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周浦镇镇杨洁女子中学还在吗?

傅雷的上海住所
傅雷先生在上海的居住地主要有三处。第一处在今南汇区航头镇王楼村五组的傅家宅(以前属于周浦镇渔潭乡西傅家宅)。现存一幢长约50公尺的瓦平房,坐北朝南,灰墙黑瓦,屋檐上翘,屋脊西头如停驻的一对飞鸟;檐高约有1.5公尺,房如一条平卧的乌龙;房前有一条大河,哗哗的流水是当时闭塞的农村和外部世界联系的纽带;过去土泥路很狭小,现在沿河岸筑起了宽阔的水泥路,可说是简易公路了。房屋的后院都荒废了,只留下几间破房烂屋,梁折柱斜,摇摇欲坠了;还留下一片断墙残壁杂树细竹。据老人回忆,后院过去是规模恢宏的两层楼房。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大户人家的宅院。 &&&&日,傅雷先生就诞生在这里。傅家老宅外有“南汇区不可移动文物登记保护单位”的大理石牌子。我希望这里能和附近的浦东新区、江苏木椟、浙江南浔等地的名宅一样,按原貌垫高重建。 &&&&第二处故居在南汇区周浦镇东大街60号。这是一间砌有高高的平顶马鞍山墙的古色古香的瓦平房的西厢房。门是朝西开的,门口挂有“南汇区文化保护单位”的大理石牌子。房顶上开有一个“老虎天窗”,向外可打开一片天地。 &&&&据载,1912年,傅雷四岁时,其父傅鹏飞任教于周浦镇杨洁女子中学,不幸被土豪劣绅诬陷,入狱三个月,得了肺痨病。出狱后含冤病故,年仅24岁。母亲李欲振守寡后,为了教子成龙,报仇雪恨,就携全家从闭塞、落后的农村,搬到了较为开化的周浦镇。找到的是一间据说常常闹鬼的房子,但母子俩不怕,便在这里住下了。安顿好后,傅母想得最多的是儿子的教育问题。傅母不识字,在乡下是请账房先生教儿识字的,到1915年傅雷七岁时,在周浦镇请了当时的老贡生傅鹤亭教读“四书”和“五经”。这些书为小傅雷打下了坚实的古汉语基础。 &&&&应该说,傅雷先生所受的教育是古今结合,中西兼顾的。他在上海读过小学又读中学,后在母亲的督促下自费留学法国,并游历了好几个国家。他逐渐成为一位精通文学、美术、音乐、艺术批评和多种外语的大文化人。 &&&&今天,周浦的傅雷故居已经在拆迁区,周围已造起了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据了解,南汇区有关领导已和开发商开过几次会,研究改建和修缮的方案。我们希望它成为上海地区第一个“傅雷博物馆”。 &&&&第三处故居在上海市江苏路284弄5号。这是傅雷先生从日至日的居住地。这是一座三层楼的花园小洋房,朝南,黄墙红瓦,西式门窗,周围有花园围墙,整个建筑显得华贵、典雅、幽静。门牌号在房屋东北边,门口有“优秀历史建筑”的牌证,但不见“傅雷故居”的牌证,据说在住房的门口有。此幢小洋房分东西两半,5号门牌是东边一半,就是傅雷先生的故居;西边一半是7号。现在,此幢房子都住有居民。 &&&&这里是傅雷先生住得最长的地方,也是他取得成就最多的地方,他在这里翻译(包括重译)过34部世界名著,其中就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加上一些名人传记,共计五百万言。还有几十万字的“家书”。他都是在这里用毛笔以蝇头小楷,一丝不苟地“爬格子”爬出来的。这里是傅雷先生和夫人相濡以沫的地方。长子傅聪在这里成了钢琴家,小儿子成了外语人才――而今已是中学外语特级教师,业余作家。这里也是他经历了1957年被错划右派而受到折磨的地方。1966年“文革”开始后,傅雷先生就在这里,和太太一起离开了人世。傅雷先生仅活了58岁,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他却毅然弃世而去。 &&&&面对这幢小洋楼,我思绪翻涌。江苏路在扩展、拓宽,隆隆的钻机声和推土机声正在不远处轰响。这就预示着这座建筑的修缮和开放,也将为期不远了吧。
电话:010-人人网-抱歉,没有找到该网页
你输入的网址可能不正确,或者该网页不存在。&或者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张爱玲(日-日),本名张煐,后因入学需要,母亲黄逸梵(又名黄素琼)以英文名Eileen译音,易名爱玲。华文现代作家。上海沦陷时期,陆续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动上海文坛。1952年离开中国大陆,其后赴美。在美国期间翻译了清代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韩邦庆所著),又写了文学评论《红楼梦魇》。张爱玲一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漂泊于上海、香港、天津、美国各地。  1924年,4岁的张爱玲进入私塾学习。  1930年,张煐被改名为张爱玲,这是为了上中学报名方便。  1931年,张爱玲进入上海白利南路(今长宁路1187号)美国圣公会所办的贵族学校圣玛利亚女中就读。并且开始阅读红楼梦。  1939年,她获得伦敦大学的奖学金,准备前往留学,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改入香港大学文学院。  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到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  1942年,张爱玲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上海。她就读于圣约翰大学,但是两个月后就因为经济窘困辍学,这时她选择从事文学创作为生。
楼主发言:79次 发图:50张
    林徽因(日-日)  林徽因出生于中国浙江杭州,祖籍福建福州。 1916年于培华女子中学读书。  1920年和父亲林长民一起赴伦敦生活,开始对建筑感兴趣,并鼓励未婚夫梁思成学习建筑。同年10月,与徐志摩初次相遇。  1924年和未婚夫梁思成一起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由于当时建筑系不招收女生,只得到美术学士学位。但毕业时获得优异成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象;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冰心(日-日),中国作家,福建省长乐人,原名谢婉莹,晚年被尊称为“文坛祖母”。  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   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美国公理会创办)。  1918年入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开始向往成为医生,后受“五四”影响,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运动,此期间著有小说《斯人独憔悴》、诗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说《超人》。  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  1922年出版了诗集《春水》。  1923年由燕京大学(由协和女子大学等教会学校合并而成)毕业后,到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学院(宋美龄也毕业于该校)攻读英国文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是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品。  1926年获学士学位后回国后,冰心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  往事(二)  她是翩翩的乳燕,  横海飘游,月明风紧,  不敢停留——在她频频回顾的  飞翔里  总带着乡愁!
