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都考上了大学 素质教育的却想着怎样才能上大学 博客

中国教育的怪现象—中小学搞应试教育,大学搞素质教育
研究表明,人的基本素质的形成主要在中小学阶段。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青少年阶段是整个人生的奠基阶段,是思维、想象、情感、心理、兴趣等素质结构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时期。这个基础应该是全面的、宽厚的,而不是片面的专门化的训练。我认为,青少年阶段不应该进行某一方面专门技能的强化训练,而应该厚积薄发,自然天成。而到了20岁左右,人的素质结构基本形成,再试图开发其素质是本末倒置。
当下教育的怪现象是中小学搞应试教育,大学搞素质教育。应试就是专门的训练,以追求考分为目的。机械化的训练,不但磨掉了学生应有的学习兴趣,更是对学生整个素质提高的戕害。到了大学,他们的兴趣没了,哪来的创造力?再搞素质教育只能亡羊补牢。
讨论中国大学培养不出一流人才的人,你们不要把责任归咎到大学。我以为,当下中国大学的一些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很不错的:实践、动手、研究等模式,社团活动模式真是在搞素质教育。而用大学素质教育培养没素质的学生,能有多少效果呀?我一直认为根源在中小学,根源在于现行高考制度导致的应试教育制度。
我认为,中国教育应该倒过来--改革高考制度,中小学教育要宽松,大学教育要严格。中小学那种严格的教育移植到大学,大学那种素质教育移植到中小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目前可用积分:170697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原创]“素质教育”为何不敌“应试教育”
15482 次点击
19:28:44 发布在
“素质教育”为何不敌“应试教育”许国申 1.“素质教育”先天不足说起“教育”,在中国,最热门的名词大概要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这两个名词好像一对“冤家”:“应试教育”催生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却又想改造“应试教育”,两个“冤家”明争暗斗,结果可想而知:“儿子”岂能改造得了“老子”?“素质教育”这个名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恢复高考以后,整个基础教育几乎全被分数“绑架”了,其结果是“高分低能”:高考录取的分数越来越高,而学生的各种素质却越来越低。于是,社会上提高学生“素质”的呼声日益高涨。1993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发布,该文前言中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至此,“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或者叫一个口号,一个概念),终于浮出水面。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该文在结束时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此后,一场史无前例的“素质教育”运动在中国大陆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但是谁能料想:10多年后,大陆的基础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的“一统天下”,“素质教育”只不过为“应试教育”镶了一圈花边而已?我在前面已经说过:“素质教育”是儿子,“应试教育”是老子:儿子怎么能够改造得了老子?其实,这个结局从“素质教育”口号提出的第一天就注定了:它既没有坚实的理论作为基础,又没有成功的先例可资借鉴;名为“创新”,实际上不过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2.“素质教育”开错了方“应试教育”是一种教育病,病在“应试”过火,发高烧了。“素质教育”是一剂药,意在为“应试教育”退烧。为什么退烧药退不了烧?药方不对――这个药方不是退烧的方,而是滋补的方,什么补药都有,越滋补发烧越厉害。“素质教育”与“语文味”非常相似:两者都是含糊不清的概念,谁也说不清它们的外延和内涵,谁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语文课,讲什么都是“语文”(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怎么能说没有“语文味”?(参见拙作《“语文味”探微》,《语文学习》2011.12)学校里,讲什么都是“素质”:“应试”素质难道不是素质?所以,“语文味”讨论了10多年,讨论的论文蔚然可观,而语文课还是不像语文课。“素质教育”搞了10多年,“应试教育”的一统天下照样岿然不动,“素质教育”只能站在一边干瞪眼儿。“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反教育。为什么说它反教育?一是违背人性,摧残人的身心健康。它不是引导人们走向健康,走向高贵,而是逼迫人们走向心理扭曲,身心自残,走向自私,走向卑微。二是危害社会,既污染了社会风气,又破坏了自然环境――一个孩子从入小学到考上大学,期间不知花了多少钱,做了多少练习与试卷。三是亡国灭族――一方面“应试教育”彻底毁灭了一个民族的天才,萎缩了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另一方面,让一个民族在同族人之间互斗互残,“成者为王败者寇”,民族凝聚力散失殆尽。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什么?