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两处战争场面加金圣叹点评水浒传

& &分享到:
  简单地说,《水浒传》是一部写“土匪强盗怎么形成”的书。有不少人把它当历史看,事实上,严格地说,《水浒传》连历史小说都称不上,只是一部虚构的演义小说,其中的人物、故事一分真、九分假。所谓“演义小说”,指的是小说中的部分人物和故事,历史上的确有过,但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却是编造出来的。换言之,《水浒传》这部演义小说只是历史人物、事件的大合集。只是书写得太好了,以至于让后人以为这就是历史,而真正的历史反倒隐退了。  “一百单八将”原型只有三十六人  《水浒传》中塑造了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个个形象鲜明,故事生动。但是,与史书对比,其中只有三十六个人物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其余七十二个,大都是创作出来的,纯属子虚乌有。  据史家考证研究,在宋徽宗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及其领导的梁山泊起义,这就是淮南地区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河朔”的历史事件,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一百零八将,也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这三十六个人在正史书没有客观具体的记录,大部分是根据民间传说再加工而成的,这样一算,整部小说中的人物就一分真、九分假了。  梁山泊位于山东西部,原是个很小的湖泊,后因从五代到北宋期间黄河多次缺口泛滥,它与四周的许多小湖泊汇成一片,到北宋末年便形成纵横八百里水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错,芦苇纵横,并有许多天然小岛,形势险要复杂。当时许多破产农民、渔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缉追捕的逃犯藏匿于此,成群结伙,靠进行一些“非法”的活动营生。有若干股势力日益增大,人数愈聚愈多,到北宋末年更掀起了多次反抗官府腐败、盘剥与压迫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军就是其中的一股。  宋江起义的导火线是宋朝廷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贫苦的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于是在宋江等人的领导下,铤而走险,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形,阻杀前来镇压的官兵。  最初四五年,宋江等人一直坚守在梁山泊,直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才正式宣布起义,随后离开梁山泊,转战于青、齐、濮各州之间,官府也才开始注意到这支起义军的存在,并下令“(京)东、西路提刑督捕之”“招抚山东盗宋江”(见《皇宋十朝纲要》)。该起义军最终以被官府招安结束。  宋江起义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的记载看,只有三十六人。据郎瑛《七修类稿》载,这三十六人为: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石秀、徐宁、李英、花和尚、武松。  这个名单有一个可疑之处就是,作为一次有影响的农民起义,仅三十六人就“横行齐魏”,官兵数万人不能抵抗,这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有人认为这三十六人可能是起义军大小领袖的总数,也就是说与宋江一起举事起义的三十六条好汉,后来每一个好汉统率一支部队,但为了方便起见,仍以三十六人的名字称呼,这种解释倒也合理。那么,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到底有多少人?由于史无记载,确切数字无法统计,推测至少应有数千人。  史书记载宋江起义有三十六位英雄,为何到了《水浒传》却变成一百零八位呢?