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数学丛书15丛书三《陌路情浓》中的六篇文章

[转载]【读写研究】人教版三、四、五、六年级上册习作指导一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指导一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指导一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指导一览:
&【小荷尖尖】心之伴侣&&书之旅程
【小学生"作文秀"&】写考场作文有…
【小升初作文&参考资料】小学生作…
【小升初作文&参考资料】小学生作…
【小升初作文&参考资料】小学生作…
【考场应变&一文多变】习作大变身─应考作文辅导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指导一览:
努力做到不断改进中... ...
习作书写很关键,写快写好很重要:
笔画到位字摆正,行款整齐布白均;
不涂不抹卷面洁,一笔一划写认真。
写作的“吉祥三宝”
这样的文字读一读,利于吸纳百家之长。但是“情动而辞发”是好作文的根本,这一点毋庸置疑!!
原文地址:作者:
小学基础作文是启蒙作文。启蒙当有法循法渐识真。小学基础作文,妙在导窍,引导学生开窍。传统的共性作文教学无“框架”,是作文教学缺失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反思传统的共性作文教学,从古至今,把作文技法奉为圣经。近代私塾的先生们对作文技巧的理解是:背诵圣贤之文《三字经》、《百家姓》等若干名篇,可笔下生风,写出好文章。现在,有的老师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有的干脆总结许多名曰“好问、好句、好段”一类的东西,让学生记诵,以便在作文中自接加以运用。写文章,犹如筑高楼。要确定主题,筹划设计,组织材料,设计结构,驾驭语言等,缺一不可。然而我国现在的一些作文教学,讲得细得不能再细,充其量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成为“工匠”,而不能成为“建筑师”。据说有一种作文软件,有这样一种功能:打进关键词,就能写出一篇文章。这样的话,文章已经成为不要思想的流水线式的“产品”了。不从整体上把握写文章的要领,满足于雕虫小技的一般传授,久而久之,尽管机械性模仿操练不少,学生却缺少全局驾驭的能力。
一、小学基础作文章法模式的理论依据
古人云:大匠育人,必先规矩。梁启超说:作文教学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鲁迅说:立定规矩,照此写去。叶圣陶说:文章是个整体。先哲所论,皆言章法模式之重要;他们的思想,都隐含了章法模式的要义。小学基础作文以为,小学作文不是文学创作,只是练习写作,初学写作,应该先学习章法。“立定规矩,照此写去。”
我们应以极大热情关注作文的章法模式技巧,在小学生初学写作的时候进行章法模式指导,引导学生熟悉行文的基本格式,快速打开行文的思路,在学“规矩”的基础上再形成技巧,这真像我们学中医的要先背诵一些处方、学武术的先练习一些拳法、剑法的套路一样。小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写作“套路”──章法模式,熟能生巧,模仿创新,就可以进入写作的一种新境界。教师运用章法指导作文教学,就可以先做到“教学有法”,而后再步入“教无定法”的新境界。任何文章都不是无法的。熟悉各种章法模式,就可以变化创新出新的章法。小学基础作文,入门当有法,循序渐识真。先有章法,而后无法,而后变出新法,创出新法,自能作文,从而发展写作技能,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境界。只要我们指导学生按照章法模式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行(不停地练习写作),由“入格”(了解章法)到“定格”(掌握章法),再由“定格”到“变格”(变化创新章法)地创新练习,就一定会取得作文教学的显效、速效和实效。果真如此,那么,我们的小学基础作文培养出来的就是“建筑师”,而不是“泥水匠”。
二、小学基础作文章法模式简介
所谓小学基础作文章法模式,可理解为写文章的一种格局,一种结构,一种框架。古人讲的“起承转合”,今人讲的“形式情理典”,都是应对写作模式而言的。
我们讲小学基础作文章法,是为了提供一种方便易学的写作模式。小学基础作文的章法,基本模式应分四种:①
三段式章法模式:开头→中间→结尾。② 顺序章法模式:起因→经过→结果。③ 倒叙章法模式:倒叙开头→叙述事件→呼应开头。④
总分式章法模式:总述→分述(或:总述→分述→总述)。