    刘和珍()女,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曾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她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反动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为之写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刘和珍出生于贫民,自小养成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德。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   1921年,刘和珍继续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公开宣战,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女师很快掀起剪发高潮,三两天内剪发者不下百人,学校当局认为她"首倡剪发,有伤风化”,被勒令退学。同年冬,刘和珍等人在南昌发起组织了进步团体“觉社”,并主编《时代文化》月刊和《女师周刊》。[1]  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学习期间。。。。。。
    宋美龄( -
),女,中华民国前第一夫人、蒋介石的第四任妻子。与宋蔼龄、宋庆龄并称为宋氏三姐妹,父亲为富商宋嘉澍。凭借孔、宋家族的强力支援与美国留学背景,活跃于政治、外交等领域,对近代中国历史与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美龄晚年长期定居美国,于北京时间日在美国逝世,享年106岁。   1899年生于上海,幼年在家学英文。1910年去美国,后在威斯理女子大学就读。回国后,参加基督教女子青年会活动。曾在电影审查委员会、童工委员会任职。1927年12月在上海同蒋介石结婚,后广泛参加社交、政治活动,并担任一些妇女团体、儿童福利团体的领导职务。
    陆小曼幼时是在上海幼稚园度过的。6岁随母赴京依父度日,7岁(1910年)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9岁到14岁在北京女子中学读书。15岁那年,陆小曼转入北京圣心学堂,同年,陆定还专门为她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陆小曼生性聪慧,又肯勤奋学习,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还能弹钢琴,长于绘油画。学生时代的陆小曼,不仅才能出众,美丽也含苞欲放,初露魅力。她有上海姑娘 的聪明活泼,又有北京姑娘的秀丽端庄。在学校里,大家都称她为“皇后”。她每次到剧院观戏或到中央公园游园时,外国和中国大学生往往前后数十人,或给她拎包,或为她持外衣,而她则高傲之极,对那些人不屑一顾。
  除了刘和珍,其他的大家都懂
    林黛,-,演员。  1934年生于南宁。曾就读于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1949年随父程思远移居香港,在香港莱顿书院及新亚书院肄业。1950年入长城影片公司。
    江青,,1914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东关街,取名“李淑蒙”或“李进孩”。1921年夏,入小学时,取学名“李云鹤”。1926年因与老师冲突,被学校开除。同年,父亲李德文病故,母亲带她到天津投奔姐夫王克铭(奉军军官)。曾在天津英美烟草公司烟厂当了三个月的童工。  1929年夏,15岁的李云鹤进入济南赵太侔任校长的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了一年戏剧。   1931年7月—1933年4月,李云鹤在私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工作(当时梁实秋为馆长)。。。。。。
  全中国几亿妇女,你举出的这些占百分之几  
    秦怡(——)女,中国著名演员、艺术家。日获得第18届金鸡百花终生成就奖。日正值其演艺70周年之际,88岁高龄的她已经接拍了下一部作品。   秦怡,1938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肄业后去武汉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同年至重庆,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实习演员,在影片《好丈夫》中扮演角色,。。。。。。
  宋美龄就不要提了,她最出名的就是高喊美帝为毛不向大陆扔原子弹了大陆