一是促进人的健全与发展(包括人的身体的发育、个性的发展,智力与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的发展,以及道德的完善与心灵的高贵等等),二是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三是促进国家的发达与民族的兴旺。这几年“应试教育”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不都是与这根本宗旨背道而驰的么?!“素质教育”从理论上看是要回归到教育的根本宗旨,但在实践上却抵挡不住“应试教育”的洪水猛兽,为什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一样,本质上都是自私的教育,说它们“同穿一条裤子”并不过分。――当“素质教育”追求“绩效”,又把“绩效”直接与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时,“素质教育”怎么能回归到教育的根本宗旨上来?这就是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只所以只能成为某些人的“摇钱树”、“提款机”,根本未能提升民族素质的关键。“应试教育”的另一种说法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网上有个《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四个有利于》的帖子说――我这个校长坚定不移地、毫不犹豫地片面追求升学率,要问我为什么?哈,连白痴都知道,投入小产出大的买卖才值得一做的,更何况我不是白痴。首先,符合老百姓利益。不是讲“三个代表”呀,咱们搞教育办学校的,代表谁的利益?不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吗?您听听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吧,他们干嘛把孩子送到你学校来?不就为孩子升学么!不就为了孩子升名牌学校么!第二,片面追求升学率代表教师利益。搞教育改革吗?您别老天真了,您看普天之下,真搞教育改革的有几人?要真搞了改革,又有几个有好下场?为什么不愿搞改革?原因很简单,教师不愿意呀!教师为什么不愿意?吃力不讨好的事谁去干呀!第三,片面追求升学率代表教育局利益。咱那教育局文件上明明写着,抓好教育,为某某区经济发展作贡献。贡献什么呀?贡献钱,政府要钱,没钱哪有什么业绩。咱区领导发话了:升学率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升学率是万万不能的。我这个校长是教育局任命的,我得对教育局负责呀,不片面的抓,我这老脸往哪儿搁?最后,片面追求升学率符合我的个人利益。谁说我不能有个人利益!我在这里当校长,就要讲稳定讲发展讲改革。首先是稳定,怎么才稳定,用分数这把尺子量一下教师,你高他低一目了然,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考卷更公正的?有?您拿出来瞧瞧!学校里哪个教师敢跳出来破坏稳定?别说您自己这个行那个行的,拿分数说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下,立马原形毕露。平时不必抓什么过程管理,考呀,学校内部背靠背命题,跨年级阅卷,哈,再乱的学校,这样考一考,立马稳定。然后是发展,升学率一上去,上头领导一高兴,给钱,你拿着钱想办什么事就办什么事,学校不就发展了?什么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谁把这事放眼里,你检查团的那些人,哪个没批个条打个电话送个礼求我安排个把学生的,我这儿升学率高,您有个读书的事求着我办,我帮您办了,评估您不给打个优,那对不起,您也太不够仗义了。还有那改革的事,有稳定有发展没改革不行。改什么革呀?花个三四万块钱买个国家级课题子课题,再花个六七万块钱请个教授级的人物给您杜撰个学校规划或改革方案,再花点钱请个新闻机构帮你吹打吹打,行,改革了?咋说没改革呢?咱这是改革呀,有证据呀,咱学校那个课题不中了大奖了吗?成果大着呢!改革稳定发展全齐了,荣誉称号或特级校长不归我归谁呀?――这个帖子,揭示了“素质教育”败给“应试教育”的全部秘密。教育是天下之“公器”,教育的根本宗旨,归结到一点,就是普惠于天下,普惠于后人。把“教育”当“私器”的教育,谋取个人利益,无论名字怎么漂亮,都掩盖不了其反教育的本质。3.只有“常态教育”才能打倒“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变态的教育,要战胜“应试教育”,只能靠“常态教育”。什么叫“常态教育”?回归教育根本宗旨的教育就是“常态教育”。“常态教育”是无私的教育,大公的教育,大气的教育,普惠于天下、普惠于后人的教育。这一种教育有考试,但不为考试所支配,不受考试所左右,不被考试所绑架,考试只是教育这盘棋上的一个了小卒,不像现在这样,成了这一盘棋的操棋手。实施“常态教育”,学校里就不会再有“差生”,教师与家长也不用像现在这样没日没夜地逼迫学生读书。因为在那样的社会大气候下,孩子已不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国家民族的共同财富。学校的教师及家庭的父母,都不会因这一个个学生的考试成绩或高或低而或喜或悲,只会因看到全体学生的快乐成长而高兴,因看到民族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而自豪。“常态教育”古已有之。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的“常态教育”比较典型:一是春秋,二是民国。尽管春秋偏重于修身,民国偏重于知识,但这两个时期的“偏”,都还在正常的范畴之内。春秋时期学校教育内容中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的《教育宪法》也明确规定“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历史发展到今天,我国教育应该继承古代“常态教育”的优秀遗产,并发扬光大之。