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乌兰中心卫生院蒙文duang怎么写写

喀喇沁王府所藏一部珍贵的蒙文史籍——关于汉文眉批蒙文《Buγda ?inggis qaγan sudur(圣成吉思汗史)》--《蒙古学信息》2003年02期
喀喇沁王府所藏一部珍贵的蒙文史籍——关于汉文眉批蒙文《Buγda ?inggis qaγan sudur(圣成吉思汗史)》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K28【正文快照】:
上个世纪 90年代初 ,笔者从蒙文启蒙老师丹老先生个人收藏中获得一部巴彦毕勒格图氏用汉文眉批注文的蒙文《BuγdaˇCinggisqaγansudur(圣成吉思汗史 )》手抄本。今仅存手稿一部 ,未出现刊行本。现就该手抄本的来历及其学术价值等相关问题略加探讨 ,以就教于各位同仁。关于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胜利;阿拉腾朝格图;;[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1年06期
杨西虎;;[J];环境与生活;2011年01期
僧格;;[J];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03期
僧格;;[J];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白军胜;;[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诺尔博;;[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1)[C];1981年
留金锁;;[A];蒙古史研究(第一辑)[C];1985年
王素敏;;[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希都日古;;[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王福革;;[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那木云;;[A];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C];1979年
邢莉;;[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留金锁;;[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1)[C];1981年
林士铉;;[A];蒙古史研究(第十辑)[C];2010年
乌云高娃;;[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晓欣;[N];天津日报;2004年
贺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陈鹤龄;[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王瑜;[N];内蒙古日报;2004年
郝诚之;[N];鄂尔多斯日报;2005年
陈相灵;[N];中国民族报;2003年
郝诚之;[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白润生;[N];中国民族报;2005年
勿日汗;[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哈·丹碧扎拉桑;[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日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玉芝;[D];内蒙古大学;2006年
娜日苏;[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宏英;[D];内蒙古大学;2009年
王洁;[D];内蒙古大学;2009年
高娃;[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宝音初古拉;[D];内蒙古大学;2006年
张晓梅;[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特木尔巴根;[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曾现江;[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白莉娜;[D];内蒙古大学;2010年
丁伟;[D];内蒙古大学;2011年
黄珠拉;[D];内蒙古大学;2011年
王玉芹;[D];内蒙古大学;2011年
李志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金晓;[D];内蒙古大学;2006年
江山;[D];内蒙古大学;2009年
乌兰;[D];内蒙古大学;2010年
黎明;[D];内蒙古大学;2005年
阿布力米提·巴日;[D];新疆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阿拉善左旗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阿拉善左旗
阿拉善左旗地处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东接巴盟磴口县、乌拉特后旗、乌海市;东南与宁夏石嘴山市、银川市、青铜峡市、平罗县相望;南交甘肃景泰县、古浪县,宁夏中卫市、中宁县;西连甘肃武威市、民勤县,阿拉善右旗;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188.28公里。全旗总面积80412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9个镇、6个苏木,有蒙、汉、回、满、朝鲜、达斡尔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28.3%,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边境旗。旗因山得名,系“贺兰山”一名异译。系蒙古语,意为“金黄色的马”。一说意为“肘”。蒙古语称东为左。外文名称Alxa Left Banner行政区类别旗所属地区中国 自治区 下辖地区7镇、6苏木、4个街道办政府驻地巴彦浩特镇电话区号0483邮政区码750306面&&&&积80412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2013年)方&&&&言兰银官话、蒙古语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著名景点贺兰山广宗寺(南寺)生态旅游区 月亮湖风景区机&&&&场阿左旗巴彦浩特通勤机场车牌代码蒙M
早在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自时代起,狄、、、柔然 、、、、蒙古等少数民族曾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
清二十五年(1686年),阿拉善第一代开拓者从、迁入定居。
三十六年(1697年),设立阿拉善和硕特旗。
日,阿拉善旗和平解放。
1961年设旗。辖4个街道、9个镇、6个苏木:、、、、、、、、嘉尔格勒赛汉镇、吉兰泰镇、宗别立镇、、腾格里额里斯镇、巴彦木仁苏木、、、、、。旗政府驻。[1] 阿拉善左旗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800-1500米,最高海拔3556米。阿拉善左旗南北长495公里,东西宽214公里,面积8.0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5万。可利用草场4.6万平方公里,主要为荒漠、半荒漠草原。沙漠面积3.4万平方公里,主要是腾格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2]阿拉善左旗属温带荒漠干旱区,为典型的大陆型气候,以风沙大、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发强烈为主要特点。年降雨量80-220毫米,年蒸发量毫米。日照时间3316小时,年平均气温7.2摄氏度,无霜期120-180天。[2]
阿拉善左旗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截至2011年,阿拉善左旗有耕地30余万亩,可利用草场6900万亩。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原始次生林54万亩,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西北的天然生态屏障。[3]截至2011年,已发现矿产61种,矿产地333处,探明储量的矿产35种119处,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27种。煤、盐、硝、石膏、石灰岩、铁、铜、金、石墨、大理石、膨润土、白云岩、花岗岩等储量可观,开发潜力巨大,其中被称为“两白一黑”的湖盐、芒硝、煤炭是该旗最具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矿种,煤炭保有储量35.5亿吨、湖盐储量达1.3亿吨,芒硝总储量约0.6亿吨。[3]2013年阿拉善左旗户籍总人口143089人,比上年增加42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938人,占总人口60.76%;男性72399人,占总人口的50.60%。2013年少数民族人口48490人,其中,蒙古族38768人,占总人口的27.09%。2013年出生人口1403人,人口出生率8.93‰;死亡人口651人,死亡率4.14‰;自然增长人口752人,自然增长率4.79‰。[4]居住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白、黎、锡伯、维吾尔、壮、鄂温克、鄂仑春等民族。阿拉善左旗京兰铁线、、甘武线从境内通过。乌巴、巴吉、达银三条黑色路面组成了交通运输大动脉,其中至、至巴彦浩特公路即将升级为一级公路,距离和均在130公里左右。[5]2013年阿拉善左旗实现生产总值361347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008万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3051334万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485128万元,增长6.2%。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0.7%;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91.7%;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7.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2588元,增长5.62%。阿拉善左旗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012年的2.0:85.6:12.4调整到2.1:84.5:13.4,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4]2013年阿拉善左旗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4964公顷,比上年同期增长1.1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429公顷,比上年增长2.0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535公顷,比上年同期下降0.86%;饲草料播种面积1588公顷,是上年的25.61倍。2013年粮食总产量168506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19%;其中,玉米产量160428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12%;油料产量17331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7.88%;瓜类(含果用瓜)产量18160吨,比上年同期下降3.96%。
