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敏看一本书,已知已看的页数是未看的十五分之八,小敏已看了这本书的1.5等于几分之几几

  很久以前看到“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清华大学教授倾力推荐的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等等书单,这些书单没有什么介绍,点鬼簿似的,我就挺怀疑出这书单的人自己是否都读过。就萌生了自己写个书单的想法,把自己读过的觉得有价值的书写上几句评论,希望对看的人有点帮助,也算是自己的一个读书总结。
楼主发言:176次 发图:
  1.《往事并不如烟》。  作者章诒和,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之女。有了这背景,章先生这本书也就大概知道写的什么内容了。在自序中写道:“这本书是我对往事的片段回忆,但它不是回忆录。”血泪的记忆,书中写了罗隆基、储安平、聂绀弩、康同璧罗仪凤母女、张伯驹潘素夫妇......他们个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书又名《最后的贵族》,书中的贵族写的是康同璧——康有为之女。至少让我们读到什么样才算是贵族,很显然,加上“最后的”三字,说明在章先生眼中,再没贵族可言。现在泛滥得好多&最后的.....&。自序最后写道:“书是献给父母的。他们在天国远远望着我,目光怜悯又慈祥。”冒昧揣测一下章先生想为这些被藐视、被践踏的人谱上安魂曲吧。章先生的主业是戏曲研究,写的文章有文采,偶尔诗词的运用都恰到好处。有感情,该怨就怨,该恨就恨,该惋惜就惋惜,与张中行先生的回忆录比起来,我更喜欢章先生的风格。最初知道这书,是去旁听书法课,那位好喜欢的老师介绍的,只可惜这书在大陆不好买,只看过电子版,朋友在学校大四学生摆摊的地方居然收购到一本,我只能说她太幸运了。但愿以后能搞到一本。  
  第一篇书评论写得还挺严肃、沉重的。慢慢更新。
  多年前在广州一个地摊上也买过一本,不过看了开头就放下了,不知书还在不  
  2.《京城玩主张伯驹》  通过上一本书对张伯驹有了一点了解。偶然在学校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就借来读了。虽然这书的两位作者不是什么名人,但这书写得也不错。书名很好,张伯驹的一生确实可以“玩主”二字概括。张伯驹是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词人、京剧艺术研究家。很具有传奇色彩。为了中国的书画不流失到国外,张伯驹散尽了下辈子都花不完的金山银山。是大收藏家,建国后基本上都捐献给了国家,比如陆机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但是后来也被整得挺惨的。  这本书张伯驹好友袁克文也占了一些篇幅。张伯驹、袁克文、溥侗、张学良并称民国四公子。袁克文是袁世凯的二公子,主要成就在词上,有《寒云词集》,还是沿袭的温庭筠、柳永的词风,写爱情美女,相思怨别居多,出入秦楼楚馆。爱看戏,自己也粉墨登场。反对其父称帝的诗句“隙驹留身争一瞬,蛩声催梦欲三更,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流传甚广。红豆馆主溥侗精于昆曲、京剧,对于京剧则生、旦、净、丑全能,是庆室宗亲。至于少帅:国名党的罪人、共产党的功臣。  张伯驹的词延续了辛弃疾、刘克庄一脉,虽然不是周汝昌先生所说那样高:词始于李后主、终于张丛碧(伯驹)。但也很有特色。兹录一首喜欢的张伯驹词:  八声甘州 三十自寿  几兴亡无恙旧河山,残棋一枰收,负陌头柳色,秦关百二,悔觅封侯。前事都随流水逝,明月怯登楼。甚五陵年少,骏马貂裘。
玉管朱弦欢罢,春来人自瘦,未减风流。问当年张绪,绿鬓可长留?更江南落花肠断,望连天,烽火遍中州,有华筵在,杖酒销愁。  附带介绍一下《春游社琐谈》,是当时的很多文化名人如叶恭绰、于省吾、周汝昌等人所写,内容多是关于金石、书画、历史、轶闻、掌故等方面的随笔,很有意思。
  3.周汝昌《千秋一寸心》  相信很多人知道周汝昌是红学研究员,却不知道他还是诗词学家。看到天涯上很多人对周老的谩骂,当中很多不服周老对红学的见解,但对于诗词他们还是承认周老在这方面的造诣。周老自己也写诗填词,我看过的很少,没什么资格去评价。他对诗词方面的文章倒看得不少。这本书是诗词鉴赏的集子,主要研究的是唐诗宋词,只有两篇不在这个范围。这本书有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展示了中华汉字之美。对于炼字的分析很深,用浅显的文言写成。对于文采、神韵、性灵、境界等不好把握的词都有一些论述。对于音韵美几乎每篇都有提到,入声字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已经相当陌生了,周老的文章里一再点出。里面有很简单的诗,比如杜牧《清明》。经过周老的一番讲解,原本觉得简单的诗也会发现奥妙无穷。也有挺难懂的词,比如吴文英《探芳新.吴中元日承天寺游人》。周老比较酷爱吴文英词,自古来吴文英词毁誉参半,我自己也不怎么欣赏他的词,挺难懂的。其实这本书我感觉还是不是很适合诗词阅读量少的人,周老很多时候只是点拨了,更多的是需要靠个人去悟。当然了,诗无达诂。有些见解也值得商榷,这是古典诗词本身就存在的问题,也是一种美感所在。其中新的观点、新的视角也不少。比如王国维不赞成周邦彦“桂华流瓦”代字的使用,周老正是讲出了这几个字妙处。“读古人词,既须赏其笔墨之妙,更须领其心性之美。如此等词,全是情深意笃,一片痴心,亦即诗心之所在。”这样的论述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本书也不是完全没有瑕疵。比如说《锦瑟》一篇,私意以为周老还是没有说出个名堂来,当然喽,这一篇本来从古至今都没个定论。看过不少解说《锦瑟》的文章,始终没有看到一篇很满意的。  周老编注了《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注解水平挺不错的,还是值得一读。    
  @wsajcjj888 3楼
00:50:10  多年前在广州一个地摊上也买过一本,不过看了开头就放下了,不知书还在不  -----------------------------  不喜欢这种风格吗?
  4.《红楼梦》  说到周老,就不能不接着说《红楼梦》。周老别署解味道人。《红楼梦》中唯一算是曹雪芹自己的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他诗水平参差不齐也只是因为人物剧情需要,站在他人角度写的,不能算作曹雪芹诗)。《红楼梦》耗了周老大半辈子的心血,希望点校出一个接近曹雪芹原著的本子,不管是解对了还是解错了,在一间小屋子里读自己喜欢的书,这份执着也对得起“解味道人”这几个字。不喜欢看到别人的谩骂,文学的东西又没个标准答案,只是自己的读书心得罢了,解得好与不好,理解了作者意思与否就是水平问题。也没必要踩低了别人来抬高自己。媒体也是乱戴高帽,什么“红学泰斗”、“国学大师”就往人头上戴。这就引来更多的非议。私意以为介绍周老红学研究员、诗词研究员、书法理论家,这就差不多够了。  《红楼梦》的确好看,想说的说不完,也说不好。说一个好的,里面包罗万象。不管是医药、建筑、花卉、诗词等等。都说得头头是道,感慨曹雪芹懂这么多,他人怎么能望其项背。喜欢这种包含知识很多的书,这书不管翻到那一页,都能读下去——当然喽,后四十回我是不爱读的。现在的红学家都往《红楼梦》之外的文字走,发展了“曹学”,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走偏了,我自己还是不爱读这些考证的文字,只是读读带着脂批的文本本身。从中得到些乐趣。  十年前买过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是俞平伯先生点校的。可惜后来借给同学弄丢了一册,另一册也找不到了。后来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岳麓书社《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68元,价格还算公道。这个本子感觉很不错,脂批以红色小字标出,一共八十回。其他本子,据说漓江出版社《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不错,没有看过。还有就是上海三联书店《脂砚斋评石头记》。这个本子也是周老点校的,只是删除了周老的评语。对于不喜欢周老按语的人,这是个不错的选择。我自己呢还是希望以后买本《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如今没工作,囊中羞涩啊。    
  5.何马《藏地密码》  《藏》也是一部知识丰富的小说。对西藏好奇的人,这本书我感觉相当合适。西藏有太多的神秘,大丛林、驯兽师、食人族、藏传佛教等等。何马的知识也很丰富,对西藏历史、地理、枪械等都有深入研究。我个人是喜欢读这种知识丰富的书,读起来轻松又有趣。  卓木强巴等一行人深入西藏去寻找帕巴拉神庙,与此同时莫金等一行人也同时出发,在路途中的争斗非常激烈,还有丛林的险象环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相信喜欢看探险的人看几页就会被吸引的。这本书我看得还有点入迷,里面很吸引我的是密修者塔西法师,我甚至有些怀疑到底现实或者曾经存在这样的高手。强巴这个硬汉的坚强,让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  最初说写到第七册就会出大结局,我看到第七册还没出,我就没看了,已经从中得到乐趣,看没看完都无所谓,貌似一共有十一册。  《藏》是我弟介绍给我看的,对我弟的鉴赏能力挺自信的。还介绍过《白鹿原》、《后宫》等书,也说过李白《长相思》、关汉卿《四块玉》,还有贺双卿等人。记忆深刻的是他在学校后山吟郑协《溪桥晚兴》: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最初也是他让我注册天涯,只是那个号弄丢了,再找不回来。