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当今世界教育理念领先于世界的国家(如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办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常态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家办的教育。这些教育家不自私,有远见,有卓识,有学问,有办法,而且懂得教育的客观规律,严格按教育的客观规律办学。政府与社会要大力支持这样的教育家办学,而不是指手画脚,横加干涉。这样的教育家,会聘请最优秀的人来当教师,然后放手让这些教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把学校办得生机勃勃。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让家长和学生来评教师。信任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没有信任,就办不好教育。社会要信任校长,校长要信任教师,教师要信任学生;反过来,学生当然要信任教师,教师当然要信任校长,校长当然要信任国家和社会。有了这样的信任,就无需那么多的督导与考核。打个比方:社会把一个学校交给校长,校长把一个班级、一门学科交给一个教师,这都好像把自己的头交给理发师理发。你可以找你信得过的理发师,但不能对找到的理发师不放心。春秋时期,民国时期,哪有一个家长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学校以后,像现在这么不放心的?哪有一个学校,像现在这样,要教育局三天两头来考核、评估的?如果教育处于常态,校长与教师的关系,就是既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又有同行及同事的关系。校长是领导,但不是“主人”,不是单搞“管理”的,学校是校长与教师甚至包括学生自己共同管理的,教师与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人。可是当下的“校长负责制”,却让校长成了政府官员,成了统治(“管理”)学校的“一把手”。在政府公司化、书记老板化的社会背景下,如今的学校也公司化、校长也老板化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校长成了“老板”,教育这辆列车怎能不脱离“公器”的轨道?“常态教育”是最平等、最自由、最开放、最宽容的教育。所有的学校一律平等。无论小学还是中学,都不会有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实验学校之分,更不会像现在这样,连重点中学都分一级、二级、三级。校长有办学的自由,教师有教育教学的自由,学生除了自学的自由,还有选择学校与教师的自由,以及留级与跳级的自由。校长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选招合适的教师(不像现在这样唯文凭),办出学校的特色。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选用一些自己喜欢的教材,运用自己擅长的教学方法教学。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天性,发展自己的爱好,多学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说到教育的开放与宽容,春秋与民国时期的教育都是我国历史上教育最开放,最宽容的时期。有了开放与宽容,春秋时期诞生了我国众多璀璨的思想家――诸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及以邓析、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与邹衍为打赌阴阳家,等等。民国时期,我国众多的领域里都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百度空间有一篇《民国教育让当代教育蒙羞》在论述“民国教育的成就”时说: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杰出人才就是这些国立中学培养出来的,比如:国务院前总理朱F基、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董辅i、著名诗人贺敬之、国防科工委主任上将丁衡高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到目前为止,共有8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有5位(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崔琦等)生于我国民国时期的二三十年代,接受的是民国时期的教育。民国时期原春晖中学,可谓“常态教育”的典范。早期的春晖中学,以“与时俱进”为校训,以“实事求是”为教育方针,以“勤劳俭朴”为训学方针,首开浙江中学界男女同校之先河。学校先后招聘夏D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刘薰宇、张孟闻、范寿康等名师执教,实行教育革新,并积极推行“人格教育”、“爱的教育”、“感化教育”、“个性教育”等教育思想。同时聘请蔡元培、黄炎培、胡愈之、何香凝、俞平伯、柳亚子、陈望道、张闻天、黄宾虹、叶圣陶等来此讲学、考察,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学校一时声誉鹊起,成为浙东教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试问:搞了这么多年“素质教育”,如今我国有一所像春晖中学这样的学校么?