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人民幸福的毕业论文写作心得

怎样让你的作文立意有深度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怎样让你的作文立意有深度
怎样让你的作文立意有深度
也有专家提出语文其实通过一篇作文的考查就可以看出学生所具有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人文素养的高低完全可以通过一篇文章反映出来,建议高考语文只考作文即可. 可见,写出有一定深度的优秀作文是多么的重要,这也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导向,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作文的深度是指学生具有在写作当中超越平庸,摆脱童稚,写出有一定个性特征和创新精神作品的一种写作能力.在和同学们谈谈怎样使高考作文立意有深度. 就我们高中学生而言,因有一定的知识积淀和生活阅历,更兼之思维活跃有较多的创新精神和想象能力,如能牢固树立写作的深度意识,在考场上写出有一定深度的作品并不是很难,关键是深度意识的树立和深化能力的培养.而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 跳出个人情感区域. 是指作者能关注现实,眼光不仅仅局限于个人情感区域,能胸怀天下,关注民生,这也正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总原则. 如以“眼泪”为话题,大多数的学生局限于自身狭小的领域,写的仅仅是父母日夜的辛劳,自己受到的委屈,亲人的离去让自己流的泪,这些眼泪就远远不上为日本地震的灾民流的泪和为叙利亚战争中的难民流的泪更震撼人心,更能体现作者的人文素养,更能体现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同样,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很多同学就不假思索的写什么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让我感到很幸福,这样的写法既模式化,又显得幼稚化.而另一位同学写的却是农民工子弟的幸福我的幸福是6 岁有学上,在学校有秋千荡,放学没有歧视的眼光,就显得分分外感人而与众不同. 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能多注意观察生活,关注实事,突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限制.在平时的写作中才有鲜活材料的运用. 二、凡是作文材料中,写到自然的景象,事物,在立意引申的时候学会往人类的美好品质,品德养成上想一想,看是否能有联系. 如冰心老人所写的《一只木屐》,由“离船不远的水面上,已被海水泡成黑褐色一只木屐,”联想到“嘎达嘎达的木屐声音”,再联想到“日本劳动人民的、风里雨里寸步不离的、清空而又坚实的声音????”从而赞美日本人民的坚毅精神. 这篇文章的从随处可见的木屐写到日本人战胜困难的坚毅精神,既新颖,又充满了时代感,从而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匠心和文章的深度. 再看一位同学的随笔: 回到家,遇到下雨,我跟妈妈说:“又下雨了,真讨厌!” 妈妈正色告诉我:“你太自私了!如果再不下雨,那么农民就没有了收成,如果农民没有了收成,你的日子也不会好过.碰到一件事的时候,要多为他人想一想.” 这篇随笔就从自然界下雨的小事,引申到为他人着想的道德层面的角度,显得与众不同,升华了主旨. 再看两个例子. 以“ 声音”为话题的作文,有两种立意, A、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分别列举了泉水叮咚 鸟儿啼叫 风雨雷电的声音. B、即使陷入无声的世界,他们依然奋斗不止. 邰丽华 演绎绝美的舞蹈 ; 贝多芬演奏《命运交响曲》; 海伦.凯勒梦想《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爱迪生最终成为发明大王. 这两种立意大家一看就知道,第一种只是列举自然的事物,而没有引申到人类的优秀品质方面,相比而言就显得肤浅了很多,对于高中生来说,这样的作文已经没有了写作的意义. 三、提出解决的办法,体现你的立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高考作文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正反对比推理,能够运用系统论和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具有思维深度的具体表现.如果仅仅只是罗列一堆社会现象,而不提出怎样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看不出你的能力,认为你只是掉书袋,没有继续培养的潜力,最终在高考中惨遭淘汰.所以要在文中明确的亮出你的观点,在列举分析完问题之后,给出该怎样去解决文章中提出的问题的办法,向阅卷老师充分展示你的看问题的透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老师欣赏你并选拔你. 