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5个《毛传》词语训释方面的条例,并且例举和列举两个例证。(求大神帮忙,一点也好)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诗》毛传“某,某(也)”式单音词训释初探.pdf6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诗》毛传“某,某(也)”式单音词训释初探,诗经毛传,单音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 双音词,单音词 复音词,古诗十九首初探,小学童诗写作教学初探,什么是单音词,单音词解释为双音词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漳州师范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诗》毛传“某,某(也)”式单音词训释初探 姓名:王显勇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教师:贺友龄 2011-05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总论 本章首先谈到历史上对于毛传的研究,虽然角度各异,成果丰硕,但对毛传都是粗
放型的的研究,没有具体到“某,某 也 ”这种特定的形式;接着对于当前国内对毛
传的研究作了总结,对毛传单字市11 RI的研究也做了归纳:最后,对于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意义与写作思路都作了必要的说明,以期更好地理解《诗》毛传“某,某 也 ”这种
形式单音词的训释类型和特点,管窥《诗》毛传时期的训诂特色。 第二章词义关系训释类型分析 本章讨论的是训释类型,是从词义角度对《诗》毛传“某,某 也 ”式单音词训
释过程中出现的分类作的分析,分为义同相训、义近相训、义隔相训和随文释义四个方
面。义同卡IIII指的是古今字和古今语。义近相训是本篇论文中的重要部分,它分为以类
释别、同类相释、以整体训释部分、词义转移和分化等四个主要问题。义隔相训主要从
说明因果和点出实质两方面来分析。说明被训释词和训释词词义之间带有逻辑性的因果
关系是说明因果部分;点出词义的本质特征是点出实质的内容。随文释义一般是结合具
体篇章和诗句解释词在文中的含义,有时也解释与文意相关的普遍的词义。 第三章词义训释中的引申 本章讨论在词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词义引申关系,以及“某,某 也 ”式单音词
如何用词义引申来训释单音词,本章又分为引申关系 从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个角度
来分析 、被训释词与训释词的引申义相同两个部分。单音词的引申义是单音词词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训诂资料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文档简介
&&这​个​是​刚​刚​考​完​的​,​自​己​整​理​的​训​诂​期​末​考​试​资​料​,​还​好​。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诗经》毛传、郑笺比较研究.pdf6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诗经》毛传、郑笺比较研究,毛传郑笺,诗经毛传,独恨无人作郑笺,郑笺诗谱,诗经研究,诗经研究书目,诗经研究丛刊,诗经硕人研究,研究诗经的名家有哪些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索取号: /B.440密级: 公.珏 、 ― ―――。―’。■―_ 南京师冠犬掌 硕士学位论文 冒 I:。qyjJ L竺::.J● 《诗经》毛传、、郑笺比较研究 researchbetween Comparison Maozhuanand Zhengfian 作 者: 华敏 院 系: 文学院 指导教师: 马景仑、教授 学科专业: 。 汉语言文字学 。一一 中文摘要 汉代是中国训诂学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时期,成书于西汉的 《毛传》,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传注体训诂专著,在中国经
典解释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郑玄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
他解经的原则和方法,一直为历代注疏家所遵从,在训诂学发展
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郑笺》就是郑注中比较有影响的一部。 目前,对《毛传》和《郑笺》的研究已洋洋大观,但是将两
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论著还不多见。本文将《毛传》和《郑笺》放
在一起作比较研究,总结出《郑笺》在训诂术语、释义方法、语
法分析、修辞分析等方面对《毛传》的继承和发展,以期对从西
汉到东汉的经典训诂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毛传》 《郑笺》 比较 Abstract Han isthefirst ofChina’s Dynasty goldenage intact
whichwasfinishedinWestemHan theoldestandmost Dynasty,is is inthe of Hermeneuticsbookextantin amilestone
professional China;it history isan inthe ofBookOdesinHan
Hermeneufics.Zhengxuanauthoritystudy of and inhis wasfollowed ofhis many
Dynasty,the methodologystudy by principle bookin isthemostinfluential
successors,Zhengjian zheng’s
books. researcheshavebeendonewhichare oilMaozhuanor Currently,many focusing fewstudieshave
a research only givencomparison
Zhengjianseparately,while between them.Inthis authorconducteda research
between article,the comparison
Maozhuanand a on and Zheng]ian,andgavesummary to att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训诂学概论笔记1-海文库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医学
训诂学概论笔记1
训诂和训诂学第一节
什么是训诂1.训诂:训诂又叫训故、训古、诂训,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用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用时,指对古语所作的解释。P2 2.“训”本义是劝道、教诲,引申出解释、解说义。“诂”字始用于汉代。也可作“故”指古语、名词。诂和故是古今字。诂可做动词,是训释故言之义。训诂一词始源于汉代。第二节
