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是汉字 是的话如果不爱我就请告诉我我这个字的读音和解释等等

轩这个字的潮汕话读音是什么_百度知道
轩这个字的潮汕话读音是什么
提问者采纳
朋友你好.这个字的读音读&HENG&,与&欣&字的汕头话读音一致.希望能够帮到你.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潮汕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赚 拼音: zuàn,zhuàn, 笔划: 14
部首: 贝 五笔输入法: muvo
做买卖,与“赔”相对:赚钱。
做买卖得的利:赚头。
占便宜:这场电影看得真赚,他给买票又买吃的。
笔画数:14;
部首:贝;
笔顺编号:34
详细解释:
--------------------------------------------------------------------------------
(形声。从贝,兼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指买卖得盈利)
同本义〖gain〗
我也许过他二十两银子,只恨他没本事赚我的钱。——《警世通言》
又如:赚手(获利);赚得(获得〖利润〗);赚钱(获取利润);赚得不少;迅速赚一笔现金;每出售一桶可赚五元钱
赢得;获得〖get〗
西州客,心边赚得,一味春偏。——元·刘敏中《凤凰台上忆吹箫》
又如:赚杀(赢得,博得)
[方言]∶通过劳
赚 拼音: zuàn,zhuàn, 笔划: 14
部首: 贝 五笔输入法: muvo
做买卖,与“赔”相对:赚钱。
做买卖得的利:赚头。
占便宜:这场电影看得真赚,他给买票又买吃的。
笔画数:14;
部首:贝;
笔顺编号:34
详细解释:
--------------------------------------------------------------------------------
(形声。从贝,兼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指买卖得盈利)
同本义〖gain〗
我也许过他二十两银子,只恨他没本事赚我的钱。——《警世通言》
又如:赚手(获利);赚得(获得〖利润〗);赚钱(获取利润);赚得不少;迅速赚一笔现金;每出售一桶可赚五元钱
赢得;获得〖get〗
西州客,心边赚得,一味春偏。——元·刘敏中《凤凰台上忆吹箫》
又如:赚杀(赢得,博得)
[方言]∶通过劳动挣〖钱〗〖earn〗
年轻的时候,只帮人种地看牛,赚几个微细的工资。——郁达夫《出奔》
出错误〖bewrong〗
讶,赚矣!此辟谷药也。——徐铉《稽神录拾遗》
然已只在康庄大道中,决不赚入蹊曲径矣。——王阳明《传习录·答聂文蔚》
耽误;错过〖miss〗
向日我一时见不到,赚了你终身。——《醒世恒言》
诳骗;欺哄〖deceive〗
就是指小说而言,别无其它
赚头
zhu&ntou
〖口〗∶得到的价钱超过购买和经销(或生产和销售)货物的价值的部分
zu&n
【动】
[方言]∶哄骗〖人〗
是我赚你们来,捉了请赏。&&《水浒全传》
又如:赚法(骗人的手法);赚杀(诳骗杀害);赚啜(哄骗);赚得(骗取)
另见zhu&n

zhu&n
做买卖,与&赔&相对:赚钱。
做买卖得的利:赚头。
占便宜:这场电影看得真赚,他给买票又买吃的。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b&一、中古到现代&/b&&br&普通话的「会」字,huì音来自《广韵》「黄外切」,匣母泰韵合口去声,表示会合;kuaì音来自《广韵》「古外切」,见母泰韵合口去声,表示总计;另一个特读「kuò」出自《集韵》「古活切」,见母末韵合口入声,仅用于「会撮(kuòzuì)」一词,出自《庄子》,表示颈椎,疑似音变过程中的赋予的假借义,与「髺」「?」等同源。&br&表示「总计」含义的「古外切」,也就是「会计」的「会」,理论上的现代推导读音应是guì与「刽子手」的「刽」字同音,见母对应到g,合口泰韵对应到uì。但由于「会计」一词十分常见,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所以书面音guì后来逐渐被口语音kuaì全面取代,但具体取代时间难以考证。&br&&img src=&/da9bb5ecf7ab11f6db03fc35b1d60df4_b.jpg& data-rawwidth=&234& data-rawheight=&36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4&&&br&万历年间金尼阁《西儒耳目资》记录「会」的guì音&br&&img src=&/5c4dabead7d769b36b577e_b.jpg& data-rawwidth=&476& data-rawheight=&13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6& data-original=&/5c4dabead7d769b36b577e_r.jpg&&顺治年间樊腾凤《五方元音》「会」与「贵」同音&br&&img src=&/e64f58eafc6e6_b.jpg& data-rawwidth=&1067& data-rawheight=&9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7& data-original=&/e64f58eafc6e6_r.jpg&&乾隆年间《御制增订清文鉴》中「会」字只有huwei一音,不作区分&br&&img src=&/7ae40af39f8fa4c7ca05eadab1442afc_b.jpg& data-rawwidth=&315& data-rawheight=&8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5&&民国十年《校改国音字典》出现kuaì音&br&&br&不过台湾现行的国语语音规范中仍然沿用的是32年《国音常用字汇》的规定——&a href=&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7%7C&pieceLen=50&fld=1&cat=&ukey=-&serial=1&recNo=222&op=f&imgFont=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uì&i class=&icon-external&&&/i&&/a&和&a href=&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7%7C&pieceLen=50&fld=1&cat=&ukey=-&serial=1&recNo=246&op=f&imgFont=1ku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uaì&i class=&icon-external&&&/i&&/a&并用,guì音仅用于「会稽」地名,kuaì音用于统计含义的「会计」、姓氏读音以及「会撮」一词中。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在读音层面区分「会稽」和「会计」,实际上我们知道「会稽」和「会计」很可能就是同源的词汇(见&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会计」的「会」字读音为什么是「kuài」?怎么演变来的?跟会稽山有什么关系? - 王宇的回答&/a&)。所以这样的人工区分是没有多少现实意义的,而且还平白无故增加了人们的记忆负担。「会稽」作为地名更应该尊重的是当地人的习惯。&br&&b&二、上古到中古&/b&&br&「会」字中古为泰韵,属于次入声,所以白一平认为是-t类收齿韵尾,将其上古音拟作g?ads(会合)和k?ads(会计)。而郑张认为「会(會)」字的金文从合甑,合亦声,另外《说文》古文又可以写作「?」,因此「会」「合」同源,应将「会」拟为与「合」相同的-p类收唇韵尾,故有go:bs(会合)和ko:bs(会计)这种拟法。郑张的拟法似乎更符合早期谐声时代的情況,-bs&-ds这种变化在「盍」「盖(蓋)」这对中也有所体现。&br&各家拟音都反映出,「会」两种读音的声母存在清浊的交替,这是中古音一部分匣母字与见母字相谐的主要原因。金理新认为这是清浊交替是动词及物性形态变化的一种手段,并认为浊声表示不及物的自动含义,清声表示及物的他动含义:&br&会:浊音自动,黄外切???jh,今音huì,聚会。蔡候郑伯会于邓(《左传·桓公元年》);&br&-------清音他动,古外切k??jh,今音kuaì,总和。岁终各以其物会之(《周礼·天官冢宰》)。&br&解:浊音自动,胡卖切?ae?,今音xiè,自行解散。天地解而雷雨作(《易·解卦》);&br&-------清音他动,佳卖切kae?,今音jiě,分开。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br&见:浊音自动,胡甸切?enh,今音xiàn,露出。图穷而匕见(《战国策·燕策》);&br&-------清音他动,古电切kenh,今音jiàn,看见。见贤思齐焉(《论语·里仁》)。&br&系:浊音自动,胡计切?ejh,今音xì,被绑。系于金柅,柔道牵也(《周易·姤》);&br&-------清音他动,古诣切kejh,今音jì,缚系。系之丝木(《国语·周语下》)。&br&坏:浊音自动,胡怪切??aejh,今音huài,自毁。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大略》);&br&-------清音他动,古坏切k?aejh,旧读guài,毁坏。坏宫室以为汙池(《孟子·滕文公下》)。&br&因此「会」的「总和」涵义可能是由「会合」的使动用法衍生出来的。
一、中古到现代普通话的「会」字,huì音来自《广韵》「黄外切」,匣母泰韵合口去声,表示会合;kuaì音来自《广韵》「古外切」,见母泰韵合口去声,表示总计;另一个特读「kuò」出自《集韵》「古活切」,见母末韵合口入声,仅用于「会撮(kuòzuì)」一…