不要说没有像春晖中学这样的名校了,如今的学校,几乎全跟监狱没有多少差别: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做试卷,一天10多个小时,几乎连节假日都没有。不能上网,不能看课外书,不能上图书馆、阅览室,不能看电影、电视,不能听广播、歌曲,更不必说没有课外活动。教师也被一天到晚点名考勤,三天两头检查教案。这样的学校,怎么能与当年的春晖中学相比!“常态教育”最重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校里有一门必修课叫“修身”,是教人怎么做人的。学校要求每个人“日三省吾身”,让自己的人格健全起来,高尚起来。其他基础课,当然人人要学,但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功课有不同的反应,一看书一听课就爱上的学科,一定是他最容易学好,并且今后最容易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学科。教师的任务在于及时发现这样的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肯定他们的努力,鼓励他们的进步。不爱看的书,不爱听的课,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让他们去看看,去听听,获得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考试当然要考,但一不看总分,二不按分数高低排名。考试也不必用百分制,可用5分制。不足3分的,要补考。这样,学生在学校里读书,课程虽多,但压力不大。不但双休日可以自主安排,上课的日子也每天都有课外活动。至于升学,那是学生的事,不是教师的事,学生愿意报考什么学校,就报什么学校。学生去不去参加升学考试,考了几分,考上什么学校,都无关于学校的名誉与教师的利益。有人也许要问:“常态教育”怎么考核?很简单:一看投入指数:一个教师(校长也是教师之一,下同),看他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个学生,看他是否爱读书乐读书。二看幸福指数:看一个教师,看他是否有成就感,幸福感;看一个学生,看他是否有自豪感,幸福感。只要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了,有成就感、自豪感、幸福感了,这样的学校就合格了,何必再用别的办法考核呢。4.结语论“常态教育”,与论常识一样,是个宏大的话题,非拙稿数千数所能尽述,但无论什么人,只要是真正关心教育的,而且能抱一颗平常心,都从“常”字着眼,揣摩而得之。我在《“语文味”探微》中说:“语文味”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后人看来会很荒唐。“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也一样,后人也必将嘲笑我们:一个国家怎么能拿教育开玩笑?!据说人们在南非的一个大狭谷中,发现了2700多只羚羊的尸体。动物学家研究之后发现:羚羊在每年秋季举行大迁徙,有一头羊领跑。因为领头羊患了眼疾,后面的羊又习惯盲从,于是就发生了悲剧。而今领跑中国教育的是“应试教育”,早已被很多有识之士谴责为是毁人不倦的教育”,“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败是教育”,“素质教育”不敌“应试教育”,差不多已经成了社会的共识,为什么还要让“应试教育”继续领跑,把中华民族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我坚信:只有不遗余力地推行“常态教育”,才能彻底打败“应试教育”,使我国的教育转到阳光明媚的正道上来。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华夏高山]
[中华亲爱家]
[笑看人尘1]
[楚天一笔]
[用户不可空格]
[耶路撒冷之星]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35:00 &&
《“素质教育”为何不敌“应试教育”》附文之一:&&&&&&&&&&&&&&&&&&&&&&&&&&&&&&&&&&&&&&&&&&&&&&&&为什么教育越来越不靠谱?&&&&&&&&&&&&&&&&&&&&&&&&&&&&&&&&&&&&&&&&&&&&&&&&&&&&&&&东方鸣&&&&看看《论语?卫灵公》内容,“子曰:‘有教无类。’”东汉学者马融对这句话注解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意思是说,教育没有类的差别,不论贫富、贵贱、善恶、智愚,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然而,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终于在光怪陆离的社会背景下节节败退!抛开国人深恶痛绝的择校问题,我们看看最近的几则报道:&&&&一、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绿领巾”。&&&&2011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老师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据了解,上海、北京、武汉一些地方确曾出现过“绿领巾”。&&&&二、山东省枣庄39中的“三种颜色作业本”。&&&&近日,山东省枣庄39中根据学生成绩好坏,为学校部分班级的学生分别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校方称这是分层次作业,是为帮助学生缩小差距。&&&&三、内蒙古包头24中的“红校服”。