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届万年职高服装设计班同学录

蚌埠二中历年优秀校友录(二)新中国成立之前
  &&&&&&& (一)新中国成立前穆青& 穆青(—),回族,原名穆亚才,河南省杞县人,年生于蚌埠,曾任新华社社长。幼年就读于蚌埠成德小学(今回民小学)、江淮中学(今蚌埠二中)附属小学,岁时离开蚌埠,年参加八路军,年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即投身于党的新闻事业。最早与张铁夫合作采访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赵占魁,在延安军民大生产运动中起了战斗号角的作用。后曾任延安《解放日报》《东北日报》记者,新华通讯社特派记者。战争年代写过《雁翎队》《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军斗争史略》《月下寒箫》《淮河两岸》《狂欢之夜》等名作。解放后,历任新华社华东分社社长、上海分社社长、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主任、副社长兼总编辑。年月任新华通讯社社长、新华社党组书记、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三届副主席。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穆青散文选》《新闻工作散论》《十个共产党员》等。六十年代与他人合作写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轰动全国,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粉碎“四人帮”后,组织了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审判“四人帮”、机构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题材的报道。牵头采写了《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和《历史的审判》等报道,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的一生为我国的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作出了突出贡献。选自蚌埠市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纂的《蚌埠人物志》页(有增补)程南秋程南秋(—),学名程芝海,笔名暖波。安徽怀远县城关人,系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程良的后裔。童年就读于怀远县真儒小学。1929年考入蚌埠市私立江淮中学,每学期成绩均列入优等,并一贯热爱劳动。有时厨房缺柴,学校利用星期天发动学生到张公山去拾柴,程南秋每次都是满载而归,校长马仰伯先生经常夸奖他。1931年,考入上海文化中学。“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铁蹄步步深入,民族危机严重;日,日本帝国主义炮击上海闸北,上海大、中学校的学生要求抗日的呼声达到高潮。程南秋积极鼓动文化中学学生到上海市政府请愿。为表示抗日决心,当他见到市长吴铁城后,便咬破右手中指,用鲜血书写“誓死报国”四个大字。后随同上海大、中学生赴南京游行、请愿,要求团结一致抗日。当时国民党大肆逮捕和迫害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程南秋想方设法协助掩护了几位躲避到上海来的共青团怀远特支的同志,确保了他们的人身安全。1935年秋至年夏,他毕业于南京国立剧专编导班,为首届毕业生。著有三幕话剧《荒春》,反映了旧社会农民 在荒年时的苦难生活。毕业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他离校返乡,筹划抗日救亡工作。年秋在阜阳组织“抗战艺术社”,任社长,辗转皖北,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演出活动,同时出版《抗战艺术》《抗战画报》《抗战歌集》等刊物。年春到达立煌(今金寨)县,任安徽青年艺术社副社长兼导演,先后组织排演了《黑地狱》《名优之死》《梁红玉》《天罗地网》《国家至上》等多个大型话剧和十多个独幕剧,还编写了《报国》《夜归》《交换》《铁蹄下的人们》《战曲》《原来如此》等剧本。年春曾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关押,后被营救出狱。年冬,他积劳成疾,返回怀远,于河溜集病故,葬于怀远荆山白乳泉东侧。选自蚌埠市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纂的《蚌埠人物志》页张& 衍张衍(),原名张建凯,男,是1955年至1965年我军授衔的1614名将帅之中的一名少将,曾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1931年张衍考入蚌埠江淮中学。入学后就遇到“9·18”事变。他同许多同学一样,积极报名参加江淮中学组织的“抗日援黑队”,但因年龄只有14岁未被批准。后被安排就地搞宣传,抵制日货,既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又震慑了出售日货的奸商。1937年奔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抗大总校政治教员、营主任教员、大队主任教员,抗大六分校政治教育科科长,当时被誉为抗大四大名教授之一。后任八路军总部情报处三科科长,参加了豫北战役。