2013年阿拉善左旗牲畜总头数104.56万头(只),比上年同期下降9.33%。其中,骆驼存栏3.91万峰,比上年同期增长3.05%。阿拉善左旗牲畜出栏54.02万头(只),比上年同期下降0.94%;牲畜出栏率达到46.84%。2013年肉类总产量11290吨,比上年同期下降0.24%。其中,猪牛羊肉产量分别达到885吨、441吨、9217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26%、下降6.42%和增长0.92%。山羊绒产量256吨,比上年同期下降0.39%;驼绒产量126吨,比上年同期下降2.33%。[4]2013年阿拉善左旗全部工业增加值2891244万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7%。工业对阿拉善左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8.78%。
2013年,阿拉善左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63685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5%;实现利润48328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41674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5.03%。[4]阿拉善左旗2013年阿拉善左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7%。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万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5.25%,比上年同期增长11.0%;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056.9万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75%,比上年同期下降7.26%。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5%;餐饮收入72407.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7%。[4]2013年阿拉善左旗拥有普通中学11所,招生2988人,在校生9593人,毕业生2736人,专任教师1156人;小学13所,招生1672人,在校生10175人,毕业生2038人,专任教师683人;幼儿园15所,入园1956人,在园生4718 人,离园生1811人,专任教师37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班级10个,在校生80人,专任教师44人。[4]2013年阿拉善左旗争取国家级科技项目1个,自治区级科技项目1个,盟级科技项目13个;大力推广农作物节水灌溉、高效日光温棚、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阿拉善白绒山羊保种及改良、阿拉善双峰驼种资源保护等25向实用技术,引进新品种21个,2013年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4期,培训实用性人才3200人次,培训农牧民12000人次,提供技术服务300余次,实用技术覆盖率达96%以上。[4]2013年阿拉善左旗举办了巴彦浩特地区2013年元宵节文化、“迎新春、庆元宵”图书展销、“4.23”世界读书日、百日广场消夏文化、青少年科普有奖猜谜活动、巴彦浩特地区“奉献者之歌”外来务工人员才艺大赛、巴彦浩特镇地区社区优秀文艺节目展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积极组织开展图书借阅流通、送书下乡、送书上门、图书进社区、进校园等服务工作。2013年购进图书4100余册,订阅报刊232种,接待读者6.2万人次,流通图书7.5万册次。
2013年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图书馆2个、博物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3个、电影录像管理站1个、歌舞团1个、群众艺术馆1个、乌兰牧骑1个。[4]2013年阿拉善左旗共有卫生机构228个,其中,医院12个,乡镇卫生院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卫生监督所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2个。2013年拥有病床764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567张,乡镇卫生院拥有病床116张,妇幼保健院拥有病床63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病床18张。2013年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26人,其中:医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15人、乡镇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8人、妇幼保健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3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1人。2013年拥有执业(助理)医师671人,其中,医院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35人、乡镇卫生院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13人、妇幼保健院拥有执业(助理)医师41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8人。2013年拥有注册护士419人,其中,医院拥有注册护士267人、乡镇卫生院拥有注册护士35人、妇幼保健院拥有注册护士25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注册护士19人。[4]2013年阿拉善左旗举办巴彦浩特地区社区广场舞及太极拳(扇)比赛、巴彦浩特镇第五届农牧民运动会、第二届骆驼那达慕、“全民健身日”第五届职工运动会等活动。在内蒙古西部邻近盟市旗(县)搏克协作赛中荣获女子个人第一、第二名成绩;在阿拉善盟首届体育大会中获得篮球、羽毛球团体第一名、男子排球、男子搏克第三名的成绩。[4]宗教
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左旗各民族都有信仰宗教之故俗,阿拉善历史上主要有、、、、5教。从建旗开始,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历代相传,沿续至今,阿拉善左旗喇嘛庙颇多。建国前,阿拉善左旗共有寺庙、教堂46座,其中喇嘛庙37座、清真寺7座、汉佛寺1座。喇嘛庙的建造规模宏大、设计精致。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阿拉善左旗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当地人们称之为“蒙古回回”或“缠头回回”)他们语言、文字、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同于蒙古族,信仰习俗同于,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除虔诚信仰伊斯兰教、参加伊斯兰教活动外,也参加喇嘛教的各种庙会、经会等活动,但他们只承认自己是伊斯兰教教徒,不承认是喇嘛教徒。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除过伊斯兰教三大节日外,也同其他民族一样过、、等传统节日。[6]
解放前阿拉善蒙古族服饰分为官服、便服、喇嘛服三种。官服式样与清褂袍套相似;喇嘛服是信奉藏传佛教的喇嘛及其信徒们所穿的服装;便服有长衫、棉袍、坎肩、大皮袄等。男服镶单边者多,女服鲜艳而美观,长衫或坎肩绵镶绣花边或金银丝绦。蒙古袍还加各种修边装饰,显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7]
蒙古族饮食大致分为三类,即粮食、乳食和肉食。乳食以奶茶、酸奶、奶酪、黄油、奶皮、奶酒为主。肉食有烤全羊、羊背子、手抓羊肉等。烤全羊是阿拉善地区特有的名菜。多选用上等土种绵羯羊,经屠宰、烫毛、整理、填料等十几道工序后才进行烘烤。烘烤时采用特制的烤炉,并选用当地特有的干梭梭为燃料。烤出的全羊成卧姿,皮黄中泛红,外酥脆适口,肉体松软鲜嫩,肥而不腻,是阿拉善人招待贵宾最高档次的食物。
蒙古族礼节
