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百六十厘米的正方形分成两完全相同的两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面积是多少,算式怎么立

2015年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2015年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一块长方形木板的宽是一百六十厘米长比宽多百分之二十五,这块长方形木板的面积是多少。_百度知道
一块长方形木板的宽是一百六十厘米长比宽多百分之二十五,这块长方形木板的面积是多少。
提问者采纳
baidu://a://a.baidu.hiphotos&/zhidao/wh%3D450%2C600/sign=813fee8cd42ae1d0418ad/abbd357adab44aede062.jpg" esrc="/zhidao/wh%3D600%2C800/sign=/zhidao/pic/item/abbd357adab44aede062://a.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a href="http.hiphotos
提问者评价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来自:作业帮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把一个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分成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周长是多少?_百度作业帮
把一个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分成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把一个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分成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周长是多少?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教学目标:(一)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认数范围扩展到三位小数,使学生明确小数表示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并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谈话引入: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些数量不一定都能用整数表示,例如商品的价钱,就不一定都是整元钱,在进行测量的时候,往往不能正好得整数的结果,常常用小数表示。我们上学期已初步认识了小数,你能以元作单位,把下面数先写成分数,再写成小数吗?2.口答:(1)1角=(—)元=(&&& )元(2)3角=(—)元=(&&& )元(3)9分=(—)元=(&&& )元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1份是这条线段的 ,平均分成100份,l份是这条线段 。(二)学习新课1.谈话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商品标价不够整元可以用小数外。在量屋子的高度时,它不够整米时,以米作单位也常用小数表示。2.教学小数的意义。(1)利用旧知识继续研究。我们已经知道1角是0.1元,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元的1/10,用小数表示是0.1元,1/10元与0.1元是不同的形式,表示的是同一数量,那么十分之几的数用小数表示是几位小数?(一位小数)第四单元思考:1分钱是1元的几分之几?(1/100)& 用小数表示是多少?(0.01)。那么百分之几的数用小数表示是几位小数?(两位小数)(2)通过观察米尺,引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都可用小数表示?先想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分别是多少?板书:&&& 1米 =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观察米尺。提问:①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写成分数是几米?写成小数是几米?学生观察得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写成分数是1/10米,写成小数是0.1米。1要写在小数点右面第一位。3分米是多少米?用分数、小数怎样表示?学生类推出:3分米是3/10米,还可以写成0.3米。师生共同明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②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在尺子上是多少?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呢?学生观察米尺后得出:把l米平均分成100份,l份是1厘米,写成分数是1/100米,写成小数是0.01米,l要写在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怎样把7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学生推理得出:7厘米是7/100米,还可写成0.07米。启发学生想:15厘米怎样写成以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经小组议论后,学生得出:15厘米是15个1/100米就是15/100米,5个1/100就在小数点右面第二位写5,还有10个1/100,够1个1/10,就在小数右面第一位写1。所以15厘米是0.15米。明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②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l份在尺子上是多少?(1毫米)l毫米是几分之几米?(1/1000米)千分之一米怎样用小数表示?启发学生推理得出:千分之一写在小数点右面第三位,写作0.001。9毫米、63毫米以米作单位写成小数分别是多少米?第四单元启发学生根据上边的推理得出:9毫米是9/1000米,还可写成0.009米,63毫米是0.063米。根据上述问题,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份或几份的数都可以用几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教师提出,我们还可以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下去,可以得到四位、五位……小数。启发学生根据前面3个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或几份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分成100份,1份或几份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分成1000份,1份或几份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3)启发学生概括小数的意义。启发性提问:①上面例子都是把l米平均分成多少份?(10份,100份,10加份)②这样的1份或几份,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儿,千分之几);③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分别是多少?(1/10,1/100,1/1000)④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如1/10米有几个1/100米?(10个)1/100米里有几个1/1000(10个)所以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也是lo。师指出:像上面这些分数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等。阅读课本295页结论。反馈:95页“做一做”。订正时说明意义,计数单位。(4)强化概念。启发性提问:①十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②百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③千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第四单元④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三)巩固反馈1.练习二十第2题、第5题。&&& ·2.填空(投影)。用分数表示&&& 用小数表示7分米&&&&&&&&&&&&&&&& 米&&&&&&&&&&& 米7厘米&&&&&&&&&&&&&&&& 米&&&&&&&&&&& 米7毫米&&&&&&&&&&&&&&&& 米&&&&&&&&&&& 米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9/100=0.9&&&&&&&&&& 4毫米=0.04米75/&&&&&& 5厘米=0.5米(四)作业练习二十第1—3题。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1米=10分米&&&&&&&&&&&&&&&&&&&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儿,计数单位是=100厘米&&&&&&&&&&&&&&&&&&&&&&&&&& 0.1=1000毫米&&&&&&&&&&&&&&&&&&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计数单位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分米。&&& 0.011分米=1/10米=0.1米&&&&&&&&&&&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计算单位是把l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1厘米。&& 0.0011厘米=i米=0.01米&&&&&&&&&&&&&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15厘米=15/100米=0.15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1毫米。1毫米=1/1000米=0.001米63毫米=63/1000米=0.063米第四单元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7页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完成第97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的第6—11题。教学目的: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具准备:将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分步出示下面各题,让学生逐题回答。1.&& 0.2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0.15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0.008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2. 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二、新课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前面我们看到的一些小数如0.2、0.15等,这些小数的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其实小数点的左边也可以是其它的数,如1.5米、21.8元等。这样的小数可以分成两部& 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小数部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的小数& 部分中间被小数点隔开。