我们从文章学的历史长河中沙里淘金,又发现了在这四种基本式中,还可以产生很多变式。如总分式,可以变化出总分写人式,总分状物式,总分叙事式,总分描景式,总分想象式,而每一式又可变化出30多种新的总分式。(详见拙著《武宏钧小学基础作文丛书》黄山书社出版)有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作文章法,就可以为我们广大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找准最佳的结合点。
小学作文非小事,一章一法总关情。章法模式的最大特色就是把作文的思维流程外化了,把文章的结构格式化了,模板化了。这样做,易学、易用、易操作。基础作文章法的提出,为我们在小学作文教学开辟了一条通坦大道。
小学基础作文章法是活的,是变化创新的。再譬如叙事章法,每一种基本式都有一些变式。所谓变式,即是指在基本式上的一些小变化。简单地说,就是文章结构方面的变化,或是说开头和结尾的一些变化。下面作以叙事作文基本模式结构简单说明:
1.叙事作文基本式顺叙章法模式:
起因→经过→结果
↓(创新再变式)
对话开头→经过→结果
场面开头→经过→结果
精彩片段开头→经过→结果
心理描写开头→经过→结果
写景开头→经过→结果
↓(又创新再变式)
雨景开头→经过→结果
风景开头→经过→结果
雾景开头→经过→结果
雪景开头→经过→结果
水景开头→经过→结果
林景开头→经过→结果
花景开头→经过→结果
山景开头→经过→结果
……景开头→经过→结果
2.叙事作文倒叙章法基本式:
事情结果→一件事情→呼应开头
直接回忆→一件事情→呼应开头
↓(创新再变式)
抒情回忆→一件事情→呼应开头
诗句回忆→一件事情→呼应开头
物品回忆→一件事情→呼应开头
歌声回忆→一件事情→呼应开头
花儿回忆→一件事情→呼应开头
景色回忆→一件事情→呼应开头
↓(创新再变式)
雨景回忆→一件事情→呼应开头
风景回忆→一件事情→呼应开头
雪景回忆→一件事情→呼应开头
雾景回忆→一件事情→呼应开头
山景回忆→一件事情→呼应开头
水景回忆→一件事情→呼应开头
云景回忆→一件事情→呼应开头
……景回忆→一件事情→呼应开头
除此之外,本人还总结出对比叙事、并列叙事、系列叙事、总分叙事等多种章法模式结构,以利于小学生学习和练习。比如总分叙事章法模式:
总分叙事章法模式基本式:
总写开头→分写事例(事1→事2→事3→事…→)→总写结尾
↓(创新变化式)
总写开头→分写(春夏秋冬)事例→总写结尾
总写开头→分写(喜怒哀乐)事例→总写结尾
总写开头→分写(琴棋书画)事例→总写结尾
总写开头→分写(吃喝玩乐)事例→总写结尾
总写开头→分写(吹拉弹唱)事例→总写结尾
总写开头→分写(晨午暮夜)事例→总写结尾
总写开头→分写(……)事例→总写结尾
三、小学基础作文为什么要提倡章法模式指导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数学教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迷迷糊糊一大片,作文教学千头万绪理不断。很多老师不怕教语文,就怕教作文。原因很多。作文难教,恐怕是第一要素。作文难在哪里。一是没有内容可写(对策:创设作文情境),二是学生写作时打不开思路,教师指导时没有抓手(对策:学习写作章法)。作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系统。关键是老师在教学操作中,如何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很多老师在指导作文的时候,不知道从何下手,有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按照语文课本,一题一题地教。对于作文缺少一种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
愚以为,小学基础作文,不是文学创作,只是练习写作,学习写作。笔者经过近30年的潜心研究,从上万篇文章中提炼出一些带有基本规律性的作文章法模式结构,以利教师的教学指导和学生习作时的借鉴学习。如下面的写人作文基本章法模式:
1.“一事写人”顺叙基本章法模式:
起因→经过→结果
↓(创新再变式)
对话开头→具体事例→结尾
动作开头→具体事例→结尾
外貌开头→具体事例→结尾
抒情开头→具体事例→结尾
设问开头→具体事例→结尾
外号开头→具体事例→结尾
精彩片段→具体事例→呼应开头
写景开头→具体事例→呼应开头
景物开头→具体事例→人物特点
↓(创新再变式)
雨景开头→具体事例→人物特点
雪景开头→具体事例→人物特点
雾景开头→具体事例→人物特点
花景开头→具体事例→人物特点
……景开头→具体事例→人物特点
2.概括具体写人基本章法模式
①概括特点→具体事例
②概括特点→具体实例→照应开头
↓(创新再变式)
思想特点→具体事例→照应开头
性格特点→具体事例→照应开头
外号特点→具体事例→照应开头
职业特点→具体事例→照应开头
……特点→具体事例→照应开头
3.倒叙写人作文基本章法模式结构
直接回忆→具体事例→照应开头
↓(创新再变式)
抒情回忆→具体事例→呼应开头
诗句回忆→具体事例→呼应开头
物品回忆→具体事例→呼应开头
歌声回忆→具体事例→呼应开头
花儿回忆→具体事例→呼应开头
景色回忆→具体事例→呼应开头
↓(创新再变式)
雨景回忆→具体事例→呼应开头