阿拉善蒙古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客至全家老少出门迎接,宾主互相问候,问候语多为“塔赛音白努(您好吗?)”“赛音、塔赛音(好、您好)”。建国前,多用“打千”请安,男子右膝 前屈、左腿后弯、上体前俯、右手下垂,俗称“打双千”。建国后,逐步改用握手礼。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掀门帘左边,且不能踩门槛,进包后坐在右边(即西边),北边为上首,多为尊长者所坐,就座后,客主双方取出各自的鼻烟壶,鞠躬互换,兴趣至鼻端一嗅好送还,同时彼此寒暄、问候一番。如拜见父母、尊长或逢喜庆场合,以哈达表示敬重之意,主人献好后,客人要用右手相接,对主人的敬献不可推让。喝过茶后,主人要给客人敬酒,客人要用双手,一饮而尽,然后回敬主人。席间常用赞美友谊的歌曲来相助劝酒、敬酒。客人告别时,常常是举家相送,主客互道“巴依尔太”(再见)。
蒙古族禁忌
阿拉善蒙古族习俗中有许多禁忌。如忌带马鞭、绳子木棍进入蒙古包;忌往火里扔垃圾、倒水和吐痰;忌从火、锅盖、盆子上跨过;忌手持工具或端着垃圾迎面而去;吃肉时刀不能对着客人放,也不能把刀子放反;给人刀或剪刀时,忌把刀尖递给对方;见到门前有火或门上挂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不能进去;忌吃死牲畜肉、驴肉、马肉和狗肉;祭灶后的3天里,忌从家里借给或送给别人东西;给客人敬酒行礼时,忌不戴帽、不穿外衣;拴牲畜的地方不能便溺、也忌倒垃圾和灰尘;如家中有人出外旅行时,当天不能扫地,也不能乱扔灰尘和垃圾等。
阿拉善蒙古族婚礼
旧时,男女婚事皆由父母作主,托媒说亲。婚礼一般有提亲、定亲和结婚三个 程序,并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细节。一般由男方央媒提亲,提亲时互换庚帖,讲究生辰八字、 找算命先生合婚。如年庚八字不相克,即可择一吉日定婚,定婚时女方索取彩礼,指定结婚 用品,多寡视贫富不均。定婚后即可择一吉日结婚,本地一般认为三、六、九为吉日,讲究 “七不进八不出”。成亲之日,男女双方各自设宴请客,男方娶亲队伍到女方家后,新娘开 容(又称“开颜”,即用线将脸上汗毛捻去)梳妆,拜别父母亲人,红巾蒙面启程,新娘到男 方家后,要鸣放鞭炮,待新娘洗脸、更衣后,新郎、新娘依次唱拜父母、长辈、来宾,新人 对拜。拜毕,新郎携新娘入洞房。入夜,无论男女老幼均可入洞房看新娘,戏弄新娘,称“ 闹洞房”,待宾散后,有专人为新郎新娘“铺床”,床上撒有红枣、花生、核桃、瓜子、糖 果等物,有“早生贵子、甜甜蜜蜜”之意。翌日清早,新郎、新娘拜过父母后,便双双回娘 家,俗称“回门”。1950年后,旧的婚嫁习俗逐渐革除,向文明、简朴方向发展。男女青年 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但仍存在提亲、定亲、闹洞房、回门等习俗。?[8]
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阿拉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沙力搏尔式摔跤、射箭、赛马、赛驼、蒙古象棋、撒夏盖(羊拐)等活动。体育盛会有乌日斯那达慕(王爷将仁爱、恩典赐于旗民的盛会)、祭敖包、亚日金庙会、那达慕盛会等。阿拉善左旗
天鹅湖景区
天鹅湖地处东部边缘,位于通古淖尔苏木西南12公里处,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500米,湖水面积约3.2平方公里。此湖属古代湖泊因干旱而被分割的时令湖之一,因存在地下承压水而不干枯。
贺兰山原始森林
贺兰山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地处中部南缘,华北黄土高原西北侧,西南邻近东北部,是我国西北第一大南北走向的山脉,根属阴山山系。海拔3656.1米。属于典型的,具有温带干旱半干旱山地森林的典型特点。系草原至荒漠的过渡地带,贺兰山有复杂多样的动植物区和比较完整的山地生态系统,具有色调分明的垂直景观,呈现梯度分布。1992年经国家批准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纳入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
贺兰山广宗寺(南寺)
南寺,史称“广宗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只身遁去的六世达来罗桑仁钦仓央嘉措游历、、、安多等地后,与年期间在阿拉善弘法30年,被当地人尊为上师葛根,他的思想与阿拉善的历史紧紧相连,一段段神奇的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广宗寺位于阿拉善左旗境内贺兰山主峰巴音森布尔西北侧一个群山环抱的宽阔地带,地势高低错落,面积约9.4平方公里。
贺兰山福因寺(北寺)
北寺,史称“福音寺”,俗称为“北寺”,该寺是阿拉善王之子在皈依六世班禅后创建的, 原名“准黑德”,建于清九年(1804)。
中国第四大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西南部和中部边境。南越,东抵,西至雅布赖山。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海拔米左右。腾格里蒙古语为天,意为茫茫流沙如渺无边际的天空,故名。沙漠内部,沙丘、湖盆、盐沼、草滩、山地及平原交错分布。 腾格里沙漠其中沙丘占71%,其中7%属于固定、半固定沙丘。
腾格里沙漠天鹅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境内,地处腾格里沙漠东部边缘,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500米,面积约3.2平方公里。
通湖,顾名思义是湖水相连的意思。通湖草原旅游区主要由浩瀚的腾格里沙漠、绿草茵茵的草原,形形色色的湖泊和拔起于大漠于草原间的骆驼山等各具特色的自然资源组成。[9]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达斡尔族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达斡尔族[dá wò ěr zú]
族(达斡尔文:Daghur)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自治区、省,少数居住在、。“达斡尔”一词是达斡尔族本民族的自称,最早见于元末明初。“达斡尔”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达斡尔一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我国历史文献中有“达呼尔”、“打虎儿”、“达瑚里”、“打虎力”、“打呼里”、“达乌尔”等不同音译名称。17世纪以前,达斡尔族已在黑龙江北岸结成村落,聚族而居,是当地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江北的达斡尔族被迫南迁,初至嫩江流域,后因清政府征调青壮年驻防东北和新疆边境城镇,才形成了现在的分布的状况。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及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现在达斡尔族基本上通晓汉语和汉文,与蒙古族杂居的达斡尔族,大部份通晓蒙古族语。[1]达斡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钟形式。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久负盛名,在1989年被国家体委命名莫旗为“曲棍球之乡”。外文名daur nationality主要分布区域内蒙古、新疆、黑龙江语&&&&言达斡尔语信&&&&仰萨满教达文名Daghur aimn
达斡尔族清代以前使用的契丹文失传,只能靠口述来传承历史,清朝以前的历史较难考究。但是根据达斡尔族及达斡尔人与人生产、生活、习俗、、语言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大多认为达斡尔族属辽代契丹的后裔,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达斡尔族是由当地土著先民发展而来。利用DNA技术的相关实验表明,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几百年前,一支契丹军队来到这里修边堡(边堡是达斡尔特有的词汇,是指一种类似长城的建筑),从此便在此定居下来。这支军队的首领叫萨迪汉,就是达斡尔的祖先。关于达斡尔族的来源,学术界曾有过争议。主要分歧意见可分为土著说与契丹遗裔说。
持土著说者认为,达斡尔人最初分布的黑龙江及精奇里江河谷,隋、唐时是各部的分布地,当时已有一些部落向王朝通贡。以后辽、金、元各代都在这些地区行使管辖权,曾于达斡尔族在江北的旧居地带建立托木河、卜鲁丹河等卫所,故达斡尔族应是黑龙江以北土著民族的后裔,与隋、唐时室韦某些部落有很深的渊源。另一些人还根据达斡尔族关于其祖先曾建“黑水国”的传说,认为其族源和隋、唐黑水部某些部落有关。
持契丹遗裔说者主要是根据语言、历史传说及某些习俗与辽代契丹人有相同的特点,认为达斡尔族的祖先是契丹人的一支,于金灭辽时北迁至黑龙江以北,发展为达斡尔族。专家们先在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在保山、施甸等地采集到“本人”的血样;从内蒙古自治区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在完成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提取的可变区比较后,他们终于得出了准确的结论: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
由于达斡尔族一直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并受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过去以穿皮服装为主,清政府也常赐绸缎等物给达斡尔族头人和有功人员。后来,又随着产品交易的发展,纺织物服装在达斡尔族中流行。但因为皮制服装本身有耐寒、耐磨等优点,加之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贫苦,直到解放前后,皮制衣物仍为达斡尔族群众所钟爱、穿用。时至今日,莫旗山区的达斡尔族群众仍在某些场合,如打猎、冬季远出时穿用皮制衣物。[2]
皮制服装主要有:狍皮大衣,用秋末冬初猎获的狍皮做的皮袍叫“布坤其·德力bukq deell(大衣)”,用隆冬时猎获的狍皮做的叫“往拉日斯·德力walars deell”,其特点是毛密而厚。狍皮大衣主要是男子穿用。袍长过膝,两侧开衽,有布条编结的扣或铜扣。一般不挂布面,毛朝内,保温、轻便,适于打猎等劳动中和冬季出远门时穿。
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冬戴皮帽。妇女穿长袍,不束腰带,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qkami(皮靴),妇女穿以蓝色为主的长袍,夏日喜穿白袜、花鞋。
达斡尔族辽朝灭亡以后,达斡尔族的先民迁徙到黑龙江以北。
17世纪中叶,达斡尔族的先民分布在外兴安岭以南精奇里江流域河谷与东起牛满江,西至石勒喀河的黑龙江北岸河谷地带。因沙俄殖民者入侵和清政府对该民族统治的加强而南迁至嫩江流域,于是,大兴安岭和嫩江流域就成了达斡尔人的故乡。
