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常常表示看见的词语觉得并不新奇迹的是哪个词语

问题分类:初中英语初中化学初中语文
当前位置: >
《杨柳》节选
作者:丰子恺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
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
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è wù);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它
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
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
千万条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
和它亲吻。好象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rǎo rào)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 & &)到慈母的身边去,
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
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1.划掉括号中的错误读音,并写出带点词的近义词。
2.划线部分把杨柳当成 & &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 & & & 。
3.文章把杨柳与其它树进行对比,突出杨柳 & & & & 的特点。
4.作家为什么如此喜欢杨柳?杨柳的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精神?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写一句关于“柳”的诗句。
悬赏雨点:5 学科:【】
1、划去的音为è、rǎo &近义词“依偎”
2、活泼的孩子;使句子具体生动,突出杨柳的特点——可爱、不忘根本。
(合理即可)
3、下垂、不忘根本(或“高而能下,高而不忘本”)
4作者之所以喜欢杨柳,是因为杨柳不像红杏,不像古木,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
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杨柳既有奋发向上的追求,也有“高而不忘本”的好品质,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获得:5雨点
暂无回答记录。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古文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曾经和同事争论的很激烈,今天又争论了一番。之前讨论是因为语文教材要删除鲁迅的某些文章,今天争论是因为上海小学一年级要删除古诗词。不过习大大发话了,说他不赞同小学教材删除古诗词,所以啊,所以北京那边就传出消息了:下个学年要大幅增加中小学教材中古文诗词的篇幅,好像是说要增加两倍。我不太确定这些消息是不是媒体断章取义,但无论是全部删除古诗文,还是因习大大的话要增加两倍的古诗词,我都不赞同。再回过头来,说我的问题。同事一直说:"孩子不理解的东西,你让他去背有什么用?难道你忘记了自己小时候被强制背诵不理解的东西是多么痛苦吗?为何要把这种痛苦强加给孩子?”这是用大人“有用无用”的价值观念来评判孩子的世界,我不赞成,但是面对周围功利性的环境,我又不能充分地批驳这种理念。我想请教各位知友:1、你小时候讨厌背诵教材里的古诗词、古文吗?有没有觉得很痛苦?为什么会讨厌或者喜欢呢?2、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你觉得有用吗?或者说,你会让孩子去背那些你觉得有用的东西吗?为什么呢?3、如果你会让孩子背诵古诗词,那么你觉得背诵对于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呢?4、成人世界里经常要讨论做一件事是否有用,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以后用不到的东西,孩子就不用学了?第一次在知乎提问,感谢大家的关注和答复。相关问题:
按投票排序
2631 个回答
第一次去国外留学时很孤单,经常靠睡觉打发时间。有次傍晚不小心又睡着了,睡得正酣畅被敲门声吵醒,第一反应是以前国内大学的隔壁舍友又来喊我起床去吃晚饭了,一跃而起用中文大喊:来了来了,一起吃一起吃!结果打开门一看是我那个金发碧眼的老外舍友,一脸莫名其妙看着我,这才彻底惊醒已经身在异乡他国,此舍友也非彼舍友。曾经背过无数遍而从不知其味的那句“梦里不知身是客”,瞬间在心头大亮,方才明白其中蕴有多少感伤、惆怅和惘然。经历越多才越发现,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诗词们,都已经携带着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P.S.看了评论里讨论激烈觉得很有意思,补充说几句我的观点:1、思乡和念旧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之一,没背过“梦里不知身是客”的人会有这样的感受,英语好到所谓“融入当地”的人也会有这样的感受;2、孤独并不可耻,不是什么非要抖落的灰尘;3、所谓“融入当地”,客观上可能会有些益处,但和明确的事业方向、精深的学术水平、健康的生活习惯甚至一个坚持很久的爱好等等相比真是无关大节。