范例:同样以“声音”为话题,有三种立意、 1、放晚学时看到两个初中生在抢一个小学生的钱时发出的哭 声.我真无奈呀. 2、谁的眼泪在飞 药家鑫的哭声;药家鑫的父母的哭声;社会的哭声. 大家都在哭. (仅是列举现象,没有任何解决的方法) 3、 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 北极熊 东北虎 大熊猫希望得到有效保护的心声 (文中提出要以政府立法、人民监督、加大处罚力度的形式解决保护动物的问题) 这三种立意以第三种最为有深度,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三则材料都关注了社会问题,但第三个立意却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体现了小作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采用逆向思维让你的作文出彩. 这种方法又可以称之为“反弹琵琶法”,具有逆向思维的人能拥有常人所没有的创新能力,所以往往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具体方法指导如下: 1、先在自己第一构思的立意上加“未必”,“不一定”的词语.辩证看问题,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 2、换角度:如时间的角度,以前成立的,现在还成立吗?空间的角度,在甲地成立的论点,到乙地还成立吗? 3、换对象:为以前成定论的事物、人物辩护或批判以前赞扬的人物. 4、注意联系现实中的人生、社会、历史的不良面,才更有写作的意义. 具体的操作可以练习成语翻新,比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不要“班门弄斧”——“弄斧需到班门”;“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未必成”;“玩物丧志”——“玩物长志”.对教育与幸福之内在关联性问题的思考
对教育与幸福之内在关联性问题的思考
&&&&&&&&&&&&&&&&&&&&&&&&&&&&&&&&&&&&&&
朱家存 周兴国
要:关涉人生的教育,必然要关注并增进人的幸福。古希腊教育理论从人的完善与德性出发,内在地把教育与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代以来的教育以自由的概念置换善的概念,而消解了教育与幸福的内在关联性。重构教育与幸福之内在关联性的可能性在于,一方面看到善与幸福的不可分离性,另一方面则要努力实现教育的伦理关怀,使教育获得道德上的完善。
关键词:教育;幸福;善;德性;自由
教育与幸福的关联性问题,是一个有关通过教育能否使人获得幸福的问题。这是所有讨论“教育幸福”或“幸福教育”的、涉及教育观也涉及幸福观的复杂问题。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倘若人们承认在教育与幸福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确定的关联性并且通过教育能够使人获得幸福,那么就必须要回答幸福是什么以及人的幸福到底是怎样得来的问题,同时还要回答怎样的教育才能够使人获得幸福,是所有的教育(现实的教育)都能够使人获得幸福,还仅仅是那真正的好的教育才能够使人获得幸福等问题。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自古以来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要么是单纯地从伦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人的幸福问题,要么仅仅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探讨人的完善问题,而甚少对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作系统的思考;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来理解人类理智对于教育与幸福之内在关联性所持有的态度呢?
一、古典教育的追求内蕴着对幸福的向往
教育与幸福的关联性命题,在古希腊的哲人那里和在近代以来的教育哲学中,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对于古希腊的哲人来说,幸福作为伦理问题,与教育从根本上关注人的德性问题,本然就是内在的一致的。当教育从实践层面关注人生及人的完善时,当古代的哲学家把幸福看作是人的良善生活时,教育与幸福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联性已经蕴含在有关伦理问题和教育问题的讨论之中了。因此尽管古典时期的教育家很少直接明了地讨论有关教育的幸福问题,但是伦理学对于幸福本身的探讨,以及其中所包含着的丰富的意涵,已经表明了教育与幸福的关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即至善,即生活的完满和自我的完善,包括人的才德潜的充分实现和健康发展。幸福总是与善、德性和公正等联系在一起,幸福是最高的善,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公民践行德性,发展完善理智的美德,和以公正为核心的伦理美德,即是幸福。