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祖国,我一下子怎么才能变得富有有这句话的理解

完整版萧乾枣核阅读答案2015年最新
发布日期: 22:15:11
《完整版萧乾枣核阅读答案2015年最新》是有志坤教育()为你整理收集:
 阅读《枣核》选段和《祖国》,回答文后题目。(共15分)  (甲)枣核(节选)  萧乾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杨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乙)祖&国  陈惠英  我在赤道上渡过童年。儿时,常常听长辈惦念“唐山”。  “妈妈,‘唐山’是什么地方?”有一回,我问母亲。  母亲郑重其事地找来华语课本――从一片枫叶式的中国地图,我第一次认识了祖国的容颜。母亲说:“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  为了寻找那叶脉似的故土山川,我和母亲,告别了美丽的南洋。  我带给祖国的,仅仅是海外孤儿的一瓣心香;祖国给我的,却是作为主人应有的一切,包括尊严。  回到祖国,我一下子变得富有。我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每一片云霞.每一颗小草.每一朵浪花……还有无价的自由!  虽然,和许多祖国的同胞一样,我心的原野,也受过刀伤火创。我曾悲哀,但从没绝望;我历尽坎坷,但从未彷徨;我熟悉异邦的繁华,但并不向往……  因为,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的脊梁,便有着可靠的依傍;因为,伟大中华的民族之魂,像巨星,永远在我心头闪亮。  什么是海外赤子最大的依恋?  那就是“祖国”这个光辉的字眼!  为了这缕永恒的痴情,春往秋来,月月年年――  我像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柔丝,去描绣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  我像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虔诚地布置祖国的春天。  我像一只杜鹃,为讴歌祖国美好的未来,甘心啼血而亡……  什么是我心中最大的骄傲?  那便是“祖国”这个神圣的字眼!  【小题1】仔细阅读《枣核》选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所踏访的“后花园”的特点。(3分)  【小题2】如何理解《祖国》第三段母亲说的话:“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4分)  【小题3】赏析《祖国》中划线句子。(4分)  我像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柔丝,去描绣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  我像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虔诚地布置祖国的春天。  我像一只杜鹃,为讴歌祖国美好的未来,甘心啼血而亡……  【小题4】《枣核》中同窗好友托我从祖国带来的是什么?《祖国》中“我和母亲”带回祖国的又是什么?这有都说明了什么?(4分)  【阅读答案及解析】  【小题1】后花园布置精致匀称,所种植物垂杨、睡莲等具有家乡味,景点(假山堆叠和布置)体现“北海”特点。  【小题2】生活在不属于自己的国家里,虽然风景美丽气候炎热,但内心却为远离祖国远离亲人甚至遭受歧视、冷落而时常感到悲伤,所以说“心却很凉”。  【小题3】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愿为建设祖国奉献一切。  【小题4】枣核&海外孤儿的一瓣心香,说明了无论走到哪里,这些海外华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变。  【小题1】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此处能总结概括出“后花园布置精致匀称,所种植物垂杨、睡莲等具有家乡味”即可。  【小题2】这里考查在语言环境中推断和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能紧扣文章中心主题,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小题3】了解常用的比喻、拟人等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其修辞手法在选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做具体分析。比喻修辞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愿为建设祖国奉献一切。  【小题4】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二篇文章选段的中心主题,能围绕“无论走到哪里,这些海外华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变”这一中心组织答案即可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李云迪  李忠义是一个工人。  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个子不高,头发有些发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李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他眼里总有活儿。夏日,酷暑难当,他主动去食堂帮厨,吃力地把解暑的绿豆汤担到工地,自己渴了却忍着不喝。冬日,他常常夜半巡夜,生怕工棚生火酿成事故。每天清晨大家走出工棚,总会看到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  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别人有困难他跟着着急,别人高兴他跟着快乐,别人痛苦他也跟着痛苦。一次,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工友病愈出院了,他却病倒了,一病就是一星期。  大凡地位卑微的人头就扬不起来,位尊显贵的人头就低不下去。李忠义却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他充实地、忙忙碌碌地打发每一天,用他炽热的胸膛温暖冬天,用他辛勤的汗水融化冰雪。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巴驹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可就在那个冬季的一天,李忠义值了一宿夜班,不知是过于劳累,还是那天风雪太大,经过一个无人铁路道口时,竟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刮倒,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已经无救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在一个朦胧的冬晨消失了。  