读初中的时候,第一节语文课,语文老师说今天我们来背一篇文。于是他在黑板上洋洋洒洒地写下了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现立在清华园里面)。虽然不算百分之百古文,但对于刚升初中的学生来说,还是不太懂它的含义。语文老师说,你们先背下来,以后慢慢就懂了。十多年过去了,仍然记得那句: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当时的语文老师是从高中部调过来的。高中部历史非常悠久,历史上出了很多文人政客。在我们眼里,语文老师也非常地有人文情怀。经常上课跟我们分享他随手写的打油诗和体验到的民间疾苦。当然,少年不识愁滋味。这位语文老师在我们当时看来非常奇怪。一是我们班的语文作业跟其他班很不一样。年级上统一要求的练习册,我们不用做。我们每天的作业是:每天背唐诗一首(值日生按自己喜好选择唐诗一首,在语文课的前十分钟给大家讲这首诗的含义和意境赏析,当天作业就是背这首唐诗);对语文课文的随想,嬉笑怒骂皆可,字数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钢笔临摹贴一页,推荐临摹《灵飞经》。每周末的作业是一篇字数不限的随感或者读书笔记。寒暑假没有《寒/暑假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两万字的读书笔记和背诵《春江花月夜》《琵琶行》《长恨歌》这类比较长的诗词。每周他会选出优秀的随感贴在教室墙上,旁边附一张白纸,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写评论。不仅背唐诗,还要背《声律启蒙》,考试的时候,我们班会有加试题,补充诗词和对对联。二是他上课从来不准备教案,也不会问学生一些教参上面的问题。而是从一篇课文,批判性地欣赏,讲课内容纵横古今。印象最深的是,在各种考试的标准答案都规定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他反问我们了一个问题:如果鲁迅不读私塾,不接受封建教育,不被逼着背文章,能不能成为鲁迅?为什么李白杜甫这样接受封建教育的人,几千年过去了,都还是无人超越?教育,是有时代性的。况且,在《百》这篇文章里面,鲁迅展现的是一个在制度牢狱之中仍然偷偷寻找乐趣的小学童,是有快乐的。他不备课,只是不像其他语文老师那样,把考试点一一列出来,一点点地按照大纲分析文章。他有自己的备课方式。教师宿舍,他跟他老婆有两间单身宿舍,里面有两面墙的书籍。三是用班费订阅《南方周末》。并鼓励我们每周读书一本以上。他当时是我们的班主任。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之内,定了一套自己的班规,一方面限制学生某些方面的行为,一方面又给予了学生最大的自由。限制方面印象最深的是,早上迟到一分钟写1000字检讨,以此类推,五分钟就是5000字检讨。我后来工作,每天早上8点上班,一周上班5天半,三年来没有迟到过一次。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就是只要不涉及到违反校规,行为都可以接受。可惜的是,那时,我们都是13岁的初中生。一年把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也无法真正体会到意境;语文随笔,也是能写诗歌就写诗歌,字数比较少;钢笔临摹也没有跟《灵飞经》,去买的《庞中华唐诗钢笔字贴》,专门临摹里面五言绝句;相比《南方周末》,本地报纸的各种花边新闻更吸引眼球;对同学写的优秀随笔的评论也是各种嘲讽。但是,这无妨我们班成为了年级最奇葩的班级。年级有11个班,我们班除了语文是年级第一,其他科目全部年级最后一名,尤其是数学和物理,班平均比倒数第二名的班少了十多分。他用杜牧的《题乌江亭》鼓励我们: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在当时并没有什么作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因为学校的事情,他不情愿辞职,然后准备了一年,考上了北师的研究生。初二的语文老师觉得我们班是怪胎,强烈要求他准许我们上课值日生讲宋词、作业背宋词,上课也没人听他讲课。初中二年级背了一年的宋词。我们班的语文仍然是年级第一。从初中二年级一直到高三,我都没有再听过语文课。初中剩下的两年语文课,把近现代的各种小说看了个遍。刚进高中,每周交上去的周记,语文老师都在文章后面质疑我抄袭,因为她觉得一个高一学生,不可能写出这样水平的文章来,甚至还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我。直到第一次期中考试,语文考了个年级第五名,她才不再质疑。我们也问过那位语文老师,为什么我们要背诗词。他说,以后也许你会忘记你背过的诗词,但是你体会过好的韵律、词语和意境,你知道什么是好文。背完唐诗宋词的人,气质是不一样的。这位语文老师一路读到博士,现在在某大学教古文学。我遇到好书的时候,也会买了寄给他,在扉页写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现在自己做研究,真的非常感谢他在最关键的时期,没有束缚自己的思维方式。后来我们班同学也都混得还不错,各个行业都有,有七八个在国内外名校读博做研究的。非常怀念背诗读书不求甚解的少年时代。====================================一觉睡醒那么多赞同,谢谢。统一回复一下评论1.关于好老师。是的,老师的作用非常大,遇到一个好老师也必须要非常幸运。因为教师是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尤其对于处于同一性混乱的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当同龄人还在看图写话时,自己已经开始观察并思考生活;当大家还一心为“报效祖国而读书”,已经有老师告诉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善守其身”。影响是不一样的。再则,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对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影响,主要为知识上的改变(knowledge change)和情绪上的改变(emotional change)。对这两方面都有积极影响的老师,才能算好老师。2.关于数理。那位老师当班主任的时候,每天下午第三节课下课准时放学,当其他班同学留下来补数学课到7点,我们班4点45就放学了。如果学生不想学,补再多的课也是枉然。后来我们班初三开始努力学习,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读了重点高中。平均分差,并不表示埋没了数理成绩好的同学,后来班上不少同学高中选择理科,现在在当医生的最多。我觉得自己的天赋也是数理,高中不补课不做额外练习题,数学成绩一直保持高于年级平均分五十分左右。我比较幸运的是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再更新============前两天跟这位语文老师聊天,才知道他一直将我们班同学的一些作业保存着!十四年了!一瞬间觉得除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还可以说,“富有诗书重感情”。当他在班级群里面将这些作业照下来发给我们看,顿时集体感动得痛哭零涕!!!下图自己写的第一篇小说。估计那个时候连抗战是哪一年开始的都不知道,胡乱看了几本小说就敢写了*_*! 还要用故作老练的口气写。。。老师的评语是:尚可大改。下图自己写的第一篇小说。估计那个时候连抗战是哪一年开始的都不知道,胡乱看了几本小说就敢写了*_*! 还要用故作老练的口气写。。。老师的评语是:尚可大改。下图是画的《桃花源记》我们有作业是把课文画成一幅画。图画的署名是我的好朋友,真实作者是我。。。。(从小的好人缘就是帮同学写作业,给同学抄作业得来的 嘿嘿)