或许是作者“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郎瑛《七修类稿》载),使小说更添传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琅琅上口,便于流传。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的朝代。有宋三百多年,农民起义大大小小有数百次之多,宋江起义只是其中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一次。但因南宋时编印出版了《宣和遗事》,把宋江起义史事演义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现《水浒传》,将宋江起义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动感人,因而使这次原本平常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但是,小说虽与历史有联系,毕竟不完全是一回事,这是我们看《水浒传》时所要注意的。  宋江是否征方腊  宋江接受招安以后,又干了些什么事情?小说中,宋江投降后被宋朝派去镇压方腊了。方腊起义是与宋江起义几乎同时发生的一次农民起义,从起义规模和影响上讲都比宋江起义大得多。  关于此说,史书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如《续资治通鉴长编》《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以及《大宋宣和遗事》都称宋江投降后随官兵前往镇压方腊起义,宋江从农民起义领袖变成了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但1939年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中却明确地说,折可存是在征方腊胜利后才逮住宋江的,换言之,宋江没有征过方腊。同是史料,孰真孰假,史学界争论不休。由于这些史书的作者都是一流的史学家,基本上是当时人写当代史,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宋江投降、征方腊的记载不会有误,反倒是折可存墓志铭记载可能会失真。  然而,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却发现宋江征方腊一说疑点重重。  前述史书中虽然提到宋江灭了方腊后,被封为节度使,但没有具体的时间。此外,《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皇宋十朝纲要》等书都提到,宋江曾经在宣和二年或三年去浙江征方腊。然而,根据《宋史》,宣和二年宋江还没有投降,又如何去征方腊?这一资料显然不准确,至于宣和三年,从《宋史》中看,也不太可能,这可以从下面两段文字中得到印证。  《宋史?徽宗本纪四》中说:“(宣和)三年(1120年)春正月……是月方腊陷婺州(浙江金华),又陷衢州……宋至道三年(1121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四月庚寅,忠州御使辛兴宗擒方腊于清溪。”  这段记载对方腊失败、宋江起义的时间、地点都记述得很清楚:1120年,方腊起义,先后攻下婺州、衢州、杭州等处,正激战中,宋江于1121年起兵犯淮阳军。到了四月,方腊起义失败。  至于宋江何时投降,上面这段中没有具体的日子,倒是《宋史?张叔夜传》中对宋江投降的经过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张叔夜在连云港南面的海州当知州的时候,宋江等人在黄河的北边起兵造反,占领了十个郡,官军不敢抗拒。听说宋江等人将要到海州来,张叔夜派出探子打探宋江等人所走的方向。得知贼兵涌到海滨,于是组织了一支有一千人的敢死队,在城边和海边埋伏,然后派出一支尖兵去诱敌。等到宋江等人上岸作战,张叔夜派人把他的船都烧了。宋江的义军没了退路,失去斗志。这时候伏兵乘胜攻击,宋江损失惨重,退路又被切断。在这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不得不率众投降,接受朝廷招安。  此段记载虽然没有详说宋江具体什么时间被诱捕,但粗略推算一下,从他于宣和三年二月起兵,接着又犯京东、江北,入楚(州)、海州界,最后被诱捕,总需要一两个月时间,这样就到了四月份,此时方腊已经全军覆没了,宋江不可能参与征方腊。  