我举两个好玩的通俗例子。&br&&br&郑张尚芳先生说,汉语语音分期用a归谁做标志,上古鱼,中古歌,今音麻二。&br&&br&怎么理解?通俗的说,上古读a的字,今天大多数读u或ü;中古读a的字,现在大多数读e或uo。&br&&br&第一个例子: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世界上各民族叫爸爸妈妈,称呼都差不多,回答得很详尽。&br&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种称呼在全世界普遍,那么按理说,古今也应该普遍,那么古人也应该管老爹叫爸爸咯。但爸这个字是后起的,汉代《说文》中没有。那秦汉人管爸爸叫什么?&br&还是叫ba,只是用的字是「父」。这个字在上古念ba,现代念fu,声母的变化是古无轻唇,韵母就是之前说的,上古的a,现代是u。&br&&br&第二个例子:全世界人笑起来都一样,哈哈哈哈哈。那唐朝人笑起来是不是哈哈哈哈的呢?&br&好像不是,因为《广韵》、《集韵》里,这个字都跟笑没关系。&br&那唐朝人怎么笑?韦庄词里有「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集韵》则说「呵呵,笑也」。所以唐宋人不大笑,只冷笑?还是唐宋都是高贵冷艳的女神?&br&答案是,唐朝人笑起来也是haha的,只不过写成「呵」。这个字就是之前说过的,中古念ha,现代念he。&br&(这个ha,上古是「呼」。上古说「呼气」,现在说「哈气」,一回事。)
我举两个好玩的通俗例子。郑张尚芳先生说,汉语语音分期用a归谁做标志,上古鱼,中古歌,今音麻二。怎么理解?通俗的说,上古读a的字,今天大多数读u或ü;中古读a的字,现在大多数读e或uo。第一个例子: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世界上各民族叫爸爸妈妈,称…
我发现知乎网友确实很好学,很努力。就这么个问题,已经提出了不知道多少种理论模型,多少种伟大猜想。遗憾的是,大家猜想很踊跃,验证却不太积极。为了验证这些模型,我已经想了不少反例,现在感觉兴致索然了……因此,此问题下的评论,除非特别有意义的,不再单独回复。&br&&br&————————&br&&br&很多答主试图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也得到了许多赞。这么做确实很学术,很“知乎”,我支持这种态度,但是,其结论我并不认同。&br&&br&&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78e76bcc926bd2dcba546d6e11febe3d& data-tip=&p$b$78e76bcc926bd2dcba546d6e11febe3d& data-hash=&78e76bcc926bd2dcba546d6e11febe3d&&@唐小闹&/a& 同学认为:&br&&blockquote&&p&孙是阴平(一声),悟是去声(四声),空是阴平(一声)。也就是[55]→[51]→[55],在发音时,这个词的第二个音节会产生语流音变,变成类似于上声的发音([214])。也就像“孙武空”了。&/p&&/blockquote&&br&我在评论区提问:“周润发”该怎么读?他的回答是:由于“润”字找不到对应的三声读音的汉字,所以不会变成三声。可是,如果真的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么“观世音”该怎么读呢?&br&&br&事实上,声调分别为“一四一”的三字词非常多,而符合唐小闹同学总结的规律的词汇,却似乎只有“孙悟空”一个,不符合的倒是有一大堆,例如:&br&&br&&blockquote&周润发,观世音,关汉卿,朱自清,张济科……&/blockquote&&br&特别是“张济科”,第二个字“济”同时具备四声(经济)和三声(济南)的读音,但据我观察,还没有人读作“张挤科”的。也就是说,即使第二个四声字具备读三声的替代汉字,也不见得就会变成三声。[注1]&br&&br&一个理论,我们把它总结出来,应该能够解决我们遇到的大部分问题才应该得到认可。显然,因为声调而变音这个观点,暂时还没有符合这个要求。&br&&br&那么,究竟为什么“孙悟空”常常被读作“孙武空”呢?我认为原因没有那么学术,没有那么“知乎”:&strong&就是习惯了,没有为什么。&/strong&&br&&br&很多字就是莫名其妙被广泛读错,实在很难分析为什么。例如:央视主持人“撒贝宁”,他的姓究竟应该念“萨”还是“洒”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央视有一个节目叫“撒贝宁时间”,每次节目一开始,他都会说这么一段开场白:&br&&br&&blockquote&大家好,欢迎收看撒(洒)贝宁时间,我是小撒(萨)。&/blockquote&&br&另外,据我观察,有很多人把“诸葛亮”读作“诸哥亮”,似乎也很顺口。但是,音调同为“一三四”的“司马懿”,却不会有人读作“司妈懿”。这又是为什么呢?&br&&br&还有就是已经被折叠的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0e93ecbcb280aa& data-tip=&p$b$0e93ecbcb280aa& data-hash=&0e93ecbcb280aa&&@金璧城&/a& 同学的答案里提到的“张韶涵”的名字,连张韶涵本人都读错。这又是为什么呢?&br&&br&&strong&就是习惯了,没有为什么。&/strong&&br&&br&————————&br&注1:经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8dfe83b160aa3adf6a5a40b0b362cf7d& data-tip=&p$b$8dfe83b160aa3adf6a5a40b0b362cf7d& data-hash=&8dfe83b160aa3adf6a5a40b0b362cf7d&&@王二&/a& 和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d0d1f65ace5acf9d7fb3a1b& data-tip=&p$b$d0d1f65ace5acf9d7fb3a1b& data-hash=&d0d1f65ace5acf9d7fb3a1b&&@基本废话&/a& 提醒,这里名字的正确写法应该是“张继科”。因此,这段分析似乎就失去意义了。不过,我又想了另外一个名字作为论据,那就是“孙少安”(《平凡的世界》)。可以使用“孙少安”的名字代替“张继科”,原文其他结论不变。
我发现知乎网友确实很好学,很努力。就这么个问题,已经提出了不知道多少种理论模型,多少种伟大猜想。遗憾的是,大家猜想很踊跃,验证却不太积极。为了验证这些模型,我已经想了不少反例,现在感觉兴致索然了……因此,此问题下的评论,除非特别有意义的,…
這個是我錄的,我就來說一下吧。上古漢語是鄭張尚芳構擬的音系,他的構擬主要是依據漢藏語同源假設根據藏緬語的書面語。&br&&br&早期中古漢語就是《切韻》音系,根據廣韻構擬。&br&&br&晚期中古漢語是將切韻做了合併,主要參考平水韻等。&br&&br&近古漢語是根據《中原音韻》構擬的。&br&&br&參見&br&&a href=&http://ytenx.or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ytenx.org&/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這個是我錄的,我就來說一下吧。上古漢語是鄭張尚芳構擬的音系,他的構擬主要是依據漢藏語同源假設根據藏緬語的書面語。早期中古漢語就是《切韻》音系,根據廣韻構擬。晚期中古漢語是將切韻做了合併,主要參考平水韻等。近古漢語是根據《中原音韻》構擬的。…
哈哈,我也注意到过中国人姓名首字母分布不均匀的现象!&br&只不过引起我注意的是,W~Z这四个字母占了总数的40%,如下图:&br&&img src=&/b37d0d0022cae3b4a8accdf_b.png& data-rawwidth=&546& data-rawheight=&1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6& data-original=&/b37d0d0022cae3b4a8accdf_r.png&&&b&最多的是L、Z、W,其次是C、X、Y。&/b&&br&(上述统计是我在2014年4月进行的,数据来自我的Google通讯录中的366个中国人名,其中基本没有家庭成员,且大多数是上大学之后认识的天南海北的人,所以不会有家庭、地域这两项系统偏差)&br&&br&我统计的是汉语拼音首字母,而题主用的是中古声母。不过中古来母基本上就对应汉语拼音首字母L,而汉语拼音首字母W、Z的来源则比较多样,所以如果按中古音来统计的话,姓氏声母为来母的人毫无疑问是最多的。&br&&br&但是,这个统计结果并不表明人们偏好以来母字作姓氏。&br&因为上面的统计是以&b&人&/b&为单位的,上图中最高的几根柱子,&b&完全是由几个大姓撑起来的&/b&:&br&&ul&&li&L主要是李、刘;&/li&&li&W主要是王;&/li&&li&Z主要是张,还有赵、郑、周、朱等比较大的姓氏。&/li&&/ul&为了避免这种大姓的主导地位,我用《百家姓》重新进行了统计,一姓一票。&br&正好维基百科上有Polyhedron的&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User:Polyhedron/%E4%B8%AD%E5%8F%A4%E6%BC%A2%E8%AA%9E%E6%8B%BC%E9%9F%B3#.E3.80.8A.E7.99.BE.E5.AE.B6.E5.A7.93.E3.80.8B&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古汉语拼音版《百家姓》&i class=&icon-external&&&/i&&/a&,我就直接统计中古声母了。&br&其中复姓仅取第一字,有两个姓氏读音不确定,我用了第一种读音。&br&统计结果如下图中绿色柱子所示:&br&&img src=&/63f9f07af38faecbdf5460_b.png& data-rawwidth=&1035& data-rawheight=&2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5& data-original=&/63f9f07af38faecbdf5460_r.png&&&br&现在是&b&见母一枝独秀&/b&;来母虽然也不少,但明母、匣母也跟它差不多了。&br&&br&作为参考,上图中黄色柱子是《广韵》中各个声母所辖汉字的百分比。&br&数据依然来自维基百科&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User:Polyhedron/%E4%B8%AD%E5%8F%A4%E6%BC%A2%E8%AA%9E%E6%8B%BC%E9%9F%B3#.E8.81.B2.E6.AF.8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olyhedron的页面&i class=&icon-external&&&/i&&/a&,汉字未按使用频率加权。&br&可见,&b&来母在姓氏中所占比例并未显著高于它在所有汉字中所占比例&/b&。&br&从图中也能看出一些别的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次清声母(滂、透、徹、清、初、昌、谿)在姓氏中的比例普遍低于在所有汉字中的比例。