尽管在亚里士多德有关幸福的论述中,基本上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展开的,然而作为伦理问题的幸福之本质,其中就已经蕴含着教育的思想。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外在的善并不能够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幸福的生活无论是在快乐之中或在人的德性之中,还是在二者之中,都属于那些在品行和思想方面修养有素却只适中地享有外诸的人,远甚于属于那些拥有外在诸善超过需用,在德性方面却不及的人”。最优良的生活也就是最幸福的生活。而所谓最优良的生活就是“对于个人或城邦共同体而言,是具备了足够的需用的德性以至能够拥有适合于德性的行为生活”[1]。亚里士多德对幸福及幸福的所作出的阐述表明,个人的幸福既取决于个人的内在完善,“每一个人所得到的幸福正好与他具备的德性和实践智慧以及依此行事的能力”;也取决于个人生活于其中的共同体的完善(最值得选取的生活),幸福的城邦是最优秀的和践行高尚的城邦。概言之,幸福之人即生活于善良城邦之中的善良之人。而要成为善良之人,则需要本性、习惯和理性三者保持一致。这其中的习惯与理性的获得则主要依靠教育。
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观之,对于古希腊的哲学家或教育家来说,教育问题与人的幸福问题,并非是两个问题,而原本就是一个问题,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不能离开个人的幸福与共同体的幸福,同样讨论个人的幸福与共同体的幸福也同样离不开教育。这是因为,无论是个人的内在完善还是个人生活于其中的共同体的完善,都需要教育进行习惯和理性的培养。而良好的习惯也理性(智慧的美德与实践的美德)既是个人幸福也是共同体幸福的必要条件,都是与教育休戚与共的。因此,对教育的追求本身就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的向往,而对幸福的向往则包含着人们接受教育以及接受怎样的教育的教诲。无论是为着共同体的幸福还是为着个人的幸福,人们都必须通过那“真正的”教育来实现自我完善,使自己合于德性的生活,并使与共同体的善保持一致。
不可否认的是,在人类的观念史上,幸福一直是作为伦理问题而被提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作为伦理问题的幸福与作为政治问题的教育就没有关联性。其中的内在关联在于,教育从的完善与德性的获得来说,根本上就是伦理活动,而非我们现代所理解的为着生活必需品的有效获得而开展的日常工作。对于古希腊的哲学家来说,教育与幸福的关系问题因为教师和幸福所共同具有的伦理性而获得了内在的统一性。与今人所持有的教育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必需品之获取的宗旨不同,古代时期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于人的善良生活,在于它与“实践”生活即城邦的政治生活和伦理生活的不可分割性。古希腊哲学家所考虑的问题是,何谓好的生活,以及与此问题密不可分的什么是人之自然之所是。因为这些问题对于人的幸福来说,都是根本性的,任何生活于城邦之中都必需要予以回答的。如果古希腊的哲学家知于我们对此有关教育与幸福之关联性问题的讨论,那么他们一定会非常地惊诧.:这样的“问题”何以成为问题?
二、近代以来教育的幸福问题之被消解
近代以来,教育似乎愈来愈远离人的幸福,不关注幸福本身而关注使人感到幸福的那些外在的条件。教育与幸福之间所蕴含的内在关联性也因此而中断或者变得模糊不清。到底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样的变化,我们对此似乎还没有很好的探讨。但似乎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教育与幸福之关联的分裂,以至于我们现在不得不重新从观念和理智上来思考它们之间本来就已经存在的关联性。
一个方面的原因近代以来的教育去伦理化密切相关。当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并且明确地告诉所有的大众“自然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时,教育的伦理性及其与幸福的内在关联性可以说是基本上已经被清除。教育所表现出来的越来越浓厚的科学知识,而使得原本与伦理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渐渐地遗忘了它所本来的追求。教育不是从根本上去引导儿童去把握善,而是对儿童施加各种影响,以使他们获得能够控制外在客观世界的工具性知识。原本具有伦理性的“教育实践”,愈来愈成为浓厚科学色彩的“教育工作”。然而这只是教育与幸福之内在关联被中断的外在表现。从更为深层的意义看,决定性的改变在于近人思考教育问题,是从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人是目的本身而非为了实现某种终极的目的。由此而带来善的概念为自由的概念所取代。正如一西方学者所论,近代以来观念语境的一个最大的变化,在于自由的概念悄悄地占据了整个讨论的核心位置。“幸福被悄悄地舞台上驱逐出去,而概念‘自由’则取代了它的位置。”[2]这种语境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讨论之中,而且也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在教育学的讨论之中。由于哲学以自由的概念置换善的概念,而导致在教育中,培养自由的公民而不是好公民,成为整个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当教育中最根本的善的概念为要得的概念所取代时,教育之关注个人的幸福,便只具有了形式上的意义。