训诂的起源3.产生训诂的原因:主要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语言发展变化了,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已经有语言上的障碍而不能通晓,需要有人来疏通解释。于是,训诂就应运而生了。P4 最早的训诂现象是殷商甲骨文中的训释性语句。真正意义上系统的训诂工作从汉代开始。第三节
什么是训诂学3.训诂学: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零上的、感性的训诂现象作理论上的归纳与总结,解释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时间。P8第四节
训诂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4.造字假借:是指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同音字来表示。如“汝”,本来是河流名,借作第二人称代词。P9---训诂学与音韵学5.用字假借:一般称之为通假,是指本来有这个字而不用,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借“草”为“H”。P96.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以及文字形、音、义关系的学科,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古代文字学的特殊地位以及和训诂学之间的密切关系。P107.形训:形训是传统的训诂方式之一,指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构造来解释字义。P118.语义学:指对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研究,源自于西方语言学家。语义学分为哲学语义学、历史语义学和结构语义学等。1893年,法国学者M.布雷阿尔第一次使用“语义学”这个名称。P129.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因此,训诂学和语义学特别是历史语义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研究的重点是语义。但训诂学并不等同于语义学,因为和属于纯语言学的语义学相比,训诂学涉及到的范围要宽广得多,包括了分析句意、章旨、语法、修辞等等。另外,正如王力所指出的那样,训诂学和语义学在研究方法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P1310.词汇学: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部门,传统上把词汇学分成三个分支,即:研究词汇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的,叫历史词汇学;研究某个时期的词汇系统的,叫描写词汇学;研究语言词汇的一般理论的,叫普通词汇学。P1311.训诂学和词汇学为什么不能混而同之?这是因为:1)训诂学和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不同。训诂学以古代的训诂实践、理论为研究对象,涉及到的内容除了词义问题外,还包括文字音韵、句读、语法、修辞以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等,面比较广;词汇学只研究词的构造、词汇的发展、构成及其规范。2)训诂学和词汇学研究的侧重不同。传统训诂学的重点在于具体词义的考释,而现代词汇学着重理论模式的建立,两者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3)训诂学研究的理论和成果,无疑对汉语词汇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新时期的训诂学研究,也应该积极吸收现代词汇学研究的方法、理论,以便在理论性、科学性
1方面更进一步,使训诂学这一传统学科发出新的活力。P1412.词源学:也叫语源学,是研究词的形式和意义来源的学科。P1413.词典学:词典学是专门研究词典编纂的学科,其任务是搜集许多词项,并对它进行分类、比较和注释。P1514.训诂学、语义学和词汇学三者之间的关系:1)训诂学和语义学、词汇学不能合而为一,这是因为,这三者在研究的范围还是各有侧重,三者的研究方法也不必完全划一,这三者可以成为相互交叉的、关系密切的、然而又是各自独立的学科,三者在它们的发展中互相促进,相辅相成。2)在语言学领域里,训诂学应当与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衔接,训诂学理论建设应当大量借鉴词汇学和语义学的已有成果,而从训诂学中开掘、概括出的理论原理,也必然是对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的充实,甚至使这两门学科现有的体系发生重要的变化。3)训诂学就其时代特点及其既定任务来说,与汉语历史词汇学和历史语义学又是不能等同的。P1515.互文:就是一种修辞现象,它是指上下相对的两句或同一句的前后两部分参互见义,以使行文简洁而富有变化。也称互言、互辞、互文见异。P19第二章
训诂学的功用16.系统学习训诂学有什么功用?P251)指导古文学习。2)指导古文献校理。3)指导辞书编纂。 第一节
指导古文学习第二节
指导古文献校理17.“信、达、雅”:由近代学者严复提出。“信”指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旨意;“达”指语言顺畅,文意贯通;“雅”指文辞典雅优美,富有原文情趣。P3818.杨伯峻是如何证明《列子》是魏晋人伪作的?P41主要是从以下几点:1)《天瑞篇》有“数十年来”的话,这是先秦两汉时所没有的,而和后代如《世说新语》的“有苍生来”相似。2)《天瑞篇》有“舞仁义”、《仲尼篇》有“为若舞”,“舞仁义”的“舞”是玩弄的意思,“为若舞”的“舞”是戏弄、欺侮的意思,“舞”的这两义都不见于先秦。3)“都”作副词用,如《黄帝篇》:“心凝神释,骨肉都融。”是魏晋以来的常见用法。4)《说符篇》:“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所以”的连词用法,先秦所无。5)《说符篇》有“不如君言”的话,“不如”是“不像”义,而先秦“不如”则是“不及”义,两者不同。此外,像“放意”、“婚宦”等词都是汉以后才见的词,《列子》中也出现了。19.徐复从哪些方面论证了《孔雀东南飞》是写定于东晋,而不是汉末作品?P41答:从两方面作了论证:一是诗中有些特殊的与当时时代有关系的词,可供人们进行探索。如“胜贵”一词,为晋代特殊词语,意即名位显贵或名位显贵之人。但诗中出现了:“君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又如诗中出现了三例“逼迫”,即“逼迫有阿母”、“逼迫兼弟兄”、“同是被逼迫”,这也是晋人惯用的一个词。二是诗中有较多的语言事实,可以从汉语史的角度鉴别它们年代。如作者考证说,诗云“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中的“兰家女”,晋代张湛《列子注》中有“凡人物不知生出者谓之兰也”的注语,这既解决了“序云刘氏,此云兰家”的矛盾,又证实了诗的写作年代,因为“兰”的这种用法,正是晋代民间口语。P42第三节
指导辞书编纂20.训诂学和辞书编纂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因为:1)辞书的编纂,需要在体例和方法上参考前人的训诂专书和注释书。2)语文辞书的释词方法,仍然没有越出古代语文辞书的范围。3)学习训诂学,可以指导辞书编纂,以进一步提高语文辞书的质量。P4321.从训诂学角度看,汉语辞书(以《汉语大词典》、《辞源》为例)编纂中还有什么不
