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清教徒徒去北美

清教主义对17世纪北美文学的影响  
李安斌(井冈山 人文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摘  要:17对北美清教徒而言是一个特殊的世纪,一方面他们摆脱了欧洲的迫害,开始了新大陆全新的旅程,另一方面北美特殊的地域和环境,也促使清教主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文学成为承载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工具。通过对新英格兰殖民统治的考察,论述了17世纪清教文学及其特点。关键词:清教主义;文学;北美: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13-0202-02一、17世纪新英格兰清教神权统治及其特点1620年11月,“五月花号”船装载着100多名渴望在新大陆重建家园的英国移民到达科德角海湾。第一批清教徒终于来到理想中的“命定之地”――新英格兰。北美第一个清教徒社团就从这里诞生,美国清教徒的历史也从此开始。信奉加尔文教义的清教徒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加尔文的神学思维模式建立起严格的清教徒社会。加尔文对宗教改革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在他的神权组织方面。根据他的设想(事实上他在瑞士也是这么实践的),政权应内化于教权之中,建立所谓的神权政治(Theocracy),这就使得宗教信仰与公众生活从一开始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佩里?米勒认为,在清教思想中有一种潜在的“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存在于“圣约”(契约)之中,通过选民与上帝“立约”将神的统治与人的积极性融合在一起;通过信徒与教会立约,使神权政治和社会结构合法化。这就是著名的清教徒“双重契约”的思想。这一思想成为新英格兰殖民地生活的基础,将所有的宗教与世俗认同的成员都团结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新英格兰神权统治的信心来自于加尔文在日内瓦的经验。加尔文强调《圣经》就是律法,并倾向于重视《旧约》及其父权和贵族式的社会观,因此,总的来说,清教徒的政治哲学谈不上有多大民主,①许多清教徒的社会思想也反映了这种观点。在前往新英格兰的途中,后来成为马萨诸塞殖民地总督的约翰?温思罗普,以《基督徒慈爱之典范》为题,向未来的移民布道,他在开始时说:“全能的上帝在他最神圣、最睿智的天命中如此处置人类的命运:永远有一些人该当富有,一些人该当贫穷,有的人权高荣显,其他人卑微顺从”[1]39。在这一点上,没有比这段文学说得再清楚的了,而且清教徒对于谁应“权高位显”,谁应“卑微顺从”的问题从未提出过太多的疑问。实际上,清教徒的政府观是宗教管家式的思想。从一开始,加尔文就坚持认为,教会成员的赞同是就任任何教会职位的一个必要条件,任职人员应对全体教徒负有较强的责任心。地位较低的教会成员被视为是教会和世俗领导人在精神上的管理对象,因此这些领导人应该慈爱而坚定地监督教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如果领导者能以适当的谦恭态度处理事物,那么这种管理体系会导致世上最高尚无私的领导。但是若领导人选不当,这种对个人生活严密监视的体制,则会蜕化为一种狭隘、卑鄙的道德检查制度。这两种情况曾在清教徒中多次出现[1]40。在新英格兰早期政治生活中,领导人是按照比较严格的公理会程序选举的,当然,最初的选举权仅限于少量有财产的自由民,1631年,选举权更进一步限制在教会成员手中,虽然牧师一般来说并不直接掌权,但许多德高望重的牧师对政府还是有强大的影响力。虽然教会的最终控制权由政府掌管,但由于最初的殖民地都是由那些具有强烈宗教热情的人创建,因此,教会与世俗政府之间的紧密关系是很自然的事情。这种情况直到1691年由英国王室特许状宣布殖民地的选举权的基础是财产所有权而不是教会会员资格之后才发生改变。二、信仰时代的文学长期以来,有关殖民地时期的新英格兰清教徒的“文学价值”以及是否存在“文学”一直存在着争议。尤其是以“”的眼光来看,情况更是如此。西德尼?史密斯曾说道,“普天之下,四海之内,谁会去读美国人写的书?既然什么都可以从英国运来,美国人为什么还要写书呢[2]? 在很长一段时间,这种观点十分盛行。“最初的美国文学,既不能称其为美国的,又不能称其为文学。不能称其为美国的是因为作者大都是英国移民,不能称其为文学同是由于文学是指诗歌、散文和,而它呢?只是一些见闻录和宗教记事。”[3]不能否认早期美国文学对英国文学的模仿,但以此断定早期美国文学没有本土特色也是不公正的,近年来,这些来这些观点得到了修正,艾里奥特写道:“一个描写新大陆崭新的美国经验的文学竟然会与英国文学传统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这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仅仅是表面上看来如此而已。同其他人一样,作家在理解和处理表素材时,至少要部分地使用熟悉的文学形式,尽管最优秀的作家总成功地使熟悉的形式陌生化。因此,“文学史家们现在一致认为,美国文学既是土生土长的文学,又是英国文学的继续。”[4]
摘自:   
更多关于“清教主义对17世纪北美文学的影响 ”的相关文章
杂志约稿信息
& 雅安市网友
& 上海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广西柳州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 太原市网友
& 广西网友