近代教育自由的观念源自于洛克的理论工作。在洛克的思想体系中,理性乃是个体自由的基础和条件。一切德行和优点的原则在于克制自己耽于满足欲望的能力,欲望即理性未曾占据支配地位的地方。这一克制能力是经由习惯才能获得的,如果趁早实践,它们还能应用得容易和娴熟。……他们第一件应该明白的事情是,他们之所以能得到某样东西,不是因为这样的东西他们喜欢,而是因为他们适合得到它……幼童越小,就越不应该纵容他们难以控制的欲望。他们自己拥有的理性越少,就越应该把他们置于管教者的绝对权力和约束之下。“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在于明白一个人的责任,满足于服从造物主,遵行上帝所给予的启迪,以期获得他的认可和赏赐。”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是洛克的政治理论所赋予人的基本的权利,“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3]。在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等四项权利中,洛克只对儿童保留了自由的权利,而将生命、健康和财产等三项权利都归属于儿童。这是近代民主政治的教育与古典教育之根本的区别之所在。[4]而在康德看来,由于人是目的,因而教育并不能够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而教育儿童。康德承认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防止人偏离人性而成为人。然而康德思想中的“人”已经不是古希腊哲学中的那个完善和有德性的人,而是一个服从道德律令的自由的人。教育作为一门艺术,“一方面是把某些东西教给人,另一方面还要使某些东西靠其自身发展出来”,以“塑造成生活中的自由行动者”。[5]
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则与人们的幸福观的根本性改变分不开。这种根本性的改变表现,古代的幸福到近人那里已经转变为“幸福感”,即当某人说他幸福时,这种幸福总是渗透着言说者对于自己的生活感受以及对生存的体验。由此而带来的,不仅是人们对于教育和幸福之关联性的认识上的变化,而且在更学层次的意义上它还带来了教育实践的根本性变化,即原本关涉的幸福的教育,转而演变成越来越远离个体幸福的教育,成为人们获得能给自己带来外在快乐的工具或手段。幸福观的根本性改变可以在康德那里找到思想的渊源。康德已把幸福理解为“对自身状况的满意”。这里所说的自身状况,并不是自我的一时或某一方面的境遇,而主要是指其所处的整个生活状况;所谓幸福或幸福感,则意味着对整个生活状况的满意。当幸福被理解是个人的幸福感时,这种对于幸福的完全不同的理解,导致人们更多地把幸福看作是主观的、需要更多外在的条件(外在的善)才能够实现的东西。一种有着客观标准的古代的幸福观就演化成单纯具有主观色彩的近代幸福观。使人获得的外在的善在人的幸福之中占据了决定性的地位。外在的条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外在的善”)对于个人的幸福来说原本只是充分条件,而到了近代由于物质对于精神的强暴而成为必要条件。这种幸福观割断了幸福与完善、幸福与德性的联系,同时也割断了幸福与教育内在关联性。当幸福被理解为以自我对生活的满意为内容时,人的主体性特征也因此而凸显出来。德性和完善从教育中渐渐退隐,而权利与自由的概念则开始成为人们理智思维所关注的核心。教育与个体的幸福之间的联系虽然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这种关联性已经不是内在的,而仅仅是非常表面的、虚弱的联系。由于二者之间联系的虚弱性,教育在更多的时候就不是在努力地促进个人的幸福,而是努力在非物质化的意义使人感觉不幸。由于教育是在教育年轻人如何致力于获取外在的善,而诸外在的善对于个人真正的幸福,也仅仅是充分的条件;因而原本致力于风在善的教育,便只能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满足于个体对快乐的享受。
教育观和伦理观的双重变化,促进教育与幸福之内在关联性发生改变。原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现在成为两个不同的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两个分裂的问题。人们要么谈论教育,要么谈论幸福;而即使将教育与幸福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也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逻辑关联,成为某种牵强附会的任意关联。总体上看,“什么好的或正当的生活”问题为“应该怎样生活”的问题所取代,乃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古代希腊虽然没有直接言说教育与幸福的内在关联性,但是在整个有关伦理问题和教育问题的探讨与思考中,都始终包含并贯穿着教育与幸福的内在关联性问题。