&&&&10月25日下午四点多,网友“天佑中华A”发布微博称包头二十四中向初二、初三年级前50名学生发放背后印有“包24中优秀生,翔锐房地产”字样的红色校服。&&&&四、广东学生集体测试智商。&&&&10月10日,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心理检测室接待了一群特殊的“病人”――13名来自白云区穗丰小学的小学生,他们是学校组织来做智商等检测的。让人不解的是,带队老师言行低调,再三要求院方对此事保密。有人说这些孩子都是因为成绩差才来做检测的;也有人说校方此举是为了提升成绩而走的“捷径”。&&&&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以人为本”就放在第一位,“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许多教育行政长官,为什么对这样的教育理念置若罔闻?&&&&10月21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坚决反对学校以任何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所谓的“好”与“差”的区别。如果教育不矫正举国上下的功利思想,继续把无知当创新,教育部的官员恐怕还得频频出来表态:不准这个!不能那个!反对……!&&&&如今,事无巨细,统统都要有上级机构的重要指示,似乎已经成了中国特色。&&&&&&&&&&&&&&&&&&&&&&&&&&&&&&&&&&&&&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38:03 &&
《“素质教育”为何不敌应试教育》附文之二&&&&&&&&&&&&&&&&&&&&&&&&&&&&&&&&&&&&&&&&许锡良:自由才是真正的教育&&&&记得坏小子韩寒有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记者问他,说你为什么不喜欢读书,要离开学校?韩寒说,其实我并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我不喜欢学校的那种读书方式。说实在的韩寒在学校以及离开学校之后,仍然能够保持阅读的习惯,而且读了许多有思想的文献资料,其实,学校的差生――韩寒才是得教育真谛的人。因为,真正的教育,就是自由教育。一个人,在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学习的对象,认真体会与深入理解,任何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本人的自我教育,那个教育才是真教育。&&&&我自己也有着类似于韩寒的经历。当我身心自由的时候,我对自己充满信心,当我被强迫完成某个任务的时候,我的生命状态顿时跌入低谷。我在学校里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差生,包括研究生阶段,然而,一旦离开了那种强迫性的学习之后,我就恢复了生命的活力,找回了自我,并且充满了创造与表达的欲望。&&&&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学习手段就是考试。然而考试是要求有标准答案的。对于人的自由精神来说,创造才是符合这种自由精神的。因此,对于特别有创意的人来说,每次考试其实都是一次心智的屠杀。因为,他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动用自己的记忆力,去让自己的心智符合他人的意愿。有时甚至需要揣摩圣意,那种猜题押题的游戏,其实就是让人学会投机押宝。&&&&爱因斯坦有一次回忆自己的学校教育经历时说,有一次,为了应付学校里的考试,他放弃了一切爱好,应付完考试之后,他再也没有心思去读什么东西,也不愿意去思考,这样的时光持续了整整一年,才得以恢复。这也难怪,为什么一个伟大的天才,在学校的考试中会不及格?为什么会在第一次参加大学入学考试时就遭受到了淘汰的命运?为什么大学毕业后,全班同学都能够毕业留校任教,只有他爱因斯坦会不合格?为什么后来他要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想像力比知识重要,提出问题的能力远比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这些其实都是在说一个道理,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自由。让学生身心获得自由成长的机会。&&&&如果一个老师对自己的创造力没有那么自信,那么他最好的做法是把时间与空间多留一些给孩子们,此时把时光与空间留给了孩子,就是把最宝贵的东西留在了孩子们的生命中。孩子的身心,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有可能重新发现自己的生命,孩子的生命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唤醒。一个人,自由自主地学习,才是最佳的学习状态。一个人的自学能力,其实就是在自由中获得的。那些为分数而学,为荣誉而学,为功名利禄而学的人,虽然有时也可以取得骄人的成绩,然而,那些东西只不过是看上去很美,却不可能持久的露珠,时隔不久,就会消失得无踪无影。因为,这样的成绩不可能是真正的珍珠。&&&&熊丙奇教授最近一篇小文很给人启示。题目叫《一名中国“差生”的转变》(《读写月报.新教育》,2011年第9期,第4-5页)文中写到一个正在加拿大读10年级的学生,向熊教授讲述的三年前在国内学校里的痛苦经历。她曾经被称为学校里的“神话”――因为她的成绩差到了全年级倒数第一,而且每次都保持这样的纪录,老师自然不喜欢她,而同学们也以异样的眼光看她。而她自己每天上学都感觉是煎熬。而回到家里,作业不想做,唯一让她觉得有乐趣的事情是,打电脑游戏。老师多次找家长谈话,但是都找不到办法。她尤其不喜欢数学,可数学是必须学的课程,而且很难,她不喜欢老师上课从头讲到尾,让大家把手规规矩矩放在桌上,但是班里的其他同学都听话地这样做,她很喜欢画画,可是学校里没有这样的课程。