    蒋碧微()女,江苏宜兴人,一作碧薇,原名堂珍,字书楣,早年随父蒋梅笙到上海,1917年冲破封建礼教,与徐悲鸿结合后赴日,又去法国。  13岁就由父母做主,和苏州查家公子查紫含订下了婚约。徐悲鸿早年曾与蒋碧薇的伯父蒋兆兰和姐夫程伯威同在宜兴女子学校教书,由此建立了同蒋家的联系,深得蒋碧薇父母的喜爱。他对蒋碧薇一见钟情,成了蒋家的常客以后,便如痴如迷地恋上了她。蒋碧薇也为徐悲鸿的气质和性格所吸引。但作为一个订了亲的女子,除了慨叹“恨不相逢未嫁时”,只能是闺阁饮泪。这一年,传来查紫含在考试中企图作弊的消息,待嫁闺中的蒋碧薇想到自己将托付终生的夫君如此没有出息,痛苦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接受了徐悲鸿的安排,于1917年一起私奔东渡,去了日本,这一大胆的举动给蒋家带来极大的麻烦,但是最终还是原谅了他们。一对如愿以偿的恋人在兴奋和喜悦中开始了美满生活。  远赴日本、法国   博爱丸徐徐地驶出了黄浦江口,才出海,便碰上了恶劣的天气,由于晕船,我身体很虚弱,脑子里也是昏昏沉沉的。每每望着这个极其熟悉却又像是非常陌生的男人,内心既有喜悦,也有如梦似幻的感觉。我经常问自己,这一切,是真实的吗?   日本的印刷术优美精良,出版的艺术书籍相当丰富,还有许多仿印的原画,都是徐先生视为至宝的,他经常到各书店去浏览观赏,碰到合意的便毫不考虑地买下来。在东京住了半年,带来的两千块钱很快就要用完了,再拖下去就得挨饿,于是我们只好在当年11月间,又从东京黯然地回到了上海。   徐先生再去拜见康有为,康先生建议,现在我们既不能启程赴法,最好先去一趟北平,看看能否弄到一个官费出国名额,两个人的生活可以过得宽裕些。于是,12月间我们又踏上了北行的航程。到北平后,徐先生拿了康有为先生的介绍信,辗转找到了当时的教育总长傅增湘,傅先生看了信,立刻答允,只要停战开航,他马上派遣徐先生以官费生的资格去法国留学。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傅增湘先生的帮助下,徐先生以官费生资格到巴黎,进了法国国立最高艺术学校。   ----摘自《蒋碧薇回忆录》
    梅娘,现代女作家,1920年生于海参崴,长于长春一个仕宦大家庭。本名孙嘉瑞,另有敏子、孙敏子、柳青娘、青娘、落霞等笔名,早年丧母,梅娘谐“没娘”之音。  梅娘,原名孙嘉瑞,汉族,祖籍山东省招远县。日出生在海参崴,在吉林省长春市长大。父亲名叫孙志远。梅娘11岁考入吉林省立女子中学,17岁出版中学时期习作集《小姐集》,随
梅娘  即赴日本求学,20岁出版《第二代》,其创作由单纯描写“小儿女的爱与憎”发展为“横透着大众的时代的气息”。
    苏青(1914年~1982年) 中国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是与张爱玲齐名的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浙江宁波人。  1933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外文系,后肄业移居上海。
    李丽华,原籍河北,1924年出生于上海。现定居美国的李丽华,一生共主演了140多部影片,这位时常被同时代影迷提起的高产女星,是中国影坛上一颗自始至终散发着耀眼光芒的明星。有影坛长青树之称。李丽华戏路很宽,能胜任各种角色,60年代她在邵氏主演《杨贵妃》,从此成为古装片的宠儿。随后《故都春梦》和《万古流芳》等片,更是多次创下票房的最高纪录,她的薪酬曾高达一部影片制作成本的三分之二。李丽华还是中国电影明星打入美国好莱坞和世界影坛的第一人。  李丽华  李丽华,原籍河北,京剧名伶李桂芳之女。十二岁移居北平,从师学京剧。十六岁入上海艺华影片公司,1940年因主演《三笑》而知名。后在艺华影片公司主演《千里送京娘》等十七部影片。
  楼主这个能说明什么????  中国还出了个武则天呢,你是不是说中国女人都能当皇帝????
    上官云珠(日-日),江苏江阴长泾镇人,上官云珠原名韦均荦、韦亚君,1938年5月到上海,为生计所迫,进何氏照相馆任职。1940年考取华光戏剧学校,首次在洪深的独幕剧《米》中登台亮相。不久,又进入新华影业公司的演员训练班。1941年,在艺华影业公司拍摄了她的处女作《玫瑰飘零》,从而走上银幕。
  我妈,38岁不识字。穷啊,这些人在牛逼于我等何干。  
  有几个好漂亮  最后这个上官云珠还是第一次看她照片
  49年后也没什么变化
    王映霞(年),女,中国浙江杭州人,当年“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一生中的两次婚事都轰动全城。1928年2月,她与郁达夫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举行婚礼,那一年,她20岁,郁达夫32岁。多年后离婚。日,与钟贤道在重庆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王映霞晚年回忆:“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1923年考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杭州女师人才辈出,王映霞是她们中的一位佼佼者。王映霞始知鲁迅、郭沫若,后来才知道郁达夫,对郁的文才十分倾倒。一次偶识,郁达夫深深迷恋了这位青春美丽的才女。经不住他的苦苦追求,于1928年两人结为伉俪,历12年风雨,最终于1940 年正式离婚。从相识相爱,到最终分手,王映霞与郁达夫的这段爱情纠葛曾在文坛上纷纷扬扬掀起过不小的风波,因而他们之间的这段交往,这段生活历程和情感历程也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而细致的再现了。
    梅志(.10.8),女,祖籍江苏武进,出生于江西南昌,本名屠玘华,又名屠琪(或屠棘),是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传记作家,胡风的夫人。   1933年毕业于上海培明女中。1932年在上海加入左联,从事宣传工作
  ,1933年与胡风结婚,协助他写作编辑,1944年在重庆加入中华全国抗敌文协,历任《七月》和《希望》杂志编辑,。。。
  就这几个和现在的失学儿童数量差不多!