《东都事略?徽宗纪》中倒是明确说宋江投降的日子,是在方腊被擒以后的一个月,当然不可能也不需要他去征方腊了。遗憾的是此书不是正史,可信度不免要差一些。  此外,《宋史》中分明记载着生擒方腊的将军是宋代名将韩世忠,这说明平方腊战役和宋江并没有什么关系。  可见,宋江征方腊的故事很可能不存在。  那么,宋江最后是什么结局呢?  有人怀疑宋江投降后被杀。例如宋代学者洪迈的《夷坚乙志(六)?蔡侍郎》中记了一件颇有神话色彩的事件:宣和七年,户部侍郎蔡居厚被罢官,后因背上疽疮发作,死了。没过多久,他所喜欢的一个叫王生的人死而复生,自言他在冥界见到蔡居厚正在受惩罚(冥谴)。蔡居厚让王生回来转告其妻说:“我如今只理郓州事。”夫人恸哭道:“侍郎你去年在郓州当差时,梁山泊五百名叛贼受降,你去把他们都杀了,我当时屡屡劝你不要这么做,你就是不听。”  有人据此认为蔡居厚所杀的就是宋江等人。《夷坚乙志》成书于乾道二年(1166年),离宣和六年(1124年)不过四十余年,尽管所述故事是道听途说,而且“冥谴”之说也荒诞不经,不过“杀降”一事大概不是虚构的。  但是此书与史书在时间上又有极大的出入:宋江投降,是宣和三年间事,蔡侍郎招降“梁山泺(梁山泊)贼五百人,既而悉诛之”,是宣和六年的事。即便宋江确实是宣和三年在山东梁山泊投降的,蔡居厚所杀的也应该是另一支土匪或起义军。也有人据此推测说:宣和三年投降后的宋江,命运不会比宣和六年投降的“梁山泺贼五百人”更好。不过推测不等于就是事实,这里只能“聊备一说”而已。  总之,宋江等人投降之后,如何结果,已经无法考证了。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历来研究者说法不一。在中国大陆最流行的说法是施耐庵,但是也有一些版本却标明著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两个人。  其实,早在明、清两代,关于《水浒传》版本上的署名,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载中,就有如下三种说法:  一、罗贯中撰。这种说法不见于任何一种早期刻本。  二、施耐庵撰。这种说法最早的两种版本出现于明末崇祯年间。  三、施耐庵、罗贯中合撰。有这种题署的版本最早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也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二人合著的。不过他认为前七十回是施耐庵写的,后五十回才是罗贯中续的。所以他要“腰斩”《水浒传》,并在第七十回正文后面发表这样的评论:  “一部书七十回,可谓大铺排,此一回可谓大结束。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更无丝毫未了之憾。笑杀罗贯中横添狗尾,徒见其丑也。”  不过,金圣叹并没有提出他所根据的是什么。  一般的评价,有两个共识:第一,都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比《水浒传》写得好,特别是关于战争部分。《水浒传》最擅长写杀人越获,但战争场面却写得极为粗糙,漏洞百出。所以,不太像罗贯中的手笔。第二,都认为《水浒传》的前七十回比后五十回写得好。如果《水浒传》的后五十回是罗贯中所续,不应该写成这个样子。  可是,如果此书没有罗贯中什么事,为什么又会出现他是此书作者的传言呢?可见,其中必定另有原委。此外,还有人认为施、罗都不是《水浒传》的作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下面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这二人的关系,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施耐庵”不是人名?  极少数的人认为施耐庵不过是个假托的人名。例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说:“疑施为演为繁本者之托名。”他的根据是最早出版的《水浒传》简本书上并没有编著者署名,几十年后出现繁本,不但内容有所增加,作者也署名了。因此这个作者,很可能就是万历年间繁本的修订者,不过是编个人名随意加上去的而已。甚至有人认为“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施耐庵”是“是乃俺”的谐音,意思“就是我”,也就是编者罗贯中。  