  @梨花香yyy 8楼
20:03:14  4.《红楼梦》  其他本子,据说漓江出版社《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不错,没有看过。还有就是上海三联书店《脂砚斋评石头记》。......  -----------------------------  周老的那本不咋的,有一个脂砚斋就已经够了,何必再让周汝昌勾着鼻子走。  三联的更加令我失望,和另外一个什么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纯粹就是借用三联名气。看来三联为了赚钱,也顾不得脸面了。
  6.《平凡的世界》  这部100万字的小说获得了第一届矛盾文学奖。这本书也耗尽了路遥的生命,在43岁的年华陨落。路遥写这部小说的时候翻阅报纸的手指翻出了茧子,这里面有很多很好的句子。“最令人痛心和难以接受的是,当生命的花朵正蓬勃怒放的时候,却猝然间凋谢了。”这也是路遥自己的写照。正如书名一样,这部书的主人公孙少平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去惊涛骇浪的人生,只是在这平凡的世界里面读书、劳动。这也是打动很多人的地方。以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黄土高为原背景,有一种历史的再现。读过的这样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有《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白鹿原》,挺巧合的,它们都获了“矛盾文学奖”。  这本书是初中看的,好多年了,大多情节都记不得了。历史老师说他看了一个晚上看完的,我看了好多个早自习才看完了。前面几十页大规模描写农村环境,看起来是够累人的,感觉很繁琐,逐渐读了几十页后也就进入佳境了。这书不像《藏地密码》读几页就能吸引人。书写完了也只是很平凡的故事,在这平凡的故事里面,教人的是“坚强”二字,颇具《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的风味,不过我是不爱看国外的小说。看的差不多都是国产货。有个同学说他们西安人差不多都读过这书。我想这书在陕西影响不同一般啊。西安的贾平凹我也挺喜欢的。  这本书里面印象深的就是这里面的青年男女貌似没有一个人得到了幸福。润叶、少安等人的婚姻后来都挺悲惨的。那时候读书觉得路遥写得好残忍,到后来也渐渐觉得生活本身就太多悲剧,往往悲剧更耐看。  前两天看到天涯有个帖子说这书是垃圾,我也没好好看这帖子。“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老杜这话用到现在仍然合适。  
  @梨花香yyy
20:03:14  4.《红楼梦》  其他本子,据说漓江出版社《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不错,没有看过。还有就是上海三联书店《脂砚斋评石头记》。......  -----------------------------  @但见花开落 11楼
10:15:42  周老的那本不咋的,有一个脂砚斋就已经够了,何必再让周汝昌勾着鼻子走。  三联的更加令我失望,和另外一个什么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纯粹就是借用三联名气。看来三联为了赚钱,也顾不得脸面了。  -----------------------------  那您觉得哪个本子好呢,谁点校得好。我正准备买一本。岳麓那本?
  啊哈哈  
  岳麓那本,如从实用角度,确实是一本很好的书,物美价廉。  如果不缺那点银子,从收藏的角度,可以买套精装一些的,当当网上就有不少。要求要一点的话,就弄一谈影印版的玩玩。
  @但见花开落 15楼
10:54:39  岳麓那本,如从实用角度,确实是一本很好的书,物美价廉。  如果不缺那点银子,从收藏的角度,可以买套精装一些的,当当网上就有不少。要求要一点的话,就弄一谈影印版的玩玩。  -----------------------------    受教了,这本看起来高端大气,就是不知道谁点校的。话说影印版你们到哪搞的,前段时间有个聊天的人说他就爱看影印版的古书。
  @梨花香yyy 16楼
11:07:34    受教了,这本看起来高端大气,就是不知道谁点校的。话说影印版你们到哪搞的,前段时间有个聊天的人说他就爱看影印版的古书。  -----------------------------  单指脂砚斋批评本来说,就有非常多的版本,为此还专门有了红楼梦版本学,因为不同的本子上面的脂砚斋批语也有些不同。为了阅读欣赏的方便,有出版社就出版了综合多个版本脂砚斋批语的版本,就是所谓的“脂汇本”,图中的正是此种。  影印版有些贵,不少版本也很难买到了。当当网上就有一些,或者到网上搜索一下二手书店,也可能会有的。
  7.《论语》  说了两部小说,来点经典。私意以为中国的读书人都应该读读《论语》。微言大义也用不着我说,很受用的一本书。  谈谈我看过的几个论语的注本。  最普及的版本还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直到死前还在反复修订,他的很多思想都体现在里面。训诂方面也还是很不错的。现在中华书局中华文库这个版本简体横排,排版也很精致,相当不错。  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书有注释有翻译,对于一般水平的读者,先读这本书是很好的选择。杨先生是修辞学上的大成者,对于句子比较注重从语法的角度分析,是个很明显的特色。这本书也有不足,注释太过简洁,有的地方强行翻译,成了明显的硬伤。  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49年去台湾的好多大师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相当陌生了。这本书也是注释和翻译一起的,注释非常详细,参考的版本比较多。挺严谨,很多说法都比较谦虚谨慎。看得出先生在这本书上用力颇勤。对于有的翻译不了的地方,比如断句,也没翻译。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版本。  辜鸿铭《辜鸿铭讲论语》: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千万别认为这是辜鸿铭的原著,我当时买到后就感觉有点被骗了。辜先生当时是把论语翻译成英文,如今这本书不知道是谁又把这英文翻译回来成汉语白话文,也就是这本书“辜讲”部分。因为该书没有说明编者是谁,也没说译者,更美前言后记。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辜解”部分,是编者摘取《辜鸿铭文集》中相关部分来解说。辜先生学贯中西,爱用西方圣哲、诗人来与中国的先人对比。总之是其它书不会有的,是一个特色。挺有趣的一本书。书中的“编者注”部分讨厌了一点,《辜鸿铭文集》中的文言已经很简单了,编者再翻译一次,画蛇添足,占篇幅。那个时代都向西方学习,把西方的东西引进中国,只有辜先生把中国的东西往外输出,也注定了他的寂寞。这是一种“执拗的低音”。  钱穆《论语新解》:钱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只是这本书我感觉不怎么好,新的观点比较少,注释也基本不标出处,比较冗长,著述时间比较少。可能是我没有读出好处吧。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书的封面写了一句话: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只这一句话,这本书就有必要翻翻。这本书我没读完,只是看了一点。  说几个没看过的版本。何晏《论语集解》、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这三本书是治论语必读的。李泽厚《论语今读》是用哲学的思想解读。南怀瑾《论语别裁》貌似评价不太好,不过南怀瑾先生确实是传道者。杨树达《论语疏证》是用先秦古籍中的句子来解释《论语》中的句子,杨先生的学问陈寅恪先生都很佩服。这本书也看过一点,没看完。  我觉得还是应该多看几个版本。对于一些解释版本之间的差异都挺大的。比如“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多看点总是好的,值得读一辈子。      
