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与伊人黛画眉,补天道 离人横川空嗟百转回.的意思和内涵

[随笔杂谈]坐花载月,风流宛在——欧阳修
(本版本暂不支持多媒体播放)   
从小时候开始,老爹就经常和我说要带我回安徽,看看那片生养他的土地。作为我本人来说,虽然脾性很懒,但还是很想去看看。不是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  
想去那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阜阳(颖州)的西湖。如今,自是看不到了,毕竟早已干涸,可是仍然想站在那片土地上,拥抱清风。仿佛如此,就可以稍微领略到当年欧阳修,在这里印下的疏朗风采。  
这大概是因为一直我都坚信,土地是会蕴藏沉淀文化的原因吧。它就如同细雨,时间、人力都是无法销毁、无法左右它的痕迹和踪影。  
可是因为身体原因,到底未能如愿。只能抽空偶尔去扬州,在平山堂里瞻仰六一居士的遗迹了。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苏轼《西江月》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别号六一居士,谥文忠。他幼年丧父,家贫,没有钱读书。而他却是敏悟过人的,所以他的母亲就用荻草作笔,沙石为纸,教他习字。这就是“画荻教子”的故事。  
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坛上,是一位扭转风气的人物。他的诗一反当时西昆体的华丽之气;文则宗韩愈,主张“事信言文”,打破了中晚唐以后盛行的骈文之风。  其中,以他的散文成就最高,他早年“以文名冠天下”,且在文赋方面冲破了律体的局限,形成了散体,这对后来的苏东坡有很大的影响。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  
——《宋史》    
他所编篡《新五代史》中的有一篇《伶官传序》,观点清晰,笔法老成,有大开大阖之势,又极为精炼,成为历代八股文的范本。    
只是一低一昂法,妙于前福,点缀又秾至。  
——金圣叹  
欧阳修行文简洁明了,这大概是他修史的原因。他早年和宋祁和修《新唐书》,后来,后又一人修订《新五代史》。要没有“逸马杀犬于道”如此的概括,只怕真如他自己所说,修一万卷也修不完了。    
他更有名的一篇文章就是《秋声赋》,因为第一次接触欧阳修的文章,就是在金圣叹的书中,所以这里也用金大才子的点评吧:    
赋每伤于俳俪。如此又简峭,又精炼,又径直,又波折,真是后学作文之点精神丹也。    
个人认为,金圣叹的点评还是相当到位的,当然这只是一个概括。    
欧阳修之文与石曼卿之诗,杜默之歌,在当时并称为“三豪”。加上他在政治上论事切直,提倡谏官议事,使“天下翕然师尊之”。    
而他也的确当得起这个师字。《宋史》中记载他“奖以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人,率为闻人。”自他之后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五位,皆出于他的门下。同时,他对朋友也是尽心竭力的,“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这也是他能赢得如此之高的声誉的原因吧。  
欧阳修是一个性格外放的人,我行我素,所以有人说他是“有才无行”,因为他早年喜欢与歌姬在一起。宋朝的法律是不允许这一类官妓和他人产生实质的爱情的,比如后来朱熹诬唐仲友与营妓严蕊私通,真是可怜了严蕊“备受捶楚”。  
但是欧阳修他可不理这些死板的教条,情之所致,任凭自己的喜好而为,任性纵情,倒是多亏了他的上司,钱惟寅的赏识和宽容。不过,这也是为什么他有颇多逸事流传的原因。    
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多年后,他回忆起那一段“纵使花时常病酒,也是风流”的时光,大概也是有遗恨的吧。    
说到欧阳修,也是一个颇有意思的人。他的两个别号,一是醉翁,这是他被贬谪到滁州时所取的。在《醉翁亭记》里面他曾提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其实当时他的年龄也才36岁左右。而他被贬的原因,说起来,也冤枉的很,当时,范仲淹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失败,欧阳修是支持他的。之后必然的,范仲淹被罢黜,这时候,欧阳修上疏为其鸣不平,结果却是一纸诏书路八千。  
之前,他也曾被贬谪过,那时他曾他与尹师鲁写信,相约到了贬谪之地后,不作“戚戚怨嗟”之语。    