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晋冀鲁豫军区派往民主建国军工作,负责改造原国民党起义部队。从1947年8月起,他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九纵队政治部敌工部部长,豫西五分区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原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兼一总队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政治部宣教部部长,为创建新解放区和培养合格的部队指挥员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西南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政治委员,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党委书记,国家计委副主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兼国防科技大学校长。他作为国防科技大学的奠基人之一,为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做出了贡献,为国防科技大学的长远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基础。张衍同志是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他1961年由大校军衔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 (网上下载)汪冰石汪冰石(—),原名汪继先,安徽怀远县人,年生,自幼在家乡读书,后入蚌埠私立江淮中学求学,年初中毕业于蚌埠江淮中学,先后在怀远新河小学、龙亢河南小学、河溜小学任教。年春,,曾因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和声援释放上海救国会“七君子”而遭国民党特务机关逮捕,关押在蚌埠警察局。后释放。年曾任怀远县青年抗敌协会宣传干事,自费创办《晓报》进行抗日宣传。年月在怀远龙亢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动员一批进步学生投奔抗日根据地。他先参加淮上地委机关报《淮上导报》的筹备工作,后任怀远胡疃区(三区)区长。年国民党军队占领淮上根据地后,胡疃区武装编为淮上独立营,他任营长,并随军东进洪泽湖一带。后陆续任中共泗宿、泗东、泗南县委宣传部部长,淮北救国会总联合会秘书,中共淮北二地委和淮北区党委秘书。年月新四军收复淮北路西根据地后,任宿怀县县长。抗战胜利后,任中共宿怀县委书记,兼县长和县总队总队长、政委,在该地坚持游击战争,直至怀远全境解放。年参加渡江战役。南京解放时,任南京军管会文教接管委员会组织部部长。之后,任中共南京市委编辑研究室主任、市卫生局副局长、市统计局局长、市委第三工业党委书记、地方工业部部长、南京汽车制造厂党委书记等。年起,先后任江苏省委工业部副部长及省工业办公室、省计委、省经委、省工交政治部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年底调任中共徐州市委书记兼市革委会主任。年起,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年任中共南京市委第一书记,年被选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并当选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省、市委领导岗位上为江苏省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年离休。年月去世,享年岁。&&&&&&&&&&&&&&&&&&& 选自蚌埠市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纂的《蚌埠人物志》页&&&&&&&&&&&&&&&&&&&&& 另参考:《新华日报》2004年1月5日汪冰石同志遗体在宁火化 范子昌范子昌(—),男,曾用名范明,原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日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年春就读于安徽蚌埠江淮中学附属小学,年秋就读于安徽蚌埠私立江淮中学,年夏初中毕业。年秋就读于铁道部部立郑州扶轮中学年夏高中毕业。年秋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年夏获工学士学位。年月参加工作,先后在陕西省水利局任技佐,陕西省水利局工程委员会第工程处工务员,葫芦岛港务局任帮工程师,河北省公路局任副工程师。年月在北平起义。解放后年月至年月在华北人民政府公路运输总局任副工程师,年月至年月在河北省交通局任副工程师,年月至年月先后在北京市建设局、道路工程局、市政工程局任副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兼市政局技术经济定额站副站长(副处级)。同时年月至年月兼任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任专职副秘书长、专职副主委(副厅局级),直到年月退休。