& 广州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5问题补充&&
“puritan” 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生活状态:1620年,都属于异端,所以这个问题并不再受重视、没有**。就是非异教徒,但不遵崇天主教的教规. 2、不喝酒,其概括起来的特点如、不穿名牌。后来新教被接纳、注重环保(开车不开suv. Pilgrim 清教徒前辈移民二者有细微差别吧。 清教和新教在以前对罗马教廷来说,尽量骑车)。最近在国外据说很推崇的生活观、不吃油炸食品等:“不抽烟。.Pilgrim (英国1620年前到达北美洲的)清教徒前辈移民 Pilgrim One of the English Separatists who founded the colony of Plymouth in New England in 1620。 。1,在新英格兰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的英国主张脱离国教宅其实就是指教徒都过着极为严紧自律的生活,而清教徒渐渐减少,天主教徒屠杀清教徒的事件也成为历史.puritan是清教
amanda1138 &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PURITAN是英国现在对清教徒的拼法 而PILGRIM是英国老是的拼法也就是美国现在的拼法!!其实他们指的是一个意思!这个只是英文和美式英语的区别
zhang**5223&
猜你感兴趣
服务声明: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保证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Copyright &
Powered by清教徒英国的加尔文教信徒,属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大陆各派新教、特别是激进的加尔文教在英国的传播,英国人对英国国教日益不满。16世纪60年代,在国教会内部出现了新的宗教派别。他们要求按照加尔文教“纯洁”国教会;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旧制和繁琐仪式,如废除主教制和圣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等;只承认《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强调所有信徒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摆脱王权对教会的控制;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因而得名“清教徒”。70—80年代,清教徒人数激增,并脱离国教会,建立独立的宗教组织。80年代,清教徒分为两派:长老派(温和派)只要求国教进行加尔文教化的改革,主张君主立宪,后发展成英国长老会。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多次同保皇派勾结,共谋王政复辟,它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利益。另一派是较为激进的独立派,主张各教堂独立自主,只成立联合会性质的组织;反对设立国教,不赞成教会从属于国家政权;主张共和政体,该派在长期国会中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中小贵族利益。16世纪末,清教徒受迫害,转入低潮,斯图亚特王朝时再次兴起,它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和舆论准备。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逐渐掌握了政权。但在取得政权后,转而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清教徒所开展的活动称清教运动。16世纪末17世纪初,曾有些清教徒移居荷兰,后又有更多人迁往北美的英国殖民地。近世英、美等国的清教徒主要是一些标榜“不吸烟”、“不喝酒”、“不看戏”、“不跳舞”之类清规戒律的派别。
清教徒邀请印第安人庆祝感恩宴会何为清教徒
清教徒不仅仅是一种派别,更加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信仰的一种统称。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职业的概念清教徒时代,人类史上才真正出现了职业这个概念。当时的职业一词是calling。Calling含有“召唤、神召、呼唤、呼叫”的意思,意即上帝在天上呼唤你、命令你该有何种行为。这个词义中无疑含有宗教意义:职业即是天职,是上帝安排的任务,这是职业的最初定义。
在清教徒的理解中,职业就是一件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召唤、所使唤、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务,而完成这个任务,既是每个个体天赋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感谢神的恩召的举动。如上帝曾召唤亚伯拉罕作虔诚且&富有的君王,他凭着信心最后成就了召唤,成为富甲万国、繁衍众多的君王。上帝也召唤清教徒开拓北美的疆土,把在美国国度上的创业视为天职。
他们也肯定现实生活,与出世厌世的观念相反,他们认为:“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加尔文语)。而尘世中的工作是我们修道的方式,是上帝安排的任务,是神圣的天职。每个人要入世修行,将自己在世间的工作和生活作好,就是在修行和敬拜,就是在尽一个人的本分。
