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听说你出走的时候有的课程可以分析手机号码,那是什么样的课程?

添翼国际护士培训学校怎么样?有在那里学习的人吗?听说他们有网络课,效果怎么样,能试听吗?_百度知道
添翼国际护士培训学校怎么样?有在那里学习的人吗?听说他们有网络课,效果怎么样,能试听吗?
提问者采纳
河北省独家专业从事ISPN培训的机构,由专业护理人员创办的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PN)培训专业学校,是全国首创,可以去搜下他们网站联系老师试听 我有同事在那学习 说老师不错,促进护理教育和护理临床同国际接轨,提高我国护理教育和护理实践水平。那的学生挺多的,通过率高达70%,周一四晚上有网络课,全国最高,帮助护士们通过ISPN考试。 创办于2009年2月,可以试听, 该校为卫生部ISPN协作 组织成员单位,为 护士国内外就业拓宽渠道,有的已经出国啦,在日举办的全国ISPN考试中,参加输送的考生占北京考场考生总数 的四分之一:搭建护理国际交流的平台。 本校办学宗旨石家庄添翼国际护士培训学校是一家经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注册的
其他类似问题
培训学校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可以,不错,关键还在于自己有没有毅力坚持把课程读完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准记者”南方训练营
媒体的发展创新及对传媒创新能力的要求-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
zzzz我在南方报业担任领导工作多年,我们对传媒人综合素质的要求通常有三个方面:职业道德,专业精神,创新能力。如果单从纯业务角度考虑,我们非常强调创新能力。传媒人要提高创新能力,首先对传媒的发展趋势要有所了解;我们地处广东,也要了解广东的媒体是如何在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今天我将三个方面:当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发展的趋势;创新是广东媒体发展的动力;传媒人适应媒体发展必须具备的创新能力。
zzzz当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发展的趋势
zzzz传统媒体介入新技术之后,培育出了多种形态的产品。比如现在的纸质媒体,同一内容以以五种形态出现,也就是传统的报纸、电子版和网络版、街头打印的报纸、手机报、电子纸报纸。我对这几种形态的报纸的前景作点分析。
第一种是传统报纸,经过采编员采编新闻,拿到印刷厂印刷,通过发行队伍送到读者手中的传统的报纸。现在的报业主要是靠广告赚钱。有少数的报纸靠发行赚钱。
zzzz第二种是电子版网络版,也就是把报纸的内容搬到网络上。现在报界感到困惑的是,把报纸搬到网上后有了影响力,但是有没有收益呢?影响力大了可能会带来广告,也可能有部分读者在网上看了你的网络版,就不一定订你的报纸了,发行下跌导致广告的下滑。由此,很多报社待报纸发行一段时间之后才把报纸内容放到网上。
zzzz我国网络版报纸开办以来一直是免费的。现在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已经打破这一局面,数字化报纸开始收费,包括下辖的《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在网上订一份一年160元,任选两份260元,三份320元,四份380元。作为同行,我们很希望他们能成功,成功了其他报纸也可跟着来。能否成功,能否有收益?最重要的是要使受众感受到必要交钱订阅。有人认为,温州网络版报纸收费的条件是成熟的。温州有几十万人在省外和国外,他们需要了解温州的情况,所以这部分人是读者对象。但是问题在于,《温州日报》、《温州晚报》等无法垄断信息资源,不能将其他信息源切断。作为一个在外地的温州人,要了解温州的情况是多渠道的,比如通过许多网站可以获取。既然可以免费获取这些信息,有什么理由花钱去订网络版的报纸?关键在于,《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如果想要在网上卖钱,必须办出有别于其他信息渠道的风格。如果不特别,只是纯粹让人了解温州的新闻,那么了解的渠道就很多了,不需要花钱去了解。比如,现在很多人炒股,早上9点多到下午3点多,坐在电脑旁看股票行情。如果在9点以前,有哪家报纸能够对股市做出很权威、很到位的评价,大家看了你的报纸后觉得很受启发,那么他们就很可能在9点多看股市行情前,先看你的网络版了。国外网络版收费的也不是很多,有特色的报纸收费容易一些,比如:《华盛顿邮报》每年的订阅费是180美元,电子版订阅费是120美元,《华盛顿邮报》给读者提供了很多有效的信息,所以它是可以获得收益的。我们期待温州报业的数字化报纸创新内容和传播手段,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zzzz第三种是街头打印的报纸,像到银行刷卡取钱一样,刷卡之后就能取到报纸。这种形态在外国有,比如在华盛顿,使用信用卡支付4.75美元就可以打印《印度时报》。我们国内现在还没有这种报纸。
zzzz第四种是手机报。现在不少报社在做手机报,南方报业集团的《南方日报》和《南方都市报》的用户曾发展到20万,每个用户每月交8元,移动拿走4元,剩下4元由报社和运营商分,报社分到2元,10万户订户一年就能收到200多万。现在移动公司自己搞了一个“中国手机报”,而且月订阅费才3元,对报社办的手机报冲击比较大,用户比原来少了。现在手机报主要还是复制报上的内容,将来发展到不完全依赖报上的内容,办出自己的特色,将是另外一种前景。
zzzz第五种是电子纸报纸。 所用的“纸”不是造纸厂造出来的纸,阅读器形状与小学课本差不,一边点击页面一边翻动,电子纸在滚动时感觉上像报纸在翻动一样,阅读起来很舒服,如果能够推广,效果是非常好的。它不需要纸张成本、印刷成本、发行成本,又环保。这种电子纸阅读器既能看报又能看书。领导外出时也可以在上面批发文件,批发完后可以传输回去。现在已经开发使用电子纸报纸的有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一批阅读器的价格是9000多元一部,后来又降了一些价。读者要看电子纸报纸,首先要买一个阅读器,还要交订阅费给报社。所以,报社必须跟批发商联合行动,目前推广还有一些困难。开始时将这种产品送领导、送关系户,送不是目的,最终是希望带动更多人来订。如果少人订,这种东西就很难推广出去。
