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懂的全英文小说我给你说的话吗?转换成英文

您当前的位置: >
(被至尊宝粗暴地一把推开)
紫霞:你骗我!你根本就不想亲我,你刚才说的话全都是骗我的!
至尊宝:我是认真的!你先把月光宝盒拿出来。要不要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啊?
紫霞:不用,我自己来!(说完使用缩身法钻入至尊宝体内。)
紫霞:哇!你的心怎么象椰子一样?
良心:小姐,不可否认我长得很丑,可是我很温柔,而且永远不会说谎。
紫霞:那你老实告诉我,他跟他娘子是不是很恩爱?
(这时三个强盗路过,见到木立不动的至尊宝。)
强盗甲:喂,菩提大哥,你看看……
菩提:哟,看看!真的不动啊!搜搜看。
(这时在至尊宝体内,紫霞听完良心的回答黯然神伤,呆立半晌。)
紫霞:我懂了。(转身离去)
(至尊宝突然恢复意识。)
至尊宝:喂,老兄,这是什么意思啊?
菩提:我看你身材好,所以摸摸看喽!
至尊宝:是这样的,那就请继续摸吧。
菩提:没事了,继续摸!
紫霞:谁的手?
菩提:啊,你说什么?
(至尊宝摇头。)
紫霞:拿开!
菩提:哎哟!妖怪啊!
出自影视:《》
(C)Copyright
不浮躁 ,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号 Powered By如何忘掉汉语,进入真正的英语思维?
举个例子,weed,名词为杂草,动词为除草。如果你是一个英国人,你说"There is some weed, let's weed"。你自然而然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你是一个学英语的汉人,你则会把第二个草翻译为除草,然后理解这句话。句1:汉语:这有一些草,我们来除草吧。 句2:英语:这有一些草,我们来草吧。我们理解句2,是因为我们翻译了它。如何忘掉汉语,进入真正的英语思维?我觉得这是一种境界,而我则遇到瓶颈不能进入。还请英语神仙回答问题 或指出错误 或指点迷津 均感激不尽!--------------------------------------------------------- 问者补充:本题在英语标签下,由此限制范围为当且仅当使用英语时“忘掉汉语”,而非真的忘掉汉语,本质上是一个围绕英语思维探讨的题目。虽然问题已成公众题目,不属问者所有,仍诚谢各位答者的用心作答。
按投票排序
128 个回答
4/19/2014 Update这个答案是差不多一年前写的。那个时候刚刚来知乎,脑子还没有清醒,看见一个跟专业相关的问题就忍不住上来回答。承蒙各位错爱,一年来这个答案陆陆续续收获了将近300个赞,还上了一次日报。其实每次我看见有人赞同这个答案,都觉得怪不自在。各位的评论我也尽量都看了一遍,有些没有来得及认真回复。我想着有空写一个更新来更深入地谈谈这个问题,怎奈学业一直很忙,加上去年九月开始打工,整个人总是处在压抑的情绪状态下,所以直到今天才下定决心一定要给这个答案一个交代。各位的评论我大致都看了,质疑主要是来自我所叙述的事件中“教授”的态度。这个我必须要说明一下:首先,我从来不认为我的英文写作水平很高,但是我的优点是思路清晰。也许我的行文看起来没有那么优美自然,但是我一定会尽我所能准确地表达我的观点。对于大多数的writing assignment in college,往往观点是最重要的。有一位朋友提到美国是鼓励式教育,我觉得这是大多数国人对美国教育的误解之一。首先,大家印象中的“鼓励”,实际上是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在English Language Arts和Social Study这两个学科中。然而对于数学、科学、语法等客观性较强的学科,并没有很明显的鼓励式教育。(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大大小小的测试也很多。)另外“鼓励式教育”主要存在于公立学校中,这是有一定的“政治正确”因素在里面的,就不细说了。第二,对于观点性文章,只要没有明显的语法错误和歧义,教授往往不会在写作层面评论学生的文章,主要是讨论其中的观点,评判其观点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深度。例如,下面是我的其中一门课程的writing rubric。Grade A: The response demonstrates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assignment. Additional accurate references and examples are given that go beyond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task. The response show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ssignment 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classroom. The response shows evidence of insight of content and critical analysis. The student accurately uses all conventions of writing. 言归正传,我仍然要为这个答案道歉。虽然这个答案收到很多赞同,但却是我最不满意的一个。我并没有仔细看题主的问题描述就想当然地写了一个答案。事实上,如何自然地使用英文一直是英语学习者最希望知道的。美国的教育研究者认为双语学习的最佳年龄是7-8岁,从这个年龄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双语教学可以让使用者在两种语言中都达到母语水平。当然,两种语言的使用环境要差不多平均,不能出现某一种语言环境占绝对主导地位。(例如,在学校使用英语,在家和父母亲人使用西班牙语。)对于国内的英语学习者,想要有这样的学习环境非常难。我想对于大多数以汉语为主导语言/母语的人,在学习英语时都会碰到瓶颈期:对于近义词、多义词的理解不准确(比如题主的例子),对于长句、复杂句的理解困难,写作时无法做到自然流畅等等。可能有人会说我现在的思维顺序是英语-汉语-概念/物体,如果能够把中间汉语翻译的步骤省去,是不是使用起英语就会自然很多?事实上,在我看来,具象或是简单的表达通过大量练习和浸入式学习可以做到,但是抽象、复杂的概念就很难了,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学校对待年龄稍大的英语学习者不推荐全英文教学的原因之一。不过呢,对付日常英语的使用,其实不需要学习那么多复杂高级的词汇,所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或是无障碍日常写作完全不是什么特别难达到的目标。但是学习没有捷径,学习外语更没有”任督二脉“可供打通。坚持学习、练习是绝对必不可少的。几个我认为比较有用的方法:1. 大量阅读。2. 使用英英词典。3. 看电影、电视剧时用纯英文字幕。4. 和母语人士聊天是一个好方法,但是要找对人。说实话,大部分美国人的英语能力都很一般,很多人讲话时时态语态都说不对。我口语并不麻利,所以我尽量放慢速度说准确,结果被很多美国人说“用词准确,语法得体”。哈哈。Quora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网站,互动比较多、教育水平高的人也很多。最近有很多中国人在上面求练英语,我看了下愿意帮忙的人还不少。——————原回答如下——————说一个我自己的事情吧。刚到美国读书的时候,教授让我写一篇针对教科书的summary。我认真地梳理出了书中的脉络,并且附上了自己简短的看法。写完后,给一位华人前辈先过目了一下。这位前辈看完后,批评我的文章"典型的中式思维","不像英语文章"。然而,我的教授(本土美国人)却给了我4.75分(5分满),并且加了许多中肯的批注,主要是讨论我的观点。我并不想通过这件事表达我的写作好,事实上我一直认为我的写作还有待提高。我认为,语言输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准确表达你想表达的内容,你所表达的内容能被别人理解。"至于你用什么思维来思考问题,那是你的个人风格,何必非要打上"中式""西式""美式"的标签呢
