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阳虚 肝郁化火 肝郁气滞血瘀的调理

中医药在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方面的优势--《中国中药杂志》2005年06期
中医药在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方面的优势
【摘要】:中医历代医家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出现的诸类证候,依其临床表现的侧重不同,将其归属于多种疾病中。因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少,天癸渐竭,体内阴阳二气不平衡,脏腑气血失调所致。辨证论治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俱虚、心肾不交、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脾两虚、肝郁脾虚、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郁化火,痰气郁结,痰热上扰等等。现代医学研究中医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具有多途径作用机理和整体调节的独特优势。如对FSH,LH,E2,5HT,5HIAA的调节作用等。对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对自由基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和影响。在单味中药药效学及药物剂型方面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中医药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保健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271【正文快照】:
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esyndome)又称更年期综合征(climactericsyndome),是由于卵巢功能退行性改变,脑垂体功能亢进,雌激素水平低下所导致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心理症状的一组证候群[1]。其出现与严重程度,还与体质、健康状况、心理、情绪、环境、性格和文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云波;;[J];北京中医药;2009年07期
梁文娜;李灿东;李西海;;[J];光明中医;2009年08期
陈玲;张涛;陈继革;;[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年11期
王志国;张家明;万贵平;;[J];江苏医药;2012年1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改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胡曼娜;[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马军;[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吴连凤;[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年
彭浩;[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方肇勤,徐品初,张伯讷;[J];中国医药学报;1992年05期
任光友,张贵林,李俊;[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王红;[J];江苏中医药;2002年10期
赖远征,冯冰虹,刘美珍,吴志伟,梁倍毓,邓红,张蜀;[J];辽宁中医杂志;2004年01期
廖柏松,胡燕,鞠躬,方肇勤,廖菡,张伯讷;[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6期
王滨,刘宏艳,王红,吴高媛;[J];天津中医药;2003年02期
连晓媛,张均田;[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8年03期
袁新初,张端莲;[J];中草药;2001年09期
费震宇,张新民,王文健,陈伟华,陈素珍,应健;[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年03期
肖炜,邓虹珠,马云,陈育尧;[J];中国中药杂志;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侯慧玲;[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年03期
叶素萍;[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6期
刘梓平;[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5期
吴根娣;[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4期
李秀霞;[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6期
朱颖;安芳;董晋莉;;[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6期
俞海霞;钟韵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2期
陈远征;;[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2期
张菁;朱颖;;[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3期
黄各宁;陈积优;;[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泽云;雷正荣;;[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杜惠兰;刘艳芹;段彦苍;;[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李迎春;张玉琛;;[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张秀芳;;[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朱明娟;戴蔽;;[A];第二届西部地区(12省区)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任婕;;[A];第二届西部地区(12省区)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林群;;[A];第二届西部地区(12省区)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黄燕;黄云霞;李冰;;[A];第二届西部地区(12省区)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赵轩敞;刘俊丽;陈世荣;刘毅;;[A];第二届西部地区(12省区)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肖雁冰;孙丽君;;[A];第二届西部地区(12省区)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时思毛;[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曲苗;[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宁;[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金红姝;[D];辽宁中医学院;2001年
郑高利;[D];浙江大学;2002年
沈晓明;[D];天津中医学院;2002年
刘兴昌;[D];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
