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鲜卑人贺葛氏鲈塘鳢后人现在居住何方

历史新解:鲜卑族的崛起与O3-F444的扩散
历史的迷雾再一次拨开,历史记载、文化对比与分子人类学证据的碰撞再一次很好地揭示了东亚最“嚣张”的一类Y单倍群-O3-M134*(即F444)的来源与扩散的路线图!
1 鲜卑族来源的后裔Y-DNA测试结果
最近一例Y测试结果落地:根据家族记忆来源于北魏皇室,且姓氏属于北魏皇室后裔姓氏源流,其测试结果果然为O3-M134*(F444贝塔族)。
北魏皇室属于拓跋鲜卑部落(也有人主张拓跋部本是匈奴一支)。而此作者前贴关于海外华人资助的小姓测试结果显示,来自于东部鲜卑的几支姓氏均为F444:慕容姓也是F444(来源于慕容鲜卑),宇文氏为O3a2(没往下游测),
来源于宇文鲜卑,极有可能也是F444。对于这样姓氏来源纯正单一,家族历史记忆可靠(代代口口相传的家族记忆比太多造假的家谱更可靠),
一两个样本就够说明问题了:鲜卑族系或许正是汉族以致东亚其他民族中F444成分的最大源头来源,他们在中国历史上以及他们的后裔在现代历史上都扮演了重要角
色。今天O3-M134*约占汉族频率8%-15%左右。
2 鲜卑族来源:大兴安岭与鲜卑山
以下根据百度资料整理: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关于“鲜卑”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
到西周初期。“鲜卑”一词作为族名在匈奴突击东胡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其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
鲜卑是与乌桓同时兴起的东胡另支。
考古发现为先秦鲜卑迁居说提供了佐证。据1961年的《文物》杂志介绍,1960年夏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盟扎赉诺尔矿区北部达
兰额罗木河东岸发现了鲜卑早期墓群。这座大型的古墓群考证约为二千九百年前至东汉初期的鲜卑人墓地。
分子人类学观点:而此前论坛曾有讨论,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很可能是F444重要的起源与扩散地之一。鲜卑族正是来源于此一地理范围。鲜卑族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麓的鲜卑山。
(鲜卑山一角?)
史载族“以山为号”,也就是说,鲜卑族的祖先以他们居住的鲜卑山作为自己民族的称号,可是,经过蒙古学家分析,"鲜"字与“匈奴”的“匈”读音相似,而“卑”字是由“婢奴”的“婢”音译而来,即鲜卑是匈奴人的婢奴的意思,但婢奴也有翻身的时候。
3 鲜卑族早期迁徙,汉族攻击匈奴,使得鲜卑族乘机兴起
西汉时期的鲜卑还几乎名不见经传,只是个屈膝于强大统一的匈奴帝国下的小部族。鲜卑登上历史舞台要从东汉说起。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仍为匈奴役属。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边年出兵攻击北匈奴。
(东汉时期鲜卑)
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丁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中逃循。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公元91年,东汉和帝时,汉大将窦
宪击败匈奴,东汉政府和南匈奴对北匈奴进行了致命打击,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落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
(三国时期鲜卑)
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民族中涌现出一位勇健而有智略的首领——檀石槐。鲜卑在檀石槐带领下大断壮大,统一了鲜卑诸部,建牙帐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
余里的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县附近)仇水(今东洋河)。随后,檀石槐率部北拒丁零,东败扶余,西击乌孙,南扰汉边、尽据匈奴故地,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军事部
联盟。但联盟随檀石槐的死而瓦解,继起的是不断强大的拓跋鲜卑。
东部鲜卑先后兴起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三股势力,他们乘机南迁,占有乌桓故地。宇文部本非鲜卑,后来东迁辽东与鲜卑人杂处,归附檀石槐后,逐渐鲜卑化。段部出自辽西鲜卑,居地中心在令支(今河北迁安县)。
根据百度资料整理:
汉武帝大败匈奴,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人随之南迁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一部分(拓跋部)则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
东汉初,乌桓内迁,鲜卑又因之迁到五郡塞外。
北匈奴西迁,鲜卑进至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渐盛。
汉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 今山西阳高西北 ),组成诸部军政联合体 ,东
、中、西3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任用汉人,制法律
,由汉地输入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其势力“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尽有匈奴故地。
魏晋时期,北方草原上活动的主要是鲜卑各部。有人认为,“西伯利亚”一名的产生可能就与鲜卑人当年的活动有关。
4 司马氏政权腐败,鲜卑族进入中原