zzzz价钱是一个方面,还有就是习惯问题。我们要在家里接收新闻信息,要么看电视,要么看报纸,或者上网。如果要外出办事或出差外地,一般来说工作会非常繁忙,他不需要了解非常深度的东西,只要知道中国和全世界发生了什么就可以了。现在我们通过手机,很快就就可以知道发生的重要的事情;至于深度的东西可以等出差回来再慢慢看,在出差期间、很忙的情况下,不会花很多时间看这些。已经带了一个手机,还要带一个这么笨重的东西,也不是很方便。这个产品现在推销有一定的难度,不只是价格的问题,主要还有是否方便、是否迫切需要的问题。我这里说的是我的感受,但年轻人的感受可能不一样,因为他们整天上网,如果对纸质的报纸已经很不习惯,也许他们会喜欢上电子纸报纸。而且这种产品的功能不断增加,也不断往“便利”方向发展。对于这个产品的前景,我现在还不敢妄下结论。
zzzz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困境。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部分年轻人不太爱看报纸。还有就是广告投放的转移。现在手机经常可以收到一些广告,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我们的手机号码不知给谁“卖”了,广告客户有了这些号码之后很划算。他在大报上登一个版广告要花十几二十万元,但他发10万元的短信可以让上百万手机用户看到。这种情况也会使报纸的广告投放受到影响。前些时候,一个搞网站的人给我打电话,说他想搞网上报纸,打算设计多种版式,然后让读者去挑,一两个人也可以办。我问靠什么赚钱,回答说是收渠道费,还有网上报纸的广告收费网站要分40%,如果真能大办网上报刊,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可想而知。
zzzz当然,新媒体也又自己的困境。比如说,它会受到政策的限制。网站的那个人给我打电话征求“网上办报”的意见时,我给他泼冷水,说你肯定办不起来,因为中国不准私人办报。纸质媒体申请不到刊号你到网上来办?绝对会被封杀。果然,现在已经有规定,要办网上杂志必须经过报批。网上报纸也会如此。还有手机广告,时时刻刻在干扰,用户很讨厌,会想办法去抵制。最主要的是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还不清晰,有些新媒体,今天是新媒体,明天可能就是垃圾。
目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处在什么样的状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总体处在相持阶段,但各地情况不同,有的地方新媒体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有的仍然发展艰难。从吸纳广告角度来讲。北京有些新媒体,比如新浪网,吸纳广告的能力越来越强。广东这种情况不明显。广东现在还感觉不到网站抢了传统媒体多少广告。近年广东有些地方,比如深圳,传统媒体广告下跌。是不是被新媒体吃掉了?也不是,而是广告客户投放广告的总量下跌。我听说去年深圳总体广告投放下跌了三个多亿。传统媒体广告也因投放量的下跌而下跌。现在广告商投放广告呈现出举棋不定。为什么呢?因为这几年说传统媒体不行的论调盛行,于是广告商犹豫了,想转向投新媒体,但试一试效果又未必好。过去广告客户到了年终制定下年投放计划,广播电视给多少,报纸给多少,分几块一划就行了;现在则不同了,要反复论证。
zzzz但是不管怎么说,今后新媒体的品种和形态会越来越多,传统媒体受到的挑战会越来越激烈。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深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的情况。最近深圳搞了个文化产业规划,其中提到传媒产业。我参加过一次座谈会,了解到在深圳对未来传媒产业的战略目标规划中,预料传统媒体平均每年以2.9%的速度发展,而新媒体则以23.7%的速度发展。具体来说,2004年传统媒体收益50亿,新媒体20亿,也就是说,传统媒体比新媒体多一倍。根据规划,到2010年,传统媒体收益60亿,新媒体上涨到90亿,也就是说,他们预料,2010年,新媒体压倒了传统媒体。到2020年,传统媒体80亿,新媒体600亿,新媒体比传统媒体多了7倍多。
zzzz看了这些数字之后,我有四点思考。一是传统媒体还没有倒退,仍然在上升,只不过上得慢一点。二是以2.9%的速度发展能不能支撑得住传统媒体?因为传统媒体的工资和其他费用不断上涨。三是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的概念是不是太泛了?是否把所有的手机短信收入都算进新媒体里了?对新媒体的概念要有个划分。四是,这600亿里也应该有传统媒体一份,传统媒体也要介入新媒体。传统媒体在发展,新媒体再拿一个份额,也就不用担忧了。
zzzz这是国内得情况,我再介绍国外的情况。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较劲的结果,有的传统媒体明显下跌,有的则实现共同发展。其中,现代报业的发源地――欧洲,报纸明显下滑。这些年法国日报下跌15.5%,
德国日报减少8.16%。在欧洲似乎有这么一个趋势,那就是越是发达的国家报纸下跌得越厉害。按这种逻辑,美国得报纸应该快完蛋了,因为美国是因特网的发源地,是网络媒体业最早兴起的国家,第一个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新媒体最有条件打倒传统媒体的就是美国。但是美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据半壁江山。当然,也有人说,美国的报纸还是下跌了,但总体来看,两种媒体都非常强大。美国规定,每个城市只能有一张主流大报,而其他类型的报纸非常多。美国现有报纸9000多种,其中日报1800种,周报6900种,还有200多种用34种语言印刷发行。其中《纽约时报》每天的广告1000多万美元,最多的时候达到一天1700万美元。这是什么概念?用人民币换算,《纽约时报》平均每天差不多有一个亿的广告收益。而中国的报纸,一年能拿到一个亿广告的也不是很多。《人民日报》作为中央的大报,一年广告也就一个亿左右;《南方日报》一年也就一亿多,在全国的省委机关报里算是最多的了。中国的单张报纸中,一年广告最多的十个亿左右,《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等,能有几家呢?目前《纽约时报》一年的广告总量相当于中国报纸一年的广告总量。