哈哈,我也注意到过中国人姓名首字母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只不过引起我注意的是,W~Z这四个字母占了总数的40%,如下图:最多的是L、Z、W,其次是C、X、Y。(上述统计是我在2014年4月进行的,数据来自我的Google通讯录中的366个中国人名,其中基本没有家庭成员…
其实,这个问题只要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每个版本的读音变化便可有个大概的了解。&br&&br&附上第六版较之第五版的读音变化:&br&&br&【拜拜】的“拜”,第5版注音bài,第6版注音bái。&br&【的士】的“的”,第5版注音dí,第6版注音dī。&br&“啫”和【啫喱】第5版未收条,第6版收条,“啫”注音为zhě。&br&【唯唯诺诺】第5版注音wěiwěinuònuò,第6版注音wéiwéinuònuò(旧读wěiwěinuònuò)。&br&【正经】第5版注音zhèngojing,第6版注音zhèngojing(口语中也读zhèngjǐng)。&br&【好好】第5版立目“好好儿”,注音hǎohāor,第6版注音hǎohǎo(口语中多儿化,读hǎohāor)。&br&【一会儿】第5版注音yīhuìr,第6版注音yīhuìr(口语中也读yīhuǐr)。&br&【二流子】第5版注音èrliúozi,第6版注音èrliúozi(口语中也读èrliūozi)。&br&【箪食壶浆】第5版注音dān sì hú jiāng ,第6版注音dān shí hú jiāng。&br&【标识】第5版分只有“biāozhì”,第6版则有“biāozhì”和“biāoshí”&br&【妥当】第5版注音tuǒ dang,第六版注音为tuǒ dàng&br&&br&(其余版本读音变化可自行搜索)
其实,这个问题只要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每个版本的读音变化便可有个大概的了解。附上第六版较之第五版的读音变化:【拜拜】的“拜”,第5版注音bài,第6版注音bái。【的士】的“的”,第5版注音dí,第6版注音dī。“啫”和【啫喱】第5版未收条,第6版收…
你的疑惑来自一个错误判断——你以为「大将」的「将」和「将军」的「将」意义显然是一致的。这个「显然」有点想当然了。「大将军」的「将」和「将军」的「将」才是同一个意义的,因而也是同一个读音(jiāng)的。你会更惊讶地发现「大将」的「将」(jiàng)和「大将军」的「将」(jiāng)读音也是不同的,因为「大将」不等于「大将军」,后面有没有「军」这个你忽略了的细节决定了整个词的结构,也决定了「将」的意义、读音。&br&&br&「将军」、「大将军」、「大将」、「将领」都是名词没错。但是,「将军」内部是动宾结构,「将」(jiāng)是动词性的,「军」才是名词性的,「将」要和「军」搭配起来才成一个名词。「大将军」就先把「大」和「将军」划为偏正结构,「将军」里面的结构同样是动宾关系。而「大将」是偏正结构的名词,「将领」是并列结构的名词,「将」(jiàng)在里头都是名词性的,单独一个、不用和什么搭配就是名词性的。&br&&br&动词性的「将」(jiāng)是搀扶、扶助、扶养、带领等意思。「将军」当短语来讲就是带领军队的意思,类似的动宾短语还有「将雏」(携带幼禽,引申为携子)、「将家」(带一家老小)、「将父」(赡养父亲)、「将车」(驾车)等,只不过这些都是古文,只有「将军」变成了现代汉语词汇(而不是短语)。所以你可能对「将」(jiāng)的动词性感到陌生,就像很多人不理解「司机」的「司」是动词性的一样。&br&&br&而名词性的「将」(jiàng)是军队头领、主帅的意思。&br&&br&两者意思有关系,但不一样。至于说,「将」(jiàng)又活用作动词,当率领、指挥、挂帅解,那又是另一回事。总之,「大将」的「将」(jiàng)和「将军」的「将」(jiāng)不是一个意思。&br&&br&举一个类似的例子,「磨石」和「石磨」都是名词,两个「磨」意义也有关联,但一个是动词性的,一个是名词性的,意义就是不一样,读音也不一样。还有,「计量」和「容量」、「蛋卷」和「试卷」。
你的疑惑来自一个错误判断——你以为「大将」的「将」和「将军」的「将」意义显然是一致的。这个「显然」有点想当然了。「大将军」的「将」和「将军」的「将」才是同一个意义的,因而也是同一个读音(jiāng)的。你会更惊讶地发现「大将」的「将」(jiàng…
&img src=&/efea22a68f7dedc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efea22a68f7dedc_r.jpg&&&img src=&/c1d95117aced48eedf8d_b.jpg& data-rawheight=&811& data-rawwidth=&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c1d95117aced48eedf8d_r.jpg&&&br&&img src=&/d8ffc9e37aab_b.jpg& data-rawheight=&811& data-rawwidth=&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d8ffc9e37aab_r.jpg&&&br&&img src=&/0fa3feccaa0_b.jpg& data-rawheight=&811& data-rawwidth=&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0fa3feccaa0_r.jpg&&&br&&br&&img src=&/5cf42904faa70e628e3a0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5cf42904faa70e628e3a0_r.jpg&&&br&&img src=&/eb7534d96eab22d7fc6fcf7_b.jpg& data-rawheight=&811& data-rawwidth=&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eb7534d96eab22d7fc6fcf7_r.jpg&&&br&&img src=&/29d61ab14a5f5cb31ed17_b.jpg& data-rawheight=&811& data-rawwidth=&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29d61ab14a5f5cb31ed17_r.jpg&&&br&&img src=&/3c36faebdc8088737aeeed8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3c36faebdc8088737aeeed8_r.jpg&&&br&&br&出处见图片水印。&br&今天正好在微博上看见,就贴过来了。
出处见图片水印。今天正好在微博上看见,就贴过来了。
這涉及的是中古濁聲母與現代音之間的演變對應關係。&br&先秦是[t/th/d/n/nh/nd]六分格局,中古演變爲[t/th/d/n]四分格局,現代北京音則是[t/th/n]三分格局(音標[t/th]對應於北京拼音的d/t)。&br&就是説,中古的濁音[d]在之後許多方言裏清化,可能演變合併到[t/th]裏。具體到現代北京音裏,中古[d]的演變是,平聲合併進送氣的[th]裏,上聲去聲入聲合併進不送氣的[t]裏。&br&同時,中古之後,聲調可能出現陰陽兩類。其中,陽調類一般來自於濁聲母或次濁聲母(次濁是指n/l這些音),但各方言裏的演變情況未必相同。具體到北京音裏,北京的第二聲的來源有兩部分,多數來自中古濁聲母次濁聲母的平聲(所以這部分也稱陽平,在陰陽調分類裏屬於陽調),少數來自於部分中古入聲字。&br&所以,現代北京音裏第二聲讀[t]的字就很少了。因爲那些本來有機會讀這樣的音的字,其中平聲來源的讀成了[th],入聲來源的雖然有部分字但字數不多。&br&其他濁音的演變原理也類似於此,就不贅述了。&br&至於北京音系裏gei[k?i]這個音節,又是另一個問題了。有機會讀這個音的,現在在北京音裏演變成了ji[t?i]。而「給」是入聲字,中古讀[k?p]。後來入聲韻尾舒化派到其他聲調,於是演變爲現代北京音裏的ji[t?i]、gei[k?i]兩音。其中,讀ji[t?i]在現代北京音系裏是規律性演變,可以視爲文讀;讀gei[k?i]是非規律性演變,可以視爲本地滯古的白讀或其他方言裏混合進來的白讀。&br&那麽,其他本有機會演變爲[k?i]的,爲甚麽現在北京會讀ji[t?i]?這個涉及的就是[k/kh/g/h]的顎化了。在中古之後的演變裏,[k/kh/g/h]與介音[i]搭配時(當然,還包括一些本無[i]介音後來演變出[i]介音的字),在有些方言裏,可能會被顎化。顎化是這樣一個意思:用舌面上貼口腔上方那個上凹的空,形成一種舌面與上顎參與的顎化感。具體到[k/kh/g/h]+[-i-]來説,先是顎化爲比[ki-]類略前的[ci-]類([k-]是用比舌面更後的部分來阻塞,而[c-]是用舌面中的部分來阻塞),然後[c]類擦化,變成[t?]類(很像jqx的音了),再畧前挪爲舌面前[t?]類(就是北京的jqx了;當然,這衹是北京的jqx的部分來源,還有另一部分是來自[tsi-]類的)。&br&就是説,本來有機會演變成gei[k?i]的,因爲有上述演變而實際變成了ji[t?i]。&br&可能說得有些複雜,但好像已經是最簡潔的分析了,因爲本來涉及的演變原理就比較多。