后来,由于清政府征调达斡尔族青壮年驻防东北地区及西北边境城镇,有一部分达斡尔人徙居、瑷珲及新疆塔城。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达斡尔族人民为反抗沙俄入侵、巩固和开发东北边疆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3]17世纪以前,达斡尔族在黑龙江北岸已结成村落,聚族而居,有、、铎阵、阿萨金、兀库尔、苏穆丹等坚固设防的木城,是当地文化最发达的民族。[3]1616年称汗,次年即征服黑龙江中游连部,取其11寨,以后相继征服自(今俄罗斯)以东全部外兴安岭以南地区,原属奴儿干都司各卫所全改属努尔哈赤政权。[3]1640年8月,清朝政府将在征服索伦部战争中俘获的壮丁、妇女幼小共5673人均隶入八旗,编为牛录。此后,清朝为加强对达斡尔等族的管理,陆续将归附内迁的达斡尔人编为牛录。布特哈的达斡尔人编为都博浅、莫日登、讷莫尔3个(清朝八旗军事单位,连或队之义),将鄂温克族编为5个(猎区),隶属于齐齐哈尔总管衙门管辖。扎兰是在原先设立的牛录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管理和军事职能双重特点的统治机构,它既仿效了满洲八旗的甲喇、参领之制,又充分利用了达斡尔族社会原有的哈拉、莫昆制度,为日后布特哈八旗的组建奠定了基础。[3]1643年,沙俄瓦西里·波雅科夫一伙哥萨克匪徒,第一次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他们最先闯入我国精奇里江达斡尔族居住区,遭到达斡尔族居民的坚决回击,迫使哥萨克匪徒狼狈逃窜。这是我国黑龙江以北地区居民第一次英勇的武装抗俄斗争。
1651年,哈巴罗夫又率领沙俄侵略军再次入侵黑龙江。当到达桂古达尔达斡尔族联防城时,威胁居民向沙皇缴纳“毛皮贡赋”,达斡尔族首领桂古达尔义正词严地回答:“我们向中国顺治皇帝进贡,哪有给你们的贡品?要我们交贡,除非我们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在用大炮、火枪武装到牙齿的匪徒进攻前,达斡尔族人民手持大刀、长矛和弓箭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达斡尔族战士在桂古达尔领导的守城战中,宁死不屈,661人英勇牺牲。
1684年的雅克萨之役,达斡尔族人民也积极投入了反抗沙俄侵略的正义战争。[3]1732年,清政府在达斡尔族3个扎兰和5个阿巴的基础上正式组建了。其中,达斡尔人聚居的都博浅扎兰被编为镶黄旗,莫日登扎兰被编为正黄旗,讷莫尔扎兰被编为正白旗。此外,在、墨尔根、、、等城驻防八旗官兵中,均有一定数量的达斡尔人。特别是在齐齐哈尔、墨尔根、瑷珲三座军事重镇的官兵中,“达呼里居数之半”。八旗制度的建立,对于达斡尔族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从1684年被编为“扎兰”时起,规定达斡尔族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每五年测量身高一次,体高够五尺的即需负担各种公差徭役,岁缴貂皮一张。每年农历五月由黑龙江将军、布特哈副都统率领大小官员聚集在齐齐哈尔附近,举行“楚勒罕”(集市),挑选征收的貂皮。一年一度的选貂制度成为达斡尔族人民极为沉重的负担。八旗制度的建立,加速了达斡尔族社会封建化的过程。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多年间,对布特哈八旗进行了频繁的征调。据不完全统计,前后共达60多次,有的远戍新疆,镇守边卡。清朝所采取的措施,一方面使达斡尔族人口增长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促进了达斡尔族的生产发展和物资交流,密切了达斡尔族和汉、满等各族人民的联系。[3]鸦片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达斡尔族人民的苦难更加深重,反抗斗争也更加坚决。
至20世纪初,达斡尔族中还保留着组织残余。他们分敖拉Aol、鄂嫩Onnon、孟尔登Merdn、郭贝勒Gobl、讷迪Needi、沃热Weer、吴然Warn、乌力斯Ulls、德都勒Deedl、索多尔Sodr、金奇里Jnkr、苏都尔Sdr、阿尔丹Aldn、胡尔拉斯Hurlas、何音Heyn、毕力扬Biryan、陶木Tom、何斯尔Hesur、鄂尔特Elt、卜克图Bukt20个(即氏族)。上述各种哈拉分别汉译为敖、鄂、孟、莫、郭、讷、沃、吴、德、索、金、苏、安、胡、康、何、扬、陶、于、杜、卜、乔、单、张、王、李、赵、陈、刘、梁、白、徐、田等姓。
每个哈拉分化为若干莫昆(即新氏族)。莫昆有共同的族谱,每隔数年,全莫昆的成年男子即集会缮修族谱。他们选举年高望重者为莫昆达,管理莫昆事务,其内部重大事件需由莫昆会议议决处理。莫昆有育林山、柳条林、草场等公共土地。每年春秋季聚族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牲畜兴旺,并举行赛马、射箭、摔跤、赛曲棍球byko tarkby等体育活动。
1914年至1916年,齐齐哈尔Qiqhar的达斡尔族人民反对反动军阀强行放荒招垦、霸占土地,在少郎和岱夫领导下,打豪强、抗官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压迫斗争。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以后,达斡尔族人民从不屈服,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日联军。许多达斡尔族群众为抗联送粮、带路、掩护伤员,多次协助抗联队伍抢渡嫩江、英勇牺牲的达斡尔族船夫的英雄事迹,在人民中传颂至今。新疆塔城地区的达斡尔族人民,也积极参加了1944年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三区革命,英勇作战,为新疆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在农区和牧区,耕地、牲畜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极不平衡,封建剥削十分严重。特别是近代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更使达斡尔族人民的生活十分悲惨。日本帝国主义一方面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歧视,强迫移民,迫使达斡尔族人民离开家园,迁居伪兴安东省;另一方面任意霸占民田,抽“国兵”拉“劳工”,用低价强征粮食、皮张和木材,残酷地掠夺达斡尔族人民。日本侵略者还推行毒化政策,到处设立鸦片零卖所,摧残达斡尔族人民的身心健康。[3]达斡尔族于1945年解放后,1947年在农业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在牧区实行牧场公有,放牧自由。
从1952年开始,先后在达斡尔族聚居区建立卧牛吐(齐齐哈尔市郊)、瓜尔本设尔(新疆塔城县)等7个达斡尔民族乡。
1958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Moren Dawa Daghur Aimn Weery ickiegho guas,进一步实现了达斡尔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达斡尔族人民的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达斡尔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机械、农业用电,以及机修、榨油、化肥等小型工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增加很快。
到20世纪末,文教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自治旗已创办50多所中学,数百名青年上了大学,已培养出一批本民族的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建立了100多个医疗卫生单位,过去发病率很高的“克山病”得到根治,疾病丛生、瘟疫蔓延的灾难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代之以人丁兴旺、共同繁荣的新景象。1616年称汗,次年即征服黑龙江中游萨哈连部,当时达斡尔或以地区被称为萨哈连(满语对黑龙江的称呼),或以贡物特点称为萨哈尔察(满语译音意为黑貂)部,或与等泛称为索伦部。至初年,才出现“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17世纪中叶以前,达斡尔人分布于以南精奇里江(今境内吉雅河)河谷与东起(今俄罗斯境内布列亚河),西至石勒喀河的北岸河谷地带。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达斡尔、、鄂温克等族人民受到野蛮的掠夺与屠杀,被迫内迁。达斡尔族最初多数迁至嫩江流域,后来,由于清政府征调该族青壮年驻防东北及西北边境城镇,才有一部分达斡尔人徙居、瑷珲,以至远徙新疆塔城。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扎兰屯市、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主要居住在罕伯岱村、、全和台村、海雅屯)、龙江县、、嫩江县、爱;少数居住在塔城市,及江苏省镇江市。
达斡尔是农业民族,其农业文化起自唐末,并且是逐步向汉族学习,接受汉族农业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从此开始了定居生活,创造本民族的农业文明。表现在语言方面的特点是:词汇中细腻地反映了谷物、蔬菜、野兽、野禽、家畜、家禽、鱼类、树种名称。从细腻的味觉名称可以看出,达斡尔人在饮食上的丰富多彩。表现在文字方面的特点是:远在时就创制过契丹大小字,后因使用面窄而失传。达斡尔人并没有因文字失传而停止对文化的追求,他们致力于学习满文、汉文、哈萨克文、,在清代,就设有满文学堂。同时,从本世纪初起,就努力于创制文字的活动,这种努力,今天还在继续。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特点是:既反映农业生活,又反映牧猎渔业生活,还保留萨满教的祷词歌词。表现在哲学思想方面的特点是:崇高勤劳智慧,齐心协力、崇尚不平则鸣,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表现在价值观念方面的特点是:做保家卫国的英雄有价值,好好劳动,维持一家老小生计有价值。达斡尔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是属的一个达斡尔族独立语支,达斡尔语与蒙古语族的其他亲系语友的语言有许多共同的语法特点和相同、相近似的词汇。由于居住分散,达斡尔语形成了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讷谟尔4种方言,但语音、词汇、语法的差别不大,可以互相通话。达斡尔族是一个古老民族,和古代人、奚人等有着较近的遗传基因。