zzzz为什么美国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挑战面前能继续往前发展?两个字,“创新”。在美国,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十分注重创新,各自追求新颖独特的风格,这是他们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期待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能迎来共同发展的春天。传统媒体要与时俱进,积极介入新媒体,寻求新的突破和创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要互动,共同发展。我们经常讲“互动”,我们现在不是天天把报纸搬到网上去吗?我们跟很多网站也经常互动。关键是,互动了这么久,赚到钱没有呢?如果互动找不到市场和盈利模式,那么这种互动很难持久。所以,我认为媒体一定要研究互动的市场和盈利模式在哪里。
zzzz我认为,传统媒体的发展仍然有创造的空间。这里的“空间”指的是产品形态。报纸的形态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呢?能不能变?报纸的形态、新闻内容策划,以及经营活动等,都有创新的空间。我举个经营创新的例子。东莞的客户大都不愿意投放广告,过去广告很少。《南方都市报》进去之后,采取了“激将法”,将某个企业的广告做得非常漂亮非常有冲击力,刺激了同类客户:你做得那么好,难道我会比你差吗?他也来了。大家互相竞争,就把东莞的广告资源开发出来了。东莞的媒体原来担心《南方都市报》进入后把经营搞乱了,结果《南方都市报》进去之后把市场开发出来了,同时也给当地媒体增加了改革的压力和动力,东莞几家媒体都受用,现在《东莞日报》等发展势头都非常好。中国的广告潜力相当大,现在国家在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扶持地级市发展,二线城市发展会非常好。经济的发展也会带动广告业的发展。另外,二线城市以下的相当多的老百姓还是很穷的,相当一部分人还会看传统报纸,因为很便宜嘛。手机功能更齐全之后,每部手机每月要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而在这个地方花一两百元就可以订一年的报纸。所以二级城市以下的传统媒体的读者还是很多的。
zzzz我们还要高度关注移动媒体未来的发展态势和丰厚的收益。我们传统媒体的很多功能会被移动媒体拥有,传统媒体辛辛苦苦探索的传播手段和经营的新闻产品,被移动媒体用来赚大钱。他们办《中国手机报》用意很明显。所以,现在要研究报纸是主体或者主体之一,还是要变成移动媒体的附属品。他们会分一点利益给你,像我刚刚说过的,8元他们拿走4元,剩下的给你来分。而且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手机报,还会更苛刻,这就叫做“渠道为王”啊!
zzzz创新是广东媒体发展的动力
zzzz要应对挑战,要变革发展,就要创新。我觉得广东媒体的创新非常有特色,以广东三大报业集团为例DD
内容创新使《羊城晚报》迈进黄金时代;
营销创新使广州日报迅速崛起;
战略创新使南方报业再造辉煌。
zzzz广东原来最牛的媒体是《南方日报》。创办得早,也办得不错。“文革”中《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停办,《南方日报》还继续办。所以一直以来处于领先地位。《羊城晚报》20世纪80年代初期复办,《广州日报》1972年复办,复办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大家相安无事。那时候没有实行市场经济,没有竞争得压力。
zzzz随着市场经济得发展,报业竞争得出现,最早创新的是《羊城晚报》。它在复办几年评论,哪天看不到微音的文章就会猜测,他是病了还是出国了?天天追着他那辛辣的评论。还有《羊城晚报》的标题,很独特很新颖;还有它的副刊的气息,它追踪新闻的热点都吸纳了大批读者……这些就创造了晚报的风格。《羊城晚报》很快火红起来,100多万份,广州占1/3,
广东省除广州市以外的地区占1/3,外省占1/3。那时候在《羊城晚报》登广告要排队。
zzzz《广州日报》是怎么创新的呢?我认为它的创新是“营销的创新”。就是将它的产品《广州日报》以最快的速度、最丰富的内容推销给你的读者。《广州日报》营销创新抓住了两个字,“早”和“厚”。为了“早”就搞自办发行和买机器。有了好设备,才能印得快、印得早,才能适应印厚报、印彩报的要求。为什么“早”能解决问题?两个理由。一,报业竞争很激烈,报纸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这样的情况下,谁的报纸先到达读者手中,他就先买谁的;如果他只选择一种报纸,后面的就不一定买了。二,广州人喜欢喝早茶,一早就把报纸铺天盖地送到茶楼,市场很大。所以,《广州日报》搞自办发行后,给当时未实行自办发行得兄弟报纸以致命得打击。因为当时邮局是信报一起送,邮局把信件分好之后,连报纸一起,为了“早”,《广州日报》花大钱买了先进得印刷设备。当时还有人笑他们:你们算过啦,花那么多前买机器能从印刷中赚钱吗?你不是亏大本吗?但《广州日报》不是仅从机器印刷的角度靠考虑,而是想到,报纸印得早、彩版多,广告就多。这是综合考虑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广告多了,钱多了,接着就出厚报,内容更丰富了。最具震憾力的是香港回归时出了97个版,广州市民排队抢购《广州日报》,收藏这份报纸。我们知道,现在报纸好卖的时候,偶尔有几个人排一下队买报纸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这次因排队抢购《广州日报》,广州市公安局出动了大批警察维持秩序,这在中外新闻史上绝无仅有,真是天下奇观。这次抢购将《广州日报》的品牌影响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是说“细节决定成败”吗?《广州日报》抓住了“早”字这个细节,使自己买入了黄金时代。
