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保心丸有副作用吗是冠心病类用药吗

麝香保心丸这个药怎么样?能长期服用吗治疗心脏病的药什么药效果好?
来自于:辽宁|
提问时间: 21:30:22|
基本信息:
疾病 / 症状:
病情描述:
这个药怎么样?能长期服用吗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医生回答专区
医师/住院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26520收到了:
病情分析:
你好,保心丸是治疗心绞痛或者心肌供血不足的药物。这个是中成药,可以服用。效果不错。
指导意见:
一般情况下如果冠心病或者心绞痛是可以服用的。可以长期服用来预防或者治疗冠心病。另外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或者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冠心病。注意休息和保持心情舒畅。
医师/住院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2471收到了:
病情分析:
这个是一般用来治疗冠心病的也就是心肌缺血性疾病的中成药,可以长期服用,根据你说的情况,您可能说的心脏病是可能是冠心病,可以服用但是不可仅仅服用这个药物来控制冠心病的发展以免耽误病情。
指导意见:
如果您确认时冠心病 或者是不稳定心绞痛等疾病,需要适当的西药治疗不可仅仅服用此药只能说是辅助用药,治疗上一般还需要抗凝降脂控制血压等积极治疗。
TA帮助了147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24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199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家庭用药》―麝香保心丸与冠心病防治
本文发表于日《家庭用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范维琥
&&&&范维琥教授: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等。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
&&&&&& 冠心病是社区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由于其病程长、无急性发作时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而硝酸酯类药物通常可有效控制发作时的胸闷心痛,致使很多病人容易掉以轻心。药物治疗不规则、依从性差,导致很多冠心病人的疾病病理进展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从而导致高住院率及高死亡率。
&&&&&& 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华山医院戴瑞鸿教授指出:预防胜于治疗,提高公众的健康和防病意识,提倡冠心病早防早治迫在眉睫。
&&&&&& 冠心病早防早治体现在冠心病的各个阶段中,如果目前未患冠心病要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医学上称为“一级预防”;已经得冠心病的更要防止冠心病的加重及并发症的发生,这是“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对冠心病患者更为重要。
&&&&&& 现代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结合正在对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主要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或通过药物控制各种危险因素,达到保护血管内皮,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改善心肌血供的目的,从而稳定疾病进展,减少远期心血管事件。
&&&&&& 近年,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概念被频频提起。治疗性血管新生,即通过某些干预,促进缺血心肌血管生长的细胞因子或受体,促进新的小血管生长,建立能够有效供血的侧支循环,达到恢复缺血心肌血供、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的目的,也可以形象地称它为“药物搭桥”。
&&&&&& 当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出现狭窄时,患者缺血心肌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等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会增加,相关受体会上调,能自发形成新生血管,建立侧支循环。但这种内生性的促血管生成物质增多通常不足以建立足够丰富的侧支循环来代偿原有的血液供应,心肌缺血现象不能得到纠正。如果给予药物促进血管生长因子的分泌或相关受体的上调,可能会提高新生血管的生长速度和数量,建立起有效的侧支循环,满足心脏血供需要。所以,治疗性血管新生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有极大的应用空间。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较早进行血管新生方面的研究。基础研究发现,麝香保心丸具有明显的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临床研究提示,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可明显改善缺血心肌血液供应,降低心绞痛的发生率,显著减少心肌梗死等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日,华山医院关于麝香保心丸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研究荣获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这是唯一一个药物研究的获奖项目。
&&&&&& 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相当重要,心脏有病不能等到发作时才去医院,平时就要坚持服药。只有常服药,才是控制病情的最佳手段。药物搭桥的发现将在冠心病预防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麝香保心丸在冠心病的防治中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五中心医院老年病科&& 475003)
  【摘要】& 探究和分析阿司匹林联合麝香保心丸用药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将我院患有老年冠心病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患者,治疗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加麝香保心丸二联用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肝总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其2联用药的临床价值。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总治疗有效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96.7%,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0%,差异较为的明显(P&0.05),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对于治疗老年冠心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麝香保心丸的二联用药手段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建议临床用药上进行广泛的使用。
  【关键词】 阿司匹林;麝香保心丸;联合用药;老年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8-02