教师同时在黑板上写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的表头,如:小整数部分&&& 数&&& 小数部分点“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边肯定学生的回答边在黑板上列出整数的数位顺序表。教师:0.2表示十分之二,它表示有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百分之五,它表示有五个百分之—,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它表示有六个干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那么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十分之—、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还有万分之一等。第四单元“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哪个最大?”“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教师:小数的这些计数单位十分之—、百分之—、千分之—、万分之—等,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样的,都是10。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面,像整数一样计数。“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那么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哪一位?”“把十分之一分成10等份,每一份是多少?”“那么十分位的右边应该是哪一位?”“把百分之一分成10等份,每一份是多少?”“百分位的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之几的呢?千分之几的呢?”教师边在黑板上列出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边说明:再往下还有万分位、十万分位、百万分位等,因为小数位较多的不常用,我们在数位表上就用“……”表示。前面我们讲过在整数的右边,用小数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实际应用时常把整数和小数写在—起,这样的数也叫小数。再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如1.414、543.276等也都是小数。小数点左边的数叫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叫小数部分。教师指543.276提问:“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这个小数的小数部分的十分位是几?百分位是几?千分位呢?”2.教学小数的读法。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的小数:2.5、0.4、7.26、0.085、340.09。提问:“谁能读出黑板上的小数?”学生读出前面三个小数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小数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后面两个小数的数值比较多,它们的读法也是整数部分仍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就读点,小数部分通常就按顺序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接着再让学生读出黑板上后面两个小数。然后教师再指着340.09说明:在读小数的& 时候,如果整数部分是0的就读作零,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出几个零。第四单元教师在黑板.上写出0.6、0.04、160.073。“谁来读一读黑板上的小数?”“0.6表示几个十分之一?”“0.04表示几个百分之一?”“160.073表示一百六十又千分之多少?”3.教学小数的写法。教师:写小数过去我们学过一些.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写一写。教师报出教科书第97页例2和“做一做”第2题中的小数,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完后教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最后教师说明: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仍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如果整数部分是零就写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要写成小圆点;小数部分按顺序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三、课堂练习做练习二十的第6、7题。让学生独立做,再核对。做练习二十的第8、9题。先向学生说明一下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看一看从0到哪里是1,从哪里到哪里表示0.01,再让学生继续做。提前做完的学牛可以做练习二十的第12*题和第13*题。第13*题,可以先让学生把整数四万五千零一写出来,然后再考虑小数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四、作业。练习二十的第10、11题。课后小结:第四单元小数的性质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性质的应用。(三)培养学生观察,判断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说明小数在什么情况下是相等的,它是小数运算的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是教学重点。应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个数化简或需要在小数末尾添o时,学生容易出错,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创设情境我们已经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当你们在商场中看到每件商品的标签这样写,你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品名&&& 毛巾&&&&&&&&&&& &&&&&&&品名&&& 纯毛毛衣产地&&& 北京&&&&&&&&&&&&&&&&&& 产地&&& 上海单价&&& 7.00元&&&&&&&&&&&&&&&& 单价&&& 98.40元(二)学习新课今天继续研究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1.理解小数的性质。(1)例1& 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启发提问:①0.1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个十分之一米,1分米)②0.1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0个百分之一米,10厘米)③0.10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00个千分之一米,是l00毫米)④观察1分米、10厘米、loo毫米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它们的长度是一样的)可以得出:(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3个小数。第四单元①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②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小数的大小不变。(2)例2& 比较0.30和0.3的大小。出示投影片:0.30&&&&&&&&&&&& 0.3启发提问:①0.30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左图应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来表示?(30个1/100,平均分成100份,用30份表示。)②0.3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右图应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来表示?(3个1/10,平均分成10份,用3份来表示。)③两个图形所占面积大小怎样?(移动投影片,学生易看出0.30=0.3)④为什么这两个数相等?讨论后得知:10个1/100是1个1/10,30个1/100是3个1/10所以这两个数相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启发学生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3)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通过对例1、例2的研究,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启发学生概括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或者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板书)理解小数性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在小数的末尾添“o”或去“o”,小数中间的o不能去掉)。(4)加深理解概念。提问:第四单元①如果在整数5后面添上一个“o”或者在50的后面去掉一个“o”,原数大小变了吗?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在整数的末尾添上一个“o”,这个数就扩大10倍……:去掉一个“o”就缩小10倍……因为数字所在的数位发生了变化,所以原数大小也就变了。板书:&&&&&&&&&&&&&&&& 扩大10倍5&&&&&&&&&&&&&&&&&& 50缩小10倍②如果在0.6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后面添上一个“o”,原数大小发生变化了吗?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同样通过学生实践,讨论后明确:在小数点后面点上“o”,小数中的数字所在的数位发生了变化,所以小数大小才发生了变化。因此,只有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或去掉o,才能使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0.6&&&&&&&&&&&&&&& 0.06缩小10倍2.小数性质的应用。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o”的时候,可以去掉末尾的“o”,把小数化简。(1)教学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得出:0.70=0.7&&& 105.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有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o”,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例如2.5元可改写成2.50元。3元改写成3.00元。(2)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学生独立改写,集体订正。0.2=0.200&&& 4.08=4.080&&& 3=3.000反馈:101页“做一做”。3.小结。启发性提问:(1)什么叫小数的性质?(2)学习了小数的性质怎样应用?第四单元(3)运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三)巩固反馈1.