黑暗的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部的统治者形成了纷争割据的局面,在100多年中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史书称“五胡十六国”。在这100多年中,鲜卑族最为凶悍,先后建立十来个政权(颇有点周朝时期分封建国时四处扩张的味道):
内迁鲜卑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以河北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乞伏氏曾建立西秦(今甘肃西南);
秃发氏曾建立南凉(今甘肃西部、青海一部分);
拓跋氏先建代国,后改魏,终于统一北部中国。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鲜卑化汉人高氏建立北齐,鲜卑化匈奴人宇文氏建立北周(今河北北部)。
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迁到青海统治羌人,直到唐初才为吐蕃所灭。
匈奴族与汉族仇杀,鲜卑族再一次得利:
匈奴人、羯人的前后赵:西晋灭亡后,匈奴部族统治者刘聪占有了北方大部分土地,公元318刘曜乘内部变乱之机,夺取政权,迁都长安称帝,建立前赵。石勒反刘曜,建立后赵,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后赵羯族地位优越,时称“国人”。
汉族的冉魏:石勒死后,石虎继位,石虎荒淫残暴,汉族人民不堪压迫与欺凌,后赵大将军冉闵(汉族人)依靠汉族人民的支持,起兵攻杀后赵皇帝
石鉴,夺取政权,建立冉魏。冉魏主张民族复仇,号召汉族人起来杀胡羯,结果“爆发了多年来汉族人对胡羯的积忿(范文澜《中国通史》)”,致使北方各地汉族
人民群起响应而斩胡羯(史载仅邺城即杀死20多万人),引发了胡人的猛烈反扑,冉闵领导汉族军民进行了反击,并于公元352年正月破襄国,杀后赵主刘显
(匈奴人)。
鲜卑人的北朝:这时鲜卑人加入了战争,公元352年,鲜卑族首领慕容俊从东北攻入冀州,冉闵率军殊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兵败被杀,企图南
逃的20余万汉族人民也惨遭屠杀,冉魏政权仅两年零8个月就覆灭了。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魏政权统一了北方,与南朝形成南北对立的局面。公元
534年,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北周又灭北齐,至公元581年北周为隋所代。天下经历的四百年的折腾重归一统。而北方这
140多年,历史上称之为北朝。北朝时期主要是鲜卑人主导时期。
分子人类学观点:冉魏败,鲜卑胜,为汉族Y(Q1a1,O2)频率的减少,鲜卑Y(F444)频率的升高,给出了历史因缘之一。
5 鲜卑族汉化
鲜卑拓跋像蒙古草原狼一样爱动脑子极善学习,他们对汉文化极为痴迷,又一次表现出游牧民族在文化和制度上开拓进取、勤奋学习的民族性格。在冯太后
和孝文帝时期,大力倡导全民族学习汉文化并与汉族通婚,进行全盘汉化。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实行均田制和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魏孝文帝在
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消除鲜卑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加速鲜卑族的汉化,在服饰、语言、丧葬、通婚、吏治、门阀等制度方面都有相关的汉化
政治制度:采用汉族官职,律令。
社会制度:朝廷中兴、必须使用汉语,穿戴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思想文化: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姓氏汉化方面,孝文帝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为贵族,“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八大姓之上还有皇姓,皇族的拓跋氏改为元氏,为最高门第。八大姓为北魏功勋之家,以下为改汉姓前后的对照:(更多鲜卑汉化姓氏表见附后,改鲜卑旧姓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姓等等)
丘穆陵氏→穆氏
独孤氏→刘氏
步六孤氏→陆氏
贺赖氏→贺氏
贺楼氏→楼氏
勿忸氏→于氏
纥奚氏→嵇氏
贺倪氏→倪氏
后来百万鲜卑迁都洛阳以后,完全使用汉语汉服汉制度,将鲜卑姓改为汉姓,将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让南朝汉人来使,一时分不清是到了胡国还是到了汉国。魏孝
文帝这些改革使得鲜卑族最终完全融于汉族中,强烈地影响了后世中国,鲜卑后裔出过很多名人,比如隋代筑造学家宇文恺,《切韵》作者陆法言,《唐韵》作者陆
法言,唐初权相长孙无忌,中唐诗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等,唐初名将尉迟敬德,北宋名将呼延绰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共历17帝,171年。北魏拓跋氏王朝从道武帝建都平城,直到孝文帝迁都洛阳,曾经在大同盘踞了近100年。云冈石窟即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大多数的古鲜卑人后裔都融入了汉族,还有少部分融入了契丹,更少的一部分演变为了锡伯族。而契丹族最后也都融入到汉族。内迁鲜卑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
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汉族人成了地主?),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融合。降至隋唐,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分子人类学观点:这些历史清楚地记载,大量鲜卑人汉化,融入汉族,成为汉人。可叹竟然还有分子人类学“专家”发表民科文,说北方汉族基因构成几乎没有受到北方民族影响,盖其因为基于O3屁股立场,不肯定承认O3的真相而已,还是因为身在O3不识O3真面目?