总之是,自己喜欢的不能够做,自己不想要的,学校却拼命塞给她,她说,我就像要死了一样,日子过得像鬼一样。&&&&上完初一年级,她父母决定送她出国,这件事情是对她,对学校的老师与同学都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因为终于可以解脱了。当初只是无奈的选择而已。然而三年之后,她却雄心勃勃地要申请读美国的名校――罗德岛设计学院――一所在美国名列前茅且享誉全球的著名设计大学。对于她充满信心,胜算在九成之上。因为,她在加拿大读初中时就获得了温哥华青少年艺术大赛的第一名,被视为当之无愧的艺术天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她在国内与国外的不同变化呢?她认为加拿大的教育与国内的教育有四个方面的不同。&&&&第一,虽然还是要学数学,但是难度不高,没有没完没了的考试,没有被老师逼迫的感觉。高中只有数学10是必修,数学11、数学12是选修,不选也没有关系。&&&&第二,老师从不会以成绩来评价学生,更不会打击学生,而是一直对所有学生说,只要努力,就会有希望――她说,老师可能也对她的学习失望,但是他们从来不会当着她的面表露出来。&&&&第三,可以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加拿大,9年级(相当于初三)就有实验性的选修课,学生们可尝试选修,以发现自己适合学什么、做什么;而进入10年级之后,有的学校有多达上百门的选修课,学音乐的也有十多门选修课,这些选修课都可以作为高中毕业的成绩。她喜欢美术,就在9、10年级选修了多门课程,感觉如鱼得水。&&&&第四,老师的教学和评价很不相同。加拿大的课程,学生们看上去“东倒西歪”的,与国内课程“井然有序”很不同。美术这样的课,据说在国内,要强调素描,需要学生反复训练,可加拿大的老师,评价幅画,就看美不美――技术也只是美的一部分――只要总体感觉很美,就OK。“如果在国内学美术,我也非死不可,我哪受得了那样枯燥的培训?”&&&&她的变化除了学习上的外,还表现在生活上,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对周边的人充满了友善。她甚至还准备了礼物去原来的学校看望当初的初中老师。她的外语本来很差,但是她通过打原版的电脑游戏,边游戏边学外语,居然只用了半年时间就过了语言关。这要是在国内学英语,就是十年八载,恐怕也未必有效。&&&&最后这个女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加拿大,我觉得学习的主动权全部在自己手上,老师只是引导者,而在国内学校,我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是老师要求我们学习、逼着我们学习,不管你感不感兴趣都得学,而且要达到他们给你制订的标准,才是好学生,这样的学习我觉得很累很累。”&&&&这是发生在中国加拿大之间的真实案例,充分反映了两种不同教育对人的不同影响。而且由此可见,中国的教育尤其对天赋突出的学生,其毁灭性的损害是非常触目惊心的。&&&&加拿大的教育为什么能够挽救一个中国极差生?因为,他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自由教育,充分尊重孩子生命个性的教育,他们的教育是真正为了儿童的成长需要而设的,而我们的学校却首先是为了官僚政绩,其实是为了光宗耀祖,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做人上人,唯独没有倾听一下来自自己生命深处的声音。因此,中国的教育其实是反教育,严重地违背了一个人性的要求,剥夺了孩子们自由的成长空间,无意之中把学校办成了监狱,还以为自己在“诲人不倦”,其实只是在“毁人不倦”而已。&&&&熊丙奇教授提供的案例,再次说明,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可惜,那些能够将孩子送出国外受教育的中国上层人物,他们本来是改革中最有力量一群,却因为他们有能力送孩子出国留学,而达到自我解脱的目的,他们只愿意改变自己,而不愿意变革社会。有的甚至通过在中国制造愚民,通过应试教育升官发财,然后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国外享受真正的优质教育。自己一走了之,把一个烂摊子中国留给苦难深重的中国平民百姓。这也许就是现代版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吧。&&&&&&&&&&&&&&&&&&&&&&&&&&&&&&&&&&&&&&&&&&&&&&&&&&[网友跟帖]&&&&改了30多年也]有改明白的@革,已足以C明改革本身就是荒的!比如教育改革,改到F在也]有改出硪惶紫冗M的教育制度恚∥再也不需要改革了,我要的是恢,恢所有中视械南冗M制度!大家都好好学习一下我们中国人自己制订的中华民国教育。&&&&&&&&&&&&&&&&&&&&&&&&&&&&&&&&&&&&&&&&&&&&&&马一浮:答杨石井(三)&&&&书院课试亦是衰世之制。古者视离经辨志,敬业乐群,虽不必专重文辞,亦以考其言之能否契理。即平时札记,贵在观其读书得间是否有所省发,岂以是为容悦者邪?贤因病先期假归,未能与试,书院未尝置议。曩所为札记,或失之穿凿,或近于摭拾,未惬衰朽意,是则有之,亦只逐条批答,期其有进而已,非于贤独抑之也。来书乃谓“不能如他人博取一二圈以为悦者”,是何言欤?言行皆所以观德,行固尤重于言,然非曰言可废也。贤自谓“文辞非己所长,而以笃行自励是也”。其曰能言者未必真知,未言者宁便不知,是近于自q而短人也。且既曰“能慎独,无戏言戏动,于诸同学皆相亲敬而无恶也”,此言又何自而来哉?无亦胸中尚有未能泯然者邪?来书云“成学为易,成德为难”,夫学以成德,德之不成,学于何有?无乃仍以见闻知解为学,谓其不关践履邪?何与平日所闻于衰朽者翩其反也?形体之病,虽圣贤不免。若夫心志之病、言语之病,则无之矣。愿贤深味之。仆亦方病,未能详答也。同学中有甘自玩者,留之无益,不能不有所表示。若贤固可与有进者,有疾自当宽假,课文能量力补作固佳,否亦无害。