做练习二十一第1题,第2题。2.判断下面几种说法对不对?(1)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o”或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 (& )(2)在小数点后面添上“o”或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 (& )(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或者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 (& )(4)把小数末尾的“o”去掉,它的计数单位就发生了变化。&&& ((四)作业练习二十一第3—6题。板书设计小数的性质例1& 比较0.1米、0.10米、0.100米&&& 例3& 把0.70和105.0900化简的大小&&&&&&&&&&&&&&&&&&&&&&&&&&&&&&&&& 0.70=0.7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l05..090.1米=0.10米=0.100米&&&&&&& 例4& 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下面各例2& 比较0.30和0.3的大小&&&&&&&&& 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出示图……&&&&&&&&&&&&&&&&&&&&&&&&&&&&&&& 0.2&&& 4.08&&& 30.30=0.3&&&&&&&&&&&&&&&&&&&& 0.2=0.200&&& 4.08=4.080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3=3.000小数的大小不变。扩大10倍5&&&&&&&&&&&&&&&& 50缩小10倍0.6&&&&&&&&&& 0.06缩小10倍第四单元小数大小的比较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熟练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二)通过对小数大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三)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步骤是教学重点;小数位数不同时比较大小容易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混淆,是学习中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我们已经学过了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请你们在各题○里填上“>”、“<”或“=”。(口答)832○799&&& &&& 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引导同学明确: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数位相同时,从高位开始比较,按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的数大,那个数就大,就不再比下一位了。我们已经掌握了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那么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也是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地比较。今天就来研究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板书课题:小数大小的比较)(二)学习新课1.比较3.25元和4.05元的大小。你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看哪部分比较?引导学生明确:整数部分3比4小,小数部分就不用比了,所以比较小数的大小要先看“整数部分”(板书),从而得出3.25元<4.05元。反馈:比较每组数的大小。(填上“>”、“<”或“=”)6.4○5.9&&& 12.4○13.08&&& 2.99○3.145.2○6.3&&& 9.14○8.3&&& 30.6○29.98通过这部分的练习,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概括: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2.比较2.35元和2.41元的大小。提问:第四单元①它们的整数部分各是多少?表示多少?(2,2元)②整数部分的数相同,该比哪一位?(十分位)③十分位上的数各是多少?各是几角呢?(3和4,3角和4角)④十分位上的数哪个大?(4大)⑤还用比百分位上的吗?(不用比了)⑥那么可以判断哪个数大?引导学生说出:2.35元<2.41元。提问:在什么情况下看十分位上的数比较大小?引导学生明确,当整数部分相同的情况下,看十分位上的数比较。板书:看十分位。(写在2.35元<2.41元后面)。反馈:(投影)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3.21○3.12&&& 0.86○0.92&&& 4.83○4.5912.4○12.5&&& 5.17○5.09&&& 6.27○6.31根据刚才的练习,你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概括:当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3.比较0.07米和0.059米的大小。讨论,试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两个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例题类推出: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的7,表示7个0.01米,5表示5个0.01米,因此0.07米>0.059米。让学生观察米尺上这个长度的长短加以验证。反馈:4.36○4.37&&& 3.064○3.065&&& 12.147○12.142.189○2.198&& 0.832○0.831&&& 8.352○8.36这几组题你是根据什么比较的?通过这个练习,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明确: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板书:看百分位。师启发:刚才我们研究了各种情况的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谁能把这种比较的方法完整地概括一下?第四单元全班议论后,总结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教师强调:一要注意从高位比起,按照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这一点是与整数大小比较方法是相同的,比到能分出大小就不再往下比了;二要注意小数比较大小与整数比较大小还有不同的地方,整数比较大小当整数数位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而小数比较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无关,是要按照数位顺序从高位到低位比较。(三)巩固反馈1.完成102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7,10题。订正后,出示:把3.34,4.1,3.4,3.399几个数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先让学生独立比较,再让二人议论方法,全班交流,教师最后概括。为了容易比较,分成这样几个步骤:(边叙述边板书)(1)先把这几个数竖着排列起来,相同的数位对齐;(2)从高位开始比较,先挑最大的,再挑次大的,……一一标出序号;(3)按要求排列。(注意是由小到大,还是由大到小的顺序)3.14&&&& ④4.1&&&&& ①3.44&&&& ②3.399&&& ③排列:4.1>3.44>3.399>3.14请你们按照这个步骤完成练习二十一第8题。教师巡视,指导后进生。(四)作业练习二十一第9,11,12题。第四单元板书设计:小数大小的比较1.比较3.25元和4.05元的大小&&& 把3,14,4.1,3.44,3。999几个数按照看整数部分&&&&&&&&&&&&& &&&&&&&&&从大到小顺序排列起来3.25元<4.05元&&&&&&&&&&&&&&&&&&&&&&&&&&& 竖排& 3.14&&& ④2.比较2.35元和2.41元的大小。&&&&&&&&&&&&&&&& 4.1&&& ①看十分位&& 2.35元<2.41元&&&&&&&&&&&&&&&&&& 3.44&&& ②3.比较o.07米和o.059米的大小&&&&&&&&&&& 排列& 3.399& ③看百分位& o.07米>o.059米&&&&&&&&&& 4.1>3.44>3.399>3.14第四单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二)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归纳“规律”的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导人问题情境教师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教师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二)学习新课1.例1& 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1)0.004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4米=4毫米)(2)师移动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0.04米=40毫米,原数扩大10倍)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板书:0.4米=400毫米,原数扩大l00倍)向右移动三位,原数又变成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4米=4000毫米,原数扩大1000倍)小数点可不可以向右移动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可以)教师:所以我们要在移动位数和扩大倍数的后边点上省略号。板书:……(3)从这一例子看,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你能总结出规律来吗?在同学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第四单元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loo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2.刚才是由上往下观察(画↓),如果我们由下往上观察(板书↑),小数点相当于往哪边移动?(向左移动),小数点向左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会有怎样的变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looo倍……(板书)3.引导学生完整地概括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反馈:初步应用规律具体说明小数大小是怎样随着小数点向右(左)移动而变化的。完成105页“做一做”及106页上面的“做一做”。下面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多少倍?3.72(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372(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37.2(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5.06(缩小100倍)& 0.506(缩小1000倍)& 50.6(缩小10倍)& 0.0506(缩小10000倍)教师强调: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looo倍……4.引导初步解决问题。