  8.金庸武侠(一)  大学过后才开始看金庸的小说,一直到现在爱看武侠电视剧,不管哪个版本基本上都看过。看过的武侠小说也挺少的,加起来也不到十本,基本上都是看金庸的。前面的书评涉及书内容本身的还是很少。在这里发一篇旧文,算是弥补、平衡一下。这篇随笔在我的帖子里面也有,发到这里看也比较方便。  玉箫吹散秋魂影,揉作半天风絮  ——周星誉《迈陂塘》  绝情谷里,杨过夜里不告而别。陆无双心中大痛,程英道:“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聚,散了又散,人生离合,亦复如斯。”黄蓉眼中外柔内刚的小师妹,却也流下泪来。我想着白云终有再聚之时,程英对杨过的情意也只能寄托在她那玉箫声中。之前养过在程英茅屋里养伤,程英把“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写了一张又一张,把《淇奥》里“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几句吹了一遍又一遍。我想程英是愿意一直这样下去的。后来李莫愁找上门来,程英已知在劫难逃,索性置之不理,想到自己一生孤苦,能死在自己心仪之人身边也不枉了。于是调弦转律弹起《桃夭》,弹得缠绵欢悦。这时候我想程英是幸福的。  之后两姐妹隐居在嘉兴。书中写黄药师想带两人出去散心,两人终是不愿。我想她俩是在等待杨过吧。杨康死在嘉兴王铁枪庙,书中写道杨过十六年后才想到来安葬父亲骸骨。我倒觉得这样处理不是太好,试想杨过一直念着报仇,只是被郭靖的大仁大义所感动,对黄蓉一直都有龃龉。此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父亲是咎由自取,仇并不值得报。如果可以写杨过十六年间多次来到这里。我想也还是比较合适的。这样呢,还可以暗示出他终究过两个结义妹子家门而不入。多少风吹起竹影动的刹那,她俩多想是杨过的到来,可终究是“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华山众人分手之后也没说程英的结局,我想也外乎是月夜之下,一身青衫,一管玉箫,想那黯然销魂掌的身影。而她那单相思也就如满天的风絮,飘啊飘,最后落在了被梅雨润湿的泥里。如果说李白“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嫣然”的相思还有几分洒脱,那么程英 “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色三分,半分随流水,半入尘埃”的相思就只有苦涩。书中的女二号是郭襄,而我却更喜欢程英。  以前想写点关于《笑傲江湖》里衡山掌门莫大先生的文字。现在觉得莫大与程英倒是有些相似之处。都是古道热肠、仁义聪敏之辈。虽都是配角,可我却很喜爱。但这不是我主要想写的。我想写两人的曲子。  莫大先生外号潇湘夜雨,因为爱拉胡琴,总是那曲《潇湘夜雨》。我去查找,貌似并没有古曲《潇湘夜雨》,查到相关的是马致远散曲《寿阳曲.潇湘夜雨》,想必没有多少联系。书中写道任我行问莫大有什么事想不开,弹这样凄苦的曲子。书中没有说明,我猜想莫大或许也曾为情所困,没能与佳人终成眷属,落得孤单形影,混迹市井之中。想不出金庸写《潇湘夜雨》的出处。那我就一厢情愿地用两句来说潇湘夜雨的出处。秦观“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以及黄庭坚“江湖夜雨十年灯”。 郴江舍郴山而流下潇湘去,莫大多少个十年漂泊在江湖的夜雨之中想那潇湘。莫大身材瘦长,脸色枯槁,青布长衫。凄风苦雨,枯槁背影后,响起苦涩的弦调,一声声滴人心碎。书中最后写道莫大在令狐、任二人新婚之夜,隔墙奏了一曲《凤求凰》,可也脱不去悲怆的味道。  程英与莫大。一管玉箫与一把胡琴。一俗与一雅,不一样的曲调,都同样是为了把那寂寥慰。    
  9.《诛仙》  修仙玄幻的小说只看过两本,除了这本,还有一本小四的《幻城》。都挺好看的。这本书出来很久了我才看到。一看就被吸引了,高手如林,人物众多,形形色色。挺反感一天到晚看玄幻小说的行为,认为这些书没有太多营养。只是我自己看到这书时,我倒是可能有一点理解他们,虽然看完了没多少收获,但是看的时候的确有点痴迷,从中得到一些好奇心的满足和一些快乐。看书,得到快乐就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反反复复出现在书里。我感觉作者萧鼎貌似把这句话理解错了,或者说没有理解到位。这书给留下了太多的未解之谜,比如周一仙到底是何许人物?鬼先生又是何方神圣?万剑一到底犯了什么错?这里面书里面都没有回答。给人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场面太大,细节的东西顾不上,没能处理好,结尾让人挺可惜的。不管怎么说,也是一本好书。至于《诛仙2》,我没看过。大家的评价是块鸡肋。  
  又要出发了,但愿这是最后一次在外面长时间的漂泊。。
  10.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很早就听说这本书好看,直到后来因为一个人,才看了这本书。作为一个信教的回族人,真正的穆斯林,爱整洁,爱干净。对不起这个人的地方太多,也是因为我的错,最后再没法挽回,如今说这些也只是“多余的话”。  也结交了几个回族的朋友,都挺不错的。虽然他们不信教,不是那个人那样是天生的穆斯林,但是都曾经是好朋友。  到现在过去四年了,很多情节我已经记不清了。这本书的结构不错,铺垫的悬疑很多,矛盾推到至高点。大量的描写玉器方面的知识,也是很有看点。至于书中的爱情很纯洁也很凄婉。文笔很好,可圈可点的句子很多。
  11.平狄克《微观经济学》  这是一本国外的教材翻译过来的。和国内高鸿业编的《西方经济学》。真觉得国内经济学的书弱爆了,尽是瞎扯。国内的书都是一条条的定理,公式。枯燥无味,读得云里雾里。而西方编的书总是从生活中出发,用简单的例子推导出来结果。这本书即便是不具备导数知识,也能读懂,通俗易懂吧。  西方人一直以来不承认中国有经济学家,让他们心悦诚服的只有一个马寅初。当年清华经济学专业的留学生,一定要得到校长马寅初签名的毕业证书才肯毕业。只是老马被打倒得太早了。  其实不是搞经济学专业的人,这本书也是值得一读的。大部头,有六七百页,其实也不难。读下来很有收获的。  
  楼主加油,多分享点!~
  章诒和的书带有明显的怨气,虽然可以理解,但太激烈的情绪,就让历史变成了文学。
  回复第24楼,@jxvane  楼主加油,多分享点!~  --------------------------  谢谢啊,在学校没有多少时间,有空就写点。  
  回复第25楼,@魏仁富  章诒和的书带有明显的怨气,虽然可以理解,但太激烈的情绪,就让历史变成了文学。  --------------------------  其实我觉得就是因为章带着怨气才能写出这样好的作品。她满腔的不服气是要说出来。季羡林的文章看似平淡,实际上同样怨气很重,就是不甘心,不服气。我个人不爱看用平淡的语气写成的东西。比如周作人啊、张中行啊。至于有没有让历史歪曲,我想这个也不会太多。看历史多参考点书就行了。  
  12.岳南《南渡北归》
  岳南为了写这本书花了八九年的时间跑遍了好多地方搜集资料。这份执着,足以让现在急于出书的学者汗颜。这本书分南渡、北归、离别三部。通过写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踪迹,再现了当时的历史。  南渡写了日本打进北平,这些大学的教授被迫南迁。其中拖家带口的艰难 真是一把心酸泪。李庄和西南联大的历史已经不为人熟知了。北归
就是抗战胜利之后学校迁回北方。最后一部离别,读起来真的让人伤心。离去的在台湾也不好过,留在大陆的被迫害,被逼死。大师之后再无大师,背说烂j的话,依然是现实。
  岳南 在书中没有评价好坏,字里行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感悟。我认为这样写这一段的历史,读书人都应该去了解一下。  尽管有人说岳南写书带了个人好恶,但是我想但凡有血有肉有心肝之人又怎能不心痛。书中每子章节都有注释出处,说明并不是信口开河。如果说推荐一本历史书,这本是我观念中的首选。  三部非常厚,读完了可以思考的东西太多。  上课用手机写的,引号用起来不方便,抱歉。  
  回复第25楼,
@魏仁富  章诒和的书带有明显的怨气,虽然可以理解,但太激烈的情绪,就让
。  --------------------------  @梨花香yyy 27楼
09:48:07  其实我觉得就是因为章带着怨气才能写出这样好的作品。她满腔的不服气是要说出来。季羡林的文章看似平淡,实际上同样怨气很重,就是不甘心,不服气。我个人不爱看用平淡的语气写成的东西。比如周作人啊、张中行啊。至于有没有让
歪曲,我想这个也不会太多。看
多参考点书就行了。  -----------------------------  你说的也有道理。不平则鸣吗,没点气还真写不出好东西。
  13.岳南《陈寅恪与傅斯年》  这本书也是岳南的力作。主要是以陈、傅两人的活动为主线。可以作为《南渡北归》的补充资料,相互参看。当然有个不好地方,两本书重复之处不少。  台湾大学能有今天的成就,这是离不开傅的功劳的。傅为了台湾大学最终积劳成疾,贫病交加中归骨田横。看超星、易网上的公开课,台湾大学有很多含金量高的讲课视频,你会觉得大陆开这些课,能讲的教授还是不多。  
  前三本没看过,多谢楼主分享。
  14.陆键东《陈寅恪最后的二十年》   这书在1995年印了一版,此后二十多年一直没有再印。其中的原委大家都心知肚明的。12年还是13年三联出版了,这一版陆键东做了一些调整补充,大体上还是保持了核心。买了一本送给朋友,后来觉得送错了书。看这本书是在电脑上看的电子书。忘了怎么搞到的了,貌似那时候网上也不容易找到。  掀起陈寅恪热,离不开这本书的功劳。虽然陆不一定读了陈的著作,即便是读了也不定读懂了。但是这本书确实为我们再现了陈晚年的遭遇,晚年的不公,晚年的寂寞。一个时代的良心,作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陈似乎有一种自命文化的托孤之人的意思。当然这也是当之无愧的。陈的学术人格思想在作王国维挽词以及纪念碑文中已经写得很清楚,大家估计都挺熟悉,就不再引用原文了。  一直想找余英时对陈诗作的笺释看看,但是找不到。现在有胡文辉作的笺证,厚厚的两大本。陈诗古典与今典的交织,即便是古诗词底蕴深厚的人也不易读懂。这也是个好处,当时那些虾兵蟹将读不懂陈的诗,不然陈的处境更加艰难。  读到后来真的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三百年才有的一个史学家遭遇到这样的不公,遭遇那些白眼。腿摔断了,目盲了,靠着怎样的韧劲去面对时代的风暴。陈最后不是选择自杀,虚岁80,身体肌能衰竭而死。这我感觉是一种倔强,一种宣誓。  有人说陈的待遇已经算是好的了,相比一些老先生来说。这只能说是时代的悲哀,民族的悲哀,人性的黑暗一旦释放出来,就没法收拾。  我自己也几乎没读过先生的著作。只看过一点先生的读书札记。《柳传》、《元白》这些书想读读,只是都是竖排,除了诗词,我看到竖排就看不下去了。等再修炼修炼,再看竖排。  再说说恪的读音,这个也是争论了好久了,争论的文字也不少了。我倒是认为争论这个还不如探讨点先生的著作。如果真是念却,那先生的三个女儿都在,她们怎么不出来澄清一下。她们出了本回忆录,文笔一般,不怎么好看。  再说说现在这也国学大师,那也国学大师,先不说那个人能不能承担这样的荣誉,太宽泛了。刘梦溪一次讲座专门讲过。对于陈先生还是用史学家、诗人,或许更好。  