达斡尔在辽代使用契丹文后由于战乱及民族压迫等原因而失传,文人阶层自康熙初年开始学习使用满文,在清代形成了以满文字母为基础的达呼尔文,留下了《巡边记》等对我国东北国界确定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献,该文献现保存在哈尔滨。清晚期,达斡尔族人开始学习使用汉文,解放后,随着汉文教育的普及,广大达斡尔族人民群众大多知晓汉文并能使用。
20世纪曾出现、钦同普、等人分别用在拉丁字母和俄文字母基础上创制的达斡尔文,但由于的战乱环境等因素均未大面积推广。
建国后在国家的主持下创制以俄文字母为基础的,并编写出版不少的教材及翻译著作。但由于文革等极端因素的影响而停止,未能推广。
改革开放后,出现恩和巴图等的记音符方案和乌珠尔的省略元音拼写方案,达斡尔语记音符影响比较广泛,但未被国家认定为标准文字。目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达斡尔文字应用日益广泛普及。达斡尔族同其他各民族一样,主要信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达斡尔人虽然受到过、和的影响,并且也有人供奉过汉地的关帝神、娘娘神等神灵,但是这些外来的宗教和神祗均不足以破坏萨满教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更没有动摇传统的萨满教在达斡尔人精神文化中的原有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萨满教仍是居住在不同地区的达斡尔人共同信仰的宗教。
在达斡尔语中,主持宗教活动的巫师通常被称作“雅达干”。由于汉语音译的不同,“雅达干”一词又出现了“亚德干”、“亦都罕”、“耶德根”等种种
不同的写法。信教的人们相信,雅德干是神的代言人和人的保护者,他们具有特殊品格和神奇本领,能够通神,为族众求神驱鬼、占卜祭祀及消灾祈福。雅达干没有特殊地位,不脱离生产,平时参加生产劳动,有事则替人跳神治病,主持宗教礼仪和祭祀活动,雅达干没有寺院庙宇之类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组织,始终保持着自然宗教原始古朴的特征。
达斡尔族的萨满教,尚保留着原始氏族社会的鲜明烙印。在达斡尔人中,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氏族萨满,叫“斡卓尔雅达干”。这类巫师领有氏族祖先神,有法衣和神鼓等宗教用具。当疾病、家宅不安宁、孕妇难产、人死后没有留下遗言等事发生时,萨满便负责“转达”神灵的帮助。“斡卓尔巴尔肯”是达斡尔族以氏族等血缘团体为单位供奉的祖神,以布剪成人形为偶像,供于西窗之下,平时不摆设供品。逢年过节之时,都要烧香上供,腊月三十晚上用猪肉或狍子肉、荞麦米粥和酒献祭。
达斡尔人供奉的神灵,其种类和数量是很多的。有与农业相关联的“嘎吉日巴尔肯”(土地神)、“巴那吉音”(土地神),有与畜牧业息息相关的“吉雅其巴尔肯”(富畜神),也有与渔猎经济密切相关的“毕日给巴尔肯”(河神)、“白那查”(山神)和“巴特何巴尔肯”(猎神)。这些神灵的存在,不仅说明萨满教具有多神教的特点,而且也反映出达斡尔人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偶像崇拜等传统信仰。达斡尔族在其先人——契丹时代,其科学技术就很有发展,主要表现在物候、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据《辽代史话》记载:“的古算书中所谓‘契丹算法,这个算法,很快传入11世纪初期,意大利人斐波拿类所写的书里,就有了“契丹算法”。“他们能辨认某种植物的花、茎、果实或块根是否有毒,能不能供人畜食用,他也熟习各种野兽的习性。”在医学领域,出现了能铖治膏肓里面游血的知名医生迭里特(阿保机族弟),查形色即知病源的医道出色的耶律故鲁,并继承了疗法,广用动物药材,推广内服麻醉剂“鬼代丹”。他们那时启用的牙刷,比欧洲牙刷史早六百多年,在防病治病上,达斡尔人早已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达斡尔族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已搜集的用满文拼写的达斡尔语中,有清代达斡尔文人阿拉布丹的《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戒酒歌》等数十篇优秀作品。叙事诗“乌春”、“民歌”扎恩”和民间“鲁日格勒”(亦称“哈库麦”),“扎恩达勒”是类似题材的民歌的统称,分为有词和无词两种,高亢奔放,婉转悠扬;“雅德根”调是类歌曲。真实反映了达斡尔族的生产和生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世代相传的民间美术、剪纸、、玩具等,是妇女们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传统的,获得很大发展,该族曲棍球队员成为主力之一,该族所在地区享有“曲棍球之乡”的声誉。概述
历史悠久的渔猎生活,造就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强化了达斡尔人的剽悍性格。 在达斡尔族民间体育活动中,有适应狩猎生产和抵御外来敌人的需要而兴起的;有摔跤、扳棍、颈力赛等极为普及的体育活动。
狩猎业曾经是达斡尔族最古老、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达斡尔人积累了许多狩猎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如下套子、设陷阱、放地箭、“打围”、鹰猎等等。
20世纪初,在铅子单响枪和钢子步枪等现代化武器传入达斡尔族地区之前,弓箭和扎枪是猎民们狩猎生产最主要的工具。这些工具原始、简陋,命中率不高。为了保证人身安全、提高狩猎生产的效率,达斡尔人便逐渐摸索,形成了众人集体围猎,即“打围”的狩猎生产方式。这种方式多以“”(氏族)为单位,由一名经验丰富的“阿围达”(围猎长)统一指挥进行。具体方法就是参加围猎的众人按圆形分布,把预定的猎场包围后,慢慢搜索前进,逐渐缩小包围圈,最后将被围困的貂、狍、鹿、等动物射杀。
鹰猎是另外一种非常有效的狩猎方式,多在雪后的清晨进行。届时猎人脚跨骏马,左臂托举猎鹰,寻游于雪野山林之中。发现、野兔等小型禽鸟动物后,便令猎鹰迅速出击,准确而有效。鹰猎的收获量虽然不大,但它既是一种生产劳动,又是一项饶有风趣的活动,因而深受达斡尔人的喜爱。拥有一只聪明伶俐、敏捷强悍的猎鹰也成为猎人的骄傲与自豪。
阿西尔达斡尔民族自治乡被人们誉为“摔跤之乡”,新疆很多摔跤都是从这里升起的。 除摔跤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活动外,劲力也是新疆达斡尔族群众十分喜欢的一项,因不受场地和用具的限制,常常是人们在茶余饭后或是娱乐的项目之一。
颈力比赛达斡尔民间最常见的一种体育娱乐项目。颈力比赛类似拔河,与藏族民间进行“押呷”比赛基本相同。由于使用器材简单,场地随意,娱乐性强,随时都可以进行,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达曲棍球斡尔族语称为 “波列”,称曲棍为“波依阔”。一般已习惯“波依阔”即代表曲棍球运动。是一项达斡尔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的体育项目,最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
曲棍球在达斡尔族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数百年前便开始流传于达斡尔族民间。据考证:早在辽代契丹人中,曾盛行与现代曲棍球十分相似的体育活动——,而“波列”就是达斡尔族现代的曲棍球。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曲棍球运动在达斡尔族居住的城乡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并被列为国家正式的体育比赛项目。1975年,莫力达瓦旗成立了以达斡尔族运动员为主的业余曲棍球队,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县级地方球队,也是我国第一支专业曲棍球队。该曲棍球队在全国性比赛中多次夺得冠军。1982年,以达斡尔族球员为主力队员的中国曲棍球队,在巴基斯坦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杯曲棍球比赛中夺得第三名,在国际曲坛上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为中国争得了荣誉。1989年,国家体委将命名为“曲棍球之乡”。17世纪以前,达斡尔族在黑龙江北岸时,已结成村落。从黑龙江北部南迁后,达斡尔族人民开拓嫩江流域的土地,为开发祖国东北边疆作出了贡献。他们使用4牛牵引的木架铁(达木嘎)耕地,种植燕麦、、荞麦、稷子、谷子、黑豆等大田作物和饕苏子、胡麻等油料作物,在宅旁园田种植、萝卜和瓜果。达斡尔族人民栽培的黄烟,名列“关东烟”之首。
1914年丈量土地,移民垦荒,大批汉族迁入达斡尔族地区。在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商品市场的刺激下,达斡尔族农业迅速发展。渔猎业是达斡尔族传统的生产活动。他们生产的貂、狐、猞狸、等细毛皮张和鹿茸、等贵重药材,畅销国内市场,尤其是所产的紫貂闻名中外。,达斡尔族成年男子岁贡一张,故南麓由达斡尔、组成的八旗称作布特哈八旗,意为渔猎八旗。达斡尔人熟悉许多种鱼的习性,捕鱼方法多,凿冰为洞,用网或钩捕鱼,尤具特色。达斡尔人善于饲养,居住于呼伦贝尔地区的达斡尔人向以为主,定居放牧。他们善制木质大轮车,轮高轻便,亦称“糯车”,便于在山谷沟壑和沼泽地里穿行,畅销呼伦贝尔牧区和附近汉族农区。随着的发展,达斡尔族中阶级分化不断加深,经济进一步发展,大批农民贫困破产,以出卖劳动力为生。1945年8月胜利后,达斡尔族同东北各族人民一道获得解放。一幢幢的高大的“介”字形草房,内壁和大棚装饰着各种,大方雅观。家家户户的院墙围绕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
达斡尔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房舍院落修建的十分整齐。一幢幢高大的“介”字形草房,给人一种大方粗犷的。家家户户都围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院落布局严谨,马棚和牛舍一般都修筑在离院子较远的地方,保持干净清洁。
达斡尔族的传统住房多以松木或桦木栋梁为房架,土坯或土垡为墙,里外抹几道黄泥,顶苫房草,二间、三间、五间不等。二间房以西屋为卧室,东屋为;三间或五间的以中间一间为厨房,两边的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采光,窗户多是达斡尔族房屋的一大特点。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东、北三面建有相连的三铺大炕,俗称“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