2足之处?P441)词条或义项失收。2)释义不确。3)源流失考。22.《辞海》、《汉语大词典》中有些词未收的原因:1)一种可能是资料摘录者取证时不够仔细,把它们给漏了。2)还有一种可能则是取证虽然看到了,但并没有意识到是词,未加摘录。P4423.大型语文辞书(以《辞海》、《汉语大词典》为例)误释的原因:1)把僻义当作常用义来理解。2)把古义当作今义来理解。3)把形近义异的词语视作同义词。4)把异形同义词误解为不同词语。5)误解词语结构。6)随文作释。P4624.溯源:是指把词或义出现的年代尽可能地往前推,最好能找到其原始出处。P49第三章
训诂著作(上)?古书注解1、古代训诂实践主要体现在古书注解、语文辞书、其他训诂专著这三大类上。训诂起源于古书注解。汉代是经学鼎盛时代。2、西汉《毛诗故训传》是现存的最早的古书注解著作。3、魏晋南北朝 ----以阐述义理为主和通释音义的注解体著作;注解的范围扩大到群书典籍。第一节
两汉时期1、西汉做注主要对象是经书。最重要的注解著作是《毛诗故训传》。 2、东汉著名经学家有贾逵、马融、服虔、郑玄、许慎。郑玄史称“后郑”。他治学的根基是古文经学,融合了今文经学的长处,兼收并蓄。 何休:系统阐发《春秋》中的微言大义,成为后代今文经议政的主要依据。3、“章句”:“章句”是东汉学者给古书作注的名称,是通过分章析句来注解古书的一种著作体。除了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P574“注”:“注”是东汉学者给古书作注的名称,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从称“传”转而称“注”,“注”后来成为古书注解的通称,使用最为广泛。如《孟子注》、《楚辞注》等等。P575、《《毛诗故训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自成体系的注疏著作。详细解释:P5827.“传”:“传”是古代学者给古书作注的名称。“传”是相对“经”而言的注解术语。在秦汉之际,把儒家的六部著作《诗》、《书》、《礼》、《易》、《春秋》、《乐》称为“经”,把解释经的书称为“传”,如《毛传》就是对《毛诗》的解释。P5828.“传”、“章句”、“注”:都是古代学者给古书作注的名称。“传”是相对“经”而言的注解术语。如《毛诗故训传》就是对《毛诗》的解释。而“章句”和“注”都是东汉学者给古书作注的名称,因此如《孟子章句》也可称为《孟子注》。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从“传”转而称“注”,“注”后来成为注解的通称,使用最为广泛。P57--5829.《毛传》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P581)解释字词。2)串讲句意。3)说明语法修辞。4)引据典实。30.《毛传》的不足之处:P61 1)一类是受时代的局限,对诗意有所曲解。如《周南。关雎》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千古绝唱,却成了作者的说教。2)另一类则是注解不确,如《周南。卷耳》:“采采,事采之也。”“采采”应是形容茂盛的样子,形容词,毛氏当动词来理解,不正确。31.从《毛诗笺》来看,郑玄大致做了哪几个方面的工作?P62一是申发《毛传》。大凡毛传已有说,但语焉不详、其意隐晦之处,郑玄常常申明阐发之。二是补充《毛传》。《毛传》注释、说解比较简略,常有阙略未注之处,郑玄每每补充注明之。三是商订《毛传》。《毛传》已有说,而《笺》意不同,就提出自己的看法,以表示和毛氏的理解不一样。332.郑玄补充说明《毛传》具体有哪些?P621)说明章旨2)串讲句意3)解释词义4)指明假借5)阐明语法6)校正文字错误。33.郑笺存在的缺点:P64首先是思想认识方面的。大概是受《诗序》和毛传的影响,郑玄也常常把《国风》中的爱情诗篇往宫廷贵族身上比附,在毛传的基础上加以推阐发挥。其次,部分注释也有可商酌之处。如《郑风。出其东门》:“虽则如云,匪我思存。”郑笺以“此如云者,皆非我思存也”作解,不正确,“思存”应是同义连文,就是思念,“存”也是“思”的意思。再次,部分笺语繁复冗长,不够简洁。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隋时期1.“义疏”:名称源于六朝佛教徒解释佛典,指会通古书义理,加以阐释发挥。这类著作阐释详尽,文字冗长,重义理而轻训诂,对唐宋以后的经疏有一定的影响。P652、佛经的注解著作在内容形式上都和中土典籍的同类著作特别是阐释义理的著作相似,也应该看作是古书注解的一个部分。3.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的特色:P66首先,《春秋经传集解》在阐明《春秋》、《左传》的体例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其次,杜注在不少地方附带阐明了古代礼仪制度。再次,杜预注《春秋》、《左传》,重视词义训释。36.以《左传》为例,从训诂的角度看,杜注的特点有:1)是揭明古义。杜氏注意对词义的阐释,《左传注》中对一些古义的揭示常常有可取之处。如《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杜注曰:“毙,踣也。” “踣”是倒下的意思,引申指失败、垮台。杜氏是对的。2)是以晋人语言解释古语。如《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杜注:“余,身也。”“身”是魏晋人习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3)是有语法观念。杜氏常在注中对一些语法现象作出解释,如《隐公元年》:“尔有母遗,我独无!”杜注:“,语助。”也就是今天说的语气词。P6737.杜注的不足之处:1)有些注解拘泥于字形。2)有些注解不准确。第三节
唐代38.“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疏”不仅解释古书的征文,也解释古书的注文。“疏”也称“正义”,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后来都用来泛指注解。P6839.《五经疏》:是唐太宗命孔颖达主持编写的,《五经疏》也称《五经正义》,是分别对《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和《左传》等五部经书的注解。P6840.“《史记》三大家”:指的是南朝宋裴S的《史记集解》、唐朝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它们合称“《史记》三大家”。P6841.“五臣”:五臣指的是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他们都是唐开元年间的人,应当时工部侍郎吕延祚之召而为《文选》作注。P6942.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五经正义》当中的一种)约而言之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阐明、维护杜注。孔颖达为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作疏,认准了杜氏注《左传》的正统地位,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为之阐明疏通;在他人注解与杜注有分歧时,处处维护杜注。二是补充杜注。杜预《集解》有许多地方或阙略未注,或语焉未详,孔颖达对其补充词语注释、说明语法修辞、考明古制。三此外,孔疏还有校正文字、说明句读等内容。P6943.就阐明杜注而言,孔颖达做的工作是:1)指明杜注的训诂根据。2)申明、阐释杜
4氏的注解。P6944.就维护杜注而言,孔颖达做的工作是:1)大凡杜注和前人说法不同的,孔氏就自觉地站在杜注一边。2)杜注有误的地方,孔疏也每每为之作解,甚至曲为之说。P6945.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存在的问题:1)不加分析地维护标注。2)疏证文字较为冗长,常有烦琐征引之处,开后代繁注之先河。P60第四节