面对《羊城晚报》和《广州日报》的崛起,《南方日报》怎么办?起初可当追随者,你搞自办发行;你出厚报,我也可以考虑出;你买机器,我也买。但是,别人把市场抢走之后,你再抢回来,难度很大。当追随者总是被动的,何况报业在新的形势下出现了新的情况。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报纸的区域化优势越来越明显,再按照原来的打法是不行了。如果《广州日报》出50个版,《南方日报》也出50个版?后者是全发行啊,全省大多数的市很少广告回报,扩版是白送的。《广州日报》出厚报,对应的是广州市民,广州是广告投放量大的地方,他们出厚报带来的是收益。另外,现在的广告客户投放广告越来越精明,按区域投放,这样比较省钱又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海尔洗衣机要在广州推销,不是调查谁的发行量最大,而是调查广州这一块谁的发行量最大。在按区域、按细分的市场投放广告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如果《南方日报》还像过去一样包打天下,已办不到了。
按照“细节决定成败”的逻辑,抓个“早”字, “厚”字,对南方报业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南方报业要实现新突破,必须调整战略思路,实施对
战略创新,包括产品战略、跨区域发展战略、人才战略。这里我重点介绍产品战略和职能战略。
首先介绍产品战略,也就是多产品战略。一个拳头打不过别人,就用多个拳头。现在南方报业打全国市场的有《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人物周刊》、《名牌》、《城市画报》、《21世纪商业评论》、《南都周刊》、《风尚周刊》、《商务旅游》、《理财周报》。覆盖广东全省的就靠《南方日报》和《南方月刊》。《南方日报》的品牌口号是“高度决定影响力”。以公务员、领导干部、以及包括企业家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的管理者作为主要读者,争取高端广告、品牌广告、招商广告、公务消费广告和政府公告,以及通过策划带来的区域性和专业市场广告。《南方月刊》是省委主管主办的党刊,最近才并到南方报业来,也是全省发行的,以党员尤其是各级党员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在广东大都市发行的是《南方都市报》。南方报业提出,自己内部不打架。《南方日报》在广州、深圳报摊上不多,以固定订阅为主,所以就在广州、深圳的报摊上铺天盖地地发行《南方都市报》,与南方报业外的兄弟媒体竞争;珠三角以外的地市尽量限制《南方都市报》的发行,不跟《南方日报》竞争。在广东农村基层,力推《南方农村报》,这是办给农民尤其是农村专业户看的报纸。《新京报》是跨区域办的地方性报纸,实际上是北京的都市报。总而言之,就是采取多品牌媒体发展战略跟人家竞争。从集团的整体来看,广告和效益等都是不错的。
既然要办成品牌,我们要求每一份报纸在同一个区域或者同类报纸中,要将第一作为目标,拿不到第一也要名列前茅。比如《南方周末》,网上骂它的人不少,说揭露性报道没有从前那么多了,观点不像以前那么辛辣了,《南方周末》不行了,过去的《南方周末》已经死了。他们不了解现在的舆论环境。其实南周的采编人员在现在有的环境下已经作了很大的努力。《南方周末》现在又出现了第三个高峰期,下滑之后又起来了。为什么《南方周末》还行?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全国周末类的报纸,还有谁比它办得好?虽然跟从前比揭露性的报道少了,但相比其他周末类的报纸,还是它敢言,它的新闻视野、洞察力和新闻操作仍有独到之处。所以,广告客户找全国发行的有影响力的媒体,还是得找《南方周末》。还有南方报业的《21世纪经济报道》。从每周一刊、两刊到现在的每周三刊,扩版后成本加大,但它的利润在攀升,现在在同类报纸中,它的广告和利润是最多的。如果说《南方日报》在广州第一,别人肯定要说你在说假话,在广州它怎么可能第一?那么它打造什么概念呢?全部的省委机关报当中,发行量、广告量第一。强调同类报纸中的第一,也可以将品牌广告拉过来。从广告市场的投放来看,影响力第一的报纸,广告一定很丰厚;排第二还不错,排第三还马马虎虎,排第四、第五位就很难过了。广州地区的报纸,现在广告和利润最大的是《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它们排到第一、第二位。《广州日报》是老品牌了,地位牢固。《南方都市报》是新兴媒体,在2006年全国完毕都市竞争力年会上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所以,打造品牌报纸一定要名列前茅。当然,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广告的拉动又相当有效的情况下,可能排到后头也有钱赚。
zzzz我们说报纸品牌影响第一,怎么看这个影响力?影响力包括两个方面:社会影响力和市场有效影响力。南方报业办的《新京报》,第一、二年都亏本,第三年开始赚钱,虽然赚得不多,但它的社会影响力非常大。尽管如此,广告客户投放广告时,它不是第一选择,为什么呢?因为市场有效影响力还没有出来。广告客户经过调查,你的名气大,但发行量还没有《京华时报》多,所以广告客户把大量广告投向《京华时报》,《京华时报》的日子比《新京报》好过得多。《新京报》现在正大力打造市场有效影响力,争取更好的效益。所以,报纸影响力要从社会影响力和市场有效影响力两个方面来看。市场有效影响力,包括发行的覆盖率,尤其是广告客户所要求的精准概率,以及广告客户投放广告后所测定的有效回报率。
zzzz大家都知道,广州的《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正在较劲,大家都想争第一。实事求是地说,根据广告和利润来看,《广州日报》是第一位的。现在《广州日报》想保持第一的地位,《南方都市报》越超越,竞争的结果当然是报纸会越办越好,同舟共进,市民也得益。怎么看影响力?《南方都市报》的影响力非常大,特别是经过一系列风波之后,全国都知道有这份报纸。《广州日报》作为一份权威性很强的机关报,它能做到既让领导满意,又让市民满意;既按照新闻规则办,又遵循市场规则走向市场,除了市民自费购买之外,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大量地订它。这两种报纸的影响力有相同方面,也有不同点,那么,从市场有效影响力来看,双方在争论。《广州日报》说,我的发行量比你大,影响力比你大;《南方都市报》说,我是精确发行,有一批读者我根本不要了,我的有效影响力比你大。我觉得,无论怎么争论,最后拿到第一的,一定是社会影响力和市场有效影响力综合起来看最大的。。《南方都市报》的发行量已经接近《广州日报》了,加上精确发行量又比它好,那么就有可能超越;如果达不到,就难以超过它。不过在一个大城市里排第一第二的报纸都是不错的。