三、教育关涉幸福的可能性重构&
如果我们把幸福看作是人的终极的追求,那么如何获得幸福或人怎样支变得幸福,就应当是教育学所应当关注的问题。教育关涉人,关涉人生,因而不能不关涉人的幸福。问题不在于教育是否应该关涉个人的幸福问题,而在于在当下功利主义的教育语境下,在幸福的快乐主义的观念支配下,教育对于幸福之关涉的可能性以及它的现实性。为此,我们需要通过澄清流的幸福观与教育观,重建教育与幸福的内在关联性,应该看到,完全跳出现代人们所持有的幸福观与教育观,有着相当大的艰巨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幸福观与教育观的澄清不可能。对我们所持有的幸福观与教育观之澄清,乃是重构教育与幸福之关联性的前提,也是理论思维的必经环节。对此,我们将从经验层面和伦理层面两个方面来反思我们无法逃避的幸福观,再以此反思为基础来检视我们当下的教育观。我们相信,教育可以促进个人的幸福,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幸福。
首先,从幸福的经验论层面上看。个人的幸福总是经验性的,也自己对自我生活的经验和体验相关,因而是与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联系在一起的。杨国荣指出,作为幸福感的表现形式,满意不仅蕴含着对生活状况的认知,而且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涉及对相关生活状况的评价;惟有当主体对所处生活状况作出了肯定的判断,幸福感的形成才成为可能。就其实际内容而言,对生活状况的这种评价过程,总是受到价值观念和价值原则的内在制约:价值观念和原则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评价的准则。当生活状况合乎主体的价值期望或价值追求时,主体往往会对其作出肯定的评价,并相应地形成满意和幸福之感。不难看到,这里同时涉及了生活手段与生活目标的关系:生活的状况包含着生存过程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条件,价值观念则规定着生活的目标和生活的理想[6]。由此来看,即便是单纯具有主观意蕴的幸福观,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包含了客观的内容。就这个层面而言,教育应当也能够使受教育者一方面认识对其生产状况作出恰当评价的准则和标准,另一方面准确地认识自己的生活状况,以为生活评价奠定事实基础。当教育试图在这两个方面有所作为时,它需要教育者能够作出巨大的努力来摆脱对公众口味的迎合,而批判性地对待各种虚假的幸福观。教育者不仅应该成为儿童幸福的教育者,更应当承担起公众幸福的教育责任。
其次,从幸福的伦理层面上看。重建教育与幸福之关联的可能性,在于这样的一种认识,即不管我们是如何看待满意的幸福观,道德上的完善或完美,总是以存在本身的完善为题中之义,后者同时又构成了幸福的内容;从而道德的完美,亦相应地包含着幸福。而道德上的完善,又总是与教育难以分开。然而,当我们试图在教育、道德完善与幸福之间建立起逻辑关联时,就必须要实现一个前提的转变,即教育必须从当下对科学知识的教育回归到它原本所具有的伦理精神和品质。教育必须要回归到它原本就具有的以存在的完善为旨归的本真状态。人的完善或存在的完善,从根本上来说是道德的完善。
然而,重构教育与幸福之内在关联性的努力,仅仅停留于对幸福观的反思与澄清是不够的。当我们一方面努力地思考个体幸福的本质及获得幸福的条件时,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考虑怎样的教育才能够使得它所教育的对象能够从中获得幸福的问题。因此,第三,我们必须要追问这样的问题:教育本身是幸福的吗?当我们从幸福观的两个层面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时,教育的幸福问题也就转化为教育对其自身状况进行评价的问题,以及教育本身是否是一种道德上的完善问题。在我们看来,一种教育如果它本身就是不幸福的,那么这样的教育又如何能够增进它的对象的幸福?因此,重构教育与幸福之内在关联性,就必须站在教育完善的立场,对当前教育所出现的过分的功利化和快乐主义的取向进行批判性反思,必须将人们所抨击的教育问题看作是更为隐蔽的有关本真教育的虚假表现。为着增进受教育者终身的幸福,教育必须要有一种更为强烈的伦理意识以及对受教育者的伦理关怀。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人的幸福是与他作为存在者的完善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是与他的道德完善联系在一起的。