兼职情况:年至年任北京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北京建工学院前身)道科三个班的授课教师;年月被选为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年月被选为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兼任社法委员会副主任;年月被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年至年任北京市政协(第六届)学习委员会委员;年至年任北京市政协(第七届)委员兼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年至年任北京市政协(第八届)委员兼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监察部第九专项调查组副组长;年至年任北京市人民政府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兼特约检查员小组组长;年至年任北京建设大学(九三学社中央主办)副校长;年至年连续三届被聘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年至今被选为北京海淀古建筑园林协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年至年被选为北京交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顾问;年月被聘为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书报刊市场义务监督员;年至年被聘为交通银行北京分行服务质量监督员;年月被聘为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宣传研究部《社讯》顾问。年月、年月和年月共获得优秀提案证书三件;年月、年月和年月被评为北京市统战系统先进个人三次;年、年和年获“北京市好家长”、北京市西城区“五好家庭”和“五好家庭标兵”称号;年至年获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听评月”一、二、三等奖共次;年至年获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各类荣誉证书次。其一生重要著述有年至年主编并参加撰稿《市政工程基础知识》、《道路桥梁工程》和《管道工程》三本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并有再版)。年著有《倡言集——参政议政一得》一书,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年著有《工程定额计算原理》一书,获本系统科技论文奖。年编写《施工组织设计与计划管理》讲义一册,被用于北京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北京建工学院前身)学科教材。年编写《市政工程预算讲义》两册,年编写《市政工程讲义》两册,均用于本系统短训班和职高班教材。&&&&&&&&&&&&&&&&&&&&&&&&&&&&&&&&&&&&&&&&&&&&&&&&&&&&&&&&&&&& (本人提供资料)柏方伯柏方伯(年),男,艺名方伯,上海电影制片厂老演员。生于日,安徽寿县人。1928年至1932年就读于南京棉花巷小学,1932年7月转学到蚌埠市江淮中学续读。1938年至1942年到重庆国立戏专学校读书,1943年至1949年在中央电影制片厂、中国话剧社工作。早在40年代就开始在我国影坛活跃,是与关宏达、殷秀岑齐名的中国影坛胖子明星。先后出演过《三毛流浪记》、《乘龙快婿》《山间铃响马帮来》、《小白旗的风波》、《铁窗烈火》、《红日》、《满意不满意》等。五十年代,方伯曾为多部译制片配音。方先生留给我们最后的银幕形象,是1980年上影摄制的《巴山夜雨》中那位和蔼可亲的胖大厨。1980年7月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0岁。当影片《巴山夜雨》公映时,方伯先生已永远离开了我们。&& &&&&&&&&&&&&&&&&&&&&&&&&&&&&&&&&&&&&&&&&&&&&&&&&&&&&&&&&&&&&&&&&&&&&&&&&&&&&&&&&&&&&&&&&&&&&&&&&&&&&&&&&&&&&&&&&&&&&&&&&&&&&&&&&&&&&&&&&&&&&&&金平金平(—),男,原名金学篁,曾用名金萍,字克垠,笔名于子牛、孟云,安徽凤台县人,年月生,退休前是蚌埠二中特级教师。自幼读书,年自蚌埠江淮私立中学转入大别山金寨县省立第六临中,后入第一临中。高中毕业后赴重庆,考入朝阳大学法律系司法专业,于年毕业于北平。年月始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凤台、蚌埠、固镇任教。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年任蚌埠二中副校长,年获特级教师称号,并任蚌埠市中学语文学会会长、安徽省中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年被聘为蚌埠市中学高级教师评委会副主任。年起任民革安徽省委副主委、省政协常委,现任民革安徽省委名誉副主委。他从事教育工作余年,在语文教学上,曾提出学生每学期“三本书、一张报、百篇文章”的读写要求,在语文教学上创造了“四入”(入文、入境、入神、入化)“四出”(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的读写结合教学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专家和教育科研部门的赞许,其经验在省内外推广。先后撰写专业书籍数十本,已出版《中学生作文新题型例析》《阅读能力训练》《文言文题型百例》《古代家训选析《议论文分项指导与训练》等。