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与尹师鲁第一书》    
这一点,刘禹锡,欧阳修,还有后来的苏东坡,都是让人很佩服的,不过到底苏东坡是看开的,既无风雨也无晴天,无论外界如何变动,他始终是他,不曾稍变。  
欧阳修则是寄情山水之间了,他不如柳子厚那般的强颜欢笑。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没有沉溺在悲伤之中,而是真的在山水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乐趣。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他的第二个别号,六一居士,则是晚年所取    
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  
——《三朝言行录》    
虽然是饱经沧桑,但在政局波澜之中,能看到如此安适的人们,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修养,一种赏玩的情致,对于他本人,也是一种幸运。  
毕竟,贬谪让很多文人都钻进了一个牛角尖,画地为牢后,就再也逃不出内心的黑洞。    
也就正是因为这样的胸襟,这样能让自己遇到坎坷时不会跌倒不起的气度,让欧阳修的词出现了 “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的风格。  
就如同他的一生,宦海中总免不了有抑郁不得志的时候,可他一直有着向上的挣扎。使他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坚定,都不会让自己的意志消沉。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宋史》    
他在词上的成就,自是比不上诗文的,在词的发展中,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对上,承接了南唐冯延巳的“深”,而对于后世的影响,概括来说,就是 “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本文开头就提到了颖州,是因为他晚年重回颖州时所写下的《采桑子》十首。相比较而言,欧阳修最有名的词莫过于那一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和白居易那一句“此恨绵绵无绝期”,被电视剧,电影用的泛滥。可是我个人更喜欢《采桑子》组词。  
这大概是因为他早年的豪兴更为浓烈,所以词作也显得疏放沉着。而晚年,他已是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的老人。  
在过尽风帆,看尽繁华之后,再次回首当年,那种富贵如浮云,红尘如一梦的感慨,也会更深厚。而那种笑看风雨的沧桑,也会更静谧,如烟,能在不知不觉中,潜入心脾。    
欧阳修在滁州为官2年后,改任颖州太守。欧阳修很喜欢颖州,晚年辞官后,又回到这里,度过余生。  
不知怎么,每次看到这里,总会想起他的一首诗: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梦中作》    
一觉醒来,残梦犹存,似梦非梦之时,蓦然回首,却是明月高楼,一杯清酒,回肠断尽。  这首诗并非欧阳修最好的,可是却颇有感慨人世变换之意。    
说回来,欧阳修的《采桑子》一共有十三首,不过之中十首诗描写西湖的,因为每一首的第一句最后三个字都是“西湖好”。这一组词之前有一段“念语”。  
早期的词是给歌女演唱的,而“念语”就是之前一段需要说的,也就是后来说唱文学的前身了。    
昔者王子猷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旁若而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欧阳修是以余力来填词的,之于他,词只是游戏之作而已。却能情调奔放,气势沉雄,写的也很肆情,很任性。就如他待人一般“尽言而无所隐”。在他的一类词的行文之中,颇有疏朗飞扬之致。  
所以有人说,欧阳修的词就是他一生性情的的写照,也不为过。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采桑子》之四    
西湖组词里面,我最喜欢的时这一首,喜欢那种辽远,那种空寂,还有那种繁华过后沧桑。  
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六一诗话》    
看着喧嚣的春景,靡丽的烟花,在繁华中行走的人,终是被繁华锁住了心魂,在蝴蝶织出的绚烂梦境中,迷失了方向,蹉跎了青春。  
当繁华散去,还不愿从梦中醒来,到底是身留,还是心留?  