宋代46.《十三经注疏》:指唐朝时孔颖达的《五经疏》(《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的注解)、贾公的《周礼疏》《仪礼疏》、徐的《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的《春秋谷梁传疏》,北宋的邢m的《论语》、《孝经》和《尔雅》三种疏,南宋孙]的《孟子疏》,它们一齐组成了《十三经注疏》。P7047.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的代表作之一,指的是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基本上是朱氏自己的见解,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则多引二程、程门弟子及他人之说,称“集注”。后人合称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P724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的特点:P721)注释不主一家,常引不同解释。唐人作疏,惯于宗奉一家之说,未免拘泥,朱注则不同:于前代学者中征引马融、郑玄、赵岐、陆德明等人解释,于当代学者中征引二程、程门弟子及他人解释,征引十分广泛。2)注释时释词、串讲、评点相结合,错落有致。释词加串讲,是东汉经师已有的传统,朱注中很常见。同时评点之风盛行于宋。3)汉末以来,为注解注音的很少,但《集注》注明音读,为读者提供了方便。 49.在治学态度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不迷信原文。主要表现为敢于怀疑原文,这种精神无疑是可贵的,另外不是一味的尊经,这比起汉唐注疏来说,这显然进步多了。二是不强作解人。对于前人不同的注解,作者用“未详”、“未详孰是”、“未知孰是”来说明,体现了《集注》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P745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不足之处:1)引二程及其弟子或自己借题发挥的地方随处可见,喋喋不休,令人心烦。2)注音释义,时有可商处。3)注音时沿袭了前人提出的“叶韵”说,主张临时改变韵字的读音,以求韵脚和谐,而不明白古今语音的演变,是十分错误的。P74第五节
元明时期51.“直解”:是用当时口语来诠释经书的著作体,元明两朝都有,如元朝许衡的《大学直解》、明朝张居正的《书经直解》。P7552.胡三省《资治通鉴注》的特点:1)校勘都能列举证据,令人信服,还常常连带校正了相关典籍的错误,还进而探讨了致误的原因。这样的校勘,不仅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很见功力。2)胡氏注《通鉴》征引极广博。全书的注解中,除了用诸如《说文》、《释名》、《玉篇》等字书和大量史乘外,举凡先秦经书、汉代乐府、晋人法帖、六朝杂著、唐宋诗文、汉唐旧注等等,无不在征引之例。3)胡氏《通鉴注》在字词的注音、释义上仍然下了很大功夫,颇具特色,尤其是考释词语,作者或博采众家之说,间下已意;或探讨成词之由,说明词语使用时间。4)作者还喜欢用当时的语言来印证古语,注语中常见“今人言”、“今谓之”一类的话,这种把古今语言贯通起来的做法,是历代训诂学家的一个好传统,在《通鉴注》中得到了发扬光大。P7653.从文献学的角度看,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所做的工作包括:1)揭示原书体例。2)找出语句出处。3)考察制度演变。4)校正文字错误。P7654.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资治通鉴注》做了这样几项工作:1)是注明读音。2)是说明文字。3)是解释名物。4)是考释词语。P775第六节
清代1、清代学者注解经书的著作大部分收入阮元《皇清经解》,王先谦《皇清经解续编》2、孙诒让研究甲骨文的《契文举例》是这方面的开山之作。55.孙诒让《墨子闲诂》所做的工作:P79校文字、明句读、正训诂(因声求义)、常常引用《周礼》来印证《墨子》。首先是校文字。《墨子》一书用字古奥,讹误衍脱之处比比皆是,难以卒读,孙氏比较诸家之说,择善而从。其次是明句读。《墨子》艰深难读,有不少地方该在哪里断都难以判定,每逢这类场合,孙氏总是用“句”表示该字下应点断。再次是正训诂。包括说明用字问题、诠释实词词义、说明虚词用法。56.孙诒让《墨子闲诂》校字条例,包括:1)据字体演变之例校。2)据音讹之例校。3)据上下文意校。4)据对应文例校。5)据古书用词例校。6)据文字通假例校。P79 57.孙诒让《墨子闲诂》的特色:1)《闲诂》善于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考求词义,突破字形的束缚。2)常常引用《周礼》来印证《墨子闲诂》。P8058.孙诒让《墨子闲诂》体现出了清代学者治学的哪些特点?P811)实事求是,不强作解人。《闲诂》无论是校释字词,还是推考制度,大都能做到言而有征,不为凿空之词,遇到证据不足的地方,则付阙如。2)不迷信盲从,唯真理是从。《闲诂》在校释中大量征引前辈、时贤的意见,这种征引不是随意拿来,而是经过抉择、比较的,善者从之,不善者正之。第四章
训诂著作(中)?语文辞书第一节
《尔雅》和《广雅》59.我国古代著名的六部字典辞书:稍早一些的《尔雅》,汉代的《方言》、《说文》、《释名》,六朝的《广雅》、《玉篇》。P8360.《尔雅》具有以下几个优点:P85《尔雅》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语文词典,标志我国辞书边编纂史的开始。尔,近;雅,正,指雅正。尔雅就是近正的意思。第一,它是我国训诂史上第一部词典,有十分清楚的分类篇目和完整的编纂体系,采用了直训、义界、辨析同义词等多种释词方法。它首创的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辞书影响很大。第二,汇集了先秦典籍中大量的古词古义,是阅读、研究先秦以来古籍的重要参考书。 第三,比较注意辨析同义词,开汉代经师辨析词义的先河。第四,除了实词外,《尔雅》也收了一些虚词。说明编者初步具有了语法观念。第五,《尔雅》汇集解释了不少有关宫室器物、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方面的词汇,有助于我们了解先民在自然百科及生产劳作方面所创造的各类事物名称以及用以表现它们的丰富多彩的词汇。61.《尔雅》的缺点:P861)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解释词义笼统、含混,不够精确。2)有些词义辨析也失之勉强。3)有些词归属不当,有些词前后重出。62.黄侃《尔雅略说》指出了郭璞《尔雅注》的优点有:1)是取证之丰。2)是说义之慎。3)是旁证《方言》4)是多引今语―一大特色,5)是阙疑不妄。P8763.郭璞《尔雅注》还有几点值得肯定:P88一是对《尔雅》体例以及某些理论问题作出了阐释。---郭璞是最早注意到相反为义现象的。6二是除了采取直训等方法外,还采用了多种方法释义。 三是在注释中运用了一些训诂术语。64.黄侃《尔雅略说》指出了《尔雅注》的两条缺点:1)是袭旧不明举,郭注多用孙炎之说,但称举者不过数处,不够实事求是。2)是不得其义而望文生训。P8865.邵晋涵《尔雅正义》的写作条例包括六个方面:校文、博义、补郭、证经、明声和辩物。P89