4,5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慢慢的,就长大了。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约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月上柳梢头”。灯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一夜鱼龙舞”。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小的时候,“坐看牵牛织女星”;大的时候,“金风玉露一相逢”。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至于具体的用处,作为理科生,工作上的确用不到。但当年我情书写的是极好的,就凭这个,就觉得很值。现在我也在教儿子背。update: ,这是你要的情书教程,。
谢邀。孩子都要学说话的。最初学些什么好呢?好诗都是音韵和谐、字句铿锵的,是语言的精粹。你是愿意孩子从小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样流转缠绵的句子,还是念“全面推进XXX,总目标是XXX,以XXX为荣,以XXX为耻”?以后他想起小时候的文字,是记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还是“叫一声阿姨好漂亮阿姨给你糖吃啊”比较好?就像,如果可以选择,你是希望孩子小时候听听舒伯特,听听昆曲,听听评戏河南坠子,还是让他听“擦干一切陪你睡”?小时候,记忆里的声音,对精神世界是有影响的。诗歌,哪怕不明白意思,只是音韵,让他听着学着背着,都比读背些粗鄙词句要好些。至于担心孩子不了解……诗歌哪有那么复杂?诗歌的好处,就是纯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日常语言解释起来的话,鸟儿轻轻唱,落在河洲上;美丽俏姑娘,青年好对象。哪那么复杂?世上到处是清澈见底的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种句子,意思一读就明白,有什么难懂的呢?比日常语言难得到哪里去呢?当然,宋之后诗爱说理,爱用典,一言难尽。那就教些《古诗十九首》,教些汉乐府,教些王维孟浩然。中国诗那么多,没必要非让孩子背《长恨歌》吧。至于说,怕孩子对这些诗的深文奥义不懂,那么……其一:这种思维,是中了教育制度的毒了。诗歌的好处,就是言简意丰,一首诗解读出几万字,是学者们的事;读着赏玩,是我们的权利,当日《诗经》三百,多少风都是民间唱着玩儿的,哪有理解不理解。晏殊们宋初写词,是拿来牙板拍唱,喝酒时听的,多惬意;哪怕不理解,就当歌词唱,图个好听不行么?其二:《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离开冰火岛前,谢逊曾逼迫他背下许多武功要诀,还说“虽然你现在不懂,但先记着,将来总会懂的”。许多东西记下来,就是在心里生根。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
因为长大了以后我们面对三千世界里的无数美景时,脑子里出现的不是“我艹”,“牛B”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给六年级的孩子讲授古诗时,领读到“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因为离家一年有余,我几乎心酸又感动得要落下泪来。可是孩子们全无感觉,只是大声读过,然后问我“要求背诵么?”后来,我跟他们说,诗歌的美好,只有等到长大后才能懂得。“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总被无情恼”。“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都是多么美好的意境,足以令人落泪。诗歌带给人最美妙的体验,大概是,在一个特殊的场景,你突然生出了特殊的感动,这时就会感觉胸中有一首诗非要吐露出来不可;如果不能,只能感慨一句“真美呀”或“好伤心”,实在显得单薄,也是一大憾事。可惜,这种美好只有等到长大后才能领悟。可是,如果没有幼年的文化积累和习惯养成,长大后再想领略这份美好,怕也是不现实的吧?昨晚与友人聊天,她说幼读诗歌,未解其意,但是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体会到汉语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这是童子功,没有几年的阅读基础是难以达成的,这完全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日后的写作和讲演。彻底吸收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待到一定的年纪,诗中蕴藏的情感自然会浮出水面。所以,或许是我们搞错了重点。问题的关键,不是是否要保留诗歌,而是应该怎样教授诗歌;不是应不应该背诵诗歌,而是应该怎样背诵诗歌。同事有一个四岁半的小女儿。幼儿园小班。让她背诗,必然是艰涩困难。可是,她的母亲跟我说,孩子看电视时,只要看过几遍,就能背下所有的广告语。连语气声调都拿捏惟妙惟肖。我想,这应该不是个案。广告的本质就是重复,借此营造一种“虚假熟悉”的错觉。也许应该把这个例子迁移过来,不应该强求学生在一个小时或者一天内背诵出来,相反,应该不断重复、不断在他的耳边眼前晃荡,所谓耳濡目染,大概就是这样的概念。说让小学的孩子领略诗歌的美感,这扯得有点远。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与其让他花时间模仿广告,不如多给他一些时间,让他在轻松的重复里,自然而然地学会背诵诗歌。不要强迫,不要压制,不要引起逆反心理。要引导,要陪伴,要设置情景和画面。就诗歌气氛的熏陶而言,家庭教育的效果其实是要胜过学校教育的。可惜,多数家长都忽略或者无暇顾及这一点。他们在接孩子时习惯性的问一句:“今天老师教了什么?”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起到决定作用的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父母教了什么。对了,让我把开头的故事讲完。孩子们问我:“这首诗要求背诵么?”我说:“课本里没有要求。如果你们喜欢,就背;不喜欢就算了。考试不会出现的。”两天后,默写。在写了全部的字词后,他们提醒我说还有一首诗没写。“哪首?”“《逢入京使》。”“不是没有要求背诵么?”“我们都背过了!”他们很大声的说。语气里是完成了额外任务的骄傲。果然,全班只有两个孩子写错。那一刻,在我心里燃起的是满满的感动,这比一百分的卷子更让我骄傲,因为我跟他们说的是“如果喜欢,就背”。而我知道,他们喜欢,绝大多部分的原因是来自我喜欢。其实,背诵一首古诗,没有那么痛苦的。------------------下面是一个光明磊落的“小广告”--------------------