应用上面的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移动小数点位置就可以了。(1)试把0.654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启发学生得出:把0.654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6.54;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65.4;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得654。(2)同理把43.9缩小10倍,l00倍各得多少?43.9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4.39;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0.439。5.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第四单元小数点移动变化的规律是什么?(三)巩固反馈1.填空。(投影)(1)把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 )(& )倍,得(&&& )。(2)把8.72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 ),这个数就比原来(&&& )倍。(3)把142.5缩小10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 )。2.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各扩大多少倍?0.8&&& 1.25&&& 4.036&&& 8.733.下面各数,如果把小数点都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27.3&&& 5.94&&& 0.248&&& 125.6(四)作业练习二十二第l一3题。板书设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例1:把0.004米的小数点35.67&&& 向右移动一位,两位,&&&&&&&&&&&&&&&&&&&&&&&& 一位3.567&&& 三位……小数的大小&&&&&& 小数点向右(左)移动&& 两位356.7&&& 有什么变化?&&&&&&&&&&&&&&&&&&&&&&&&&&&&&&&&& 三位35670.004米=4毫米&&&&&&&&&&&&&&&&&&&&&&&&&&&&&&& 10倍0.04米=40毫米&&&&&&&&&&&&&&&&&&&&&&&&&&&&&& 100倍0.4米=400毫米&&&&&&&&&& 原来的数扩大(缩小)&& 1000 倍4米=4000毫米&&&&&&&&&&&&&&&&&&&&&&&&&&&&&&& ……(1)把0.654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6.54&&& 65.4&&& 654(2)把43.9缩小10倍,100倍各得多少?4.39&&& 0.439第四单元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6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4& 8题。教学目标使学生牢固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并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l000倍。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是教学重点。向右移动时位数不够要在右边添“0”,前面最高位的零必须去掉;向左移动时,位数不够时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数就(&&&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就(&&& )。3.5.24要扩大1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 )。4.把42.7写成0.427,小数点向(&&& )移动(&&& )位。5.说说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6,如果把3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应怎样列式?得多少?7.如果把5000缩小10倍,l00倍,1000倍应怎样计算?各得多少?教师小结,引入课题: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数扩大倍数要用乘法计算,把一个数缩小倍数用除法计算,我们今天应用学过的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就可以了。怎样移动呢?(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二)学习新课1.教学例2:把0.08扩大l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提问:(1)把一个数扩大倍数用什么方法计算?(用乘法计算)(2)怎样列式?(把0.08分别乘以10,100,1000)板书:&&& 0.08×10=0.80.08×100=8第四单元0.08×1000=80(3)根据学过的规律,应怎样移动小数点?启发学生分别说出移动的位数及得数。(板书)(4)为什么0.08×1000得80?(因为要扩大1000倍,需向右移动三位,而原数只有两位小数,还差一位,所以要在右边添一个0,补足数位。)(5)0.08×100=8,为什么向右移动两位后得8,而不写成008?引导学生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后,不是零的最高位前面的零必须去掉,如0.08扩大1000倍得80,而不能得0080。小结式提问:根据上面的计算,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怎样就可以了?从而明确:……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就可以了。反馈:(投影)直接说出各题得数。3.18×10&&& 0.45×1000&&& 1.2×1000100×0.06&&& 10×94.5&&& 订正时要说出道理。2.教学例3:把43.7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思考一下,把一个数缩小倍数应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应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解决?首先让学生独立试算,然后二人议论,最后全班交流。板书:&&& 43.7÷10=4.3743.7÷100=0.437师说明:43.7÷7043.7÷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后,整数部分没有了,用0表示,所以在小数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43.7÷7?从而强调,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左边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左边用“0”补足,缺几位就补几个“0”,再点上小数点,左边整数部分也没有了,因此小数点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所以43.7缩小1000倍得0.0437。反馈:(写在本上)直接写出下面各题得数。第四单元2.48÷10&&& 3.6÷100&&& 54.3÷10003.16÷100&&& 2.5÷1000&&& 40÷1000订正时要说明怎样移动小数点?特别是添“0”的问题要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尤其是40÷1000,引导学生还要注意两点:40缩小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位数不够,差一位,左边用“0”补足,小数点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得0.040,但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得0.04。总结性提问(1)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的方向根据什么?(2)小数点位置移动的位数由什么来决定?(3)应用小数点移位规律时应注意什么?(三)巩固反馈1.完成106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7题。3.填空。(投影仪)(1)把3.6扩大(& )倍是36。(2)把30缩小(& )倍是0.03。(3)把(& )扩大l0倍是1.2。(4)把(& )缩小10倍是0.54。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例2& 把0.08扩大10倍,100倍,&&&&&&& 扩大10倍,100倍,1000倍…乘法1000倍各是多少?&&&&&&&&&&&&&&&&&&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0.08×10=0.8&&&&&&&&&&&&&&&&&&& 缩小10倍,100倍,1000倍…除法0.08×100=8&&&&&&&&&&&&&&&&&&&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0.08×1000=80&&&&&& &&&&&&&&&&&&注意:右移例3& 把43.7缩小10倍,100倍,&&&&&&&&&&&&& 位数不够,后边添“0”1000倍各是多少?&&&&&&&&&&&&&&&&&&&& 整数最前面o去掉43.7÷10=4.37&&&&&&&&&&&&&&&&&&&&&& 位数不够,左边添“0”,整数43.7÷l00=0.437&&&&&&&&&&&&& 左移&& 部分没有用“0”表示43.7÷7&&&&&&&&&&&&&&&&&& 左移后末尾有“0”,要消去第四单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巩固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l08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一14题。教学目的: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会较为熟练地应用这一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为学习小数& 和复名数,小数乘、除法做好准备。教具准备:投影片或小黑板若干块。教学过程:—、复习1.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应用上面的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 1000倍、……,进行扩大(或缩小)时应该注意什么。3.填空。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 )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 )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 )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 )l00倍。小数点向(&&&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 )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小数就扩大l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 )位,小数就缩小l00倍。二、小数点位置移动及其应用1.做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每一题让学生说一说做题时是怎样想的。第(1)题。可提问:3.6变成36,小数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扩大了几倍?(小数点向右&&& 移动一位,扩大了10倍。)第(3)题,可提问:30变成0.03,小数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缩小了几倍?