他们也肯定了营利活动,认为人是上帝财富的托管人,作为托管人,有天职将财富增值。正像一位名叫普勒斯顿的清教徒领袖在他的著作中所写:“若有人问如何能晓得神在他身上的旨意,我的答案很简单:只要看看神赐给他的产业便成。”
清教徒精神
清教徒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他们认为人开创产业必须要禁欲和俭省节约。他们限制一切纵欲、享乐甚至消费行为,将消费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产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上,如此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的发展。不是纵欲和贪婪积累了财富,而是克制和禁欲增长了社会财富。
清教徒崇尚商业和工业活动,在商业中诚实守信、珍视信誉、决不坑蒙拐骗,清教徒企业家不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具有对社会的回馈意识,担当社会责任、扶持社会公正,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承担了巨大的公共事业义务。
清教徒对一切充满了信心,无论从事商业贸易还是生产耕种,都具有排除万难、获得非凡成功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善于创造和创新,不断地开拓和征服。他们身上值得人们学习的可贵精神非常之多。
感恩节的起源和英国基督教的宗教纷争有关。大约在公元16世纪末到17世纪,英国清教徒发起了一场来势猛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宣布脱离国教,另立教会,主张清除基督教圣公会内部的残余影响。但是,在17世纪中叶时,保皇议会通过了《信奉国教法》,清教徒开始遭到政府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审判,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清教徒。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逃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对故土的感情一天一天地淡薄下去。为了彻底逃脱宗教迫害的魔爪,为下一代保留住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
天下虽大,何处是这群天涯沦落人的归宿呢?想来想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美洲。哥伦布在100多年前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而且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国王。没有议会、没有刽子手、未开发的处女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传播自己所喜欢的宗教,开拓出一块属于清教徒的人间乐园。
1620年9月,“五月花号”轮船载着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属离开英国驶向北美大陆,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在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陆上岸,从此定居下来。第一个冬天,由于食物不足、天气寒冷、传染病肆虐和过度劳累,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部落酋长马萨索德带领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了清教徒谷物种子,并教他们打猎、种植庄稼、捕鱼等。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清教徒们当年获得了大丰收。首任总督威廉·布莱德福为此建议设立一个节日,庆祝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同时,还想借此节日加强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和睦关系。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们和马萨索德带来的90名印第安人欢聚一堂,庆祝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猎、捕捉火鸡,女人们则在家里用玉米、南瓜、红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肴。就这样,白人和印第安人围着篝火,边吃边聊,还载歌载舞,整个庆祝活动持续了三天。
移居美国的欧洲人基本上沿袭了北美大陆上的第一次感恩节庆祝活动的形式。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正式规定,11月26日为第一个全国统一庆祝的感恩节。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各州都视自己的情况规定节日日期。1941年,美国国会经罗斯福总统批准通过一项法案,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全国的感恩节。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南京社会科学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1次