风景回忆→具体事例→呼应开头
雪景回忆→具体事例→呼应开头
雾景回忆→具体事例→呼应开头
山景回忆→具体事例→呼应开头
水景回忆→具体事例→呼应开头
云景回忆→具体事例→呼应开头
……景回忆→具体事例→呼应开头
除此之外,小学基础作文写人的章法模式还总结有:多事写人、关系写人、联想写人、总分写人、对比写人等多种章法模式结构。
另外,我们还总结出小学生基础作文模式写段100法,小学基础作文状物模式、小学基础作文写景模式、小学基础作文想象模式、小学基础作文构思创新模式等章法模式。作为起步作文指导。篇幅所限,这里不能一一介绍。(详见拙著《武宏钧小学基础作文丛书》黄山书社2007年出版)
小学基础作文的章法模式,有以下三个优点:一是教师易用易教,根据章法模式,很方便的进行指导,克服教学中随意性和放任性。二是小学生是易学、易记、易用、易会、易懂。小学基础作文章法模式点拨了学生思维的方向,指出了学生思维的目标,打开学生思维的通道,消除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较好地解决了小学生作文入门难(有了生活素材不会写,不指导如何动笔、打不开思路)的问题。三是便于小学生习作时模仿与创新。笔者在大量地探索作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总结了100多种简捷实用的作文章法,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教师和小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这种实验成果把作文过程中的思维“模板”化了,很方便地解决了作文入门难的问题。
小学基础作文“章法模式”,集百家之言,树一家之风,令人耳目一新。每一种章法都是一种思维模式(模板),只要我们指导学生按照章法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行(不停地练习写作),由“入格”(了解章法)到“定格”(掌握章法),再由“定格”到“变格”(变化创新章法)地创新练习,就一定会取得作文教学的显效、速效和实效。&
四、小学基础作文章法模式结构的适用范围
小学基础作文章法模式,是一种作文入门的方法,不是一种包治百病的良药。任何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
对于章法格式,有的人担心,用这种模式教出来的作文会千篇一律,万人同腔,出现大面积雷同现象。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则恰恰相反,用同一种章法指导下,学生的作文同样可以是千姿百态。坊谚云:龙生九种,各不相同。因为每一个同学的妈妈(爸爸)各不相同,所以同是用“三段式章法”(起因→经过→结果)写妈妈(爸爸),写出来的文章怎么可能会相同呢?产生作文内容雷同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章法模式,而在于是否能够做到指导学生从生活入手构思、习作。愚以为,小学基础作文章法模式应该是作文入门的“格式”的功夫。古诗有五言、七律等格式,至于古词的格式则更多,而我们写作文为什么就不能有章法“格式”呢?同是有“格式”的绝句,古今灿烂的诗句不胜枚举;同样词牌的作品,千姿百态;同是作文章法,我们也应该能指导学生写出千变万化的锦绣文章来。关键是怎样运用章法格式去指导学生写,关键是怎样运用章法格式去指导学生悟,关键是怎样应用章法格式去指导学生写新颖的内容和悟出内容的新意。&
在小学生初学写作的时候进行基础作文章法模式指导,引导学生熟悉行文的基本格式,快速打开行文的思路,仍然不失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运用作文章法模式指导小学生习作,在学“规矩”的基础上再形成技巧,这真像我们学中医的要先背诵一些处方、学武术的先练习一些拳法、剑法的套路一样。小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写作“套路”──章法,熟能生巧,模仿创新,就可以进入写作的一种新境界。教师运用章法指导作文教学,就可以先做到“教学有法”,而后再步入“教无定法”的新境界。任何文章都不是无法的。熟悉各种章法,就可以变化创新出新的章法。须知模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模仿的延伸和提高。入门当有法,循序渐识真。先有章法,而后无法,而后变出新法,创出新法,自能作文,从而发展写作技能,这就是我们小学基础作文应该追求的教学境界。&(网络转载)
习文练笔讲究起承转合
原文地址:作者:
由绝句的起承转合谈写作
  初一学生写了首诗让我修改:“河边杨柳梢,蓬子在垂钓。河边虫鸣叫,悄然不知晓。”我修改为:&
  河边杨柳梢,无钩亦垂钓。
  春去浑不知,执着甩细腰。
&(外一首)
  河边杨柳梢,垂头思相好。
  顾影月西移,悄然不知晓。
&  显然,修改稿要比原作好,好在哪里呢?好在方寸之间贯穿了“起承转合”……
什么叫起承转合