送别的那天,工友们都来了,他们穿着汗渍的工装,甚至有的还背着工具,戴着安全帽,他们要最后送他一程。悼词写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听到,哀乐从哪里飘来他们没有听到,只听任奔涌的泪水顺颊而下,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李忠义需要休息了,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飘飞在瑟瑟的寒风中。  他的生命太短暂了,没有壮怀激烈;他的人生太淡然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天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那么多的星星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选自《读者》2011年第3期)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2分)  答:  15.&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下面句子。(3分)  “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飘飞在瑟瑟的寒风中。”  答:  16.&选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7.&选文标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有什么含义?(2分)  答:  18.&联系全文,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你对加点词语“笨拙”的理解。(4分)  (1)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答:  (2)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巴驹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  答:  19.&选文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2分)  答:  【阅读答案】  14.&身体残疾的李忠义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而且热心地为大家服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大意对即可,本题共2分)  15.&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李忠义头发花白、零乱的特点,(1分)暗示他的爱心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传播。(1分)  16.&外貌(肖像)描写。(1分)  作用:描写李忠义的外貌特征,写出了他外表的丑陋,行动的不便,生活的艰难;(2分)为下文表现他的热心、真诚作铺垫。(1分)(本题共4分)  17.&①天空中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价值;(1分)  ②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都会有各自的价值。(1分)(或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意对即可,本题共2分)。  18.&(1)写出了他文化水平不高,字也写得不美观;突出了他为工友们服务的热情。(2分)  (2)写出了他爬上柱顶拉银幕时的吃力和艰难,表现了他不辞辛苦、无私地为大家服务的优秀品质。(2分)(本题共4分)  19.&内容:点明主旨,深化中心;(1分)结构:总结全文,照应文题。(1分)(本题共2分)
 花之歌  (黎巴嫩)纪伯伦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①  我是星辰,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②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③  清晨,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④  【小题1】如何理解画线句①②?  【小题2】由画线句③看花是人类&和&感情的寄托。  【小题3】用自己的话概括花的精神。  【小题4】画线句④有何作用?  【小题5】仿写,要求写出一定的哲理内涵。  例:花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花是婚礼的冠冕,花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①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阅读答案】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即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把花比作星辰,星辰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即绿茵中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苍穹坠落。  (2)从“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得出(纯洁),由“死者最后的祭献”得出(神圣)  (3)注意最后一段中的分号。由“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得出(渴饮朝露);由“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得出(向往光明);由“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得出(不顾影自怜,不孤芳自赏)  (4)从“人类尚未完全领悟”说明人类没有像我一样领悟这些道理,暗含了对人类的批评。  (5)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有一定的哲理。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5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6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节选自王嘉《拾遗记》)  【注释】  ①任末,东汉新繁人,字叔本,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②笈: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夫:5悦:敬佩。&6&(fú)句首发语词,无义。  