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树门票移民到陕西民国时期的洪原里,请问洪洞与洪原里的关系?

美丽南指挥
美丽南指挥
凤翔南部指挥依,汉帝追狐世代知。
三畤古原藏盛景,秦公大墓现神奇。
勤劳百姓生活好,悠久文明故事遗。
美丽乡村新亮眼,千年古镇焕生机。
南指挥是我的家乡,因秦公一号大墓而出名。她位于渭河之北、雍水河南岸的黄土台塬区,距凤翔县城四公里,距宝鸡市四十公里,西宝北线和战备公路穿越南北,东王路横贯东西,水泥路村村相连,交通四通八达。
历史悠久几千年,秦公陵园布其间。镇区内的河南屯村高家河东是一处仰韶文化遗址,早在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居住。在公元前500年,镇区内就是先秦人活动的地方。西村曾是西汉初对秦先祖祭祀的“陵庙”所在,或与传说中的“汉王城”有关,这里有先秦时期的周人墓葬,并发现了西汉初年的建筑遗址。东社村一带有秦棫阳宫遗址,秦始皇曾祭母于此,汉文帝亦行幸此宫。八旗屯、高庄、西村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型秦墓180多座,车马坑10座;出土鼎、豆壶及各种车马器等铜器和匜,甗等陶器数十件,这些秦墓的时期从春秋早期一直延续到秦统一中国。南指挥村有全国最大的、倍受学术界关注的、由中国人民解放军21军高炮旅六连官兵和当地村民参与发掘的、以“秦公一号大墓”为代表的秦公陵园,陵园内共发现43座规模较大的墓葬,它占据了中国考古史上五个之最。如今,这里建有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是宝鸡市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秦汉时期,这里是皇帝祭祀狩猎的场所。“文景之治”后,雍水河南岸人口增加,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到元仁宗皇庆元年,由于连年战争和自然灾害影响,人们背井离乡,外出逃亡,十室九空,人口锐减。明洪武和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部分民众移民至此,现在,页渠等村的村民就是山西大槐树移民的后人。明中叶,有回族在镇区定居,白家凹、铁家庄、小桑园就是著名的回村。清同治初的“回乱”,白家凹、八旗屯成为主战场之一,部分房舍庙宇被毁焚,人口伤亡惨重。进入民国后,虽然自然灾害频发,但人口还是稳定增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人民安居乐业,人口逐年增加,成功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向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如今,南指挥已成为具有16个行政村、181个村民小组、3.5万人的大镇。
三畤原上有传说,各村地名来历多。先秦时期,被称作北原,大概是因其处于渭河之北的缘故吧。秦汉时,这里是祭祀天帝的处所,(正义括地志云:“三畤原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封禅书云秦文公作鄜畤,襄公作西畤,灵公作吴阳上畤,并此原上,因名也。”)所以汉后这一带由“北原”改称为三畤原。年始,汉代帝王曾十多次到雍城进行祭祀狩猎活动,射鹿、豕、狐、兔,并获一角五啼兽,曰镳(据说彪角地名由此而来)。一次,汉皇帝巡游至雍,行郊祀礼。礼毕,驻兵于雍水河两岸,走马狩猎,尽情游乐,皇帝正在寻找猎物之际,突然一只狐狸蹦了出来,向东逃窜,皇帝用手指着狐狸大喊:“狐狸往东跑了!”众人赶紧堵截。狐狸改向南逃窜,皇帝指着狐狸喊:“向南跑了!”众人又堵截。狐狸被迫向西逃去,皇帝又手指西方,喊道:“狐狸向西跑了!”在众人的围追堵截之下,狐狸最终被擒获。后来,来这一地区居住人口越来越多,人们在取地名时便将皇帝屯兵于雍水河之南的地方叫“河南屯”,其北叫“河北屯”;将皇帝手指的狐狸向东逃窜的地方叫“东指狐”,手指向南的地方叫“南指狐”,手指向西的地方叫“西指狐”。经常有人问:“你们这为什么没有北指挥?”因为皇帝当时面南背北,身后是雍水河,有军队驻扎,狐狸不会向人多的地方也不会向水中逃窜,所以皇帝手没指向北方,也就没有“北指狐”。到了民国以后,官方在登记地名时,登记为“南指挥”,沿用至今。现在,附近的人还称南指挥之为“南狐”,称西指挥之为“西狐”,称东指挥之为“东狐”。在西指挥村太白庙(即北庙)遗址出土的一块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所立的麻石石碑上,也有“凤邑西南隅,西指狐庄有一太白庙也,功施社稷,泽润民生……”的记载。太尉村则因晚唐著名宰相白敏中在唐懿宗时出任凤翔节度使,以太尉一职退离政界后定居于此而得名。八旗屯村是因清初八旗人在这里屯兵而得名。西村是由南指挥村分裂而来,东为南指挥,西为西村。其他村子也都有其来历,如白家凹、高庄、铁黄源等因白、高、铁姓人居住过而得名等。清代,镇内设洪原里和太尉里对各村实行管理;民国期间,镇内先后设建勋、丕烈和勋烈乡(驻地南指挥村,辖6保)对各村实行管理;
心灵手巧真能干,一村一品有特点。都知道凤翔有三宝