两三岁,爸妈就丢过来一本儿童版的《全唐诗》要我背。不仅要记下句子,看到书中配图,还要讲出意思来。小孩子当然多有不情愿,一时顽皮,总要被训斥甚至打骂。好在我后来学了乖,多读几遍应付过去,家中来人,便被叫去表演背诗。其性质多半类似于让家养的宠物狗表演作揖吧。后来上学了才觉轻松——这不都是以前背过的吗。只是看到熟悉的句子落在课本上,偶然读到某句,心中似乎有了点意象,但仍是朦朦胧胧,根本说不出。如今想到,从前背诵过许多诗句,当时并不觉得怎样,长大了才会在某一些时刻,忽然明白其中暖处与痛处。第一次有此感慨是看电视剧里演到曹植七步成诗的典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演员演得并不真切,这首诗也是早就烂熟于心的,只是那一刻,我忽然觉得万分悲伤。这却绝不是当时的刻奇,那种人情痛彻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竟被自己的亲哥哥逼到如此地步!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写出如此直白又直击人心的诗呢?而那时曹植的心情,又该多么悲凉,以至于这种悲凉可以穿越两千年的时间,传达到后人心上时,仍然寒气逼人。那以后我就偶尔会想起这些本来已非常熟稔的诗句:他们多半通俗易懂,讲的也不是什么精奇玄奥的道理,诉说的不过是世事人心,须知日光之下无新事,虽然隽永,但总令人觉得“不上档次”。可我总觉得,有些诗句是无法用“档次”来形容的。因为它们本身不仅包含了作者一时的领悟,也暗藏了其中所有的时间与故事的片段。正是这个连续的进程,才格外使人动容。五年级时有次随爸妈出去旅游,睡着时听见外面一层落雨,清晨起来踏过小巷,闻道远处海的气息。本是夏天,我脑海中却立时浮现出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景物时节与心境其实都是不同的,但其中传达的意思我却有所领悟,那种欣喜和安平可以是海风,也可以是春雨,涤荡出的人间况味却是同样的美好而静谧。同样令人在多年后的某个场景回想起来就心头一暖的,还有这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老友相聚,临窗对坐,说的都是平常的话,彼此过的好与不好,可全在酒里一饮而尽了。给人以类似感觉的还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烛火微香,岁月醇厚。雨声岑静,万物温柔。想到这些句子就联想起当时的风景,而经历了这些事情,又会在同时响起某个幼时记诵的句子。如鱼饮水,妙处难与君说。我们可以从世事中辨认许多温暖的诗句,再加上一句“古人诚不欺我!”,而某些悲伤的句子也是后来才可以明白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家国情怀对于孩子来说太沉重,可能我们记得的只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前者令人无限唏嘘,长歌当哭。故城春天再临,草木深深已无人再理,山河依旧,只是换了主人。而后者就是一种千帆过尽的情怀了。历史涛涛而过,事物比人活的久。燕子往来,谁记得富贵繁华呢。这种苍凉心境令人心中一抖,在看到自身渺小时,也不禁感叹更迭之残酷:最残酷的正是这种不以任何事为转移的客观。其中衍生的种种故事,当作如是观。而说到人身渺小,就不得不想起种种描写宇宙之大的奇妙句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世界的美就凝缩在这工整的对仗和赋格里,体现在韵律的抑扬中。是这些诗句给了美以说出的可能。幼时只看到字字都认识,哪里知道字字是珠玑呢!说到人自身,古人可是将诗句抒情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道尽沧桑与悲悯。这句简直就是大白话,人人都能懂的。也许是太熟悉了,小时候从不觉得这句多好:不就是自己被贬斥,又遇到个也不如意的女子吗?谁还没有难过的事呢?后来到了大学,自己也经历了一些变故,某天独自回校,看到晚归的太阳时,这句诗忽然闯了进来——原来他不是为了自己和琵琶女悲伤,而是为了天下所有沦落的人悲哀,是对人生所有的无能为力投以温柔的理解:我是悲伤的,你也是,世上失意的人,又岂止我们两个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遇,一期一会,大家的过去又何须知晓。正是这种哀愁里的洒脱,让几乎每个读过这首诗的人在人生低谷时,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它吧。相比白居易的直白,李白就更通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越长大越爱李白。这句话也只有他说出来才够劲道。从前觉得他疯疯癫癫,又太过浪漫,而我偏爱内敛的品性,虽然爱极了他的才华,但李诗的整体感觉却不太欣赏。可是长大了之后,越发觉得这种烂漫是何等的大气和难能可贵。一个人经历过许多事情从而变得世故圆滑,多做沧桑之语是很容易的,但一个人在波折的人生中起起伏伏,还是如一开始那般天真,初心不改,就是一种奇迹了。看这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真想喊一声——这也太中二了!可这是李白啊。只有李白,才配得上让命运之神直接堵路,以使他停下来,将诗歌陈酿的更纯粹吧。写到这,我脑海中浮现的最后一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这句初读没什么,不过是感慨了一番谁都知道的道理,但细细想来总觉恐怖。这前后踏空的感觉,茫茫无际。因最恐怖的不是没有退路,而是没有尽头。哪里都没有尽头啊。一眼望不到底,一去看不到边。所以人类只好抓住当下,假装这是真正存在的东西。人长大以后会遇到更宏大的场景,读到更多深邃并反复修饰过的诗。总有一天我们会用“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来替换“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用“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来感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幼时背诵的多半是简单通俗的诗句,可是成年以后的复杂与精致,无法替代当年的纯粹与情深。我仍愿像当年看书中配图说意思那样,回退这个进程。将这些冗长的意思,复原为当年一首简单的诗。从前尚不懂得,因那时时节不对,人未至,雨未落,花未开。我们没能发现。而多年后的某个时刻,某个场景却令人想起往事,纷纷扬扬间,一句早就烂熟于心的诗句忽然直击心灵。仿佛收到一个传递了太久的礼物,当你拆开它时,自己已是截然不同的大人,可那诗句带来的美好,却一如当年。