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专家有哪些是谁?

鲍煨尔的日志
谁是真正的教育专家
已有 536 次阅读&
  真正的教育专家就在学校内部   桃李芬芳     
校本研究的要素之一是专业引领,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在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引领来实现。专业引领也叫专家引领,所以,一说到专业引领,就首先想到了专家,没有专家怎么引领?   
很多学校因为老师难得有机会和外界接触,相对来说比较闭塞,观念比较保守,在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上相对来说比较较困难。作为校长就要想方设法创造给老师走出去的机会,或者是把专家请进学校来,让老师有机会聆听窗外声音,直接与专家对话,这对于教师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我们也看到,有很多的老师在听过专家的报告之后,当时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发誓要照某专家说的去做,但一段时间之后,就又回到了过去的轨道上来,或者很难将专家所讲的理论应用到自己的身上来,什么原因?  
我自己也听过不少的专家报告,同时也到过一些学校和老师们交流,发现诸多的现象值得一提。    
一是脱离实际的专家报告。     
为什么专家报告脱离实际,我感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某些专家的报告侧重于理论研究,所说的大多是一些理想状态,或者就理论谈理论,脱离中小学教师的实际,甚至有些是闭门造车式的研究,研究本身不是来源于实践,而是从不同的理论文章中选取部分拼凑成自己的理论,也就很难有效的指导基层的教科研工作了。另一方面,教师缺少一定的知识积累,平时很少看书学习,对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理论知之甚少,听专家讲座的时候就不知所云,也就很难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结合进行思考,自然感到专家所讲的理论离自己很遥远。    
二是缺乏跟踪指导。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同样的事情、同样的观点,由学校内部的人讲或者校长讲,大家感到没什么新奇的,并且感到不一定对呢,要是外面的专家讲,就感到:确实是这么回事。曾有不少校长就对我说过,有些话校长讲的明明是正确的,但老师们并不太认可,比如说校长去听课,假设听的不是自己所学专业的课时,听课后的评课,有些老师就认为校长是外行,说的不一定对,但同样的话要是从专家嘴里说出来效果就不一样了,过后校长也好做工作了:你看,专家也是这样说的。所以,有时需要换一种方式、换一个人的嘴让老师听到同样的道理,更有利于学校的工作。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不少专家到学校讲座,讲过之后人走了,剩下的工作还是学校老师们的,具体怎样做,还是要靠老师们自己,很少有专家能回访或跟踪讲座的效果,指导学校下一步的工作,讲完就走人,这也不能说是专家的责任心不强(应该说也有这一方面吧),毕竟专家们还有自己的工作,不可能对所有到过的学校都负起责任来;外出听报告更是如此,你听完了回来了,专家根本就不可能对他讲座之后的效果负责,这就使得很多老师在具体实践中很难开展工作,即使想要开展,遇到困难了没有专家现场指导,也就只好不了了之了。  
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在邀请专家讲座或者派教师外出听讲座之后,缺乏相应的要求和落实,很少对教师听了讲座之后作相关的要求,比如,老师们听讲座有什么收获、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哪些思考和体会?怎样将其中有价值的内容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学校缺乏具体的要求,老师听完就完了,不去深思,也就很难使专家讲座真正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再是请专家到校或者外出听讲座,对学校来说,也只能是偶尔为之,不可能让专家天天到学校,也不可能随叫随到,可以对老师的教育教学进行及时的指导,那么在老师遇到难题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也就只好放弃了。    
三是真正的教育专家在学校内部。     
专家报告是必须的,但校长和老师们忽视了一点:真正的教育专家在学校内部,在老师们中间,或者说,每个老师都是自己的教育专家。  
一方面,每个学校都有一部分很优秀的教师,他们是学校的骨干力量,更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校长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充分利用这一部分优秀的资源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整体教师队伍的成长服务,要尽可能发挥学校内部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给他们提供广阔的舞台,通过一定的形式、活动,引领全校教师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有人称之为“差异引领”。这些优秀的教师就在学校老师们的身边,随时都可以与他们进行交流、探讨,不受其他条件的限制,假如校内优秀教师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再偶尔聘请部分高层次的专家到校适当点拨,将会大大提高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速度,也会让校内的优秀教师成长为真正高水平的教育专家。  
另一方面,每个教师自身都有着不同的个性,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长处,只要善于挖掘,发现自身的优点,让自己的优点成为自身成长的航标、动力,不断地去发扬光大,张扬自己的个性,也必然会成为很优秀的教师。所以,当你不能选择环境的时候,可以选你自己,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自我,将成就什么样的自我,很多成功的人士并不一定是遇到了名师或者专家,而是靠自身的勤奋、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成就光辉的人生。  
所以,不要总企盼着外来的专家指导、引领自己的专业成长,有机会当然要抓住机会聆听窗外的声音,没有机会的时候就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利用自身的资源,去发展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同样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别忘了,真正的教育专家就在你身边,就是你自己。
能认出15个以上的,当年一定是学霸!