    张兆和(),现代女作家。沈从文先生的妻子。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二部。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书》等。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师大二附中教师和《人民文学》编辑。
  请楼主到民国时期,到大街上找100个女人,看有多少个能识字读书的  再回到现在再试验一次  这是个概率问题。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人称李姐(1905年-1936年8月),爱国女诗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率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在与日寇殊死搏斗中为国捐躯。她是中国人民的好女儿,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留有著名诗篇,《滨江述怀》等,其后人俱为仁人志士,其故里四川宜宾有“赵一曼纪念馆”,有电影《赵一曼》、《我的母亲赵一曼》等。2010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后人作有大量纪念文章诗篇。  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1926年进入宜宾市女子中学(现宜宾市二中)读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
  首先1949年女人不能读书,TG可从来没说过。TG顶多说49年后妇女解放。至于,那些个女子嘛,真有才者有之,不过是卖国JY之流也有之。张氏爱玲不就是一个不知卖国耻的小资么?这才不成也罢吧。
  @板凳代言人 6楼
14:21:10  除了刘和珍,其他的大家都懂  -----------------------------  注意其中的中学字样,一个学校总不是专为一两个人开的吧?  另谢谢回复。
  楼主,傻逼,你算算人口比例、
  @jxmaxima1 9楼
14:33:29  全中国几亿妇女,你举出的这些占百分之几  -----------------------------  注意中学大学字样,中学大学,女中,女大,它们不同于私塾,是官办学校。
  我婆婆去年过世,享年一百零三岁,她识字,她的母亲在民国就是教师。  
  @yxlwic990 11楼
14:48:32  宋美龄就不要提了,她最出名的就是高喊美帝为毛不向大陆扔原子弹了大陆  -----------------------------  这个我听了也很气愤,我恨她。
  @whc楼
15:12:41  楼主这个能说明什么????  中国还出了个武则天呢,你是不是说中国女人都能当皇帝????  -----------------------------  我看了后沙发帖说没有新中国妇女就不能受教育,不能读书,不能在政府部门任职等等可笑的言论之后认为他简直是一派胡言。  在我看来,民国时期女子上学的很多,而且言论自由,她们的作品文字水平,语言功底远高于建国后。我一直搞不清这是为什么。尤其我看了一点点蒋碧薇回忆录,就觉得文字相当有内涵,底蕴十足,竟然有国学之风。
  哈哈又来宣传民国范了吧  还真念念不忘啊
  楼主:小妆懒 时间: 16:24:28  @whc楼
15:12:41  楼主这个能说明什么????  中国还出了个武则天呢,你是不是说中国女人都能当皇帝????  -----------------------------  我看了后沙发帖说没有新中国妇女就不能受教育,不能读书,不能在政府部门任职等等可笑的言论之后认为他简直是一派胡言。  在我看来,民国时期女子上学的很多,而且言论自由,她们的作品文字水平,语言功底远高于建国后。我一直搞不清这是为什么。尤其我看了一点点蒋碧薇回忆录,就觉得文字相当有内涵,底蕴十足,竟然有国学之风。  ==========================================  以前妇女能读书的必竟是极少数。  后什么的说的没错。
  @小黑块 18楼
15:19:05  我妈,38岁不识字。穷啊,这些人在牛逼于我等何干。  -----------------------------  38岁什么意思?哪年出生的?我没弄懂,望赐教。
  @芭茅林 21楼
15:22:37  49年后也没什么变化  -----------------------------  我觉得除了把汉字简化了,女人确实地位提高了,女性受教育这一块变化真说不上太大,甚至有倒退的嫌疑。
  @niefengwo 24楼
15:38:54  就这几个和现在的失学儿童数量差不多!  -----------------------------  这只是些名人而已,其他没名字的不能说不存在吧?  张爱玲的中学同班同学就有30多人,其中就她走文学道路,一个人出名了,难道其他人就不存在?