這涉及的是中古濁聲母與現代音之間的演變對應關係。先秦是[t/th/d/n/nh/nd]六分格局,中古演變爲[t/th/d/n]四分格局,現代北京音則是[t/th/n]三分格局(音標[t/th]對應於北京拼音的d/t)。就是説,中古的濁音[d]在之後許多方言裏清化,可能演變合併到[t/th]…
这个问题好玩!&br&&br&汉语的“各种方言”范围太广,各地念得都一样的可能性太低。&br&不妨先只考虑题主提到的普通话和粤语。&br&&br&下面我们就依次考虑声母和韵母,慢慢排除呗。&br&&br&&b&========== 声母 ==========&/b&&br&&br&首先排除中古的全浊声母,因为普通话没有。&br&&br&帮组声母(帮、滂、並、明):帮、滂日语变成了h,排除。並是全浊,排除。&b&明可以考虑&/b&。&br&&br&端组声母(端、透、定、泥、来):端日语为t(认为是送气吧),越南语为?(浊音),排除。定是全浊,排除。&b&透、泥可以考虑&/b&。来的话……日语、韩语那个音其实真不是l,不过姑且也先考虑着吧。&br&&br&知组声母(知、徹、澄、娘):中古的卷舌音比较奇葩,这几种现代语言都没有,排除。&br&&br&精组声母(精、清、從、心、邪):越南语变成了t或th,排除。&br&&br&莊组声母(莊、初、崇、生、俟):中古为卷舌音,而粤语、日语、韩语都没有卷舌音,排除。&br&&br&章组声母(章、昌、常、书、船):中古为舌面音,普通话为卷舌音,排除。&br&&br&见组声母(见、谿、群、疑、晓、匣):见日语为k(认为送气),排除。谿,韩语那个?送气太弱,也排除。群是全浊,排除。疑普通话没有,排除。晓、匣日语为k或g,排除。&br&&br&还剩下影、云、以。云在越南语中会变成v或h,排除。&b&影、以可以考虑&/b&(越南语必须按西贡腔算,河内腔以母发音为[z])。&br&&br&&b&========== 韵母 ==========&/b&&br&&br&韵母分为阴声韵(无韵尾)、阳声韵(有鼻音韵尾)、入声韵(有入声韵尾)。&br&&br&入声韵首先排除,普通话没有。&br&其次排除阳声韵中的m尾(普通话没有)和ng尾(日语没有)。&br&&br&然后再来按等呼排除。&br&首先排除所有合口韵,日语没有。&br&然后排除二等韵——中古二等介音[?]在这些现代语言中都没有。&br&&br&一、四等开口各韵,粤语中元音变化都较大,只有咍、泰韵(ai)和寒韵(an)部分字保持原貌。但韩语没有保持咍、泰韵的ai。&b&寒韵可以考虑&/b&。&br&&br&三等开口各韵,仅考虑普通话,就只剩下戈三开、脂(不是之)、仙、真、臻了。&br&戈三开总共没几个字,还都跟见组声母相拼,普通话会发生腭化,排除。&br&&b&脂可以考虑&/b&。&br&仙粤语变成in,排除。&br&真、臻粤语变成an或eun,也排除。&br&&br&&b&========== 组合 ==========&/b&&br&&br&现在声母剩下:明、透、泥、(来)、影、以;&br&韵母只剩下:寒、脂。&br&&br&寒韵和各个声母相拼:&br&明母:明母不能拼开口韵,但其实是不分开合口的,如果允许拼合口的桓韵,其实有以“曼”为声旁的一系列字可以选。&br&透母:&b&摊、滩、瘫、坦、叹、炭、碳&/b&。&br&泥母:&b&难&/b&。&br&来母:&b&闌&/b&(以及以它为声旁的一系列字)。&br&影母:可惜没有(“安”系列字粤语韵母变成on了)。&br&以母:以母不能拼一等韵。&br&&br&脂韵和各个声母相拼:&br&明母:普通话韵母变成ei了。&br&透、泥母:不能拼三等韵。&br&来母:粤语韵母变成ei了。&br&影母:韩语一般变成?[?i]了。&br&(评论区 &a data-hash=&57d1ab73f5fa8f0ebb919eef& href=&///people/57d1ab73f5fa8f0ebb919ee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Seirios& data-tip=&p$b$57d1ab73f5fa8f0ebb919eef&&@Seirios&/a& 补充:韩语变?的是脂韵重纽B类,而重纽A类的&b&伊、咿、蛜、黟&/b&字是符合要求的)&br&以母:&b&夷&/b&(以及以它为声旁的一系列字)&b&、彝、肄&/b&。&br&&br&&b&========== 声调 ==========&/b&&br&&br&如果再考虑声调的话,除去日语、韩语这两种没有声调的语言,只有阴平调在各种语言中是(基本)一样的。&br&这样,就只剩下&b&摊、滩、瘫&/b& 以及 &b&伊、咿、蛜、黟&/b&这两组字了。&br&&br&&b&========== 瞎扯 ==========&/b&&br&&br&我突然想到,给小孩儿起名的时候,用上面找出来的这些字,可以在各种语言中发音都一样。&br&可惜里面适合起名的字并不多。&br&如果稍微放宽一点儿要求,把题主说的“怡”字(之韵)也算进来的话(除了中古音其它语言发音都一样),那么“怡蘭”倒是个不错的名字。&br&(经评论区 &a data-hash=&57d1ab73f5fa8f0ebb919eef& href=&///people/57d1ab73f5fa8f0ebb919ee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Seirios& data-tip=&p$b$57d1ab73f5fa8f0ebb919eef&&@Seirios&/a& 补充后,“伊蘭”应该就是最佳的了)
这个问题好玩!汉语的“各种方言”范围太广,各地念得都一样的可能性太低。不妨先只考虑题主提到的普通话和粤语。下面我们就依次考虑声母和韵母,慢慢排除呗。========== 声母 ==========首先排除中古的全浊声母,因为普通话没有。帮组声母(帮、滂、並、明…
别的回答里有人说“娘的繁体是孃”。这话既对也不对,其实“娘”、“孃”两字古代都有。换句话说,中国现行规范字的“娘”对应了两个字,一个是“娘”,一个是“孃”。早在唐代,“孃”作母亲,“娘”作少女的用法就界限分明(《说文解字注》:「唐人此二字分用畫然。故耶孃字斷無有作娘者。今人乃罕知之矣。」),宋代广韵也承袭了这种用法。在《广韵》中,二者被视为不同的单字,而且意思也是截然分开的:前者意为少女,后者是对母亲的称呼。但是很早也已经出现了混用,以致被视为异体字关系。再后来在新中国的异体字合并中,“孃”、“娘”彻底合并。(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br&(感谢 &a data-hash=&b978acf9b25b10e00a7bc58fff2abea0& href=&///people/b978acf9b25b10e00a7bc58fff2abea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趙瑾昀& data-tip=&p$b$b978acf9b25b10e00a7bc58fff2abea0&&@趙瑾昀&/a& 男神的指正。另可参见此文:&a href=&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yuwenjianshetongxun/820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天要下雨娘要嫁”的“娘”应作何解?&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db937f470_b.jpg& data-rawwidth=&901& data-rawheight=&12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1& data-original=&/db937f470_r.jpg&&(《广韵》截图。鸣谢郭家宝男神的&a href=&http://ytenx.or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韻典網&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好的,回归正题,本文的重点就是解释这个问题:&b&为何以“襄”为声旁的“孃”和以良为声旁的“娘”在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里声母都是鼻音?&/b&&br&&br&事先要说明下:古人造字的时候说的语言和我们今天的完全不同,有兴趣的同学请上网搜搜上古音朗读视频就知道了,差简直十万八千里。所以,千万千万千万不能用现代普通话的发音揣测古代“谐声时期”的发音。另外,声旁相同的字,至少在造字的时候应该有相同或相似的发音,否则我们的祖先就真的是不可理喻了。&br&&br&篇幅有限,下面只能陈述一些结论。如想具体了解每一步论证是怎么得出的,请系统学习音韵学。&br&&br&&br&&b&一、“孃”的发音是怎么来的?&/b&&br&&br&以“襄”为声符的字有襄、瓖、囊、瀼、壤、瓤、孃等等……现代普通话发音基本有四个,即xiang、nang、rang、niang。&br&&br&这三个现代发音分别是有规律地从&b&代表中古早期发音的《切韵》音&/b&的“心母开口三等阳韵”(sia?),“泥母开口一等唐韵”(na?),“日母开口三等阳韵”(?ia?),“娘母开口三等阳韵”(?ia?)发展而来的。&br&&br&(介绍下音韵学的术语:心母=s声母,日母=?声母,泥母=n声母,娘母=?声母,开口表示没有u介音,一等表示无i/r介音,三等表示有i介音,唐韵=a?韵母,阳韵=ia?韵母……)&br&&br&根据我男神郑张尚芳(小芳)的上古音理论,襄瓖在上古的发音应该为sna?,囊瀼在上古的发音应该为naa?,壤瓤在上古的发音应该为nja?,孃在上古的发音应该为na?。