宋书·臧熹传》曰:武帝入京城,进至建业,桓玄走。武帝使熹入宫,收图书器物,封府库,有金饰乐器。武帝问熹:'卿欲此乎?'熹正色曰:'主上幽逼,播越非所,将军首建大义,劬劳王室,虽复不肖,实无情於乐。'帝笑曰:'聊以戏耳。'
  《齐书·萧惠基传》曰:自宋大明已来,声伎所尚多郑、卫,而雅乐正声鲜有好者。惠基解音律,尤好三祖曲,及相和歌,每奏辄赏悦。
  崔鸿《十六国春秋》曰:《后秦录·姚兴传》曰:济南公邕字子和,兴之弟也。尤喜音乐,皆能度其盈虚,增改曲调,世咸传之,号'济南新调'。
  《后魏书》曰:元孚封万年乡男。永安末,乐器残缺,庄帝命孚修之。上表曰:'昔太和中,故中书监高闾、太乐令公孙崇修造金石,数十年间,乃奏成功。时大集儒生,考其得失。太常卿刘芳请别营造,久而方就。复召公卿,量校合否。论者沸腾,莫有适从。登被旨敕,并见施用。往岁,大军入洛,戎马交驰,所有乐器,亡失垂尽。臣至太乐署,问太乐令张乾龟等,云:丞前已来。置宫悬四箱,簨虡十六架,编黄锺之磬十四。虽器名黄锺,而声实夷则,考之音制,不甚谐韵。姑洗悬於东北,太簇编於西北,蕤宾列於西南,并皆器象。差位,调律不和,又有仪锺十四虡悬架首,初不叩击,今便删废以从正则。臣今据《周礼凫氏》修广之规,《馨氏》居句之法,吹律求声,叩锺求响,损除繁重,讨论实录。依十二月为十二吕,各准辰次,当位悬设。月声既备,随用击奏,则会还相为宫之义,又得律吕相生之体。令量锺磬之数,各以十二架为定。'奏可。于时缙绅之士咸往观听,靡不咨嗟,叹服而反。太傅录尚书长孙承业妙解声律,时复称善。
  《隋书》曰:文帝性恭俭,不好声妓。尝遣牛弘定乐,帝曰:'非正声雅乐清商九部四舞,皆令罢之。'
  又曰:万宝常,不知何许人也。父大通从梁将王琳归於齐。后复谋还江南,事泄,伏诛。由是宝常被配为乐户,因而妙达锺律,遍工八音。造玉磬以献於齐。又尝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宝常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於丝竹,大为时人所赏。然历周泊隋,俱不得调。开皇初,沛国公郑译等定乐,初为黄锺调。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后译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否。宝常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上不悦。宝常因极言乐声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请以水尺为律,以调器。上从之。宝常奉诏,遂造诸乐器,其声率下郑译调二律,并撰《乐谱》六十四,具论八音旋相为宫之法,改弦移柱之规。为八十四,调,一百四十四律,变化终於一千八百声。时人以《周礼》有旋宫之义,自汉魏以来,知音者皆不能通,见宝常特创其事,皆哂之。至是试令为之,应手成曲,无所疑滞,见者莫不嗟异。於是损益乐器,不可胜纪,其声雅淡,不为时人所好,太常善声者多排毁之。又太子洗马苏夔以锺律自命,尤忌宝常。夔父威,方用事,凡言乐者皆附之而短宝常。数诣公卿怨望,苏威因诘宝常,所为何所传受。初有一沙门谓宝常曰:'上雅好符瑞,有言征祥者,上皆悦。先生当言从胡僧授学,云是佛像菩萨所传音律,然则上必悦,先生所为可以行矣。'宝常然之,遂如其言以答。威怒曰:'胡僧所传。仍是四夷之乐,非中国所宜行也。'其事竟寝。宝常听太常所奏乐,泫然而泣。人问其故,宝常曰:'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相杀尽。'时四海全盛,闻其言者皆谓为不然。大业之末,其言卒验。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逃。宝常饥餧,无人赡,竟饿而死。及将死也,取其所著书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於火中采得数卷,见行於世。时论哀之。开皇之世有郑译、何妥、卢赍、苏夔、萧吉,并讨论文籍,撰著乐书,皆当世所用。至於天然识乐,不及宝常远矣。安马驹、曹妙达、王长通、郭金乐等能造曲,为一时之妙,又习郑声,而宝常所为,皆归於雅。此辈虽公议不附宝常,然皆心服,谓以为神。
  又曰:文帝开皇六年,尚因周乐,命工人齐树提检校乐府,改换声律,益不能通。俄而沛公郑译奏上,请更修正。於是诏太常卿牛弘、国子祭酒辛彦之、国子博士何妥等议正乐。然沦缪既久,积年议不定。帝怒曰:'我受天命七年,乐府犹歌前代功德!'命治书侍御史李谔,引弘等下,将罪之。谔奏曰:'武王克殷,至周公相成王,始制礼乐。所事体大,不可速成。'帝意乃解。