-《论英语思维是怎样形成的》She say she steal a... 西瓜 yesterday because she think it's good eating. It's not right. If I know, I will tell she no.→She say... says she steals a... big green fruit yesterday because she think...s it's good for eating. It's not right. If I know, I will tell her no.→She said (yeah right) she stealed one of the big green round fruits yesterday because she think... thought it's delicious. It's not right. If I know, I would tell her not to do that.→She said she stealed... stole a watermelon yesterday because she thought it's delicious. It's just wrong. If I knew it, I would tell her not to do that.→She said she stole a watermelon yesterday because she'd like some. It's just wrong. Had I known it, I would have stopped her.若说「英语思维」在现在的英语教学中被当成万金油一样不管什么症状都抹一下,我觉得那确实是实情。如果因此就说「英语思维」纯粹是个幌子,那未免显得有些哗众取宠。我也赞同:如果在英语方面对自己没有很高的要求,而只是「能够与外国人沟通」,「能看懂一些美剧」之类的,真的不需要绞尽脑汁去研究什么「英语思维」。但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或者希望英语学习到一个比较专业的层次的人,都应该主动培养「英语思维」。「英语思维」到底是什么?它就是那种无法跟汉语思维斗榫合缝的思维,就是让你可以像一个以英语为母语者一样思考。初学者,借用我上面举的例子,如果还在「she steal a... 西瓜 yesterday」的水平,当然没法开始锻炼英语思维。只有基础词汇和基本语法准备好了,可以自由搭建句子了,才能开始谈英语思维的练习。这时候就可抛弃英汉辞典,开始纯英语环境下的学习了。比如,看美剧不借助字幕,或者只借助英文字幕。到有一天,当你发现你想表达某个意思,却发现只有英文的某个词或短语能精确地表达时,你的训练成果就开始显现了。比如说我一度不知道「sales pitch」用中文怎么说(到现在也不认为中文里有准确对应的词),我也不觉得「pathetic」的意思可以用「可怜的,悲哀的;感伤的;乏味的」来准确翻译。从这个层面来说,英语学习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英汉词典到英英词典。没有英语基础的时候,只能借助英汉词典。这是无法避免的阶段。这个阶段会让你以为「teenager」的意思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你以为「embrace」和「hug」可以随便换着用,你翻遍「pitch」的十几个中文注释还无法明白什么是「sales pitch」,让你以为「touch base with somebody」是「和某人一起摸基地」……等到基础词汇足够了,你能看懂大部分用于注释的英文单词了,就应该跳到英英词典了,牛津也好,朗文也好,反正你得开始从「建立英文单词与中文词汇之间的联系」跳到「建立英文单词与其它英文单词之间的联系」了。第二个阶段,是从英文语境中学习英文。在这个阶段里,「查单词」这个学习手段用得越来越少。你了解一个单词,是因为你在不同的语境中见到这个单词,从而了解它的准确用法。可能你第一次在美剧里听到「He got to my second base」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当你在不同情节中再遇到几回这个表达并且了解一些相关文化信息后,你不但明白了它的含意,而且还会弄明白它为什么会是这个意思。你很清楚地弄明白了「teenager」的意思,而且还开始了解「adolescent」「pubescent」等相关词汇。你开始熟悉「screwed」在美式口语里的用法,而不是英汉词典里说的「螺丝状的;用螺丝拧紧的;喝醉了的」。如是等等。到这个阶段的学习者,为数已经不多了。《Friends》这么火,又有多少人靠自己看懂了第一季第一集里Phoebe听说「Paul the Wine Guy」之后那句「Does he sell it, drink it, or he just complains a lot?」呢?这句台词里的「complain」用中文思维看来显得彻底无厘头,而这个笑话也根本没法用中文翻译出来——你没明白笑点在哪儿,不知道哪里有双关,其实也是因为你没有用「英语思维」。当然,句法也是一样。「No matter how we argue on this, no matter how we try to convince each other, you and I just both know there will always be a gap between the type of people like you and the type of people like me.」当你用英语思考的时候,汉语根本不会来干扰你。你思考的语序也变成英文的了:「a gap」先出现,再想到去说「between」谁和谁,而不是中文的「在谁和谁之间有一条鸿沟」。我是倾向于相信「萨丕尔-沃夫假说」的,也就是你的思考模式受到所用语言的影响。最简单的例子是当母语中细分的词汇被另一种语言包揽在一个词里的时候,比如「cousin」和「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比如「桌子」和「table;desk」。大部分中国人看到美剧或好莱坞电影里说「my sister」「my brother」的时候都心里直痒痒,迫切地想知道那是姐姐还是妹妹,是哥哥还是弟弟。正如很多英语母语者听到我们说「桌子」的时候心里直痒痒,想知道那到底是「table」还是「desk」。这些例子并不是说一种语言跟另一种语言比较时有重大缺陷,而是在它自己的语言文化中,这本来就不需要细分。等到真的意义重大不说清楚不行的时候,英文里当然有「older/younger sister/brother」,中文里也当然有「书桌、餐桌、茶几、课桌」等。不过客观上,它确实给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了困境,比如《绝命毒师》的首集里,字幕工作组就被那个「brother-in-law」搞晕了。第三个阶段,是真正的融会贯通的境界。你会知道每个英语表达的准确意思,你也知道每个中文表达的准确意思,你也明白它们之间无法一一对应,但是,你总能在翻译的时候用一种恰当的方式以尽可能精炼的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你知道什么时候「teenager」可以翻译成「少年」,什么时候最好翻译成「小孩」,什么时候应该翻译成「十几岁的孩子」,什么时候又需要翻译成「十三岁到十九岁的青少年」。就像「」里
的回答。就像你看到「they were so close」的时候居然翻译成「煮熟的鸭子飞了」。你掌握的不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的「含意」,而它的「精髓」,它的「神韵」。你在可以固守的时候固守,需要跳脱的时候跳脱,比如:「他是卖酒的,还是酒喝得多,还是排行第九?」
题目中那两句话,你确定它的意思不是“这有点大麻,咱们抽两口”么?PS.其实名词做动词用在英语中很常见,我们不需要“翻译”了它才知道,有这么一句话:Every noun can be verbed, i.e. every noun can be verbed.
多讀垃圾。不然你就只能成爲一個編寫英文教材的人。你不能只看好東西,還要多看垃圾。這個世界是由 90% 的垃圾和 10% 的好東西組成的,因此一個以英語爲第一語言的人,從小也是看着大量垃圾與庸作,以及少量好東西長大的。你要複製這個過程,就必須多讀垃圾。好在互聯網大大降低了發現垃圾的成本。例如 Amazon 上有很多 0 元的情色小說,是很好的入門垃圾讀物。
多么方便的方法呀
我建议你买一把锤子砸两下也就差不多了
推荐你一本书,Zinsser的On Writing Well,值得反复读。有点不同意奶爸的观点,国内英语培训机构把这个概念玩烂,不代表"英语思维"就是个无中生有的东西。
语法是一种语言的骨架,而所谓的语言思维,其实就是一种骨架模拟。所以我的建议,想要修炼英文思维,请放下你的单词本,放下你的美剧,放下你的英文著作,老老实实从最基本的语法开始学起。就像中文是霸王龙,英文是翼龙,因为骨骼上本质的不同,它们的活动姿势和生活习惯也是不同的。若霸王龙想知道翼龙怎么飞,它就必须要了解翼龙骨骼构造与自己本质的差异。就算霸王龙知道翼龙两翼的肌肉(词汇)特别发达,但它看着自己的身体,根本不理解两翼在什么地方,于是疯狂的锻炼自己两只小前爪,结果,当然还是不行。或者霸王龙学翼龙一样鸣叫(口语),它也依然不理解飞行的意义。因为霸王龙缺少的是骨骼上的认知。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如果霸王龙了解翼龙骨骼,并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当成翼龙那样生活,慢慢慢慢,它就……心理变异了。好了,当你打好基本功,有了一个大致的语言骨架,你再根据这个骨架给“翼龙”增添肌肉,然后就是发声系统,这个模型才算是完成。哪有在没有肌肉的前提造发声系统,以及在没有骨骼的情况直接拼凑肌肉的呢?再非常弱弱的说一句,我就是题主所说的有“英语思维”的那种人。所以我想指正一点的就是,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某种语言的“思维”,正如
所说,这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再补充一点,这种思维就是,一种语言在你脑海里不需要经过加工翻译你就把一句话的意思了然于胸。当然对于我来说,这种思维也有不小的代价。我现在写中文文章完全失去了灵性,很多想表达的东西表达不出来。很多汉字的我也慢慢不会写了。在中文句式的表达逻辑上偶尔也会有比较奇怪的情况出现。一般在我看来,一个人是否有“英语思维”,就要看他理解从句的能力。小测试一下,刚好在复习,就用slides上这句话:
The ex-dividend
date after which the shares trade without the right to receive the declared
dividend) will be two days prior to the record date. 如果对这种基本从句的解读感到费劲,那就要多加修炼了。因为英语中的从句要是硬要翻译成中文是非常麻烦的,所以当人们在读英文著作的时候,有很多长从句,一个接一个,很多人看着看着就晕掉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句子在表达什么意思。尽管每个单词都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就是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及在口语中,“which”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比如我们经常说:“Let's meet at SecondCup, which is located next to the library.” “Which”是英语从句中最最基本的连接词,如果对英语语法一无所知,那么恭喜,很多文字,很多话,你都不会明白。语法学的明白些以后,就可以开始积累词汇,练习口语交流。这两者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的方法就不错了,关键是创造一种氛围和环境。不要怕丑,多练习多说,进步自然就有了。我就属于那种极其热爱演个人情景剧的那种,经常发神经一样下意识的用英文自言自语或者和空气中不知道哪个阿飘对话。还真挺有意思的。另不是特别赞同
的说法。我认为任何语言在入门的时候都必须要有严谨的结构和框架,奠定好步骤一步步来。我们都born in China,从小环境的耳濡目染注定我们在平时交流上没有问题,但是真正接触汉语,就必须从头学起。我曾经做过对外汉语的培训,发现那是一个更大的世界。对教外国人汉语来说,句子结构和基本语法也是排在第一位的。对自己的母语都这样,何况是第二语言?“垃圾读物”也不是语法混乱逻辑不明,只是更加通俗罢了。试想如果连句式都看不懂,何来的理解学习之说?所以,想一飞冲天,请从构建骨架开始。
亲爱的,当你的英语能力不足的时候,英语表达会本能的受到母语习惯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没什么好办法,就是多接触authentic English,一步步来。但是,多多了解汉语和英语思维习惯上的不同,对你加快转变到所谓的“英语思维”是有帮助的,这也是这篇帖子的意义所在。理解汉语和英语在句法结构,构思调理,铺陈方式上的差异,比如英语重视开门见山,务求重点清楚,调理分明;汉语注重迂回,强调起承转合。汉语强调“意境”,而英语重视“句子结构”。看例子:中文常说“一群蜜蜂”,因此我看到过有人写“a group of bees”,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用法是“a swarm of bees”。可以看出,汉语和英语有时候并不能想当然地做对等翻译。其实表达“群”这个意思,英语中还有:- “herd”用来形容大型动物,比如牛,羊,大象等等,比如:a herd of pigs。- “flock” 用来形容一群类似特性的动物或者人,“一群鸟”可以是“a flock of birds”。- “swarm”常常用来形容一群昆虫,如:a swarm of insects。英语和汉语有什么不同?从语言类型学上来讲,英语是主语优先的语言(subject-prominent),非常强调句子结构,表现在:主语不可或缺,因此即使主语没有语义作用,也必须存在,哪怕是it,there等做的“假位”主语。谓语在人称和数量上要和主语保持一致。而汉语是话题优先语言(topic-prominent),更加强调情景,通过建立情景传递信息,句子结构松散,有时候甚至没有主语。比如:中文:他肚子大,腿又短,鼻子很大,真难看。英文:He has a big belly. His legs are short. His nose is big. He looks ugly.通过上句子可以看出两种语言呈现方式的不同。中文先确立起来“话题”,建立情景后,之后的句子可以直接讲腿和鼻子,以及最后的“真难看”。通过建立的情景很自然了解到所有的描写的都是指向“他”的。而英语更加强调句子的结构性,每个句子都必须有独立的主语,这些主语加了所有格his才能和He联系起来。1, 两个语言这些不同的特性有时就会导致连贯性的问题。中文:我的家乡是西安。它有古老的城墙,是围城而建的。虽然它不是一个大城市,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比寻常的美景。中式英语:My hometown is Xian City. It has ancient walls. The walls are built all around the city. My hometown is not a big city, but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ts unusual beautiful scenery.汉语一开始就建立了情景,之后的句子都是围绕话题“西安”展开的,读起来并无不妥。但是,如果字对字的翻译到英文,虽然语法上并没有错误,但却是典型的中式英语。虽然保证了英语“强调句子结构”的要求,但是句子的主语由My hometown -& It -& The walls -& My hometown -& it,不但有重复,而且角色转换频繁,读起来有一种”跳跃“感。这是在英语写作中要避免的情况,改写如下:英语:My hometown, Xian, is a city with ancient walls all around it. Although, not big,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unusual scenic beauty.两句相比,改写后的句子更加精炼,而且两个句的主语My hometown和it高度相关,衔接流畅。所以,英语要尽量保持句子主语之间的连贯性,尽量使主语围绕在一个话题上面。可是有时候,如果句子之间话题不同,话题和话题又如何转换?A man named Spencer Silver was working in the 3M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 1970 trying to find a strong adhesive. He developed a new adhesive, butit was even weaker than those 3M manufactured. It stuck to objects, but could easily be lifted off.It should have been super-strong, but it turned out to be super-weak instead.本来主语是Silver这个人,后来跳跃到it,也就是“新的粘合剂”上面了,但是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开始在说Silver发明了粘合剂,但是不怎么粘。其实新的话题“a new adhesive”就已经被悄悄引出。那么原本围绕Silver的句子从第三句就变成以a new adhesive为主语的句子了。也就是说,如果必须要转换话题,最好由前一句中的“后叙成分”新旧话题转换中,想办法融入接下来要谈的“新话题”,完成有“新话题”向“旧话题”的流畅转换。再看一个例子:中文:我喜欢运动。我最喜欢的运动之一是羽毛球。我们办公室附近有一个健身房。最近,我加入了一个羽毛球队。这个球队现在大概有20人。这个球队的队长会定周日两个小时的羽毛球场地。每个人只需要每季度交200块钱。我们可以打男双,女双或者混双。由于队长会提供足够的球,我们只要准备自己的球拍就可以了。看出来了么,汉语句子主语经常换来换去,第一句是第一人称“我”,但是马上变成了“我们办公室”,往下类似。这种思维影响下字对字翻译写出来的英语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读起来跳跃感十足:中式英语:I love sports. One of my favourite sports is badminton. Near our office, there is a gym. Recently, I joined a badminton group. There are about 20 people in the group for now. The leader of this group books a field for two hours every Sunday. Each person just needs to pay 200 yuan per season. We can play men’s doubles, women’s doubles or mixed-doubles.第二句是one of my favourite sports,然后马上是our office。虽然是对中文的直译,但是这里的our不能和前文产生任何联系,所以应该改成my。另外,句子之间主题跳跃太大,从第二句gym到后面的badminton group,中间毫无联系。