  @叶无秋w 31楼
15:12:57  前三本没看过,多谢楼主分享。  -----------------------------  客气,有人看我也很高兴。
  真挺好。  
  15.《沈祖棻全集》。张春晓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以前的作者我都不怎么介绍。沈先生先生的粉丝,我想介绍几句。沈祖棻,这个即便是爱好诗词的人,我想很多也不知道她是何许人也。沈祖棻(),女,字子苾,别号紫曼,诗人、作家、学者。1932年,沈先生正在南京中央大学国文系求学,教授词的是章太炎的大弟子汪旭初先生,沈就写出《浣溪沙》: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后来沈的丈夫程千帆在全集中注释末句“喻日寇进迫,国难日深。”“斜阳”暗指忧愁的诗词很多,比如“斜阳冉冉春无极”,“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汪先生倍加赞赏,于是就有了“沈斜阳”的称号。以前有“贺梅子”,“张三影”等称号,可知这样的称号是不容易的。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及《近百年词坛点将录》,均将沈祖棻点为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题曰:三百年来林下作,秋波临去尚销魂。叶嘉莹先生称沈为三百年来集大成的女词人。太多如朱光潜、吴宓的赞美之词等的就不列举了。沈与丈夫程当时被称为“昔日赵李今程沈”。沈有《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写了她的一生,诗云:  合卺苍黄值乱离,经筵转徙际明时。廿年甘受流人谤,八口曾为巧妇炊。   历尽新婚垂老别,未成白首碧山期。文章知己虽堪许,贫贱夫妻自可悲。  沈先生一辈子也受苦无数,年轻时遭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盼了半辈子的和平自由,又来了“反右”和“文革”。程千帆下放了十九年去放牛。沈先生一人养活全家八口。等到这都过去了,两个老人能够在一起过安稳日子了,1976年又遭遇了车祸。一代女词人就这样走完她苦难的一生。为了爱情,沈先生放弃了原本可以过得优越的生活,这一点程一直很愧疚,觉得对不起沈先生。可是我想沈先生终究是感到幸福的,无悔的。虽是患难夫妻,却也是文章知己。  第一卷:《沈祖棻诗词集》;看到沈的诗词,如果没有程的笺注,不部分很难懂得它的“比、兴”之意。举一首《浣溪沙》:  兰絮三生证果因,冥冥东海乍扬尘。龙鸾交扇拥天人。  月里山河连夜缺,云中环佩几回闻。蓼香一掬伫千春。  笺曰:此十首皆咏时事,序意已明。而比兴之辞,仍或有未易尽解者,今分别疏释之。此第一首,谓中华民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正义战争终于爆发,希望长期抗战,终能转败为胜也。兰絮句谓中日关系自一八九四年中日战争以后,日益恶化,此次抗战自有其历史因果。东海句谓日寇人侵。龙鸾句谓全国一致拥护宣称坚决抗战到底之蒋介石也。月里句谓日寇不断深入,云中句谓反攻渺无消息。蓼香句即前临江仙第四首之“消尽蓼香留月小,苦辛相待千春”之意。  读到这样的词,感觉很新鲜,沈写得真是好。本来“涉江”二字,就有香草美人之意。词史的意味很明显。  还有很多把新名词融在词中,融合得很完美。比如《宴清都》,《浣溪沙.碧槛琼廊月影中》,就不写出来了。到47年之后沈就不再写词了。时代的一个原因我想是很重要的。比如沈从文、林徽因等建国之后就不再从事文学,转向学术研究。  《涉江诗》是文革后期,沈先生开始用旧体诗来书写感情的,大部分都是怀人之作,还有很多写了生活的艰难,住所条件的艰苦,病痛的折磨,是她晚年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只是读起来很沉重。  第二卷:《微波辞》、《辩才集》;《书札拾零》。是沈先生年轻时候写得新诗和历史小说和散文以及书信。新诗我看得很少,就不多说了。书信写得典雅也很让人难过。  第三卷:《唐人七绝诗浅释》;这本书是沈先生后期教书的讲义,说是浅释,实际上那真是深入浅出,分析得很到位。  第四卷:《唐宋词赏析》;《读诗偶记》。前者的盛名可以说是诗词鉴赏的权威。比如解释“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那真是说出了好在什么地方。里面编辑了沈不到十篇的论文,虽然数量少,但是质量很高。虽然偶尔沾上点时代的印记,瑕不掩瑜。这本书是我很爱读的。  全集200多万字,这是搜集得最全的了,有些早期的文字已经搜集不到了。张春晓是沈的外孙女,如今张已经长大,编辑了外婆的全集,对沈苦难的一生也是个安慰吧。想说的很多,等有空再读读,写个全面点的。      
  前两天买的章子仲《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棻的文学生涯》,今天到货了,匆匆忙忙读完了,大部分我都了解,所以读得很快。薄薄的一本,13.5万字。作者是沈和程的学生。这书是迄今为止海内外出版的第一本系统论述和研究沈祖棻的生平、作品、学术成就的作品。一般般吧,没有多少新意。但是作为沈先生的粉丝,我是必买的。如果想了解沈先生的人可以先读读这书,程的学生徐有富,可恶得很,写的《程千帆沈祖棻年谱长编》,900多页,定价185买不起。要是有电子版多好。  我电脑里面有很多电子书,如果有需要的可以留言,大多都是学术著作,E盘都装满了。
  @海洋骑士lam 34楼
19:30:35  真挺好。  -----------------------------  哈,谢谢.
  写点读书札记吧。  (1)梁启超说:只有读书能忘了打麻将,只有打麻将能忘了读书。梁的日记里记录打麻将的好多。我也喜欢打麻将,从小就爱打,耳濡目染,是家那边的风俗。现在在东北这地,几乎打不了了。几次放假回家大多时间都打麻将了,还真忘了读书。只是做不到读书忘了打麻将。如果说麻将是国粹,我还真算一个继承者。  (2)据说梁启超在麻将桌子上写了不少文章。看过梁的东西不多。买了本《梁启超讲国学》,看了一点,没看完。还有买了本他的演讲录,也没看完,在家很少看书。比较喜欢他那种文白夹杂的风格。  (3)张恨水当年的小说发电报连载,一手打麻将,一手写小说。那个年代的牛人真是千奇百怪。佩服张的还有一点,他一个人养活了全家人,没有抛弃原配,妻妾都照顾得很好。比有的民国大腕做得更近人情。  
  (4)初中时候看了点国外的小说,后来就越发没了兴致。也曾尽量去看过,只是《情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百年孤独》、《苏菲的世界》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再后来索性就不看了。朋友送了本《追风筝的人》,我也没看完,没有融入其中觉得比较枯燥。老感觉时代、文化背景不了解,读不明白。  
  (5)沙发上总是放上几本书,有时候一边看电视一边看书,这种感觉挺好的。  (6)偶尔觉得书买了读不读都无所谓,关键是要有买书的习惯。买书是一种心情,心情好了,什么都好。淘到一本好书更是开心。买了一堆书,大多只能翻半本,很多只翻了几页。  
  (7)如今我想大多数人接受文学基本上都来自中小学语文课本。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造成的误解太多,一些明清一流的诗人尚且不如唐宋二三流诗人,就更别说民国的文学家了。比如认为朱自清先生是散文大家,其实朱在民国算不得一流的散文家。俞平伯、周作人等一流的散文家没有作品入选课本。沈祖棻的文学成就绝对是不亚于冰心、林徽因的。就算是比后两位拿手的白话诗来说,更别说旧体诗词了。当然林徽因在建筑上有她的建树,这一点是其他女作家没法比的。记得韩寒说过一些轻视林徽因的话,感觉韩寒是不能这么说的,林徽因先生在抗战中的日子也过得很苦,她的美丽只有那么几年,就病重中教书育人这一点来说,也是值得钦佩的。 值得欣慰的是,跟六年级的表弟晚上睡觉之前,他爱跟我接诗词,他说的好多我都不知道,也常被他鄙视。如今他们的课本上有个日积月累,有些我高中或者大学才知道的诗词,他都能说出了。  (8)表弟大多都是说诗,词说得少。我自己后来也不怎么看诗了,看词的时间比较多。诗写得再好,都已经把感情说出来了。词倒是很多“意内而言外”,读起来联想丰富很多。“诗之言阔,词之言长”。  (9)看了一些人的诗词集子,觉得一本集子里面真正好的作品还是不多,当然这也需要个人的心情、阅历去感悟。有些当时觉得不好的作品,经历一些事之后又觉得好。
  17.郭敬明  尽管很多人讨厌他,但是还是想说说小四,毕竟我曾经挺喜欢的作家,至少现在也不反感。  文笔很好,这是我一直以来都这么认为。我也不知道怎么就这么多人攻击他。  《幻城》:看过的第一部玄幻类小说。八九年了吧,故事梗概还记得,具体情节就记不得了,还是很引人入胜的,人物名字取得很好。当然我现在也不记得了。后来有部《爵迹》,没看过,无从说起。  《梦里花落知多少》:故事比较简单,写得挺悲剧的。我是挺爱看悲剧,总觉得那些悲剧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后来拍成了电视剧,拍得不好,以北京为地理背景的电视剧也看得不少了。这部拍得一点北京味道都木有。  《夏至未至》:高中看的,书中大段大段的描写香樟树,看起来挺美的。故事后来也是大转弯,悲剧色彩还是很浓厚。无可奈何花落去。  看了电影《小时代》,没什么看头,除了看帅哥美女奢侈品,貌似没有看点了。  
  18.韩寒 《三重门》  好多年前看的了,也没看出个名堂。貌似讽刺的语句比较多。不知道讽刺教师那段是不是在这本书里。对他,也算是没有关注过。看过点他和陈丹青的对话,觉得活得挺真实的。看了一点《长安乱》,就更看不明白了。  前段时间在家看电影《一座城池》,朋友说挺好看,没那样的感觉,狗血和无厘头的感觉倒是不少。这只是个人对作品的看法,说错了是自己审美水平不够,没有人身攻击的意思。  