【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阅读练习题】  1.划分朗读节奏。  夫人好学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每言(&)&虽死犹存(&)&常以净衣易之(&)  3.翻译  (1)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2)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4.找出文中包含的一个成语,并且解释。  5.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阅读答案】  1.夫/人好学  2.每(经常、常常)&虽死犹存(即使&)&常以净衣易之(交换&)  3.(1)人如果不学习,那么他怎么能够有所成就呢?  (2)光线昏暗的时候,就捆绑着麻蒿(点燃),用来照着自己(看书)。  4.行尸走肉  行尸: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5.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好学的人,即使死了也活在人们的心中,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而那些不学无术的人,虽然活着却像是行尸走肉,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我们应该勤奋好学,为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春&光&美  周海亮  ①街路划一条漂亮的弧线,探进公园深处。公园绿意盈盈,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柳絮纷飞,落满松软的一地。鸽子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快乐地追逐,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春天属于山野,属于城市,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②公园的小径上走着一位女孩。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慌乱且毫无章法。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③老人轻微地“嘘”了一声。  ④“对不起,”女孩急忙停下来,“对不起……戳痛你了吧……真的对不起,我是一个盲人……”  ⑤“没关系的,”老人轻轻地笑,“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⑥“只是有些不便?”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可是我看不见了,永远看不见了……就像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春色,我却不能……”  ⑦“可是孩子,春色只是为了给人看吗?春天里的一花一草,只是为给人欣赏而存在吗?”  ⑧“难道不是吗?”  ⑨“当然不是。”老人说,“比如我面前就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小,淡蓝色,五个花瓣。也许它本该六个花瓣吧?那一个可能被蚂蚁们吃掉了……花瓣接近透明,里面是鹅黄色的花蕊……我可以看得见这朵花,然而你看不到。可是这朵花因为你没有看见它而开得松懈吗?还有那些有残缺的花儿,比如被虫儿吃掉花瓣,啃了骨朵,比如被风雨所折断,被石块所挤压,它们可曾因为它们的残缺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不公就拒绝开放吗?”  ⑩“孩子,你要知道,当秋天来临,所有春天开过的花儿,都会结成种子。就像我眼前的这朵小花,它也会结出它的种子……这与它的卑小无关……更与它的残缺无关……它是一朵勇敢的花儿,勇敢的花儿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⑾“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为什么闷闷不乐呢?为什么要放弃开放的机会呢?为什么要放弃整个春天呢?”  ⑿“我没有放弃春天……可是我看不到春天……”  ⒀“你还可以去触摸春天。孩子,你可以触摸花草,触摸鸽子,触摸阳光与柳絮……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⒁“您是说,用爱吗?”  ⒂“是的,孩子。只有用爱才能真正感受春天,读懂春天。我知道你看不见春天,可是你的心里,难道不能拥有一个温暖而美好的春天吗?只要你还相信春天,那么对你来说,这世上就还有春天,你的心中就会万紫千红。我说的对吗,孩子?”  ⒃“可是我不知道这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奶奶,你愿意把你看到的告诉我吗?”  ⒄“当然可以,孩子,我很乐意……你的面前有一朵花儿,蓝色的花儿,五个花瓣……你的旁边有一棵树,树长出嫩绿色的叶子……再旁边有一个草坪,碧绿的草坪,有人在浇灌……再往前,是一条卵石甬道,鸽子们飞过来了,轻轻啄着人们的手心……”  ⒅女孩听得很是痴迷。她的表情随着老人的讲述而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是天真和幸福的。似乎,女孩真的看到了整个春天。  ⒆女孩是笑着离开的。她的棍子在甬路上敲打出清脆的声音。她步履轻松。她像春的精灵。  ⒇然后,老人轻轻拍拍她身边的导盲犬。她说:“虎子,我们该回家了。”她戴着很大的墨镜,悄无声息地走向春的深处。  ――选自《青年博览》(有删改)  13.细读全文,题目“春光美”中的“美”,除了景色美之外,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14.联系文章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春天)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2)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  15.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5分)  (1)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2)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  16.文中的女孩,是因为明白了什么道理,才由先前的“畏畏缩缩”变得“步履轻松”的?(4分)  17.文章独具匠心,直到最后才告诉读者,老人也是一位盲人。说说这样结尾有哪些妙处?(4分)  【阅读答案】  13.(4分)老人善良美好的心灵、老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老人讲述的深刻道理、女孩走出阴影变得积极乐观。(答到一点得2分,答到两点得4分)  14.(4分)(1)指(小花)不美,也暗指女孩的残缺卑小,表现作者对残缺卑小生命的怜爱。(答到其中两点即得2分)(2)指小女孩情绪低落,流露出小女孩的悲观。(答到一点得2分)  15.(5分)(1)委婉含蓄,(1分)体现了老人对盲女孩的尊重,(1分表现了老人的善良和爱心。(1分)(2)运用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老人对女孩的希望和鼓励:虽残缺卑小,但仍然要像花儿一样勇敢开放,乐观地生活。(1分)  16.(4分)花儿的开放与残缺、卑小无关,任何生命都是有价值的,都可有所作为;(2分)一个人只要用心、用爱去感受世间万物,就能生活的美好。(2分)  17.(4分)这样结尾使读者觉得老人的形象更高大;(2)收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2分)