今天的人无法理解,完成一部文学作品是非常辛苦的事,作为一部优秀作品的作者,本该是一件荣耀的事,怎么会有人不愿意署名呢?原来,这中间,有一个对“小说”的认识演变过程。  在中国古代,“小说”算不得文学作品,“小说家”只是“下九流”人物。最早的“说书人”,高级点儿的在茶馆或“勾栏”也就是妓院里说,低级的只能在马路边说,跟叫花子差不多。给说书人写“话本”也就是底稿的人,大都是穷困潦倒的落魄文人,有的甚至是烟鬼、酒鬼、嫖客、败子。这些人幼年读过书,懂点儿历史,长大了闯荡江湖,见多识广,有的还特别善于言辞。落魄以后,无以谋生,就编一些历史故事,要么自己讲,要么把底稿卖给“说书人”让人家去讲。在这种情况下,小说家不但不敢争版权,还生怕别人知道,坏了读书人的“名声”。在读书人的眼中,写八股文章的才是“文人”,写诗词歌赋的才是“雅士”,写小说的,就是“文痞”甚至是作孽的“罪人”了。例如明代的庐陵(江西吉安)人李昌祺,学问不浅,官儿做得也不小,就因为写了一部五卷二十二篇传奇小说《剪灯余话》,结果不但生前受到嘲笑,死后还被取消了进入乡贤祠的资格。  在“正人君子”们看来,小说家不但要受到世人责骂,还要受到天谴、遭到报应的。例如明代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说,罗贯中因为编《水浒传》,“其子孙三代皆哑”。清代的铁珊在光绪十五年刊印的《增订太上感应篇图说》中已经到了不惜用造谣中伤来污蔑、侮辱小说家的地步了:“施耐庵作《水浒传》,其子孙三代皆哑。袁于令撰《西楼记》,患舌痒症,自嚼其舌,不食不言,舌尽而死。高兰墅(高鹗)撰《红楼梦》,终生困厄。王实甫作《西厢》,至‘北雁南飞’句,忽扑地,嚼舌而死;金圣叹评而刻之,身陷大辟,且绝嗣。”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中国古代的小说家,大都不署名或用别号署名,例如漱六山房、花也怜侬、兰陵笑笑生等等。《水浒传》是中国最早期的白话小说,写的人物又都是土匪强盗,宣扬“善杀人者即英雄”,鼓励造反,作者不敢署名,毫不奇怪。  江浙人写不出山东话?  还有一种观点更有趣。有人认为施、罗是江浙人,而《水浒传》中满是山东、河南方言,江浙人施、罗不可能写出山东腔,所以二人都不是作者。  先来看看施、罗的生平。  施耐庵或者罗贯中历史资料,少得简直如凤毛麟角,许多专家考证,甚至连考古学家也参加进来发掘,所得到的资料,有的模棱两可,有的被批驳者所否定。目前一般的说法是:  施耐庵,名子安,号耐庵,原籍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苏州人,后来迁居江苏兴化或淮安,元代至顺二年(1331年),与刘基同榜中进士,并与刘基结识,曾在钱塘当官两年,后来退出官场,终生不再仕,立志著书。大约在年间去世,著书的时间共有三十多年。终年七十五岁。著书的地点,传说是在江苏兴化的白驹场。有一种说法: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冬,朱元璋与张士诚交战,施耐庵为避战乱,迁来白驹场西定居,此地现名施家桥。  张士诚是元末泰州白驹人,施耐庵后来定居白驹,与张士诚可以说是小同乡。许多有关施耐庵的文章都提到张士诚和朱元璋都想请施耐庵出仕,即便不是事实,至少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还有人说施耐庵曾经当过张士诚的军师,可惜张士诚目光短浅,不听施耐庵的良策,于是施耐庵离开了张士诚,张士诚也终于被朱元璋打败。张士诚的失败,施耐庵一直耿耿于怀,觉得自己也有一分责任,所以他在《水浒传》中特地把梁山军师智多星吴加亮改名为“吴(无)用”,意思就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帮助张士诚平定天下――是军师无用啊。  白驹场现在有不少与施耐庵有关的遗迹,如施耐庵陵园,还有施耐庵在白驹镇写作《水浒传》的书斋。清咸丰五年(1855年),施耐庵的十四代孙施涔将此斋加以修建,改成了“施氏宗祠”,供有第十五世始祖施耐庵的牌位。  据称当地施氏宗谱卷末有《施耐庵传》残页,为淮安人王道生作,其中提到施耐庵著有《江湖豪客传》,即《水浒》等多部著作,每一部著作完成都要仔细校对,其中得到弟子罗贯中的帮助最多。从文字看,作者王道生比施耐庵小七十来岁,比罗贯中小三十多岁,而且与罗贯中在福建见过面,所讲的事迹,应该可信。但是据《水浒》研究者及考古学家们的考证,此文仅见于清代的施氏族谱,不是明代的版本,也没有旁证,有伪造的嫌疑。  