在写作中,最后在它们之间加句子使得语义连接:I often played badminton with my colleagues there.2, 汉语思维和英语思维的不同。在表达上面,汉语更加注重迂回渐进,起承转合,常常先说理由再引出结论,而英文更加开门见山。如下图,汉语是一种circular thinking,相反,英文是一种线性思维。英语中常常首先切入主题(key point),然后才写细节(supporting details),最后写总结。— 图片来自[1]例子:汉语:我们的国家还在发展阶段,所以我们要努力工作发展国家,同时保持节俭。中式英语:Our country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so we need to work hard to make our country more developed, and we should be thrifty at the same time.修改后:We should work hard to make our country more developed, and we should be thrifty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汉语先解释理由,再说出观点。英语更多的先表明观点再说出理由。这就是两种思维上的不同。准备过雅思托福考试的朋友,想一想你的写作参考书上是不是都让你先写结论再用细节和例子支持你的观点?3,被动语态。汉语思维大量用人称做主语(animated subject),而英语多用非人称做主语(non-animated subject),这是因为英语思维更强调客观性。在英语中,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可以当主语的,但是汉语不行。比如,Too much water killed the flower如果翻译成“太多的水杀死的这朵花”就不符合汉语习惯,应该是说“水浇的太多,花死了。”第一种翻译之所以别扭是因为汉语强调“杀死”这类动词的执行者必须是有意识的主语(animated);英语的kill并没有这种限制。例子:中文:我收到一份急电,去了上海。中式英文:I’ve received an urgent telegraph, and so I went to Shanghai.这是按照汉语思维字对字翻译的,但是更符合英语思维的翻译是“A urgent telegraph forced me to rush to Shanghai.” 但是这句话如果直译为汉语又变成了“一封紧急电报迫使我去了上海。”,虽然可以理解,但在汉语看来却有些不太地道。中文:我突然想到个好主意。中式英语:I suddenly got a good idea.地道英语:A good idea suddenly occurred to me.仔细品味一下不同,显然用a good idea更加符合原来句子的意味。再近一步,英语中的非人称主语往往可以非常生动,掌握这一点可以使我们写出非常地道的英文句子。中式英语:She was so jealous that she became desperate.地道英语:Jealousy drove her to despair.中式英语:She was very miserable and her heart broke.地道英语:Misery tore her into pieces.由于中文用人称主语,所以人往往要早于动作出现。而在英语中,非人称主语(misery,jealousy)放在句首,更加有感染力。学英语,欢迎加公众号:[1] Causes of and Remedies for Chinglish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ritings. Ping Wang, 2012
大学四年是全英文教学,而且是需要较多英文阅读和论文写作的专业。虽然没有理论依据,但有一点实践中的体会。作为一个英文一直还不错的人(在这里无法证明信不信由你),我在大学最后一年得出的结论是:中文是一种表达效率非常高的语言,非常适合用来思考,千万不要忘掉中文。我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在写比较长的论文时,做的笔记都是英文的,当梳理逻辑和观点的时候,重新读一遍非常的累。因为英语有很多的从句,而且不便于缩略记忆。以前迷信所谓英文思维,所以很多东西会用英文标注或者记忆,后来我发现在自己做的笔记上,加上一点中文备注,重新和思考的效率大大提高,梳理逻辑也变得容易得多(当然只限于思考,阅读和写作还是得用英文)。既然语言都是工具,掌握了多种语言就拥有了多种工具,在不同情景下选择需要的、最好用那种就可以了,何必要去用不顺手的那种?如上述很多答案所说:大多数人所说的英文思维,是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即与Chinglish相对应的地道英文,而真正思考问题的时候,大脑在使用哪一种语言,自己大概根本是无法意识到的。此外,在一定的情况下,不同语言下的思维是无法打通的。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Presentation,这个词完全无法用中文思考,因为中文里没有相对应的概念。这种时候用英文思考,能不能算英文思维,个人觉得是存在争议的。
practise more, then you got it,that's all补充说明:我第一次到美国,开始也不适应,但一周就换过来了,晚上做梦说的都是英语。关键是你要给自己营造一个环境。即使在国内,你坚持和别人用英语对话,不用中文,英语的思维能力也会提升的很快。因为说多了之后,你对事物和概念的认知命名会自动切换成英文的,不会有先中文再英文的转换了。说白了,这东西就是个条件反射而已。我至今会经常看不带字幕的英文电影,就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这个能力。如今我可以确信自己有能力熟练的在中英两种语言思维内切换,没有障碍。当然,单词量就是另一回事了,不常说,好多单词想不起来了……
如果你真想学好英语 你就把下面的仔细看完 一定对你有帮助,这是我帮你转过来的!其实有一篇十分棒的文章谈了,如何建立英文思维。原帖在天涯
(版面较为复杂,有很多网友整理的版本),网友漏屋作,贴名 《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 很多地方打包下载,一搜索即可 此文是篇对外语学习非常有用的文章。 回答的下面有下载。我看到了前面很多人的回答,很多表示赞同。但很多回答中的错误,我在那帖中就看到了并且还有解释及原因。 关于回答问题的后半段:尤其是在读英文文章的时候? 若你没有建立英文思维,你就不算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所以,下面的回答是关于如何学外语的,等你真的可以掌握一门语言的时候。读英文文章的思维能力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不过关于提问者这种,谈到阅读的话,应该是有很好的单词素养。有另一个很猛的方法,可能更适合你(适合已经有很高的单词量的人,一开始并不适合初学者)原典法
道理很简单。磨耳。而且要磨很久,但是还是有很多技巧的。经典,321x。(只有在你的英文词汇有一定素养的时候,效果才很好。)初学者的话,推荐在 石碑 的3级以上,再用原典法,效果更佳。(上面是给提问者的回答,较基础的同学看下面吧)我回答了另一个关于英语学习的问题。我将一部分拿过来。倔强的拉丁文教师  在十九世纪的法国,有一个拉丁语教师,他有一个很普通的法国名字,叫做弗朗索瓦(Francois Gouin)。在法国教拉丁文教得好好的,突然在1878年的某一天,觉得自己应该学习德语了,于是决定停薪留职一年,到德国汉堡去学德语。当时正是在语法-翻译法统治的时代,而且因为自己是学习拉丁语的大行家,于是他认为最好的学习德语的方法当然是背诵德语语法书和248个不规则动词啦。于是他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整10天。弗朗索瓦太有才了,10天的时间他背会了整本语法书和全部动词,于是他兴奋地奔向德国大学的课堂,来测试他的德语能力。“哎呀!怎么一个字都听不懂?怎么任何语法结构都辨认不出来?怎么没听出一个刚背过的动词?”老弗没放弃,咱是语言专家呀,连希腊语都学过。想起希腊语的词根了,于是老弗又背会了800个德语词根,当然还有各种相关词汇。他觉得这回至少“基本的德语”应该差不多了吧。于是他又跑到了大学课堂…“哎呀!怎么还是一个字也不懂呀?”这回这个可爱而倔强的老弗终于放下他语言专家的架子,开始上街上学德语去了。可他的语言能力实在太低,啥也听不懂(无效声音),说的德语还遭到了那些老外的嘲笑,于是羞愧难当,又回到的自己的房间里,开始翻译歌德和习勒的作品(够猛的)。结果还是“哎呀!”又花了数星期背德语对话,结果还是“哎呀!”于是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背下了三万字的德语字典,结果怎么还是“哎呀!”在德国一年期满,老弗没有学会说德语。他觉得好郁闷,还是啥语言专家啊。  老弗回国了,见到了久别的故乡和亲人,也见到了一年不见的刚满三岁小侄子。一年不见,小侄子已经是个可爱的,一直说个不停的小话匣子了。记得去年自己出国走的时候,他还只能咿咿呀呀胡比乱画呢,怎么才一年就成这样儿了。他一定有个学习语言的秘密!老弗开始意识到语言教师可能“都搞错了”,外语也许不该这样学。于是他开始天天泡小孩子了,观察和分析他们掌握语言的奇特本领。