sna?的 s可能是一个前缀,但这个前缀后来吞没了基干声母n,所以sna?才成为sa?。&br&&br&上古汉语有成系统的长短元音的对立,比如上一段的aa就是长阿,a就是短阿。上古汉语过渡到中古汉语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原先的长元音不再长,而短元音前增生i介音,形成了中古的“三等字”。即:&br&上古aa&中古a&br&上古a&中古ia&br&&br&另外,上古的nj在中古形成颚化的鼻音?,中古的舌音凡遇i大多卷舌化(ti&?i,di&?i,ni&?i)。&br&&br&综上,从上古到中古的变化路径是&br&襄:sna?&sa?&sia?&br&囊:naa?&na?&br&禳:nja?&?ia?&br&孃:na?&nia?&?ia?&br&(可以看出这四组在上古的声母还是相当相似的)&br&&br&唐朝(迟于《切韵》的中古汉语时期)时发生了一项语音变化,原先的鼻音发展为鼻冠+对应部位的全浊音的组合。于是“明母”m变为mb,“泥母”n变为nd,“疑母”?变为?g,而“禳”的声母“日母”?演变为??。而再后来,大部分方言里的明泥疑母的发音还是回到了原先的m、n、?,&b&可日母却永久丢掉了鼻音成分,反而保留了这个增生的?&/b&,再再后来这个?又变成了?,再再再后来又变成了今日普通话的“日”的声母。&br&&br&综上,从上古到现代的整个变化路径是&br&襄:sna?&sa?&sia?&?ia?(汉语拼音xiang)&br&囊:naa?&na?&nda?&na?(汉语拼音nang)&br&禳:nja?&?ia?&??ia?&?ia?&?ia?&?a?(汉语拼音rang)&br&孃:na?&nia?&?ia?&??ia?&nia?(汉语拼音niang)&br&(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这四组在上古相似的声母在后世是如何朝不同方向演变的)&br&&br&今日普通话的r声母古代大多和“禳”字一样,是属于日声母的。从上面的路径中可以清楚看出,日母本来就是鼻音,是再后来才不鼻了的。所以,现在的禳孃、汝女、若诺、搙辱、濡懦、儿倪、贰腻这样的r和n谐声就不足为奇了,它们古代都同样含鼻音成分。同理,有的方言里把普通话的r声母字读成n声母也不难理解了。&br&&br&&b&二、“娘”的发音是怎么来的?&/b&&br&&br&“良”声符的谐声很简单,今日普通话基本只有lang、liang两个音。前者来自于中古的“来母开口一等唐韵”,后者“来母开口三等阳韵”。“来母开口一等唐韵”来自上古的raa?,“来母开口三等阳韵”来自上古的ra?。&br&&br&上面已说过,上古汉语有成系统的长短元音的对立。到中古时,原先的长元音不再长,而短元音前增生i介音。另外,上古汉语的r到中古汉语时变成了l。&br&&br&综上&br&狼:raa?&la?&br&良:ra?&lia?&br&&br&郑张尚芳男神认为,“娘”字是“女郎”的合音,女+郎=娘(na?+raa?=na?)。也就是说,“娘”的鼻音成分不是来自声符“良”的。&br&&br&然后娘na?也就成了孃的同音字,到中古的变化路径也同“孃”一样是na?&nia?&?ia?,现代发音也是niang。&br&&br&——————————————————&br&所以大家现在可以看到,今日看起来比较乱的声旁,在古人造字时都是不乱的。&br&离净语说的n/d通,n/t通、l/t通、乃至n/ch通也是一样,都可以用音韵学知识解释的,我无法在一个帖子里逐一讲解。还是那句话:有兴趣者请系统学习音韵学,你会发现一片广阔神奇的新天地。&br&——————————————————&br&&br&有人可能会问,古人又没有录音机,今人怎么知道古人的发音?古人讲解发音的文字资料有《切韵》《广韵》以及各种韵图。《切韵》的反切系统所代表的音系是早期&b&中古汉语&/b&的代表,大概是隋唐之交时期的士人读书音;《广韵》是宋人基于《切韵》基础上的加工;韵图则用图表非常直观地表现了各音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古人虽然没有音标,但是他们在这些书里懂得把相同声母、相同韵母、相同介音的单字归纳在一起。所以我们今人即便听不到古代人说话,也可以通过这些书而明白地知道当时的汉语有哪几类声母哪几类韵母。比如声母有:帮、滂、並、明、心、日、娘等等,韵母有唐、阳、江、耕、庚、登等等。然后我们根据今日的各种汉语方言、海外方音、佛经译字、胡语对音、古人的文字描述等多重资料,可以依次破解每一个声母、每一个韵母的音值:帮=p,滂=p?,並=b,明=m,心=s,日=?,娘=?……有了声母有了韵母就可以拼出每个字在古代的发音。这样,整个中古音的面貌就可以比较可信地重建出来了。
别的回答里有人说“娘的繁体是孃”。这话既对也不对,其实“娘”、“孃”两字古代都有。换句话说,中国现行规范字的“娘”对应了两个字,一个是“娘”,一个是“孃”。早在唐代,“孃”作母亲,“娘”作少女的用法就界限分明(《说文解字注》:「唐人此二字…
汉语拼音不是用来学「汉语发音」的。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没法用汉语拼音等拼音方案学习汉语发音。汉语发音对于母语者是自然模仿而习得的。&br&拼音可以用来给汉字注音,可以用来学习高级书面用字的读音,可以用于学习共同语字音。学「字音」和学「汉语发音」不是一回事。&br&关于古时实现汉语拼音功能的方案,请题主自己去查「反切」、「直音」等概念。&br&&br&以下跑题,仅仅是为了中和 &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高顯& data-hash=&c59fe90ef34d81& href=&///people/c59fe90ef34d81& data-tip=&p$b$c59fe90ef34d81&&@髙顯&/a& 答案强调的一些关于汉语拼音的态度:&ul&&li&「拼音的本质是汉字的拉丁转写,而不是记录发音。」&br&——拼音的本质是兼顾拉丁化与发音标注的字母,没人说它的本质是「记录」发音。汉字本身不是表音的字母,所以很难说「拉丁转写」,「拉丁化」更恰当。&/li&&li&「但这种注音只是用于字书,而从来不是为了学认字用的。」&br&——对,所以过去的语文学习成本和门槛从未像有汉语拼音的今天这么低。&/li&&li&「反倒现在小孩识字要先学汉语拼音,等于是先学自己母语用另一种文字的转写,才学自己的母语文字。这种把母语当外语学的方式,真是莫名奇妙。」&br&——如果你把汉语拼音看作简化的、模块化的反切上下字,恐怕就没有那么莫名其妙了。既然汉字自身需要数百个字(不少还很生僻)相切才能标注自身发音,用另一套数十个简明的符号来标注有何不可?&br&如果觉得汉语拼音莫名其妙,那么注音符号莫名其妙吗?注音符号可不是「另一种文字的转写」,它是衍生自汉字的中立符号系统。&br&如果注音符号可以接受,那么学习成本并不上涨多少又同时可承担拉丁化任务的汉语拼音为什么不能接受呢?&/li&&li&「比如学『古』这个字,告诉学生这是『古人』、『古代』的古即可。学生自然知道怎么读,因为这是他的母语,发音自然习得,他只是需要『识字』。」&br&——汉语拼音本来就不是为了解决师生之间当面教学的问题。汉语拼音让人可以高效自学。&/li&&li&「诸如小学里『歌-屋-古』这种学法,大概只是为了推广普通话吧。」&br&——这种学法实际上是在教反切的拼读方法,是为了独立使用拼音。只不过反切用字「歌五」换成了汉语拼音的符号「g(e)–(w)ǔ」。&br&当然,如果反对共同语,那么当然就没有必要自学那么多书面用字的读音了。&/li&&li&实际上一再把汉语拼音(以及注音符号等拼音方案)比作反切并不恰当。拼音、拼读的概念本来就是共通的。反切的特点在于用已掌握的汉字拼出未知汉字的读音,但无法避免冗余的信息与选字困难;拼音系统的特点在于用独立的符号拼读发音,需要另外学习,但较为简练。&/li&&/ul&
汉语拼音不是用来学「汉语发音」的。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没法用汉语拼音等拼音方案学习汉语发音。汉语发音对于母语者是自然模仿而习得的。拼音可以用来给汉字注音,可以用来学习高级书面用字的读音,可以用于学习共同语字音。学「字音」和学「汉语发音」…
谢 &a data-title=&@Ludwig Oldenburg&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77e4c06e180dae& data-hash=&77e4c06e180dae& data-tip=&p$b$77e4c06e180dae&&@Ludwig Oldenburg&/a& 喵。既然题目有了“官方语言标准化”的限定,那么我也限定在所谓“标准语音”的讨论里——其实整个问题的逻辑很好理解:既然官方语言已经限定了&b&相对的标准音&/b&,那就不太可能再出现音变了,那么能够产生明显影响甚至能够影响到标准读音的音变到底来自于哪里?&br&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话,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要不就是&b&音位(phonemic)内部产生的语音(phonetic)自然流变&/b&,也就是&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在官方语言高度标准化和普及的今天,还有什么因素能导致语音演变呢? - Seirios 的回答&/a&里面叙述的情况,要不就是&b&不符合官方标准语音的个例逐渐扭成主流&/b&,说得政治不正确一点,就是“错读”。这里不考虑明显由方音造成的语音影响,也就是所谓方音的“倒逼”;并且我也只会讨论单字发音里的问题,不考虑语流内部造成的影响,这一点我会在后面解释。&br&&br&第一种情况,也就是音位内部的语音自然流变,实际上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我之前也在别的回答里提到过,我们对于语言内语音系统(也就是音系)的理解,实际上是基于音位实现的,并不具体到实现音位的语音,官方标准语音的规定也以音位和超音段因素(重音、高低口音、声调)为基础。