 我说人的心灵是一棵树,你是不是觉得奇怪?  真的,心灵是一棵树,从你来到这个世界,从你走进茫茫人海,从你孩提时睁开蒙昧的眼睛那一刻开始,这棵树就已经悄悄地发芽、生根,悄悄地长出绿叶、伸展开枝丫,在你的心里形成一片只属于你自己绿荫。难道你不相信?  不知道,其实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无数次看见这样的花在自己身边开放。  当你在万籁俱寂的夜间突然听到一曲为你响起的美妙音乐……  当你在冰天雪地的世界遇到一间为你开着门的小屋,屋里正燃烧着熊熊的炉火……  当你在十字路口徘徊,有人微笑着走过来给你善意的指引……  当你的身体因寒冷和孤寂而颤抖,一双温暖的手轻轻地向你伸来……  当你发现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用清澈的目光默默凝视着你……  我无法一一列举各种各样的“当你”--当你欢乐,当你迷茫,当你为世界的壮阔和奇丽发出惊奇的赞叹,当你被人间的真情深深地感动……  当你的灵魂和感情受到震撼,受到感动,不管这种震撼和感动如电闪雷鸣般强烈,还是像微风一样轻轻从你心头掠过……  每逢这样的时刻,便是你观赏到心灵之花向你怒放的时刻。每当这样的时刻,你的心灵之树也在悄悄发芽、长叶,在向辽阔的空间伸展自由的枝干。没有一个画家能用画笔描绘出这样的景象,没有一个诗人能用诗句表达出这样的过程。这是一个无声无形的过程,但是它所引起的变化,却悠悠长长、绵延不绝,改变着生命的历史,丰富着人生的色彩。  你相信吗?你的心灵一定会开一次花,一定的。也许是灿然的一大片,也许只是孤零零的一朵、也许是举世无双的奇葩,也许只是一朵毫不起眼的小花……你的心灵之花也许开得很长,常开不败;也许只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  谁也无法预报心灵之花开放的时辰,更无法向你描述它们怒放时的奇妙景象。但我可以告诉你,这样的花,每时每刻都在人间开放。有人在向世界奉献爱心的时刻,就是花开的时刻。  愿你的心灵悄悄地开花。  愿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心花怒放的世界。  ――选自《阅读世界》2007年第4期  1.阅读这篇散文,说说贯穿全文的是哪一句话?  2.第11段中加黑的词语“心灵之花”和“心灵之树”分别有什么含义?  3.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4.这是一篇笔调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请你仿照示例,再从文中选择一组句子或一句话加以赏析。  示例:第12段,作者连用4个“也许”形成排比,生动地描述了“心灵之花”开放的奇妙景象,形象地告诉读者:“心灵之花”一定会开放。  【阅读答案】  1.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解析:本题考查了散文的线索,要结束散文的特点来考虑。)  2.心灵之花:感受到人间真情和温馨&心灵之树:自己爱心的萌芽、壮大,并进而向他人奉献爱心。&(解析:本题考查了文章中特殊词语的含义,要综合全文考虑。)  3.爱满人心、爱满人间(解析:作者的愿望在结尾的三个自然段已经清晰地表达了出来,要紧扣关键词“愿”和关键句“有人在向世界奉献爱心的时刻,就是花开的时刻。”来解答。这也是命题的目的:对考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4.如末尾两句,作者用祈使语气,表达了爱满人心、爱满人间的美好愿望,感情真挚,感染力强。(解析:赏析句子,要结合修辞方法和名式等方面进行解答,并解答这样写的好处,要结合语境进行
  ①街路划一条漂亮的弧线,探进公园深处。公园绿意盈盈,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柳絮纷飞,落满松软的一地。鸽子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快乐地追逐,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春天属于山野,属于城市,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②公园的小径上走着一位女孩。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慌乱且毫无章法。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③老人轻微地“嘘”了一声。  ④“对不起,”女孩急忙停下来,“对不起……戳痛你了吧……真的对不起,我是一个盲人……”  ⑤“没关系的,”老人轻轻地笑,“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⑥“只是有些不便?”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可是我看不见了,永远看不见了……就像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春色,我却不能……”  ⑦“可是孩子,春色只是为了给人看吗?春天里的一花一草,只是为给人欣赏而存在吗?”  ⑧“难道不是吗?”  ⑨“当然不是。”老人说,“比如我面前就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小,淡蓝色,五个花瓣。也许它本该六个花瓣吧?那一个可能被蚂蚁们吃掉了……花瓣接近透明,里面是鹅黄色的花蕊……我可以看得见这朵花,然而你看不到。可是这朵花因为你没有看见它而开得松懈吗?还有那些有残缺的花儿,比如被虫儿吃掉花瓣,啃了骨朵,比如被风雨所折断,被石块所挤压,它们可曾因为它们的残缺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不公就拒绝开放吗?”  ⑩“孩子,你要知道,当秋天来临,所有春天开过的花儿,都会结成种子。就像我眼前的这朵小花,它也会结出它的种子……这与它的卑小无关……更与它的残缺无关……它是一朵勇敢的花儿,勇敢的花儿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⑪“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为什么闷闷不乐呢?为什么要放弃开放的机会呢?为什么要放弃整个春天呢?”  ⑫“我没有放弃春天……可是我看不到春天……”  ⑬“你还可以去触摸春天。孩子,你可以触摸花草,触摸鸽子,触摸阳光与柳絮……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  ⑭“您是说,用爱吗?”  ⑮“是的,孩子。只有用爱才能真正感受春天,读懂春天。我知道你看不见春天,可是你的心里,难道不能拥有一个温暖而美好的春天吗?