参与编辑人数:8位
最近更新时间: 10:21:30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论清教主义对美国宪法政教分离原则的影响_教育学习-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论清教主义对美国宪法政教分离原则的影响论清教主义对美国宪法政教分离原则的影响(原作者:邓和刚 原祖杰)[摘要]清教主义作为欧洲宗教改革的产物,本身具有封闭性、排他性,然而其注重社会实践的特征却决定了在被移植到北关之后将其宗教理想诉诸社会契约。两百年的“高贵试验”让清教徒们认识到他们在新世界必须寻求一种不同观点、不同派别、甚至不同宗教能够共处的制度,这就是政教分离。清教主义作为最根本的美国传统,不仅决定了美国早期历史的发展方向,而且对美国宪法中政教分离原则的确立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关键词]清教主义;北美殖民地;政教分离;美国宪法[中图分类号]K712.3;D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58-06美国宪法修正案(即《权利法案》)第一条开宗明义地规定,联邦政府不得“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成文宪法中宣告政府和教会必须分开治理。政府不能将某个宗教奉为官方意识形态,也无权干涉人民的宗教信仰。从此,政教分离成为现代共和制国家恪守的基本原则。如果从清教徒移居北美开始算起,到政教分离的原则写入宪法,其间的历史跨度有近两百年。如果从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开始算起,历史的跨度将近三百年。如果从基督教出现开始算起,其间则有近一千八百年。这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文献中都有大量的关于政教分离的主张。但是,只有在北美,政教分离才发展成为一个宪政原则。对于人类历史上的这次飞跃,大多历史著作都从欧洲的启蒙思想中寻找原因,而本文探讨的则是清教主义所做的贡献。北美的早期移民从建立“山巅之城”的清教梦想开始,却以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分离的共和国的建立收场。这一结局与清教主义本身的性质及其在北美殖民地的发展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北美早期的清教主义及其成就托克维尔在讨论美国民主的起源时,自然而然地将其追溯到早期移民的清教传统。清教主义起源于英国。路德和加尔文于16世纪初相继在德国和瑞士日内瓦开始宗教改革,随后波及到其他欧洲国家。英国于1534年宣布脱离罗马教廷的统治,但是英国主张改革的教徒并不满足于国王出于个人原因与罗马教廷分裂,他们要求在宗教改革方面走得更远,在教义、仪式以及教会组织方面上进一步纯洁教会,因而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s)。托克维尔认为,“清教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说教,而且在许多方面对应绝对的民主、共和理论”,它“既是宗教学说,又是政治理论”。英国清教徒于17世纪初开始移居北美。第一批移居北美的清教徒是朝圣者(pilgrima),他们是清教徒中一个激进的派别。1620年,经过与英国殖民公司的谈判得到许可之后,35位清教徒在其领袖布莱德福德(WilliamBradford)的带领下,与另外67名英国人,包括男人、妇女和儿童,一起登上“五月花号”远渡重洋。一方面是由于轮船偏离航道,另一方面是这批清教徒不愿意去殖民公司指定的弗吉尼亚北部的开垦地,他们希望远离罪恶的世界,独自开始纯洁而又原始的生活。结果轮船来到了位于马萨诸塞湾的普利茅斯。面对新大陆,这群奄奄一息的人所最为关心的并不是生存的物质条件,而是将来要在怎样的社会制度下生存。为此必须要有一个基于全体人共识的制度安排,其核心是怎样治理民众和由谁治理民众,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有名的“五月花号公约”。公约由41名成年男性签署,其中有清教徒也有非清教徒。公约宣称:我们所有在下列文件上签署姓名的人,是我们所敬畏的全权上帝(sovereign Lord)……的忠顺臣民。为了荣耀上帝、传播基督信仰以及我们国君的荣誉而远涉重洋,在弗吉尼亚北部地区建立第一个殖民地;我们在上帝面前和彼此之间共同而神圣地宣布:为了建立良好的秩序,保护我们的生命,推进上述的目的,我们在此立约(covenant)组成一个公民政体(civil body politic);我们将不时地实施、制定和建立那些(在我们)看来是最有效的和最有利于殖民地共同利益的公平的法律、法令、宪法及官员,我们承诺将服从和遵守这些法律和官员的管理。这份公约在美国宪政史上的地位一直受到史家的重视,被认为是清教理念在北美的最初体现。就公约本身的形式和内容看,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首先,它体现了清教徒的神学观和圣约观念。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看,清教徒的三个重要特征即上帝主权、荣耀神学和圣约观念都清晰地表现在公约中,并且得到“五月花号”上其他乘客的认同,说明大家认可清教徒的思想成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其次,它是一种社会实践蓝图,就是将神学运用于社会,建立一个符合清教理想的世俗政府。因为他们所要建立的社会既要包含清教徒,也要包含非清教徒。当然,清教徒本来的理想是要在北美建立一个神圣共和国(holy or Bible commonwealth)而不是追求世俗的目标。这种理想在约翰?