  又曰:开皇中,亡齐伎曹妙达、安马驹等以艺游三公之家,新声变曲,倾动当世,天子不能禁也。帝令妙达理郊庙乐,咸写《倾杯》、《行天》之声。万宝常观於乐署部伎乐中,惟百济乐清,有歌人间讴谣之曲,为耳目之娱者,不可胜载。
  《唐书》曰:郑从谠在汴时,以兄处诲尝为镇帅,殁於是郡,讫一政受代,不於公署举乐。
  又曰:王涯为太常卿,文宗以乐府之音郑、卫太甚,欲闻古乐,命涯询於旧工,取开元时雅乐,选乐童按之,名曰云韶乐。乐曲成,涯与太常丞李廓、少府监庾丞虑押乐工献於梨园亭,帝按之於会昌殿,上悦,赐涯等锦采。
  又曰:乾元初,上谓于休烈曰:'古圣人作乐,以应天地之和,以合阴阳之序,则人不夭札,物不疵疠。且金石丝竹之器也,比亲享郊庙,每听悬乐,宫商不伦,或锺声失度。集乐工考磬来,朕当於内自定。'太常集乐工考试数日,审知差错,然后令别铸造磨刻。及事毕,上临三殿,亲试考击,皆合五音,群臣称庆。
  又曰:祖孝系随毛爽授律,皆得爽之法。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因而六之,故有三百六十音,以当一岁之日。又祖述沈重,依《淮南》本数,用京房旧术求之,得三百六十律,各因其月律而为一部,以律数为母,以气候为子,以一中气所有,日为子,以母命子,随所多少,分直一岁,以配七音。起於冬至,以黄锺为宫,太簇为商,林锺为徵,南吕为羽,姑洗为角,其余月建皆依运行,每月各以本律为宫旋,宫之义由斯著矣。武德之乐,汉克暴秦之从所作也,言以武德除乱,使天下乐行也。四时之乐,文帝之作也,言以已节俭泽施于四海,天下和平也。
  又曰:正月,享西京太庙,大乐令裴知古谓万年令元行冲曰:'金石谐和,当有吉庆之事,其在唐室子孙乎?'其月,中宗即位,复国为唐。
  《国史补》曰:宋沉善音律,太常久亡徵调,沉考锺律得之。
●卷五百六十五 ◎乐部三
  ○雅乐下
  《国语》曰:夫琴瑟尚宫,锺尚羽,石尚角。大不逾宫,细不过羽,故乐器重者从细,轻者从大。尾丝尚商,匏竹尚徵,革木一声。吕以和乐,律以平声。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土以赞之,革木以节之。物得其常曰乐,清浊相应曰声,声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如是,金磨之,石击之,丝、木越之,匏、竹节之,以节八风。
  《春秋感精符》曰:冬至日,人主与群臣左右纵乐五日,天下人众亦家纵乐五日,以迎日冬至。人主备八能之士,撞黄锺之锺,击黄锺之鼓。公卿大夫列士乃使八能之士,击黄锺之鼓,用马革,鼓员径八尺一寸;鼓黄锺之瑟,瑟用槐木,瑟长八尺一寸。吹黄锺之律,间音以竽补,竽长四尺二寸。天地以和应,黄锺之音。得蕤宾之律应,则公卿大夫列士以德贺於人主,因请政所行,请五官之符,各受其赏。声之调者时气和,则人主以礼赐公卿列士。五日仪定,天地之气和人主公卿大夫列士之德,则阴阳之晷如度数。夏日至之礼,如冬日至之礼,舞八乐皆以肃敬为戒。(八音者,《云门》《五英》《大筮》《大卷》《大韶》《大夏》《大护》《大武》也。)黄锺之音调,诸气和;人主之音顺,则蕤宾之律应,磬声和;公卿大夫列士诚信,林锺之律应。此谓冬日至成天文,夏日至成地理。
  颍容《春秋释例》曰:周用六代之礼乐,故有《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护》、《大武》也。鲁受四代之礼乐,故不舞《云门》、《咸池》示有降杀也。
  《五经通义》曰:受命而王者,六乐焉。以太一乐天,以《咸池》乐地,以《肆夏》乐人,以《大夏》乐四时,以《大护》乐五行神明,以《大武》乐六律,各象其性而为之制,以乐其先祖。
  又曰:歌舞同处耶?异耶?歌者象德,舞者象功。君子尚德下功,故歌在堂,舞在庭。歌以养形,歌者有声,舞者有形。何言歌在堂也?以《燕礼》曰:'升歌《鹿鸣》',以是知之。何以言舞在庭也?《援神契》曰'合忻之乐舞於堂,西夷之乐陈於户',以是明之。
  《韩诗外传》曰:古者天子左右五锺,将出,则撞黄锺,而右五锺应之。马鸣中规,律,驾者有文。御者有数,立则磬折,拱则抱鼓,出入中规,折旋中矩。然后太师奏升车之乐,告出也。入则撞蕤宾以治容貌,容貌治则得颜色齐,颜色齐则肌肤安。蕤宾有声,鹄震马鸣,及倮介之虫,无不延颈以听。蕤宾在内者,皆玉色;在外者,皆金声。然后少师奏升堂即席,告入也。此言物类相感同声相应之义也。
  又曰:汤作《护》,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
  《白虎通》曰: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声音何?声,鸣也,闻其声即知所生。声音者,谓宫、商、角、徵、羽也。音,饮也,刚弱清浊和而相饮也。音有八,谓金、石、丝、竹、土、木、匏、革。太平乃作乐,乐所以防淫奢。民饥寒,何乐之防?