只要你还相信春天,那么对你来说,这世上就还有春天,你的心中就会万紫千红。我说的对吗,孩子?”  ⑯“可是我不知道这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奶奶,你愿意把你看到的告诉我吗?”  ⑰“当然可以,孩子,我很乐意……你的面前有一朵花儿,蓝色的花儿,五个花瓣……你的旁边有一棵树,树长出嫩绿色的叶子……再旁边有一个草坪,碧绿的草坪,有人在浇灌……再往前,是一条卵石甬道,鸽子们飞过来了,轻轻啄着人们的手心……”  ⑱女孩听得很是痴迷。她的表情随着老人的讲述而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是天真和幸福的。似乎,女孩真的看到了整个春天。  ⑲女孩是笑着离开的。她的棍子在甬路上敲打出清脆的声音。她步履轻松。她像春的精灵。  ⑳然后,老人轻轻拍拍她身边的导盲犬。她说:“虎子,我们该回家了。”她戴着很大的墨镜,悄无声息地走向春的深处。  ――选自《青年博览》(有删改)  【阅读题】  13.细读全文,题目“春光美”中的“美”,除了景色美之外,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14.联系文章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春天)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2)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  15.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5分)  (1)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2)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  16.文中的女孩,是因为明白了什么道理,才由先前的“畏畏缩缩”变得“步履轻松”的?(4分)  17.文章独具匠心,直到最后才告诉读者,老人也是一位盲人。说说这样结尾有哪些妙处?(4分)  【阅读答案】  13.(4分)老人善良美好的心灵、老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老人讲述的深刻道理、女孩走出阴影变得积极乐观。(答到一点得2分,答到两点得4分。)  14.(4分)(1)指(小花的)不美,也暗指女孩的残缺卑小,表现作者对残缺卑小生命的怜爱。(答到其中两点即得2分)(2)指小女孩情绪低落,流露出小女孩的悲观。(答到一点得2分。)  15.(5分)(1)委婉含蓄,(1分)体现了老人对盲女孩的尊重。(1分)表现了老人的善良和爱心。(1分)(2)运用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老人对女孩的希望和鼓励;虽残缺卑小,但仍然要像花儿一样勇敢开放,乐观生活。(1分)  16.(4分)花儿的开放与残缺、卑小无关,任何生命都是有价值的,都可有所作为;(2分)一个人只要用心、用爱去感受世间万物,就能生活的美好。(2分)  17.(4分)这样结尾使读者觉得老人的形象更高大;(2分)收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2分)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屠格涅夫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青年人。屠格涅夫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喜怒无常),他本是因为生活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声誉和世界意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妄想)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必自然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有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xíng&háng)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到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到做正当的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洁心城,四海枯竭,从山荒芜。”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gěi&yǔ&jǐ&yǔ),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  【阅读题及阅读答案】  1、用“――”在文中括号内画出最恰当的词语和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信”的解释有①诚实,不欺骗;②信任,不怀疑;③消息;④书信;⑤随便。下列词语中的“信”应选哪个解释呢?姑母写信(④)信笔涂鸦(⑤)找到了自信(②)  3&、除了“大名鼎鼎”外,你能写出四个带“鼎”字的成语吗?  一言九鼎、鼎鼎有名、鼎分三足、鼎食钟鸣、拔山举鼎、尝鼎一脔&鼎成龙去、鼎镬刀锯、  鼎镬如饴、鼎鱼幕燕、鼎足而立、三足鼎立、鼎力相助  4、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钟爱有加:格外地喜欢,照顾,对待方式与其他人不一样,明显好于别人  脱胎换骨: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重新做人:指自已认识、悔改所犯罪过,并以此为起点重新塑自己的形象。  5、文中提到四位名人,请你选择熟悉的一位,简单地介绍一下。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6、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第&2自然段中画横线的话的理解。  欣赏是相互的、欣赏者应有宽大的胸怀,把别人的缺点包容;被欣赏者应有自尊心,上进心,远大的目标。  7、文中写了屠格涅夫欣赏列夫?托尔斯泰,使他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林清玄欣赏一个小偷,使他成为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这两件事,告诉我们:欣赏是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欣赏别人,给予别人信心与力量,也要接受别人的欣赏