“我一直在这里等着你,直到你感受到我的存在。这些美好早就根植于你的内心,是的,你发现它了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看到这个问题不得不来说几句。因为本人就是从小被强迫背古诗词的典型范例。外人眼里看来我们家可以说是"书香门第",我爷爷就是中学语文老师,从我爸我叔叔小时候开始,他们就被"强迫"背诵唐诗宋词元曲古文名篇,理由是:小时候记忆力好,虽然不明白意思,但是记住了以后就不会忘记,等年纪大了就能理解意思,有所共鸣了。我当时从二年级开始,每逢暑假,最怕的就是住在爷爷家,因为每天要背诗!(直接导致我没有正常的童年啊,别人看过的动画片我基本没看)。。先从基本的唐诗名篇开始,从绝句到律诗,最后到将进酒兵车行蜀道难琵琶行长恨歌等等,我九岁那年会背的长恨歌,记得那个时候爷爷作了一首打油诗,大意就是我九岁能背长恨歌什么的。接下来就是宋词当中有名的,李清照苏东坡辛弃疾等等,基本不遗漏名篇。还有。。据爷爷说,南宋词人张孝祥是我们家的祖先,家里的家谱上有明确记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反正又背了老祖宗的几篇代表作。然后元曲稍微少一些,主要背古代散文,像课本里出师表岳阳楼记滕王阁序之类的我早就会背了,结果就是我语文教科书里的篇目从来不用背(但是考试前要看一看,因为古文有很多版本差异,个别字不一样)。就这样大概背到初三才因为学习忙停下来。就我自己理解,古文教育的初衷大概首先是一种人格培养,所谓背圣贤书,不太容易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其次也是一种文化趣味熏陶,比如我爸到现在依然喜欢用古诗词做qq签名,随便写点文章都要引经据典。背过许多古诗词的人,人生际遇与诗词所言相近时不免产生共鸣。虽说少年时的我,往往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最后,背古文真的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大道啊。我自己从小到大语文成绩基本在班级里前三,当年别人写作文挤牙膏,我各种装逼洋洋洒洒引用名句几千字。加上学校语文竞赛拿第一,以至于我们初中语文老师当时说我高考读文科可能拿文科状元。结果后来我为了多学一点自己不懂的东西读了理科。。理科学多了,神经大条起来,对语文的兴趣日益减少,终于成为如今这般流水账水准。话说,初中我们班班花就因为我文章写得好要和我在一起,结果我居然拒绝人家。。到现在上大学还是单身狗。唉,好汉不提当年勇。
转载请注明出处————————这样当TA长大恋爱的时候,脑海中回荡的是:“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不是:“爱情像糖,甜到忧伤。”“离开你以后、才发现眼泪有些咸。”“誰爲誰悲傷、誰爲誰絕望、”“为什么,蕞後受伤德縂是莪?”
为了在深夜的漆黑的路上、在沟壑中穿行、在漫无边际的大地上摸索方向时,能偶尔抬头望得见点点星空,在某一瞬间能感受时间和空间广大的维度中,“我”和另一个很久以前存在的人,也有相互辉映的光亮。感受到生而为人也不是完全的孤寂的,we all have been through that。前述所有的答案都值得点赞。
小学时候我以为从我家到学校那一片儿就是整个世界的时候我哥哥问我:美国和伊拉克开战了,你支持谁?我哪知道啊美国听着比较熟美国!然后我哥给我巴拉巴拉讲了一遍世界局势后来我开始喜欢政治和历史小学时候我刚刚学到循环的时候我哥哥问我:0.999循环是不是等于1?绝壁不等于啊不等于然后我哥哥巴拉巴拉给我讲了一通我不懂的大道理令我觉得虽然不知道你说的啥但是你说的好有道理的样子啊然后委屈的承认等于1后来我知道我哥讲的是高数里面的极限但是从此我数学很好初中时候我在玩那种一个塑料片穿了个绳子一拉呜呜呜响的玩具时候我哥的同学问我:你知道为什么速度快的时候声音会发生变化么?我哪知道啊···然后巴拉巴拉给我讲了一通后来才知道这个哥哥在清华学的飞行器设计等我学习流体力学的时候豁然开朗你看有些时候就算当时完全不能理解但是会在孩子的内心里面不抗拒的埋下一颗种子遇到合适的环境自然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的教育也许很死板硬套但是同时也在为未来的很多可能创造机会我想这就是意义所在后来等我给我妈辅导班上的孩子讲课的时候我也悄悄的给他们讲了杨辉三角、电子跃迁等等等等虽然他们还在上三四年级希望他们在高中学到这些时候能够会心一笑
为了“祛魅”吧。据说防范收进假钞的最好办法,是让柜员只接触真钞,一旦碰到假的,不用反复求证,光凭手感就能区分开来。同理,让少年人对许嵩河图之类的“古风歌曲”彻底不感冒的最好办法,就是接触真正的传统诗词吧。只有见识过“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惊艳,才不会落入“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箫默”的窠臼。
有趣的问题,不请自来。不仅是在中国,在英语国家的基础教育中,诗词的背和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一开口肯定是要讲语言习得的问题,不过我们先把语言习得放一放,看看这个问题本身。题目叫做“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古文有什么意义?”“根本不懂”这个定语有点夸大了。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老师一般都会先讲一讲这个诗句的内容和意境是怎样的,有的时候称其为品鉴,有的时候称其为帮助大家理解性记忆。不管怎样,上来就说,第几页第几篇大家开始背的情况应该不属于寻常情况。我记得很清楚的课堂讨论都有这些:唐代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僧敲月下门”如果换成“僧推月下门”会怎样,是敲好还是推好?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这两个简单的形容词表现出了怎样无穷的意境。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中的下阕“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个“嗅”字体现出了少女怎样的情态。元代杂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几句直白的铺陈有着怎样的妙处?为后文“断肠人在天涯”做了怎样的情感和内容上的铺垫?唐初四杰王勃的骈文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作者用“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意向为读者展示了怎样一副图景和意境?请试着阐述。