  《子思子》曰:繁于乐者重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君子同则有乐,异则有礼。
  《孟子》曰: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民俗之乐耳。'曰:'今之里裉古之乐也。臣请为王言之。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锺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於此,百姓闻王锺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此无他,与百姓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墨子》曰:程繁问於子墨子曰:'圣王不为乐。昔诸侯倦於听治,息於锺鼓之乐;士大夫倦於听治,息於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於吟缶之乐。今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此譬之犹马驾而不脱,弓张而不弛。'墨子曰:'昔者尧舜有茅茨者,且以为礼,且以为乐。汤放桀,环天下立,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濩》,又循九韶。武王胜殷杀纣,环天下而自立,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象》。周成王因先王之乐,命曰《驺》。吾闻周成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武王;武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成汤;成汤之治天下也,不若尧舜。故里疋繁者,治逾寡。自此观之,非所以治天下也。'
  又曰:齐康公有乐万人,食必梁肉,衣必文绣。
  《庄子》曰:北门成闻黄帝张《咸池》之乐於洞庭之野,始闻之惧,后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太清,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或谓之死,或谓之生,行流散徒,不主常声,此之谓天乐也。'
  《淮南子》曰:奏雅乐者如於阳阿采菱。(许慎注曰:楚乐之名也。)邯郸有鬻曲者,托之李奇,诸人皆争学之,后知其非,皆弃其曲。此未始知音也。(李奇,赵之善乐者也。)
  《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至于玄池之上,乃奏广三日而终,是曰《乐池》。
  《山海经》曰:祝融生子长琴,是处摇山,始作乐。
  《世说》曰:荀公曾善解音声,时论谓之闇解。遂调律吕,正雅乐。每至正会殿庭作四指,自谓宫商无不谐韵。阮咸妙赏,时论谓之神解。每至公会作乐,荀心识阮意必谓之不调,而阮口初无言,直意忌之,遂出阮为始平太守。后有田父耕於野地中,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试以校已所治锺鼓金石丝竹,皆短校一米,於此伏阮之妙解,征阮南还。
  《说苑》曰:孔子至齐郭门之外,遇一婴儿击一壶,相与俱行,其视精,其心端。孔子谓御曰:'趣驱之,韶乐方作。'故乐不独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
  《乐说》曰:圣人作乐,不以为娱乐,以观得失之节,故不取备於一人,必须八能之士。故八士或调阴阳,或调五行,或调盛人,或调律历,或调五音。与天地神明合德者,则七始八终,各得其宜也。(七始谓四方天地人也。)
  又曰:上元者,天气也,居中,调礼乐教化流行,总五行气为一。下元者,地气也,为万物始质也,为万物之容范。中元者,人气也,其气以定万物,通於四时,承天心,理礼乐,通上下四时之气,和合人之情,以慎天地者也。时元者,受气於天,布之於地,以时出入万物者也。风元者,礼乐之本,万物之首,物莫不以风成熟也。圣王知物极盛则衰,暑极则寒,乐极则哀,是以日中则昃,月盈则蚀,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制礼作乐者,所以改世俗,致祥风,和雨露,为万姓获福於皇天者也。圣人作乐,绳以五元,度以五星,碌贞以道德,弹形以绳墨,贤者进,佞人伏。(绳,正也。碌,靡也。贞,正也。弹,割也。)
  《要览》曰:桓君山曰:'余兄弟颇好音,尝至洛听音,终日而心足。'由是察之,夫深其旨,则欲罢不能,不入其意,故过已。
  《风俗通》曰:案刘歆《锺律书》曰:'春宫秋律,百卉必凋;秋宫春律,万物必荣;夏宫冬律,雨雹必降;冬宫夏律,雷必发声。夫音乐至重,所感者大。故曰:'知礼乐之情者能作,知礼乐之文者能述。'
  华谭论曰:夫无声者五音之祖;无形者,万物之君。本其祖,然后情商徵之妙;理其君,然后正研朴之容;推精朴以捡得失,稽清浊以接在亡。夫宿瘤、嫫母经日,而人不视者何?一尺之面丑也。西施、毛嫱靡服,而人左顾者何?一尺之面好也。夏姬以容美而陈亡,濮水以声好而国灭,夫何淫哇之有乎?是以圣王知物之感人无穷,而情之好恶无节;无穷则人不能防其行,无节则中材不能制其欲。是以为制可行之礼,立中庸之法,使贤者俯就,不肖者企及,明乐之妙以为教也。
  阮籍《乐论》曰:圣人之作乐,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四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锺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气。奏之圆丘而天神下,奏之方丘而地祗上。吴楚之风好勇,故其俗轻死;郑卫之风好淫,故其俗轻荡。轻死,故有蹈水赴火之歌;轻荡,故有桑间、濮上之曲。怀永日之娱,抱长夜之忻,云终身之乐淫纵之俗,故江淮以南其民好杀,漳汝之间其民好奔。吴有双剑之节,赵有挟琴之客,气发於中,声入於耳,手足飞扬,不觉其骇也。