达斡尔人的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上,多由长辈居住,儿子、儿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东屋,西炕则专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铺苇席或毛毡等。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砖瓦房正日益增多,不过,使用等起居习俗仍深受达斡尔人的喜爱。达斡尔族吉祥之舞 鲁日格勒主要节日是。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节日里都着盛装,逐户拜年,妇女们互赠。过年之前家家都要进行充分准备,杀年猪,打。年三十用各种杂物码起一个垛,晚上点燃,老年人要把大块肉和投入火中,祝福人畜兴旺,年三十吃饺子有的要在一个饺子里放上白线,意味着吃到这只饺子的人可长寿两百岁;有的在一个饺子里放上铜钱,吃到的人意味着今后不缺钱花。初一开始拜年,拜年的人一进门就要打开主人家的锅,抢吃年糕,表示亲密无间,然后吃猪寿子、,妇女之间要互相赠礼,礼物有烟叶、奶皮、糕点和冻肉,春节一直过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为“”,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特别是青年人之间要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达斡尔族也过,吃月饼。达斡尔族的主食以饭(巴达)、饼(午图莫)、粥(兴恩巴达)为主,每顿饭总配肉类和粗菜。米面较之,以米为主。住在黑龙江北岸时,兽肉曾经是主食之一。迁徙嫩江流域以来,肉类减少,菜类增加了,粮食逐渐变为唯一主食了。主副食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别具风味。
肉食过去以野生动物为多,有狍子、鹿、驼鹿、野猪、黄羊和飞龙、沙鸡、野鸡等等。随着狩猎业减少,家养的猪、牛羊、鸡成为了主要肉食。达斡尔族最喜爱吃手把肉和片白肉。
燕麦叫&花林坡&,带有狍子肉或牛奶的燕麦粥叫“花林坡巴达”。这是达斡尔人尤其老年人爱吃的一种饭。
炒熟的燕麦面粉叫&哈格&;炒熟后碾成的碎粒叫&欣特勒&。哈格和欣特勒常拌白糖、黄油、牛奶吃。由于哈格和欣特勒抗饿性强,干燥,便于携带,受到猎手、放排人、农民的欢迎。
稷子米叫&敖斯莫&,将糜子(芒格勒莫)烀熟炕干后碾制而成。稷子米饭是达斡尔人最喜欢吃的传统饭,那黄澄澄的大圆粒儿,就象一颗颗金珠子。做热气蒸腾的稷子米干饭时,通常爱掺芸豆;吃时不泡鲜、酸牛奶,就泡鲤鱼汤;有时也直接做牛奶稷子米粥吃,叫&苏提切&。
稷子加工前用锅烀过,使糠皮中的营养元素无保留地浸入米中,减少了维生素在碾米过程中的损失,保存了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因而吃起来有股香味,碾制过程中也不易碎,提高了出米率。锅烀还破坏了稷中的酶,杀死了害虫,因而稷米的保存时间也较别的米长。
糜子不经锅烀直接碾的米叫 子,称&西吉莫&。西吉莫米色发白,酷似颗颗玉珠。用它做饭时也掺芸豆。吃时泡禽兽肉汤或鲜、熟牛奶、酸奶。
西吉莫还可做黏稠粥--西吉莫拉勒,吃时拌黄油、白糖。
&瓦热勒拉勒&,是用西吉莫拌下犊乳牛头三天的高质乳做成的。吃时通知本莫昆(姓)各户,选一代表,怀揣碗匙前来聚尝;即使散居邻屯的本莫昆户,接到通知也要骑马赶来;因为这是达斡尔人象征莫昆内部求团结,共甘苦的古风之一。而今虽不通知本莫昆了,但也要通知左邻右舍来品尝。拉勒不仅平素吃,每逢腊月初八每家必吃。
达斡尔族习惯于农忙时三餐,农闲时日食两餐。过去主要种植稷子、荞麦、燕麦、大麦、苏子等农作物,并以粮食为。主食中以和荞麦面为主。稷子有两种加工方法,一是把经过蒸煮的稷子烤干磨成米,用来做干饭和鲜牛奶粥,是达斡尔族最常吃的主食;二是不经过蒸煮而磨出的稷米,可以做干饭,但多用来做牛奶稠粥。达斡尔族也用经过蒸煮后磨出的荞麦米、燕麦米和大麦米做干饭和粥,食用时都要拌以鲜、酸牛奶或野兔、、飞禽肉汤。用荞麦米或燕麦米做成的狍子肉粥,是达斡尔族老人喜欢的食品。进入20世纪以来,和玉米(米+查)子也成为达斡尔族的主食,过春节也开始打年糕。
达斡尔族房前屋后常种有各种蔬菜,除了大量应时吃用外还加工成酸菜、咸菜、干菜,以备冬春食用。最有特色的是用刀将豆角和西葫芦削成细长条,晒干后编成股储存。达斡尔族妇女还采集柳蒿菜、山葱、山芹菜、等野菜,煮熟食用。
饮料有鲜、酸牛奶、奶酒、奶米茶等,奶米茶是把少量稷子米炒有轻微煳味后,加牛奶和水烧煮即成。达斡尔族妇女还喜把采集的稠李子、山丁子、榛仁等磨为合成粉,饮用时冲入开水,拌白糖做成类似面糊的饮料饮用。味道可口。
①燕麦、面。达斡尔族野外劳动中常用的食品;
②“”和“希日格乐”。达斡尔族的两种糕点食品,常用于节日、订婚喜事和葬礼时招待宾客和乡亲;
③“拉里”。牛奶熬的稠粥,用米或荞麦脐子加鲜奶或酸奶熬成,拌和白糖食用。食用时,需请亲戚邻里前来品尝,以示亲邻和睦,牛畜兴旺。达斡尔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具有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达斡尔族是达斡尔族民众把日常生产生活中处理具体事宜的实实在在的观念和行为。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模式化的特点,为人们世代承传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革发展而发展变化。在清代,达斡尔族已经形成了建立在农牧渔猎多种经营基础上的民俗文化,其中既保留有古老的民俗内容,又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增进的内容,具有综合体现融汇农牧渔猎的民俗文化特色。这在众多的民族中是少有的,是达斡尔族对人类民俗文化的独特贡献。到20世纪初,居住嫩江中上游流域的达斡尔族仍然较全面地保持着原来的民俗文化,其他地区居住的达斡尔族,由于受居住地域环境及生产方式变化的影响,虽然也保持着原来的民俗文化,但已形成了适应当地环境与经济状况的民俗文化。达斡尔族非常注重礼仪,讲究道德,尊重和长者,暂别相逢,儿女别7日,儿媳别3日、村中年青人别长者15日、晚辈都要向老人、长者行屈膝请安礼(萨因哈索贝,同满族人的请安),前迈左腿、双手掌放膝盖上,曲右腿,目视对方,向前弯腰。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份。达斡尔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每当宾朋光临,让座西坑、敬烟、献茶,问寒问暖,酒菜款待,逢年过节,杀猪宰牛(羊),竞相邀请亲友村邻,欢聚一番。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热情招持,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等佳肴,盛情款待。无论谁家宰杀牲畜,都要选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达斡尔族实行婚姻,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则。
过去达斡尔族社会婚姻关系的缔结讲究门当户对,门第、家境、声誉等都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两家原来的友谊也在缔结婚姻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依照达斡尔族过去的风俗习惯,一般不与外族(民族)人通婚,特别是不把姑娘嫁去外民族。
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达斡尔族要送女方家马、牛、羊和酒,称为“大礼”。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前一个月,男方还要送一次小礼,礼品主要是衣、物,这时未婚夫妇才可以见面,并在一起吃“”和挂面。结婚要置办酒宴,食品和必须丰盛,特别是在迎亲时,如果沿途碰见行人,不论是否相识,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点心。结婚仪式后,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肴待客。
在旧社会,达斡尔中封建的婚姻观念较强,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长辈做主包办,送亲乘车、骑马,新娘乘坐蓬车,由她的亲弟弟或弟弟驾车,女婿先驰马回报。时至当代,那些封建道德观念早已为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婚事简办等新风俗所替代。人死后行。长者葬礼隆重。达斡尔族较多,如不许用刀、剪子等锐器指点人;不许踏坐门坎和窗台;不准在室内打口哨;忌在鼠日开犁种;在渔场不许拿着鞭子走;不用和榆木盖房子等。阿拉布丹
阿拉布丹(1809—?)也作敖拉昌兴,号常兴,字芝田,1809年出生在索伦左翼旗南屯一位文官家庭。著名诗人。十五岁时,曾随父亲进京朝见,倍受朝廷的关怀。他一生创作不少散文、游记和,但有不少已经散失,收集到的仅有27首。其中最为有名的代表作当数纪游诗《巡查额尔古纳、黑龙江边境录》。该诗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全诗300多行。1851年阿拉布丹以索伦左旗佐领的身份,奉朝廷之命巡查和黑龙江边境。《巡查额尔古纳、黑龙江边境录》就是在这次实地考察中创作的。该诗采用达斡尔族民间叙事体歌曲“舞春”的形式描绘歌颂了大自然的秀美风光外,还赞颂了历史上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同时勾勒出今日官兵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誓守疆土的壮志豪情。
(1894—?)本名墨尔森泰,习称墨尔色,号浚黄,字道甫。1894年生于呼伦贝尔索伦左翼镶黄旗扎拉木台村,属达斡尔族勒氏。杰出的政治家、、民族革命家。兼通蒙、满、汉、俄文。1918年他利用自己的家产创办了海拉尔私立学校,自任校长。1919年与另一位达斡尔族青年福明泰在家乡创办了一所新式,在学生会的基础上组建了呼伦贝尔青年党,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他在海拉尔学校设立中学部和小学部,教授多种语言文字。他曾用拉丁字母创制了达斡尔文字,并试用推广,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付出了辛勤汗水。1929年在沈阳创办东北蒙旗师范学校,任校长,培养了很多各民族的优秀人才。
,。字慕鸿,号植莲。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历1906年)。原籍黑龙江龙河乡满乃屯,达斡尔族人。高祖郭布罗·阿尔景,是年间的副都统,并封为武显将军、。