  凤毛麟角
  @芭茅林
15:22:37  49年后也没什么变化  -----------------------------  @小妆懒 38楼
16:29:09  我觉得除了把汉字简化了,女人确实地位提高了,女性受教育这一块变化真说不上太大,甚至有倒退的嫌疑。  -----------------------------  很好很强力的逻辑
  @朝阳天气不错呵 20楼
15:20:26  有几个好漂亮  最后这个上官云珠还是第一次看她照片  -----------------------------  O(∩_∩)O哈哈~
  @poiupoiuy1 26楼
15:43:32  请楼主到民国时期,到大街上找100个女人,看有多少个能识字读书的  再回到现在再试验一次  这是个概率问题。  -----------------------------  这个概率我不能乐观,但是应该一半是有的。
  @poiupoiuy1
15:43:32  请楼主到民国时期,到大街上找100个女人,看有多少个能识字读书的  再回到现在再试验一次  这是个概率问题。  -----------------------------  @小妆懒 43楼
16:37:51  这个概率我不能乐观,但是应该一半是有的。  -----------------------------  可能比你预计的少,大多数中国人在当时是种田的,这些人别说妇女,连一家之主都斗大的字认不得一箩筐,更遑论糟糠之妻了。  不然老毛还搞什么识字班啊?
  @chf楼
16:06:01  首先1949年女人不能读书,TG可从来没说过。TG顶多说49年后妇女解放。至于,那些个女子嘛,真有才者有之,不过是卖国JY之流也有之。张氏爱玲不就是一个不知卖国耻的小资么?这才不成也罢吧。  -----------------------------  我原先也那样认为,但是张爱玲实在名气太大,于是耐心看了《倾城之恋》和其他短篇,觉得叹为观止,尤其范柳原说穿着绿色雨衣的白流苏像一盒绿瓶装的药丸,只有这味药才能治他的相思,我顿时为之绝倒了。  当然现在的女作家也有很好的作品,我也都很钦佩,但不能否认民国时的女子真的很有才华很有抱负。
  @长空一鹤2012 30楼
16:14:29  楼主,傻逼,你算算人口比例、  -----------------------------  当时人口是4亿不到。
  四九年.全国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仅数万人.(一说十几万人.)女人能上大学的更少.那时年毕业生只有几千人.所以知识分子吃香.
    张可,()翻译家、戏剧学者,1919年出生于苏州一世家,其伯祖父是民国初年曾任大总统府秘书长的张一麐,祖父张一鹏曾任蔡锷秘书。父亲张伟如留美学化学归国,与蔡元培之子蔡无忌共事于上海商检局。  张可读暨南大学时,受教于李健吾、孙大雨等,18岁时即翻译出版了奥尼尔的剧本《早点前》,并接下来演出其中的主角。
  1949年之前,由于受传统观念的禁锢,女子受教育的程度远不如现在。
    蝴蝶剧照,生活照(10张)胡蝶()原名胡瑞华,1908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1924年考入上海电影学校第一期演员训练班。
蝴蝶  胡蝶从影近半个世纪,主演了百余部影片。她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为她赢得了三十年代初“电影皇后”的美称。她是中国早期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潘素 (),女,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的夫人,字慧素,江苏苏州人。早年习花鸟,中年转攻山水,晚年善金碧青绿山水及雪景山水。民国时期曾任北平美术分会理事,建国后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吉林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艺术顾问,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艺术顾问,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等职。   她父亲潘智合,是逊清名流潘世恩的后人。与张伯驹先生结婚时,潘素刚20岁。她自幼
  酷爱绘画,21岁时正式拜师学画。初从朱德箐习作花卉,后与老画家陶心如、祁景西、张梦嘉合作绘画。
  @朝阳天气不错呵
15:20:26  有几个好漂亮  最后这个上官云珠还是第一次看她照片  -----------------------------  @小妆懒 42楼
16:35:21  O(∩_∩)O哈哈~  -----------------------------  接着贴我在看  你一加符号我就把不准你是谁了
  看过来还是张兆和最温婉了。
    蒋英(12.02.05),浙江海宁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女声乐教育家和女高音歌唱家,蒋百里的三女儿,钱学森之妻。日上午11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2岁。   蒋英生于1919年9月,浙江海宁人,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著名钢琴家和歌唱家,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音域宽广优美。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和蒋左梅夫妇的三女,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表姐,大诗人徐志摩的表妹。“中国航天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夫人。儿子钱永刚、女儿钱永真。  蒋英自幼喜好音乐,1936年随父游欧洲,旅行意奥诸国,1937年进入德国柏林音乐大学研习,1941年毕业,随后获柏林德国大戏院之聘,数度演唱,并与德国留音片公司“德律风根”商订出版唱片十年之合同,但这时候德欧战争已发生,蒋英乃赴瑞士继续研究“和音学”。