王淑玲;[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孙永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漆洪波;[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汤仙;[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文俏;[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永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宫艳秋;[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蒲欣欣;[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段予;[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刘春艳;[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芦金男;[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席艳香;[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李丹丹;[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梁文珍,刘道芳;[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2期
龚瑾,黄家茹;[J];北京中医;2004年02期
滕秀香;[J];北京中医;2004年06期
李云波;;[J];北京中医药;2009年07期
马珊;[J];北京中医;1998年05期
罗元恺,郑国平;[J];中国医药学报;1990年02期
王晓萍;[J];中国医药学报;1995年04期
李楠,王和鸣,林旭,郑良朴,沈霖,王力,陈伯仪;[J];中国医药学报;2004年12期
陈家旭;万霞;胡立胜;;[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11期
高碧珍;李灿东;林雪娟;兰启防;李文东;黄熙理;罗庆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翠霞;[D];辽宁中医学院;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梁文娜;李红;李灿东;张凌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2期
李灿东;梁文娜;高碧珍;李红;张凌媛;何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11期
王琴;李宗恒;;[J];西南军医;2010年05期
梁文娜;李灿东;高碧珍;廖凌虹;张凌媛;林雪娟;李红;;[J];科技导报;2011年10期
赵巍;郑锦;;[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梁文娜;李灿东;高碧珍;李红;廖凌虹;沈建英;;[J];中医杂志;2011年10期
陈喻萍;;[J];中外妇儿健康;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灿东;梁文娜;高碧珍;李红;张凌媛;沈建英;廖凌虹;;[A];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梁文娜;李灿东;高碧珍;李红;杨敏;王洋;;[A];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桂华;[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吴连凤;[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李娜;[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宋韬,刘敏如,刘金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白家祥;[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82年03期
吕肖锋;叶雪清;;[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88年02期
桑海莉,张惠云;[J];河北中医;2000年01期
徐江;魏劲波;张奇仕;张玲;杨红;王虹;程化奇;;[J];武汉医学杂志;1993年01期
叶燕萍;[J];江苏中医;2000年08期
陶学勤;;[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周联,王培训,李杰芬,徐文流;[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曲显俊,崔淑香,李凤琴,谢根法,张强,周玲;[J];山东医药工业;1998年04期
张法荣,李娜,孙文刚;[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云龙;;[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年07期
熊显红;;[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24期
臧金霞;;[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年08期
阮祥燕;;[J];首都医药;2011年15期
谭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周丽;刘艳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1年03期
毕建书;郭文仙;秦聪敏;;[J];基层医学论坛;2011年20期
赵珂;李灵芝;;[J];医学综述;2011年14期
卢和菁;;[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3期
徐伟君;耿娟;边月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敏;李灿东;梁文娜;李红;;[A];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陈颖异;;[A];医学科研成果与应用[C];2011年
马堃;;[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围绝经期专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李俊英;唐学磊;;[A];全国中西医结合生殖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摘要集[C];2004年
卢和菁;;[A];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梁文娜;李灿东;高碧珍;李红;杨敏;王洋;;[A];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龚瑾;丁莎;;[A];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2007年
晏爱云;余清兰;;[A];全国第13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杨鉴冰;;[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围绝经期专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龚莉莉;纪律;张绍芬;;[A];第二次全国绝经相关问题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郑伟;[N];黑龙江经济报;2006年
;[N];成都日报;2004年
李华虹 乔蕤琳 本报通讯员 
衣晓峰 靳万庆;[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季楠;[N];中国医药报;2007年
王春鸣;[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李华虹 乔蕤琳 记者  米娜;[N];黑龙江日报;2006年
秀平;[N];中国医药报;2007年
叶兰兰?吴成海;[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记者曹政;[N];健康报;2009年