(小数点向&&& 左移动三位,缩小了l000倍。)2.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0题。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说一说做题时的想法。可提问:0.85×100是什么意思?(0.85扩大100倍。)可以怎样做?(把0.85的小数&&& 点向有移动两位。)根据是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0.85×1000&&& 就可让学生连贯地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根据是什么。第四单元3.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1题。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教师仍可提问,引导学生说出做题的过程和依据。例如提问:0.03÷lO是什么意思?(把0.03缩小10倍.)可以怎样做?(把0.03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根据是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 律。)0.03÷l00就可以让学生连贯地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根据是什么。三、判断对错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2题。先让学生试着自己判断,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第(1)题,可让学生举出一些反例加以说明,如0.567<0.8;第(4)题启发学生明确一个整数末尾添写2个0。实际上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两位,所以原来的数扩大了100倍。四、混合练习1.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再集体订正。2。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让学生回答。(积也扩大lo倍。)再请另一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根据是什么。(根据乘法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3.在做第14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15*题。可启发学生想:第一个因数扩大10倍,第二个因数扩大100倍,实际上因数共扩大了多少倍?(10×100=1000倍。)那么,积应该扩大多少倍?(积应该扩大因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即1000倍。)第四单元小数和复名数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学会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小数。(二)通过改写,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算理,掌握相互改写的方法,能正确进行改写是教学的重点。由于这部分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移位的规律等知识,学生非常容易出错,因此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名数的变换,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数,或者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或复名数。请大家想想:30分米是多少米?3500克是多少千克?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得出:30分米=3米,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3500克=3千克500克,除以进率得到的商是高级单位的数,余数仍是低级单位的数。刚才复习的2个题都是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或复名数,今天继续学习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板书课题:小数和复名数)(二)学习新课1.学习例1:3分米是多少米?350克是多少于克?启发学生类推改写方法:(1)这是什么样的运算?(2)用什么方法计算?(3)怎样移动小数点就可以了?从而让学生明确:把分米数变换成米数,要除以进率1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行了。3分米=0.3米(板书)。350克变换成千克数,要除以进率l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就可以了。350克=0.350千克=0.35千克。启发学生总结出改写方法。(1)上面两个小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2)应该怎么改写?第四单元概括出: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只要按照进率是l0,100,1000,把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就可以了。反馈:完成109页“做一做”。订正时要指名说出改写的方法。2.教学例2。(1)口答,说出改写方法。40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米?70克是多少千克?(2)3平方米40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米?4千克70克是多少千克?启发学生观察,这二题与口答题有什么区别?是什么样的换算?应该怎样改写?首先学生独立试算,然后二人互说改写方法,最后全班交流。从而明确:要求改写成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原来3平方米不用改,就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只把40平方分米改写成平方米数就可以了,从而得到3.4平方米。同理,要求改写成千克数,原来的千克数不用改,就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只把70克改写成千克数就可以了,从而得出4.07千克。3.启发学生总结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原来高级单位的数不变,就是改写后的整数部分,只将原来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是高级单位的小数部分,再与整数部分合并就可以了。反馈:完成109页“做一做”第2题。订正时说明思路。(三)巩固反馈1.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练习二十三第1题。2.把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投影)3米8厘米=(&&& )米&&& 5千克60克=(&&& )千克1吨800千克=(&&& )吨&&& 12千米60米=(&&& )千米3.判断正误。(投影)3平方米20平方分米=3.20平方米&&& 5吨40千克=5.4吨80米=0.8千米&&& 20千克=0.02吨4.把下面几个数由大到小排列。3.2米& 3米8厘米& 310厘米第四单元(提示:化成相同的单位再比较。)(四)作业练习二十三第2,3题。板书设计:小数和复名数30分米=3米&&&&&&&&&&&&&&& 3.2米&&& 3米8厘米&&& 3米10厘米3500克=3千克500克&&&&&&&&&&&& &&&从大到小排列例1 &3分米是多少米?350克是多少&&& &&3米8厘米=3.08米千克?&&&&&&&&&&&&&&&&&&&&&&&&&&&& &&&3米10厘米=3.1米3分米=0.3米&&& &&&&&&&&&&&&&&3.2米>3米10厘米>3米8厘米350克=0.350千克=0.35千克例2& 3平方米40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米?4千克70克是多少千克?3平方米40平方分米=3.4平方米4千克70克=4.07千克第四单元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目标(一)使学生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二)使学生学会把较大的整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教学重点和难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及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是教学重点。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容易丢掉计数单位或单位名称,求近似数与改写求准确数容易混淆,这是学习的难点。学习新课(一)复习准备我们已经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请大家回忆一下:23956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约是多少?省略千后面的尾数约是多少?启发学生说出: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看千位上的数是3,根据“四舍五入”法要舍去,得出23956≈2万;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要看百位上的数是9,应该入上去,23956≈24千。师: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用的是“四舍五入”法。在实际应用小数的时候,往往没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够了。例如,量得大新身高是1.625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准确,只说大约1.6米或1.63米。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与求整数的近似数相似,我们今天来研究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二)学习新课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例1& 2.953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和整数,它的近似数各是多少?(1)首先要理解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还可以怎样表述?引导学生理解,保留整数就是省略整数后面的尾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或者说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也就是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2)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仍然采用“四舍五入”法,看省略部分的最高位,是5以上的数,省去后在前一位加l,是4以下的数舍去。第四单元在明确上述两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试算,得出:2.953≈2板书:&&& 2.953≈3.0&&& 2.953≈3引导学生分别说明省略的方法。提问:(1)上面求出的近似数3.0,为什么末尾的0不能去掉?(2)上面求出的两个近似数3.0和3,哪个更精确些?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3.0是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3是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所以3.0要更精确些。由此可知近似数末尾的0是不能去掉的,因为它表示近似数的精确度的。总结求近似数应注意什么?