  桓谭《新论》曰:扬子云大才而不晓音。余颇离雅操而更为新弄。子云曰:'事浅易喜,深者难识。卿不好雅颂而悦郑声,宜也。'
  ○律吕
  《周礼》曰: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锺、大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锺、南吕、函锺、小吕、夹锺。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注云:以合阴阳之声者,声之阴阳各有合也。黄锺,子之气也,十一月建焉,而辰在星纪。太吕,丑之气也,十二月建焉,而辰在玄枵。太簇,寅之气也,正月建焉,辰在娵訾。应锺,亥之气也,十月建焉,辰在析木之津。姑洗,辰之气也,三月建焉,而辰在大梁。南吕,酉之气也,八月建焉,而辰在寿星。蕤宾,午之气也,五月建焉,而辰在鹑首。林锺,未之气也,六月建焉,而辰在鹑火。夷则,申之气也,七月建焉,而辰在鹑尾。中吕,巳之气也,四月建焉,而辰在实沈。无射,戌之气也,九月建焉,而辰在大火。夹锺,卯之气也,二月建焉,而辰在降娄。辰与建交错互处如表里然,是其合也。其相生,则以阴阳六体为之。黄锺初九下生林锺之初六也,林锺又上生太簇之九二,太簇又下生南吕之六二,南吕又上生姑洗之九三,姑洗又下生应锺之六三,应锺又上生蕤宾之九四,蕤宾又下生大吕之六四,大吕又上生夷则之九五,夷则又上生夹锺之六五,夹锺又下生无射之上九,无射又上生中吕之上六。同位者象夫妇,异位者象母子,所谓律娶妻而吕生子者也。
  又曰: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为乐器。注云:阳声属天,阴声属地。天地之声,布於四方。故书'同'或作'铜'。郑司农云:阳律以竹为管,阴律以铜为管。竹,阳也;铜,阴也,各顺其性。
  《吕氏春秋》曰:黄帝诏伶伦作为音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於嶰谷,以生窍厚薄均者,断两节间,其长九寸,而吹之,以为黄锺之宫,日含少,次制十二管。以昆仑之下,听凤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锺之宫,适合,皆可生之,而律之本也。故曰黄锺徵而均鲜,全而不伤,其为宫独尊,象大圣之德,可以明至贤之功。故奉而荐之於宗庙,以歆迎功德,世世不忘。是故黄锺生林锺,林锺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夹锺,夹锺生无射,无射生姑洗,姑洗生应锺,应锺生蕤宾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黄锺、太吕、太簇、夹锺、姑洗、中吕、蕤宾为上生,林锺、夷则、南吕、无射、应锺为下生。大圣至理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日至则曰行其风,以生十二律。故仲冬日短至,则生黄锺,季冬生大吕,孟春生太簇,仲春生夹锺,季春生姑洗,孟夏生仲吕,仲夏生蕤宾,季夏生林锺,孟秋生夷则,仲秋生南吕,季秋生无射,孟冬生应锺。天地之风正十二律也。
  《乐书》曰:雅乐部器,随律定声,合德其所也。黄锺之均则用黄锺之器合,太簇之均则用太簇之器,是故旋宫法北。声律克谐,则无借器。度音咸取中声协律,是以三倍黄锺而大至於雷霆,谓黄锺之律度三分。九寸而倍,成一尺八寸,则合雷霆之浊声也;九寸而减,馀四寸五分,则应中宫之清声也。惟当九寸是谓正声,而可协和神人,感通天地,流而不息,合同而化。是故地气上跻,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故《书》曰:声依永,律和声,则五音不失其常,六律不差其度。谓孤竹之管,律应夹锺,声与气谐,故感天神而降。孤竹之管,律应林锺,声与器谐,故感地祇而出。阴竹之管,律应黄锺,声与器谐,故感人鬼而至。
  《乐纂》云:昔晋人有铜藻盘,无故自鸣。问之於张茂先,答曰:'此器与洛阳宫锺声相谐,宫中撞锺,故鸣也。若以鑢之,音殊,其鸣可止。'后果如其言也。是故乐之制器,法度均声,得之毫厘,失之千里。故大乐之道与政通矣。
  《古今乐录》曰:北齐神武霸府田曹参军信都芳代号知音,能以管候气,观云色。尝与人对语,即指天曰:'孟春之气至矣。'人往验管,而飞灰已应。每月所候,言皆无爽。又为轮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测二十四气。每一气感则一扇自动,他扇并住,并与管灰相应,若合符契焉。
  又曰:隋文帝遣毛爽及蔡子元、于普明等以候节气。依古,於三重密屋之内,以木为案,十有二具。每取律吕之。管随十二辰位,置於案上,而以土埋之,上平於地,中实葭莩之灰,以轻缇素覆律吕。每地气至,与律冥符,则灰飞冲素,散出於外。而气应有早晚,灰飞有多少,或初入月其气即应,或至中下旬间,气始应者;或灰飞出,三五夜而尽,或终一月,才飞少许者。帝异之,问牛弘,对曰:'灰飞半出为和气,灰全出为猛气,吹灰不。能出为衰气。和气应者,其政平;猛气应者,其臣纵;衰气应者,其君暴。'帝驳之曰:'臣纵君暴,其政不和,非月别暴也。今十二月律於一岁内,应并不同。安得暴君纵臣,若斯之甚也?'弘不得对。
●卷五百六十六 ◎乐部四
  ○历代乐