杨令;[N];中国医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顺杰;[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陈妙霞;[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曾华伦;[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冯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曲苗;[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程安一;[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秦佳佳;[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许海;[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索玉平;[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尹英杰;[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羽;[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叶慧慈;[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权赫同;[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刘春艳;[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林敏;[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刘思敏;[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赵晓静;[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崔淑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4年
黄得禄;[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肖新春;[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6种型态亚健康,看你属于哪类型
6种型态亚健康,看你属于哪类型 ( 23:52:49)6种型态亚健康,看你属于哪类型
亚健康状态研究是21世纪健康和疾病预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但对其概念、分类及判定标准等问题缺乏统一认识。近日,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学术部主办的“第二届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上,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主任委员孙涛提出运用“型态—证—体质”三位一体进行分类判定亚健康,为中西医结合干预亚健康探索一条可行的道路。  据介绍,此分类中,型态是纲,证、体质是目。据此,亚健康可分为以下。据此,亚健康可分为以下6种型态。  1、活动-休息型态亚健康  指个体在活动运动、睡眠休息、能量平衡、心肺-血管性反应方面的亚健康状态。常见表现包括:虚弱、疲劳、精力不足、易患感冒、关节疼痛、肌肉酸痛、颈肩僵硬、失眠、早醒、多梦、困倦、起立时眼发黑、心慌、心悸、畏寒、手足发凉、头昏沉、偏头痛等。  出现这类型态的亚健康,可以通过适量运动、充足的睡眠、规律的起居、适当的补充营养来进行调节。中医常见以肺脾气虚、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证为主,兼见脾肾阳虚、肝郁化火、气滞血瘀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等体质。  2、营养-代谢型态亚健康  指个体在吞咽、消化、吸收、代谢方面的亚健康状态。常见表现包括: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体重超重、易患感冒、大便中含有不消化的食物、口臭、呃逆、恶心、泛酸、腹胀、腹痛、咽干、口渴、眼睛干涩、皮肤干燥、皮肤瘙痒等。  出现这类型态的亚健康,可以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均衡的营养来进行调节。中医常见以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脾胃虚弱证为主,兼见肺胃阴虚、肺气不足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等体质。  3、排泄型态亚健康  指个体在排尿、排便、排汗、气体交换方面的亚健康状态。常见表现包括:尿频、尿急、尿无力、尿余沥、腹泻、便秘、大便时干时稀、大便先干后稀、多汗、无汗、盗汗、皮疹、脱发、咽干、咽痛、咽喉异物感、咳痰、气短、少气懒言、胸闷等。  出现这类型态的亚健康,可以通过合理膳食、规律的生活、适量运动来进行调节。中医常见以肾气虚、肝郁脾虚、湿热内蕴证为主,兼见肺气虚、痰湿蕴肺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等体质。
4、感知型态亚健康  指个体在视觉、听觉、味觉、痛觉、平衡觉等各种感觉方面的亚健康状态。常见表现包括:视力下降、耳鸣、颅鸣、听力减退、口中异味、疼痛、眩晕等。  出现这类型态的亚健康,可以通过适量运动、合理膳食、充足的睡眠来进行调节。中医常见以肝肾阴虚证为主,兼见气血两虚、肝阳上亢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郁质、气虚质、血虚质、阴虚质等体质。  5、性-生殖型态亚健康  指个体在性特征、性功能、生殖方面的亚健康状态。常见表现包括:性功能异常、腰痛、腰膝酸软、月经不调、遗精、白带增多等。  出现这类型态的亚健康,可以通过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增加沟通、心理咨询来进行调节。中医常见以肾气虚、肝气郁结证为主,兼见肾阳虚、气血不调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等体质。  6、认知-应对-关系型态亚健康  指个体在注意力、认知、沟通、自我感知、自尊、创伤后反应、应对反应、家庭关系、角色履行方面的亚健康状态。常见表现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反应迟钝、孤独、自卑、精神压力大、紧张、恐惧、焦虑、抑郁、角色错位、对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难以适应、人际交往频率减低、人际关系紧张等。  出现这类型态的亚健康,可以通过合理宣泄、代偿转移、增加沟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来进行调节。中医常见以肝气郁结、心肾不交证为主,兼见心胆气虚、肝胆火旺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等体质。  孙涛说,以上六种型态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六种型态与各种证候、体质的对应关系也不是唯一的,同一证候或体质可见于不同型态之中。研究证明,不同体质对疾病的易罹患性不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影响也不同,通过体质的调整、优化,针对各种体质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易发某类疾病的倾向,可预防疾病或减轻病变程度。(记者 冯磊)
11:47:00 11:26:46 10:59:36 09:31:41 09:19:19 03:56:58 03:44:41 03:43:47 03:30:38 03:17:23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陈莹教授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经验辑要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陈莹教授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经验辑要,陈莹教授治疗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21:45:5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陈莹教授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经验辑要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郁气滞血瘀的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