倔强有时是有回报的,弗朗索瓦提出了续列法Series Method,一个直接从听力对话入手,不学语法知识,不背单词,不要翻译的方法。但倔强有时又限制人的发展。老弗不擅长推销自己,1900年的人们并不了解和广泛使用他的方法,他的发明的续列法Series Method倒是被狡猾的同事贝立兹给“拿来主义”了,创立了著名的贝立兹学校而名利双收,结果很少有人还记得这位说“教师都搞错了”的老弗的功劳。但无论如何,这位倔强的拉丁语老师的痛苦没有白费,一个比较合理的语言教学方法诞生了,弗朗索瓦向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进行了一个人的战争。今天这场战争在全世界已经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但在某些地区至今仍阴魂不散。只要语法-翻译法还存在一天,弗朗索瓦那孤独的火炬将永不熄灭!我们先来做个实验。我说一句外语大家仔细听。准备好了呵:“SIX FIVE SENVEN THREE SIX EIGHT NINE FOUR”。大家听到了什么?  答:六个数字,可能是个电话号。  是几啊?  “六五七。。。什么什么四。”这是一般同学的答案。  为什么没听懂?是单词量的问题?不是。是语法问题?不是。是发音问题?不是。那是什么?  有同学答:您说得太快了。  可我用的是正常速度呀?外国人不就这速度告诉别人电话号码吗?哪用一个一个慢慢蹦呀?正常速度为什么你听不懂?  有人答:是不熟练。  十年前就会了,还说不熟。再说就算你非说不熟,那到底是哪个字听不明白呀?  答:都好像明白,可怎么感觉反应不过来呢?老师我反应慢。  快别这么说,你是个正常人,反应挺正常的。不过我倒要问了:你在那里反应什么呢?  这时总算有人醒悟:我刚才在那里反应中文呢。我刚听英文时,坐在那里在脑子里把它们飞快地转换成中文,才转了一半您就说完了。  原因找到了。大家原来都在那里默默地翻译呢。可在座的没一个翻过来,是何故?  正常说话速度是每分钟120到180个字左右,英文中文差不多,一般一句话两秒种就结束了,说话是一句连着一句的。两秒长的一句话,就算所有单词都会,发音语法都没问题,但需要把所有英文字都翻译成中文才明白(还别提分析语法),那需要多长时间?至少四、五秒。这时大家第二句话没听见,第三句都到一半了。听不到,谈何听得懂?障碍已经产生了。短句子(四个单词以下)还好凑合,比如HOW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什么的,再快也没问题。一超过四个单词就跟不上了。科学家做过实验:如果听到外语需要必须在大脑中翻译的话,正常速度的语言一般人只能翻译到第三个字就跟不上了,个别人能翻出四个,几乎没有人能超过四个。可大量的句子都是超过四个单词的呀。所以我们很多同学总在那里重复简单英语而提不高。那我练得特熟,翻得特快,行吗?答案是:永远也不行。可大家为什么非在脑子里翻译不可呢?因为大家听到英文时实际上脑子里空空没有概念,但都学过每个英文字的中文解释,想一下中文解释就明白了。所以都在那里努力“转换”,但是做不到。那能不能不想中文,听到英文直接就理解?这是一种什么状态?答案很简单:要能用英文思维就行,说白了就是会用英文想事儿了。这个概念十年前还新鲜,现在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会用任何语言流利交流的前提是必须能用这种语言思考,做不到的就永远不能正常交流。”这是结论,没有英文思维,永远也听不懂正常速度的英文,永远也听不了长句子。关于英语思维是英语正常交流的前提这一结论因为已经比较清楚和为人们接受,证据也比较多,所以不用在此辩论。但为什么我们学了十几年的英语都没有英语思维呢?大家看,如果学每个单词时都是通过背它的中文解释学会,就有问题了吧。另外还有个原因:大家可能都曾试图说几句英语。我们想一下说英文的过程是怎样的?大家都是在说之前先想一句中文:我要说这一句了。(停!大家说中文都不可以这样做。我们在说中文时,一句话都说一半了,脑子里都不能预先清楚知道后半句的所有字,继续说才知道。所以到这儿已经不对了。)然后把这一句的所有英文单词找到对应的英文。现在能说了吗?照说还不行,还得组织一下句子,想一下语法吧!用什么时态?过去时?完成时?现在时?进行时?将来时?单数复数?要加S吗?男的他女的她?等想完这些,20秒已过,对方早走了。于是我们发现,甚至外语学院毕业的同学,在说外语时都采用同一战术:“不想语法了。好不容易找到几个单词,赶紧往外蹦。”于是出来就是中式英语。难道是他们不熟悉语法知识吗?非也。因为根本来不急。大量的实验告诉我们,语法知识的多少和交流的流利程度甚至正确度是没有丝毫关系的。语法书倒背如,还是不能交流,还是出语法错。原因很简单,从说话的思维机制上讲,人在说话时,大脑是禁止思考语法规则的。一旦想规则,人就不能说话了。想一下我们中文都说得这么流利,能去想语法规则吗?主语用这个,谓语用那个,状语放在这里……根本不可以!那英语也一样嘛。所以语法知识不但不帮助形成英语思维,反而在捣乱。  所以大家已经发现,“翻译”和“语法”不但不帮助提高交流能力,反而阻碍英文思维。但大家看到翻译、语法几个字非常熟悉,原因是我们这么多年,就是这么学英语的。大家十几年来,不管是上课还是自学,用的方法叫做“语法-翻译法”,英文叫TRANSLATION-GRAMMAR METHOD。这种方法是英国人几百年前用来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时建立的系统的外语学习方法,通过研究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单词在自己语言中的翻译去学习这种语言。比如大家当时学这句时:  THIS IS A CAT。  这 是 一(只)猫。  主语 谓语数量 宾语  代词 系动词 不定冠词 名词  这句话是一般现在时  陈述句  第三人称单数  系表结构  ……语态  (我已晕菜。小时候想我妈可不是这样教我说中文的呀,外国孩子真可怜。后来才发现外国孩子说英文也不这样学,是中国孩子学英文才这样,是我们可怜。)  后来知道,全世界都曾普遍使用这种方法学外语,结果都类似:可掌握一定外语知识,都不会交流,时间一久大家就把以前学得知识都仍了。知道其他国家的阶级兄弟也身受其害,感觉好了点。  所以“语法-翻译法”是明显很有问题的,很多国家早已放弃。但还有一些国家,主要是中国和英国,仍存在一些“语法-翻译法”的捍卫者。本人在以后的章节会根据其他科学依据分析它深层问题,现在就要拍板儿砖的先请。现在你要想的问题是,我们学英语的方法是不是错了呢? 我们要用小孩学语言的方法来学外语啊。这也是很多答案中的关于肯定, 语言不是靠“记忆”掌握的。是锻炼出外语思维才是正道。什么样的学习材料才适合你呢 i+1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悉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只有当悉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悉得。如果你的现有水平为“i”,那么就要给你提供“i+1”水平的输入。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悉得者能有足够的理解输入时,就自动地提供了。克拉申认为,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悉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按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自然达到的,是不能直接教会的。  对输入假设的理解关键点就是comprehensible input “i+1”。+ 1 就是在自己现有水平上加了“一点点”难度。换句话说,我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点点难度才提高的。其实大家寻找的答案,最主要的出处就在这一条上。我们之前对一系列误区的分析,很多都能从这一假设中找到依据。我们今后掌握的最重要的技术就是不断自己创造这一条件。稍后我们详细说明。  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极端的例子是大家听阿拉伯语广播,如果光刻苦听,一辈子也不可能听懂一个字。)那是用什么方法把它变懂的?专业的说法是如何成为“可理解性输入的”?这一问题并不好回答,很多成功者也没意识到是如何做到的。把握好这些关键才会提高有效性。所以建议有深入观察的同学能具体结合语言学习的基本原理,分析出在用某一个方式实现过程中,哪些手段有效了?哪些地方耽误时间了还可以改进?最后再结合个人的特点,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路线和方式就好了。 给大家举个极端的就例子明白了。你不是想要外语环境吗?很好,我给你找一个。我找几个阿拉伯人在一间办公室交流,你每天都来,一天8小时听他们交流。过了三个月后我来看你,问你阿拉伯语听懂几句了?很多人这时候很明白:“一句都不懂。”因为你听到的那些外国声音,都被语言学家称为“无效的输入”,或本人管它们叫“无效的声音”,因为不懂,跟听到的噪音没太大区别。所以并不是多听就懂,听懂是有严格的条件的。在回答中,有很多人直接就回答: 狂听之类的,这些都不是正确的,要用适合你自己的材料。而不是人云亦云。建立在可理解,多一点点的基础上。