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概括出注意两点:(1)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保留整数,就要看十分位;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百分位……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决定舍还是入。(2)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应保留,不能去掉。反馈:完成115页“做一做”(上面)。订正时说明保留的方法。2.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例2& 1992年我国生产洗衣机7127000台。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台”作单位的数。提问:(1)把7127000台改写成用“万台”作单位的数,应该用多少来除?(2)应该把7127000缩小多少倍?(3)小数点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几位?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为了简便只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末尾的0。板书:7127000台=712.7万台反馈:把348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8万师启发提问:既然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再写上单位“万”,那么要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应该怎么办?3.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后,再求近似数。例3& 1991年我国生产原油吨。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亿吨”作单位的数。学生独立改写成吨=1.39亿吨,并说出改写的方法。第五单元提问:如果要求保留一位小数怎么办?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接上题)≈1.4亿吨,并说出保留一位小数的方法。反馈:完成115页下面“做一做”订正时要注意,防止改写与省略混淆。4.区别对比。例2、例3的学习中,有的数需要把它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的则还需要保留位数求近似数,它们有什么区别?应该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1)求近似数需要省略某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要看十分位是几,……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求出的是近似数,应用“≈”表示,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最后要注意别忘记写单位“万”或“亿”,遇有单位名称的要写上单位名称。(2)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求的是准确数,就在“万”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遇有单位名称的要写上单位名称,应用“=”表示,并写上单位“万”或“亿”。(三)巩固反馈1.我国第二大岛海南岛的面积是32200平方千米,把这个数改写成以“万平方千米”作单位的数,再保留一位小数。2.把人改写成以“亿人”作单位的数,再保留一位小数。(四)作业练习二十四第l一5题。第五单元板书设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例1& 2.953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和整数,它& 例2& 1992年我国生产洗衣机的近似数各是多少?&&&&&&&&&&&&&&&&&&&&&&& &&&&&&&7127000 台,把这个数改写成用“四舍五入”法&&&&&&&&&&&&&&&&&&&&&&&&&&&& “万台”作单位的数。2.953≈2.95&&& 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7127000台=712.7万台2.953≈3.0&&& 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 例3& 1991年我国原油产量是2.953≈3&&&& 省略个位后面的尾数&&&&&&&&&&&&&&& 吨,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吨”作单位的数。再保留一位小数。吨=1.39亿吨≈1.4亿吨求近似数与改写的区别意义上方法上符号上小数末尾0的处理上第五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学习新课(一)复习准备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8.9&&& 0.4&&& 2&&& 13.46002.填空。3.375千克=(&&& )克&&& 7.81千克=(&&& )克4.075千克=(&&& )克&&& 3.4千克=(&&& )克3.口算。0.4+0.3&&& 2.5-1.4&&& l.28+1.21&&& 4.6-3.28.75-3.74&&& 4.5+5.5&&& 456+344&&& 125-25问:最后两道口算题是整数加、减法,谁能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2.引入。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学习新课1.学习例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两个小队共采集了多少千克?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两个小队的千克数合并成一个数。板书:3.935+4.075教师说明,我们学过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第五单元提问:竖式怎样写?(学生可能会说出小数点对齐)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引导学生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3.735千克是3735克,4.075千克是4075克。整数加法怎样计算?(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板书:&&& 3735+40757810那么小数加法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值上的数对齐。板书:&&& 3.735+4.0757.810启发学生想,得数7.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在学生明确7.810末尾的“0”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去掉后,再告诉学生以后计算遇到小数末尾得“0”时要去掉。反馈:完成120页“做一做”。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7在议论的基础上,明确: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不同的地方,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2.学习例2。少先队采集中药。两个小队共采集了7.81千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多少千克?引导学生把例2与例1对比,说明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两个小队采集的和,及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启发学生说出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减法计算)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说明小数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第五单元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计算。学生算出:7810—37354075如果用小数怎样计算?学生独立算出,并说出算理。7.81←千分位看作0—3.7354.075教师结合整数的计算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计算时把那位看作“0”。提问: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学生明确,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减法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末位减起。反馈:完成122页“做一做”,提示验算方法。订正时要说明计算法则及验算方法。3.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引导学生填空。(投影)计算小数加、减法,先(&&& )也就是(&&&&&& ),再按照(&&& )法则进行计算,最后(&&&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 )。阅读课本法则。(三)巩固反馈(投影)1& 8.35+4.65&&& 21.37-8.37(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2& 16.74+5.238&&& 3.4-0.56(突出位数不同,怎样对位。)第五单元3& 6.42-4.2&&& 8.3+10.17(位数不同,数字特殊,易按整数凑整法计算而忽略了法则,要及时纠正。)4.10-4.8&&& 25-4.37(突出难点,从整数里减去一个小数。)5.指出错误并改正过来。10.31&&&& 8.432-8.5&&&& +1.5682.81&&& 10.000(四)作业练习二十六,第1—3题。第六单元角的度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射线,明确掌握直线、线段和射线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教学重点和难点:(1)&&& 建立射线的概念,掌握直线、线段和射线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建立角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2)&&& 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一、认识射线、理解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联系和区别。1.拿出一条长线,用两手把一部分拉直,两个学生把一部分拉直。问:这是一条什么线?(直线)我们已经学过直线,说说直线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说明:直线的特点首先是直,是无限长的,可以延伸得很长很长,不管延伸多长,都是直的。直线没有端点,但实际画直线时,不可能画出无限长的直线,只能用不画端点来表示,没有端点就表示可以无限延长。板书:直线&& 无限长&& 没有端点2.教学线段。师在直线上点两个点,板书:问: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做什么?(线段)线段有什么特点?(线段也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明确:线段长度是有限的,它是直线的一部分。板书:线段&& 有限长& 两上端点&& 是直线的一部分3.教学射线。师先画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问:这个图形叫直线吗?它还是线段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它不同于直线,因它有一个端点;它也不同于线段,它只有一个端点,我们叫它射线。