例子不用再举,大家鲜活而“痛苦”的记忆可能已经回来了。关键是,痛苦吗?未必吧。家母是小学教师,所以我还算记得小学的课程设置(高考是全国卷一的省份里面),三年级及以下是不讲古文的,三年级开始才开始训练作文写作的。一二年级选的诗词不外乎“锄禾日当午”这样易于理解、便于记忆的简单儿歌吧。再举几个例子?北宋邵雍《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所以说,我们一定程度上也是被自己的选择性记忆欺骗了,在谈及古文的时候,像这样朗朗上口简单易诵的诗词我们想不到,光顾着去回想自己背诵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三吏三别”的痛苦情形了。可是这些古风,据我查证,多收录于高中语文课本。那个时候,咱们古文也学了四五年了吧?综上所述,如果就事论事的话,(使用全国卷一的省市)现行收录的诗词和古文对于课程所面向的学龄儿童来说,一点都不难。如果大家同意我的说法,那我稍后再来讲讲背诵诗词对于儿童、少年语言能力的发展又怎样的积极作用。 一直在病着,所以更得很迟。今天更一点算一点吧(鞠躬)我们从小到大来谈。从最局部的,近期的功效来看,诗词有助于培养儿童有关韵律和节奏的知识和感觉(语感)。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我们觉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中的斜更应该都成xia(当然现在又多读为xie);我们能体会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首颔尾联中末字的押韵之美;我们在读“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觉得琅琅上口用词妙绝。回到生活中,我们在敬酒贺喜庆生迎新献祝福时,更习惯使用句法结构相似的四字成语和熟语,例如“喜结良缘,早生贵子”;更倾向于说平仄相合,韵脚相同的上下句“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还多会选择对对联对对子时相匹配的意象“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接着来说点时髦的“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you try you die wu yi wai”,为何会这样脍炙人口?除了它契合热词、热点话题的内容外,它形式上的对仗和押韵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亮点”。如果没有后者,也很难让大家在乍一听时会心一笑。除此之外,诗歌所营造的语境,让词汇学习变得简单。或者更直接地说,是韵律和节奏让词汇学习变得简单:工整的诗节,对仗的上下句,音韵相和的首尾,为不熟悉的新词创造了一个相对“熟悉”和舒适的环境。再有,大声地、重复地诵读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的诗句,对于儿童锻炼他们的发音帮助极大:音高、音调和音响。从成年人的视角来看,这些“技能”显得十分微不足道,但是要知道在语言能力构建的初期,对语音变体的甄别和掌握是非常复杂也是非常重要的。非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一个很难突破的关节点就是不同声调的音高和音调变化的掌握,足以说明字调的学习之难。而我们一代代的青少年之所以能够在声调方面运用自如,诗歌的诵读在其中功不可没。当然,诗歌诵读还能够锻炼儿童的口舌能力:呼吸协调,嘴巴和舌头的协调。“Helping children understand rhyming is one key skill of phonemic awareness” (Block & Israel, 2005)形式之美已经说了不少了,接着说说意象的搭配。下文节选自《声律启蒙》: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在我以前提到的导师Antonella Sorace创办的Bilingualism matters“双语很重要”项目中,中文子项目中就有对对子的内容。这些意象的搭配其实是传达了一种中国人看世界的方式和朴素的哲学观。大家天天都在谈文字功底文化底蕴,殊不知诗词歌赋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形式上的便利为我们提供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熏陶和教化。 说完了语言学中的音韵、韵律,文学方面的意象,再来说说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背诵诗歌这样一个活动能够给儿童带来怎样的裨益。首先,朗诵诗歌毫无疑问能够锻炼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公开的、有观众在场的(比如说站在讲台上)更佳;其次,背诵诗歌作为一个小而独立的学习任务,并不十分困难,儿童在完成之时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sense of fulfilling and sense of achievement)。这种正向激励对于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十分有益的。最后,诗歌工整的格式对于pattern recognition(模式辨别)这样一种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总之:Working with teachers in sharing poetry across the curriculum have shown us that students need to practice developing their oral fluency and that they find poetry a particularly unintimidating and fun way to do it. (Hadaway, Vardell & Young, 2001)References:Fox, M. (2001). Reading Magic. San Diego, CA: HarcourtNancy L. Hadaway, Sylvia M. Vardell and Terrell A. Young. The Reading Teacher Vol. 54, No. 8, Embracing Pluralism Worldwide, Part 2: Classrooms in the U.S. (May, 2001), pp. 796-806