6 鲜卑族内斗,“汉族”复国,鲜卑人南迁成客家人主要来源
但是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也不是一帆风顺,受到了一些鲜卑贵族的不满,导致北魏北方兵镇叛乱
北魏被分成了东魏和西魏,接着这两个国家分别被篡为北周和北齐,其相互讨伐攻打,势均力敌
最终被杨氏家族篡位成功,建立隋朝,再其后被李唐王朝篡位成功,建立唐朝。
杨氏家族和李氏家族都是北朝的军事贵族,历史渊源复杂,他们到底是鲜卑人还是汉人,仅靠历史记载几乎难辨。历史记载他们是汉人,相信以后的分子人类学一定
能证明他们到底是汉人还是鲜卑人!但至少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氏、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都是鲜卑人,隋唐王朝都是受鲜卑影响很深的朝代。
隋唐王朝建立后,虽然鲜卑人的影响还在,但是其父系皇族贵族地位不在。我曾经根据分子人类学数据分布特点,大胆推论客家人是五胡后裔,见。其时还被很多人攻击,然终于看到一遍文章,他是从历史文化比较考证认为客家人是拓跋鲜卑后裔,并呼吁可以通过DNA科学鉴定验证。这恰与我从分子人类学数据证明又一次不谋而合:即客家人高频O3系来源于五胡。再一次见证分子人类学的强大!
其考证的鲜卑人南迁原因与我推测的原因几乎都一样(受到老汉人的排挤),以下摘抄部分内容:
“客家人称谓的由来:鲜卑人务农为“田客”,鲜卑人南迁为“客居他乡”。客家人中原南迁的理由:
一是围绕争取到土地的所有权——开荒种地,自我发展。北魏王朝中原的土地由汉族地主把持着,鲜卑人世代为长工,汉族地主对鲜卑长工实行剥削。随着朝廷政权
的更迭,鲜卑人不在存在自己民族的军队,军人回乡务农,而土地所有权不在鲜卑人手里,为了维系生息,客家人被迫迁徙,迁徙是鲜卑人摆脱剥削的一次变革。
二是公元888至893年,由于朝廷腐败、兵灾、农民起义,又逢十年大灾,颗粒不收。人民生活没有保证,真是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出现“人吃人”的惨景,客家人生活所迫南迁至闽粤赣一带。
对客家人是鲜卑民族后裔的论证。本人通过考察、采访、谈话方式的民间调查,对传统神文化(萨满教)残留现象的认证;客家土楼的历史技艺进行追溯;烧烤饮食文化的探讨等的论证,认为:目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就是挹娄时期生活在呼伦贝尔的拓跋鲜卑人。”
“鲜卑人大约居住在中原385年,最后在唐代中晚期闹饥荒的十年里,由河南省固始县汉人王审知不忍母亲受屈辱,背母南逃的影响下,于唐僖宗年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迁徙,成为拓跋鲜卑历史上的重要迁徙。迁徙伊始,迁入福建的中原客家人以现在的宁化县为中心,与其他地区的难民共同生活在闽东地区。因为民族复杂,生活习惯不同,为了防止造成矛盾。随后,客家人主动重心西移,搬迁到与粤赣两省接壤的‘青龙山’山区”
“鲜卑民族在中原近400年,后来迁徙到江西的有鲜卑部族:南方有茂眷氏(毛)、羽弗氏(习)、独孤氏(刘)、侯莫陈氏(陈)、纥骨氏(胡)、普氏
(周)、拓跋长孙氏(孙)等等,是原来居住在中原的一个个集体,用东北话说‘恋群’。而迁徙是有组织、有计划,通过周密筹划的结果。
分子人类学观点:从鲜卑人到客家人,从客家人到海外华人,其分子人类学证据都是O3高频,源于鲜卑的姓氏几乎都是O3,尤其是F444!