后来又陆续发现各种有关施耐庵的资料,如清咸丰年间的《施氏族谱》、施家桥出土的《施让地券》《施氏家簿谱》等文物,民间也有各种传说。整合这些资料后,可以大致勾勒出施耐庵的生平:施耐庵,元末明初人,名子安,又名肇端,字彦端,耐庵是他的又字或者别号。祖居扬州兴化,后来迁居海陵白驹,至顺间“乡贡进士”,流寓钱塘,曾入张士诚幕,张败后隐居白驹著书,后因躲避朱元璋的征召而去淮安,死后骨殖迁葬白驹施家桥。  关于以上推测,学术界尚有争议。因为这些资料都是在施耐庵死去几百年了,《水浒传》广泛流传之后才出现的,不是第一手材料,可信度不免要大打折扣。  再来看罗贯中。  通常的看法是,罗贯中(约年),名本,一说名贯,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人或庐陵(江西吉安)人,终年七十一岁。也就是说,罗贯中比施耐庵小三十五岁,施耐庵中进士的那一年,罗贯中刚出生;施耐庵死的那一年,罗贯中四十一岁。罗贯中的著作比施耐庵多,除《三国演义》外,还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共几十种。但是从这些作品的文字水平看,比《三国》相差太远,不大可能出于同一人之手,很有可能是罗氏的早期作品或后人伪托。  有人从语言方面分析,认为《水浒传》中使用了大量山东、河南方言,据此认为《水浒传》不可能是身居钱塘的施耐庵或罗贯中编写。其实《水浒传》中同时也使用了大量江浙方言如“稿荐、桶盘、做人家、做羹饭”之类。再说,水浒故事的来源是宋元话本,而话本的主要流行地区是河南、河北、山东,话本所使用的文学语言是当时的“官话”,即首都开封方言。因此,《水浒传》中出现许多河南、山东方言语词,很可能施耐庵就是直接照抄话本底稿的。因此,认为施、罗都与《水浒》无关的说法不可用。只是,到底谁是真正的作者,至今仍是个谜。  施、罗不可能同为作者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门人。高儒《百川书志》说:“《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本贯中编次。”意思是说:《水浒传》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编的,也可以理解为两人合作的。  如果前文对二人的生平考证属实,那么,二人同时著书似乎不大可能。从年龄上看,施耐庵辞官不做,开始著述时是四十二岁左右,思想水平和文字水平都已经成熟了,这时候罗贯中还是个三岁的小孩儿。等到罗贯中成人,施耐庵的小说已经写了近二十年,早应该定稿了。  另外,罗贯中的水平比施耐庵要高得多,这从《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对比中明显可以看出来。一般来说,老师的水平即使不高于学生,也不会相差太远。罗贯中写《三国》,战争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地理位置也大都与实际相符,而《水浒》所写的战争场面大都出于想象,有的近似儿戏,地理位置更是错误百出,是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如果罗贯中参与《水浒传》的“编次”,总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老师的作品错误百出而无动于衷吧?  举几个典型的错误。  其一,为了救宋江,两百多梁山好汉来回六千里路从梁山到江州去劫法场。回来的时候,还收了四个好汉和近一千人马,一路冲州撞府,平安返回梁山。如此不要命的军事部署,写出精彩三国战争场面的罗贯中怎么可能看得下去?  其二,救史进和鲁智深时,梁山泊出动七千大军,来回三四千里,半路上还劫持了钦差大臣的“金铃吊挂”,最终平安回到梁山。这简直是军事神话。任官军的力量再薄弱,也不可能让宋江等人“横行”到这种程度,否则大宋的江山早就拱手让与他人了,怎么可能持续三百年之久。  其三,小说中称武松在沧州别了柴进和宋江,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路过阳谷县时顺便打死了一只老虎(景阳岗打虎)。然而,这个路线犯有严重的地理常识性错误。清河县在沧州的南面两三百里,阳谷县在沧州的南面五六百里,三个地方基本上是一条直线。武松本可以从沧州直接回到清河,没必要“路过”阳谷县。但是小说中,武松不但路过了阳谷县还在那里的景阳冈打死了一只老虎,而后又折回头回到清河县。  再比如著名的“智取生辰纲”。书中说朝廷从大名府运送生辰纲到开封去,中途要经过黄泥冈、二龙山、桃花山等强人出没的地方,导致生辰纲最后在黄泥冈被劫。