zzzz南方报业第二个战略就是职能战略,我们叫做报系运营战略。南方报业有三大报系,即南方周末报系、南方都市报报系、21世纪报系。每个报系各有各自的报刊,其中有一张龙头报纸。比如21世纪报系是以《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龙头。如果南方报业拿到一份新刊号,就请三大报系报名提方案,谁的方案好就交给谁办。也就是说,利用报系已有的新闻资源、发行资源、广告资源、人才资源进行扩张,我们称为“龙生龙、凤生凤”的运营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是归《南方周末》创办和管理的。《南方周末》当时发行量是100万份。就沿着它的发行渠道送出了100万份
《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个月连续四期免费赠送,马上就覆盖了全国。等到第二年开始征订、征求报摊报贩的意见时,我们一下子就突破十多万。把《南方周末》的新闻资源、发行资源、广告资源、人力资源全部利用起来了。如果当时集团不是依靠《南方周末》、充分;它的资源优势,那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了。另外一个例子是《新京报》。《新京报》为什么创办到第三年就赚钱了?它是《南方都市报》报系
带动起来的。南方报业从《南方都市报》抽调二三百人的队伍进北京,其中采编和经营的中高层领导就去了十多人,其他的还包括发行和广告的基层骨干等。通过他们带起了1000多人的队伍,北京的500家《南方都市报》的广告客户同时变成了《新京报》的广告客户,所以这就把《新京报》带起来了。
zzzz现在各地管理子报刊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刚刚说的这一种,还有一种是在集团里设立子报子刊管理处,第三种是高层领导分工,每人管一块。这三种模式有什么不同呢?南方报业的管理的办法是立足于“发展”,按照报纸的内在规律和市场规律来运行;
成立管理处或领导各分一块是立足于“管“,是传统的行政手段。我个人觉得,报系管理的办法更好。报系管理不是不要领导,每个报系集团也安排领导分管,但由于日常运作由报系来统筹考虑,所以能将各报的现存资源发挥好,更快实现良好的效益。
第三个、第四个战略是南方报业的跨区域发展战略和人才战略。南方报业早就对《南方周末》等实行跨区域发行、经营广告,周报从跨区域经营到跨区域办报。南方报业和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合办的《新京报》,是全国第一家经国家正式批准的跨区域办的报纸。《商务旅行》也是跨区域办的刊物,由南方报业与中国期刊协会合办,委托21世纪报系具体操作。贯穿在所有战略之中的最关键的战略是。人才战略。决定一张报纸能不能成功,靠三种人:一是既懂采编又懂经营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善于采编的人才,三是经营人才,三个人组成一个团队,团队下面按照这种模式将采编和管理人才吸纳进来,这张报纸一定能够成功。所以什么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报纸呢?就是具有培育优质媒体品牌的创新能力和将优质媒体品牌推向市场的创新能力的板纸。这就需要有三人组合的团队,三条腿缺一不可。
传媒人适应媒体发展必须具备的创新能力
zzzz媒体形态和内容不得发展变化,传媒业适应这一变化对传媒人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每年传媒学科毕业的大学生相当多的到不了传媒业界工作。业界寻求过程是原因之一,但在寻求范围内业界也相当多地接受其他学科地学生。这是合理还是不合理?但不管如何,作为传媒教育界,我们自身要反思的是:我们的传媒教育还有什么缺陷?作为传媒大学的学生也要考虑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为深受业界欢迎的创新型人才。
zzzz我想从去年(2006年)南方报业招收大学生的考试题说起。整套题目有三道:一是材料写作,提高来自《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和《中国青年报》的三篇2000字的文章,考试任选一篇,把它压缩成200字,然后再写一篇评论,考察编辑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二是时事政治,考一年内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既然你到报社工作,你就应该关注报纸和听广播、要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如果你注重了,这道题是不难答出来的。这里实际上考的是时事政治类的,但不是让你死背政治术语和条文,而是考与新闻有关的时事政治。这就考察了学生的新闻敏感度。第三题是逻辑题,也就是分析判断题。题目虽简单但海量,必须很快地判断,
迅速把答案钩出来,慢吞吞的就不行了。新闻记者是快速反应部队,这道题就是测试快速反应能力。外省的一个总编告诉我,他觉得很奇怪的是,他们每年招人,研究生没有本科生考得好,本科生没有大专生考得好。我说你的题目肯定有问题,一定是出死记硬背的题,大专生怕招不上便下功夫去背,而研究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应对不死记硬背。南方报业出的题是考察基本功和思维能力,能力强的考生肯定考得好。
zzzz作为有志和有能力从事传媒教育的院校,一定要确立这种观念:业界对新闻人才的要求就是我们新闻教育培养的目标。那么,从业务的角度来看业界需要的是怎样的大学生呢?应该是三项创新能力兼备:具有适应新闻内容创新的过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新的视觉和方法洞察社会的能力、把握新闻发展趋势的创新能力。
这里我想回答四个方面的问题。
zzzz第一,如何满足业界对“上手快,后劲又足”的人才需求?强化三项创新能力,培育具有综合素质的通用人才。