也正是这些“拒绝”汉化的鲜卑姓氏为我们今天找寻鲜卑人Y类型提供了很好的证据。
7 鲜卑人后裔向西北的扩散与影响
继续摘抄上文:“魏孝文帝秉承冯太后的旨意搞改革,甚至以强迫命令式的推行政令,实际上是很不得民心的。简单说鲜卑与汉族有区别,可是改姓以后的客家人与
汉族只是一个民族中的主客之分,承认被汉族同化,成为汉族中的客家人。客家人与汉族是一个民族,不存在民族间的区别,这就是客家人产生的过程,古往今来的
民族存亡问题不过如此。
唐朝初期,拓跋氏的后人长孙无忌在担任宰相时,曾秘密授意一部分人创造鲜卑文字,随着武则天以莫须有罪名诬陷长孙无忌要谋反,文字最终没有在鲜卑人中实行。而创造文字的这部分人怕受株连逃入深山成为其他民族的一部分。这个民族有文字,并承认在京城生活过。另外,以唐朝拓跋思恭为首的党项羌族从西川向西夏运动建国的前后346年中,创造使用西夏文字189年,随着西夏政权的灭亡,文字也失传。”
实际上五胡时期,鲜卑人同样对西部诸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鲜卑人建立的西秦和南凉统治了西羌等诸族,唐朝时拓跋鲜卑后裔拓跋思恭又建立西夏。
分子人类学观点:今天西部和西北一带的F444,以及哈萨克的几个部落高频的F444,应主要是鲜卑人后裔扩散结果!
8 鲜卑人后裔向西南的扩散
“唐朝长孙无忌担任大唐王朝宰相和首相期间国家赐封他实邑1200户,当时的公主才实邑200户,可见朝廷对长孙无忌的丰厚待遇。武则天为了当皇后求过长
孙无忌,长孙无忌自始至终极力反对,因为武则天曾给唐太宗当过‘才人’,儿子娶后妈还要当皇后(胡人遗风),确实不地道。李治武则天以长孙无忌要‘谋反’
的莫须有罪名,革职查办流放黔州(现重庆市彭水县),但实邑1200户待遇没变。不久武则天派遣许敬宗将长孙无忌逼死,1200鲜卑人实邑户顺势流入黔东
南,隐姓埋名成为苗族。”
由此可见西南一些民族同样受到鲜卑人影响。
9 鲜卑人后裔向台湾和海外的扩散
继续摘抄:“众所周之,连战先生是客家人,客家人先祖是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的鲜卑人,是连氏是鲜卑人的一个部落。鲜卑人老姓与‘连’姓有关系的
有:费连氏、其连氏、宥连氏和是连氏,鲜卑人是大约公元元年前后,历经长途迁徙、无数战争,才建立北魏王朝。公元494年北魏皇帝孝文帝搞改革,其中改鲜
卑姓氏时,才把是连氏改为汉姓连。其实,鲜卑人改汉姓,与汉族祖先并没有关系,起码没有血缘关系。可是连战主席认祖归宗,竟找到了公元前694年春秋战国
时期的名人连称为先人,并且承认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祖宗遗德、源远流长”,真是一则奇闻。所以,内蒙古自治区十分有必要建立全国权威性客家人历史文化研
究机构,服务于世界范围内的客家人。
客家人自从走出大兴安岭进入中原,就已经决定了---迁徙,最后迁徙世界。成为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的庞大民族,实践证明拓
跋鲜卑是世界上最具有智慧的民族之一。例如福建省、江西省、广东省的客家人遍布全球一百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大约2亿人,足以说明拓跋鲜卑民族的伟大、智
慧,而他们中多数是商人(华商、闽商)。”
“福建客家人的组成。福建客家人被笼统认为是鲜卑人组成,是片面性的。福建客家人中有在北魏时代被融合的匈奴人和羌族。匈奴人北魏时被融合的有六个姓氏,其中在改鲜卑旧姓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姓时,属于匈奴的就有贺赖氏(改为贺)、须卜氏(改为卜)、丘林氏(改为林)(注:
匈奴和林姓都有O3-M117)、破六韩氏(改为陆)、宿六斤氏(改为宿)等。北魏鼎盛强大时鲜卑四大姓氏有:南方有茂眷氏、西方尉迟氏、北方贺兰氏、东
方宇文氏,而北方贺兰氏、东方宇文氏是匈奴人。东方宇文氏在北魏改鲜卑旧姓时历史没有正式记载,只是传说中介绍改成汉姓文。文天祥()
是客家人的杰出代表,作为南宋末年的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其光辉形象彪炳史册。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的高
尚道德和忠贞气节长期受到我国各族人民的敬仰和赞颂。”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历史上客家人在几百年内陆续登岛,在宝岛与闽南人、原住民一起艰苦创业,繁衍后代。到目前,仅客家人在台湾人口588.8万人,占台
湾总人口的25.6%,宝岛第一大居民人口是闽南人;第二大居民人口便是客家人。目前,台湾省客家人口比重较大,历史上有丘逢甲(丘敦氏),现在的陈水扁