不止是古诗词,小学教的好多东西都需要几十年去理解,但预埋下种子是有用的。我六七岁的时候被迫背下了一首不能算诗的“诗”: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云贵川藏青甘陕,内蒙台湾北上天。我母亲当时是英语教师,父亲外出上大学,我没上学的时候就把学校当成了游乐场,常常在教师办公室等着母亲下课。办公室里有个年纪很大的老头喜欢把我抓过来“辅导”为乐,其中一项内容就是背这段地理口诀,还要指着地图让我一一对应省份。讲完行政区就对着立体地图讲地貌,接下来是铁路网、城市群……我当时虽然不太喜欢这种填鸭式教学,但出于对老师这个职业的敬畏(暂时还是畏多于敬),还是坚持背下了不少地理知识。之后的十几年,除了让我地理课省些力气,多些乐趣,这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始终没发挥什么实际作用——连高考都不考地理。期间我虽然也出省几次,但都是随着父母坐车,点到点的旅行,从未自己运用过地理知识,直到高考后报志愿。高考结束,每个人都拿到了一份长长的院校名单,全国上千个院校和几千个专业足足占了三四张报纸的整版。每个人都根据自己估算的分数圈出了百十所院校,掂量着自己今后四年乃至今后几十年的地理选择。这个时候,以往因为高考不考而忽视地理的那些同学都晕了,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又如何到达那个遥远的省份。这时候,我的态度是这样滴:选定我自己要去的学校之后,我开始上蹿下跳,给迷茫中的同学们充当地理顾问。“同学,石河子大学在新疆都不算靠东,你确定你要去那么远?……对对对,新疆就是最西边的省份,和河北不挨着,比北京远……可不是一点啊”“以后你就是四川人了,去成都可不容易,没有直线,咱们得先到西安,从宝鸡翻秦岭过去。咱们有篇课文《夜走灵官峡》还记得吗……那边吃辣,因为潮才吃辣,不喜欢潮湿就不要去了”“中山大学,你看清了,这是广东省,不是山东,到亚热带了,做好吃蛇肉、打蚊子的准备,不过水果应该挺多的,那边经济也发达,可以就地找工作,赚钱了坐飞机回来也不难啊”西安是在西面……我知道你二舅家在张家口,但不是一回事,真不是坝上荒凉的地方……陕西是陕西,陕北是陕北,西安不是黄土高坡……不不不,陕西是一个省,陕北不是,陕北就是陕西的北面,陕北的省会不是延安……kao!我被你绕糊涂了,总之你去西安不用住窑洞就是。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哦,是十堰啊,那边有二汽,第二汽车制造厂,算了,给你看地图吧……这儿的确是山区,不过通火车的地方就不会太偏僻,知道襄渝铁路吗?讲着讲着,我开始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时刻。这些年轻人此时在院校名单上的目光移动几厘米,往往就意味着人生几千里的变动。“千山万水”这个词此前或许是个飘渺的形容词,但很快就会成为几百个同学之间真实的距离。那时互联网离县城学生很远,手机还是绝对的奢侈品,8角邮票的平信才是普通人最常用的通讯工具。两个朋友各搬一次家,往往就会一辈子再无相见机会。兄弟姐妹一旦远走他乡,此生再相聚的时间加起来也就是几个月。一个人最需要地理知识的时刻莫过于此。但在此时,居然如此之多的学生对地理茫然无知,完全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家,不知道一个省到底是多么辽阔的一片土地,不知道气候带和经纬度到底会如何影响环境。鉴于这个转折点如此之重要,我不得不我很感谢当年那个地理老师强迫我背下的口诀与地图。再后来,交通发达了,我也因为工作原因不断地在各个省份之间穿行,看到山川雄壮、城邑繁华,我走进各个文化区的乡镇,和普通人谈他们的琐碎家事,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各个地区之间的相似与不同。过去在地理书上粗略谈过的南北差异、铁路对经济的影响、水运对城市群的构造,现在都变成了眼前非常具体的事实,都是成千上万人生动的生活。这些时候,当年死记硬背的地理口诀,以及一篇篇当初看不出有什么感情的中小学语文课文,如《南京长江大桥》、《荔枝蜜》、《桂林山水》……都浮向眼前,成为我理解这个国家的起点。2010年我坐高铁从郑州到西安,第一次全程坐高速铁路旅行,洛阳、渑池、三门峡、灵宝、华山这一个个千年名城在2小时内从身边掠过,大平原迅速变成黄土台地,再变成高耸的秦岭,我忽然就想起了当年老蔡老师逼我背下的“两湖两广两河山……”,这首本来毫无文采的口诀,忽然有了博大雄壮之感,读起来字有风声,句起波澜,不比脍炙人口的那些唐诗宋词差。闭上眼睛默想口诀,整个国家的锦绣江山、大漠沧海都会在眼前缓缓展开。以上图片摘自以上图片摘自 (登录可看)张家口大境门
全国闻名的横匾张家口大境门
全国闻名的横匾之前在飞机上跨越长江黄河,在海轮上驶入长江口,午夜开车翻越秦巴山地,坐火车穿越暴涨的嘉陵江河谷……我也屡屡想起那位蔡老师,那位其实几乎没离开过几次家乡的工农兵大学生。因为我通过几十年的人生意识到,如果只为了识字的话,小学教科书本来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内容。长大后回头看,当年看似干巴巴的教科书原来蕴含了无穷的伏笔,需要你用一生的体验去逐个“解锁”。学校不能教给你所有的东西,但如果你把教科书看做人生的第一页目录,就能在几十年后体会到那些编书的大家在教科书中用尽的无数心思。为此我要感谢我的小学教育,感谢所有那些在偏僻的山乡描述整个世界的老师。感谢你们为无数山区孩子点燃了梦想。补充1:我对地理的“恶趣味”一直保持到我成年。2011年,我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要招几个大学生,给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老员工做助手。我的考题除了一些工程常识之外,就是每人发一张白纸,不许看手机,画一张你心目中的中国地图。要求包括长江黄河和尽可能多的省份,其他内容多多益善。其中一些考卷被我收集起来,几年后做了新闻:,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依然任重道远,比我小十届的大学生有至少一半搞不清自己在中国的位置…………我很抱歉未经允许就发表了这些考卷,所以隐去了姓名和专业。如果有当年的考生看到我的这个帖子,觉得不妥可以私信给我。补充2:我前两年的微博在坐京沪高铁。开车前一壮汉恐慌地找乘务员【这车去北京?】被确认后大惊【我去济南!】乘务员说路过,他不信,打电话再问。此前和上海同事说我是承德人,同事说知道避暑山庄。刚要夸他地理好,他又说【听说湖南也很热,咋避暑呢?】原来是常德。十年前从上海给石家庄发快递,邮局小妹【县以下不办!】
有些东西你原来不懂可是你记下来了以后漫长的生命里你会用一生去懂(一向不喜欢写长答案,就写这么多吧,哪天有心情了说不定会补)