zzzz有的人谈到新闻学毕业生时,往往用“上手快,后劲不足”来概括,我不太主张笼而统之去评说,因为有很多的新闻学毕业生是很不错的,但“上手快,后劲不足”的问题的确比较突出。早些年,我就碰到过这种情况。一位我认识的记者,进报社很快就上手,写的消息、通讯很规范。相反地,一位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写稿时不是缺这个要素就缺那个要素,不规范。但一年多之后,却发现这位中文系的学生超过了那位新闻学毕业生。原因时这位记者的中文功底好。一进中文系老师就要求学生一年写一百篇作文,强化写作能力。为了写好文章,又得读很多书。他来到报社后,中文功底是过硬的,缺的只是新闻的基础知识,而这些基础知识目前仍比较淡薄,只要花点时间比较快就弄通了,一旦掌握了新闻规律很快就上手了,加上中文基础的强势,后劲就激发出来了。相反的,同来的新闻学的学生,如果没有强化中文基础训练,开始时虽然上手快,但时间一久,后劲不足久显现出来了。当然,中文基础同样时可以补课的,但中文的硬功夫并非短时间内能掌握,在学校时就要把握最好的时机练好扎实的文字基本功。又比如学社会学的人,他可能有丰富的社会学知识,如果又有过硬的文字功夫,只要有志从事新闻工作,也许是搞新闻的好材料。我们的新闻专业的学生,如果只是为了消极对应教学大纲的要求,应付考试拿个好成绩,不下苦功夫练好文字基本功,掌握较丰厚的知识,就有可能出现“上手快,后劲不足”的问题。同样,新闻学毕业的学生也有不少上手快又有后劲,这与他们全面领悟了新闻人才需具备的基本素质,下功夫练好三项基本能力有关。
zzzz有的人也许会说,既然这样,还要办新闻学专业干什么?我认为不是不要,相反地要强化。有个暨大的研究生,他本科是学医的,后来报暨大的新闻研究生,考上了。我问他,你学医的为什么要考新闻的研究生?他说,很简单,我就是想读研究生,哪个学科都行。他研究了半天,感觉新闻专业的研究生最容易考,关起门来看了三个月的理论书就考上了。这里说明什么问题呢?有人说“新闻无学”,这个例子岂不是对这一论调作了诠释?现在全国铺天盖地在办新闻专业,涉及新闻的专业点达600多个,出现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争着上的现象,而且还有继续扩大规模之势,好像办传媒学科很容易似的。其实,新闻不是没有学问,而是厚度和深度不够。提高以后,就不容易模仿,哪有两三个月就学会的?新闻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整体要提高,增设从新闻实践中提升起来的创新理论课、更有厚度的课,要学得更深一些、更专一些、更系统一些,使学生具有
“把握新闻发展趋势的创新能力”。这是新闻学优势。四年本科的学习毕竟课时是有限的,因此对课程课时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原有的教材要梳理,该删改的要删改,比较浅显的理论课可以合并,腾出一定的时间去强化另两个能力,也就是“具有适应新闻内容创新的过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新的视觉和方法洞察社会的能力”。
zzzz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在各报都开辟“报料热线”的情况下,独家新闻越来越少,新闻的竞争常常体现在问题切入的角度和文章的品位,从过去的只是把事实报道出来,变成传播观点、理念、思想,以独特的视觉穿透力感悟影响读者。记者要从事实的披露者、信息的传递者,往社会分析员乃至引导社会变革的评论家的角色转变。新闻采编人员要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策划能力。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仅仅靠新闻专业方面的课程是不够的,要扩大课程的基本面,增加社会学、人文科学等领域的课程,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zzzz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根据三项基本能力的要求引导学生课余之后学习的走向。从掌握知识来说,学生不能只接受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不能完全依赖网上知识。现在学生喜欢上网,很快接触到各类信息,这是好的一面。但光从网上接触知识是不够的,一定要花时间读书,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要下点功夫学经典著作,包括历史经典和现实经典。历史经典就是过去流传下来的有价值的著作,包括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现实经典主要是那些反映、解读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作品。我认为大学生不讲政治是不行的,但我说的“讲政治”不是让你去死背硬背那些政治条文,而是说要去关注通过很多社会问题的体现的政治。历史上有一批经典著作,解放以来也有一批反映中国各个时期社会现状的经典著作,例如“反右“的,还有反映当前农村、农民问题的。有的书有争论,但不管如何,看了这些书你就知道各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现状及人与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作品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中国现实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新闻敏感及分析能力。只有了解中国,才能当好中国新闻人,才能做好中国新闻。
有了三种基本能力,就会使业界在用人过程中,感受到新闻学毕业出来的人搞新闻就不一样,扩大对新闻学人才的需求。
第二,如何适应业界对专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营造自由成长环境,从通用人才中派生出特殊人才。
zzzz为什么不少新闻单位只是招一部分学新闻的,还招中文、哲学、法学、历史学甚至是理工科的?有客观因素,也就是与媒体内容往多样化的发展有关,比如不少报纸开辟财经版块、法律版块、文艺版块、体育版块等,相应地招收了一些相关的人才。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还有与新闻教育缺乏“自由(自我)发展”环境有关。如果有一个良好的“自由(自我)发展”的环境,培养出来的是创新型和良好的功底的人才,专业版块也是可以由新闻学毕业生担纲的。现状传媒的专业版块越来越多,如果新闻院校的毕业生成不了业界的主角,让可要可不要之势泛滥下去,将严重影响到整个新闻学科的社会价值实现,对新闻院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悲哀。