(侯莫陈氏)、李登辉(拓跋氏),国民党吴伯雄、连战(是连氏)、萧万长等是客家人。据说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是客家人,谢长廷(解枇氏)、苏贞昌(乙旃氏后
改叔孙氏)、吕秀莲(叱吕氏)、陈菊(侯莫陈氏)都是客家人,要想解决台湾问题,首先应该解决‘台独’和祖国统一的障碍,而统一的主要障碍来自于民进党的
一部分人,民进党的主要骨干是客家人。如果解决了客家人问题,一切阻碍就迎刃而解了。”
“客家人是拓跋鲜卑的发展和继续,这是历史,不存在想不想承认、敢不敢承认的问题。”
分子人类学观点: 福建客家人Y构成与草原游牧民族构成类似,即O3-F444,
O3-M117,N,C3,R高频,福建有客家刘姓记载是刘禹锡后裔,而刘禹锡是匈奴人后裔。
10 O3-F444的分布分析
下图是论坛上流传的一张O3-F444的频率分布图,其分布趋势与鲜卑人迁徙路线非常相似:
大兴安玲北麓和嫩江流域一带F444分布的一个中心,正是鲜卑人发源地
华北和山东又一个高频区,北朝几个鲜卑朝代的影响
从中原经华东、浙江到福建高频区,正是鲜卑客家人迁徙路线
西部羌族地带与西北高频中心区,应是鲜卑西夏等国影响
西南某些地区高频区,与鲜卑后裔迁徙也能找到对应
但是我们同样要考虑到F444的复杂性,复杂性存在于两个地方:
蒙满与鲜卑同源性:建立北魏的鲜卑族和后来的蒙古族、满族都属于东胡-通古斯系,民族语言有共同的祖源。大兴安岭(O3-F444)和辽西一带(O3-M117)的O3成为东胡诸族和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列岛O3系来源(参见:)。其O3-F444必然也会有部分进入蒙古族(有一例传成吉思汗后裔测出结果即是O3-F444)和满族而蒙元和满清都曾经殖民过全中国。所以现在的F444分布应是几个波次F444扩散的叠加。
O3-M134的年龄很古老:O3-M134*可能会有几个不同分支,西藏的M134*和东南亚M134*与东亚大陆的F444支系是什么关系,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而所谓O3-M134*是“臧缅”民族的典型基因,其真相原来如此!当然鲜卑人不可能都是F444,尤其是后来鲜卑收降匈奴余众后,一段时间内鲜卑成为北方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其基因类型必然就会变得多样,北族常见C3、O3-M117、O3-002611、N、R1a1系都应该会有。
11 鲜卑族的性格
凶悍:以下根据百度资料整理,由于十多万户匈奴人加入鲜卑族,同时也把匈奴的文化和原始崇拜带入鲜卑族,因此,鲜卑族又是东胡与匈奴的融合民族。鲜卑拓跋部极为凶悍,
但是鲜卑的文化极其落后,连文字也没有。然而,他们有蒙古草原狼一样凶猛的性格和智慧的头脑,具有超凡的军事才能,是五胡中最卓绝的一支。北魏太武帝拓跋
焘居然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依靠凶猛的鲜卑骑兵,统一了北部中国。在中国历史西周以后,开创了第一个由草原民族建立的强悍有作为的朝代。
斗狠:客家人好勇斗狠已驰名。咸丰四年至同治六年,土客发生械斗达12年之久。械斗起于鹤山,扩展到四邑以及高明、阳江等县。恩平、开平、
台山三县边
区的土客斗争十分惨烈。省政府出兵干涉,将大量客家人安插到高州、廉州、雷州、琼州等地和广西东部,从此三县边区没有客家人。省政府派湘军数万人进攻赤
溪,客家人顽强阻击。最后土客双方议和,所失田里互相抵换,以后台山地区的客家人便集中住在赤溪。12年中广东西路土客斗争中双方死伤散亡人口达五六十万
人。仅台山地区土客双方被杀的在23,000人以上;乱离中因疫病死亡的两万多人,大量居民流落地乡;年轻力壮的纷纷渡洋往外邦谋生,土客双方把俘虏当作
“猪仔”运去港澳转卖,加上自己卖身当“猪仔”的,约有两三万人。鲜卑人,从战争中学习到了生土建筑技术,应用到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或就是这种好勇斗狠的
好骂:F444的人们头脑相对简单,网络论坛上喜欢粗俗骂人的F444那是出名了。当然这也不是绝对,只是客观论事,希望不要得罪了所有F444.从概率上说如此,因为某分子论坛上喜欢骂人的、攻击性强的基本是O3系,且以F444令人瞩目。
凶悍、斗狠、好骂与游牧民族的特点很符合,Y的性格遗传虽然经历千年却仍然潜藏在基因深处,一旦有合适场合就会爆发。同样,我在一文分析道草原或游牧文化人群具有较低DYS385a
STR值。F444与C3,N,R在385a上相近,具有一致的低值。
当然他们也喜欢迁徙,除了因为受土著排挤因素,游牧民族的流浪迁徙性格有没有影响呢?