问:射线有什么特点?和直线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明确:射线也是无限长的,只有一个端点,不能度量长短,它也是直线的一部分。板书:射线&& 无限长&&& 一个端点& 是直线的一部分4.引导学生比较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填表:名称长度端点个数与直线的关系图示直线射线线段反馈:1.下面图形,说出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2.从一点可以画出几条射线?学生动手画,得出可以画无数条。二、建立角的概念。1.启发学生自己举例,哪些图形是角?角有几条边?角的边是直线、线段还是射线?学生通过三角板看出:角有两条边,角的边是射线,因为角只有一个端点。2.师在黑板上画有,画角的步骤如下:(1)&&& 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2)&&& 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3)&&& 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3.启发学生总结角的概念。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4.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找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学生用准备的两个硬纸条做成一活动角,按住一个纸条不动,转动另一个纸条,可以出现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角。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12指导学生,先使两个角的一边重合,再看另一条边,哪个角的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右图。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这两个角相等。总结性提问:(1)角的概念是什么?(2)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3)怎样确定一个角比另一个角大、还是小、还是相等。(三)角的度量。1.首先说明要准确地比较角的大小,需要有度量的工具,就是量角器。还要确定计算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观察半圆仪,平分成180份,1份就是1度,用 表示。2.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先让学生认识量角器,观察它的构造,有两圈刻度,中心点和零刻度线。指导学生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关键是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然后使零刻度线和角的第一条边重合, 在哪一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演示边说明,边引导学生观察。学生阅读课本,并用量角器测量131页上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教师巡视加以指导。3.研究角的大小与边长的关系。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个 的角,延长角的两条边,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有关系?引导学生明确:延长角的两条边,角的大小要看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想一想,在本上画一个 的角,两条边长都是3厘米,在操场上画同样的角,两条边长都是3米。这两个角的大小有区别吗?为什么?反馈:完成131页的“做一做”(四)总结提问:1.射线、直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3.怎样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4.角的大小是上什么决定的?与边长有什么关系?(五)作业。练习二十八第1-3题。角的分类教学目标:(一)使学生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建立各种角的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要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来建立清晰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出示一组图形。(1)&&&&&&&&&&&& (2)&&&&&&&&& (3)&&&&&&&&&&& (4)&&&&&&&&&&&&&& (5)(1)上面画的都是什么图形?(2)什么叫做角?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3)指名到黑板上测量每个角的度数。(4)角的大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2.指名在黑板上画角并说出画角的步骤。(二)学习新课我们理解并掌握了角的概念,角的大小可用量角器来度量,角有很多种,今天我们就学习角的分类。(板书:角的分类)1.认识直角。(1)学生动手,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提问:折出的角是什么角?量一量这个角有多少度?从而得出:直角是90度。板书:直角90度(2)复习题图中哪个角是直角?根据什么?(3)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角是直角吗?(课本的角、黑板的四个角……)2.认识平角。(1)学生动手,把刚才折成的直角纸打开来。两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这个角有什么特点?(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了。)(2)请你指出这个新的角的边和顶点各在哪里?(顶点没有变动,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了。)(3)这个角是多少度?(180度,因为是两个直角组成的。)(4)教师指出: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平角是180度。板书:&&&&&&&&&&&&&&&&&&& ·(5)请你们用自己的活动角操作,旋转一根硬纸条,使其成为直角,再旋转成一个平角。(6)你能说说平角与直角有什么关系吗?(一个平角等于2个直角。)板书:&&& 1平角=2直角(7)右面图形哪个是平角?&&&&&&&&&&&&&&&&&&&&&&&&&&&&&&&&&&&&&&&& ·引导学生明确:图①是一条直线,它没有端点,也就不是平角;图⑦是两边在一条直线上,而且有一个端点,所以它是平角。3.认识锐角和钝角。(1)教师演示。先出示直角,然后将角的一条边向右移动,这时两边所夹的角就小于90度,可以得到60度,30度.....再将角的一条边向左移动,这时两边所夹的角就大于90度,可以得到120度,150度……但一定不超过180。。2.学生操作。利用自己的活动角,同样把角的一条边向左、有移动,观察移动后角的大小。3.通过操作,移动角的一条边后,这些角的度数与90度角相比,你可以分成几类?引导学生归纳出:一类是小于90度的角;一类是大于90度又小于180度的角。教师明确指出并板书: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叫钝角。问:钝角必须符合哪两个条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钝角的概念。反馈:(1)观察周围哪些平面上的角是锐角或钝角?(三角板上有两个锐角;红领巾有两个锐角,中间的角是钝角……)(2)下面各角的度数分别是什么角?35度&&& 96度&&& 45度&&& 135度&&& 90度&&& 170度&&& 89度4.认识周角。(1)教师演示。把折扇慢慢打开,让学生看清扇子把转动了一周,也就是两条边重合了。(2)教师画图。让学生看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知道了周角的画法。(3)学生操作。把自己活动角的一条边,旋转一周,两条边重合了。(4)师指出: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看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周角。周角是360度。(板书)让学生指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条边重合了。(5)你能说说周角、平角、直角有什么关系吗?引导学生明确:1周角=2平角=4直角(板书)(6)你能把学过的几种角按照角的大小,从大到小顺序排列吗?二人讨论后得出: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三)巩固反馈练习二十八第4-6题。垂&&& 直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垂直、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二)初步学会画垂线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初步画图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垂直、垂线、距离等概念是教学重点;学生画垂线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指出下面图形中的直线、射线和线段。·&&& (1)&&&&&&& (2)&&&&& (3)&&&&&&&& (4)&&&&&&&&&&&&&&&& (5)2.量出各角的度数,并说出各是什么角。(二)学习新课我们今天要在学过直线和角的知识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概念:垂直。(板书课题:垂直)1. 认识垂线。123(1)理解垂直的含义。①教师演示:4用两条颜色不同的毛线表示两条直线,使它们相交。提问:2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4个角)标出∠1,∠2,∠3,∠4。431这4个角分别是什么角?(∠1,∠3是锐角;∠2,∠4是钝角。)②转动其中一条直线,使其中一个角变为直角。提问:其余三个角是什么角?想一想,为什么其他的角也变成了直角?弓[导学生明确,把一条直线分成两个角,∠1是直角,∠2也会变成直角,180°-90°=90°,同样∠3=90°,得出四个角都是直角。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板书)②观察下面几组图形,看哪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哪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1)&&&&&&&&&&& (2)&&&&&&&&&&&& (3)&&&&&&&&&&&&&&&& (4)引导学生观察并测量得知:图(2)、图(3)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图(2)、图(3)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2)建立垂线的概念。师指出:上图中的(2)、(3)是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板书:垂线、垂足。提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就叫互相垂直,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如果直线A与直线B相交成直角,说说这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直线A与直线B相交成直角,直线A和直线B就互相垂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请你观察教室里有没有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呢?并指出垂足。生举例……(3)学生操作,巩固垂线概念。同学们用一张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指出这两条直线的关系,标出垂足。