  冠心病又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狭窄和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心肌功能的障碍或者是器质性的病变,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较高的患病率和致死率一直困扰着临床治疗的医生和患者。在我国随着社会的人口老龄化逐渐的增加,发病率和致死率更是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故此,对于其预防和治疗更是成为全社会的关注重点。对于老年人来讲,由于其身体素质的下降,体力活动进行较少,故此,多为不稳定性的心绞痛,发病的次数也较多,症状相对也较为的严重。近些年来,在临床上,对于老年冠心病的治疗,采用中药的手段较为的常见,其中麝香保心丸同样的较为常见。而传统西药的治疗冠心病主要采用的药物为阿司匹林,但是单纯采用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故此,本次研究主要就是想通过采用阿司匹林和麝香保心丸的二联用药对老男患者进行治疗,从而观察其治疗有效率,分析其临床治疗的价值。以下是本次研究的具体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老年冠心病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的年龄在75-88岁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80.8&1.2)岁,病程在7-20年之间。对照组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的年龄在75-88岁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82.9&0.1)岁,病程在7-20年之间;治疗组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162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的年龄在75-88岁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8.2&2.3)岁,病程在7-20年之间。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后,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mg/d,药物厂家为德国拜耳制药有限公司。
  治疗组:对于治疗组患者采用口服阿司匹林100mg/d,同时患者口服麝香保心丸2粒,22.5mg/粒,3次/d,药物厂商为上海和黄药物有限公司。
  两组患者在用药的过程中均进行常规治疗,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扩张冠状动脉等。两组患者的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
  1.3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心绞痛的发生次数减少&80%,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生次数减少50%-80%,心电图ST段恢复0.05-0.1mv;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心电图显示与治疗前基本一致,无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检验方法为X检验。若显示P&0.05,即为差异较为的明显,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的比较结果: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显效例数为10例,有效患者例数为11例,总治疗有效率为70.0%,治疗组的患者的显现例数为20例,有效例数为9例,总治疗有效率为96.7%,治疗组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差异较为的明显(P&0.05),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的比较结果[n,%]
  3.结论
  冠心病由于其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对于老年患者,已经严重威胁到其身体健康。目前,临床上对于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段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的手术治疗。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患者的自身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的不同,故此,目前主流的治疗手段为药物治疗。目前就西药而言,阿司匹林是主要的治疗老年冠心病的药物之一,而中药方面,麝香保心丸又是一种目前较为常见的治疗药物,但是单纯的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效果不是非常的明显,故此,本次研究采用阿司匹林和麝香保心丸进行联合治疗。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主要的药理作用为降低血小板的黏聚性和纤维蛋白原,改善血液流变及微循环和软化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等作用。能够有效的减少冠状动脉和血管的血栓形成,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作用。
  麝香保心丸作为一种中药,主要由麝香、人参、冰片和人工牛黄等组成。临床上已经证实,该种药物主要对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功能进行改善,抑制炎症反应,增加局部心肌的一氧化氮的水平,从而对冠心病进行较为有效的治疗。
  本文就是采用两种洋务进行联合治疗,从而分析其治疗有效率,本文数据显示,对照组患者仅单纯服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总治疗有效率仅为70.0%,而治疗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麝香保心丸进行联合治疗,总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6.7%,差异较为的明显,同时也能看出二联用药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总疗效果。
  以上对于阿司匹林联合麝香保心丸的二联用药,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故此,建议临床上进行广泛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朱慧,罗心平,王丽洁,等.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474-477.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95-304.
  [3]李伟英,沈建平.麝香保心丸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114-115.
  [4]陆尽亚,蔡红莉,单益梅,等.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J].江苏医药,):44-46.
  [5]李开亮,司全金,张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远期疗效的评价--《复旦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远期疗效的评价
【摘要】:
麝香保心丸自研发上市至今已达三十余年之久。数十年的临床应用已充分肯定其在冠心病急性发作时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则提示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可有保护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冠脉侧支血管生成、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基于这些理论依据,麝香保心丸的服用模式已由临时含服拓展至长期口服。已有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长期(6个月)服用麝香保心丸临床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那么,在现有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其长期服用的临床疗效如何?本研究为此提供了循证学依据。
1、评估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至少6个月)对冠心病患者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
2、观察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从中探讨麝香保心丸临床疗效的病理生理机制。
本研究前期为一项前瞻性、随机、非盲对照临床试验,后期为针对此项随机分组临床试验的队列研究。
临床疗效研究:入选2005年5月至2006年6月期间,于我院心内科就诊的冠心病患者200名。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配至麝香保心丸强化治疗组(常规冠心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2丸/次,3次/日,6月)和常规治疗组(1:1)。为期6月的麝香保心丸强化治疗结束后,强化治疗组患者自行选择治疗方案:继续口服(维持原量或减量)或停止服用麝香保心丸;常规治疗组维持原治疗方案。所有患者随访终止时间为日,至少每3月随访一次,记录用药情况和临床事件等。主要终点为各类心血管事件的复合终点。
内皮功能研究:临床试验期间,在上述入选患者中,按内皮功能研究要求在麝香保心丸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共入选冠心病患者80名,分别在入选时、随访3个月、随访6个月时检测肱动脉对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血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素(ET)等指标评价血管内皮功能。木研究存随访18个月时对内皮功能研究中40名患者上述指标进行随访,比较常规治疗组、强化治疗组中服药6个月后停药与继续服药患者间的差异。