中学毕业前,一个“有格局”的学生在课本之外还应该具备哪些知识,思考哪些问题?
大师们笔下的母亲
到底是什么因素,让贫困子弟无论如何努力都只能凄凉梦碎?
家,是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阅读。您的文章也很棒?请立即扫描二维码,使用微信发送消息给我们。您所在的位置:
& 每日英语 & 正文
专家剖析:英语究竟是谁的语言
日09:29  
中青网英语角  
Whose language?()是谁的语言? By Michael Skapinker Wednesday, January 16, 2008 Chung Dong-young, a former television anchorman and candidate to be president of South Korea, may be behind in the opinion polls but one of his campaign commitments is eye-catching. If elected, he promises a vast increase in English teaching so that young Koreans do not have to go abroad to learn the language. The country need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amilies separated for English learning”, the Korea Times reported him saying. 前电视节目主持人、韩国总统候选人郑东泳(Chung Dong-young)在民意调查中选票或许落后,但他的一项竞选承诺却非常引人注目。当时,郑东泳承诺如果当选,要大幅增加英语教育,让韩国年轻人不必出国去学英语。据《韩国时报》(Korea Times)报道,郑东泳称,韩国需要“解决英语学习造成家庭分开的问题”。 In China, Yu Minhong has turned New Oriental, the company he founded, into the country's biggest provider of private education, with more than 1m students over the past financial year,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learning English. In Chile, the government has said it wants its population to be bilingual in English and Spanish within a generation. 在中国,俞敏洪已将创建的公司新东方(New Oriental)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私人教育提供商,过去一个财年,该校拥有逾100万学生,其中绝大多数是学英语的。在智利,政府已表示希望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其人民能同时掌握英语和西班牙语。 No one is certain how many people are learning English. Ten years ago, the British Council thought it was around 1bn. A report, English Next, published by the council last year, forecast that the number of English learners would probably peak at around 2bn in 10-15 years. 没人可以确定有多少人在学英语。10年前,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认为这个数字大概在10亿。该协会去年发布了一份报告《英语走向何方》(English Next),预测英语学习者数量可能在10年至15年内达到约20亿的峰值水平。 How many people already speak English? David Crystal,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experts on the language and author of more than 100 books on the subject, estimates that 1.5bn people – around one-quarter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 can communicate reasonably well in English. 有多少人会说英语?全球知名英语专家戴维?克里斯特尔(David Crystal)已就该主题撰写了逾100本著作。他估计,15亿人(约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可以用英语很好地进行交流。 Latin was once the shared language over a vast area, but that was only in Europe and North Africa. Never in recorded history has a language been as widely spoken as English is today. The reason millions are learning it is simple: it is the languag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herefore the key to prosperity. It is not just that Microsoft, Google and Vodafone conduct their business in E it is the language in which Chinese speak to Brazilians and Germans to Indonesians. 拉丁语曾在一片广袤的地区上充当共同语言,但这仅限于欧洲和北非。历史上从未有哪种语言像今天的英语那样得到广泛的使用。数百万人学习英语的原因非常简单:英语是国际商业语言,因此也是走向繁荣的关键。英语不仅是微软(Microsoft)、谷歌(Google)和沃达丰(Vodafone)做生意时使用的语言;它也是中国人与巴西人、德国人同印尼人交流的语言。 David Graddol, the author of English Next, says it is tempting to view the story of English as a triumph for its native speakers in North America, the British Isles and Australasia – but that would be a mistake. Global English has entered a more complex phase, changing in ways that the older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cannot control and might not like. 