2.教学垂线的画法。(1)过直线上的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例& 过直线上A点,作直线的垂线。画的方法和步骤:※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沿直线移动三角板,使直角顶点与A点重合。※从A点起,沿另一直角边画一条直线。※过A点新画出的直线,就是原直线的垂线。指名到黑板上试画过直线上的点的直线的垂线,其余同学在本上试画。教师巡视指导。(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例& 过直线外一点B,做这条直线的垂线。·B画的方法和步骤:※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过已知B点。※从直角的顶点起,沿另一直角边画一条直线。※新画出的这条直线就是过线外B点所求的垂线。指名到黑板上试画过线外一点的这条直线的垂线,其余同学在本上试画。教师巡视指导。3. 理解垂线的性质,建立距离的概念。(1)过A点向这条直线画4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一人在黑板上画,全班同学在本上画。(2)测量每条线段的长度。(3)你所画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引导学生得出:从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这是垂线的重要性质。师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实际上距离就是垂线线段的长度。4. 画垂线的应用。我们可以应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例 画一个长2.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它们的对边相等,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画的步骤如下:※先画一条2.5厘米长的线段;※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画两条与它垂直的线段,每条线段长2厘米;※把这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同学们在本上画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教师行间巡视,加强指导。5.小结。启发性提问:(1)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2)什么叫做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做什么?(3)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可以画多少条线段?什么样的线段最短?(4)什么叫做距离?(三)巩固反馈1.下图中哪两条线段是互相垂直的?(投影)A&&&&&&&&&&&&&& DB&&&&&&&&&&&& C2.过直线上A点,直线外B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A·B(四)作业练习二十九第2,3题。三角形的认识(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学会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会按角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指出下面各是什么图形?(投影)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直线、射线还是线段?2.指出下面各是什么角?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3.请大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学习新课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三角板、小红旗等)(2)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3)巩固概念。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 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4.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三角形中角的不同进行分类。怎样分?(1)出示投影片,观察每个三角形内角的度数。40。45。55。30。100。60。&&&& 65。&&&& 90。&&& 45。(2)比较这三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3)分类。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教师板书: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4)三角形的关系。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5)怎样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呢?填表后观察。(投影)最大内角另两个角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由上表可以看出,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三)巩固反馈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3.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哪几类?4.判断题。(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2)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度。(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四)作业练习三十一的第1~3题。三角形的认识(二)教学目标(一)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二)学会画三角形。(三)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画图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掌握底和高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辨认三角形的底和高,尤其是当高不是处于铅垂位置时,对底的认识容易出错,因此辨认和画高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口答:(1)说说什么叫做三角形?它有什么特征?(2)按角的特征,三角形可以分成哪几类?各叫做什么三角形?2.指出下面各叫做什么三角形?(投影)(二)学习新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把三角形分成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今天继续学习对三角形的认识。(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1.教学等腰三角形。(1)我们班得到了一面卫生流动红旗(如图),以及同学们戴的红领巾都是三角形。流动红旗红领巾观察一下这样的三角形,它们的边有什么特点?(2)动手测量。(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测量每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这三个三角形的边长有什么共同特点?(3)动手折叠。上面的每个三角形,能不能折叠成互相重叠的图形?(4)通过我们的观察、测量、折叠,你发现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明确:这些三角形都有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教师指出并板书: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出示一等腰三角形,结合图形认识各部分名称。在等腰三角形里,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个腰的夹角叫顶角,底边上的两个角叫底角。(3)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手中三个等腰三角形,每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你发现了什么?在度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板书)反馈:下面哪些图形是等腰三角形?3.教学等边三角形。出示三幅图:指定三人到黑板上测量每个三角形的边长和每个角的度数。全班同学测量课本145页右上角图。通过测量你发现这些三角形边、角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得出: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都相等,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教师指出并板书: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通过把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对比,引导学生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画高。(1)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我们已经学过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作垂线的方法。现在利用这个知识来认识三角形的高。&&&&&&&&&&&&&&&& A高B&&&&&&&&&&&&&&&&& C①画锐角三角形,师边作图边说明。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提问:锐角三角形有几条高?如果从B点画高,它的底边是哪条线段?如果从C点画高,它的底边是哪条线段?引导学生明确:锐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不止一个,从任何一个顶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作高。这样三角形就有3个底和3个高。②画直角三角形的高想一想,直角三角形应该怎样画高?通过观察思考明确:因为直角三角形两条边成直角,所以夹直角的一 条边是高,另一条边就是底。再找一找另外一条高在哪儿?从而明确从直角的顶点向斜边作一条垂线,所以直角三条形的另一条高在斜边上。③画钝角三角形的高。右图这个钝角三角形,从A点作高,底边应是BC,高要画在三角形外;从B点作高,底边是AC,高也要画在三角形外,这两条高的画法我们就不研究了。只有从C点向对边作高,底边是AB,高画在三角形里。因此钝角三角形只有从钝角的顶点向对边作高。教师边作图边说明。教师强调指出:每画完一条高,要标上垂足。反馈:①指出各图的底和高。(投影)②学生动手画高。在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上画高。教师巡视;5.学习画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和角的度数,可以画符合已知条件的三角形。例& 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2.5厘米和2厘米,它们的夹角是30°。根据这些条件画出三角形。教师边演示边与学生同画。先画一个的30°的角。从这个角的顶点起,在一条边上量出2.5厘米的线段,在另一条上量出2厘米的线段,各点上一个点。用线段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三十一的第5、6题。(四)作业练习三十一的第7~10题。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方形分成四个长方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