其中《高考作文例析与能力训练》一书为获奖作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百篇左右,约万字,其中,《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给文章注入灵气》等为获奖作品。年,市教委及省教科所为其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并出《杏坛金声》专辑,开创全省中学教师专题学术研究之先河。年获省劳动模范称号,年获市劳动模范称号,并被选为区、市、省人大代表和民革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其事迹和成就已收入《优秀教师名录》《中国特级教师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等辞书。选自年出版的《蚌埠教育五十年》另参考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的《蚌埠人物志》陈立祥陈立祥(1917—1946年),男,革命烈士。安徽省五河县长淮乡黄盆窑人,出生于富农家庭,自幼在家读书,18岁(1935年)考入蚌埠私立江淮中学,经常阅读进步报刊,关心国家命运。1938年春,蚌埠沦陷,学校迁往寿县,不久解散,陈立祥回到家乡,积极宣传抗日。后加入“五河旅外学生抗日救国团”,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在家乡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新四军游击支队活跃在淮北地区,中共皖东北特委成立了中共五灵凤县委(不久改为泗五灵凤县委),陈立祥任县委宣传部长,翌年改任泗南县九区区委书记。这期间,为了发动民众抗战,领导了当地的减租减息斗争,为筹集粮食,曾不徇私情地没收亲友向敌占区贩运的千余斤粮食。1943年改任中共灵北县联合救国会主任,后任县委副书记。1945年8月参加了解放灵璧城的战斗,抗战胜利后任中共灵璧县委副书记。1946年,国民党军队向淮北解放区进攻。为保卫解放区,阻敌前进,陈立祥奉命破坏津浦铁路夹(沟)徐(州)段,曾组织五万民工投入战斗,顺利完成了任务。8月灵璧失守以后,县委组织地方武装就地开展游击战,他率一部在大山、娄庄、杨疃、尹集及睢铜县的尤集一带活动,配合主力部队开辟了萧宿铜灵游击区,一度控制了宿灵公路两侧及宿灵边境一带,并成立了萧宿铜灵工委,任工委成员。尤集战斗失利后,陈立祥带领地方武装转移继续坚持战斗。10月初,率部攻下了李集、大庙、沙滩、大路、冯庙、尹集等地敌人据点,歼敌千余人,摧毁敌一些乡政权。是月下旬,国民党军队集中10个团的兵力进犯泗灵睢地区,形势再度恶化。立祥带领地方干部和武装边打边向洪泽湖方向撤退。经9昼夜奋战,于11月24日在洪泽湖西畔的吕集、太平集一带被敌包围。立祥突围后,于12月初欲渡运河时,被敌人逮捕而壮烈牺牲。&&&&&&&&&&&&&&&&&&&&&&&&&&&&&&&&&&&&&&&&&&&&&&&&&&&&& (依据网上信息改编)&&&&&&&&&&&&&&&&&&&& 周传典周传典(—)男,安徽省凤台县人,年月日出生于寿县马店乡周家湾村。离休前任国家冶金部副部长。年就读于蚌埠私立江淮中学。日寇侵占蚌埠后,随校迁往寿县,年学校被迫解散后,到阜阳省立第四临时中学读完初中,年月高中毕业。后赴西安考入西北工业学院矿冶系,年毕业后回乡,先后应聘到凤台县精忠中学、蚌埠崇正中学任教,后投奔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年到阜阳解放区工作,年月奉中共凤台县委之命组建凤台联中,并任凤台联中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年调鞍山钢铁公司,任炼铁厂工长、炉长、科长、副厂长等,年月代理鞍钢炼铁厂厂长一年。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调武汉钢铁公司,任冶炼厂厂长、总工程师、武钢技术处处长。年月调任国家冶金工业部钢铁司炼铁处处长。年月调四川攀枝花钢铁公司,任总工程司,兼冶金部西南钢铁研究院副院长。年月调回国家冶金部,任科技办公室副主任。年月下放云南冶金部干校劳动,年重返冶金部任冶金规划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年出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直至年月)、兼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华东冶金学院教授。年月离休。现任安徽省人民政府顾问、中国科协委员、中国稀土协会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冶铁学会理事长。他对中国炼铁学科有特殊贡献。在鞍钢工作期间,曾主持试用烧结矿冶炼低硅铁获得成功,荣立鞍钢复产特等功,并获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在攀钢工作期间,通过实验,解决了世界一百多年来难以攻克的钒钛铁矿的冶炼问题,使年产多万吨的攀枝花钢铁厂得以建立,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后解决内蒙某地稀土铁矿的冶炼技术难题,开国际先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年代曾援助朝鲜任专家组组长,获朝鲜政府奖章和中国外经部特等功奖励。在经济工作中,曾就多依靠老企业改造、少新建大厂,以及在基层企业废除党委负责制,改为厂长负责制等,向中央提出重大建议,获批准实施,并受到邓小平、陈云、胡耀邦等领导人的表扬。出版有《把技术献给祖国》《十建议书》《建议与纪事》等多部专著,在国内外刊物上累计发表文章多篇。其事迹已收入英国国际传记中心和美国传记协会编辑的《世界名人录》《世界杰出人物》等辞书。