  什么叫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古诗文写作,一般都讲究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实际上是诗词谋篇时对结构层次安排的理论概括。这一点好比建筑房屋,在备齐了各种所需的建筑材料和选择了怎样的房屋式样以后,必须安排房屋的结构层次。写诗也是这样,在占有了素材、确定了主题、选定了诗体以后,紧接着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头,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从而更准确完整地表达作者的心境和主题,这种层次安排概括起来,就是“起、承、转、合”四个环节。
  “起承转合”可以说是历代诗人创作的共同体验和经验总结。尤其在绝句中,“起承转合”十分明显。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写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分别是岭和峰,是全诗“起”;“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对观看效果的进一步阐释,算是“承”;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宕开一笔,视野由观山转移到了探究,这是明显的“转”;“只缘身在此山中”当然是“合”,既是对前句的回答,又是对全诗的收拢。
  除了绝句,律诗、词、曲也是讲究起承转合的。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起”,是交代诗人写诗的时间、背景和状态;“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是“承”,是承述诗人的状态,取以花喻人之意;“知否,知否?”是“转”,是对“海棠依旧”回答的反诘;“应是绿肥红瘦”,是“合”,是对“海棠依旧”回答“错误”的纠正,寓意花与人同瘦,全诗“伤魂”的主题由此更加深化。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是“起”,是秋况又是昏色的背景交代;“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承”,是对眼前悲伤景物的继续渲染;“夕阳西下”是“转”,转向诗人“秋思”主题的拱托;末句“断肠人在天涯”,无可非议是伤感主题集中表达的“合”了。
  有没有不符合“起承转合”章法的好诗?也有,很少。如杜甫的名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诗对仗虽工,却没有什么“起承转合”,除了写景,没有表达特殊意境,所以,它没题,就叫《绝句》。再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起句后的第二句已经不是“承”而是“转”了,而第三句不是“转”反而是承接一、二两句,而最后一句又是承接第三句。所以这首七绝四句的顺序是“起、转、承、承合”(因为最后一句既承接第三句又是结句,谓之“承合”)。不按起承转合的古诗约占一两成。
课文中的起承转合
  古诗讲究章法,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情感。从章法结构入手,可以与诗人共呼吸,水到渠成地领悟诗人的情感凝结点。掌握了这个规律,既获得了诗歌鉴赏的金钥匙,又为练习写作提供了好章法。
  好的文学作品带有下列特征: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起承转合在文章中起着小桥梁大格局的作用,它像筋骨一样,使得文章条理清晰、血肉相连、浑然一体。起中有合,合中见起,左右均衡,首尾呼应;承与转兼顾起合,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
  学习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有利于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堪称起承转合的精品。文章第一段先从蛇的外形、毒性、药性三个方面说明了开篇之句“永州之野产异蛇”,并设下了冒死捕蛇的疑问。第二段承接上文交待了一个典型人物——蒋氏。蒋氏悲伤的讲述承接印证充分,更使悬念重生。第三部分,读者接受了蒋氏的理论,也深深地记住了那因赋税之苦而无奈捕蛇的一声叹息。文章在“转”中酣畅淋漓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让读者不禁感叹赋税之毒的确重于开篇所写的异蛇之毒。可谓转折跌宕,释疑充分,对比深刻,荡气回肠。文章至此,顺理成章地“合”出结论:“苛政猛于虎也”。“文章行文曲折有致,波澜横生,常常语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说理的透彻无需高声呐喊,有时严谨地水到渠成不失为一种策略。读《捕蛇者说》可以领略这样一种行文之美,一种起承转合在论证说理中表现的逻辑思维之美。