温思罗普所领导的马萨诸塞殖民地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相比朝圣者的领袖布莱德福德,约翰?温斯罗普既有热情,又有谋略。这位从清教徒的思想库剑桥大学毕业的牧师宣称:在上帝和我们之间有一个事业,我们与上帝有约(enter into covenant with Him)来做工,我们负有义务,上帝允许我们自订条款,而我们宣誓要按照上帝的意图来有所作为。因此我们得祈求他的恩典。如果上帝概允我们,将我们带到我们想去之地,他就是恩准了与我们的誓约,同时也会严格要求我们守约。如果我们只是追求世俗目标――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追求好的东西,不能遵守我们奉为目标的誓约,我们与上帝之约即告解体,上帝肯定会对我们愤怒,会对我们施以惩罚,让我们知道毁约的代价。温斯罗普的布道上反映了清教徒的世界观。他们来到北美,是要在新的土地上实践与上帝之约,圣约观念就是要在世俗社会中荣耀上帝,世俗的东西必须服从精神的追求。清教徒把新大陆认作是上帝的恩赐,他们来到这里是要建立一座“山巅之城”。对此,温斯罗普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将成为一座建筑在山巅之城堡,所有人的目光都在注视着我们。”温斯罗普对于圣约观念和基督信仰的执著对清教徒的政治观念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圣经》,清教徒笃信“两个王国”(即世俗王国和精神王国)的思想。温斯罗普认为,基督不仅建立了教会,而且“在这个世界上建立了另一个王国,地方行政官就是基督的官员,他们要对基督负责”。这是典型的神圣共和国思想。一方面,世俗政府是必要的,因为只有政府才能保持社会稳定而又有效率。另一方面,这个政府有义务支持教会,维护基督信仰,如要求居民不得酗酒,不得游手好闲,遵守安息日等等。普利茅斯政府官员是通过选举产生的。政府由一个总督,7个议员以及每个镇的代表组成。代表们每年由殖民地的成年男性推举,然后再由代表们选出总督和议员。温斯罗普领导建立的马萨诸塞殖民地按照股份制的殖民公司(原作者:邓和刚 原祖杰)规定成立一个理事会(General Court),一年召开四次会议,由会议来选举总督、副总督和18个助手。尽管在殖民地初期,温斯罗普总揽大权,但由于各城镇自由民坚持“无代表权不纳税”的英国政治传统,殖民地理事会不得不纳入各城镇的代表,并由他们来选举殖民地的官员。1648年颁布的《马萨诸塞权利法令》划分了政府和教会的界限,尤其是限定了行政长官的权力。对行政权力设限说明教会对政府权力是严加防范的。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对原来清教思想中政教分离乃至民主化的成分做过高的估计。李剑鸣在谈及马萨诸塞殖民性质时指出其强烈的封闭性和排他性。钱满素更明确指出:“第一,清教徒根本不相信、也不提倡人类平等。”“第二,清教徒的政体确实是政教合一,他们并不假装政教分离,因为他们信的就是合一。”“第三,清教徒是决不宽容的……”但是,尽管清教思想与自由主义不一致,但却“发展了与之相反的思想观念,使他们不仅不与自由主义相违背,反而有促进其发展的作用。……同时,他们又非常讲究实际,必然会把宗教教条修正得适应其生存环境。”这样,我们在北美看到的清教殖民地并非加尔文日内瓦神权共和国的再版,而是神学与客观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在北美,教会不能够命令政府,教士也不能够在政府中任职,没有出现一个由长老、议员和官员组成、严密控制社区居民思想与行为的宗教法庭。即使逐出教会的人也不能被剥夺公民权利。总之,早期北美的清教移民建立了一个清教信仰占优势的政治模式,这个模式既不是纯粹的神权统治,当然也不是民主制度,而是一个混合政体。”布尔斯廷在其《美国人:殖民经验》一书中开篇即探讨了何以正统论(Orthodoxy)却促成了清教主义走向社会实践。他认为,与18、19世纪的美国人相比,清教徒肯定是具有神学观的(theology-minded)。然而,他们更感兴趣的不是神学本身,而是如何将神学应用于日常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清教的新英格兰成为他们应用神学的“高贵实验”。布尔斯廷还注意到,尽管清教徒的出发点是加尔文派神学,但他们对神学本身的探讨却止步于此。即使在新英格兰清教主义的黄金时代,也没有一项重要争议属于基本神学范畴。所以,布尔斯廷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说清教徒确有强烈的神学观,那么,他们争论的却是制度问题。”换言之,殖民地领袖们所关心的不再是神学问题,而是他们在世俗世界的“高贵试验”。总之,清教徒在北美没能建立一个神权国家,除了因其自身被迫害的经验、讲求实际的态度和客观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教徒内部派别林立,没有哪一支足以掌控全局。此外,他们还要面对来自异端的挑战,而殖民地周围的广阔空间为宗教异端的出现准备了出路。二、清教主义的异端及其作用在北美第一个起来挑战清教主义政治模式的是罗杰?威廉斯。像大多数清教牧师一样,他也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1631年来到马萨诸塞,几经周折后才在一个小教堂中得到一个低级职位。他在剑桥所受的训练以及在北美的经历使他对清教主义的政治模式产生强烈的不满。他认为马萨诸塞殖民地在宗教上过分顺从英国的圣公会,违背了清教徒为了宗教信仰移居北美的初衷。他认为政府的权力仅限于人民的身体、财物和外在的东西,政府不应该执行宗教信条,强制要求民众上教堂,或者以税收来扶持教会等等。罗杰?威廉斯还公然挑战英国国王的权威。他认为国王给马萨诸塞颁发特许状是一件渎神的行为。这片土地如果有主人,应该是印第安人。国王用上帝的名义颁发特许状是亵渎上帝,清教徒移民承认国王的权威就是参与了渎神的罪行。