  《吕氏春秋》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投犹蹀也。)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又曰:黄帝命伶伦与营援铸十二锺和五音,以诏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空桑,邑名。)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德与天合,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乃命鳝先为乐倡,(倡始。)鳝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和盛之貌。)帝喾命咸墨作为《唐歌》、《九招》、《六列》、《六英》,倕有作为击鼓、锺磬、吹笭、展管篪、鞀推衡。帝喾乃令人弃,(两手相击曰弃。)或击鼙,击锺磬,吹笭,展管篪、因令凤、天翟舞之。帝喾大喜,乃以康帝德。(康,乐也,安也。)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溪谷之音以歌,(质当为夔。)乃以糜辂冥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舞百兽,瞽叟乃拌五经之瑟,(拌,分。)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舜立,卯延乃拌瞽叟之所为琴,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禹之勤劳天下,日夜不角,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道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於是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殷汤即位,夏为无道,暴害万民,侵削诸侯,不用度轨,天下患之。汤於是率六州以诛桀之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宁。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六招》、《六列》、《六英》,以见其善。周文王处岐,诸侯去殷三淫而翼文王。(三淫:割心,断胫,刳孕。)散宜生曰:'殷可伐也。'文王弗许。周公旦乃作诗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新。'以绳文王之德。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兑以兵,克之於牧野。乃荐俘馘於京大室,乃令周公作《大武》。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伐之。商服象(兽名。)为虐於东夷,周公遂以师逐於江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纯纯,离而复合,合而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盛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宿日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寒或暑,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本於太一,化於阴阳;萌芽始厥,(厥动。)凝寒以刑,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於和,和出於适先王定,乐,由此生。天下太平,万民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夫音亦有适,大钜则志荡,以荡听钜,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大,(振,动。)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詹,詹音也。)不詹则窕。大清则志危,以危听清,则耳溪极;(溪灵极病。)溪极则不监,不监则竭。(监,察。)太浊则志下,以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搏,不搏则怒。(不搏,入不专一人。)故大钜、大小、大清、大浊皆非適也。桀纣作为侈乐,大鼓锺磬管箫之音,以巨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宋之衰也,作为十锺。(锺律之名。)齐之衰也,作为大吕。楚之衰也,作为巫音。侈则移矣,自有道者观之,则失乐之情。其乐不乐,其民怨,其生伤。其生与乐也,若冰之於炭,反以自外,此生乎,不知乐之情,而以侈为务故也。
  又曰:帝颛顼好音,乃令飞龙作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帝喾命咸池黑作《唐歌》、《九招》、《六列》。禹疏三江五湖,命皋繇为《夏龠》、《九成》。汤率六州以诛桀之罪,命伊尹为《大护》、歌《晨露》。武王以六师伐殷,乃命周公作为《大武》。商人服象为虐於东夷,周公以师逐之,至於江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
  《乐书》曰:谨案《礼记》疏云:'伏羲乐曰《立基》,言伏羲之代五运成立,甲历始基,画八卦以定阴阳,造琴瑟以谐律吕,继德之乐,故曰《立基》也。神农乐曰《下谋》,言神农播种百穀,济育群生,造五弦之琴,演六十四卦,承基立化,设降神谋,故乐曰《下谋》,以明功也。黄帝乐曰《云门》,言黄帝之道成名百物,明民共财,德如云出其门,民可有於族类,故乐曰《云门》。'
  《帝系谱》曰:女娲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又命圣氏为班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乐既成,天下幽微无不得理。