  作者:baab998 时间: 16:53:45  1949年之前,由于受传统观念的禁锢,女子受教育的程度远不如现在。  =========================================  按比例,女子中能读书的只是极少数。
  楼主:小妆懒 时间: 16:37:51  @poiupoiuy1 26楼
15:43:32  请楼主到民国时期,到大街上找100个女人,看有多少个能识字读书的  再回到现在再试验一次  这是个概率问题。  -----------------------------  这个概率我不能乐观,但是应该一半是有的。  ============================================  楼主高估了。  按比例,女子中能读书的只是极少数。  也就近一成罢。  你想想,男人读不上书的大有人在,女人就不用提了。
  @你才是二球货 32楼
16:15:50  我婆婆去年过世,享年一百零三岁,她识字,她的母亲在民国就是教师。  -----------------------------  谢谢回复,谢谢证我清白,不是胡说。
  @碣石一客 47楼
16:49:43  四九年.全国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仅数万人.(一说十几万人.)女人能上大学的更少.那时年毕业生只有几千人.所以知识分子吃香.  -----------------------------  谢谢回复。几千也是人啊哈哈。当然现在大学教育是普及了,比以前自然好多了。
  苏小妹李清照  
    夏梦(日-)原名杨濛,江苏苏州人,生于上海。金庸梦中情人,香港著名电影演员及制片人。是50-60年代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公司首席女演员,香港公认西施演员,也是香港左翼电影的代表人物。   杨濛原籍苏州,日出生于上海。六岁参加《大陆报》举办的“上海儿童摄影比赛”,一举夺魁[来源请求] 。1947年,杨濛随家人迁居香港。杨濛与妹妹杨洁考进玛利诺修院学校继续求学。1949年,在学校英语剧《圣女贞德》中反串表演成功。
  @poiupoiuy1
15:43:32  请楼主到民国时期,到大街上找100个女人,看有多少个能识字读书的  再回到现在再试验一次  这是个概率问题。  -----------------------------  @小妆懒 43楼
16:37:51  这个概率我不能乐观,但是应该一半是有的。  -----------------------------  一半,你确定那是民国吗?民国的全部人口的识字率还不到20%,然后又一半的女人上过学,你当民国是众女轻男母系社会啊!下回说话别拍脑袋可以吗?  还有,没人说过民国绝对不许女人读书,连封建社会还有苏小小,柳如是这样的女人呢!
    周与良,女。教授,著名诗人翻译家穆旦之妻。安徽至德(今东至)人。  1946年毕业于辅仁大学生物系。  1949年、1952年先后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理科硕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芝加哥大学助理研究员。1949年12月在佛罗里达州与穆旦结婚。1953年回国。历任南开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微生物学会第四、五届常务理事,天津市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妇联第五届执委,九三学社第七、八届中央委员。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著有《真菌学》、《高级细菌遗传学》,译有《分子微生物学》。
  @小妆懒 4楼
14:14:59    宋美龄( -
),女,中华民国前第一夫人、蒋介石的第四任妻子。与宋蔼龄、宋庆龄并称为宋氏三姐妹,父亲为富商宋嘉澍。凭借孔、宋家族的强力支援与美国留学背景,活跃于政治、外交等领域,对近代中国历史与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美龄晚年长期定居美国,于北京时间日在美国逝世,享年106岁。  1899年生于上海,幼年在家学英文......  -----------------------------  03年逝世。。。  隔世的感觉啊
    杨绛,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  生于日,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女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芭茅林
15:22:37  49年后也没什么变化  -----------------------------  @小妆懒 38楼
16:29:09  我觉得除了把汉字简化了,女人确实地位提高了,女性受教育这一块变化真说不上太大,甚至有倒退的嫌疑。  -----------------------------  别扯淡,57年我父亲高考那年招生全国七万多,女生不超过三万,现在呢?  我外婆解二十年代就读蚕桑学校,那是家里有钱还开通的,同年龄段妇女识字率有多少?
  顺便问一个楼主,谁说四九年前女子不准读书的?
  拿几个名人来代表一个时代,是楼主傻还是那个时代只有这几个妇女同胞?
  @小妆懒 楼主你先问问你的奶奶,你的奶奶的同龄人,她们认得字吗?
  49年后也没什么变化  -----------------------------  @小妆懒 38楼