明声-----因声求义66.郝懿行《尔雅义疏》所做的工作包括:1)阐明体例2)训释词义3)考辨名物。P9067.郝懿行《尔雅义疏》的不足之处:P911)声韵方面的错误。由于郝氏不谙古音,他的因声求义有很多错的地方。2)是袭旧没能逐一明举。郝氏在书中征引前人时贤的地方不少,但仍有不少条目,郝氏暗用他人的说法未说明,这是不应该的。3)是引用资料的态度不够严谨。郝书征引繁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征引《经籍馔诂》,但《经籍馔诂》成于众手,错误非常多。68.“段王”:“段”指的是段玉裁,“王”指的是王念孙,他们俩在音韵学、训诂学和校勘学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念孙、段玉裁俩人齐名,世称“段王”。P9669.《广雅》是为了增广《尔雅》所作。三国 魏 张揖编撰。P92王念孙《广雅疏证》在哪几个方面的工作卓有建树?P981)倡导因声求义的理论并付诸实践。2)校正原书。《广雅》一书向无善本,历经传抄、翻刻、脱漏、讹误的地方非常多,在王氏的努力下,《广雅》的错误大大的减少。3)是疏通词义。王氏疏证《广雅》,并不是每字都加注,一些显而易见、属于常义的词他常跳过不注;属于难词而又无法解决的,则以“未详”等标明。4)是纠正误说。疏通词义的同时,王氏还每每连带纠正了前代注家的不少误说。5)是探求语源。在释义的基础上,王氏还常常对同源词的意义联系、事物得名由来等从语源方面作探求。第二节
《说文解字》和《玉篇》1.许慎《说文解字》的突出贡献在于:P102《说文解字》是现存最早的字典。许慎―汉语文字学开创人。一是对“六书”理论作了阐述,并据此“说文解字”。许慎的六书分别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说文解字》从问世到现在一千八百五十余年间,虽然后人对“转注”的定义尚有争论,并对“六书”的排列次序有所调整,但基本上遵照、沿用了许慎的“六书”的名称和定义。二是首创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为后代字典辞书树立了榜样。许慎根据部首把一万多个汉字按“分部别居,不相杂厕”的原则编入,直到现今的各种语文字典、词典,都是按许慎的编纂原则编入的。2、秦朝“三苍”;《仓颉篇》、《博学篇》《急就篇》?P1023、《说文》体例:每说一字,先列小篆字头,再依次解释字义,分析字形,有时进一步说明读音,如果该字不同于小篆的古文或籀文,附列于后,统称为重文。PS:《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如果古文和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4.《说文》四大家:清代学者研究《说文》的著述不下三百种,其中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四家为最著名,号称《说文》四大家。P105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成就:P1061)文字学方面。段氏对《说文解字》作了全面的梳理。其中,对许慎六书理论的阐释,对《说文解字》以形说义的总结,对全书体例的揭示,都是度越前人的,段氏还常常使
7用“古今字”、“通假字”、“某字行某字废”等术语,对包括古今字、通假字、正俗字等在内的文字的使用情况作出说明。2)音韵学方面。他的小学研究是以音韵学为想到的。段氏在古音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就是,分古韵学为十七部,特别是将之、脂、支三部分立,最为人所称道。具体是段氏在每个字下,都注明属于十七部中的哪一部。并且对形声字声旁的作用作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出“凡同声者必同部”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3)校勘学方面。《说文解字》传世既久,错误不少。段氏从揭明《说文解字》体例出发,对原书作了精心的校勘,总凡改篆90,增篆24,删篆21,尽力试图恢复《说文解字》的原貌。7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训诂学上的成绩:P1071)破除假借,揭明本字本义。据统计,段氏破释的假借字就多达一千多条。2)揭明古义,纠正误说。由于时代的隔阂,后人容易犯用今字代替古义的错误,段氏重视对古义的揭示、阐明。3)指明引申义,探讨词义演变的轨迹。4)精心辨析词义,注意古书用词的区别。段氏在疏证词义时,还比较注意词义的联系和异同,每每把同义词或反义词汇集到一起加以解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为读者准确掌握词义提供了方便。5)注重对同源词的探求,善于总结规律。段玉裁注《说文》的一个特点是,视野比较开阔,常常并不就字论字,而是善于联系比较,找出规律。6)注重方言俗语在训诂学中的作用,每每征引方言俗语来印证词义。段玉裁先后在贵州、四川两省做过官,晚年定居苏州,所以在《说文注》中,常常可以看到段氏举江苏、四川等地的方言俗语为旁证。74.有哪几个特点贯穿《说文段注》(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全书?P110一是有历史观点,能够注意语言词汇的古今义之变。二是对汉语形、音、义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掌握了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三是充分占有材料,旁征博引。段氏注《说文》,充分掌握第一手的材料,一字一征,往往博极众书,数百上千言,真正做到了旁征博引。75.为什么今本《玉篇》已非顾氏(顾野王)原貌?P111首先,从字数上看。据《封氏闻见记》所说,《玉篇》收有16917字,但据近人胡朴安统计,共有22561字,较封氏所说多出五千多字。这些字肯定是唐宋时人所增。其次,从说解体例上看。今本《玉篇》楷书之下先标注反切,次释义,引例很少,没有顾野王的按语。而从日本流传回来的原本《玉篇》残卷则不同,释义时详举书证,并时常有顾氏的按语。第三节
《方言》和《释名》1、《方言》作者 扬雄。模仿《尔雅》所作,体例与之相似。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方言比较词汇集《方言》全名《轩使者 绝代语释 别国方言》P1152.郭璞《方言注》的特点:P118首先,对《方言》的体例有所揭示。其次,从注释内容看,郭注疏通字词,音义兼注。包括说明被释词、说明解释词、说明古今方言发生变化、说明词义古今演变、探求得名来由、说明文字变化、说明语音变化。 再次,从训释方法看,郭注有这样的一些特点:一是晋代语言解释古语;二是用双音词解释单音词;三是以《尔雅》与《方言》互证。3.钱绎《方言笺疏》的特点:P1221)是博引众说,择善而从。钱铎在注疏、校勘过程中,常征引戴震、卢文、王念孙、
8段玉裁、王引之、郝懿行等人的著述,《方言笺疏》可谓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2)是常以《方言》与《说文》、《尔雅》、《广雅》等互证。4.由于刘熙对音义关系的误解,使对一些复音词的解释不够准确,具体表现为:P1251)是对联绵词缺乏正确的认识,常常把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的联绵词分开来解释。2)是对一些名物词未能从实质上去把握,往往望文生训。79.刘熙《释名》在语言学史上的价值:P126―汉语词源学开山之作。多用声训。 首先,《释名》的声训理论有其合理的成分。--同音声训和音近为训。解释音义关系。 其次,《释名》保存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古代语音资料。第三,《释名》在解说词义时使用了大量的东汉词语,可藉以了解汉代词汇的基本面貌及发展演变。第四,书中收释了许多名物词,对了解汉代社会风情,解读古籍颇有助益。80.毕沅《释名疏证》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释名》的疏通校正。二是对《释名》的拾遗补缺。P13081.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的体例是:先在每条下照录毕沅注语,再列他人说法或自加按语于后,毕氏无说时则直接引用他人的校释或发表自己的意见。P131第五章
训诂著作(下)?其他训诂志书第一节