  学习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有利于培养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来脍炙人口,那亦真亦幻的景象朦胧地定格在中国人的想象里,成为人们向往憧憬的圣地。而要嗅出其中的芬芳就不妨从起承转合的结构中慢慢品味。《桃花源记》的曲折回环,引人入胜能充分体现“起承转合”的行文妙处,它将审美境界层层推开,步步渲染出读者心里所期待的美好景象,又在最引人注目时戛然而止,留下落英缤纷、亦真亦幻之景让人神往。品出其美,亦掌握了审美的步骤。
  许多短小精悍的名篇,都可以按起承转合去分析结构。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篇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走过的荷塘”——这是“起”。于是“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门出去”,欣赏恬静幽美朦胧的荷塘月色——这是“承”。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最后,文章巧妙一“合”:“这样想着,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怎样来起承转合
  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以律诗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恰好对应起承转合四部。王世贞说:“今人作律诗,多着意于中间四句,此大谬不然也。第一要起得妙,起处得力,则下处全不费力矣。第二要结得好,结处生动,则上面亦自然灵动矣。”
  一段话中有时起中有承,承中有转,转中已合。这要看如何运用词语来达到要表达的效果了。比如《想家》:雨敲窗棂(起),敲碎了单薄的灯影(承),却敲不碎妈妈的叮咛(转),灯熄了,被窝里上演起回家的梦(合)……
  段如此,篇亦如此。“起”是开头,好的开头往往能起到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开头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直入式、陈述式、衬托式和设问式几种。无奈哪种形式,要追求“平直”,忌讳拖泥带水,更不能风马牛不相及,王顾左右而言他。“承”就是承接连贯的意思。它在诗文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贯穿于始终,即句与句之间要承,段与段之间也要承。要想承接好,就要注意过渡衔接,按照一定的顺序,遵循认知规律,推动情节发展。“转”是转折,文本高潮之处。在记叙文中,事件突然向相反方面变化,呈现出情节的跌宕起伏,将感情推向高潮。在议论文中,为了把道理论证得全面完整,这里转为反面论证,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文喜看山不喜平,好文章往往一波三折。“转”要注意不能脱离主题,而要服务于主题,形象点说,就是不要“刀断式”转,而要“藕断式”转。否则,就会脱节,造成“跑题”。“合”就是整合总结的意思,合是突出主题、深化意境、晓喻事理的至关重要环节。记叙文中,结尾要提升概括,彰显主旨,升华主题。在议论文中,结尾要与开头形成照应,重申文章论点,使结构完整,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致有概括式、抒情式、理喻式和设问式等。
  总之,“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中互为依存的有机结合体,无好起,则无好下文;不紧承,则显散乱;不转折,则显平淡;不整合,则无意境。
  道理讲完了,再回过头来看开篇那两个“修改稿”(按:本文的写作也想套用起承转合,看看这节像不像“合”?呵呵)。《垂钓》中,“河边杨柳梢”是“起”;“无钩亦垂钓”承接得非常巧妙;“春去浑不知”这一“转”,不仅春光乍泄,还揉入了拟人色彩,颇显灵性;而“执着甩细腰”更是“合”得好——“细腰”照应了“柳梢”,“执着”勾连了“浑不知”,尾句将全诗包了个严严实实,结构浑然一体,品来妙趣无穷。再看《外一首》中“垂头思相好”的承上启下,几乎是天然生成;“顾影月西移,悄然不知晓”的“转合”,更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珠联璧合,精彩纷呈。而原诗同样20个字,却不具备这种美感:“河边杨柳梢,蓬子在垂钓。河边虫鸣叫,悄然不知晓。”原因就是,起承转合不明晰,甚至关系错乱。