实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就是规定了该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至于实现音位的语音,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选择,只要落在音位范围内,即不算违反语音的标准。有些人可能会在某一音位上长期使用同一变体,有些人可能会在不同的音系环境里使用不同的变体(此时不同的变体之间就是allophone,“同位音”),而还有一些人可能会随机地使用两种不同的变体,没有一定的音系环境限制(此时不同的变体之间是同位音的free variation情况,称之为“自由变体”)。精细到语音层面的语音演变,就发生在不同的同位音的实现里。&br&&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在官方语言高度标准化和普及的今天,还有什么因素能导致语音演变呢? - Seirios 的回答&/a&举了很多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比较典型的例子,我也只再多举一个北中国的常见案例了——这个案例曾经作为我硕士时的PeerWise自作题出现过,我一直觉得那是我出过的最好的一道题。在北京地区,对于普通话的声母w的实现,有几种不同的倾向:以“瓦”、“为”、“我”、“无”为例,比较老派的发音把这四个字的声母均发为[w];年纪偏小的人则只会把“瓦”、“我”、“无”发成[w],而“为”的声母发成[?];更夸张一点的发音,则是只把“我”和“无”发成[w],“瓦”和“为”均发成[?](我自己的“瓦”似乎是在[w]和[?]之间随机切换,是自由变体)。而在东北地区,根据家在辽宁的朋友说,连“我”的韵母都已经变化成[?]。因此,对于拥有这些发音特征的人来说,他们能听懂&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eDxygwMAaI1&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亲王讲的那个笑话&i class=&icon-external&&&/i&&/a&(祥瑞御免):“中国第一个微博认证用户是刘邦。他曾经说过:‘大风起兮云飞扬,V加海内兮归故乡’。”&br&[w]~[?]之间的差异,在这里就属于典型的同位音:在音位分析里,它们归属于同一个音位/w/,我们能感觉到[w?]和[??]的区别,但是总觉得“不看口型的话这俩之间没什么差别”,除非你要考普通话一级甲等否则也不会算你错;但是在语音(phonetic)分析里,我们的确观测到了语音的演变,并且观测到了一条音系规则——当元音不圆唇的时候,[w]可以转化为[?]。说白了,这也是“懒音”的一种:由于韵母不圆唇导致圆唇的声母被同化,本来应该圆—扁的口型变成了扁—扁,这不就是偷懒嘛。这样归属于一个音位内部的变体的发展,是不会被音位规则限制住的。&br&当在考虑这样的音位内部变体造成的语音演变时,我们往往不会集中考虑快速语流内部产生的流变,也就是说,我们一般不会认为北京人把“西红柿”读成“凶柿”是一种具有影响力的语音演变。因为如果让一个北京人(比如我和我的初中高中同学们)单独来读“红”的话,他能够完整地发出[x]这个辅音,也能够在“红楼梦”、“鹤顶红”、“红红火火”等词里实现这个辅音,甚至如果给他一张词表,让他从头到尾挨个认读的话,他也可以读出清晰的“西-红-柿”。“红”的[x]的弱化,并不是一个持续性的现象,而是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才能发生:在“西红柿”、“藏红花”等符合特定韵律节奏(prosody)的词组里;在高速语流里;在非正式语境下。“为”和“我”之间的差别,比起“西红柿”来说,则更为持续、更不容易察觉,也更不容易受到语速和语境条件的影响,显然是更为明显而典型的音变。&br&出了汉语以外,在其他语言里,自然也会有同位音影响语音演变的情况。英语里那个糟心到不行的[?]~[?]~[?]之争(参见&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音标[?]究竟该怎么发音? - Chris Xia 的回答&/a&),其实就是由音变造成的两个不同的方向:SBE(以及加州英语)从[?]逐渐往[?]转变,口型“下沉”,而GA则由[?]逐渐往[?]转变。这一套音变依然是处在同一音位内部的,而这也是我极端反对简化教学法的原因。日语标准语里也出现过一系列的自由变体及音变,比如说最近把[?](也就是ら行的辅音)发为[r](也就是大舌音)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了。这些语言都是有着所谓相对的标准规范以及相应教材的,但是我们依然会发现典型的音变存在,正是因为音位内部实际上没有被限制住才有了这些可能。&br&&br&第二种情况,也就是语言标准之外的“错读”成为主流的情况,我想大概不用我多说,大家自己应该也都深有体会。至少在我系统学习汉语拼音的时候,“空穴来风”的第二个字读作xué(现在谷歌拼音打uxue,出现的注音还是“xué”),“处女地”的第一个字读作chǔ,刚刚完结的动画《暗杀教室》的最后一个字读作shì,“血”只有两个读音,文读是xuè,白读是xiě,等等等等。所以我就不说小时候听到眼保健操广播里“第一节,挤按睛明xuè,闭眼”的时候真是有多难受了,恨不得想把广播给砸了。更痛苦的是讨论到Virgo这个星座的时候——我还真不是说什么, &a data-title=&@安时&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32ba41d5b45& data-hash=&32ba41d5b45& data-tip=&p$b$32ba41d5b45&&@安时&/a& 你自己看着办——这个星座的正式翻译叫“室女座”,非正式翻译叫“处女座”,当我已经受够了“chù女座”的时候听到“shǐ女座”我已经要炸掉了,而大家还不知道我为什么会炸,竟然还有人问“为什么你读得和我们不一样”,我的妈呀……&br&这些“错读”有可能是方言语音造成的,也有可能只是单纯的语言习惯造成的;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曾经观测到这一类人——他们不会说与普通话差距非常大的方言(远如东南诸方言,近如江淮、西南官话),也并没有直接接触到这些方言(例如在京出生第三代,祖父母辈即在北京长住),但他们依然会出现这种“错读”的现象。这些人的情况,很难用方言语音影响来解释,毕竟他们没有接触到具有明显差异的语音源,有可能只是上一辈到下一辈的口口相传(或者以讹传讹),也有可能是查过字典之后的错记(比如把“囮”的语音记成了è,请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这玩意儿),所以我在这里也不把它划归为方言“倒逼”的现象。&br&这种“错读”造成标准语音修订的例子,不用说,就是“呆板”的第一个字了。我年纪不够大,并不清楚这个修订的前因后果,到底是老国音的历史残留也罢还是“错读”也罢,我也不敢妄言,然而“呆板”的字典记音的改变的确是由大众语音习惯导致的,也可以算是非自然流变导致语音演变的典型案例。可能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乃至几十年间,我上一段里提到的语音演变也会逐渐地影响到标准语音,也许“处女地”会成为第二个“呆板”也说不定。当然我自己读我自己的,你们爱怎么读怎么读去吧,管我喵事。&br&&br&不受差异较大的方言的影响而造成的标准语音的音变,大致就是这两类。如果还有别的的话,欢迎提醒我一下,我也会补充进去。大概就是这样。
喵。既然题目有了“官方语言标准化”的限定,那么我也限定在所谓“标准语音”的讨论里——其实整个问题的逻辑很好理解:既然官方语言已经限定了相对的标准音,那就不太可能再出现音变了,那么能够产生明显影响甚至能够影响到标准读音…
来自子话题:
我认为应当读yù,但是读也可以yǔ。&br&我们先看看雨花台为什么叫雨花台:&br&三国时,因岗上遍布五彩斑斓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br&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b&落花如雨,雨花台&/b&由此得名。&br&落花如雨:花落的像下雨一样。&br&雨花,这里的&b&雨是做动词,且后面加了宾语&/b&。雨字,这种情况读 yù(动词)&br&&img src=&/abbddac49a152f7345ab_b.jpg& data-rawwidth=&1455& data-rawheight=&7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55& data-original=&/abbddac49a152f7345ab_r.jpg&&&br&从上面这个角度说,读yù才对。但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口口相传的雨花台,都是读yǔ。&br&江苏卫视的主持人讲雨花台读yǔ &a href=&/0763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高档会所开进南京雨花台景区&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总结:题主这种究其来历的精神非常可嘉,这种精神可以促励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一个事物。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大家对雨花台的不同说法,应持宽容态度。不要钻牛角尖,好为人师地去纠正别人。
我认为应当读yù,但是读也可以yǔ。我们先看看雨花台为什么叫雨花台:三国时,因岗上遍布五彩斑斓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落花如雨:花落的像…
蛤蟆的蛤ha是假借字,本寫作蝦蟆。&br&而喫的那種蝦xia的蝦字呢又是鰕的假借字。&br&----------&br&居然被舉報了,看來回答問題也要按貴乎的基本法來,筆者還是NA?VE呀。?