临床疗效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2.25年(范围0.5~2.75年),强化治疗组发生所有临床事件(23例vs33例)、主要临床事件(20例vs29例)和心绞痛事件(9例vs19例)的患者人数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全因死亡事件(2例vs5例)、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事件(1例vs2例)、心衰事件(3例vs4例)、卒中事件(2例vs4例)、需要PCI/CABG血运重建(2例vs4例)、其他临床事件(5例vs6例)的患者人数均少于常规治疗组,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标准(P>0.05)。强化治疗组在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2丸,每日3次)期间可明显减少硝酸酯类药物的使用(P<0.05)。
内皮功能研究:入选内皮功能研究的40例患者中,常规治疗组18例,强化治疗组22例(其中服用麝香保心丸6个月后停药者12例,继续服用至少12个F月者10例)。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六月疗程组与继续服药组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史、合并疾病、药物使用等方面都具良好的可比性。
三组内比较:18个月和6个月随访相比,常规治疗组(10.66±4.94 vs11.76±4.60)、六月疗程组(11.10±5.28 vs12.58±4.57)FMD有所下降,继续服药组FMD(14.19±4.33 vs12.58±4.57)有所上升,但均未达统计学显著差异标准(P>0.05)。
三组间比较:随访18个月时,继续服药组FMD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六月疗程组FMD水平更接近于常规治疗组,但与继续服药组和常规治疗组的差异均未达统计学显著差异标准(P>0.05)。
2、NO、NOS、SOD
三组内比较:18个月和6个月随访相比,常规治疗组N0(73.00±33.37 vs71.92±62.26)、NOS(32.10±5.85 vs31.33±21.21)、SOD(80.60±6.27 vs75.99±26.02)均略有升高,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标准(P>0.05);六月疗程组NO(100.67±44.72 vs125.22±76.71)有所降低,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标准(P>0.05),NOS(36.28±5.33 vs47.16±16.25)、SOD(81.72±4.48 vs92.50±15.21)均明显降低(P<0.001);继续服药组NO(134.34±67.84 vs125.22±76.71)略有升高,NOS(46.99±7.75 vs47.16±16.25)、SOD(87.22±6.40 vs92.50±15.21)略有降低,但未达统计学显著差异标准(P>0.05)。
三组间比较:18个月随访时,继续服药组NO、NOS、SOD水平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NO:P<0.01;NOS:P<0.001;SOD:P<0.05),六月疗程组NO、NOS、SOD水平介于继续服药组和常规治疗组之间,更接近于常规治疗组,与该两组NO、SOD水平未达统计学显著差异标准(P>0.05),NOS水平与继续服药组间差异达统计学显著差异标准(P<0.01)。
三组内比较:18个月和6个月随访相比,常规治疗组(103.24±37.68 vs101.15±28.99)、六月疗程组(92.64±36.39vs84.71±28.43)、继续服药组(87.75±25.81 vs84.71±28.43)ET水平均有所上升,但未达统计学显著差异标准(P>0.05)。
三组间比较:18个月随访时,继续服药组ET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标准(P>0.05)。六月疗程组ET水平介于继续服药组和常规治疗组ET水平之间,与该两组ET水平未达统计学显著差异标准(P>0.05)。
1、冠心病患者在现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2丸,每日3次,至少6月)明显减少心绞痛事件的发生,减少硝酸酯类药物的使用。
2、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可减少冠心病临床事件的发生率:对全因及心血管疾病死亡、心衰事件、卒中事件、PCI/CABG血运重建事件的发生率有减少的趋势,但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3、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可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停药12个月后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将不再维持,此药理作用可能是麝香保心丸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的机理之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R259【目录】:
中文摘要4-7
英文摘要7-12
第一部分: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临床疗效的评价13-34
研究目的13
对象与方法13-16
第二部分:麝香保心丸长期用药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改善作用的研究34-48
研究目的34
对象与方法34-40
研究结论48
参考文献48-53
课题综述54-6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翁国路;;[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关德祺;梁秉中;郑景辉;丁安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雷燕,王永炎;[J];世界科学技术;2000年06期
商洪才;张俊华;戴国华;曹红波;任明;项耀祖;汪洋;张伯礼;李幼平;;[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年01期
张硕;宋衍芹;岳旺;毛兴荣;鞠传霞;董梦久;郑琼莉;戴小华;李忠业;王莎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年04期
藏瑞鸿;[J];中国社区医师;2004年18期
戴瑞鸿;;[J];中国社区医师;2006年06期
张迎春;智发朝;谭秦湘;贺静;;[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27期
江文德,徐端正,胡国钧,林宝珍;[J];药学学报;1979年11期
华似兰;[J];中成药;2003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朝晖,赵立诚;[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2期
王雪芹;[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1期
王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5期
郭丽娅;牛燕运;金玫;;[J];北京中医药;2010年05期
姚魁武;张良登;王阶;何庆勇;王师菡;;[J];北京中医药;2011年03期
刘强;徐智;毛威;;[J];北京中医药;2011年09期
张军,万利军;[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李予文;[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俞凯;[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高焕民;柳耀泉;王少萍;郭云良;;[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艾长明;;[A];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10学术年会青年论坛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规范化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培训班学术论文集[C];2010年
赵笑东;吴中华;;[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王云飞;阮新民;吴焕林;欧爱华;曹炳君;穆启运;李晓庆;马柳玲;;[A];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焦一鸣;王放;;[A];首届江西省科协学术年会江西省中医药学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马静;龙铟;王宗仁;樊爱琳;王树森;李晶华;姚菊峰;;[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成立暨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精粹[C];2006年