(1934—)曾用名鄂岳青,内蒙古莫里达瓦达斡尔族自治。195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历史系,曾任民族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他长期从事民族研究工作,曾参加了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社会历史调查,长期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形态和中国北方民族的萨满教研究。
(1935—)齐齐哈尔人。家。现任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音乐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学会副会长等。编著了达斡尔族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并撰写了《初探》、《达斡尔族民歌特点分析》等多篇达斡尔族民歌研究文章。
(1936—),女,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旗巴彦托海镇人。著名广播事业专家。她在改革开放后的蒙语广播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介绍外国文艺节目和区内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文艺节目并把清代达族文学泰斗的诗歌首次播放介绍深受欢迎。
(1940.2—),女,1940年2月出生,黑龙江省讷河市人。院民族所研究员。常务理事。
中国内地演员,在《》、《朱元璋》等连续剧中演出,亦主演2002年的电影《》。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骏马奖”最佳男演员得主。另外,曾在中央戏剧学院上表演进修班。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8?11”抗日武装起义组织者、领导者之一、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达斡尔族子弟为主的齐齐哈尔蒙古骑兵大队的创建者。解放战役的指挥员之一。军界高干、革命。
黑龙江省政协六届委员、齐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政协三届常委、盟员、黑龙江省达斡尔族学会理事。退休前任文化局副局长兼文化馆馆长。
,1940年出生,鄂嫩哈拉氏,主要从事民族文化展览及研究工作。著名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及。原呼伦贝尔盟展览馆馆长。为国家专业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学会理事。
,教授,法学博士,新疆人,新疆第一位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法学理论,是我国知名法家。 现任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立法咨询员、乌鲁木齐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别名艾谢金·团良,内蒙古人呼伦贝尔市人。1976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舞美专业,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日本画高研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理事,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男,1957年4月出生,黑龙江龙江人,大学学历,研究员,现任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党委书记。第一任会长。
,男,1937年1月生,省县人。1984年任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90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1994年南京轻型飞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1994年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曾获得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联合颁发的工业新产品一等奖,大型缠绕玻璃钢罐,获部级科研贡献奖;1978年在上获得两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1990年和1992年二次获得全国颁发的“十佳卫生城市市长奖杯”。多次出席和主持国际学术交流会,发表多篇研究报告和论文。
,女,1968年生于北京,1987年就读美术史系本科;年至法国留学;年从事北京艺术博物馆保管陈列部工作;曾任北京三联书店《读书》杂志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著有长篇小说《盂兰变》(2007),随笔集《潘金莲的发型》(2005)、《》(2006)、《画堂香事》(2006)、《》(2012)及学术作品《中原女子服饰史稿》等。
,男,生于1939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副主编,现为美国研究员。电影文学剧本《李四光》、《沙鸥》。主编《视界(1-13辑)》、《七十年代》、《昨天的故事:关于重写文学史》等。
,1933年生,黑龙江省讷河县人。1957年毕业于蒙古国兽医系,同年被分配至原任教至今。1982年获得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内蒙古地区第一位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者。1984年任原内蒙古农牧学院()院长,2005年退休。曾任内蒙古自治区科协副主席等职。
(年),内蒙古鄂温克旗巴彦嵯岗人。著名音乐家。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内蒙古分会理事、副主席,内蒙古歌舞团乐队指挥等职。1981年他着手整理过去创作和改编的100多首歌曲,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萨日纳”文艺评奖中,获音乐创作的最高奖——“金驼奖”。 通福一生创作和改编的100多首歌曲,代表作品有《呼伦贝尔家乡》、《内蒙古青年进行曲》、《》、《草原晨曲》等。
,别名伊克艾利,黑龙江齐齐哈尔人。1925年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擅长中国画、油画、蒙汉文书法。历任内蒙古歌舞团舞台美术设计、民族剧团副团长、的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务。
,1941年入学习。回国后任伪满乌兰浩特军官学校连长。1945年率军官学校学生暴动。1946年参加人民自卫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团、师长。参加了。建国后,任内蒙古军区分区司令员、蒙绥部队副司令员、军分区司令员、内蒙古政协副主席。
,男,1956年7月出生于,运动创伤外科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党委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
,教授,多次参加有关国际学术会议,先后出访土耳其、日本等国。先后两次到日本国参加中日共同研究学术讨论会。2001年—2002年应聘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讲授蒙古语等课程。长期致力于达斡尔语、蒙古语与满洲通古斯语比较研究,先后在内蒙古大学、甘肃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学院讲授现代蒙古语、蒙古语族概况、达斡尔语、基础满语等课程。正式出版的专著7部、论文20余篇。
(1956年6月-) 男,新疆塔城人。现为语言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中国双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阿尔泰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
,黑龙江讷河人。任《内蒙古日报》摄影记者、记者部副主任、摄影部主任、摄影美术部主任,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和第三届常务理事、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主席。作品有《驯马》、《叫劲》、《猎民新村》等。
,自1946年始从事文艺工作,历任中国作协四届理事,五届、六届名誉委员,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代理副书记,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内蒙古文艺》主编、《民族文艺论丛》主编,内蒙古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等。出版《孟和博彦文集》4卷。
,1960年9月生,黑龙江大学大学学历,研究员,曾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日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郭布罗·润麒
,1912年出生在北京帽儿胡同的荣府。他的姐姐郭布罗·婉容嫁给皇帝为妻,而润麒先生的夫人又是溥仪的亲妹妹韫颖。论起来,他既是驸马爷又是国舅爷。
,(1917-),语言学家。20世纪40年代留学日本,通晓达斡尔、鄂温克、满、蒙古、汉、日、俄、英等语言文字,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先后应聘为、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档案馆讲授满文。主要译著有由达斡尔语译成蒙文的《达斡尔族诗歌》、由英文译成蒙文的《蒙古与青海》等。发表《蒙古、达斡尔语比较研究》、《满、蒙、达斡尔语比较研究》等论文多篇。晚年曾将满文《三国演义》译成达斡尔语(遗稿)。
,又名吉尔嘎朗。黑龙江讷河县温察尔屯德都勒哈拉人,1924年,考取。后赴日本留学。伪成立后不久,德古来任总务科长,后到呼和浩特,在手下当财政部长。1947年底,德古来在国民党选区以布特哈代表的名义被选为立法委员,1948年去了台湾。在台湾,德古来一直担任国民党政府的立法委员,1991年底,他辞去了所有职务,移居美国。