蛤蟆的蛤ha是假借字,本寫作蝦蟆。而喫的那種蝦xia的蝦字呢又是鰕的假借字。----------居然被舉報了,看來回答問題也要按貴乎的基本法來,筆者還是NA?VE呀。?
定是無法互通。&br&&br&&L the only language that does not change is a dead language.&&br&「時有古今, 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 音有轉移, 亦勢所必至」&br&&br&語言一定會隨時間而在自身變化, 漸漸變化; 更會因為若有跟不同語言接觸, &br&包括跟同語系, 但互不相通或難以互通的語言接觸, 而加速變化。[語言接觸這點上, 請參見題目&br&特指的 西安/關中一地, 自秦代以下的相關歷史, 尤其不同語言人群接觸的歷史。語言是跟著人走的,&br&而直到近代才有的語音紀錄跟其遠距傳播技術之前, 語言接觸, 就完全是人群跟人群的接觸]&br&&br&除了語音會變化之外(sound shift因素) -- 而音韻結構, 是用耳朵跟音韻意識來識別語素的&br&重要因素, 自不待言; 語法也可能產生變化, 包括牽涉到語意結構, 串詞成句, 方能得知完整意思, &br&事關理解整句整段語意的語法功能詞的不同, 或就其語音不同, 而影響互通。&br&&br&而且更多且實質的是, 因為古今社會生活環境不同, 所用的器物工具, 所接觸的事物, &br&以及各種想法跟概念的不同, 有不同詞彙; 而即使是貌似相同的語詞(若還能辨識古人語音,&br&然而語言交流是要雙方皆能聽懂對方, 才能構成互通, 才產生作用), 不同時代的人, &br&也會因詞義變化(semantic shift因素), 而有不同的涵義跟不同的意會 。&br&&br&可注意一下家中或鄉里當中的長者, 祖父母或曾祖父母那一代的口音用詞, &br&便依稀可得見, 在上述各方面, 就自己生命, 就人的生命周期所能及的, &br&這少數不同世代間, 就可見可聽到的多少不同, 而得見其變化。&br&從約一百年前人類才發明的語音錄音技術, 所留下來的語音錄音, &br&也可依稀得見。&br&&br&更何況題目的時間範疇, 是累積了兩千多年到現代, 歷經累積各種相關變化, &br&相隔可達上百代的兩完全不同時代的人之間, 語言互通的問題。&br&&br&是的, 那是祖先, 而且因為語言上及文化方面, 有傳承, 貌似同一, 會令人誤以為是同一。 &br&再加上, 書面上, 所傳承使用的並非拼音文字, 而是不跟語音直接相扣且多少有表意作用的漢字;&br&同時可見的, 過去留下來的文獻, 又是跟口語脫離的文言文, 並非紀錄口語的文體, 但經過少許訓練,&br&便對於一兩千年前的書面紀錄多少能會其意, 更容易誤以為同一。也因而有在知乎上就斷續可見的,&br&類似這題的問題。[使用拼音文字的文化體/語文, 如英格蘭/英語, 就可以很明顯從書面文獻上, 看到其古今語言之間的大不同, 不會有這種問題。對現代的英格蘭人來講, 古英語是跟外語一樣, 即便或能從拼寫上辨識零星語詞(好整以暇用眼睛看, 而不是用耳朵即時聽), 但卻又無法串詞成句來理解, 即便是用眼睛看也幾乎完全無法會意的大不同, 而那也才經歷約一千年的變化, 雖然其變化很激烈。]&br&&br&然而, &br&&The Past
they do things differently there.&&br&And they thus spoke differently there.
&br&&br&「過去」, 是異國。而自己的祖先, 那麼久遠的祖先, 會是有如外國人。&br&互有不同的生活, 不同的想法概念, 不同的詞彙, 在語言上也是不同的音韻;&br&整體表現出來, 便會是不同的語言。互不相通的語言。
定是無法互通。"L the only language that does not change is a dead language."「時有古今, 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 音有轉移, 亦勢所必至」語言一定會隨時間而在自身變化, 漸漸變化; 更會因為若有跟不同語言接觸, 包括跟同語系, 但互不相通…
骰字按《廣韻》所記載為度侯切,合今音tóu,本作投,大概和擲色子的動作有關。骰是投的後起分化字,从骨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最初的色子是獸骨所製。亦可作色子,可能應與這種東西的花色有關。色讀作sh?i是色的語音,這是一種文白異讀現象,在諸方言中廣泛存在,在普通話中也有如「爪、削」等字,但相對方言較少,請參攷&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7%99%BD%E5%BC%82%E8%AF%BB&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文白异读&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今日大部分人將骰子讀作色子係誤讀,但也可以理解成訓讀,訓讀在諸方言中廣泛存在,在普通話中較少見,但也有如「打、廿」等字。有關於方言中的訓讀詳見&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8%93%E8%AE%80#.E6.BC.A2.E8.AA.9E.E4.B8.AD.E7.9A.84.E8.A8.93.E8.AE.80&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訓讀&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顯然,將骰子讀作色子理解成為訓讀不利於語言整理並且大部分語言學家難以接受,但語言學不是數學,是一門世俗的約定俗成的學科。錯的人足夠多時也就對了。很有可能若干年後現代漢語詞典會在骰字下注曰「亦可訓讀為色」。而在歷史上,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常常作類似的事情。套用一句共產中文講就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骰字按《廣韻》所記載為度侯切,合今音tóu,本作投,大概和擲色子的動作有關。骰是投的後起分化字,从骨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最初的色子是獸骨所製。亦可作色子,可能應與這種東西的花色有關。色讀作sh?i是色的語音,這是一種文白異讀現象,在諸方言中廣泛…
這個問題要從「暴」這個字談起,暴這個字在隸變&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A%B8%E8%AE%8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zh.wikipedia.org/wiki/%&/span&&span class=&invisible&&E9%9A%B8%E8%AE%8A&/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br&以前小篆字形有兩種寫法,一種是&img data-rawheight=&104& data-rawwidth=&66& src=&/a8c0a03d30a73479da9a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6&&說文「晞也」就是在太陽下面曬米之意。另一種寫法是&img data-rawheight=&103& data-rawwidth=&68& src=&/35f9372c4fedd3d2cace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8&&說文「疾有所趣也」意思是速度快,運動劇烈之意,隸變之後都成了一樣的寫法即「暴」,在廣韻時代,二字讀音不同(寫法是相同的),第二個字讀薄報切,侵暴猝也急也,又晞也今音bao&br&第一個字日乾也,蒲木切今音pu。&a href=&http://ytenx.org/zim?dzih=%E6%9A%B4&dzyen=1&jtkb=1&jtdt=1&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ytenx.org/zim?&/span&&span class=&invisible&&dzih=%E6%9A%B4&dzyen=1&jtkb=1&jtdt=1&/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雖廣韻說讀薄報切時也有晞之意,但後世字典多不從。&br&曝是暴(第一個)的後起分化字,嚴格說左邊的日字有些多餘,因為暴(第一個)本身就是太陽在上面,下面曬米之意,開始曝是俗字,後來漸漸取代了暴字(第一個),那麼它的讀音自然也應是pu。&br&在台灣,讀音相對大陸而言偏古,字典給曝的音只有一個就是pu。