  《乐纬》曰:黄帝之乐曰《咸池》,(池者,施也。造施於民,故曰咸池。)颛顼之乐曰《六茎》,(道有根茎,故曰六茎。)帝喾之乐曰《五英》,(道有英华,故曰五英。)尧曰《大章》,(尧时仁义大行,法度彰明,故曰大章。)舜曰《箫韶》,(韶,绍也。舜绍尧之后,修行其道,故曰箫韶。)禹曰《大夏》(禹承二帝之后,道重太平,故曰大夏。),殷曰《大护》,(汤承衰而起,护先王之道,故曰大护。)周曰《勺》,又曰《大武》。(周承衰而起,斟酌文武之道,故曰勺。)
  《春秋元命包》曰:王者不空作乐。乐者,和盈於内,动发於外。应其发时,制礼作乐以成之,是故作乐者必反天下之始乐於巳为本。舜之时,民乐其绍尧业,故韶者,绍也。禹之时,民大乐其骈三圣相继,故夏者,大也。(骈读曰频。频犹凡也。)汤之时,民大乐其救於患害,故护者,救也。文王之时,民乐其兴师征伐,故武者,伐也。四者,天下所同乐一也,其所同乐之端,不可一也。(各乐其君所为,故不可合四家以为一也。)
  《乐苑》曰:文王乐名《巨业》,武王乐名《象武》。
  《汉书》曰:乐家有能制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记其铿锵锺鼓而已,不能言其义。高祖时,叔孙通因秦雅人制高庙乐,太祝迎神於庙门奏《嘉至》,(李奇曰:嘉,善也。善神之至。)犹古降神之乐也。皇帝太庙奏《永至》,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荠》《肆夏》也。乾豆上奏登歌,不以管弦乱人声,欲在位者遍闻之,犹古《清庙》之歌也。登歌再终,下奏《休成》之乐,(服虔曰:叔孙通所奏乐也。)美神明既飨也。皇帝献酒,东厢坐定,奏《永安》之乐,美礼已成也。语裥《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韦昭曰:唐山,姓也。)曰:周有《房中乐》。至奏,名曰《寿人》。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高祖奏《武德》、《文始》、《五行》之儛。孝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武德》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乐已行,武以除乱也。《文始》武者,曰本《韶舞》也。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时舞者,孝文所作,以明宗天下之安和也。盖乐已所自作。明者,制也。乐先王之乐,明有法也。孝景采《武德》儛,以为《昭德》,以尊大宗庙。至孝宣采《昭德》舞,以为《采德》,以尊世宗庙。世宗庙、诸帝庙皆常奏《文始》、《四时》、《五行》舞云。高祖六年,又作《昭容》乐。《昭容》乐者,犹古之《韶夏》也,主出武德舞。礼容乐者,出《文始》、《五行》舞。舞入无乐者,将至至尊之前,不敢以乐也。出用乐者,言武不失节,能以礼乐终也。皆因秦旧事焉。初,高祖既定天下,过沛,与故父老相乐,醉酒,作风起之诗,令沛中儿童百二十人习而歌之。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於甘泉,就位也,祭后土於汾阴、泽中方丘也,乃立乐府,采诗依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善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是甘泉圆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欲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上集於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韦昭曰:以竹为宫,天子居之。)
  《后汉书》东平王苍议,以为汉制旧典,宗庙各奏其乐,皆不相袭,以明功德。光武帝受命中兴,拨乱反正,修建三雍,肃祗禋祀,德化巍巍,比隆前代。歌所以咏德,舞所以象功。世祖庙乐舞名宜曰《大武》之舞。谨采百官颂可登者,歌一章四句以为曲。上从其议。
  《魏志》曰:明帝时,有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里衩《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里衩《咸熙》之舞;明帝制作兴治为魏列祖,里衩《章斌》之舞。
  沈约《宋书》曰:周存六代之乐。至秦惟馀《韶舞》而已。始周舞曰《五行》,汉高改《韶舞》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高祖又作《昭容乐》。《昭容》生於《武德》,礼容生於《文始》、《五行》也。汉语裥《云翘》、《育命》之舞,虽莫知其所从来,然旧以祀天地也。至明帝初,东平宪王苍总定公卿之议,曰:'宗庙亦各奏乐,不应相袭,所以明功德也。'采《文始》、《五行》、《武德》《真修》为文武之舞。又制舞歌一章,荐之始祖之庙。皇初二年,改汉《巴渝》舞曰《昭武》舞,改宗庙《安世乐》曰《正世乐》,《加至乐》曰《迎灵乐》,《琥德乐》曰《武颂乐》,《昭容乐》曰《昭业乐》,《云翘舞》曰《凤翔舞》,《育命》舞曰《灵应舞》,《武德舞》曰《武颂舞》,《文始舞》曰《大韶舞》,《五行舞》曰《大武舞》。其众歌诗多即前代之辞,惟魏国初建,使王粲改作《登歌》、《安世》及《巴渝》诗而已。
  又曰:晋武帝太始二年,改郊庙新歌,其乐舞亦仍旧。文改魏《昭武》、《羽龠》舞曰《宣文舞》。咸宁元年,诏定祖宗之号,而庙乐同用《正德》、《大豫》之舞。至江左初立宗庙,尚书下太常祭祀宜周乐名。太常贺修答云:'旧京荒废,今既散亡,音韵曲折,又无识者,则於今者难以音言。'于时以无雅乐器及伶人,省太乐并鼓吹令。是后颇得登歌,食举之里裉有未备。故太宁末,又访防孚等增益之。咸和中,乃复置太乐宫,鸠习遗逸,又未有金石也。初,荀勖既以新律造一舞,次更修正锺磬。勖薨,事犹不竟。元康三年,诏其子黄门郎蕃修定金石,以施郊庙。寻值丧乱,莫有记者。
  又曰:魏公卿奏曰:'烈祖未制乐舞,非所以昭德著功。夫歌以咏德,舞以象事。於文武为斌,兼秉文武,圣德所以彰明也。臣等谨制乐名曰《章斌》、《文武》之舞。'