进一步说,重构教育与幸福的内在关联性,需要让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而非成为年轻人的“名利场”。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园,乃至到近代的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所主张的学校教育,都是立足于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只有当学校注重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只有教育应当偏重于人的灵魂的伦理特性,只有当良好的教育能够对人的心灵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通过改善心灵、陶冶心灵、纯化灵魂而把人培养成为高尚的人,即富有理性的人,教育才能够获得它应有的幸福,教育才能够切实地增进受教育者的幸福。
[1]亚里士多德著,颜一等译:《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8-229页。
[2]尼尔斯&托马森著,京不特译:《不幸与幸福》,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l页。
[3]约翰&洛克著,叶启芳、瞿菊农译:《政府论》(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37-38。
[4]约翰&洛克著,熊春文译:《教育片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12l、13l页。
[5]伊曼努尔&康德著,赵鹏等译:《论教育学》,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15页。
[6]杨国荣:《作为伦理问题的幸福》,《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8。
这篇论文是对教育与幸福之内在关联性问题的思考,全文的思路非常清晰,全文以时间为线索,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古典教育的追求内蕴着对幸福的向往;二、近代以来教育的幸福问题之被消解;三、教育关涉幸福的可能性重构。
首先,古典教育中,对于古希腊的哲人来说,幸福作为伦理问题,与教育从根本上关注人的德性问题,本来就是内在的一致的,表明了教育与幸福的关系。因而无论是为共同体的幸福还是为着个人的幸福,人们都必须通过那“真正的”教育来实现自我完善,使自己合于德性的生活,并与共同体保持一致。其次,近代以来教育,教育似乎愈来愈远离人的幸福,不关注幸福本身而关注使人感到幸福的那些外在的条件。并从近代以来的教育去伦理化和人们的幸福观的根本性改变两方面论述教育与幸福的关联分裂的原因。最后,论述重建教育与幸福的内在关联性,也从经验层面和伦理层面两个方面进行反思。
总之,通过阅读全文,我们能认识教育与幸福之内在关联性问题,并了解教育与幸福之内在关联性,对以后的教学中的幸福教育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和借鉴意义。
本文符合论文的基本要求,本篇论文用词较准确,论述恰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把“个人梦想”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结合起来?(500多字作文,可以从网上摘抄,但是不能直接复制粘贴,稍微修改就可以.)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把“个人梦想”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结合起来?(500多字作文,可以从网上摘抄,但是不能直接复制粘贴,稍微修改就可以.)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把“个人梦想”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结合起来?(500多字作文,可以从网上摘抄,但是不能直接复制粘贴,稍微修改就可以.)
  不管是中国梦,还是你的梦,只要是梦,都会有梦醒的时分,当大梦醒来的时候,天也许就亮了,光明的未来只有在梦醒以后才能看到.  200多年前,拿破仑就说中国是东方的一只沉睡的狮子,连苍蝇都敢在他的脸上叫几声,可惜这条巨狮真到今天仍然没有醒来,仍然在做着虚幻的中国梦,唤醒这条巨狮,祖国才会有希望.  近代以来,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经过百余年的努力,仍然未能成功,其原因就是不能清醒的看清未来,爱做黄梁美梦,60年前做赶英超美的梦,50年前做解放全人类的梦,40年前做四个现代化的梦,30年前做致富的梦,20年前做小康的梦,10年前做和谐的梦,现在又在做大而无当的中国梦,该到醒来的时候了,该踏踏实实地走民主宪政的道路,国家才能真正走向富强.  看到媒体上一片歌功颂德之声,对爱国的片面理解和宣传,使整个国民的独立思考越来越少,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所取得的成就正在被落后的体制所造成的巨大腐败所侵蚀,国人必须从梦中醒来,必须积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再来一次拨乱反正,否则,所谓的中国梦,将会成为空中楼阁,南柯一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考论文写作构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