&&&&&&&&&&&&&& 选自蚌埠市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纂的《蚌埠人物志》页另据周传典先生寄赠母校的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钢铁征程&&&&&&&&&&&&&&&&&&&&&&&&&&&&&&&&&&&&&&&&&&&&&&&&& ——周传典传》一书增补修订王兆麒王兆麒,男,蚌埠市人。年就读于蚌埠私立江淮中学。日寇侵占蚌埠后,随校迁往寿县,年学校被迫解散后回临淮关老家,后报名考入河南国立一中,在学校一些共产党员的感召下,年投奔延安参加革命。在山西前方参加过对日战役和有名的百团大战,后回延安成立炮兵学校,培养炮兵干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到东北参加扩军,建立炮兵部队,打过土匪,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太原的战斗;年月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任炮兵班长、排长、团长。抗美援朝战争之后,调到沈阳高级炮校任教。后赴前苏联列宁格勒炮兵学院深造年,学成回国后到沈阳人炮兵研究院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上世纪年代后期开始与地方合并,到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搞反导科研,参与东风系列导弹的研制,投身于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后在国防科工委、国防信息部任职。退休前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副院长。王兆麒先生是江淮中学创始人之一王佩之先生的长子。(图为张爱萍将军与王兆麒同志亲切握手,感谢他为祖国的导弹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 (依据采访本人时口述材料整理)王永毅曾用名王牧群,安徽省凤台县人,年月生,现为中南财经大学离休干部。自幼在家乡读书,年考入蚌埠私立江淮中学,蚌埠沦陷后,转省立颍州中学,年迁湖南,改为国立八中。年考入重庆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年报名参加远征军,但军训期间因不满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又退伍返校。在校内师从马寅初先生学习经济与哲学,并积极从事民主进步活动,曾参与创办《自由钟声》《民主潮社》壁报,后被选为壁报联合会主任。年曾因参加抗议美军暴行的大游行等学生运动被关押审讯月余,并被遣离重庆,后抵厦门英华中学执教,仍从事民主进步活动,曾发动和参与厦门各校联合反美游行示威。年投奔豫皖苏解放区,后入华北大学学习。年春,参加天津南下工作团,,任一中队政治干事。同年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下后留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年调任浠水县城关区委副书记,年调省委办公厅任秘书,负责编辑党刊。年曾受“反胡风”运动牵连,半年后平反,调任省人委农办副科长。年任过三河农场副场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至年调湖北财经学院(今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工作。年离休。离休后,研究马寅初先生的著作,撰写并发表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的初探》《新人口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等论文。近年学习古典诗词,并有作品发表。&&&&&&&&&&&&&&&&&&&&& 选自蚌埠市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纂的《蚌埠人物志》页&&丁明志曾用名丁铭志,安徽省五河县人,1920年7月生,离休前任中共安徽省顾问委员会委员。自幼在家读书,后就读于蚌埠市私立江淮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五河县城组织抗日宣传队,任队长,后任五河县战时服务团宣传股长。1938年12月参加革命,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陆续任五河县常备队指导员、五河县游击队司令部一团一大队指导员、政治部巡视员,五凤灵县设立后,任县委书记、淮河两岸民军司令部政治部组织股长、盱(眙)凤(阳)嘉(山)边区工委书记、政治部主任。1940年任嘉山县潘村区区委书记、县联抗会主任。1914年经津浦路东省委研究班学习,调任仪征县委书记,继任冶山县委副书记、仪征县委书记兼任所在县委民运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等。1946年北撤到苏北,在华北分局民运部工作。1947年春回淮南坚持斗争,先后任淮南支队三营指导员、淮南工委民运部部长、东南工委书记、江淮地委委员、民运部部长等。1949年6月起,在滁县地区任地委群委会书记,后任专员。1953年调任团省委书记,被选为第二届团中央委员。后调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教部副部长、省委委员、省教育厅厅长。1961年任滁县地委第二书记兼专员,后任巢湖地委副书记、书记。