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凸透镜自准直法测凹透镜焦距的焦距

如何粗测一个凸透镜的焦距_百度知道
如何粗测一个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一:用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注:一定是正对,否则不给分)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白纸,改变透镜到纸的距离,直到纸上的光斑最亮最小,测量这个最亮最小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方法二:(自制平行光源法测焦距)将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前后移动,直到在凸透镜的另
一侧得到平行光,用刻度尺测量凸透镜到小灯泡的距离,即为焦距;  方法三:(等大法)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整三者的位置,使它们在同一高度,前后移动蜡烛,直到在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测量物像间的距离再除以四 (2f+2f=4f),即为焦距;  方法四:用放大镜(相当于凸透镜)看台面上的字,让放大镜一点点远离台面,直到台面上的字模糊掉,测量放大镜到台面的距离,即为焦距;  方法五: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整位置,使三者在同一高度。前后移动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使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增大)直到在光屏上接收不到蜡烛的像为止,停止光屏移动。在光屏方向看凸透镜,看在蜡烛一侧有没有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若有,则调节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和蜡烛两侧都不成像,测量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方法一:用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注:一定是正对,否
则不给分)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白纸,改变透镜到纸的距离,直到纸上的光斑最亮最小,测量这个最亮最小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方法二:(自制平行光源法测焦距)将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前后移动,直到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平行光,用刻度尺测量凸透镜到小灯泡的距离,即为焦距
方法三:(等大法)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整三者的位置,使它们在同一高度,前后移动蜡烛,直到在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测量物像间的距离再除以四(2f+2f=4f),即为焦距
方法四:用放大镜(相当于凸透镜)看台面上的字,让放大镜一点点远离台面,直到台面上的字模糊掉,测量放大镜到台面的距离,即为焦距
方法五: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整位置,使三者在同一高度。前后移动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使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增大)直到在光屏上接收不到蜡烛的像为止,停止光屏移动。在光屏方向看凸透镜,看在蜡烛一侧有没有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若有,则调节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和蜡烛两侧都不成像,测量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很全吧~嘿嘿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凸透镜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1,在太阳地下聚光成焦点,量出光点到透镜的距离。(平行光聚于焦点)。2,用来当放大镜看台面上的字,慢慢增大物距到放大到一塌糊涂时,量出起此时透镜到纸面的距离,很接近焦距。(物距小于焦距成放大虚像,在焦距上会成像在无从远,变得一塌糊涂。)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怎样测凹透镜焦距_百度知道
怎样测凹透镜焦距
提问者采纳
薄凹透镜是一种发散透镜。实物经过凹透镜的折射后发散,不能形成实象,因此测量凹透镜焦距的方法比较复杂。一般要在光具座上进行,并需增加一些辅助器件(凸透镜、平面镜等),然后利用汇聚光束或平行光束来测量凹透镜焦距。用凸透镜辅助测量凹透镜焦距物距──象距法先用一块凸透镜L1 把实物P 发出的光线会聚,使之成象于P″点(可用光屏找到实象),然后加入待测凹透镜L,会聚光束经凹透镜L 折射发散后形成一个新的象点P′(仍是实象)。分别记下P″、P′和凹透镜L 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则物距S = P' ' L,象距S' = P'L ,代入高斯公式f '=ss '/(s-s ')中,即可求出凹透镜的焦距。
提问者评价
谢谢同仁的帮助!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凹透镜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初中物理 COOCO.因你而专业 !