沉默期 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先听说,不读写”这是一个外国语言学家不太讨论(因为对他们来说是常识)而中国同学却常常误解问题,即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同学来说,认为这四个方面的区别比较明显,而且我们常常把“听说”归在一类,把“读写”归在一类。这和中文的特殊性有关。中文的“听、说、读、写”是分家的,大家会“听说”交流后,并不会认字,要去“学习”认字。因为中国的汉字确实是需要通过“学习”的方法掌握,也就是主要用记忆的方法。不学习,汉字是无法掌握的(新的脑神经学研究还发现中国人在辩认汉字时大脑使用了特殊的区域,以后再给大家介绍)。而英文,和许多其他的拼音文字一样,读音和文字是紧密相连的。会了“听说”,只要掌握了读音规律,拼写自然就会了。所以严格来讲,外国小孩上学不学习“认字”,而是学“拼音规律”。英文叫做Phonics。(我们有时翻译成“弗尼斯”。)关于这个规律,以后我再给大家详细分析。 我们已经明确了“建立英文思维主要是建立英文声音的思维”这个概念,结合“二语悉得”的理论,再根据母语掌握的规律,可以先明确这一理念:“先听说,后读写。”大家笑了,就这呀!早就听过这个老生常谈(Cliché)了,而且知道母语学习都是这个顺序。其实很多人并不真正明白它的含义,也不照着做。它的实际含义是叫你在你学会“听说”之前,不要急着学“读写”。所以本人说得过分一点,把它称为:“先听说,不读写”。到高阶段再说。我把著名语言学家保罗o比斯勒博士(Pimsleur)的关于“阅读”应实现于“听说”的语言能力掌握之后的论述给大家参考:“Reading has been defined as "decoding the graphicmaterial to the phonemic patterns of spoken language which have already been mastered when reading is begun." To put it another way, reading consists of coming back to speech through the graphics symbols. In short, meanings reside in the sounds of the spoken language. Speaking a language is the necessary first step to acquiring the ability to read a language with meaning. ------Paul Pimsleur”  对大多数中国同学而言,主动回避“文字”更十分必要。因为大多数中国同学,只要上到大学程度的,多半是“视觉学习型”(Visual Learning Style)。而“听觉学习型”(Audio Learning Style)和“动作学习型” (Kinesthetic Learning Style)的同学,一般会被我国这种教育体制淘汰掉。“视觉学习型”的同学,建立英语思维时,很容易受到“文字”的干扰,忍不住看文字,甚至先想一下文字,再过度到含义。成了“声音”—“字型”—“含义”的路线。应该避免想到字型,直接将“声音”和“含义”建立联系。  关于学习类型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说,我会告诉大家如何测试自己的类型和针对不同学习类型如何调整语言学习,现在继续往下进入到“建立英文思维”的具体手段。摘了原帖的几段话,相信很多人,对此帖有点好奇了,请大家仔细看看原帖。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我把帖中学英语的第一级 方法,贴出来。下文中的“石碑”为 软件 “罗塞塔石碑”同样的学习方式,在国内的软件叫“爽哥英语”是免费的,亲测过  一、早期(Early Stage)如果单纯从零基础开始,早期(Early Stage)应该是一到两个月(由于英语与中文差异比与其他语言大,中国同学至少两个月,但也不应过长。我们的经验是一般中国同学会拖长时间。)具体实施方法建议如下:  大量使用视觉辅助工具,直接建立“画面”与“声音”在大脑中的“联系”。最典型的手段有两个,一个是“看图识音”(不是看图识字,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看图片的同时听与图片相关的英语声音;另一个是我们以前谈到过的“全身肢体反应”(TPR)。在这一时期,有几个严格的要求:  1.避免使用中文翻译,充分建立条件反射;  2.不要试图说英语,只练听力;(还在沉默期内);  3.不要看任何拼写,把拼写的学习完全放弃;(不认识字母又何妨?)  4.如果有外教参与,外教可多用肢体语言或用手画图协助这一过程,不要教课;  5.不要怕听错,要放松和有信心;  这一过程结束时,应该达到1000个左右的词汇+短语量。(没问题,这个量大多数人在这期间内都达的到)。顺便说一句,以前学过一种外语的同学,再尝试这种方法时会出奇的快,而且发现跟以前学的其他语言一点不会混淆。  下面说明“看图识音”和“TPR”的具体操作技术。  看图识音(简单说法,实际原理还是挺复杂的)  为了“看图识音”,需要准备相当多的照片。要自己准备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因为科技发展到了今天,数码相机可以低成本,快速方便地拍实景照片,自己制作素材册。我见过有同学做照片集,相当不错,缺点是背景有些乱。比如要拍一辆车,就拍一辆普通车,不要把背后复杂的背景广告牌等都拍进去,画面信息太多不利于形成声音与图像的准确对应。拍了图像后还要想法加声音,还有按一套特定的原理排出画顺序和重复点。如果有外国老师就好解决,但没有外教就不建议自己制作了,因为自己加声音有点难。所以我只给大家介绍使用原理和技巧,大家有兴趣的自己制作素材,嫌麻烦的去找这个软件“罗塞达石碑”。这个软件在中国没有销售公司,推荐它没有为商家宣传的嫌疑,(有同学有办法免费下载)所以这是本人唯一的为大家直接推荐的“英语教学产品”。其他的再好都不再推荐,大家如果明白了方法论,自己就会选择和判断了。罗塞达石碑(Rosetta Stone)一词原指一块致使人类破解了古埃及文语言的特殊石头。179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时,他手下的一个士兵偶然在尼罗河河口的小城罗塞达附近,发现了一块石碑。石碑是黑色玄武岩,高 114 公分,厚 28 公分,宽 72 公分。这块石碑是公元前196年底比斯祭司为歌颂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即位而制作的。石碑上的文字非常奇特:上面刻的是古埃及的像形文字,中部是古埃及的俗体文字,下面则是古希腊文,用这3种不同的文字记述相同的赞美词。于是法国的埃及学家商博良在19世纪初用它做“钥匙”破解了古埃及像形文字。用这个词命名外语学习软件真是很妙。  该体系的设计原理就是典型的“看图识音”,当然远不止“看图识音”这么简单就能概括它。目前已经有几十个语言的学习系统了。它的使用过程是:  1.程序会每次给四个不同的画面,大家猜测听到的“声音”可能是哪个画面。如果是真是零基础,有75%可能会猜错。但没关系,猜错了也是猜了,系统会给你一个回馈,让你知道是否对。正确的反馈声音美妙,同时出现一个小笑脸符号以鼓励;错误的话“嘣”的一声很难听,再给个小哭脸。猜错了换,最多四次,总会对嘛。大家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准备随时接受鼓励。  2.第二轮四个图像出现,会包含前一轮的一两个图像。因为你刚猜对过,所以有印像,用排除法,很容易猜到新声音对应的画面,然后进下一轮。  3.该程序会自动按一个科学的重复和替换次序,不断重复,变换和推出新图片。你会越猜越快,越来越会猜。关键点就是随时观察图像,把它和听到的声音一起印在大脑中。但像所有的“单一”产品的通病一样,它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感冒药” ,试图用一个方法解决所有阶段的问题,当然是不可能的。而正是这一点,使它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质疑,以至于降低了它的信誉。本人认为,它在我们说的早期(Early Stage)中使用,甚至到提高期的开始部分,它是非常出色的解决方案。当然,正是因为它所犯的毛病,所以有些问题,不应该完全按它说的做,而且开始阶段的“名词图片”太少了。另外大家在这阶段,不要试图说,同时不要打开字幕,把“说”和“阅读”练习部分统统跳过。大家最多在听时小声重复一下就好。再有就是大家不要“想中文”。(所以建议大家尽量不用中文菜单的界面,它可选用英文界面) 这样几十小时一个级就能完。大家一定不要拖,非得“全会”不可那就麻烦了。觉得70分以上就好了。第二级如果从零基础直接这么上来有点费力,但有一点基础的同学没问题。一共两个月,每天也就一小时吧,我们的(Early Stage)就成功了。(这要靠以前传统学法,非一年不可。)  不是零基础的同学也强烈建议过一遍该系统,把自己脑子里的只有中文解释而没条件反射的单词这样在脑子里加上画面,形成思维。这一过程的脑神经原理是赫博(Donald Hebb)提出的”Neuron Cells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大脑在同时接受到相关联的“声音”和“图像”刺激,会促使你大脑中的某个负责声音细胞和某个图像的细胞同时激发而同时将神经纤维结合在一起。(学术界对“同时”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一先一后。也有人反对该理论。但在语言现像上,支持还是挺明显的。)  