1981年调回省委,任文教部副部长、省文办副主任,后任省委宣传部顾问、省顾问委员会委员,曾任省第二届政协委员,被选为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 选自蚌埠市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纂的《蚌埠人物志》页穆孝天穆孝天(96.10)。,别名穆道湘,又名托喳戈。安徽人。擅长史论。抗战前蚌埠私立江淮中学毕业,194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后在上海、安徽从事教育和历史研究工作。历任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助教,上海建华中学教务主任,安徽省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辑。安徽博物馆研究部美术史论研究员。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研究部委员,安徽省博物馆学会副秘书长,安徽省造型艺术美学研究会会长。作品参加安徽省历届书法展览及省级各系统书法展览,入选在贵州、山东、黑龙江及日本等地举办的书法展览,多次与日本书法家进行书艺交流。作品被收入《诗百家精粹》《情融丹青》等书画集。多年致力于中国绘画、书法、篆刻和工艺美术史论的研究,出版《》《》《中国》《》《邓石如研究资料》等,并有百余篇论文散见于国内报刊。&&&&&&&&&&&&&&&&&&&&&& &&&&&&&&&&&&&&&&&&&& (网上下载)&&朱正本朱正本,男,据报载,今年()岁,解放前就读于江淮中学,因积极参加学潮,引起当局注意,后来投奔革命队伍,加入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年月日,朱正本随川南军区文工团并入空政文工团,来到了北京。现为空政歌舞团著名作曲家,其作品《十送红军》(张士燮作词)在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等单位在主要新闻网站开展的“网上推荐百首爱国歌曲活动”中名列榜首。介绍文章登于《蚌埠日报》年月日第三版。作者张馥楠。朱正本,著名音乐家。1928年出生,安徽凤台县人。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久,即从事部队文艺工作。同年,随邓小平、刘伯承率领的二野部队进军大西南,曾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从安徽步行了千多里到达四川,部队里流行的说法为小长征。在部队文工团开始写歌曲、小歌剧。1953年到北京工作后,先后师从罗忠熔学习和声,师从江文也学习配器以及在中央音乐学院旁听曲式学。三十余年来,发表歌曲三百余首。朱正本先生年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他创作了大型合唱曲舞蹈音乐、歌舞剧音乐、大型歌剧、小歌剧、电影音乐二十余部。与他人合出了两本歌曲集。创作、改编的作品中,表演唱《十送红军》、《送郎当红军》,合唱《把列宁主义大旗高高举起》、《银球飞舞花盛开》以及群众歌曲《学习那英雄的解放军》等,都曾在全国流行。创作歌剧音乐《忆娘》(与羊鸣合作),被国务院文化部授予创作一等奖。&&&&&&&&&& &&&&&&&&&&&&&&&&&&&&&&&&&&&&&&&&&&&&&&&&&&&&&&&&&&&&&&&&&&&&&&&&&&&&&&&&&&&&&&&&&&&&&&&&&&&&&&&&&&&&& (网上下载)&&&&&&&&&&&&&&&&&&&&&&&&&&&&&&&&&&&&&&& &著名音乐家朱正本及其夫人孙维敏侯洪绪侯洪绪,男,笔名洪绪,夏侯叙五,祖籍河北省南皮县,1933年生于安徽蚌埠,曾任《蚌埠日报》社主任编辑。1947年自蚌埠江淮中学初中毕业,考入南京市立第七中学高中部,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被派参加接管国民党国防部第六厅雷达研究所。后组建雷达观测训练队,任观测员,并接受苏联军事顾问训练。1952年参加志愿军入朝参战,任雷达站指挥排长。1954年选送长春防空军事学校学习,翌年毕业后,离任雷达团指挥连长、作战参谋、代理情报站站长等职。1959年转业,分配到安徽省委工业部任干事。1964年调《蚌埠报》社,任记者、编辑、主任编辑。1979年开始从事文史研究和写作,并以民国人物为主,已在国内知名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近百万字的作品。其中《在冯玉祥将军身边十五年》(冯纪发口述)、《连蒋介石戴笠都害怕的人——记王亚樵》、《方振武三次遇难记》、《捕杀叛将石友三纪实》、《末代皇妃文绣同溥仪离婚以后……》、《蒋介石何以要杀韩复渠》、《孙毓筠缘何辞去皖督》等,引起较大反响,除许多报刊转载外,北京团结出版社《民国风云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民国要人剪影》、《民国要案寻踪》、河南人民出版社《名人传记选编》等都以单行本在海内外发行。所撰《李国杰》,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的《中华民国人物传》第八卷收入。《在冯玉祥将军身边十五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台湾《传记文学》杂志亦分5期全文连载。省政协《江淮文史》杂志、省地方志编委会《志苑》杂志,均聘其为特约编辑。&&&&&&&&&&&&&&&&&&&&& 选自蚌埠市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纂的《蚌埠人物志》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服装设计考研 应届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