通释音义的著作82.通释音义的著作主要包括:1)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内容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和校勘。“经典”:指十四种典籍,详见P133.释文:释音兼释义。体例:从经典正文和注文中摘出要解释的字,加上注音、释义。注音通常都有反切有时用直音法。2)玄应的《一切经音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佛经音义。
体例:每卷卷首先列出所注经名目,再按照该经卷次解释。3)慧琳的《一切经音义》。P133第二节
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83.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主要包括:p1371)服虔的《通俗文》―第一部以俚俗词语为研究对象的著作。2)何承天的《纂文》3)陈士元的《俚言解》 eg:耳边风4)翟灏的《通俗编》5)钱大昕的《恒言录》―“恒言”就是常言,也就是俚言俗语。6)郝懿行的《证俗文》、《晋宋书故》第三节
解释虚词的著作84.解释虚词的著作主要包括:P1431)卢以纬的《助语辞》―我国第一部研究虚词的著作。2)刘淇的《助字辨略》3)王引之的《经传释词》4)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85.刘淇《助字辨略》的优点:P145第一,征引广博。取材范围不限于先秦、两汉典籍,扩大到六朝、唐宋至明清。第二,释义精当。刘氏对不少词语的解释都很切当。第三,纠正前人的误释。《辨略》的解释每有新义,一些条目纠正了前人的曲解。86.刘淇《助字辨略》不足主要有:P1461)少数条目释义可商。2)编排体例方面比较乱,条与条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3)部分引文不够准确。987.王引之《经传释词》对汉语虚词的作用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P147一是认为在研究中应该区别虚词和实词。王氏提出,如果把虚词当作实词理解,就会导致词义不明,主张区别虚词、实词,是正确的。二是提出虚词主要起语法作用。三是提出虚词的解释要做到“揆之88.王引之《经传释词》所使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大体包括:P1481)排比结构相同的用例,概括出词语的含义。如要解释《诗经。终风》的“终风且暴”的“终”,王念孙把句式相同的文句“终温且惠”、“终且贫”等都收集排列一起,从而得出“终”与“既”同义的结论。2)利用文例来推敲含义。比如利用互文,解释“用”有“由”义,就是利用了《礼记。礼连》“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的材料。 3)借助注释家的训诂。如解释“用”有“由”义, 引用了《诗经》毛传的训释。4)因声求义。如王引之读《诗。{风。载驰》“众W且狂”的“众”为“终”,也即“既”义,就是使用了这一方法。 89.王引之《经传释词》的阙失:P1481)过于自信,动辄破字。2)原文可通,而辗转为训。3)义项分得太细而缺乏联系。90.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的几个优点:P150首先,《集释》汇集了前修时贤的虚词成果,一书发挥了多种书的效用,省去了读者的不少翻检之劳。其次,在采集诸家之长的同时,裴氏也对前人的失误作了纠正。再次,裴氏对一些虚词的解释有其独到之处,能发人所未发。91.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的缺点:P150一是研究方法陈旧,缺乏现代语法学观念。二是书中所释的虚词基本上都是单音词,很少解释相关的复音词。三是研究的范围局限在先秦两汉的典籍,而对后代的虚词全不注意。第四节
考据类训诂著作唐代是考据型笔记开始兴盛的时代。92.考据类训诂著作主要包括:P1521)颜之推的《颜氏家训》2)颜师古的《匡谬正俗》3)王观国的《学林》4)袁文的《瓮牖闲评》5)李治的《敬斋古今W》6)焦f的《焦氏笔乘》7)黄生的《字诂》、《义府》8)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9)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93.袁文《瓮牖闲评》的一些特点:P156其一,字词校释,每每独具见解,多有心得。其二,在考证训释的同时,对前人的误说多所纠正。其三,词义训释已能注意到唐宋语词。94.“高邮王氏四种”:是指由王念孙所著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和王引之所著的《经传释词》、《经义述闻》四种著作,又因为王氏父子是江苏高邮人,人们把四种著作合称为“高邮王氏四种”,它们代表了清代训诂学的最高成就。P16495.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两书的优点:P1641)考释词语,多揭古义。2)因声求义,不限形体。3)校勘精确,颇多发明。4)明辨句读,纠正误解。5)善于发凡起例,总结规律。第六章
训诂的条例和术语96.训诂的术语:是指前人在训诂实践中创造使用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有关训诂方式、解说类型和训释字词的习惯用语。P16997.训诂方式的术语:指形训、声(音)训、义训。P16910第一节
关于训诂方式的术语98.形训:通过分析汉字字形的方法来解释字义,就是形训。这是根据汉字形体构造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训诂方式。汉字是表意文字,最原始的汉字是按照字义绘形的。形训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P17099.形训有很多局限,现今运用形训来释义,必须注意几个问题:P170一是分析字形,应该依据文字的早期写法,以现今而言,首先应该依据甲骨文、金文,再参照《说文》。二是分析形体要注意区别字义和词义。字义、词义有相一致的,如基本词汇中的山、水、日、月等,字义就是词的本义。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词义引申、文字假借,字义和词义就会出现不一致了。100.声训:从语词的声音方面推求词的来源,就是声训。也称音训。这种训诂方式的起源也在先秦时代。P172101.声训的弊病:P175首先,声训作为一种方法,是有严重缺陷的。正如王力所指出的那样,“声训作为一个学术体系,是必须批判的,因为声音和意义的自然联系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从总体上看,也确实如此,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并不存在着本质上的必然联系。其次,使用声训来训释词义,必须依据古音,切忌以今度古,根据今音想当然地侈谈音转、通假,这是不严肃、不科学的。再次,对形声字声旁表意作用要作具体分析,无限夸大声旁表意的作用或者简单地加以否定,都走向了极端。102.义训的相关条例:1)从释义的类型看:A常见的是同义词相训。包括:有用同义词来解释同义词的、有用同义词互相训释的(互训)、有用几个同义词层层转训的(递训)B也有相反为义的,通称“反训”。2)从释义的方式看:A有用辨析或比较的方式来训释词义的B有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训释的(义界)C有描述事物的形状或指明类属的。 103.“反训”:所谓“反训”,就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正反两个义项,如“贷”有“借出”义又有“借入”义。最早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加以揭示的,是晋代郭璞。P177104.由于“反训”这个术语本身不够科学,容易引起误解,因此有些学者取消“反训”,对这个你是怎样看的?P178我认为:1)古代汉语中确实有一部分同时具有相反两义的词,这反映了古人朴素的辩证观念和复杂的民族审美心理;但把反训当作训诂方式或训释原则是不够妥当的,“反训”的提法也有待于改进。2)讲反训要剔除许多似是而非的例子,反训的范围应该严格限定。如郭璞提到的一些词,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反训词。3)反训同时具有正反两个意义,就语言运用而言,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有时会造成不必要的混淆。第二节