冯玉萍;;[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张敏州;王磊;;[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林海;唐戍平;;[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张奇志;卜培莉;于文强;孟海燕;赵学强;;[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王丽洁;罗心平;王涌;陈为民;陆云;李勇;施海明;范维琥;戴瑞鸿;;[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岩;[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陈鹏;[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刘云涛;[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孙凤平;[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范雪梅;[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周青;[D];复旦大学;2011年
吴同启;[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马立新;[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周迎春;[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葛华;[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牛媛媛;[D];河南中医学院;2010年
张丽丽;[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盖仲辉;[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齐双;[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陈卫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常跃兴;[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许丹;[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蔡志玲;[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刘通;[D];吉林大学;2011年
吴健兰;[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宁;[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王北婴;[J];中国医药学报;1987年06期
谢人明,李胜涛,张小丽,王德华;[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徐国良,李海峰,孙楠,王勇武;[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李方;[J];中国医药导刊;2002年01期
戴瑞鸿;[J];世界临床药物;2003年07期
曾武涛,陈国伟;[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年01期
朱瑾波,李玉鼎,李玉书;[J];河北中医;1996年04期
卢焰山;王子群;卢仁山;黄文增;;[J];湖北中医杂志;1990年01期
黄芬;[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红漫,许其倓;[J];中成药;2004年S1期
许伟源;郭航远;彭放;;[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年12期
王丽洁;罗心平;王涌;陈为民;陆云;李勇;施海明;范维琥;戴瑞鸿;;[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5期
高茂杰;李阳;;[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01期
但三利;林润英;邹晓霞;;[J];重庆医学;2009年07期
李海滨;肖文良;姜志安;张晓光;苏瑞英;赵淑健;;[J];河北医药;2007年11期
王志华;黄姝芬;;[J];海南医学;2007年04期
梁莹;张金盈;魏经汉;姚海木;赵晓燕;刘爱静;梁新义;;[J];山东医药;2009年09期
陈焕清;熊小强;段朝晖;赵凤如;韩智娟;张向葵;;[J];中成药;2009年11期
崔苡菱;袁筱磊;朱轩靖;;[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慧;罗心平;王丽洁;施海明;李勇;范维琥;戴瑞鸿;;[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邬涛;吴清华;;[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王丽洁;罗心平;王涌;陈为民;陆云;李勇;施海明;范维琥;戴瑞鸿;;[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王丽洁;罗心平;王涌;陈为民;陆云;李勇;施海明;范维琥;戴瑞鸿;;[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高东来;廉玉蓉;;[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王丽洁;罗心平;王涌;陈为民;陆云;李勇;施海明;范维琥;戴瑞鸿;;[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洪燕;张廷;;[A];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霍勇;;[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专辑[C];2011年
贺志伟;杨翰文;彭描宇;刘美荣;何银辉;;[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董红梅;黄岚;宋耀明;;[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孙华毅;[N];中国医药报;2005年
胡春松 胡大一;[N];健康报;2007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 戴瑞鸿 终身教授;[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吴志;[N];健康时报;2010年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吕树铮 任芳;[N];保健时报;2007年
徐浩;[N];北京科技报;2009年
记者 朱国旺;[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王泽;[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温馨;[N];大众科技报;2007年
宋丽华;[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亦杰;[D];中南大学;2010年
张秀锦;[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孙贵香;[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8年
Cyprien MBA MBA(恩巴);[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汪奇;[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徐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訾勇;[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曲丹;[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刘文卫;[D];武汉大学;2010年
屈岚;[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Shekhar R[D];郑州大学;2006年
朱慧;[D];复旦大学;2008年
李勇;[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徐建;[D];浙江大学;2010年
杨梅;[D];吉林大学;2006年
张江丽;[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杨磊;[D];昆明医学院;2010年
耿雪;[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李志勇;[D];苏州大学;2008年
严建军;[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麝香保心丸怎么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