16:29:09  我觉得除了把汉字简化了,女人确实地位提高了,女性受教育这一块变化真说不上太大,甚至有倒退的嫌疑。  -----------------------------  别扯淡,57年我父亲高考那年招生全国七万多,女生不超过三万,现在呢?  我外婆解二十年代就读蚕桑学校,那是家里有钱还开通的,同年龄段妇女识字率有多少?============================================================================估计49后,城市好些,农村还是和过去一样,文革后的人要好些,这么说吧,60后70后,要比以前的人好,80hou90hou就更好
  @chf9999999
16:06:01  首先1949年女人不能读书,TG可从来没说过。TG顶多说49年后妇女解放。至于,那些个女子嘛,真有才者有之,不过是卖国JY之流也有之。张氏爱玲不就是一个不知卖国耻的小资么?这才不成也罢吧。  -----------------------------  @小妆懒 45楼
16:43:24  我原先也那样认为,但是张爱玲实在名气太大,于是耐心看了《倾城之恋》和其他短篇,觉得叹为观止,尤其范柳原说穿着绿色雨衣的白流苏像一盒绿瓶装的药丸,只有这味药才能治他的相思,我顿时为之绝倒了。  当然现在的女作家也有很好的作品,我也都很钦佩,但不能否认民国时的女子真的很有才华很有抱负。  -----------------------------  何为小资?精致而小气是为小资也。民国小资比较有代表性的男的徐志摩女的张爱玲。与真正的大才相比差的不是基础与天赋,而是胸怀。所么徐志摩译芳丹摩罗,朱自清译枫丹白露。徐志摩不认输又自以为是的又把佛罗伦萨译为翡冷翠,却依然无人采用。这就是胸中仅有己小资与胸怀天下的真正大才的区别与差距。
  我看了后沙发帖说没有新中国妇女就不能受教育,不能读书,不能在政府部门任职等等可笑的言论之后认为他简直是一派胡言。  在我看来,民国时期女子上学的很多,而且言论自由,她们的作品文字水平,语言功底远高于建国后。我一直搞不清这是为什么。尤其我看了一点点蒋碧薇回忆录,就觉得文字相当有内涵,底蕴十足,竟然有国学之风。  ==========================================  以前的人读过4年书字写得比现在的博士后还漂亮呢,无他,没电视没电脑没卡拉OK没动漫没电子游戏,没别的好搞不天天练毛笔字干嘛?现在的女生数学地理历史信息科技物理化学思品外语语文都要学,分配给语文科滴时间显然比民国女子少嘛,课外还得去练个跆拳道游泳,还得拉拉小提琴画画素描水粉之类的,有那么多时间玩文字游戏么?你一堆民国才女加起来,数理化搞不过俺去科大随便挑个理科女生。  挑几个贵族女子来说,有什么代表性?  普通女人数理化比别的国家普通男人还好,将来大有裨益,再过一代基本就可以看出来了,不信就放眼看吧。
  @ray99 66楼
17:37:24  顺便问一个楼主,谁说四九年前女子不准读书的?  -----------------------------  伟大的后沙月光。  
  @suzaku1020 68楼
18:17:06  @小妆懒
楼主你先问问你的奶奶,你的奶奶的同龄人,她们认得字吗?  -----------------------------  家人有43年出生是文盲的,65年出生是文盲的,68年出生初中毕业的。
  @芭茅林
15:22:37  49年后也没什么变化  -----------------------------  @小妆懒 38楼
16:29:09  我觉得除了把汉字简化了,女人确实地位提高了,女性受教育这一块变化真说不上太大,甚至有倒退的嫌疑。  -----------------------------  按照无才便是德的标准,建国后妇女教育的确倒退了
  后沙那句话明显是说错了,不过楼主说建国后妇女教育倒退了就错得比后沙离谱多了
  @poiupoiuy1
15:43:32  请楼主到民国时期,到大街上找100个女人,看有多少个能识字读书的  再回到现在再试验一次  这是个概率问题。  -----------------------------  @小妆懒
16:37:51  这个概率我不能乐观,但是应该一半是有的。  -----------------------------  @morningborn 61楼
17:17:59  一半,你确定那是民国吗?民国的全部人口的识字率还不到20%,然后又一半的女人上过学,你当民国是众女轻男母系社会啊!下回说话别拍脑袋可以吗?  还有,没人说过民国绝对不许女人读书,连封建社会还有苏小小,柳如是这样的女人呢!  -----------------------------  民国从1912年到1949, 你想把积累的文盲都算在民国头上吗?
  @Aaron_LC 75楼
18:58:37  后沙那句话明显是说错了,不过楼主说建国后妇女教育倒退了就错得比后沙离谱多了  -----------------------------  我的意思是1949年到1976年是倒退,从1977到现在是进步。
  @Aaron_LC
18:58:37  后沙那句话明显是说错了,不过楼主说建国后妇女教育倒退了就错得比后沙离谱多了  -----------------------------  @小妆懒 77楼
19:02:33  我的意思是1949年到1976年是倒退,从1977到现在是进步。  -----------------------------  那也不见得,57年之前还是进步的吧。  民国受教育女性基本都是富裕家庭出身。
  @poiupoiuy1
15:43:32  请楼主到民国时期,到大街上找100个女人,看有多少个能识字读书的  再回到现在再试验一次  这是个概率问题。  -----------------------------  @小妆懒
16:37:51  这个概率我不能乐观,但是应该一半是有的。  -----------------------------  @morningborn
17:17:59  一半,你确定那是民国吗?民国的全部人口的识字率还不到20%,然后又一半的女人上过学,你当民国是众女轻男母系社会啊!下回说话别拍脑袋可以吗?  还有,没人说过民国绝对不许女人读书,连封建社会还有苏小小,柳如是这样的女人呢!  -----------------------------  @小妆懒 76楼
18:59:44  民国从1912年到1949, 你想把积累的文盲都算在民国头上吗?  -----------------------------  那算GCD头上好了。
  @小妆懒   从古至今,中国就一直有很多成功的女士。  只是比例太低了。  只有现在女士们才在比例上超过了男士!