如果是有外教的条件,外教应该是应用这一原理和流程,辅助学生实现这一过程。效果是一样的,只是跟真人稍有趣些。在这一阶段,无论自学还是用外教,都要用标准发音。听非标准音的时候还没到呢。 T. P. 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全身反应法”是上世纪60年代(那个语言学“火红的年代”)由美国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提出的。他分析研究母语实现的过程,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左右脑的共同协调训练建立语言思维,达到掌握外语的目的。具体实现方式是:通过语言学习者听到一个外语指令,用身体动作对它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听者逐渐自然建立语言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听到“Stand Up”就从坐位上站起来,听到“Touch your nose”就去摸自己的鼻子。应用更多的手势和简单实物教具,TPR完全可以展示动词的不同时态以及复杂的句子形式。  T.P.R是典型的符合二语悉得基本理念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体系。它的特点符合SLA的关于语言形成的各项假说和建议:  1.主张学习者通过“可理解输入”先建立听力能力,不强迫学生开口说;  2.降低学生紧张情绪;  3.左右脑协调使用,共同实现语言能力(左脑负责接受指令,右脑负责做动作);  4.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  5.不教语法知识,也不急于学读写;  TPR一般需要由有经验的教师辅导学生完成,特别是零基础者。但有一些基础的同学可以在学友之间甚至自己(先把指令录下)完成。本人认为有一点基础的同学也要自己尝试一下TPR。通过TPR的经历,可以很好地帮助建立英文思维。所以同学们不要认为:我懂Stand up的意思,不用做了。知道你懂了,但可能它只是一个记忆中的知识或中文的解释,它还不是你思维的一部分。直到重复过几遍,最后能迅速对指令不假思索地作出反应后,才逐渐实现融入自己的思维。大家可以想像这对咱们今后听复杂句子的“反应速度”会有多么重大影响。  大家要注意“Response”的意思是作出反应,所以是听指令反应。最理想的状况是大家一起做游戏,听一个人发“指令”,大家都照做,要快,最慢的和做错的“出局”或“受罚”。  各国的对比实验和测试都表明,这种学习方式比传统外语教学方式效率高出几倍,还不用说它实现的是“外语思维”这一根本区别。  但是(大家已经开始习惯了这种思路了),任何单一的方法都有适用范围,不能又成了“感冒药”。TPR的最大局限是很难表达抽象的事物和太过复杂的句式,甚至复杂的时态。如果勉强为之,理论上可以实现,但反到降低了这种方式的有效程度,甚至已经超出了它的基本方式。后期在TPR基础上衍生出的TPR-B,TPR-O和TPRS都有类似的问题。但这几个变种在我们的下一阶段“提高期”中可以应用,我们下阶段再做详细分析。  本人认为应用TPR的典型词汇应该在1000个左右,不能太多。下面给大家一个TPR常用500词和短句表中的100个,大家先体会一下,更全的表以后给大家,或大家可在网上找。当然最好的是自己根据自己的环境制作一个。  TPR WORD LIST:  General Body Movements  stand up,sit down,walk,stop,turn left,turn right,turn around,walk backwards,jump,hop, bend over,squat,walk 3 steps, 5 steps, etc., face ___ ( face the wall, face the door, etc.),lift up your right leg (left leg, right arm, etc.),lower your leg (left leg, right arm, etc.),shake my hand,kiss me (on the cheek!),make a fist,clap your hands,wave。  Facial things  smile,cough,laugh,cry,sneeze,open your mouth,close your mouth,stick out your tongue,put your tongue back in,wink,blink,wiggle your nose  General verbs you can use with objects  where is, touch,show me,pick up,put down,put it back (return),drop, move,give me (give him),take it back,throw,catch,turn over (flip),put the _____ on (under etc.) the ______,push,pull, lift  Kitchen table stuff  cup, plate, bowl, knife,fork,spoon, napkin / tissue, dish,big round serving tray,tray you’d serve tea or coffee on,table,chair  kitchen stuff  pan, oven,stove,sink,faucet,counter,cupboard,refrigerator  basic foods  flour,sugar,bread,tea leaves,coffee grounds,rice,nuts,yogurt,candy, etc.  drinks  water,milk,juice,soda,yogurt (drinking),coffee,tea  fruits/vegetablesapple, banana, orange, plum,grapes, fig, dates, raisons, lemon,pomegranate,tomato, cucumber,zucchini, onion, carrot, eggplant, small eggplant,potato, garlic,parsley, lettuce, grape leaves, celery, mint,cabbage, etc.大家已经能分析得出,“看图识音”和“TPR”正是婴儿掌握母语时所处的理想环境的“提纯”版。扔掉婴儿在语言环境中听到的一些“无效声音”(其实那对婴儿来说,除了熟悉语音外,也是浪费时间的。比如听到大人之间对话的一些内容等),优化了理解条件,同时提供轻松的氛围。所以从理论上,如果成年人能够应用这一系统,对一个新语言的掌握,不应该比婴儿慢。这两个系统实际是有很多相重叠的部分,简单讲“看图识音”是从名词出发逐渐与“动作词”等结合,“TPR”是从动作词出发,逐渐结合动作中能够联系上的名词。其核心技术,就是提供“可理解的输入”让使用者通过“猜测”而非记忆来掌握。大家一定要时刻围绕着“猜测”这一核心技术,猜错了都是进步的过程(既然是猜,必然有可能错,否则就不叫猜),千万不要因为有可能猜不到就去看答案,那就又反回“学习”了。举例而言:两个老师都要教学生学会door 和window。前一个老师不断 让学生重复This is a door. That is a window. 而后一个老师问学生Where is the door? 让学生猜。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两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同,学生对语言掌握的机制天壤之别,实现的效果明显不同。(有的英语老师看到这儿该冒汗了——我曾经就是。)两个都是很优秀的系统,建议大家都尝试一下。这两个方法,对建立外语思维 十分有用!!! 本人用罗塞塔石碑5个月,有很好的效果。我想谈谈这个方法。 很有效果,可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认同这个学习方法!你一定要先认同这个方法,要不然容易半途而废并 走弯路(因为你不了解原理啊,再加上一点不坚定的心,那就很容易夭折)。 我在初高中很少英语上40(百分制),很多人应该都有那种经验,卷子一上来就把所有选择题乱填了,不写作文,然后睡觉。 这个方法并不痛苦。你自己小时候学语言的时候痛苦吗??请看完此回答后,马上去下载此文,好好看。你要坚定学下去意志。 当然这句话一般出现的场景是,你外语老师,喊你背1000个单词时说的。 我想说,我们的方法没那么恶心,当你(零基础)一开始学的前半个月的时候,效果不会那么明显,你一定要坚持下去,马上就会有很棒的效果~~!!!!当你发现你的成绩时,你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不论如何,一定要坚持,不要再做后悔的事!!!(我曾经也有半个月没碰,好几天很忙是很正常的。但那些很容易放弃的朋友,一定不要把这事给搁下了!!!!)英语能改变很多人的一生,相信我,为什么不好好学呢? 好方法能让你学得更轻松。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有什么问题可以告诉我。我很乐意能帮助很多人用简单的方法来学英语。陋屋英语网友pdf整理版(好像有些删减,不影响方法,我一时间找不到完整原帖下载地址,免费的)网友整理 doc版,帖中最后少了一段话, 因为我重新上传要等等审核。所以贴出来摘录一段释迦牟尼讲的话和大家分享:  不要相信只凭听说的任何事物。不要相信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不要因为众人都这么说而相信它。不要因为经典上的记载而相信它。不要相信权威、导师或长辈的教导。当你经过观察和分析后,认为事物与原则一致,并有助于个人和大家的善行与利益,才接受实行。