《英语走向何方》的作者大卫·葛拉多尔(David Graddol)表示,人们很容易将这看作是北美、不列颠群岛及澳大拉西亚等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的胜利——但这是错误的。全球英语已进入一个更为复杂的阶段,以一些老牌英语国家无法控制、可能也不喜欢的方式不断变化着。 Commentators on global English ask three principal questions. First, is English likely to be challenged by other fast- growing languages such as Mandarin, Spanish or Arabic? Second, as English spreads and is influenced by local languages, could it fragment, as Latin did into Italian and French – or might it survive but spawn new languages, as German did with Dutch and Swedish? Third, if English does retain a standard character that allows it to continue being understood everywhere, will the standard be that of the old English-speaking world or something new and different? 全球英语的评论人士问及三个主要问题。首先,英语是否可能遭遇其它发展迅速的语言的挑战,如汉语、西班牙语或阿拉伯语?其次,随着英语不断传播并受到地方语言的影响,它是会被分化——像拉丁语分化为意大利语和法语一样,还是会继续存在但滋生出新的语言——就像德语与荷兰语和瑞典语的关系?第三,如果英语确实能保留标准特性,使之继续为全球各地的人所理解,那么这个标准将是老牌英语世界的标准,还是一个不同的新标准? Mr Graddol says the idea of English being supplanted as the world language is not fanciful. About 50 years ago, English had more native speakers than any language except Mandarin. Today both Spanish and Hindi-Urdu have as many native speakers as English does. By the middle of this century, English could fall into fifth place behind Arabic in the numbers who speak it as a first language. 葛拉多尔表示,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地位被取代,这种想法并非不切实际。大约50年前,除了汉语之外,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超过了其它任何语言。今天,以西班牙语和印度-乌尔都语为母语的人口已经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一样多。到本世纪中叶,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口可能少于阿拉伯母语人口,跌倒世界第五位。 Some believe English will survive because it has a natural advantage: it is easy to learn. Apart from a pesky “s” at the end of the present tense third person singular (“she runs”), verbs remain unchanged no matter who you are talking about. (I run, you run, we ran, he ran, they ran.) Definite and indefinite articles are unaffected by gender (the actor, a bull, a cow.) There is no need to remember whether a table is masculine or feminine. 一些人相信英语会流传下去,因为它有一个天然优势:容易学习。除了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后面那个讨厌的“s”以外(“she runs”) ,不管你谈到谁,动词形式保持不变。(I run, you run, we ran, he ran, they ran.)定冠词和不定冠词不受性别的影响(the actor, a bull, a cow)。没有必要去记住一张桌子是阳性还是阴性。 There is, however, plenty that is difficult about English. Try explaining its phrasal verbs – the difference, for example, between “I stood up to him” and “I stood him up”. Mr Crystal dismisses the idea that English has become the world's language because it is easy. In an essay published last year, he said Latin's grammatical complexity did not hamper its spread. “A language becomes a world language for extrinsic reasons only, and these all relate to the power of the people who speak it,” he wrote. The British empire carried English to all those countries on whi American economic and cultural clout ensured English's dominance after the British empire had faded. 不过,英语还是有很多难点。例如,试着解释一下动词词组“I stood up to him”(在他面前,我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与“I stood him up”(我爽约了,没去见他)之间的区别。克里斯特尔并不认为,英语成为世界语言的原因是它易于学习。他在去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表示,拉丁语的复杂语法并未妨碍它的传播。“一种语言成为世界语完全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与说这种语言的人的实力密切相关,”他在文中写到。