  又曰:武帝永初元年,有司奏皇朝肇建庙祀,应设雅乐,乃晋乐也。太常郑鲜之等各撰立新歌,黄门侍郎王韶之撰歌七首,并令施用。十二月,又奏依旧正朝设乐,改大乐诸歌诗。王韶之撰二十二章。又改《正德》舞曰《前舞》,《文悦》舞曰《后舞》。文帝元嘉九年,大乐令锺宗之更调金石。至十四年,治书令史奚纵又改之。二十二年,南郊始设登歌,诏颜延之造歌诗,庙舞犹阙。孝武建元元年,有司奏前殿中曹郎荀万秋议郊庙宜设备乐。於是使内外博议,竟陵王诞等并同万秋议。建平王宏议,以《凯容》为《韶舞》,《宣烈》为《武舞》,祖宗庙乐总以德为名,章皇太后《永乐》、《永至》等乐仍旧,皇帝祠南郊及庙迎神、送神并奏《肆夏》,皇帝入庙门奏《永至》皇帝南郊初登及庙中诸东壁奏登歌。其初献、奏《凯容》、《宣烈》之舞,终献、奏《永安》之乐,郊庙同。孝武又使谢庄造郊庙、明堂诸乐歌辞。二年,有司又奏先郊庙舞乐,皇帝亲奉,初登坛及入庙诣东壁,并奏登歌,不及三公行事。左仆射建平王宏重议,公卿行事,亦宜奏登歌。有司又奏元会及二庙斋祠歌伎旧,并於殿设作庙祠,依新仪主登歌,人上殿弦管住下。今元会登歌亦上殿,弦管住下。
  《隋书·音乐志上》:武帝思弘古乐,天监元年,下诏求学术通明者皆陈所见。时对乐者七十八家,咸言乐之宜改,不言改乐之法。帝素善音律,遂自制四器,名之为通,以定雅乐,莫不和韵。初,齐永明中,舞人冠帻并簪。武帝曰:'笔笏盖以记事受言,舞不受言,何事簪笔?岂有身服朝衣,而足綦宴履?'於是去笔。乃定郊禋宗庙及三朝之乐,以武舞为《大壮舞》,取《易》云'大者,壮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也。以文舞为《大观舞》,取'大观在上'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也。国乐以雅为称,取《诗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止乎十二,则天数也。乃去阶步之乐,增撤食之雅。皇帝出入,宋孝建二年,奏《永至》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皇雅》,取《诗·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也,二郊、太庙同用。皇太子出入奏《胤雅》,取《诗》'君子万年,永锡尔胤'。王公出入奏《寅雅》,取《尚书》、《周官》贰公弘化,寅亮天地'也。上寿酒,奏《介雅》,取《诗》'君子万年,介尔景福'也。食举,奏《需雅》,取《易》'云上於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也。撤馔,奏《雍雅》,取《礼记》'大飨客以《雍撤》'也,并三朝用之。牲出入,宋废帝元徽二年《仪注》奏《引牲》,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涤《雅》,取《礼记》'帝牛必在涤三月'荐毛血,宋元徽三年《仪注》奏《嘉荐》,至是改为《牲雅》,取《左氏传》'牷牲肥腯',北郊、明堂,大庙并同用。降神及迎送,宋元徽三年《仪注》奏《昭夏》,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諴雅,取《尚书》'至諴感神'。皇帝饮福酒,宋元徽三年《仪注》奏《嘉胙》,至齐不改,梁初,为永胙。至是改为《献雅》,取《礼记·祭统》'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今之福酒,亦古之献义也。北郊、明堂、太庙同用。就燎位,宋元徽三年《仪注》奏《昭远》,及齐不改,就埋位,齐永明六年《仪注》奏《隶幽》。至是燎埋具奏《禋雅》,取《周礼·太宗伯》'以禋祀昊天上帝'也。众官出入,宋元徽三年,《仪注》奏《肃咸乐》,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俊雅,取《礼记》'司徒选士之秀者而升之於学,曰俊士也。'二郊、太庙、明堂三朝,同用焉。其辞并沈约所制。是时礼乐制度粲然有序。鼓吹,宋、齐并用汉曲,又充庭用十六曲。武帝乃去其四,留其十二,合四时也。更制新歌,以述功德。天监七年,将有事太庙,诏曰:'《礼》云:'斋日不乐。'今亲奉始出宫,振作鼓吹。外可详议。'八座承郎参议,请舆驾始出,鼓吹从而不作,还宫如常仪。帝从之,遂为定制。初,武帝之在雍镇,有童谣云:'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识者言:'白铜谓金,蹄谓马也,白,金色。'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扬州之士皆面缚,果如谣言。故即位之后,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又令沈约为三曲,以被管弦。帝既笃敬佛法,又制《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转》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语裥法乐童子伎,童子倚歌梵呗,设无遮大会则为之。其后台城沦没,侯景以简文女溧汤公主为妃,请帝及主母范淑妃宴於西州,奏梁所常用乐。景仪同索超世亦在宴筵。帝潸然屑涕,景曰:'陛下何不乐也?'帝强笑曰:'丞相言索超世闻此以为何声?'景曰:'臣且不知,何独超世?'自此乐府不修风雅咸尽。及破侯景,诸乐并在荆州,经乱,工器颇阙,元帝诏有司补缀才备。荆州陷没,周人初不知采用,工人有知音者并入关中,随例多没为奴婢。
  《陈书·姚察传》曰:陈武帝欲设乐,有司议以武帝议为非。时硕学名儒、朝端在位者,咸希上旨,惟祠部侍郎姚察乃转引经籍,独违群议,据梁乐为是。当时惊骇,莫不惭伏。
  又曰:周乐曰《武》,曰《勺》。《武》象武王能以武禁暴也,《勺》象周公制礼斟文武之道也。语裥房中之歌,后妃之德。周备六代之乐,惟阙《六茎》与《五英》。至秦,馀《韶》、《武》、《房中》而已。始皇改《武》曰《五行》,《房中》曰《寿人》,衣服用五行之色。