  19陈丹青《笑谈大先生》  一说起鲁迅,中学生就要头疼。总把鲁迅看成很刻板的人。这本书呢,对鲁迅的印象有很大的矫正。还原一个比较真实的鲁迅。  高中的语文老师做过一个鲁迅的专题。现在感觉她的观念和陈丹青的观念有些暗合。当时讲了鲁迅爱钱,爱看美女,爱看电影的生活。是一个懂风月,有情调的鲁迅。当时班里的同学把她的课当成艺术来听。对于她,我挺感激的。  看过一些陈丹青的视频,这种不世俗的艺术家真的好少,我行我素。在一个视频中他说了一本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后来看到这本书的书评,不少人就是因为陈提到才买的。我呢,看了一点,也没看完。我看书很多都看不完就丢在一边了。《退步集》里面的文章也还不错。我感觉陈就有一种魏晋文人的狂狷风度。  
  @凤凰纵好 214楼
21:42:00  温暖 小家  标签:单亲群  QQ群号:  如果你丢了曾经相爱的另一半,  如果你独自坚强辛苦地带着宝贝,  那让我们来小家歇歇坐坐,  说说我们的爱与哀愁,说说我们一起的成长。  入群条件:单亲妈妈、单亲 爸爸 ,年满28岁。会说话、心真诚。  附加:非诚勿扰。  --------------------------------回帖分割线-----------------------  mark一下,以后慢慢看
  @梨花香yyy
13:46:06  7.《论语》   说了两部小说,来点经典。私意以为中国的读书人都应该读读《论语》。微言大义也用不着我说,很受用的一本书。   谈谈我看过的几个论语的注本。   最普及的版本还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直到死前还在反复修订,他的很多思想都体现在里面。训诂方面也还是很不错的。现在中华书局中华文库这个版本简体横排,排版也很精致,相当不错。   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书有注释有翻译,对于一般水平的读者,先读这本书是很好的选择。杨先生是修辞学上的大成者,对于句子比较注重从语法的角度分析,是个很明显的特色。这本书也有不足,注释太过简洁,有的地方强行翻译,成了明显的硬伤。   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49年去台湾的好多大师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相当陌生了。这本书也是注释和翻译一起的,注释非常详细,参考的版本比较多。挺严谨,很多说法都比较谦虚谨慎。看得出先生在这本书上用力颇勤。对于有的翻译不了的地方,比如断句,也没翻译。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版本。   辜鸿铭《辜鸿铭讲论语》: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千万别认为这是辜鸿铭的原著,我当时买到后就感觉有点被骗了。辜先生当时是把论语翻译成英文,如今这本书不知道是谁又把这英文翻译回来成汉语白话文,也就是这本书“辜讲”部分。因为该书没有说明编者是谁,也没说译者,更美前言后记。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辜解”部分,是编者摘取《辜鸿铭文集》中相关部分来解说。辜先生学贯中西,爱用西方圣哲、诗人来与中国的先人对比。总之是其它书不会有的,是一个特色。挺有趣的一本书。书中的“编者注”部分讨厌了一点,《辜鸿铭文集》中的文言已经很简单了,编者再翻译一次,画蛇添足,占篇幅。那个时代都向西方学习,把西方的东西引进中国,只有辜先生把中国的东西往外输出,也注定了他的寂寞。这是一种“执拗的低音”。   钱穆《论语新解》:钱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只是这本书我感觉不怎么好,新的观点比较少,注释也基本不标出处,比较冗长,著述时间比较少。可能是我没有读出好处吧。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书的封面写了一句话: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只这一句话,这本书就有必要翻翻。这本书我没读完,只是看了一点。   说几个没看过的版本。何晏《论语集解》、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这三本书是治论语必读的。李泽厚《论语今读》是用哲学的思想解读。南怀瑾《论语别裁》貌似评价不太好,不过南怀瑾先生确实是传道者。杨树达《论语疏证》是用先秦古籍中的句子来解释《论语》中的句子,杨先生的学问陈寅恪先生都很佩服。这本书也看过一点,没看完。   我觉得还是应该多看几个版本。对于一些解释版本之间的差异都挺大的。比如“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多看点总是好的,值得读一辈子。         —————————————————  论语读了有几年了,最先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后又读杨注,再又读四书集注,后又读论语别裁,然后又读李泽厚的,最后读的是杜道生的论语。其中最喜欢论语别裁,看了三遍,每次都有感悟,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翻的最勤,批注最多,也就是把另几家的见解抄上去,便于读书时比较品味。最近读完论语别裁后,觉得有必要把左传好好读读,再返回去读论语,会更有收获。南怀瑾读论语高明在他能把论语与别的经典融汇贯通,很钦佩。  
  @实用残局 47楼
22:38:39  @梨花香yyy
13:46:06  7.《论语》  说了两部小说,来点经典。私意以为中国的读书人都应该读读《论语》。微言大义也用不着我说,很受用的一本书。  谈谈我看过的几个论语的注本。  最普及的版本还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直到死前还在反复修订,他的很多思想都体现在里面。训诂方面也还是很不错的。现在中华书局中华文库这个版本简体横排,排版也很精致,相当不错。  杨伯峻《论语译注》......  -----------------------------  谢谢指教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是新课标那个版本吗?杜道生我孤陋寡闻了。南怀瑾我很佩服,人家真的是传道者,《论语别裁》我没看多少,很多人都说是大杂烩,关键也是看有没有融会贯通吧。我只看过《金刚经说什么》,准备写写。其他的书都是看了一点没看完。南怀瑾的很多书都是演讲录整理而成。读起来通俗易懂,没有什么故作高深。《左传》没看过,准备买本杨伯峻注本《左传》看看,公认杨在《左传》上花的功夫比在《论语》上花的功夫深。
  楼主看得这些书,除了小四和韩寒的,大部分对我口味,支持一下
  @梨花香yyy 1楼
00:08:14  1.《往事并不如烟》。  作者章诒和,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之女。有了这背景,章先生这本书也就大概知道写的什么内容了。在自序中写道:“这本书是我对往事的片段回忆,但它不是回忆录。”血泪的记忆,书中写了罗隆基、储安平、聂绀弩、康同璧罗仪凤母女、张伯驹潘素夫妇......他们个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书又名《最后的贵族》,书中的贵族写的是康同璧——康有为之女。至少让我们读到什么样才算是贵族,很显......  -----------------------------  老夫两本都收到了《往事并不如烟》和台湾版的《最后的贵族》,另外,章先生还有一部《伶人往事》。只知道她又出了两部小说,没有收。章先生文章写得真的好,尤其是像我这样年代出生的人,读着都想落泪。也可以感到字里行间的怨怒。当热,不是像季羡林《牛棚杂记》那种愤怒。
  @梨花香yyy 35楼
22:23:27  15.《沈祖棻全集》。张春晓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以前的作者我都不怎么介绍。沈先生先生的粉丝,我想介绍几句。沈祖棻,这个即便是爱好诗词的人,我想很多也不知道她是何许人也。沈祖棻(),女,字子苾,别号紫曼,诗人、作家、学者。1932年,沈先生正在南京中央大学国文系求学,教授词的是章太炎的大弟子汪旭初先生,沈就写出《浣溪沙》: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  -----------------------------  程千帆的夫人,可惜了。
  @梨花香yyy 23楼
22:17:01  11.平狄克《微观经济学》  这是一本国外的教材翻译过来的。和国内高鸿业编的《西方经济学》。真觉得国内经济学的书弱爆了,尽是瞎扯。国内的书都是一条条的定理,公式。枯燥无味,读得云里雾里。而西方编的书总是从生活中出发,用简单的例子推导出来结果。这本书即便是不具备导数知识,也能读懂,通俗易懂吧。  西方人一直以来不承认中国有经济学家,让他们心悦诚服的只有一个马寅初。当年清华经济学专业的留学生,一......  -----------------------------  开花时节又逢君——平狄克经济学。
  回复第51楼,@虞山老夫  @梨花香yyy 1楼