大英帝国将英语带到了那么多的国度——在这些国家,太阳永远不会落下;在大英帝国没落之后,美国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确保了英语的统治地位。 So could China's rise see Mandarin becoming the world's language? It may happen. “Thinking back a thousand years, who would have predicted the demise of Latin?” Mr Crystal asks. But at the moment there is little sign of it, he says. The Chinese are rushing to learn English. 那么中国的崛起是否能让汉语成为世界语言呢?这是有可能的。“回想一千年前,谁能预见到拉丁语的消亡呢?” 克里斯特尔问道。但他表示,目前还几乎没有这种迹象。中国人正在争先恐后地学习英语。 Mr Graddol agrees that we are unlikely to see English challenged in our lifetime. Once a lingua franca is established, it takes a long time to shift. Latin may be disappearing but it remained the language of science for generations and was used by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well into the 20th century. 葛拉多尔同意,在我们这一代,可能还不会看到英语的地位受到挑战。通用语言一旦形成,它的地位就不会在短时间内受到撼动。拉丁语也许正在消亡,但它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科学界的通用语言,在进入20世纪很多年之后,罗马天主教还在使用拉丁文。 As for English fragmenting, Mr Graddol argues it has already happened. “There are many Englishes that you and I wouldn't understand,” he says. World Englishes, a recent book by Andy Kirkpatrick, professor at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gives some examples. An Indian teenager's journal contains this entry: “Two rival groups are out to have fun . . . you know generally indulge in dhamal [a type of dance] and pass time. So, what do they do? Pick on a bechaara bakra [poor goat] who has entered college.” Prof Kirkpatrick also provides this sample of Nigerian pidgin English: “Monkey de work, baboon dey chop” (Monkeys work, baboons eat). 至于英语的分化,葛拉多尔认为,这一过程已经开始了。“有很多种英语都是你我所不能理解的,”他表示。香港教育学院(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教授安迪?科克帕里克(Andy Kirkpatrick)在最近出版的新书《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中列举了一些例子。一个印度青少年刊物里有这样一段话:“两个对立的团体出去玩……你知道,他们一般都沉浸在dhamal(一种舞蹈)里消磨时间。那么他们做什么呢?作弄一只进了大学的bechaara bakra(可怜的山羊)。”科克帕里克教授还提供了一个尼日利亚混杂英语的例子:“Monkey de work, baboon dey chop”(猴子工作,狒狒吃东西)。 It is unlikely, however, that this fragmentation will lead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English as a language understood around the world. It is common for speakers of English to switch from one or other variantto a use of language more appropriate for work, school 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Mr Crystal says modern communication through television, film and the internet means the world is likely to hold on to an English that is widely understood. 然而,这种分化不大可能导致作为全世界都理解的语言——英语的消失。对于英语使用者来说,从一种或另一种变化转向更适合工作、学校或是国际交往的语言运用,这种做法很常见。克里斯特尔表示,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现代沟通方式意味着,这个世界可能会坚持使用一种可以被广泛理解的英语。 The issue is: whose English will it be? Non-native speakers now outnumber native English-speakers by three to one. As hundreds of millions more learn the language, that imbalance will grow. Mr Graddol says the majority of encounters in English today take place between non-native speakers. Indeed, he adds, many business meetings held in English appear to run more smoothly when there are no native English-speakers present. 问题在于:它将是谁的英语?目前,在讲英语的人中,非英语母语人士和英语母语人士的比例是3比1。随着数以亿计的人开始学习这种语言,这种不均衡将得到进一步增强。葛拉多尔表示,如今大多数英语交流发生在非英语母语人士之间。事实上,他补充道,很多用英语召开的商业会议在没有英语母语人士在场时似乎运作得更加平稳。 Native speakers are often poor at ensuring that they are understood in international discussions. They tend to think they need to avoid longer words, when comprehension problems are more often caused by their use of colloquial and metaphorical English. 在国际讨论中,英语母语人士常常不能确保别人能明白自
