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说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和指导意义_百度作业帮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和指导意义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和指导意义
辩证关系的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同一性指导意义: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指导意义: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之变创造条件.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个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_新浪教育_新浪网
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三、考点: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原理:1.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2.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或者说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推动事物发展中各有作用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已获得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包含,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彼此相通,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2)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
  4.全面把握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重要意义
  斗争性和同一性都是矛盾所固有的基本属性,对于矛盾本身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可能的命题角度与例题
  相关材料:中国哲学家提出“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解决矛盾的辩证方式,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尚和去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致中和”“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即“执两用中”(庸即用),也就是“中和”、“中庸”之道
  例题1.近年来,中国在国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际上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
  请分析:
  (1)中国提出这些主张的哲学依据。
  (2)从这一依据出发,在解决矛盾问题的方法论上的根本要求是什么?各举国际、国内一例说明之。
  答案要点:
  (1)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特别是关于矛盾同一性的原理。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是事物的稳定、和谐状态。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是指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促进事物发展、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是自觉利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动力作用的具体体现。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这在方法论上的根本要求,就不是强调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这一解决矛盾的方法,而是强调用缓和矛盾、化解矛盾甚至搁置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努力寻找各方利益的共同点,求同存异,兼顾各方利益,以达到互利共赢。如2005年中国与美国、欧盟关于纺织品的争端最终得以解决,以及中国与俄罗斯的陆地边界的最终解决都是成功的例子。我国国内,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也是突出的例子。
  (题干的材料也可以是别的材料,如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有关“和而不同”的提法等为材料,或者以中国领导人讲话中涉及这个问题的内容为材料,只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有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答案的角度和内容调整即可。)
   [3]     &&& 更多信息请访问: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的精彩内容~~
】【】【】
不支持Flash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与构建和谐社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与构建和谐社会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6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理论--人民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正确认识和处理构建和谐社会是在不断地出现和解决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中前进,正确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新矛盾观,正确认识和谐在对立统一规律中新的重大作用及其新特点新观点,至关重要。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新型社会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同性质社会,其基本矛盾就有根本性的区别。  在社会主义社会,不仅社会制度是新的,而且社会基本矛盾的内涵、结构、组成也都是崭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而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上层建筑方面,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共产党成为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起着指导作用,等等。在这样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而是非对抗性的,其产生的矛盾,是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新型社会矛盾,即以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为主体的新型社会矛盾,我称之为社会主义新矛盾观。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其他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二、新矛盾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社会主义新矛盾观的“新”,表现在何处,有什么新特点?  新特点之一: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和谐)有新内涵、新含义――“用和平的方法”进行非对抗性的斗争。  任何社会都是个矛盾结构,由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组成,缺一不可。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就有不同的属性和内涵。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矛盾的斗争性不是敌对阶级社会那种对抗性斗争,而是非对抗性斗争,人民内部矛盾要“用和平的方法”、“民主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容许申辩和辩护。通过改革发展完善法制,调整政策、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等方式,使大量的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得到解决,达到在新基础上新的和谐。这是社会主义新矛盾观中斗争性新特点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新矛盾观中的同一性,即统一、和谐、和睦、和解、和平、团结、协调、平衡等有着重大社会功能,成为矛盾的主导方面。  新特点之二: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动力作用有新变化――和谐起着主要的动力作用。  社会发展动力在一定条件下是发生变化的。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阶级斗争成为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已经不存在,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只是在一定范围中存在,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和谐(统一)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社会动力,尤其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和谐居于矛盾主导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和谐可以提高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提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创新局面的能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谐可以增强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清除各种内耗和离心倾向,形成充满活力的和谐的坚强集体,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谐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解多方面的矛盾,融合成为强大的“合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和谐具有聚合人心,陶冶情操,激发才智,产生力量,丰长万物,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功能,达到思想上、认识上的一致,成为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动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可以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本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我国构建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毛泽东早就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根本保证。”这个思想是很深刻的,是对团结、和谐的巨大作用所作的总概括,也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理。  新特点之三: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键有新发展――和谐是斗争的目的,斗争是和谐的手段。  在以敌对阶级对抗性矛盾为主体的社会,同以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为主体的和谐社会,在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键上也发生根本变化。处于反动阶级统治的社会,人民群众和革命组织进行长期艰苦卓绝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使人民得到解放;而增强团结、搞好和谐关系作为一种手段,是为了壮大革命力量,更快地取得胜利。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政权,建设人民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民富裕安康,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全面进步。在这样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来构建和谐社会,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目的和手段的关键必然会发生新变化,斗争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用以排除不和谐因素,克服造成不和谐的障碍,达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的目的。  还要明确认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会长期存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需要通过非对抗性斗争来解决。这种斗争如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样,必须从和谐(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非对抗性斗争手段)达到新的基础上更好的和谐。这种斗争,要牢牢掌握斗争的目的和“度”。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谐、发展和谐、提高和谐的水平,也就是说,斗争作为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为了和谐、服务和服从于和谐。不能削弱和破坏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坚定不移把握好斗争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不能颠倒。只有在转化为对抗性矛盾时,才能予以改变。&
(责任编辑:字秀春)
相关新闻:?
09:52:18.774591?
09:51:27.068802?
08:57:02.982974?
10:02:40.892041?
09:05:57.540652?
11:01:10.400569?
14:17:18.75469?
08:12:32.255592?
10:34:55.651479?
14:46:06.272991
精彩推荐:
频道每日排行
频道每日推荐
1&2&3&4&5&6&7&8&9&10&
互联网搜索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