  又曰:汉高帝改《韶乐》曰《文始》。高帝好《寿人》之声。惠帝使太乐令夏侯宽合之弦管,改名曰《安世》。魏复《文始》曰《大韶》,《五行》曰《大武》,改《安世》曰《正世》。晋改《大韶》曰《宣文》,《正世》曰《房中》。晋乱,后亡。文舞秉羽籥,皆宣文之遗法。
  又曰:汉乐曰《武德》、《昭容》、《巴渝》、《四时》、《昭德》、《盛德》、《大武》、《云翘》、《育命》。《武德》、《昭容》、《巴渝》,并高祖所造也。《武德》,舞人执干戚,以象天下行武除乱也。《四时》,文帝所作,以象天下太平。《昭德》,景帝作之,以享太宗庙。《盛德》,宣帝作之,以享世祖庙。诸帝之庙,常奏《文始》、《四时》、《五行》之舞,武帝加《武德》而去《四时》。酎祭,高祖歌《海泰》、《龟龙》,语裥《青阳》、《朱明》、《西皓》、《玄冥》等歌,以迎四气,春夏舞《云翘》,秋冬舞《育命》,季夏则歌《朱明》而兼舞二舞。光武平陇蜀,尊郊祀,高祖配享南祀,兼用五郊歌舞,他时常亦如之。魏武改《武德》曰《武颂》,《昭容》曰《昭业》,《巴渝》曰《昭武》,《云翘》曰《凤翔》,《育命》曰《灵应》。晋改《昭武》曰《宣武》。遭晋乱,惟《巴渝》存,隋隶清乐部。
  又曰:宋乐曰《凯容》、《宣烈》,并文帝所造,至梁亡。梁乐曰《大壮》、《大观》,并武帝所造,至陈亡。隋乐以《夏》为名,舞曰《大武》,文帝所造。自东晋至隋,易服变名为异,其实不全殊也。
  又曰:晋乐曰《正德》、《大豫》,并武帝所造。武帝因汉魏旧礼定会仪正。且夜漏未尽七刻,设庭燎;漏尽,皇帝出,锺磬作;公卿奉贽币讫,太乐令跪请奏雅乐,皇帝乃入,谓之晨贺。昼漏上三刻,皇帝又出,百官上寿酒,太乐令跪奏请进乐,鼓吹合作;鼓吹令又奏请进伎,别置女乐三十人於黄帐外,奏房中之歌。江左始废此礼。宋改《正德》为《前舞》,《大豫》为《后舞》,至齐亡。
  《唐会要》曰:太宗七年正月七日,制破《阵乐舞》,左圆右方,先偏后五,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牙,以像战阵之形。起居郎吕才依图教乐工一百二十人,被甲执戟而习之。凡舞三变,每变为四陈,有来往疾徐击刺之象,以应歌节。数日而就。其后令魏征、虞世南、褚亮、李百药改制歌词,更名《七德》之舞。十五日,奏之於庭,观者睹其抑扬蹈厉,莫不扼腕踊跃,悚然震悚。武臣列将咸上寿云:'此舞皆陛下百战百胜之形容。'於是咸称万岁。
  又曰:贞观元年正月,三殿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之曲。太宗谓侍臣曰:'朕昔在藩邸,屡有征伐,世间遂有此歌,岂意今日登於雅,乐然其发扬蹈厉虽异文容,功业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於乐章,示不忘本也。'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进曰:'陛下以圣武戡难,立极安人,功成化定,陈乐象德,实弘济之盛烈,为将来之观,文容习仪岂得为比!'太宗曰:'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公谓文容不如蹈厉,斯为过矣。'
  又曰:贞观中,太宗幸庆善宫,(宫在武功县,即高祖旧宅。)宴从臣於渭滨。其宫即上降诞之所,上乃赋诗十韵,(寿丘惟旧迹,丰邑乃前基。奥余承累圣,悬弧亦在兹。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麾八荒宝,怀柔万国夷。梯山盛入欸,驾海亦耒思。单于陪武帐,曰逐卫文仪。端宸朝四岳,无为任百司。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芸黄遍原隰,禾颖积成坻。兵乐还谯宴,欢此大风诗。)赏赐闾里,有同汉之宛沛焉。於是起居郎吕才播於乐府,被之管弦,名曰《功成庆善乐》之曲。令儿童八佾皆冠进德冠紫裤褶,为《九功》之舞。每冬享燕及国有大庆,与《七德》之舞皆奏於庭。先是,神功破阵乐、功成庆善乐二舞每奏,上皆立对。高宗时,太常博士裴守真奏议曰:'窃惟二舞肇讴吟属,赞九成之茂烈,叶万国之欢心,义均韶夏,用兼宾祭,皆祖宗盛德,而子孙享之。详览博记,未有皇王正观之礼。'并谓守真议是也。
  又曰:咸享中,高宗自制乐章十二首,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庆云》之曲,诏有司诸大祠享并奏之。
●卷五百六十七 ◎乐部五
  ○鼓吹乐
  《乐志》曰:何承天云:鼓吹盖短箫饶歌,军乐也。黄帝使歧伯所作,以扬德建武。汉曲有:《朱鹭》、《思悲》、《艾如张》、《上之回》、《拥离》、《战城南》、《巫嵩》、《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雉子班》、《圣人出》、《上耶》、《临高台》、《远如期》、《石留》、《务成玄》、《云黄鹤》、《钓竿》。魏改十二曲,为之《平战荥阳》、《获吕布》、《克官渡》、《旧拜定功》、《平南荆》、《平关中》、《应帝期》、《邕熙太和》。晋武改为《灵芝祥》、《宣受命》、《征辽东》、《景龙飞》、《平玉衡》、《因时运》、《惟庸蜀》、《天序》、《金灵运》、《夏苗畋》、《秋狝田》、《顺天道》。至梁、周、隋,各述本朝功业,随而改之,以自扬其勋烈。
  又曰: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以从军也。张博望入西凉,传其法於西京。初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晋以来有《黄鹄》、《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落梅花》、《黄潭子》、《赤枝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词解释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