00:08:14   1.《往事并不如烟》。   作者章诒和,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之女。有了这背景,章先生这本书也就大概知道写的什么内容了。在自序中写道:“这本书是我对往事的片段回忆,但它不是回忆录。”血泪的记忆,书中写了罗隆基、储安平、聂绀弩、康同璧罗仪凤母女、张伯驹潘素夫妇......他们个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书又名《最后的贵族》,书中的贵族写的是康同璧——康有为之女。至少让我们读到什么样才算是贵族,很显......   -----------------------------   老夫两本都收到了《往事并不如烟》和台湾版的《最后的贵族》,另外,章先生还有一部《伶人往事》。只知道她又出了两部小说,没有收。章先生文章写得真的好,尤其是像我这样年代出生的人,读着都想落泪。也可以感到字里行间的怨怒。当热,不是像季羡林《牛棚...  --------------------------  本来想第二本书就说《伶人往事》的,怕被和谐,一直还没写。  
  回复第52楼,@虞山老夫  @梨花香yyy 35楼
22:23:27   15.《沈祖棻全集》。张春晓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以前的作者我都不怎么介绍。沈先生先生的粉丝,我想介绍几句。沈祖棻,这个即便是爱好诗词的人,我想很多也不知道她是何许人也。沈祖棻(),女,字子苾,别号紫曼,诗人、作家、学者。1932年,沈先生正在南京中央大学国文系求学,教授词的是章太炎的大弟子汪旭初先生,沈就写出《浣溪沙》: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   -----------------------------   程千帆的夫人,可惜了。  --------------------------  是可惜了,受了一辈子的苦。等到真正情况好转了,却又出了车祸。以沈先生的学问,发挥出来的太少了,留下的文字不多,200多万字。  
  20.章诒和《伶人往事》  这本书在08年是禁书,当然现在也基本上买不到。章先生还有《杨氏女》等其他书,但是我想她就凭《往事》、《伶人》两本书,也足以担得起作家两个字。  书中记录了叶盛兰、马连良、言慧珠等让人唏嘘的名角。你看得真是一把心酸泪。叶盛兰后来在家发脾气:当年在上海,谁敢惹我。言慧珠的清高,用了三尺白绫结束了脆弱的生命。马连良是回族人,当年在章家请章家吃饭,先请了好几个人去章家厨房做了一下午的卫生。这事儿放到现在估计没有。马连良这么一个爱干净的人,死前穿着那件两个多月没换过的褂子。让人想起倪瓒。  后来再看过贺卫方和章诒和合著的《四手联弹》,写得一般般,弹着弹着跑了一个。书中图片还挺精美。  
  @梨花香yyy 56楼
11:16:46  20.章诒和《伶人往事》  这本书在08年是禁书,当然现在也基本上买不到。章先生还有《杨氏女》等其他书,但是我想她就凭《往事》、《伶人》两本书,也足以担得起作家两个字。  书中记录了叶盛兰、马连良、言慧珠等让人唏嘘的名角。你看得真是一把心酸泪。叶盛兰后来在家发脾气:当年在上海,谁敢惹我。言慧珠的清高,用了三尺白绫结束了脆弱的生命。马连良是回族人,当年在章家请章家吃饭,先请了好几个人去章家厨房做......  -----------------------------  那是过来人的实录,让我想起一句话:谁都年轻过,但是你老过吗?
  21.顾随  知道顾随先生是从他的传法弟子叶嘉莹先生那里知道的。写了一篇《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先生》也发了,就不再叙述师生情谊。当年在北京讲诗词叫座的是顾随和俞平伯。  后来在图书馆找到一本《顾随讲国学》,真是爱不释手。这本书编得比较杂,有讲《诗经》的、《唐诗宋词》的、《论语》的、《文心雕龙》的、讲小说的、说禅的。河北教育出版出版了一套《顾随全集》四册。说说我读过的几个单行本。  《顾随讲词曲》,这里面都是顾随生前写出的文字。有《稼轩词说》、《东坡词说》以及一些杂剧的校订。着重看了前面两种,顾随的眼光很高,角度也很新。不容易理解。比如苏轼著名的《定风波》,顾随只欣赏起首两句;咏杨花的《水龙吟》,顾随认为写得不好。主要是让人自己去悟,基本上不一句句地讲,老先生很幽默,超脱诗词本身,有一种精神的享受。  《顾随诗词讲记》,这是当年在辅仁大学叶嘉莹先生的听课笔记,由顾随之女顾之京整理而成,原汁原味。只言片语往往一针见血。  《顾随笺释毛主席诗词》,这是顾随当年写的讲义。从中看出没有一点诗词之外的意思,完全是一个教授对毛泽东诗词的理解。选取的都是毛的好诗词,讲解得很到位,比上面两本书详细很多。只有100多页,薄薄的一本,含金量高。  顾随的弟子很多,叶嘉莹和周汝昌是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有个比较奇特的地方,对于老师不喜欢的吴文英,两个弟子都挺喜欢的。可惜的是顾随60年代就归了道山。看顾随50年代写的词,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他自己只想做诗人和书法家,是不想做学者的,留下来的文字也挺少的。
  顾之京有本《女儿眼中的父亲大师顾随》,看过一些,不好买,安卓读书上看了些电子书就不能看了,没看完。结合着顾随的诗词的传记。挺好的一本传记。          
  抄录了一首顾随的词。词好,字难看。    
  21.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前面说了微观,当然得说说宏观喽。大师的作品,后来因为出了点差错。这本书我没读完。西方人的书就是好理解,入手简单。后来读了两遍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我感觉还挺好的,只是貌似很多人对这个翻译很不满意。我只是个菜鸟都算不上,不能深入评价。这书有空可以读点。掌握点经济学原理挺有必要。    
  2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商务印书馆。  最初知道陈鼓应是看他的《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是台湾的学者,看了他的这两本书,感觉人家真是做学问的。《老子注译及评介》书很详细,吸收了历代很多人的成果,比如苏辙、马叙伦等。参照帛书本甲乙本、郭店竹简本、王弼本、河上公本等择优选取。后面也有译文,既适合我这种古文功底差的人、也适合搞研究的人。看这书也有个缘由,买了本中华书局中华文库书系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看起来很吃力,就去图书馆借了陈书一起参照阅读,读下来感觉挺不错的。中华文库这个书系我力挺,简体横排,看起来方便。陈书对王弼注本的一些因为流传原故的错误也有纠正。后来发现牟宗三《才性与玄理》一书有个版块专门讲解王弼的注,只是也没读完,就束之高阁了。在陈书中发现一个人——严灵峰。陈书中多次引用严的说法。后来去百度才知道陈最后让严审阅了全书稿。严灵峰这个人在百度百科里面只有几句话:“严灵峰(1903年-1999年),福建福州人,中共早期党员,中国著名托派,军统特务,现代著名学者。”这四个身份真够让人瞠目结舌的。百度百科里面的评价:“在大陆的时候,是军统内部的暗杀高手;在台湾的时候,为蒋经国幕后第一高参。台湾解严以后,是国际知名学者,著述颇丰。在经史子集方面,是大家之一。”充满了复杂和传奇的色彩。  说到《庄子》,后来买了一本岳麓书社张京国《庄子注解》,张虽不是什么名家,但是水平也不错,物美价廉。    
  给力啊。继续哦。
  回复第63楼,@方既凡  给力啊。继续哦。  --------------------------  有人看,我就继续写。  
  23.《上学记》,何兆武口述,三联书店。  这本书出来之后,就火了。是一个学生去听何聊天,聊了几次这本书就出来了。何讲了很多趣事,从小学到中学直到西南联大。很多人误解中国一直读的是四书五经,直到新中国成立,忘了民国的教育水平。何在书中说了那时候对英语都很重视,物理、化学都是用西方的原著课本。我到现在都困惑,那时候的人怎么就把外语学得这么好,留学归来的都是文化、科学的精英。顾随、钱钟书、周汝昌等人都是本科西语系毕业,再转入中文。  何的这本书很有趣,藏否人物也是怎么想就怎么说。他是不喜欢冯友兰的,后来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因为一些事还去质问了何。一本小书,不厚,很快就能看完,这也给读书生活来点兴奋剂。  
  @梨花香yyy
00:08:00  1.《往事并不如烟》。   作者章诒和,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之女。有了这背景,章先生这本书也就大概知道写的什么内容了。在自序中写道:“这本书是我对往事的片段回忆,但它不是回忆录。”血泪的记忆,书中写了罗隆基、储安平、聂绀弩、康同璧罗仪凤母女、张伯驹潘素夫妇......他们个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书又名《最后的贵族》,书中的贵族写的是康同璧——康有为之女。至少让我们读到什么样才算是贵族,很显然,加上“最后的”三字,说明在章先生眼中,再没贵族可言。现在泛滥得好多&最后的.....&。自序最后写道:“书是献给父母的。他们在天国远远望着我,目光怜悯又慈祥。”冒昧揣测一下章先生想为这些被藐视、被践踏的人谱上安魂曲吧。章先生的主业是戏曲研究,写的文章有文采,偶尔诗词的运用都恰到好处。有感情,该怨就怨,该恨就恨,该惋惜就惋惜,与张中行先生的回忆录比起来,我更喜欢章先生的风格。最初知道这书...  —————————————————  这是李宗盛的一句歌词啊  
  回复第66楼,@守护书生  @梨花香yyy 楼主,好博学!读书这事儿,真的是一辈子的事啊……  --------------------------  没呢,看的书很狭窄,看书的大部分时间斗花在了诗词学上了。读书确实是一辈子的事。  
  最近看了《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很有感触,描写心情和景色真的很到位,我读书和楼主的感受挺相似的,外国的书大多读的不是很有感觉,除了《基督山伯爵》外,其他的书都不是很喜欢,可能真的和楼主讲的一样,文化背景什么的差异。  楼主继续努力,我们等着你更新!