對於外語思維, 不是初學者, 乃至不熟練者能夠學會的。我以前常瀏覽一個語言交流的網站, 指導過一個日本人, 他的作文文法錯誤非常少, 有著和其文字水平不相配的文法知識。後來, 在認識之下, 他在日常的英語信件中, 都花上幾個小時去寫, 其時間都花費於"如何正確表達我的語境", 我才說出一個我從不和其他學習者說的話: 試著用英文去思考, 這樣自然能寫得快。(後來他考了Toeic 是八百多分, 雖然不算很高, 但也是熟練者了)這是我在Heroes 中看到的一個段子: 一個會讀心術的異能者, 在攻擊一個人, 希望獲得目標物的信息, 那個人無論想從廚房拿刀還是用甚麼計謀, 也被識穿了; 後來, 他想出用(不記得是西班牙文還是日語)來思考, 成功在桌下拿出手槍。這個做法我和兩個人說過, 得到的反應是:"不可能; 一個人的思考中, 必然是其母語。"與其想著如何去轉換, 其實真不如直接用那個語言去思考。說粵語的人大約都會知道怎麼用普通話寫文章, 當然, 那思維差別沒有像用英文的巨大。但箇中的差異, 只要仔細想想的話, 就知道了。這也不用怎麼練習, 只要你詞彙量夠了, 邏輯語夠了, 就可以開始了。比如最最簡單的: 用英語解幾何題When angle ABE is 30 degrees, angle ADE must be 60, and the corresponding angle BDE is also 60. 60 plus 60 plus A is 180; A is 180 minus 60 minus 60; 60.寫文章:心中想:when i was 30 the sky was blue birds were singing boys are running, but now , the sky was dark and all the things moving stopped. the city is like dead.思考的過程你只能用你已經可以用作思考的字, 把那些字雕琢一下再寫出來的話:最常見是修正Tense, agreements, 和articles. 把它們留意下就可以寫出來了: The boys were running all around.對於兩種SVO 的文字來說, 用英文思考根本不是甚麼難事。反而SOV 的語系就要點辛苦了如果寫"今天到市場買菜"的話用日文第一時間通常會想出: 私は今日マーケットに行って食材を買った。把買字保留著已經十分辛苦了, 用這種文字來思考才是困難呢比起Today I went to market to buy ingredients. 需然還是有點怪, 但比起最少能用句子來說, 只把I 保存一下, 和中文其實幾乎一樣啊!在思維中看到市場的時候, 其實想到market 也是十分正常的吧...只是把名詞和動詞換過來而已。到進階一點了。其實英文比中文著重的是: 結果中文的因果句必然是: 因為我很瘦, 所以我不用吃得多。英文中使用 I don't need to eat much, because I am very slim. 的情況卻多著呢。把結果的重要性提高, 是英語思維的第二步像在寫 if(a==1){ } 時, 不是為了防止編譯錯誤, 寫成if(1==a){} 的人在外國還真的很多。背後也是因為"1" 這個才是重點。就算到最後沒把a 寫出來, 邏輯也是比只有a 完整得多。到最後一點,英文的思維, 就是: short form.為免思維的堵塞, SVO 中的雜質必須要刪除Yesterday I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to buy some food for the party of my brothers.你想諗是必會是Yesterday I went'a't Supermarket'a buy some food fort' par'-ty'f my brothers.All of the total commands are not needed for controlling robots, which are not organic.=&All'fa total commands ain't needed for controlling robots, which ain't organic.我覺得把be not 轉為ain't 是減少agreement 在思考中轉換的時間而出現的. 不要把時間留給沙石, 但當然前題是你要知道他的正確式是甚麼。
很容易的,我大学两年级暑假在上新东方GRE,好无聊啊无聊得快死了。我爸妈出去旅游了一个礼拜,我就翘了一个礼拜课,没日没夜把10季的Friends一块看掉了,自此以后所向披靡,想不用英文思维都难。。。而且我发现我从美国回来以后英语越来越好了(普通美国人的英语真是一塌糊涂不如不要跟他们讲话),所以在外国生活也不一定会让你英语更好(当然活几年也没坏处),因为日常生活里用的都是词汇量不超过200的白痴英语,还是看书、看剧,以及跟聪明人彻夜长谈有用点。
不需要思维,只要有慧根,模式一开,完爆各种英语学习法。第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克服你心中潜藏的恐惧。英语就是唠嗑,没那么多规矩。无他,唯手熟尔。
多听多说,自然就产生这种思维了。说白了,所谓英语思维就是直接把想法变成英文,而不是想法-中文-英文。直接用英语来思考。这东西和学习程序语言一样,刚开始还要画框图、写伪代码,熟练了就直接用程序语言来思考,直接写代码了。就是个熟能生巧的事情。
看不懂的抽象单词查英英字典。看不懂的具象单词查图片。什么是 crap什么是 ceberus永远不要翻译过来。
我比较好奇的是,真的有「中文思维」这个东西吗?除了准备说话或者准备书面文字的时候,我们在脑袋中考虑问题的时候真的是有语言、单词、语法的吗?逻辑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如果思考的时候要加上语言,岂不是还要调动言语中枢。但是那些言语中枢出现问题(比如失语症患者),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或者智力并没有收到影响吧。所以,我怀疑题主提出的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所谓英语思维,实际上是组织语言的方式吧,建立这种方式,恐怕就像学习母语或者Google翻译的运行原理一样:要积累大量的素材才行。大量阅读,看视频就能做到的吧。
你若需要与英国人交流,或者阅读英文文献,你自然就会有英语思维。刻意地琢磨模仿某种“英语思维”而不考虑目的和现实性,也许是叶公好龙,也许是邯郸学步。
首先说明下,本答案算是参考了quora上一个答主的答案.原题是:怎么克服说英语的时候把英语翻译成中文去理解?请看最高票大多数人都是中学正式学英语的,比如我初一,包括语法全方位的学习。在最擅长学习语言的儿童时期,我们缺乏一个环境,于是第一语言系统就是汉语,利用汉语我们建立了与世界的整个联系,比如小时候咿呀学语的时候,妈妈给我们看苹果,说这是苹果,苹~果~,我们于是慢慢建立了概念,哦,这个红红的圆圆的东西叫
苹果。所有的事都这样被建立起联系,而英语在这个强化了十几年的第一语言系统里就是外来事物,于是翻译成英语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我曾经试图过强迫自己做英语阅读的时候用英语理解英语,异常痛苦而且结果就是我根本看不懂文章了。。。我知道是思维上的原因,朝夕间改变不了,所以我乖乖的搞题海战术努力背单词,这样就算避免不了英译汉的过程,至少我能加速这个转换过程。玩quora不久,那个答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怎么办?——用英语思考。甚至用英语说话,交流,个人认为这一条不太现实。。补充:听英文歌,看英文电影(不要中文字幕),访问国外网站(比如不用翻墙的quora),把手机操作系统换成英文的,总结就是,人为的创造英文环境。(我也想换电脑的,怕看不懂…要是换不回来了…)但是,这些外在的改变只是改变了语言输入形式,你从看国产剧变成看美剧罢了。最本质的是,改变语言输出形式。难道你让我张口说英语?当然不是,上面说了,这不现实(会被当逗比的╯﹏╰)你为什么会看到小红不会把她叫成小云,因为看到脸的那一刻,大脑已经快速的!思考了一遍,哦,是小红,甚至有个声音在默念,你没意识到那是因为你已经脱口而出啦!所以回到最前面,学会用英语思考,举个例子,我现在就可以这么想啊:So happily and excited that I just found a wonderful article
related to the delevopment of English thinking. It just hit me a lot and made
me into deep thinking,omg,I can not wait to share with others&3嗯…答案就是这么来的…本来想搜知乎上有没有类似的问题,结果看到了这题忍不住分享啊,真是一颗赛艇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想对你说的话 歌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