你好!请或
使用次数:0
入库时间:
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A.一定小于LB.一定大于LC.可能等于L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D解析:选D.由于太阳距离地球很遥远,从太阳射到凸透镜的光线可以认为是平行光.正对太阳光时,平行光线将平行于主光轴入射,将会聚于透镜另一侧的焦点上,但若纸片不在焦点处而是靠近或远离焦点时,在纸片上的光斑就不是最小,所以焦距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故选D.&
如果没有找到你要的试题答案和解析,请尝试下下面的试题搜索功能。百万题库任你搜索。搜索成功率80%如何测凸透镜焦距_作业帮
如何测凸透镜焦距
如何测凸透镜焦距
测定凸透镜焦距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平行光聚焦法:实验器材:凸透镜、白纸、刻度尺实验方法:取出要测定焦距的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光斑(亮点)的变化.调整凸透镜的位置,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记录下来.再重复以上实验2次,求3次测得距离的平均值,即为此凸透镜的焦距.(2)平行光线法:实验器材:光具座、灯泡、凸透镜、光屏、刻度尺实验方法:将灯泡、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来回移动灯泡和光屏,直到在透镜另一侧得到一束平行光(通常情况下,平行光束难以直接观察,可借助于比较光束所形成的光斑与透镜面的大小判断,若相等则可认定为平行光束),则小灯泡的位置即为该凸透镜焦点的位置.用刻度尺测出小灯泡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该凸透镜的焦距.再重复以上实验2次,求3次测得距离的平均值,即为此凸透镜的焦距.(3)二倍焦距法:实验器材:光具座、灯泡、凸透镜、光屏、刻度尺实验方法:将灯泡、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来回移动灯泡和光屏,直到光屏上形成倒立的、等大的实像,用刻度尺测出灯泡或光屏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u或v,则f=u/2=v/2.重复以上实验2次,求3次测得距离的平均值,即为此凸透镜的焦距.(4)十倍焦距法:实验器材:灯泡(较远的窗)、凸透镜、白纸、刻度尺实验方法:使较远的窗或正在发光的灯泡通过凸透镜在白纸上成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就近似等于透镜的焦距.再重复以上实验2次,求3次测得距离的平均值,即为此凸透镜的焦距.(5)焦点不成像法:实验器材:小灯泡、凸透镜、刻度尺实验方法:先使凸透镜与小灯泡紧靠,透过凸透镜观看灯泡里的灯丝,并逐渐增大凸透镜与灯泡之间的距离,从看得见到刚好看不见时,测出凸透镜与灯丝之间的距离即为焦距.再重复以上实验2次,求3次测得距离的平均值,即为此凸透镜的焦距.
1.对准太阳,来回移动使聚焦点达到最小,测量透镜与焦点之间的距离,该数值就是焦距。2.用一颗蜡烛放在光轴上,来回移动,直至蜡烛的像与蜡烛等大,这时物象之间的距离为四倍焦距。
将凸透镜放在太阳下,镜面垂直与阳光,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白纸,来回移动白纸,直至白纸上的太阳光斑变成一个小点,测出纸与凸透镜的距离即为该凸透镜的焦距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各组使用相同的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小华所在的小组实验操作规范,测量准确,该小组实验记录如表:(1)请你根据上表信息,求出凸透镜的焦距f=10cm
倒立、缩小的实像
倒立、等大的实像
倒立、放大的实像
正立、放大的虚像(2)上表中实验序号2中像的性质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序号4中像距为30cm.(3)当烛焰从远处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远离(“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4)小华所在的小组把蜡烛放在该凸透镜的焦点上,凸透镜固定不动,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在光屏上观察到的现象是大小不变的光斑.(5)当把蜡烛调到距离透镜8cm的位置时,发现无论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为了观察到这时所成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异(“同”或“异”)侧.【考点】.【专题】实验探究题;实验评估题.【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u=f,不成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成实像时:物像异侧,像距与物距的关系: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3)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知道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解答】解:(1)因数据3中像是等大的实像,则这时物距20cm是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所以焦距f为10cm;(2)表中实验序号2中,因25cm>2f,所以像的性质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序号4中因物距15cm在2f和15cm之间,所以像距大于2f,根据序号1的数据和光的可逆性,像距为30cm;(3)当烛焰从远处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根据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的原则可知:光屏应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4)小华所在的小组把蜡烛放在该凸透镜的焦点上,凸透镜固定不动,此时经过凸透镜的光线将平行于主光轴,所以无论光屏怎样移动,都会在光屏上出现与凸透镜等大的光斑.(5)当把蜡烛调到距离透镜8cm的位置时,即蜡烛放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到这个虚像,像和物同侧,为了观察到这时所成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异侧.故答案为:(1)10;(2)倒立、缩小的实像;30;(3)远离;(4)大小不变的光斑;(5)异.【点评】这道题目就是考查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掌握,看能否根据规律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pydrx老师 难度:0.59真题:1组卷:0
解析质量好中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凸透镜凹透镜成像规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