具体的训释术语105. 具体的训释术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组:1)某,某也2)曰、为、谓、谓之3)谓、言4)犹、亦5)之言、之为言6)貌7)属、别8)辞、词、语助9)读曰、读为;读如、读若10)破、破字、破读、读破;如字11)当作、当为12)或曰、或说;一曰、一说、一云13)浑言(统言、通言)、析言(别词)、散言、对言、散文、对文14)衍文、脱文、倒文、错简、误文、形讹、坏字15)一作、或作、又作、本亦作、本或作。P180106. 犹、亦:训释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被释词都处于术语的前面,释词和被释词之间有着同义、近义或某种对应的关系。P183107. 貌: 训释术语,通常放在形容词、动词等之后,用来说明人或事物一定性质或状态。
11被释词处于术语的前面。P184108. 之言、之为言:训释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采取的是声训的方法,也就是说,被释词和释词之间,必然具有音近或音同的关系。P184109. 或曰、或说;一曰、一说、一云:这是一组列举不同说法的术语。训诂学家在解释字词或文句的含义时,在作出一种解释后,有时还会举出另外的一种解释,以给读者提供参考。这时就使用这组术语。P189110.“浑言”:所谓“浑言”,是指笼统地说,着眼于近义词之间的共同性,忽略其不同点;“浑言”又称“统言”、“通言”、“散言”、“散文”。P190111.“析言”:所谓“析言”是分开来说,是指近义词同中有异,着重强调其异的一面。“析言”又称“别词”、“对言”、“对文”。P190 112.“衍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来的文字,也叫“羡文”、“衍字”,也可单称“衍”。P19199.“脱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丢失的文字,也叫夺文、阙文。P192113.“倒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词语的次序颠倒了,也说转写误倒等,加以改正常说已乙、乙正。P192114.“错简”:本指竹简前后次序错乱。古籍以竹简按次序串联编成,因编绳断绝等原因而使竹简前后次序错乱,造成文意隔绝不通。后用来泛称古籍中文字颠倒错乱。P192 115.误文、形讹、坏字:误文,就是误字。形讹,也叫字误、形误、形近而误,指两个字因形体相近而误。坏字,也是指形近之误。或称“字坏”。P193第七章
考释词义的方法116.考释词义(释义)的方法主要有:P1961)审辨字形。包含了以形索义、勘正文字两方面内容。2)因声求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明辨假借;二是根据声近原则,从一个词族中认识词义,探求词源。3)依据古训。4)排比用例。5)考察文例。6)方言佐证。117.“以形索义”:通常指根据古文字的形体来考索上古字义。它实际上就是从传统训诂学采用的“形训”这一训释方式演变而来。另一方面则是指根据俗文字字形的写法,辨识、考索中古以后方俗口语词的含义。P196118:陆宗达、王宁提出在运用“以形索义”方法时,必须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匡谬:参照前代的金文、甲骨文,同代的训诂专书,后代的字书、韵书,将《说文》关于字形说解的谬误之处改正,求得原始笔意的真相。2)离析:将同源通用字和同音借用字按其与意义贴切的字形离析开来。3)归纳:将异体字、广义分形字的不同字形加以归纳综合,以便从多方面了解形义的发展。4)追溯:遵循词义发展的线索,由孳乳字追溯至发源字,由引申义追溯至本义。5)核证:探求字义不能只凭字形附会,必须核证文献语言,做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使形义的统一关系反映无误。P196 119.“古训”:所谓古训,是指古代的注释和字典辞书。P202120.运用依据古训的考释方法,必须注意几个问题:P203一是对古训、旧注要认真研究,注意分清是与非。二是在古训的基础之上,还应该搜集其他证据,特别是和所释词相同的例证。单文孤证,终究是缺乏说服力的。三是从字典辞书查到古训后,应尽可能地查核原文。使用《康熙字典》、《经籍馔诂》一类的书不必说,就是使用当今出版的工具书,这个环节也是不能省的。121.“排比用例”:所谓排比用例,也就是把出现同样方法的词语例证收集起来,排比、归纳出其意思和用法。P20512122.具体来说,在训释词义方面比较重要的文例有:1)连文例2)对文例3)异文例4)用词惯例5)行文通例。P207123.“同义连文”: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单音节的同义词组成的并列关系的双音节词语或多音节词语。例如《国语。齐语》:“男女不淫,牛马选具。”其中的“选具”就是同义连文,都是指齐备义。P207 124.“偏义连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偏义复词”,这类复音词通常由反义或近义的两个词素组成,但其中只有一个词素表义,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例如在古汉语书中出现的“爱憎”、“公姥”就是偏义连文。P208125.对文:所谓对文,是指处在平行的相同结构中位置相对应的两个词,它们往往具有同义、近义或反义的关系。P208126.异文:所谓异文,是指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同一件事的不同记载,文字上有差异。P209第八章
学习研究训诂学的原则127.学习、研究训诂学的重要原则主要有:P2161)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注重语言的社会性。2)要有历史的、发展的观点。3)要了解所释作品,掌握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4)词义训释力求平实,注重科学性。128.具体到词义训释方面,要做到“务平实,忌好奇”,应该注意以下三点:P2271)原文可通,慎立新解。如果原说可通,而要提出新解的话,应该谨慎从事。2)原文可通,慎言通假。学者们利用通假纠正了许多错误,但不要把通假当作立说的灵丹妙药。3)原文可通,慎作校改。作为校勘的原则,首先应该尊重原文,原文可通而根据不充分时,慎作改动。第九章