但须切己用力,勿汲汲与人校短长耳。所患良已,可从容相就。&&&&&&&&&&&&&&&&&&&&&&&&&&&&&&&&&&&&&&&&&&&&&&&财新网-中国悄然兴起“在家上学”&&&&对应试教育不满的家庭选择自助,在家上学等传统学校之外的教育模式在中国悄然生长&&&&&【财新网】(记者&蓝方)上世纪70年代初,“在家上学”运动在美国兴起,对学校教育的模式化、程序化颇为不满的家庭,出于宗教、个人价值观等方面的选择,将孩子留在家中自行教育。&&&&时至今日,美国已有超过120万的孩子在家上学。而在中国,在家上学的风潮也悄然兴起。&&&&对中国公众而言,“在家上学”的案例事实上并不稀奇。童话大王郑渊洁与儿子郑亚旗在家上学的故事,几乎已经家喻户晓。而民间也不乏类似选择的个案。不过,早期“在家上学”的大多数家庭,往往出于“被迫”的选择,多因孩子在学校被视作问题学生,孩子不愿上学,与校园生活格格不入。&&&&而当下,“在家上学”却是不少家庭主动的选择。在义乌商人徐雪金创建的“在家上学联盟”网站上,已有3800个注册会员。尽管其中真正实践“在家上学”的会员不到一千人,但大多数会员对这种传统学校之外的教育模式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意愿。徐雪金估计,因为“联盟”目前影响力有限,且很多家长不愿过多抛头露面,因而中国在家上学的孩子远远超过“联盟”的会员数。&&&&他们当中,有高级知识分子,有公务员,有普通教师,还有农民。这些家庭大多分布在沿海的大城市,二、三线城市中也不乏实践者。广东、北京、上海、成都、浙江等地都陆续建立起了“分盟”,其中广州和深圳的人数最多。&&&&细究回家的家长和孩子的需求,事实上可以分作两个层次:其一是他们对教育个性化的需求。学校教育针对孩子们的共性,难以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不少家长看来,在家上学能为孩子提供最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成长空间。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教材和学习模式。有的家长辞职在家,一对一辅导孩子功课,成为全职家庭教师;有的孩子则是自学为主,家长偶尔点拨,网络开放资源成为得力助手。&&&&还有一批家长选择在家上学,更大的原因是出于对现有教育体制的不满,应试教育难以满足他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他们中不少人,事实上并不排斥学校教育。但现有的私立学校并不能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多元化的选择。这些家庭不得已进行自助,但与此同时慢慢发展出各种互助组织。有的是几个家庭每周定期小聚,给孩子们交流机会的同时,开设家长平日独自一人无法辅导的课程;也有从“互助组织”升级为“互助学堂”,家长们组成委员会,共同聘用专门的老师,自主选择教材和教学模式;还有经验成熟的互助学堂转型成为现代私塾,开始面向社会招生。&&&&家长们根据自己的理念,决定孩子接受的教育,有的偏重国学,有的追随“蒙派”(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华派”(华德福教育理念),有的遵循美式教育。&&&&这些家长们在追寻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也面临着孩子们同伴关系缺失、与现有制度接轨等诸多问题。而制度上的障碍,也是其难以绕过的壁垒。&&&&中国的《义务教育法》要求所有适龄儿童必须国家批准的教育机构接受义务教育。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们往往会遭到“违法”的质疑。而更有学者担忧在家教育的质量无人监督,家长失职时难有社会介入渠道,在家上学的孩子的权利缺乏法律保障。&&&&而诸多在家上学的互助组织,更随时可能踩上“违法办学”的红线。2006年,曾名噪一时的“全国第一家全日制私塾”孟母堂,就因没有国家认可的办学资质、违规教育收费、家长违反《义务教育法》规定未把适龄儿童送入国家批准的教育机构接受义务教育等原因被叫停。&&&&无论如何,在绝大多数探索在家上学的家长眼中,当前一元化的传统教育已无法满足家长和孩子们的教育需求,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并将成为发展潮流。政府的立法与介入均需智慧,如何保障孩子们的受教育权应是最终出发点。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39:34 &&
你的这个常态教育是永远不可能打败应试教育的,打败应试教育只能靠官员让权让利.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40:21 &&
&&&&目前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的极端应试教育,强势的超级中学不段出现,城乡办学水平极度分化,名校里农家子弟的急剧减少,各高校及中学每年的招生大战,只教书不育人的恶果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可以说全部都出在对高考成绩的评比上,目前全国的高中可以说没有一个不热衷于评比高考成绩的,高考成绩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各级教育领导的政绩,正是因为各地热衷对高考成绩的评比,下带动了小学中学只教书不育人一切向分数看,上扭曲了各高校的招生,说穿了还是政绩的问题.一个技术手段就能解决,并且早已能实现的技术手段.但没人去做.还是政绩作怪.&&&&与其你不让他评比高考成绩不如你让他无法评比高考成绩,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是很容易做到的,并且是早已能实现的,我不信教育部门想不到?&&&教育应回归到育人这个本质上来,而不应成为官员们政绩的兴奋点.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还想用什么课改什么新课标去给学生减负?&劳民伤财有用吗?教育部都是一群SB.(他们聪明着呢,那也是个大工程呀!也是政绩.)&&&这种中学里只追求升学率的政绩观和大学里想出各种手段为提高入学分数线排名的无耻要给中国的教育带向何方?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0:02:24 &&