  24.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南师已在前年驾鹤西去。是真正的传道者。很多年前知道南师这个人。高中语文老师在课堂是说过南师的一个比喻:孔家店是粮食店,人人非吃不可。道家是个什么店呢?药店。药店一定要有嘛,生病去买药吃,不生病不需要买。佛家开的什么店?百货店。什么都有,你高兴可以去逛一逛。  有一段时间心情很糟糕,干什么都没劲。就想买点正能量的东西读读。买了本《文天祥集》。其次还想读点佛学方面的,这本书的盛名长久不衰,我毫不犹豫就买了。其实读了呢,也不能说有多大作用,读得不仔细,心情这玩意儿,关键还是靠自度,他人救不了你。多读几遍应该会好很多。以前也断断续续读过点南师的作品。大多是演讲录编辑而成,口语性很强,通俗易懂,语言很风趣。让想读佛学方面的人不会望而却步。南师不讲学故作高深是能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家为数不多的人,所以我认为他是真正的传道者。把他的学识、修行经历都讲出来。这些年在海峡两岸充当使者,一身仙风道骨。他的一生都致力于“道”,“朝闻道,夕可死矣。”这话大家都会说,只是有多少人能够躬身实践。“茫茫青史几英雄,半是欺天半是空。”能留在历史星空上熠熠生辉的,终究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物。有些人不过是当时辉煌,过后便淹没。  南师很谦逊,从《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孟子旁通》这些书名就可以看出,他不是要著书立说,只是传扬中华文化。还买过他的《易经杂说》,读《易经》之前很有必要看看,具备点基础知识。    
  @晓霜丹枫晓霜 69楼
12:57:38  最近看了《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很有感触,描写心情和景色真的很到位,我读书和楼主的感受挺相似的,外国的书大多读的不是很有感觉,除了《基督山伯爵》外,其他的书都不是很喜欢,可能真的和楼主讲的一样,文化背景什么的差异。  楼主继续努力,我们等着你更新!  -----------------------------  谢谢支持啊,能看到留言挺高兴的。
  25.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九州出版社。  义宁陈家、海宁查家和无锡钱家,这是我知道的三个书香门第。民国以来锡钱家出了好多名人。钱基博、钱钟书、钱玄同、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都是大名鼎鼎。钱穆这些年才在大陆知名。当年钱穆、傅斯年、胡适三人当年被点名为战犯。1949年迁居香港,一手操办了创办新亚书院。钱的传法弟子余英时当时就在这里遇到影响他一生的老师。读了《新亚遗铎》,这本书就是钱在新亚的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讲演记录编辑而成。朴实、真切,没有什么官腔。1965年,正式卸任新亚书院校长。可惜的是卸任时的演讲当时没有记录下来。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日下午,在素书楼讲最后一课,临别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至此告别杏坛。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这书如书名分为两部分。是钱80到80岁之间写成的,前言写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回念前尘,感伧万端.。。。。。。庶我兄弟四人之子孙,留于大陆者,他年当能读及,亦使稍知祖德之一二。亦以告并世之知余其人而不知余之 生平来历者。”“回念前尘,感伧万端.”下笔是不容易的。《师友杂记》从求学的学校到后来任教的学校,从中回忆了很多师友。也可以看出他对很多文化名人的看法。余英时也说过,钱的笔法太不容易琢磨了,蜻蜓点水,点到即止。如果不熟悉的人根本难以懂得他的好恶。钱钟书也是这样,表面的话跟实际的意思完全相反。不过钱钟书喜欢苛责人与钱穆的敦诚宽厚还是不一样的。书都是用浅显的文言文写成,很典雅、清新。  钱的书我很少读,他治思想、历史、文化,这些书本是需要花时间琢磨的,我自己是很浮躁的。钱的治学范畴和梁启超基本差不多,看起来有点一比高下的感觉。  钱以高中没有毕业的文凭,留下了1700多万字的著作。有说法钱生前他的书不允许简体横排,现在三联、九州都有简体很排,据说是钱走了之后才敢这样排版的。反正钱肯定是说了《国史大纲》一书永远只能繁体竖排,这书中的地图都是钱一手绘的。至于国学大师,他肯定算一个。    
  @晓霜丹枫晓霜
12:57:38  最近看了《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很有感触,描写心情和景色真的很到位,我读书和楼主的感受挺相似的,外国的书大多读的不是很有感觉,除了《基督山伯爵》外,其他的书都不是很喜欢,可能真的和楼主讲的一样,文化背景什么的差异。  楼主继续努力,我们等着你更新!  -----------------------------  @守护书生 72楼
14:45:11  呵呵,,你还喜欢诗词,,如此高雅,,你是哪个学校的!  -----------------------------  哈,没事瞎看呗,故纸堆中没有生活的压力。不出名的学校,在沈阳,不值一提。
  如果可以,请楼主给我发下电子书,谢谢啦,
  @手心写意 75楼
16:07:27  如果可以,请楼主给我发下电子书,谢谢啦,  -----------------------------  当然可以啊,说具体点呗,我不知道你喜欢哪些书。点一些书名吧。
  说到传记性质的书,就接着这类书说吧。  26.《京华名士袁寒云》  是先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民国四公子的。后来才看的《京城玩主张伯驹》。看封面这两本书应该是一个书系。  看这书对其父袁世凯也有了一些了解,她母亲是朝鲜贵族。(想起了苏曼殊,苏曼殊的母亲是日本人。都说混血儿长得俊美,有点怀疑是不是混血儿在文艺上也容易出众。)说袁世凯是枭雄,应该是没错的。如果不是长子袁克定一心想做皇帝,说不定历史就不是这样了。  袁寒云(1889年—1931年),名克文,号寒云,擅长金石书画和收藏赏鉴。最喜昆剧《千忠戮-惨睹》,中有一支【倾杯玉芙蓉】是他最欢唱的,建文帝化装为僧,在逃亡的路途中看到大臣们惨遭屠戮,万般心绪唱道: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寒云”二字就出自这里,他自己也经常粉墨登场。他大哥袁克定不允许他去做戏子,更不许他唱这么悲凉的曲子。再之后袁世凯死后,对于他花钱流水的生活,从他父亲那里分得的十几万银元的遗产,很快就用光了,后来不得不靠变卖他收藏的书画、卖字、卖文来维持生活。那时候他对“寒云”二字有些心冷了。  寒云的老师也是他的岳父方地山有“民国联圣”之称,这本书很多对联、书法、瓷器、文物鉴赏方面的知识。里面有一段写几个人聚在一起一人说一段瓷器的历史,挺有趣。袁寒云和张伯驹是好友,里面的诗词、书法、戏剧自然也是不能少的。寒云本身姨太太、情人也很多、偎红倚翠。四十出头就在天津陨落。出殡的场面轰动一时。方地山为其撰写碑文:才华横溢君薄命,一世英明是鬼雄。其实他为人仗义、对于喜欢的女子也不是强取豪夺,慷慨大方,还救女词人秋碧城。不愧“名士”二字。留下的著作不多,未尽其才。  李剑亮《民国词的多元解读 》一书里面写道寒云词是延续了柳永一脉,多赠给秦楼楚馆之女。个人感觉这类词词艺术价值不是很高,就不列举了。说一首他最著名的《感遇》诗曰:  乍著微棉强自胜,古台荒槛一凭陵。波飞太液心无著,云起摩崖梦欲腾。偶向远林闻怨笛,独临明室转明灯。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梨花香yyy 40楼
10:03:31  (4)初中时候看了点国外的小说,后来就越发没了兴致。也曾尽量去看过,只是《情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百年孤独》、《苏菲的世界》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再后来索性就不看了。朋友送了本《追风筝的人》,我也没看完,没有融入其中觉得比较枯燥。老感觉时代、文化背景不了解,读不明白。  -----------------------------  同感,国外的就是觉得《飘》好看。
  @梨花香yyy
10:03:31  (4)初中时候看了点国外的小说,后来就越发没了兴致。也曾尽量去看过,只是《情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百年孤独》、《苏菲的世界》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再后来索性就不看了。朋友送了本《追风筝的人》,我也没看完,没有融入其中觉得比较枯燥。老感觉时代、文化背景不了解,读不明白。  -----------------------------  @叶无秋w 78楼
10:25:08  同感,国外的就是觉得《飘》好看。  -----------------------------  《飘》,十年前就准备看,到现在还没看。国外的小说差不多要读七八十页才能来兴致,不知道说得对不对。
  @梨花香yyy 2楼
00:09:41  第一篇书评论写得还挺严肃、沉重的。慢慢更新。  -----------------------------  楼主能给我发电子书吗?《藏地密码》《穆斯林的葬礼》谢谢!