更多关于“”的新闻
( 14:49:42)
( 20:35:59)
( 14:41:57)
( 15:46:50)
( 17:08:59)
( 16:08:38)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频道精彩内容推荐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第24版:教育专刊
· · · · ·
2012 年 3 月 28 日 星期 三
宅男饿死家中事件引发本市相关教育专家热议—— 大学生“宅”死家中谁是祸首? 本报记者 杨玉燕
实习生 高世萌 发布日期:
00:00 作者:
教育话题 还记得小时候有一个故事:妈妈要回娘家几天,将一个大饼套在傻儿子的脖子上。傻儿子吃光了嘴边的大饼却懒得将饼子转动一下,结果饿死了。没想到这样的荒诞故事今天竟然有了现代版。 近日,大学生王小林宅在家中14年直至饿死的报道,尽管是一件个案,但也足以引起人们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思索——我们的教育究竟是培养有理想、有文化的劳动者,还是培养好吃懒做的寄生虫?蝼蚁尚且偷生,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怎么竟能饿死家中?本刊特邀请天津师范大学李百珍教授、耀华中学张丽珊老师以及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李凤堂副研究员三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分别剖析该事件对当今教育本质的思考。 事件回顾: 昔日大学生竟“宅死”家中 据媒体报道,日,湖北十堰郧县杨溪铺镇刘湾村发生了这样一幕惨剧:因不愿工作,“宅”在家里长达14年之久的村民王小林被发现死于家中,疑是饿死。这一报道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家所热议的并非只是“饿死家中”这个事件本身的荒谬,更是因为这个“懒汉”还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报道称,王小林的启蒙老师回忆,他上小学时就是个聪明、有悟性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还在一次数学竞赛中获得过全县第三名。除了学习成绩突出,王小林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是班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直到第一个考上大学。上大学期间,王小林的姐姐为了他完成学业早早辍学在家,父亲在他读大二时去世。 1995年,王小林从荆州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郧县一所中专教书。但是,因为不满学校的安排,没多久,他就辞职不干了。回到家,王小林很少帮助母亲干农活,甚至在与母亲发生争吵时将母亲打成骨折。母亲对这个儿子彻底失望了,住到了女儿家。此后,王小林无人管束更加懒惰。他整日在村里闲逛,不但不愿意干农活,甚至自己连饭都不做。姐姐每次来看他,都给他买些吃的,家里东西吃完了,实在饿极了就到别人家菜地里拔点菜吃。一位邻居说:“王小林几乎只吃蔬菜,全是生吃。就连红薯叶也大把采着吃。”就这样,王小林一“宅”便是14年, 3月12日,当邻居再次透过窗口看到他时,他的身体已经僵硬,没人知道他是哪天死的。 问题揭示: 学生学习成绩好,便万般皆好? 三位专家均表示,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孩子的评价绝不能仅仅只看成绩,更不能因为对于成绩的过分关注而忽略对孩子优良性格、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塑造、教育与培养。 李百珍认为,“宅男之死”事件反映了当今教育对“好孩子”的评价标准的偏颇。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习好,一好百好;学习差,一差百差”成了评价学生好坏的潜规则,以致于教师、家长忽略了王小林身上存在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爱劳动、耐挫折能力薄弱等潜在的性格欠缺,没有及时给予矫正,以至大学毕业后在中专教书时遇到一些挫折就辞职不干,宅家14年,生活不能自理“不愿意干农活,甚至自己连饭都不做”,最终宅死家中。李教授表示,探究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无非仍是中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在不少人脑海中太根深蒂固。像王小林这样的人,以为考上了大学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觉得自己是村里的凤毛麟角,事事都得顺着自己,一旦不如愿就失去了生命的信念。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有一个普遍的共识:“人生最华彩的年华就是学生时代,成绩好往往掩盖了很多缺陷。”张丽珊也认为,一个学生突出的学习成绩往往会让学校、老师和家长忽略对其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世界观的培养。 “这种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教育观念是亟待改变的。分数固然重要,但比分数更加重要的是孩子的生命健康。而这里的生命健康,并非仅指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及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李凤堂分析道。 观点碰撞: 生命的代价,该由谁埋单? 李凤堂:理论脱离实际,使得孩子好高骛远 在李凤堂看来,王小林大学毕业后不愿工作,一直宅家至死,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她认为,当前教育的最大弊病就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时间太长,而社会实践活动太少。也就是说,学生“说”的机会和“说”的能力普遍强于“做”的机会和“做”的能力。其结果是容易造成孩子“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毛病,小的事情不屑做,大的事情做不来,长期以往,孩子就因缺乏成就感而产生自卑心理和退却心理。就像王小林一样,对待工作高不成低不就,这种现象在当前并不个别。 李百珍:“宅男之死”,是应试教育的悲哀 李教授更尖锐地指出,“宅男之死”的罪魁祸首就是应试教育。早在1997年,她就曾提出:“应试教育是以人格教育的缺失为代价,换取了少数人智能的片面发展。” 她说,家长、学校亟待加强对学生的耐挫折教育。据报道称,在王小林上学期间,他的家人为了让他安心学习费尽心思,姐姐辍学去打工供他上学,父亲病逝的消息也一直瞒着他,这是失策。