  @wang_80920 80楼
19:08:26  @小妆懒  从古至今,中国就一直有很多成功的女士。  只是比例太低了。  只有现在女士们才在比例上超过了男士!  -----------------------------  嗯。超过说不上,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男人还是主力。
    程季淑 (1901年-日),安徽绩溪人,程季淑出身名门。她的祖父曾官至直隶省大名府知府,父亲是家中长子,在北京经营笔墨店。  1921年秋天,梁实秋还在在清华读书,当时程季淑已从北京女高师毕业,在北京女子职业学校教书。她有个叫黄淑贞的同学,与梁家相识。黄淑贞觉得程季淑虽然比梁实秋年长两岁,按当年的风俗,还是相当般配的。。。
  谁告诉你的49年前女童不准读书?  49年前的中国,儿童入学率本来就很低,加上传统习惯的影响,女童入学率和识字率就更低了。  真正妇女解放是新中国完成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都是当时全国前五十望族里的千金好不好~
  楼主论点不值一驳,就连列举人名都弄不好。  真正读书成大才的,上面这些包括林徽因冰心神马的,还不如吴健雄呢。
    潘玉良(年),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  1921年考得官费赴法留学,先后进了里昂中法大学和国立美专,与徐悲鸿同学,  1923年又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潘玉良的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1929年,潘玉良归国后,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多次参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国画展。曾为张大千雕塑头像,又作王济远像等。潘女士为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人。
    1925年参加复校斗争的24位同学合影  21岁的淑女领导师大学潮,使段祺瑞等反动者以惨败而告终。当年,坚持斗争的刘和珍等24位学生事后在女师大门前合照了一张照片。如今我们看到这张照片的顶端,有鲁迅先生的题词“偕行”。
    杨荫榆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188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小名申官,1907年杨荫榆获公费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杨荫榆毕业回国后,受聘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同时兼任生物解剖教师。  1914年杨荫榆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监。1918杨荫榆赴美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的杨荫榆一度在上海教书,不久便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召至北京,于1924年2月她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石评梅()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张爱玲、萧红、石评梅)之一。  乳名心珠,学名汝璧。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此外,用过的笔名还有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等。山西省平定县城里人。石评梅之父石铭(又名鼎丞),系清末举人;石评梅之母,是父亲的续弦,均视其为掌上明珠。石评梅自幼便得家学滋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父亲为她发蒙,课之以“四书”、“诗经”。除家教外石评梅先后就读于太原师范附小、太原女子师范,成绩优异。除酷爱文学外,她还爱好书画、音乐和体育,是一位天资聪慧、多才多艺的女性。  1919年,“五四运动”将刚刚读完师范的石评梅召唤到古都北京。她原拟报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但由于那年国文系不招生,便改报体育系。在女高师读书期间,她结识了冯沅君、苏雪林等,并同庐隐、陆晶清等结为至交。在“五四”高潮的岁月里,她们常常一起开会、演讲、畅饮、赋诗,所谓“狂笑,高歌,长啸低泣,酒杯伴着诗集”,甚是浪漫。尽情分享着精神解放的快意。也正是在此“浪漫”中,她们闯入了文学的门槛。石评梅亦开始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以及她与陆晶清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其中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1923年秋天,石评梅在北京女高师毕业后,留校任该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国文、体育教员。其间与已有妻室的吴天放相恋,但由于对方已有妻室,她最终忍痛放弃这份爱情。也因为这份初恋让她备受打击,所以她久久拒绝高君宇的爱情。1925年3月,高君宇因过度劳累,一病不起,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高君宇的死,使评梅痛悔交加,自此,石评梅便常在孤寂凄苦中,前来高君宇墓畔,抱着墓碑悲悼泣诉。  日,评梅猝患脑膜炎,医治无效,于9月30日亦死于当年高君宇病逝的协和医院。她死后,友人们根据其生前曾表示的与高君宇“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愿望,将其尸骨葬在君宇墓畔。其祖籍地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建有石评梅纪念馆。
  从从前中国人的脸上,你能读到他们的美丽,善良与纯真。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  66年以后就没了,脸上剩下的只是苦大仇深。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
  这些人家世非富即贵。。。不是普通子女能比的。。
  @jxmaxima1
14:33:29  全中国几亿妇女,你举出的这些占百分之几  -----------------------------  @小妆懒 31楼
16:15:31  注意中学大学字样,中学大学,女中,女大,它们不同于私塾,是官办学校。  -----------------------------  答非所问
  @牛皮联合通讯社 91楼
19:53:50  从从前中国人的脸上,你能读到他们的美丽,善良与纯真。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  66年以后就没了,脸上剩下的只是苦大仇深。    -----------------------------  第一:摆拍  第二:地主婆
  不知道lz是怎么想的,挑出来的人都是特例,解放前,全国平均每100个女人里能有几个识字的呢?大家名媛,从哪个朝代都见识不低,找这群人出来是没法证明普通城市和农村的普罗大众的,当年能留照片的,就已经很不错了,能找到记录的,更是人中龙凤,跟现在是没法比较的了。。。。
  @牛皮联合通讯社 91楼
19:53:50  从从前中国人的脸上,你能读到他们的美丽,善良与纯真。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  66年以后就没了,脸上剩下的只是苦大仇深。  -----------------------------  对的,牛皮提醒我了,这个笑容就是从1966年开始没的。  另,得国关名人光顾留言,不胜荣幸之至。O(∩_∩)O~
  @轻抛浮名 86楼
19:20:26  楼主论点不值一驳,就连列举人名都弄不好。  真正读书成大才的,上面这些包括林徽因冰心神马的,还不如吴健雄呢。  -----------------------------  对了,吴健雄。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浦镇小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