他的主张代表着北美清教徒中最激进的主张,在宗教组织上和英国圣公会断绝关系,在政治上否认英国国王有权颁发殖民地特许状,在信仰上主张宗教宽容,在殖民地治理模式上实行完全的政教分离。罗杰?威廉斯的言行引起了马萨诸塞殖民地政府高层的强烈不满,最后他不得不逃离马萨诸塞殖民地并于1636年开始创建罗得岛殖民地。罗杰?威廉斯在1644年发表一份小册子,名为“血腥的迫害信条”。他用问答的形式逐一驳斥马萨诸塞殖民地当局对他的责难。关于政教分离,他说:“行政官没有权力成立教会政府(church government),选举教会官员,用教会法施行惩罚,只能监督教会履行职责。另一方面,教会没有权力成立或改变世俗政府(civil government),选举政府官员,施行世俗法规,这样做是颠覆政府,蛊惑人心反抗政府和法律,如同解除妻子、儿童和奴仆对于丈夫、父母和主人的服从一样。”关于政府权力的来源,他认为:“世俗政府的主权、起源和基础来自人民。如是,人民可以成立任何最适合他们世俗生活的政体。因此,政府权力不能超出人民同意授予的范围,这不仅符合理性,而且符合所有共和国的经验,在共和国当中,暴君不能剥夺人民的自由权利。”他特别反对用政府的权力干涉人民的宗教信仰。他说:“世俗权力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和财物,而宗教关系到人民的灵魂和信仰。”他认为政府和教会决不能混为一谈,用政府权力强制推行宗教信仰只能培养伪君子。他认为:“教会之外的假宗教并不会伤害教会,就像荒原的野草不会伤害到围起来的花园一样,……假宗教也不会伤害世俗政府,只要他们没有违犯世俗的法律。”罗杰?威廉斯用“围起来的花园”比喻真正的基督教,与后来的杰斐逊用“分离之墙”来形容政府和教会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像他的清教徒前辈一样,罗杰?威廉斯是一个特别注重实践的人。他创建的罗得岛殖民地实行宗教宽容,欢迎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来定居。1637年,由他一手制订的普罗维登斯镇基本法不仅规定了政府权力来自全体居民(householders),而且有一个重要附件规定政府的权力仅局限于世俗事务。这个传统一直沿袭下来,甚至在1663年罗得岛殖民地从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得到的特许状也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由于宗教意见的分歧而受到干扰、惩罚、压制或询问。”安妮?哈钦森夫人是早期北美清教主义的另一个著名的异端。她主要是在清教教义上与温斯罗普等人产生重大的分歧。其结果与罗杰?威廉斯一样,她和她的追随者于1637年一起被驱逐出马萨诸塞殖民地。他们从印第安人那里购买土地,建立了普茨茅斯和纽波特两个定居点,后来这两个定居点与主张宗教宽容和政教分离的罗杰?威廉斯建立的普罗维登斯合并成为罗得岛殖民地。清教主义的异端的作用在于他们进一步推进了政教分离。他们坚决反对早期清教徒建立的偏重维护特定宗教教义的政治模式。他们要求政府和教会完全分开。他们所主张的完全的政教分离,对宗教信仰的平等保护,取消对宗教礼拜的强制措施,以及废除用税收资助教会的做法是后来美国社会的常规模式,但在当时却是破天荒的。然而,他们的思想追根溯源还是来自清教主义本身。清教徒认为(原作者:邓和刚 原祖杰)人人可以读圣经,人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崇拜上帝,在精神上每个人都是充分自由的,除了上帝,没有一个人可以统治另外一个人,世俗政府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的和平与安宁,世俗政府应该由人民选举产生。从这个角度看,清教主义本身就包含着自由主义和政教分离的种子,北美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则是其成长、发展的良好土壤。三、宗教多元化局面的形成早期北美殖民地经过迁徙、定居、纷争、出走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形成了初步的政教分离局面。此后北美的清教主义开始融入宗教多元化的潮流。一方面,严格的清教主义渐渐后继乏人,与此同时,欧洲各个宗教教派纷纷登陆北美,形成竞争互动的局面。17世纪的马萨诸塞殖民地是严格的清教主义的代表。如前所述,他们的理想并不是世俗的目标,而是要在北美建立一个模范的基督王国。但是,这个理想不仅受到以罗杰?威廉斯和安妮?哈钦森夫人从宗教教义方面发出的挑战,而且还受到被世俗利益驱动的土地占有欲望的挑战。康涅狄格殖民地的建立就是由德高望重的清教徒托马斯?胡克牧师带领一批殖民者开拓的。他们在宗教的教义上与温斯罗普等正统清教徒并无重大分歧,但是他们反对约翰?卡顿和温斯罗普总揽大权,渴望获得新的土地并建立比较民主的政治制度。1636年,他们离开马萨诸塞开辟了哈特福德定居点,并沿着肥沃的康涅狄格河谷一路开拓,建立起一个自治殖民地。此外,新罕布什尔殖民地和缅因殖民地也是由清教徒建立的。地域扩张及其所引起的殖民地土地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必然吸引更多的非清教徒移民。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模范基督王国的理想逐渐被世俗利益的追求所取代。马萨诸塞殖民地的第一代清教徒痛苦地发现,完全建立一个由圣徒组成的神圣共和国是不可能的。根据清教徒的圣约观念,信徒必须自述悔改得救的经验才能接受洗礼,进入与上帝之约,成为一个合格的清教徒。在神圣共和国当中,只有清教徒才享有完全的政治和宗教的权利。在政治上他们有权选举殖民地各级政府,在宗教上他们有权选举教会管理层。但是到了第二代清教徒,要求人人都能自述悔改得救的经验从而确证与上帝之约已不可能。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马萨诸塞的牧师经过激烈的争论后终于采纳了一个变通的“半约”(half-way covenant),承认第一代清教徒的子女在出生时已经接受洗礼,可以成为教会成员并享有相应政治权利,但是他们不能领受圣餐也不能在教会事务上有投票权。