zzzz作为一个新闻单位,各种人才都是需要的。现状普遍认为复合型人才比较紧缺,另外就是专家型人才。有的专栏专版做得不够专业,业界就从相应的专业中去挑人。虽有专业能力,但未必有新闻眼光,也未必能把专栏办好。具有新闻敏感的新闻通才,可以通过采访记下专家的意见,不一定要由专家来写稿和办专栏。当然,有些专家经过新闻培训后也做得不错,但我不主张大量招这种人,除非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报刊。有的院校还设立专门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比如专门培养财经记者、法律记者,等等。这样做,会不会使学生的就业门路更窄了呢?当年不缺这类人才的传媒单位就有可能不去要这种专才,而且报社内部的采编人员经常使内部流动的,只是专才而不是通才也会影响报社对这类毕业生的选取。对新闻院校来说,设立专业类的新闻专业也是不容易做好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的质量无保证。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高中毕业考大学时并不成熟,盲目性较大,进了大学一段时间后才明白自己的兴奋点在哪里,才能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大学的新闻理论教育应在培养具有三项基本能力的“通才”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志向,自由(自我)发展成通用型的记者、专业型乃至专家型的记者或是复合型人才。新闻通用人才都必须有三项基本能力,然后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和爱好兴趣进行选择,让其自由发展、自我发展。比如,有的学生有志成为财经记者,他可以选修经济理论,可以有意识地到经济业界实习。总之,各有所好,各得其所。这样的学生,既可以作通才也可作专才来用,就业面更宽。
zzzz传媒的复合型人才经就业实践之后才能逐步显露,通过采编、经营等多岗位交流实践,多种能力兼备才能形成“复合型”。但学生个人的性格、爱好及在日常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表现,能显示出某些综合能力的雏形,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学校可因势利导,在社会策划能力的训练和技能训练,为往复合型发展创造条件。比如,今天在座的《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南京大学在向我们推荐他时,就说他会往复合型人才发展,,具备这些素质。因为他在学校里非常活跃,除了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参加了非常多的社会活动,搞了很多策划,具备了复合型潜质。到了《南方日报》后,先到经济部,然后到采编中心搞新闻采编策划,具备了综合素质后,就到了《南方周末》当执行总编辑。另外,有一些跨学科的学生,比如学新闻再辅修经济管理,或本科学管理学、研究生读新闻学等,也往往具有复合型的潜质,可培养成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目前比较容易找到工作。
zzzz为了培养好通才,并让其中一部分人往专门人才或复合型人才发展,学校既要有对某些项目的硬性规定,又要积极营造自由发展的环境。自由宽松和积极引导并重对各类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形成三项能力的基础理论是强制性的,专业课和有利于强化这三方面知识的课程学生一定要上,涉及这三方面能力的实践学校也要认真组织实施。其他方面的能力,可以根据各人的情况自由地学习和发展。如果一下子就把自己设计成专家型或复合型,而没有扎实的理论和必要的实践垫底,就有可能成为脱离新闻的“专家”,复合型也可能是“万金油”
型,新闻单位用不上。硬性的学习课程不是应付式的课,而是一定要让学生得到收获的课,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老师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要由优秀老师通过创新的理论教学,将学生带入崭新的领域中去。
在营造发展空间方面,学习的专业课与一些很有意义的讲座要错开,让学生有机会参加。要由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选修喜欢的专业课程,以有利于往特殊人才方向发展。
zzzz第三,如何改变与新闻教育脱离现实的现象?――走进业界,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zzzz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说到底,新闻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校要培养出好的新闻人,一定要了解媒体和社会。
zzzz如何改变与新闻实践脱节的现象?提四点看法:一是我认为传媒大学生一定要重视读报、听广播和看电视。读报要横向、纵向比较,还要研究文章的写法。横向,如果你在广州,要研究《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几大报和他们的系列报,对比他们的差别。纵向,每种报纸经常在改革创新,要关注其中的变化研究它们为何这样做。还要研究优秀报纸的文章的写法,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最近我参加传媒学研究生招考面试时,感到很吃惊的是,有的人是读传媒本科的,而且考的分数也很高,但是我问起报纸的情况,有的人竟一问三不知。这样的话怎么读传媒研究生班?所以面试打分的时候分数非常低。同学们毕业到传媒单位面试时,会问你对报纸和电视的看法,如果对这些都答不出来的话,我觉得是个悲哀。所以,你下走进业界,首先要研究业界。二是自办内部报纸,进行实际操作。三是强化新闻案例教学,充分从新闻实践中提升起来的理论课。要通过案例教学来改变目前新闻课程存在的脱离实际的问题。老师在上课实践中应多穿插媒体的实战案例,还要经常邀请业界有影响的人物来上课或开讲座,让他们将多年积累形成的真知灼见带进高校,传递给学生,弥补高校的不足。四是进入传媒单位实习。我主张大学生二年级下半年就要安排一定时间实习。如果目前的教改难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学生就要主动利用寒暑假实习。这种实习不是放弃学业的实习,而是让学生对业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学得更有针对性一些。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毕业分配要与实习结合起来,四年级的实习要跟找工作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这是很难做到的。