谢不邀。 家庭背景如下:家父是中文系毕业的,大姨是中文系毕业的。 我从学前班起(五岁左右),每天6.00被父亲叫醒,开始背古诗三百首。至今仍记得那本书的外壳图案。 从"窗前明月光"到"岱宗夫如何" 到后来高三自己为了排解压力看的《大学》,《古文观止》。 确实,我的孩提时代的背诵,是父亲棍棒打出来的。每天一首诗,背不出来真的没有早饭吃。我还记得我有次早晨发呆,然后没有在规定时间背出来,硬是跪了好长时间才被我妈扶起来吃了几口饭。那么,有什么用呢?其实,按现代人观点,真没有什么用。你们已经没有机会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场景了。你们也几乎不可能拥有"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的生活作息了。你们也不能体会什么叫"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的长相思,断肠苦。但是。无论时代怎么变,人们永远永远都会追求美好,追求浪漫,追求文明。就像有个答案说的,背古文,作为中国人而言,能让我们在看到美景时,第一反应不是,"我X!"不是千篇一律的"amazing!"而是感慨"良辰美景奈何天","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份美好,是古文可以带给你的。我为我是炎黄子孙而自豪,因为我身为中国人,我能体会古人在古诗词曲里那份情。哪怕穿越了千年,仍然于我心灵相通。放大的我不敢说,毕竟这世上有人喜欢MUJI的简约有人喜欢奢华,有人喜欢古韵有人喜欢时尚。但,我未来的孩子,必须给我从小背古诗!╭(╯ε╰)╮嘤嘤嘤我才不是报复呢。说个事你们感受一下。有个女生拒绝了一个挺有钱的男生的追求。男生当时送她一份挺贵重的手饰。如果是一个没有古诗积累的女生会怎么说呢?我不知道。但这个女生是这么做的。礼物退回去了,附了一首古诗"碧玉小家女,不敢攀富德。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色。"是不是觉得很温婉呢?这就是背古诗的用处。回答完毕。=======================这是我把我的答案发给父亲,他的回复——谢谢评论区的各位,谢谢我的父亲。
有许多东西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完全理解,比如音乐、比如美术、比如舞蹈、比如运动、比如先贤的话。但是我们所能肯定的是:一个学过乐器的孩子听一场交响乐的感觉肯定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一个学过画画的孩子看到一场晚霞的感觉肯定和别人不一样。一个学过舞蹈的孩子听到节拍的感觉肯定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一个读过经典的孩子游历古迹的感觉肯定和别人不一样。我小的时候,家里的老人都反对女孩子学音乐,学中医、学诗词、学书画…他们认为学好数理化才是唯一出路。他们更反对学艺术却不去比赛考级,认为有了考级证书才能证明实力。那个时候我才八九岁,我记得妈妈挡在我的身前,背着一把琴。温柔而坚定的说:“她没有兄弟姐妹,等有一天我们不能陪她,她起码可以和自己作伴。”我感激她一生。
儿子5周岁,每天读一到两首诗词给他听,挑一些韵味浓,易上口的。一开始,小朋友听我读,就在一旁好奇跟读,我权且当是教他认字。突然就有一天,他问我,这首诗什么意思?我就尽量用浅显的语言解释给他听,他很有兴趣,甚至让我重复很多遍。我从来不要求他背出来,不过他几乎都能记住。这又有什么意义?我不知道。只是这个春天来临的时候,他会对着公园里小河边的柳树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会对着桃花说,可爱深红爱浅红?嗯。
自古及今,才情高者,若九天星辰,光华四射,神州云天为之灿烂,令人叹为观止。王勃六岁善辞章,骆宾王七岁赋诗,李百药七岁能属文,刘昚虚八岁属文上书;近代梁任公“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可谓才华横溢,令人艳羡。然今学者,至为文之际,则抓耳挠腮咬笔杆,键盘声声只为袭人旧作,拾人牙慧,或换术语,或改句法,时添时删,不胜其苦。因其皆速成之作,故文法杂乱,辞不达意,无真知,乏灼见,徒然费力耗神,收效甚微。纵使所谓文学家,作品亦缕见瑕疵,凡此种种,所以然者何?一言以蔽之,缺童子功也余尝究古之进士,博取功名之法,结论庶几一也,以叶公绍钧老先生之言概之即:“多读多备多思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实乃为文根基,百读知义,仿前人佳构妙语,加之个人见地,自有妙作问世。于此,张元善公之“立体之懂”,可谓精妙一曰:逐字逐词释义具解即“咬文嚼字”。宋代程颢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以现代视角言之谓之“抠术”,抠,须持恒;抠,必深究。孙犁《荷花淀》自然清新,脍炙人口,语言根基深厚,有几人知其乃十五载究读《聊斋》之功耶?臧克家名作《老马》、《有的人》谁人不爱?又有几人知乃其十载攻读《古文观止》所务之基也?此皆其咬文嚼字,细心揣思得要,致用之必然也。二曰:知术语之义乃为文前提。于稚子之教,可循序渐进,徐徐而谓之。如读古文佳作,语之何为起,何为承,何为转,何为合。如此反复,常读之,熟背之,涵咏之,仿用之,则文法日有所进,期也。于此,王荆公之《读,&孟尝君传&》,可谓佳例。姑录于此: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犹忆武安国先生评此文:谓之起承转合,布局严谨,跌宕起伏,笔势峻拔,一反常人之平板单调,实乃文识卓尔不群之千秋绝唱!信失,公允之论也!三曰:朗诵成文,渐知文意。《诗大序》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一语道破诗之特质,学诗与吟诵之关联,可谓高论也。余谓古典诗文,意境深邃,言语精湛,音乐铿锵,声韵和谐。若能口念耳闻心随手动,则必会渐入佳境,或慷慨陈词,或深情倾诉,或沉痛独白诸基调,岂不可体味耶?其抑扬顿挫之预期不可绘耶?其精义岂不知其一二耶?倘吾华夏子民能自幼熟读国学典籍:《诗经》、《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洋洋数百万言,了然于胸,若百万雄师,任自调遣,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自由。何愁雄文大作不能问世?现代国学教育之悲,悲与世人急功近利,悲与一考定终身之体制。师者视幼童如饥鸭撬口填之,其效若何?囫囵吞枣,食而不化;全盘接收,俾后生乏真知,短灼见,丧失“自我”,童真童趣荡然无存。加之世风重理轻文,国学式微。学子读书太寡,积淀不深,脑海之中空空如也,言数语犹多病,何来文从字顺,字字珠玑,文思泉涌?苏轼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如此变换自如,行云流水般之自然畅达之境,恐当今后学惟望境兴叹矣悲夫,痛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见的词语写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