  敝帚自珍,分析自己的作品不令人信服,咱再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试想,如果第三联不“转”,而来句“熟河陌路家门换”,继续“承”,那么那种“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还能抒发出来吗?原诗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再赏析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此诗别致,写相思之情却从“不知愁”导入,便与后两句之忽然悔悟形成鲜明对照。这符合前文所说的“上下勾连”;再看它的“转合”,一个“忽”字,转折的意味非常鲜明;而那个“悔”字既是“见”的照应,又是全诗的包容。难怪清人俞樾评此诗曰:“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以无意写意则意真”。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还是以学生习作来剖析。十年前,初一学生习作《电话》:“小电话,红灿灿,手里捧着红月牙。遇到急事不用急,手按肚皮拿月牙。”我修改为“两耳弯弯似月牙,肚子扁扁连万家。牛郎织女说相思,无须再等鹊桥搭。”原诗的缺陷自不必说,咱光品“转合”的妙处:“牛郎织女说相思”这一“转”可谓转到了“天上”,但没脱离那个“说”字,这就保证了主题的统一;“无须再等鹊桥搭”这一“合”,也是合得机巧,既回答了设问,又道出了“电话”的作用,可谓松弛有度,形散而神聚。
  当然,“起承转合”仅是写作手法的一种,如果过分讲究,也无大益。“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真正好的写作依然是“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不拘一格,只惟时宜。
&&&&&本博推荐:
&&&&&&&&&&&&&&&&&&&
&&&&&&&&&&&&&&&&&&&&&&&&&&&&&&&&&&&
原文地址:作者:
从模仿入手激发写作智慧
论及作文,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大都觉得是较为头痛的事情。教师怪学生写不好,甚至态度不端正,应付差事;学生觉得没啥可写,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好,甚至厌烦作文;家长干着急没办法,说轻了不起作用,说重了孩子还会顶嘴。有时候,采取高压手段,也&
能压出一些文章来,但抄袭、假话太多,方向、路子都&
那么,作文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我们到底应该&
如何辅导学生写作文呢?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而言,从某种角度来说,不妨从模仿人手,激发学生的写作智慧。
从模仿人手,有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模仿是指模仿书面语言
这里所要模仿的书面语言是指古今中外诗文中精彩绝妙的词句。模仿的第一步是去阅读理解背诵这些词句。而且需要&
广泛地阅读、大量地积累、反复地吟诵乃至背诵到滚&
瓜烂熟的成为口头禅。模仿的第二步,是指在写作文的时候,直接把这些精彩的词句抄写在作文中。教师&
或家长,要鼓励学生的这种抄写行为,尤其在学生初学写作的时候。这种“抄写”,于初学写作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最为有效最为实用的方法,在起步阶段,效果殊胜;于作家、职业作者而言,这种“抄写”是一种叫做“引用”的修辞手法。所以应大胆鼓励学生去“抄写”。如写登山的文章,回望阳光照射下的苍翠而起伏的山峦,就可以抄写杜甫《望岳》中的“阴阳割昏晓”一句来形容那种有的地方被阳光照耀着显得明亮,有的地方没有照着显得阴暗且明暗之间被一条线切分的情景。站在山巅向下看,可以抄写唐伯虎“举头红日白云低,五湖四海皆一望”一句来形容居高临下俯瞰大地的情景。这样一“抄写”,文章美起来了,学生可能就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对写作文的兴趣自然就产生了。如果情况许可,还可进一步将这些书籍文章上的语言放人现实生活中去认识去印证,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模仿书面语言,只是学生初学写作文时起步阶段的一种暂时性手段,其目的是化难为易,便于学生循序渐进拾阶而登,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其写作的兴趣。所以,应以鼓励为主,多加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产生一定的信心。在模仿的时候,多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在阅读中自己去寻找那些精美的词句,不宜省掉阅读和搜寻环节,更不宜拿一本作文精彩词句汇编或辞典一类的书让学生直接抄现成的,以免使模仿走人误区。