在李教授看来,王小林遭遇的这些家庭变故而产生的挫折感,如果能够在他人的鞭策下有效地应对了,是及早增强其耐挫折能力,帮助其成长的极好契机。 张丽珊:学生的烦恼,是缺乏恰当的心理引导 张丽珊更多地是从心理学角度审视这个事件。对于为什么有的人觉得王小林孤僻、抑郁,精神方面存在问题,而又有村民称王小林在上学期间总是出口成章,经常与人辩论,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是否矛盾时,张丽珊分析道,王小林身上体现出来的“能言善辩”有可能是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行为体现。张丽珊老师接待了许多名校学生,有一些就属于此类,幸好他们自己或父母及早发现问题,向心理专家求助,获得改善。由此可见,王小林的心理问题早在年少时便已初露端倪,只是没有引起家人、老师的足够重视。这样,进入社会之后,这个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并无限地发展:当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辩论”能力成为大家所不喜欢的“狡辩”与“争辩”遭受排斥时,王小林的价值体系便也随之崩溃了。 张丽珊表示,在向自己咨询过的学生中,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存在着更多、更复杂的心理问题。成绩和头脑一般的孩子,往往看到的只是表面的问题;而越是聪明的孩子,他对世界的认知就会越深入。试想这样的孩子一旦将周围五彩斑斓的世界扣上灰色的底色,那么他的消极情绪将会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多么大的负作用。所以一般来讲,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遭遇挫败后更容易产生不想上学、不想参加考试等回避心理。在王小林的例子里,一方面他不满学校给他安排的工作,而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并没有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其实在王小林身上可以看出大多数“厌学”、“厌试”学生的普遍心理:“我不去考试,是因为我不想看到不好的结果;而且,只要我并没有参加考试,就不会有人说我失败。”在张丽珊看来,如何正确对待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给孩子一个科学、客观、可持续的评价才是这个事件的关键。 引发思考: 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职能? 社会应积极转变观念 关注孩子全面发展 李百珍认为,对青少年的教育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的获得,更要重视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优良性格的塑造。人格的完善、优化,比智慧能力的增长更重要。 李凤堂认为,社会及教育部门应首先为学生树立全面的生命教育观,引导和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看待人生中所遇到的顺境和逆境、成功与失败、困难与挫折等,逐步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力戒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其次,应多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成长。比起在课堂中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的不单单是能力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因为“做”比“说”更能让学生戒掉“眼高手低”的毛病,形成“脚踏实地”的品质。学生从点滴小事获得成就感,更容易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此外,还应多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教育要注意培养孩子对自己、他人负责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懂得关爱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关爱亲人、老师、同学,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所以,可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重视理想教育、生计教育 李百珍认为,学校应重视“理想志向教育”。很多学生,往往会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而感到茫然,甚至为了逃避社会而考研、考博。努力使学生认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能要求社会适应自己,稍不合自己的心意就辞职不干,而要使自己从知识智能的储备、人际关系的协调、情绪的调适、挫折的应对以及优良性格的塑造等方面为即将走上社会、适应社会、为社会做贡献做准备。 另外,要重视“生计教育”。生计者,维持生活的办法。正如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曾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李百珍举例说,她的一外孙女在加拿大读小学二年级时,老师问她,你长大了干什么?她脱口说,什么都不干。老师说,那可不行,长大了你得自己养活自己啊!老师的话很朴实,也很实在,它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家长应全面关注孩子成长 学生要正视心理健康辅导 张丽珊呼吁,家长应全面、多维度、可持续地评价孩子身心的发展与成长,切忌陷入“只要成绩好,其他问题就都不是问题”的泥潭。 另外,随着大、中、小学心理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各校均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在校学生应该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时寻求帮助。张丽珊还特别指出,很多学生,尤其是那些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好学生”往往碍于自己的尊严和面子,即使有了心理问题,也不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向老师倾诉。长此以往,在学校经历困难都不敢面对的孩子一旦进入复杂的社会,便再也没有勇气和能力去寻求心理援助了。所以,“好学生”更应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亲子教育专家徐若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