清教徒从“圣约”观念转变到“半约”观念既说明了他们在宗教信条方面的灵活与务实,也证实了政治和宗教的事务应该分别处理的观念即使在马萨诸塞湾这样的殖民地也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欧洲国家大量的移民是政教分离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些移民带来了他们原有的宗教信仰。由于不存在欧洲国家中普遍而又强大的国教支持,任何宗教派别都必须在北美学会宽容。据统计,在美国革命前夕,尽管清教徒在新英格兰地区占据优势(57.5万信徒分布在658个教会),但在南部各殖民地,特别是在弗吉尼亚和马里兰,英国国教安立甘宗势力最大(50万信徒分布在480个教会),18世纪随着苏格兰和爱尔兰的移民大量涌入北美,苏格兰长老会成为北美第三大宗教势力(40万信徒分布在543个教会之中)。苏格兰和爱尔兰的移民广泛分布在南北各个殖民地,从客观上促进了北美南部和北部的殖民地都必须学会宽容。此外,还有以宗教宽容著称的宾夕法尼亚殖民地和荷兰新教徒建立而后并人英帝国的纽约殖民地等。这些殖民地作为英帝国的一部分,都面临着英国的管制,因而不得不卷入英国和法国的战争。在共同的敌人面前,这些殖民地的宗教差异变得无足轻重,宗教多元化成为大家都必须接受的现实。在殖民地时期,北美发生过两起席卷所有殖民地的群众运动,一个是美国革命,另一个就是“宗教大觉醒”运动。大觉醒的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从18世纪初直到美国革命前夕。一批牧师认为因循守旧的传统教会压抑了殖民地民众对宗教的渴求。为了重新唤起群众的宗教热情,他们奔走于各个定居点布道,宣传基督教义,要求听众忏悔并皈依基督。大觉醒运动的特点之一是淡化不同宗教派别的分歧,强调基督教徒的虔诚。运动的标志性人物之一怀特菲尔德牧师在布道中宣称:“祈求上帝帮助我们忘掉各教派的名称,使我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基督教徒。”美国宗教史学家马克?诺尔评论说:“在美国宗教史上,大觉醒标志着从牧师宗教向平民宗教过渡,牧师从继承的权威变成了一个自我驱动的传教者,传统的基督教义让位于虔诚的心灵,同时也把无所不包由政府支持的教会变成了一个信徒的自愿组合”一般认为,这场平民化的宗教运动客观上促进了宗教宽容和政教分离。经过大觉醒运动之后,美国的宗教多元的局面最终得以形成。四、政教分离原则入宪如果说大觉醒运动是在宗教方面挑战传统的教会权威,美国革命则是挑战传统的政治权威。前者为后者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准备了精神方面的条件,而后者的最高成就则是制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其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政教分离。这个过程既是北美殖民地百年历史的自然积淀,同时也是现实政治斗争产生的结果。在独立战争开始之前,新教牧师们就是最活跃的反英分子。假上帝之名反对世俗君主是革命倡导者们号召民众的有效途径。在美国革命前夕,新教牧师利用传道的机会把反抗英国暴政的斗争上升到保卫与上帝的约定的宗教高度,极大地鼓舞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斗争的决心。美国著名的宗教史学家阿斯特洛姆评论说:“不管清教主义在北美如何世俗化,美国人民的新教气质使他们对英国王室和英国统治必然深抱怀疑,……美国革命是人民心灵的革命,按照约翰?亚当斯的说法,1776年的独立宣言只是一份迟到的声明,其力量的源泉在于宗教精神,不盲从、保持异议和纯洁清净是美国人民最基本的观念。”1763年英国赢得了与法国的战争,胜利使大英帝国政府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定,其中包括宣扬要派英国圣公会的主教到北美殖民地主持教会事务,允许新征服的前法国殖民地(如加拿大魁北克省)信奉罗马天主教等。这些政策遭到英属殖民地人民的强烈抵制,再加上其他一些加强英国统治和管理的措施,最终触发了美国革命。美国革命为北美殖民地全面重组的提供了契机。在政治方面,北美人民要求脱离英国独立自主。在宗教方面,传统的教会在“宗教大觉醒”之后再次陷入低谷。不管人们的宗教信仰如何,独立战争是一个唯一的试金石,宗教人士不是站在革命一边,就是站在英国一边。殖民地中英国圣公会的神职人员几乎全是亲英派,大约有7万人不得不在独立战争期间或以后逃离北美,因此南部各殖民地的传统宗教势力大为削弱。在革命浪潮中,民主、平等、自由的观念成为时代潮流,北美各殖民地纷纷废除传统教会的各项特权,承认人民宗教信仰的自由,大多数殖民地都废除了用税收支持教会的做法,让各个宗教教派依靠信徒的捐献维持宗教活(原作者:邓和刚 原祖杰)动。1776年6月,麦迪逊起草了著名的《弗吉尼亚权利法案》,宣称宗教“只能用理性和信心来指引,……所有的人都有权按照自己的良心自由地信奉宗教”。一个月以后由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全面申明了北美人民的天赋权利,其中当然也包含宗教自由的权利。北美人民在争取政治权利的同时必然会要求宗教自由的权利,而允诺宗教自由就是摈弃一教专制,因而使政教分离成为北美各殖民地不争的事实。但是,要把各殖民地中政教分离的现实提升为一个宪法原则还需要历史机遇,这个机遇就是开国之父们对一部保障美国长治久安的根本大法的酝酿。独立战争之后的邦联政府内外交困,在麦迪逊和汉密尔顿等人的推动下,制宪会议于1787年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建立一个强大的联邦政府,主要矛盾是解决各州(当时实际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与中央的权力分配问题。