分子数据分布特点,STR基因值特点,游牧民族性格特点,F444的人性格特点,这些也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证明了我大半年前从分子人类学数据角度推理
客家人为五胡后裔的正确性。而他人从历史文化考证与我的数据推测再次相得益彰,无可置疑!一次次新的证据一次次证实我的分析。由此再此劝告“砖家”们,你们对所谓“民科”的“歧视”真是太另人汗颜了:你们既缺乏对分子人类学数据所揭示含义的深刻领悟力,又大多对历史知识基本是空白,于是乎你们闹的笑话太多
了!比如毫无任何证据地YY“新老亚洲”,又比如居然想把红山文化的F444 YY成黄帝部落,有一点常识吗?
当然你们毕竟是“专家”,某些领域的专家,知识不广可以理解,还是需要尊敬一下的:进
行基因测试获取数据的专家能力。另外还希望基于职业道德,以后测得更准些,更公开,更真实些!
12 F444们的汉族心
O3-M134*(F444们)喜欢以华夏自居,如果文化先进、农业发达的华夏族人是这么一个性格,那真是令人大跌眼镜了。其实F444基本与华夏无关,中原和华南的古DNA基本上没有M134*(F444)。
但是历史上确实发生了“民族大融合”,这一点历史教课书没有欺骗我们。鲜卑人毕竟最终都融入了汉族,他们仰慕汉族文化,以作汉族人为骄傲,他们确实是汉族一部分,至少我是认同!
比如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原《汉网论坛》创建人应属于F444客家人。搞笑的是,我曾经在汉网论坛发表“汉族是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统认同的民族”,却遭到汉网皇汉们的抵制直至封杀。
鲜卑人的性格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勇武、忠心,比如尉迟敬德、文天祥等人。鲜卑后裔出过不少名将以及文化名人,近代和现代以来,客家系名人更是辈出。他们为推翻腐败满清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从Y讲,客家人与满人可能来自于一个很近的共同源头,历史就是这么搞笑!
至于鲜卑的人种问题,不在本篇博文讨论问题,另外会有专文讨论。大体上,鲜卑人种问题是个复杂问题,人种相貌特征又更多受母系影响。鲜卑起源于东胡,主体应属于蒙古人种(黄种人),这涉及到黄种人是如何迁徙到东北,以及朝鲜和日本的。但是鲜卑后来收纳众多匈奴降种,鲜卑也分成北、东、西三部分,不少R1a1系白种基因进入到鲜卑混合体,使得“黄头鲜卑”在人群中更加显眼,比如迁徙到广东高要的鲜卑慕容氏到现在仍然保留了许多白种特征,而更多与汉人一样相貌的黄种鲜卑往往被无视了。
附:《魏书官氏志》- 鲜卑汉化姓氏表
  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则以家与谥,官有世功,则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则表其所由生,氏则记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于或自所居,或以国号,或用官爵,或用事物,虽缘时不同,俱其义矣。魏氏本居朔壤,地远俗殊,赐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长勺、尾氏、终葵之属也。初,安帝统国,诸部有九十九姓。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兴衰存灭,间有之矣,今举其可知者。
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
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