事情都有一个“根”生在哪里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根必须生在全社会素质的土壤中;而应试教育的根只需生在书本这个培养皿里。谁都知道根生在哪里能长出大树,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因事制宜。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02:09 &&
主贴、跟帖都很长,但我还是认真地看了下来,为解决应试教育,楼主提出“常态教育”,就是不知如何操作。应试教育的病根还是没有找到。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02:22 &&
主贴、跟帖都很长,但我还是认真地看了下来,为解决应试教育,楼主提出“常态教育”,就是不知如何操作。应试教育的病根还是没有找到。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07:29 &&
说到底,因为“素质”这东西可操作性太强,应试教育虽然诸多弊端,但“分数”相对强硬操作空间小。(说小也不小,那这加分那加分的不就是操作么?),更利于公平。如果一定要在公平与功效上做一选择。我选择公平。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12:22 &&
为什么应试教育难以摆脱,因为目前还没有人想出更好更公平的评价办法。你所谓的“常态教育”,不客气的说,跟“素质”其实是一回事。主观性太强,不具备客观评价的功能。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15:54 &&
因为应试教育简单啊,好操作啊,教出来的人听话啊。素质教育的话,现在全社会道德崩溃,教师群体也是如此,如何教素质呢?根本搞不下去。再说,把人都教育得素质高了,都有思想了,不听话了,就难管了。哈哈。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21:23:52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32:07 &&
&&& “常态教育”本质上就是对教育怀有一平常心,给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最充分的自由。想读大学的都可以读,喜欢考试的也可以考,学生无论跳级、留级、还是转学,学校都要尽可能地满足其要求。但在初中毕业以后,厌学的学生有拒绝继续上学的权利,无论家长还是社会,都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如今的教育早已“过剩”,公务员尤其过剩;社会紧缺的人才早已不是大学生,而是技术员。试想:当一个殡葬工为什么非得读到本科毕业?作为家长,要做“虎爸”的做“虎爸”,只要不怕子女像徐力一样把你杀了;想做“羊妈”就做”羊妈”,但是“虎爸”没有权利嘲讽“羊妈”,社会更不应该歧视“羊妈”的孩子。孔子时代,教育是自由的,民国时期,教育也是自由的。曾经有这样一位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参加科举,把他关在家里,这个孩子还是跑出去考了。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终身幸福奠基,而不是加给他们痛苦,扭曲他们成长,剥夺他们的幸福。换言之,“常态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家办的教育,不需要政府强权管理,只需要政府与社会大力支持。教育不是服务于政府的,教育是服务于受教育者的,“常态教育”就是让学生与家长都喜欢的教育,而不是只让政府官员高兴的教育。如果这样说还不具体,请看拙作《中国教育为什么不能向芬兰教育看齐》。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7:35:50 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17:23 &&
本人是个大学生,看了这篇文章想起中学时期的老师,值得思念的只有两三个,因为他们是真的在育人,而不是在拿知识“愚人”。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8:33:42 &&
楼主根本考过教师资格证么?楼主是否了解中国素质教育的定义?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以德育为主的全面育人教育。三个层次:把学生培养成好公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
共 15482 次点击,39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2870927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6647 / 昨日发帖:30672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原创]“素质教育”为何不敌“应试教育”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校 不重视 素质教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