第二,模仿是指“照抄”生活本身。生活不仅是写作的源泉,更是学习写作最好的老师。而且生活本身,就已具有极强的复杂性、深邃性、神秘性及生动性,蕴涵着我们大脑思维远无法比拟的丰富和深刻、广阔和厚重,只要我们把生活本身表达出来,文章就已相当了不起了。尤其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只要从生活的海洋中舀一小瓢水,就足够学生模仿之用了。所以我们说照抄生活,这里的“照抄”,含有尊重生活、以生活为本、以生活为师的意思。
照抄生活的第一步是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也需要从简到难循序渐进。先观察那些静止的物相,后观察那些动态的情景。静止的物相,如一张人物照片、一张山水风光照片,窗外的一片草坪、一棵柳树,门外楼梯台阶的阶数、颜色、明暗、形状等等。动态的情景,如春天里门前大槐树一朵槐花飘落的过程,全家人围在桌前吃晚饭的情景,上学过马路时看到的场景,体育课上同学三步投篮的过程,等等。对于这些日常生活,我们大都熟视无睹,但只要有观察之心,写来却极为方便,初学时不妨可以分解进行,如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方面来体会其形状颜色、大小、明暗、声音、气味、冷暖、软硬等特点。平常所说的观察生活要仔细,上述的方法,就是用来解决从抽象到形象的过程,但同时还需要从概括到到具体的过程。如成语说“天高云淡”,观察时必须想天有多高云有多淡,将观察的重点放在“多高”“多淡”上;比如夏天我们常说“今天太热了”,观察时必须想今天有多热。带着这样的思考去观察,可能就会细心一些,就可能观察得更仔细一些了。
观察生活,最好先选取有代表性的生活,再沿一定的顺序去观察,然后还需要分清详略和主次。先选取生活,是指先选取一个自己熟悉方便的生活场景,便于观察,且力所能及。观察的顺序,是指观察时不妨可以从大到小,从远及近来进行,采取从远景(或全景)到中景再到近景(或局部细节)这样的顺序进行,也可以反方向进行。观察还需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点面结合,使广度和深度相融。大手笔的文章,常常把陈述对象首先放在一个较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下,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地去着笔,同时又将重点铺展得极为具体详尽,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有可能再深入一点,观察生活时,不妨还可以进一步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寻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表里关系,其运行变化的规律,寻找其神韵,预知其发展的趋向,发现事物发展先兆等,这样的观察可能就会更深刻。
照抄生活的第二步,就是记录生活。对于初学写作文的学生而言,照抄生活就是如实记录生活。生活本身就有许多我们所谓的中心主旨,有深不可测的奥秘和哲理,如果能够如实记录生活,文章里什么都会有的,大可不必担心没有中心。再者,如实记录生活,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而言,远比人为地主观地加工提炼生活要明智得多,也容易得多。如写落叶,不妨先选取一棵具体的树。譬如法国梧桐,最好选取处在较为幽僻安静的墙角或林内的一棵。以树根为中心,划取一个半径为一米的圆圈,在秋天的某个时段连续观察三天。白天细看梧桐树叶飘落的过程,晚上详察叶子的形状大小构造颜色气味软硬干湿等,甚至还可细究每平方米内落下叶子的总数,落地后叶面朝上朝下的数目及比例,总结出其规律,分析出其原因。然后将这三天观察所得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文章,情况可能会极为理想。
模仿书本文章上的精彩词句,可以陶冶学生的爱美情操,树立写作文的信心,激发写作文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其阅读能力、搜寻及运用有效信息能力;模仿生活本身,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增加知识和思考力度。这些模仿,不仅可以解决初学写作文时无话可说的难题,积累厚实的写作素材,还可以增益其写作智慧,使初学写作文的学生较容易地进入写作的大门,踏上写作的正道,为以后写作的提高和发展确立—个良好的开端。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年级数学方法丛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