制宪会议代表分属不同的清教派别,却并不妨碍他们在一起开会讨论政治问题。后来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虽然来自弗吉尼亚,却从青年时期就服膺于普林斯顿长老会士们的守序、积极和真诚。而宪法前十条修正案的倡导者杰斐逊虽然深谙民主、自由理念,却也像其他建国之父们一样,怀有强烈的清教使命。然而,在整个制宪会议过程中,宗教从来没有成为一个正式的议题。《联邦宪法》正文中仅有第六条规定:“……不得以宗教信仰作为担任合众国属下任何官职和公职的必要资格。”表面上看,宪法似乎完全与宗教无关,但事实上《联邦宪法》正好说明,政教分离在当时已经作为北美人民的生活常态,无须由全国性的宪法特别加以规定。作为宪法原则之一的“政教分离”主要体现在《联邦宪法》的修正案的第一条。制宪会议之后,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围绕宪法的批准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尽管建立一个强大的联邦符合北美人民的整体利益,但是反联邦党人更看重的是作为民主制度根基的个人权利,而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就是最基本的个人权利。这项权利完全是个人的良心自由(liberty of conacience),不应该受任何政治制度的压制,因此政教分离的条款必须写入宪法的修正案,才能保证个人依据自己的良心选择宗教信仰,进而实现其他的个人权利。在革命年代,个人的宗教权利和世俗权利普遍被认为不可分离的,一位新教牧师在鼓动革命的布道中宣称:“宗教权利和世俗权利相互交织,如果一项权利受到损害,另一项权利也很难继续。”美国学者贝宁评论说:争取自由的两场战斗在逻辑上和道德上实质是一样的。一场战斗的胜利有赖于另一场战斗的结果。杰弗逊在制宪会议召开的前一年发表了著名的“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其中官称:任何人不得被迫去参加或支持任何宗教崇拜、宗教场所或传道所,不得因为宗教见解或信仰,受到身体或者财产上的强制、约束、干扰、负担,或者其他的损害;任何人都应该有自由申述和通过辩论来维护他在宗教问题上的见解的权利,绝不应该由于宗教见解而缩小、扩大或影响公民权利。杰弗逊的思想代表了北美人民对于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的基本看法,是当时最流行的思想观念。杰弗逊特别提到宗教见解不应该对个人的公民权利有任何影响。尽管当时也有一些人坚持要恢复宗教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开国元老帕特里克?亨利坚持在弗吉尼亚州的选举要审查被选举人的宗教信仰,但这种做法由于遭到了杰弗逊和麦迪逊等人的坚决反对而最终失败。归根结底,美国革命的思想基础是维护个人的自由,尤其是信仰自由。而政教分离就是为信仰自由提供制度保障。这也是政教分离的原则能够顺理成章地作为宪法修正案入宪,成为美国宪法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的根本原因。五、结论回顾北美政教分离的历程,最初是清教徒移民为了逃避欧洲的宗教迫害而来到北美。他们的移民过程本身就是对欧洲政教一体的反抗。清教主义本身就是宗教改革的产物,是对欧洲教皇和国王专制的反抗。这样的宗教信仰必然包含民主和自由成分,在合适的土壤中就可以生存发展。清教主义的内在逻辑已经包含了追求宗教自由的因素,因此毫不奇怪清教主义政治模式受到的第一个挑战正是来自清教徒。罗杰?威廉斯和安妮?哈钦森夫人等对于麻萨诸塞殖民地上层的反抗成为美国文化的双重象征。一方面,他们对宗教专制毫不妥协,另一方面,他们在新的土地上实行宗教宽容。当然,北美广阔的土地和欧洲不同国家的移民是造成北美宗教宽容的最根本原因。大多数移民来到北美不是单纯追求宗教信仰,而是有很多其他追求,如财富、地位、自我价值等。到18世纪初,清教主义的政治模式已经很难延续了。从外部看,清教殖民地只是众多北美殖民地当中的少数而已,无论是人口和面积都难以称雄。从内部看,过于严格的清教规定使他们的后代都难以成为真正合格的清教徒。但是必须看到,清教主义对于信仰自由和个人权利的追求在清教主义政治模式衰落的同时反而得到了强化。经过‘宗教大觉醒’后,维护个人信仰和权利的思潮变成北美的主流思潮。需要特别予以说明的是,本文追寻的是美国清教传统对美国宪法中政教分离原则的影响,对其他思想流派对这一原则的影响没有太多涉及。事实上,如果全面梳理政教分离原则的渊源,决不能忽视当时正趋鼎盛的欧洲启蒙思想。北美毕竟不能脱离世界。同时代的欧洲启蒙运动,为北美的革命和建树提供了最好的思想资源。北美的思想家可以毫不费力地理解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再结合北美的实际情况和思想资源加以修正,因为当时北美的宗教信仰和政治体制的宽松程度已经超过欧洲。美国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在美国革命的过程中,对民主、自由、平等、权利等等的追求成为时代的主流,因此美国的政教分离进一步得到落实。在摆脱英帝国的统治之后,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抓住时机制定了宪法,既巩固了革命成果,也将革命前各殖民地奉行的一些原则规范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政教分离原则。责任编辑:何进平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教育学习好评教育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教徒和新教徒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