,男,1958年7月生,黑龙江省龙江县人。 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2008年2月任黑龙江省民委主任、宗教局长、委(局)党组书记。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省政协常务委员。主管工作 主持省民委(宗教局)全面工作,分管经济处、人事处、监察室和民族研究所工作 。2013年任黑龙江省厅长。
男,现任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副会长、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从1985年开始从事国际贸易及对外交流工作,熟悉欧洲美国事务、曾写过多篇有关国际问题评论。
(1935.10—),又名乌兰巴图、莫日根迪,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旗人,曾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内蒙古达斡尔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族学会理事。
(1953~),齐齐哈尔梅里斯人,语言学家。1993年在美国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美国东西方中心、夏威夷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香港大学人类学系执教和从事研究工作。现为人类学系终身教授。多年从事和其他阿尔泰语言的研究,对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的数词形成和认知模型及数词的早期扩散和联系深有研究。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美国的《普通语言学》、《人类季刊》,德国的《中亚学报》,俄罗斯的《人类学与文化论坛》等学术刊物发表文章。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中共党员,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1925年留学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年,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党校学习。1961年11月调至内蒙古历史研究所,任编译室主任。侧重于《》的校勘和语词注释工作。生前任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主要著作有《〈蒙古秘史〉词汇选释》、《〈蒙古秘史〉校勘本》等。
(1886年-1936年4月),又名福贤,字云志,索伦右翼正黄旗()人,莫日登氏。呼伦贝尔副都统之子。其先祖明信阿于嘉庆八年(1803年)奉命从戍,由布特哈地区到呼伦贝尔,任厄鲁特旗总管;凌升历任呼伦贝尔衙门副都统和兴安北省省长等职务。
,男,理学博士,教授,黑龙江省人。天津师范大学生态学学科带头人。年应邀于新西兰梅西大学自然资源研究所作高级访问学者。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重点课题4项。
,女,北京大学法学博士,高等研究所法学博士后。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她入选了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候选人名单。
,女,1956年6月生,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首任政治学院院长兼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首届广西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学会理事。发表学术论文论著80篇部,主持和参与省级、厅级、校级课题29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
,西布特哈旗人,生于清末光绪十九年(1893年)。历任黑龙江省议会议员、西布特哈总管公署旗务科长、布西教育局局长等职。编著有《布特哈志略》、《人生指南》等书。
,男,1957年7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内蒙古交响乐爱好者协会副理事长,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会副理事长,内蒙古师大音乐学院副院长。代表作品:《扎恩达呀》、《江南造船厂厂歌》等。
,(1839年-1904年),字鹤汀,清朝军事人物。他是三朝重臣,光绪十四年他出任,他于光绪三十年去世后,特赠太子少保,并谥号忠靖,入祀。
少将军衔,教授,从医40余年,现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分会名誉顾问,全军肛肠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肛肠病杂志》副主编,曾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男,1963年4月生,黑龙江人,1985年9月参加工作,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曾任宁安市市长;市委书记;市委书记。现任黑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
,男,1967年3月出生,黑龙江人,研究生,1990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曾任大兴安岭林管局党委书记,东北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秘书长、顾问(副部级)等职。
阿尔达扎布
,1936年10月生,内蒙古呼伦贝尔人。1960年毕业于蒙古国国立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文献室历史学科研究员。中国蒙古语言研究会会员,国际蒙古学者会员,中国蒙古史会员,内蒙古自治区达斡尔学会常务理事。
,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今内蒙古人。1928年10月又入陆军士官学校本科学习,直至1931年7月毕业回家。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前后,郭文林追随参与“满洲国”的“建国”活动,伪满执政府侍卫官兼护军统领,后以护军统领任禁卫步兵团团长,主要负责“执政府”的警备、警卫任务。1938年9月,郭文林调任伪满管区参谋长,次年晋衔少将。1941年3月,升任伪满第九军管区司令官(司令部驻)。领导了“锡泥河”起义,加速了日本军队在地区的崩溃,加速了苏联红军解放呼伦贝尔、进而解放我国东北地区的进程。
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区人,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国内著名金融分析专家。曾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曾在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工作,现任中国银行香港发展规划部副总经理。著作有《风景现场观察:世界性金融危机与全球金融新格局》等。
,女,内蒙古莫力达瓦旗人,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发表多篇小说、散文、诗歌。
男,莫力达瓦旗人,特级飞行员,空军大校(副师级),飞行学院副院长。
1929年生于齐齐哈尔罕伯岱村,在国家民委工作35年,曾任人事司副司长,东北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党委副书记。
1923年出生于齐齐哈尔梅里斯区,曾任齐齐哈尔民族中学校长,齐齐哈尔市政协副主席、黑龙江达斡尔族学会理事长、全国第六届人大代表等职务。撰著多部关于达斡尔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著作。
乌如喜业勒图
1922年生,莫力达瓦旗人,历任莫力达瓦旗旗委书记、呼伦贝尔盟副盟长、统战部部长、呼盟政协副主席等职。
,国家一级词曲,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呼伦贝尔市文化局局长、民族歌舞剧院院长。
医学博士后,现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曾在《自然》等科学杂志上发表20余篇论文。
,男,1965年生于。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航天地面应用系统技术,卫星组网技术研究,任务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纪委书记。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日本客座教授。
,国家一级演员,教授,曾任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
国家一级演员,曾任黑龙江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第七、八届政协委员。 2006年获得黑龙江省首届艺术终身成就奖。
,齐齐哈尔人,清朝著名将领。历任荆州、西安将军。嗣特授,督办陕甘军务。
,清朝内大臣阿那保之孙。父是正黄旗蒙古。都兴阿历任、等职务,清晚期重要军事人物。光绪元年卒于官,赠,谥清悫。有《奏稿》。
,生于1824年,卒于1884年。布特哈正白旗满那屯人。生长于官宦世家,精通满、汉文,文武兼治,学识渊博。曾任江宁将军、镶黄旗蒙古都统。著有《演练炮阵图说》、《诸葛兵法》、《楹联录》等。
,字孝闻。达斡尔族莫尔丁(孟尔登)哈拉人。内蒙古莫力达瓦人。莫旗第一任旗长。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精通满文、汉文。多年从事教育工作,著有历史专著《达斡尔族志略初稿》。
,达斡尔族,萨哈尔察部精奇里氏,世居精奇里江畔的多科屯,为达斡尔部落首领,努尔哈赤时代归附清廷有功受封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男爵),入京供职。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彦乌兰苏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