且不说这条道路有现成的“官道”,官兵根本没必要走荒山野岭。可见《水浒传》对这些地方位置描述就有错误。从山东大名府到开封几乎是一条由北向南的直线路线,按小说的说法,生辰纲在黄泥冈被劫,这些地方都应该在大名府的正南、开封府的正北面。可是,《水浒传》中又说,黄泥冈在大名府的正东面,属于济州管辖。二龙山、桃花山和清风山同属青州管辖,青州在济州的东北,离大名府到开封的路线相距千里。这显然是作者地理知识不足造成的。  书中类似地理和战争的硬伤还有不少,像这样的错误,不太可能在熟悉地理和战事艰辛的罗贯中笔下出现。  有一点要特别指出,即《水浒传》中的地理性错误,只错在北方地区,到了后面,宋江大军开到浙江去“征方腊”时,作者对浙江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杭州地区的地理描述,几乎没有错误。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水浒传》的作者或编撰者是个没有到过北方的南方人,或者就是杭州人。这身份,与施耐庵、罗贯中完全符合。  此外,作者对北方气候的错误描述也可以证明作者是南方人。  例如“风雪山神庙”那一场。当时林冲的住处被奸人所烧,林冲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在严冬岁末走了十来天到了梁山。此时梁山泊不但没有结冰,还“山排巨浪,水接遥天”,林冲还能够坐着小喽拇狭肆荷健U舛郧Ю锉馔蚶镅┢幕崩此担蛑本褪秦ü牌婕#  再例如,呼延灼用铁甲连环马进攻梁山泊一节,先不说这种连环马根本不可能上战场(只要射倒一匹,其他马就会受影响)。就是当时正值冬令,在那冰封的湖面上任何马匹都无法奔跑,哪里还用得着徐宁的钩镰枪?连环马极有可能是从岳飞拐子马联想而来的。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将以上种种观点综合起来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水浒传》并非成于一时,也不是作于一人之手,其中施耐庵可能是第一个进行编纂加工的“总其成者”,贡献最大。至于罗贯中是否是施耐庵的弟子并且参与修改,鉴于书中存在诸多历史、地理、气候方面的错误,我们更倾向于认为,熟悉历史、地理的罗贯中没有参与其中。求 水浒传 好词好句加点评。。_百度知道
求 水浒传 好词好句加点评。。
。、好句10句就行了。。谢谢喇。:好句一定要带点评的好词25个左右、不然不收货。。注意
我有更好的答案
1、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赏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该放就放,当止则止,才能在轻松快乐的节奏中,收获真正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功。
  2、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
: 捋虎须(5) 没脚蟹(25) 背后眼(45) 枕边灵(51) 天开眼(62) 露马脚(101) 人急智生(6) 买上告下(8) 三推六问(12) 辱门败户(14) 去住无门(19) 言清行浊(19) 说白道绿(21) 放屁辣臊(21) 水米无交(21) 三智五猜(24) 长嫂为母(24) 十病九痛(24) 恋土难移(31) 鹅行鸭步(32) 执鞭随镫(41) 搜根剔齿(41) 说黄道黑(41) 搬口弄舌(44) 出口为愿(45) 单丝不线(49) 无私有意(48) 近火先焦(49) 道头知尾(49) 推聋妆哑(49) 佯醉假癫(52) 失惊打怪(69) 依草附木(73) 呼么喝六(104) 惹是招非(104) 惺惺蜡惺惺(2) 贼去了关门(5) 强宾不压主(20) 人命大似天(22) 篱牢犬不入(24) 搠不出的鳖(24) 嫂叔不通问(25) 眼饱肚中饥(32) 色胆如天大...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好词好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水浒传98版电视剧与原著对比论文_百度知道
水浒传98版电视剧与原著对比论文