zzzz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界要主动走进业界,寻找教育与实践的结合点。暨南大学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打造的“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就是试图从这里找到切入点。合作双方决定,从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挑选学生作为“准记者”,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作为训练基地,请南方报业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采编人员对“准记者”进行新闻实践案例教学,并组织“准记者”参与重大采访活动,进行实操训练。具体步骤:第一阶段,培训。在暨南大学新闻学专业二年级本科生中选拔学生,加上几名研究生作为“准记者”,聘请南方报业采编策划精英为训练营开设系列讲座课程。第二阶段,实战。训练营成员分成若干组,利用课余及暑假,分赴南方报业旗下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农村报等媒体,参与重大采访活动,检验和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全面锻炼采编和社会实践能力。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人力资源中心对“准记者”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并建立联系档案,长期追踪考察,从中挑选优秀人才。第三阶段,总结推广。举办训练营成果报告会,总结经验,扩大宣传,塑造品牌,准备和筹划下一期训练营。
zzzz媒体与学校联手,加强双方在理论教学和新闻采编实战方面的互动及深度合作,深入系统总结国内领先型媒体的新闻运作理念与案例,将推动学院的传媒科研工作及学科建设,促进教材创新和新闻教育改革,改变教学当中与新闻现实脱节的现象,有利于学生的培养。二年级学生期末参加训练营培训,可在南方报业这样的媒体军团中补上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这一课,有效锻炼提高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策划能力。在实践中暴露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后,还有两年在校学习时间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学习和弥补不足。
zzzz第四,如何面对众多院校设置新闻教育?――在整合中,往培养媒体人才和泛媒体人才方向分流。
zzzz今年来,中国新闻教育发展非常迅速,但发展的速度过快,出现了粗放化扩张的问题,并使已经供大于求的状况愈加严重。知名度不高的一般院校的传媒专业毕业生,要在新闻单位里找到工作很难。面对这种局面怎么办?我认为,只能面对现实,寻求新的出路,可以进行“泛媒体就业”,即进入与新闻传播专业相关的非传媒单位工作,比如进入企业从事内刊、职工电化教育、广告策划等方面的工作,还可以进入其他行业从事文化传播、宣传、新闻管理、新闻发言人、公关等方面的工作。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在这些行业完全用得着,只是目前用人单位还不太了解,大学生也将主要选择盯在传媒单位,供求双方都存在误区。只要加强沟通,并不断有人在起示范作用,我们的毕业生将来在这里可以找到大有可为的平台。
zzzz那么,“泛媒体就业”是否意味着新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国家办新闻院校的初衷使为新闻单位培养输送合格人才,“泛媒体就业”是无可奈何的做法,是站在学生当前就业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毕业生太多了,总得找出路啊!一方面告诉学生要拓宽就业门路,另一方面业告诉用人单位,这些人才用得着。这种“无可奈何”的状况也许是社会需求改变的必然趋势,有一定的合理性,反过来也会影响我们的新闻教育。既然毕业生的就业面更宽了,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也就更多元了。这就要求新闻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培养思路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面对目前众多的传媒教育院校,国家需要进行宏观的调整和整合,同时也可因势利导,引导新闻院校分别培养两类人才,一类是给新闻单位培养适用的新闻人才,一类是给其他单位培养“泛媒体”人才。给新闻单位培养的人才要更专一些,而
“泛媒体”单位培养的人才可更“杂”一点,除具备一定的采编能力之外,在摄影、广播电视、公关等方面的技能都要掌握,因为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泛媒体”人员往往是几肩挑的,因此应尽可能“一专多能”。
版权所有: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地址: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1183是什么号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