--东湖柳,柳林酒,妇人手。东湖柳和柳林酒不在本地,但妇人手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根根麦杆经过她们的手可以变成草墩、草帽、草盖等生产生活用品;一针一线经过她们的手可以变成刺绣、鞋垫等工艺品;一团团棉花经过她们的手可以变成一锥锥纱,一匹匹布;一张张纸经过她们的手可以变成窗花等剪纸作品;一碗面粉经过她们的手可以变成擀面、扯面、削筋、刀削面,麻食、饺子、搅团、面皮、面笋、哨子面,也可变成馒头、包子、花卷、锅盔、油饼、煎饼、面花等美食。妇人手名声在外,当地男人们也不甘落后,个个都能成为能工巧匠。一根根木头经过他们的手可以变成一件件家具或农具,一根根芦苇经过他们的手可以变成苇箔、苇席等,一块块胡基、砖头经过他们的手可以变成房屋、高楼等。正是当地人的聪明才智,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这种动力的促使下,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南指挥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格局,如东社的苇箔,白家凹的扫帚、灯笼(始于清),八旗屯的苇席、席盖,连村的背篓、鸡笼,高庄的豆腐(始于清)、粉面,太尉的麻绳(明代发展壮大),西指挥的木杈(明代发展壮大)、榨油(始于清),河南屯的造纸(近代),南指挥的凉粉等。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儿时经常传唱的顺口溜:“西狐家,打杈哩,白雨来了胡攨哩;太尉家,拧绳哩,白雨来了胡抡哩!”虽是一句顺口溜,但却很好的反映了“一村一品”的特色。如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行业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如苇箔、木杈等,但他们给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将会被历史永远铭记!
千年秦腔吼不断,习俗文化民间传。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吼秦腔是当地群众茶余饭后娱乐的一种基本方式,自有秦人起就有秦腔,秦腔在这里流行了两千多年而不衰。好多村都建有戏楼,象镇区的、东指挥、白家凹、太尉等村的戏楼至今保存完好,镇上在改革开放后还成立了南秦剧团,巡回各地演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流行的主要表演形式有小曲、乱弹、灯影、木偶、大戏等。现在,灯影、木偶基本看不到了,但白家凹一带的小曲依旧唱响全县。赶庙会是当地群众祈祷平安、庆贺岁丰的集体娱乐和物资交流形式。每个村都建有庙,而且不止一座,如红庙、七圣庙等,供奉山神、土地、马王等神位。“回乱”时,好多庙宇被烧;民国末期,为了修建学校,一些大庙被拆除。我上学时教室的大梁上面有花纹,据说就是由庙上拆下来的,今天见到的庙宇多是改革开放后修建的。各村的庙会都有固定的时间,如西村的破五会,八旗屯的上九会,太尉的正月十三会,东指挥的七月初四会、白家凹的七月十五会,西指挥的九月廿三会等。每逢过庙会就要演戏、演电影、唱曲子、耍社火,引得四邻八村的人都去凑热闹,那火爆的场面是今天见不到的。如今,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传统的文化生活得到了发扬光大,象“风搅雪”锣鼓依然威风八面,西府曲子得到传承发展;而一些已看不到了,象河南屯的马社火、舞狮等。各个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都修建了绿地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自乐班、广场舞等新型娱乐方式成为人们的首选。
物华天宝吉祥地,人杰地灵生紫气。这里海拔750~800米,地表黄土厚约105~128米,土地面积4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5万亩),地势平缓,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霜期较短,日照充足,盛产小麦、玉米、油菜、豆类及瓜果。新世纪之前,种植的作物有大麦、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糜子、荞麦等,豆类有大豆、黑豆、小豆、绿豆、豌豆、扁豆、冰豆等,薯类有白薯、红薯。瓜果有西瓜、梨瓜、桃、杏、梨、葡萄、苹果等几十个品种。春季,黄色的迎春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等开满农家院落;田野里,绿油油的小麦拔节生长,金灿灿的油菜花引蝶飞蜂舞,人们种植早玉米、辣椒、蔬菜等,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夏季,小麦成熟,桃、李、杏等瓜果飘香,人们在庆祝丰收的同时管护早玉米,播种迟玉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金黄的玉米棒子、红红的辣椒挂在房檐下,挂在大树上,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火红的柿子、苹果象征着生活的红红火火;同时,秋季又是播种的季节,人们播种油菜,播种小麦、大麦、豌豆,播种希望。冬天,田野里的小麦一片墨绿,懒洋洋地躺在那里享受着冬日的阳光;一排排大雁从南岭飞过,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下雪后,大地一片白茫茫,给冬季平添了几分浪漫。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新兴产业兴起,如高庄、东社的猕猴桃,八旗屯的魔芋,南指挥村的葡萄、苹果等,但小麦仍占主导地位。
经过千年的发展,今天的南指挥旧貌换新颜:房屋盖的像宫殿,院内修的像花园,水泥路到家门前,外出交通真方便。农业实现现代化,网络走进新农家,日子过的比蜜甜,幸福生活万万年。南狐故事多又斓,几天几夜说不完。如果闲着没事干,欢迎你来转一转!
这就是我的家乡,美丽南指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西洪洞大槐树门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