 【阅读小提示】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艺界、学术界重量级人物。他的《红烛》《死水》等曾经激励一代人对中国的命运进行思考;他的《最后一次讲演》更是让许多人热血沸腾;他治学严谨,学问精深、广博。本文是闻先生的弟子、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回忆闻先生的文章,虽只是千字短文,但人物个性鲜明,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位可亲可近的爱国诗人、学者的形象。  【正文】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毋绝兮终古。”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选自江苏文艺出版社《人间草木》一书,汪曾祺?筑文)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炽热(&)& 女娲(&)  枯燥(&)& 胡诌(&)  2.文章第一段说“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你能说说这里表达了闻先生怎样的“内心世界”吗?  3.“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4.结合全文概括,本文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哪些特点?  5.文章为了突出闻一多上课的风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阅读答案】  1.chì&wā&zào&zhōu  2.对现实的龌龊极为痛心,对日寇的入侵极为痛恨,故而“严冷”;内心却流淌着对祖国“炽热”的爱。  3.他讲晚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这一点十分独到,也很难有人做到,只因为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既是诗人,也是画家。  4.①强烈坚毅;②治学专心;③写字爱用秃笔,一笔不苟;④上课讲演结合、图文并茂、条理严密、文采斐然、引人入胜。  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如,写闻一多的话“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以及讲课“图文并茂”等特点,就是直接描写;而写他教古代神话,“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就是侧面描写。
 【原文】  吴王欲伐荆(楚国),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国王的侍从官有少孺子(年轻人)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一心想要)得其前利(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翻译】:  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整体含义  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类人提出警告。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螳螂捕蝉:  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黄雀在后:  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阅读训练一及答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攻打)&旦(天,日)&子(您)延(伸长)  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2)如是者三旦。&(&何苦沾衣如此)  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螳螂]欲取蝉,而[螳螂]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黄雀]欲啄螳螂,而[黄雀]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螳螂捕蝉》写了螳螂&、黄雀和蝉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吴王告诉他左右的人说:“胆敢有来规劝(我)的人一定处死!”②这三个小动物,都一心想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  6、&请概括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这则寓言主要写的是吴王决定攻打楚国,有个年轻人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谏吴王不要去打楚国。  【阅读训练二】  1.补充成语:螳螂捕蝉,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选段中的“其”分别指什么?  其: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4.解释句中画线词。  ①欲取蝉(  )   ②黄雀延颈欲啄螳螂(  )  【阅读答案】  1.黄雀在后  2.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祸患。(方法点拨:联系生活实际)  3.①树 ②蝉 ③螳螂 ④黄雀 ⑤他们自己 ⑥他们自己  4.①取――捕食 ②延――伸长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11分)  扬州访汪辰初  钱澄初①  关桥乍泊旋相访,问遍扬州识者疏。  市井草深寻巷入,江城花满闭门居。  僮惊客到饶蛮语,箧付儿收只汉书。  我过七旬君逾八,笑啼同是再生余。  【注】①钱澄初:在明末曾从事抗清斗争,失败后归隐田园。这首诗写诗人自家乡安徽桐城往扬州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汪辰初,此时汪辰初也过着隐居生活。  8.诗中“草”和“花”这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5分)  答:  9.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诗人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请结合首联、尾联的内容进行分析。(6分)  答:  答案:  8.①通过“草深”“花满”形象具体写出了汪辰初的隐居环境。(2分)②以“草”“花”相对举,抒写昔盛今衰之情,寄寓国家沦亡、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3分)  9.①寻访好友的急切。一靠岸,诗人就马上寻访汪辰初,可见其心情迫切。(2分)②寻访不着的失落。汪辰初隐姓埋名,识者稀少,一时寻访不着,因而有了失落之情。(2分)③老友重逢的悲喜交加。七八十岁的老友重逢,值得高兴,因而“笑”;但故国已亡,难免“啼”。(2分)
上一篇:173
????????????
?09-16?09-16?09-16?09-16?09-16?09-16?09-16?09-16?09-16?09-12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句话的意思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