1998年版电视剧水浒传与原著不同之处总结央视版《水浒传》对原著的修改。央视水浒有列传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九个段落。拣要紧的说。第1-4集鲁达传1.剧本把王进父亲王升打高俅,改为王进直接打高俅,增强了戏剧性冲突,揭示出“乱自上作”(金圣叹语)的社会背景。王进母亲说道:“高太尉多大的巴掌, 总不会把天都遮住吧!”从王进身上看到,命运总是把英雄无情的捉弄,下一位就是林冲了。2.对鲁达的性格塑造,大致符合原著,如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狂禅”意味。但是第二次大闹五台山,原著里是因为鲁达屡教不改,恣意放荡,剧本改为和尚们出于怀恨而引诱他下山酗酒。这样一改,鲁达品格有所上升,但是性情与他不相符。第4-8集林冲传3.与原著相比,剧本对林冲性格略加修改,让人容易接受一些。比如王伦让林冲去拿投名状,原著里林冲没有犹豫,直接说:“这事也不难……”于是下山去取。剧本里,林冲初时想不通,下山后又遇上一对母子而放行,叹道:“想我林冲,想当一回强盗都当不成!”很容易让人想到高俅害他走投无路,还有王伦给他的压抑感。总的说,剧本对林冲的命运的展开,有两条线索:一是他和高俅的深仇,二是他和鲁达的友谊。原著里并不明朗,剧本作了很多的细节处理,大家注意。4.野猪林,董超薛霸多次争问赏金是五两还是十两,最后两人被高衙内所杀,果然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原著里董超薛霸未死,后来又押送卢俊义,是“野猪林”的翻版,两人被燕青射杀。5.高衙内被废,有点无厘头,但让人解气。第8-12集杨志传6.牛二横行街市的情节,印证原著描写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下”。杨志杀牛二,原著是“一时性起”而杀,剧本为误杀。7.剧本中,雷横贯穿于“认义东溪村”至“私放晁天王”的全过程,这样有前因后果,也可以带动剧情的进展。并非编剧重雷横而轻朱仝。类似的处理,还有后来的杨雄,他含盖了李云汤隆杨林的情节。8.吴用的出场是一个隐喻,是对他“智多星”的揭示,即谋虑不足,权术有余。“在娘跟前顺着娘说,在媳妇跟前顺着媳妇说。娘跟媳妇都在,就低着头,一句也别说。”是他一生的处世之道,剧情可以印证。9.七星聚义,剧本中晁盖与三阮原本相识,且交情不浅,原著里他们不认识。这一场,主要是吴用设计,三阮刘唐配合,坚定大家(尤其晁盖)信心。原著描写要简单些。10.智取生辰纲,剧本细节上有意弥补原著描写的缺失,如晁盖把两桶酒各尝一口,向杨志暗示皆无药。其实劫生辰纲,公孙胜一人作法就够了,何必七星聚义!但剧本里公孙胜已是凡人。最后杨志自杀,被曹正激起,原著是杨志自醒放弃自杀念头。第12-15集宋江传(上)11.宋江出场,他与梁山的情谊,与阎婆惜的瓜葛双线进行。12.火并一场,林冲的重要性被双方看透,所以吴用和王伦都在争取林冲。吴用对林冲别有用心的劝说,且王伦比原著里更为无耻,使林冲下定决心。第15-22集武松传13.宋江传暂停,武松传开始。金圣叹说:“武松传始自杀妇人,终自杀妇人。”“金莲、玉兰,为两头锁钥。”剧本显然加以借鉴,从潘金莲、玉兰这两个女人对武松造成的悲剧入手,展开情节。14.按照原著情节,为潘金莲还原面目。阳谷县印证水浒“市井说”,展现市井风貌,暂且放下刀光剑影。15.血溅鸳鸯楼,细节上有意美化武松,也挖掘出深刻的人性。第22-25集宋江传(下)16.续入宋江传。剧本删去花荣、黄信、秦明之间的牵涉,剧情的进展紧贴宋江。秦明,还有后来呼延灼与慕容知府的恩仇,都过于凶残,被省略。17.剧本在细节上有意体现宋江所受人生磨难,万缕沧桑,印证李卓吾语:“凡是有用人,老天毕竟要多方磨难他。只如宋公明,不过一盗魁耳,你看他经了多少磨难。”18.李卓吾评道:“黄文炳也是个聪明汉子,国家有用之人。渠既见反诗,如何不要着紧?宋公明也怪他不得。”剧本没有把黄文炳塑造成彻头彻尾的坏蛋,也没有把他塑造成为凛凛一大宋忠臣,他临死前的话,则是让人振聋发聩。19.晁盖让位,宋江相辞,这一出,剧本明显借鉴了金圣叹的评语。如童谣、座次问题。原著里李逵高喊晁盖做大皇帝,宋江做小皇帝,被戴宗呵斥,剧本里李逵只高喊宋江做皇帝,被宋江呵斥。更直接更显露的体现出,宋江暗示自己“上承天命”,且有手腕。20.增加宋江树旗“替天行道”一节。宋江这样做,是要在江湖间扩大自己的声望,所以晁盖对一上山来便发号施令、宣扬纲领的宋江,诧异的看了两眼。21.宋江对李逵接母,前前后后,都很关切,不像原著里那样凉薄。第25-32集群英传22.这一段落,剧本对原著删节最严重,主要是压缩大量雷同化的战争场面——这些战争,局部打斗或许精彩,整体思路却很平庸,如宋江收服呼延灼关胜董平张清,都是厮杀几阵,拿不下来,然后略加引诱,对方竟乖乖落进圈套,一劝即降——而去展开晁盖宋江对梁山发展路线的意见分歧,完成晁盖时代向宋江时代的过渡,使全剧主线更明朗。