一片飞花减却春呵,殊不知,当满城花香摇曳之时,春光就已衰老。    
人生真如一梦,在繁华之中,我能够欣赏,同样的,面对风雨,我依然能够不改初衷,能够不失本色。  
这种空,是看开了繁华,看开了喧嚣之后的豁达。  
繁华如何,孤独又如何?一切都不会常伴我身侧,一身明月风露之后,我依然是我,那个磊落潇洒的性情中人。  
身不由己,这并无大碍。只要心留就好,更不必长锁眉头。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采桑子》    
欧阳修是幸运的,至少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还能在自己心向往之的地方度过,不像秦少游,在羁旅风尘中长眠不醒。    
欧阳修的词也有极为奔放的一面,这个时候就是豪放多过沉着,就像《朝中措》。知道这首词是很最早之前的了,大概是小时候去平山堂的时候,听人说的。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中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朝中措
平山堂》  
我是极爱这首词的,尤其喜欢那种飞扬潇洒之姿,那种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豪气。  
虽是老去光阴速可惊,不过他仍然是“白发带花君莫笑”的人。  
关于“山色有无中”一句,有人看了之后,直嚷着欧阳修是近视眼。后来东坡在他的《水调歌头 快哉亭作》之中作出了一个解释。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这应该还是很符合那种景致的,只可惜,我是没有看到过。每年阳春三月的时候,就是所谓的“烟花三月”,大概是阳历5月,在平山堂极目眺望,可能才知道什么是人间春景。    
这首词可以说是“舒隽开子瞻”之作。但是欧阳修的词毕竟还是属于南唐体系,所以,也有类似于大晏的词作,不过在细致之处,略有不及。  
欧阳修是一个多情之人,所以写女子,也能把心情写的细腻婉转,典雅深致。词中有“胆小怯空房”的惹人怜爱,有“一向娇痴不下怀”的放诞,有“乱无飞过秋千去”的情愁春恨,有“水阔鱼沉何处问”的凄凉,也有“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的温馨。一幕幕写下来,宛在眼前。    
我最喜欢的一首,是他的《诉衷情》,大概是因为我对这个词牌别有好感吧。因为我最喜欢的小山词还有珠玉词也是这个词牌的。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这首词一洗铅华,用笔极为清雅。并不浓烈的笔墨,清清淡淡的描写,却有一咏三叹之致,百转回肠之感。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往事不可追,前尘不可寻。回首之处,已是断肠。可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一辈子不去凭栏,不去回首,不去追忆,不去寻找?  
烟雨满楼山断续,人闲倚遍阑干曲。  
只有一庭无语落花,独伴相思。    
那种婉转的情思,说不清,道不明。就连她自己,也是欲说,却无处可说吧。这和后来少游的“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的情致很类似。  
不过,少游那种欲语还休的悲伤,更深婉,更无奈,更不留痕迹。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浪淘沙》    
年年花落花开,岁岁月圆月缺,只是那人已不知去了何处。俯瞰山水茫茫,众生芸芸,却是知心人难求。  
奔放的相思之情中,自有一般凄婉之处。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采桑子》    
这首词是他晚年回首平生之作,并不属于西湖组词。通篇沉郁顿挫,感慨之意甚浓,但犹不失豪放之气。    
与予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  
只是如今,西湖已然干涸,东坡也已仙去。醉翁只怕也已成为那物质经济极度繁华的盛世幕景之下,一道寂寞的苍凉剪影。      
  感谢支持~:-)
  先抢个沙发,在慢慢品味  呵呵
好文章!LZ不仅对六一居士的诗文把玩得好,更是了解其性情。他有惊世骇俗的才华,更有感人至深的至情至性。  
感觉LZ的文章与安意如有几分相似,读来如品香茗,沁人心脾,回味绵长,而LZ之于安更多了一份广度与深度。佩服!
  感谢云丫头支持~  写得很不错!  欣赏!  希望有空常来~
  刚吃完饭……   下面会休整一段时间,要准备期末考试了……:)
  先好好复习考试比较重要:)  
  不喜六一
  欧阳修的词偶是选着看的,有一些词,嗯,并不好。    不过最后一句,还是很有牢骚之意了:)  写之前看语文书,看得我很恼火……
  我喜欢六一,  可能因为偶已经很“多愁善感”了(笑)  要找一个能够把自己解脱出来滴人看看
  还是学生,这么高的学问,这么优雅的文笔,佩服!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人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