  @守护书生 82楼
13:51:21  书朋网,,下载电子书,,相当棒!  -----------------------------  书朋网现在好多书都不能下载了,前两年还能下很多,貌似现在有点维护版权,我一般在爱问里面下。
  @梨花香yyy
00:09:41  第一篇书评论写得还挺严肃、沉重的。慢慢更新。  -----------------------------  @zengqyu86 80楼
12:51:28  楼主能给我发电子书吗?《藏地密码》《穆斯林的葬礼》谢谢!  -----------------------------  我发给你了。
  27.苏缨《纳兰容若词传》  苏缨是我挺喜欢的一个年轻学者。苏酷爱纳兰,围绕纳兰出的书出了有五六本吧,其他的书感觉不怎么样,对这本书挺喜欢的。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比起来,好看很多,翻了好几遍。书中用了很多纳兰的词来作引子,这种类型的书其实也不少,还是要看用得贴切与否,用的位置好与否。这本书以纳兰为中心,也非常宏观的视角写了清初词坛的盛况,也是从这本书开始,对清词有了兴趣,与宋词的很大不同,大体上是词人之词与学者之词的差异。看多了北宋爱情美女的小令、南宋家国忧思的长调,再看清词自有其思想内容的拓展。其中朱彝尊、顾贞观作为两个文学配角在里面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纳兰容若,清初第一词人。”这话不怎么赞同,苏和王国维的爱好一样,把纳兰作为清初第一词人。从个人喜好上说是可以的,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是不成立的。私意以为朱彝尊为清词第一词人更恰当。这书有些细节不是特别严谨,比如吴兆骞到底是谁最后力挽狂澜把他从宁古塔救回来,看了一些资料,貌似苏的说法不准确,当然了,这不是一本年谱,作为一本词传从史实、文笔的角度上已经不错了。  写到这里,说说纳兰词的版本。主要有中华书局 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上海古籍张草纫《纳兰词笺注》、中国书店张秉戍《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最后一种是按照词思想内容分类来笺注的,对于资料的收集——前人的评语比较全面,虽然主编是叶嘉莹先生,但是限于注者的水平,也是不怎么好。前两种比较了一下,还是中华本好很多。从点评上,资料搜集上都堪称现在最好的注本。 谭杰希饰演的《全城高考》里面专门提到了《望江南》: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从“清吹”、“薄福”等词注释来看,上海本逊色太多了。以至于想买本二晏词集都不敢买张草纫的注本了。纳兰词给人的感觉不是“断肠”就是“落花”之类,其实看了他的词集也有一部分不是这样的,与朋友之间的唱和、写塞外的都有他的特色。总之他的词情真意切。    
  如果有需要电子书的朋友,可以说了书名,我再传到百度网盘上去,你们自己下载。要是网盘里没有,就是我没有的了。这样上传下载都非常快,邮件里面添加PDF附件挺慢的。/disk/home
  @守护书生 82楼
13:51:21  书朋网,,下载电子书,,相当棒!  -----------------------------  六七月份开始实习,很坑。看你对其他楼说的话,我都怀疑是不是在和我说话。
  @梨花香yyy
10:03:31  (4)初中时候看了点国外的小说,后来就越发没了兴致。也曾尽量去看过,只是《情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百年孤独》、《苏菲的世界》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再后来索性就不看了。朋友送了本《追风筝的人》,我也没看完,没有融入其中觉得比较枯燥。老感觉时代、文化背景不了解,读不明白。  -----------------------------  @叶无秋w
10:25:08  同感,国外的就是觉得《飘》好看。  -----------------------------  @梨花香yyy 79楼
12:33:24  《飘》,十年前就准备看,到现在还没看。国外的小说差不多要读七八十页才能来兴致,不知道说得对不对。  -----------------------------  是的,总觉得看了五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才渐入佳境。
  来点小说吧,再说诗词会疲倦的。  28.沈从文《边城》  看过《边城》的人应该没有会说不好看吧。作家是在年轻的时候才能写出好的作品,而作为学者得过了50之后才能进入学术的高峰期。沈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建国之前完成的。被郭沫若点名为“桃色作家”,建国后就转入了服饰研究,这点和林徽因是一致的。其实不仅是他们,不少作家都这样。他曾希望一辈子都能写下去,只是他没能实现,他的学生汪曾祺做到了。沈的性格其实挺忧郁的,不过他总算是活下来了。沈晚年光彩照人,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作为专家去国外访问。貌似他苦苦追求婚姻也并不幸福,甚至也有些后悔。人世间的种种变化又岂是人能留住的。姨妹张充和为他写的撰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是他留下的经典还有他温和宽厚性格的写照。  有一群地域型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始终围绕着那块地域来写。沈从文就是其中一个。汪曾祺、贾平凹,还有莫言也都这样。  这本书的好看,差不多都是被沈清新的笔调吸引,当然作品本身的故事也吸引人,一部田园牧歌式的小说。凤凰的美是这本小说推波助澜的结果。  结尾很漂亮: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楼主如果看过余华的《活着》,倒是可以讲讲哦,我觉得你对看过的书理解比较深刻,讲的也挺有感情的。
  @晓霜丹枫晓霜 91楼
16:51:23  楼主如果看过余华的《活着》,倒是可以讲讲哦,我觉得你对看过的书理解比较深刻,讲的也挺有感情的。  -----------------------------  好啊 ,这本书正好看过,那我写一下,可以交流一下。
  29.余华《活着》  真本书我好几年前看的,故事情节还是很清晰的,其实我最初是没有想起来主人公的名字的,还专门去亚马逊看了一下。  这本书彻彻底底的悲剧,同时也很现实。余华的作品就是现实主义类型的,人生的苦难在这部小说里面展现得不忍卒读。  富贵这个名字只是符合了他前面20年,作为地主少爷。与他大半辈子作为那个时代的农民来说真是强烈的反差。这名字倒挺像林平之、游坦之,他们的人生既不平也不坦。如果说“众生皆苦”的思想是《天龙八部》里形形色色的人展现出来,那么《活着》里的富贵一个人承担了人世间的苦难。人世间最无能为力的事莫过于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去,自己又什么也做不了,什么留不住。在同一个地方,富贵把亲人一个个地送走,唯有痛苦,什么都做不了。尤其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那真是别人无人体会的。最后对富贵来说苦难都到头了,富贵的心也死了,陪伴他的唯有那头老黄牛。  时代的背景,农民的生活也不想多说。只是觉得农民承受了太多。如果不是逼到了绝路,又怎么会有那么多农民起义。当然对于起义、对于历史,我觉得还是要有自己的判断,从黄巢到李自成起义,再到太平天国,破坏力真是够强大的。  有个记忆很深的情节,书中写到富贵的父亲把家产都变卖了,换成铜钱,让富贵一步步挑去还债。挑了几十里路,富贵才意识到从此刻起那副他该挑的担子。人总是要经历一些事,才知道长大。  后来这小说拍成了电视,好多频道都播放,看了一些,基本上还是感觉可以。
  @梨花香yyy
10:03:31  (4)初中时候看了点国外的小说,后来就越发没了兴致。也曾尽量去看过,只是《情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百年孤独》、《苏菲的世界》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再后来索性就不看了。朋友送了本《追风筝的人》,我也没看完,没有融入其中觉得比较枯燥。老感觉时代、文化背景不了解,读不明白。  -----------------------------  @叶无秋w
10:25:08  同感,国外的就是觉得《飘》好看。  -----------------------------  @梨花香yyy
12:33:24  《飘》,十年前就准备看,到现在还没看。国外的小说差不多要读七八十页才能来兴致,不知道说得对不对。  -----------------------------  @叶无秋w
14:46:15  是的,总觉得看了五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才渐入佳境。  -----------------------------  @守护书生 90楼
13:15:10  这,,好乱啊,,我的q  -----------------------------  实在抱歉啊,你留下Q,而我却没有加你。其实我很多时候看书就是为了逃避生活,到那些故纸堆中去的时候,我感觉我才能忘了压力,找到片刻的欢娱。写这个帖子,我也只是为了记录一些自己读书的感悟,寻求点开心,与人交流读书心得。我这种逃避,是不希望他人知道现实中的我是怎么个状态。真的对不起,是我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如果你愿意聊天,天涯上也可以,如果不愿意也没事,总之是我不好。希望你能谅解。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几分之几怎么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