次兄为拓拔氏,后改为长孙氏。&
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
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
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
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
七族之兴,自此始也。&
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
又命疏属曰车焜氏,后改为车氏。&
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高祖革之,&
各以职司从事。&
神元皇帝时,余部诸姓内入者。&
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
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
贺赖氏,后改为贺氏。&
独孤氏,后改为刘氏。&
贺楼氏,后改为楼氏。&
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
是连氏,后改为连氏。&
仆兰氏,后改为仆氏。&
若干氏,后改为苟氏。&
拔列氏,后改为梁氏。&
拨略氏,后改变为略氏。&
若口引氏,后改为寇氏。&
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普陋茹氏,后改为茹氏。&
贺葛氏,后改为葛氏。&
是贲氏,后改为封氏。&
阿伏于氏,后改为阿氏。&
可地延氏,后改为延氏。&
阿鹿桓氏,后改为鹿氏。&
他骆拔氏,后改为骆氏。&
薄奚氏,后改为薄氏。&
乌丸氏,后改为桓氏。&
素和氏,后改为和氏。&
吐谷浑氏,依旧吐谷浑氏。&
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
贺若氏,依旧贺若氏。&
谷浑氏,后改为浑氏。&
匹娄氏,后改为娄氏。&
俟力伐氏,后改为鲍氏。&
吐伏卢氏,后改为卢氏。&
牒云氏,后改为云氏。&
是云氏,后改为是氏。&
叱利氏,后改为利氏。&
副吕氏,后改为副氏。&
那氏,依旧那氏。&
如罗氏,后改为如氏。&
乞扶氏,后改为扶氏。&
阿单氏,后改为单氏。&
俟几氏,后改为几氏。&
贺儿氏,后改为儿氏。&
吐奚氏,后改为古氏。&
出连氏,后改为毕氏。&
庾氏,依旧庾氏。&
贺拔氏,后改为何氏。&
叱吕氏,后改为吕氏。&
莫那娄氏,后改为莫氏。&
奚斗卢氏,后改为索卢氏。&
莫芦氏,后改为芦氏。&
出大汗氏,后改为韩氏。&
没路真氏,后改为路氏。&
扈地于氏,后改为扈氏。&
莫舆氏,后改为舆氏。&
纥干氏,后改为干氏。&
俟伏斤氏,后改为伏氏。&
是楼氏,后改为高氏。&
尸突氏,后改为屈氏。&
沓卢氏,后改为沓氏。&
嗢石兰氏,后改为石氏。&
解枇氏,后改为解氏。&
奇斤氏,后改为奇氏。&
须卜氏,后改为卜氏。&
丘林氏,后改为林氏。&
大莫干氏,后改为郃氏。&
尔绵氏,后改为绵氏。&
盖楼氏,后改为盖氏。&
素黎氏,后改为黎氏。&
渴单氏,后改为单氏。&
壹斗眷氏,后改为明氏。&
叱门氏,后改为门氏。&
宿六斤氏,后改为宿氏。&
馥邗氏,后改为邗氏。&
土难氏,后改为山氏。&
屋引氏,后改为房氏。&
树洛于氏,后改为树氏。&
乙弗氏,后改为乙氏。&
东方宇文、慕容氏,即宣帝时东部,此二部最为强盛,别自有传。&
南方有茂眷氏,后改为茂氏。&
宥连氏,后改为云氏。&
次南有纥豆陵氏,后改为窦氏。&
侯莫陈氏,后改为陈氏。&
库狄氏,后改为狄氏。&
太洛稽氏,后改为稽氏。&
柯拔氏,后改为柯氏。&
西方尉迟氏,后改为尉氏。&
步鹿根氏,后改为步氏。&
破多罗氏,后改为潘氏。&
叱干氏,后改为薛氏。&