23.打祝家庄前,宋江就以“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劝阻晁盖,原著没有。24.孙立助祝家庄,祝彪相疑,比原著惊险。孙立射杀师弟栾廷玉,这一出是民间版本。原著对栾廷玉的结局未作交代,是漏笔。孙立的结局,剧本里为国捐躯,原著里未死。25.剧本改变了扈三娘“哑美人”的形象,赋予性格气质;王英,李卓吾评道:“王矮虎还是个性之的圣人,实是好色,却不遮掩,即在性命相并之地,只是率其性耳。……不若王矮虎实在,得这一丈青做个妻子也,到底还是至诚之报。”剧本体现了人物的喜剧色彩。类似处理,还有时迁李逵。26.高唐州,吴用设计,梁山假扮援军,杀高廉。这将原著情节简化。27.曾头市,剧情比较直接,使晁宋吴三人关系略显明朗。吴用在战前,分头试探晁宋意见,最后晁宋争执,他一言不发。这与他的人生哲学照应。28.其他战役省略犹可,但是大名府一场,剧本太简化了,至少带出个关胜来,尽管关胜被呼延灼赚,情节还是有点幼稚。29.宋卢之争不太明朗,基本思路是:晁盖遗言后,卢俊义上山,宋江将命题转换,把“绣球”抛给卢俊义,也就是把竞争变成了梁山人(宋江)与“外人”(卢俊义)的比赛。利用大家拒绝外人做老大的情绪,宋江故作出让卢俊义取胜的姿态。所以,李逵嚷嚷着要为宋江取史文恭的头,还当着大家的面说,这不是为了您嘛……当场被宋江呵斥斩首,类似剧情都是应金圣叹:“一假一真,相映成趣”的评语。30.东平、东昌两场,被删。李卓吾说:“史进既是痴子,宋江又是呆汉,所以使吴用小儿浪得名耳。又曰:最可恨者,董平那厮只因一个女子,便来卖国负人。国家有如是人,真当寝皮食肉!”“这回文字不济不济。张清石子固好,叙处却没伸缩变化,大不好看,特是张清人品差胜董平耳。”第33-39集受招安31.安道全去掉宋江脸上的金印,李逵怒道:“没了金印就不是大哥了!”莽汉一句无心之语,却是一针见血。剧本用这一情节引出梁山的招安行动(接着就是宋江去东京),别具匠心。32.李逵坐堂,是原著里两小节“梁山泊双献头”与“寿张乔坐衙”的结合。美化李逵有点过。33.庞氏兄妹,剧本让方腊的部将提前出现(在招安之前),是很有意味的一笔。谁能想到,此时的朋友最终会刀兵相见,血泪拼杀!34.两赢童贯被省略。李卓吾评道:“是一架绝精细底羊皮画灯,画工之文,非化工之文,低品低品。又曰:若缉法光盒叱谷癸贪含楷欲借此阵法封侯拜将,待河之清也。”“妆点十面埋伏处,大象自家意思。文人任性如此,可笑哉!”35.梁山招安基本按照吴用的思路完成,即先打败朝廷,然后有理有节的接受招安。第一场招安,条件不成熟,吴用让李逵搅乱一番,原著没有明说,李卓吾认为:“定是吴用支使!”剧本明确了这一点。36.林冲之死,吸收了田连元评书。英雄的悲剧让人扼腕。鲁达来到林冲墓前,想当初是他救林冲一命的,如今兄弟饮恨而死,鲁达无奈,把金牌扔去。这也为后来他看透宋江,重归佛门埋下了伏笔。37.征辽被省略。“长蛇阵是老生常谈,鲲化为鹏阵是小儿强作解事。”“若斗阵法处,则村俗不可言矣。”“混天阵竟同儿戏。至玄女娘娘相生相克之说,此三家村里死学究见识。”“水浒传文字不好处只在说梦、说怪、说阵处;其妙处都在人情物理上,人亦知之否?”(李卓吾语)直接进入征方腊。第40-43集征方腊38.剧本压缩原著的战争场面,并加整合,有宋史成分。先下苏州,再下杭州,后下青溪。最后打乌龙岭,基本按照原著吴用的两面夹击战术,去除了神怪色彩,写的比较壮烈。在整个征方腊过程中,剧本侧重了梁山的生死情义,如阮小二阮小五救起阮小七,孙二娘救起武松,李逵救护燕青等。好汉阵亡方式与原著不尽相同,因为战争整体作了整合,双方交战人员也随之改动,不必深究。39.剧本加强了高俅、宋江双方的较量,忠奸斗争,原著里童贯宋江在战争中属合作关系。40.增加宋江对方腊“议和”一节。张顺送书而死,为宋江尽义,原著里张顺自死。41.对方腊的塑造,剧本接受李卓吾语:“方腊也是个好汉,勿小看了他!”没有把方腊塑造成废物,比原著里强劲。涌金门外骂宋江(令宋江无语),即使在囚车里,也对宋江冷冷一瞥。42.武松单臂擒方腊,见于水浒戏《定江南》,是民间版本,比较壮烈。原著里鲁达经神人指点,擒住方腊。43.燕青李师师泛舟而去,符合大家心理,给悲剧弥漫的结局,带来一丝浪漫。44.原著里吴用花荣吊死在宋江幕前,剧本改为,吴用忠义堂自缢,花荣为宋江试毒酒而死,因他是宋江最近的兄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水浒传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传名家点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