训诂学的继承与发展129.训诂学的历史怎么样来划分?P2311)从汉代到清代,属于传统训诂学时期。2)近代以来至建国前,可以看作是从传统训诂学向现代训诂学过渡的时期。3)从建国以后,步入了现代训诂学时期。130.以清代为例,说说传统训诂学的成就和特色:P2321)对音义关系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从早期的“声训”,到晋人首创至宋代成熟的“右文说”,再到“声近义通”,再到清代乾嘉大师的“因声求义”理论,就是正确认识的体现。2)学风、态度严谨求实。特别是清代的学者,一些名家的著作,都是采用了“十年磨一剑”的方式,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经历十年乃至数十年方才问世,如王念孙写《广雅疏证》用了近十年,邵晋涵写《尔雅正义》用了二十年,郝懿行写《尔雅义疏》用了三十年,等等。其谨严的风气于此可见。3)善于创通义例,总结规律。清代学者注重方法论,善于发明义例,总结规律,并将其运用到训诂校释中去。4)训释精当而富有成果,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131.以清代学者为例,探讨其在训诂学研究方面的一些特点:P238一是初步有了字和词的概念,在训释中加以区分。二是对词的本义、引申义的关系比较注意,在著作中经常予以指明。三是注意同义词或近义词中的同和别,对同中有异的词语的辨别十分出色。四是具有一定的语法观念,对许多语法现象和虚词的研究及阐释都很出色。13132.传统训诂学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P2421)主要为解经服务,研究范围过于狭窄。2)只重应用,缺乏理论上的探讨和总结。3) 释义有随文生义、轻言通假的弊病。4)校勘有失之拘泥、过于相信类书等问题。133.陆宗达、王宁总结章太炎更新训诂学的内容和方法的主张有三点:P248第一,将音、形结合,互相参照,共同作为解义的工具。同时又以词义的探讨为出发点,进一步推动文字、音韵之学的发展。第二,从文字推出语词,将书面语与口语结合,文献语言与当代方言结合,开展新的词义学和方言词汇学的研究。第三,仍用形、音、义结合的原则探求由旧词派生新词的规律,也就是把汉语语源的研究科学化。 134.“章黄”:“章”指的是章太炎,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兼学者,受业于俞樾,精通文字训诂之学。“黄”指的是黄侃,他师事章太炎,在音韵学、训诂学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后与其师并称为“章黄”。P250135.黄侃在训诂学上的主要贡献是:P251第一,对训诂和训诂学作了著名的界定,人称“黄氏界说”。第二,提出了互训、义界、推因这三种训诂方式。这比章太炎的“直训”、“语根”、“界说”更为明晰科学,故为后人所接受。第三,为初学者指点学习训诂学的门径,把《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列为“十种小学根柢书”予以介绍,并指出,“此十书中,以前六书为主,后四书为宾”。136.王力提出了“新训诂学”的主张,新在哪里呢?P256何九盈把它概括为六个方面:首先,研究语义,要有历史的观点。王力指出,前人讲字的本义和引申假借,固然也是追究字义的来源及其演变,但他们只重视汉代以前的材料,汉代以后很少道及。新训诂学首先应该矫正这个毛病,把语言的历史的每一个时代看作有同等的价值。其次,关于词义演变,旧训诂学只限于讲本义、引申义,王力则引进“西洋旧说”,用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方式加以说明。此外,他还指出必须注意忌讳法。第三,旧训诂学比较重视语音和语义的关系,但对语法和语义的关系则很少有人注意。王力指出,语法可以证明语义,对语法的不同理解会影响到语义的解释。第四,研究语义的产生及其演变,应该突破字形的束缚。有些字,形虽不古,而意义则很古,如“糖”字。有些字,形很古,但意义不古,如“抢”字。第五,从历史上观察语义的变迁,应该具有明锐的眼光,不忽略任何细微的变化。有时候,我们只须利用前人所收集的资料,另换一副头脑去研究它,就可以有许多收获。 第六,语义研究应该与文化史相结合,一切的语言史都可认为文化史的一部分,而语义的历史又是语言史的一部分。从历史上去观察语义的变迁,然后训诂学才有新的价值。 137.近代训诂学采取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P2571)采取了地下出土材料和传世文献相参证的研究方法。 2)采取语言学、考古学、民俗学三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138.“二重证据法”:由近代学术大师王国维提出,即在训诂学研究方面用地下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相验证的方法。P258139.“旷世之作”:指的是由王国维所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两本著作,它们都以卜辞证史,补正了史书的阙失,被誉为“旷世之作”。P25814140.现当代训诂学取得了比较快的发展,这些发展表现在:P2611)吸收、借鉴当代语言学理论,对训诂学作理论上的总结和研究,力图弥补纠正传统训诂学的缺陷。2)引进现代西方语言学理论,对词义演变规律作更为周密、科学的分析和探讨。3)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材料考释词义,并以此来解决传统训诂学所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对传统的说法有所订正。4)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范围,扩大了研究领域。近代汉语、中古汉语研究的崛起,反映了这一领域的新气象。5)实用性不断增强,为培养专门研究人才或从事古文献学、古籍整理、出版和辞典编纂等专业工作者提供帮助和参考。141.洪诚《训诂学》的优点:P262一是能够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传统训诂学的得失作实事求是的评判和分析。 二是具有语言发展的历史观点,能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来考察词义特别是常用词词义的演变。三是具有深刻的现代语法学观点。142.洪诚总结清人在训诂学上的三大贡献是:P2621)从文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搜罗故训,订正汉唐训诂的遗失,为后人积累丰富的资料。2)发明古音,寻求音义通转的法则;破除历古以来字形的束缚,直接从语言角度研究词义转变分化的情况。这样就使训诂学走向科学的领域。3)提出“比例而知,触类长之”的综合比较方法,对后人有很大的启示。143.洪诚总结清人在训诂学上的缺点:P2621)训诂学为经学的附庸。他们尽力做注释疏证,把精思所得的见解变成凡例分散在经书注释中,没有写成系统的理论专著。2)依声破字是合理的训诂法,但是滥用通转,附会穿鉴,是王氏以后训诂的通病。3)清代几个杰出的小学家懂得语义有古今之变,具有历史观点,但由于厚古薄今,轻视唐以后的轻词俗语,不去作系统研究,虽有不少人积累了资料,但作为语言史的研究是没有的。144.“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P264145.词义沾染:是指不同的词由于处在同一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而发生的词义上的相互渗透。这种渗透可能导致一方或双方增加新的义项或词义的完全改变。P267146.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的特色:P272首先是取材广泛。作者采撷资料的范围很广,上起先秦,下迄现代,尤其是书中广泛征引六朝、唐宋以来的作品特别是白话作品为证,证据充分,结论可信。其次是研究精深。作者考释一个词语,必定作横的、纵的系联,把许多口语词的来龙去脉考证得清清楚楚,做到了“揆之第三是方法科学。本书作者采用了传统语言学的许多研究方法,尤其是打破文字的束缚,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训释字词,创获很多。另一方面,作者也具有现代语言学观点,释义时注意了词义的概括性特点,避免随文生义,在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面较前人更胜一筹。
上一篇: 下一篇: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版毛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