俟奴氏,后改为俟氏。&
辗迟氏,后改为展氏。&
费连氏,后改为费氏。&
其连氏,后改为綦氏。&
去斤氏,后改为艾氏。&
渴侯氏,后改为缑氏。&
叱卢氏,后改为祝氏。&
和稽氏,后改为缓氏。&
冤赖氏,后改为就氏。&
嗢盆氏,后改为温氏。&
达勃氏,后改为褒氏。&
独孤浑氏,后改为杜氏。&
凡此诸部,其渠长皆自统众,而尉迟已下不及贺兰诸部氏。&
北方贺兰,后改为贺氏。&
郁都甄氏,后改为甄氏。&
纥奚氏,后改为嵇氏。&
越勒氏,后改为越氏。&
叱奴氏,后改为狼氏。&
渴烛浑氏,后改为味氏。&
库褥官氏,后改为库氏。&
乌洛兰氏,后为兰氏。&
一那蒌氏,后改为蒌氏。&
羽弗氏,后改为羽氏。&
凡此四方诸部,岁时朝贡,登国初,太祖散诸部落,始同为编民。
满蒙姓氏对应表:
安──安佳
鄂──鄂齊卓他、倭依特、西林覺羅
敖──敖佳、敖勒多爾&
白──巴雅拉、巴岳特(蒙)、白佳(蒙)
巴──&巴岳特(蒙)
包(鮑)──輝圖、博爾濟吉特、伊勒根
邊──額爾吉
卜──卜佳
步──步勒默齊特(蒙)&
蔡──蔡爾佳、賽米爾、比渣穆
常──常佳
曹──曹爾佳、伊爾根
倉──倉佳
陳──玉抹、費謨
遲──遲佳
崔──崔珠克&
杜──杜魯穆、圖克坦、杜拉拉、生都、杜爾根基特(蒙)
董──董鄂
戴──戴爾佳、戴佳&
富(傅、付)──富察、奎木特(蒙)
范──范佳
費──費莫&
高──高佳、何舍里、果爾勒斯
甘──噶魯
龔──龔佳
關──&關爾佳、蘇完瓜爾佳、瓜爾佳
桂──&桂車特
郭──郭爾佳、郭布羅、拉拉(蒙)&
海──克里葉特
郝──郝舍里
韓──韓爾佳、罕吉拉濉⒓
何(賀)──何葉爾、特呼爾(蒙)
赫──赫舍里
花──額岳特(蒙)
黃──黃烏羅特
槐──薩察
胡──胡爾佳、胡爾哈剌、呼圖拉、呼依特(蒙)、呼雅爾
洪──鴻吉里
嵩──嵩佳&
金──愛新覺羅、車勒庫車
賈──賈紮拉、嘉布塔拉
蔣──蔣佳&
康──康吉里
寇──叩德
奎──奎佳
孔──孔果洛、苦雅拉&
梁──烏梁海、良佳
李──李佳、李爾佳、他哈比巳特、博爾濟&、伊奇里(蒙)
朗──鈕咕祿
婁──裕胡魯
林──林佳、唐依特(蒙)
羅(駱)──羅佳、薩格達、愛新覺羅
雷──阿克佔、勒克勒(蒙)
劉──伊拉、鄂柳特(蒙)、赤穆特(蒙)、那拉(蒙)&
馬──馬佳、費莫、莽魯特(蒙)、馬穆哈(蒙)
莽──莽烏特
梅──梅勒
孟──孟勒吉勒&、墨爾迪勒氏、墨爾哲勒氏、孟佳氏、孟克
宜勒氏、墨爾奇特氏(蒙)、墨爾濟吉特氏(蒙)
明──明安
穆──穆延、穆察、烏肅、穆魯&
鈕──鈕咕祿
那──葉赫那拉
南──那木都魯
聶──聶格里
年──年尼雅
寧──寧爾佳、寧古塔&
樸──樸佳
龐──龐佳&
齊──齊佳
錢──錢佳
祁──祁塔拉
強──強奇里
屈──屈佳
邱──邱佳&
石──石穆魯、紮庫塔、施布魯
沙(山)──沙拉
沈──沈佳
勝──西爾拉特
賽──賽米爾
桑──薩基
索──索諾絡
蘇──蘇穆察、額蘇里、葛勒達蘇(蒙)
孫──孫佳、金克
松──步固斯(蒙)
舒──舒穆祿
薩──薩克達&
唐──他塔拉、唐烏勒特
田──田佳
佟(童)──佟佳
陶──托羅、鄂約爾(蒙)&
王──完顏、卓木克(蒙)
吳──烏紮拉、伍哲布勒
萬──圖們
汪──完顏、汪紮爾、汪拉佳
魏──魏車特
溫──溫都、溫特賀
線(奚)──喜塔拉、奚爾佳、奚赫特
邢──邢佳
蕭──舒穆魯
郗──希克特、希克特里&
葉──葉赫那拉
伊──伊爾佳、伊爾哈、伊穆圖、伊爾根覺羅
于(魚)──裕胡魯、尼瑪哈
岳──岳佳
異──弼魯
余──尼馬查
顏──顏紮、完顏
楊──楊佳
閻──閻紮拉、巴克桑
姚──禹爾&
趙──愛新覺羅、伊爾根覺羅、伊勒根覺羅、德澤生趙爾
張(章)──張爾佳、章佳&、鄂謨克(蒙)
朱──哈拉布哈
左──哈斯胡
祖──祖佳
詹──巴林(蒙)
鄭──鄭佳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葛氏鲈塘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