下面是民國二十五年(1936)的辭海&img data-rawheight=&786& data-rawwidth=&1526& src=&/d15ea340ed5f2ab1491a4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26& data-original=&/d15ea340ed5f2ab1491a42_r.jpg&&下面是民國九十三年(2004)的五南國語活用辭典&img data-rawheight=&841& data-rawwidth=&1427& src=&/ffa42a137f644a0624645e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27& data-original=&/ffa42a137f644a0624645ee_r.jpg&&無論曝光還是其他詞都讀作pu。&br&&br&那麼大陸bao guang 這種讀音是如何來的呢?實際上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大學停辦,大部分人文化較低,加上漢字本身不表音難讀,很多人便想當然只讀半邊,後來審定讀音時,誤讀便成了正確的讀法,這樣的字大量存在於大陸普通話之中,有些人認為這是錯誤的,有些人以為是語音自身的發展,都有一定的道理。&br&&br&最後,我說說我對《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 》的看法,這個表除非你要應付中高攷或要參加普通話水平攷試,否則日常讀音不必按它來讀,因為本身這個表就有一些爭議,其次說不定它哪一天又變了,你好不容易記住的音可能又被它劃為錯誤的讀法。&br&PS1:在台灣暴表示露之意(可視為由曬引申而來)也讀pu,如暴露,大陸多讀baolu。&br&PS2:這種音的訛變古代也有,若改的話要改很多。
這個問題要從「暴」這個字談起,暴這個字在隸變 以前小篆字形有兩種寫法,一種是說文「晞也」就是在太陽下面曬米之意。另一種寫法是說文「疾有所趣也」意思是速度快,運動劇烈之意,隸變之後都成了一樣的寫法即「暴」,在廣韻時代,二…
这个问题查了好几天都没有很好的结论,由于已经不在学校了所以查资料很不方便,导致只能给题主一个大致的方向。&br&&b&最终的结论大概是这样:在虾蟆和蛤蟆两种写法的选择中,我们的简化字方案选择了后者,应该是出于两个考虑:1、虾使用场合比蛤多;2、通行俗写中“蛤蟆夯”、“蛤蟆镜”等写作“蛤蟆”为主,便于统一字形。#如果只要一个结果的话看这个就可以了#&/b&&br&《集韵》里,虾蟆的虾应该是匣母假摄开口二等平声麻韵字(虾蟹的虾是晓母,韵相同);蛤只有一个地位,就是见母咸摄开口一等入声合韵字。也就是说在北宋仁宗朝,写作“虾蟆”还是比较主流的写法,因为“蛤”还未被看作有另一种读音同“虾”。但是也就是100年以后的南宋,罗愿的《尔雅翼》里面就出现了两条重要的说法“蟾蜍者,蛤蟆之类”以及“今之蚵蚾” #这里没法校订,因为看不到《尔雅翼》影本# ,这个词有很多写法,明代《通雅》里就写成了“蛤蚾”,大致的猜想是这样:虾蟆-蛤蟆-蛤蚾-蚵蚾四个名称有相互之间的影响,造成最终到了明代,像《本草纲目》或者《尔雅》、《方言》的注疏里就以采用“蛤蟆”为主了,到这个时候,“虾蟆”就成为一种比较复古的写法,往往出现在明代流行的仿唐诗里。&br&好了以上都是瞎猜,如果要论证的话就要等我慢慢查资料了。。。&br&&br&&br&---------------------------------------版本之间是不是应该有昏割线-----------------------------------------&br&&br&&br&顺便可以讲讲&b&“为&/b&&b&什么蛤蟆的蛤和蛤&/b&蜊&b&的蛤&/b&,&b&读&/b&法&b&不同呢”&/b&里面的各种不同&br&&b&为&/b&:普通话有阳平和去声两读,上古歌部字,在歌部里的时候就两读了,平声和去声,区别在于词性,阳平是动词,去声是介词。&br&&b&什&/b&:其实本身只有一个读法,就是禅母深摄开口三等入声缉韵字,今天普通话里多读有两个原因,shi2/??2/和she2/??2/之类的读法缘于北京话入声字今读的形成,来源比较多,而且是短时间多层次的语言接触导致,使得北京话入声字读音非常乱,特别是白读。shen2/??n/这个读法只见于“什么”,鼻音韵尾来自于么的韵头的同化sheme-shemme/??m?/-/??mm?/,因为没有m韵尾,所以标记成shen/??n/。#//内为国际音标,下同#&br&么:这是普通话方案里作的合并,me来自于“麽”,yao来自于“幺”,两个字写成“么”其实都有很长的传统了,很早就开始混用了。。。&br&&b&蛤&/b&:上面都在说蛤。。。&br&&b&蟆&/b&:说实话。。。没有两读。。。别的读法都叫有口音好吗!&br&&b&和&/b&:这个字只有匣母果摄合口一等戈韵一个地位,音调两读,平声和去声,说文段玉裁注说上古“唱和”不读去声,取的是说文里“和”字唯一的反切“户戈切”,那么可能平声去声分离本身就是文白异读造成的,去声读法保留了比平声更早的声调,虽然这个更早的平声在当时已经读起来像去声了。这就是he2/x?2/和he4/x?4/ #呵呵呵。。。# 两个读音的来历。至于huo2/xu?2/和huo4/xu?4/,应该是层次比较晚的白读,因为果摄合口一等字普通话今读的韵母应该是uo/u?/,应该都是来自he2/x?2/,为什么出现去声的读法,我觉得还是来自同一时期不同接触的结果。。。 #我还真是接触解决一切的接触派啊。。。# 最后还有一种丧心病狂的读音hu2/xu2/。。这个只有一种用法就是“和牌”,俗写也有写作“胡牌”的,看起来就知道读音了,至于这个怎么来的,估计是随牌这种游戏一起传入的。。。所以也归结为接触吧,但是这个考察起来就花时间了。&br&&b&的&/b&:这个玩意儿也只有一个读音就是端母梗摄开口四等入声锡韵,普通话里应该是di4/t?4/,那么我们日常用的“的地得”怎么来的呢,有两点需要讲一下,首先是语法化,中唐以后开始出现新的领属助词“底”,它的语法化(或者通俗点叫“虚化”,也就是原来是个实词,逐渐就变成虚词了)过程比较复杂,按下不表,“底”的用法逐渐扩大以后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出现了同音词的多种写法“的”di4/t?4/、“地”di4/t?4/,“得”de2/t?2/读音也应该相同过,然而现在普通话里的得读阳平的读法看起来和端母的清辅音读法不一样,应该是缘于北京话入声系统的混乱吧。可以看一下&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现在还区分「的」「地」「得」的用法吗? - 调查类问题&/a&下面 &a data-hash=&3b51c7fbb99f839eebf6& href=&///people/3b51c7fbb99f839eebf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加刘景长& data-tip=&p$b$3b51c7fbb99f839eebf6&&@加刘景长&/a& 的回复里提供的材料。&br&实际上在漫长的语法化过程中,语音也在不断“虚化”,也就是弱化,特别是韵母这种对表达意思无甚卵用的部分逐渐就变成了个央元音/?/汉语拼音方案就标成了e,于是就这样变成了de/t?/。&br&&b&不&/b&:这个字很有意思,有两条线,一是非母流摄开口三等平声尤韵的“甫鸠切”bu1/pu1/,但是作为一个虚词,声调的变化及其变态,所以在语流里保留了2和4两种音调,而且这个读音在中古时候发生促化,所以现在无论是普通话这种不保留入声的方言还是保留入声的方言,这个字都是很独特的存在,读起来短促有力的“不”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二是非母流摄开口三等上声尤韵“方久切”fou3/f?u3/,这个字和否pi3/ph?3/的部分通用,没有很好地考察过,大致上是表示否定的意义上两者可以通用,否也有“方久切”的读音,但是后来用的更多的是否,特别是近代以来。&br&&b&同&/b&:只有在胡同里才读去声。其实“胡同”这个蒙语词汇的研究很多,然而还没有很好的结论,稍微主流一点的说法是以“忽洞割”(水井)音译过来,那么“同”用来标写“洞”的话,可能主要是因为讨个彩头而采用了音近字 #请原谅我的胡猜。。。好好说就是这个问题我无力了,可以单开讨论胡同的由来#&br&&b&呢&/b&: #终于最后一个了好不好!快累死本宝宝了!# 这个字,真的只有一个读音,就是娘母止摄开口三等平声脂韵ni2/ni2/,也就是你们穿在身上的呢大衣。。。用来标写语气助词其实也很合适,中原官话的语气助词比较正式点到今天还发成ni2/ni2/。。。但是语气助词这个东西它容易弱化啊,于是和我们的小“的”“地”“得”一样,变成了ne/n?/。。。
这个问题查了好几天都没有很好的结论,由于已经不在学校了所以查资料很不方便,导致只能给题主一个大致的方向。最终的结论大概是这样:在虾蟆和蛤蟆两种写法的选择中,我们的简化字方案选择了后者,应该是出于两个考虑:1、虾使用场合比蛤多;2、通行俗写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告诉我 日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