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株临床诊断是什么意思思

中草药对MRSA临床株的抑菌作用研究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评价文档:
&购买后可评价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中草药对MRSA临床株的抑菌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中​草​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临​床​株​的​抑​茵​作​用​。​探​讨​M​R​S​A​感​染​的​治​疗​措​施​。​[​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标​准​。​采​用​苯​唑​西​林​一​琼​脂​稀​释​法​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m​e​c​A​基​因​两​种​方​法​。​鉴​定​M​R​S​A​临​床​株​;​将种​中​草​药​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水​煎​液​。​用​二​倍​微​孔​稀​释​法​测​定​对​M​R​.​s​A​临​床​株​的​最​低​抑​茵​浓​度​(​M​I​C​)​。​[​结​果​]​经​鉴​定​所​用​的​临​床​分​离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定量PCR与基因表达分析MGB Eclipse探针系统
已有 4675 次阅读
|个人分类:
&&&&MGB-Eclipse探针系统是新一代用于定量PCR检测的探针和引物技术。综合Epoch Biosciences MGB技术,Eclipse暗粹灭剂,专利的修饰碱基(Super G, Super A 和Super T)以及MGB Eclipse设计软件(图1)提供易用,高效的实验可能。另外通过扩展其适应性为疑难测序设计探针和引物。使研究者以此开发出新的方法去检测用其它定量PCR化学无法完成的检测。组成MGB化合物修饰化 Super G Super A 和Super TEclipse暗粹灭剂MGB Eclipse设计软件
特点和优点* MGB技术:通过稳定杂交MGB Eclipse探针与模板二聚体,使得设计更短及更高退火温度的探针成为可能,为研究者提供为一些受限区域设计探针及引物的可能性(图2)* 疑难测序方法:通过掺入修饰化Super A Super T和Super G碱基,可克服为富含A、T或G目标区域设计探针和引物的困难,进一步扩展富含疑难序列病原体的检测范围。* MGB Eclipse设计软件,影响定量PCR探针和引物设计的专利,包括物异性地使用MGB技术和修饰化碱基,可通
图1.MGB重叠探针组成,MGB Eclipse 设计软件将修饰碱基掺入探针和引物中。指示染料(F)位于探针3&端,MGB Eclipse暗粹灭剂位于5&端。
过易用和网络化设计的软件来完成。* 减低背景,Eclipse暗粹灭剂比常用自体荧光粹灭剂能更好扣减背景,如TAMRA和DABCYL。* 兼容化学,MGB Eclipse 探针系统可用在任一定量PCR仪上进行定量PCR检测,并可采用任何PCR或定量PCR酶和试剂系统。* 无探针降解,因为MGB Eclipse 探针无需5&-核酸酶降解将指示染料从粹灭剂上置换下来。因此诸如裂解曲线等后PCR分析就可以进行了。使得研究者可进行差异筛选。
图2.所示MGB Eclipse探针系统作用原理,每一个PCR循环包含三个步骤,在初始阶段,MGB Eclipse探针由于其疏水性而在变性温度下显现随机螺旋状,指示染料上的荧光由于靠近Eclipse暗粹灭剂而被粹灭。在退火阶段,MGB卷曲回适当的状态从而有利于形成探针,模板二聚体而进行杂交,另外,Eclipse暗粹灭剂与指示染料分开,释放出荧光素,退火之后,MGB探针在引物延伸阶段从模板上解离下来,从而使引物延伸更有效的进行。
图3.B.anthracix和B.ereus差异检测。所用引物和探针序列:引物1:A*G.A*GCT*T*ACT*T*GT*GT*C,引物2:T*T*C ACC AGT*T*T*C TGG ATC,B.anthracix染色体标记探针(左):MGB-AGC GCT* AT*G AT*T*T*AG-TETTM,B.cereus 染色体探针(右):MGB-AGC GCT*ACG AT*T*T*AG-FANTM.深绿是合成对照,黑色为B.anthracis菌株。红色代表B.anthracis阳性样品,黄色、蓝色、洋红为B.anthracis阴性样品,下划线并带&*&的碱基为渗入的Supcr A或Super T.
* 无探针降解,因为MGB Eclipse 探针无需5&-核酸酶降解将指示染料从粹灭剂上置换下来。因此诸如裂解曲线等后PCR分析就可以进行了。使得研究者可进行差异筛选。 疑难序列检测&&&&图为许多已知病原菌的基因组富含AT区域,因此使得为不同的菌体设计所需的探针和引物变得很复杂。MGB Eclipse探针系统提供有效定量PCR化学技术。检测高度毒性的B.anthracis 可依据与之高度相关而相对低毒性的
B.cereus的差异比较。这二株菌的基因组是高度保守的,使得在AT富含区附近设计探针诱发单碱基突变从而将这二株菌分开的可能性降低。然而,当使用Super A和Super T可为AT富含区设计探针和引物从而检测出这二株菌的差异。
图4.单一探针对二株HHV6的裂解(解吸附曲线)分析,MGB Eclipse探针序列:5&-M6B-Q-CGTCACACCCCGAAAT-FAM-3&。经过一个从45℃-85℃温度范围的连续PCR过程后的数据采集。
图5.用MGB Eclipse探针系统进行定量PCR检测HSVI模板的谪定曲线。标准曲线来源于ABI PRISM7700系统,曲线显示每个样品循环倍数(CT)对(LogN)起始拷贝数。图右侧显示斜率计算值,Y-截距,和相关因子。
物种变异分析&&&&使用裂解曲线及单一探针进行二物种差异分析成为可能。图4.显示单一MGB Eclipse重叠探针和引物被用来检测二株人疱疹6型病毒(HHV6)的差异分析。灵敏度&&&&MGB Eclipses重叠探针系统十分灵敏,可以使常规DNA模板检测具有很宽的线性范围,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如图5所示,MGB重叠探针系统可以检测到少至5个拷贝的疱疹单体病毒(HSV)
&摘要]结核病是造成成人死亡的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因。近几年在全球呈死灰复燃的趋势,耐药结核杆菌,特别是耐多药结核杆菌的出现是结核疫情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耐药结核杆菌的检测对指导临床意义重大。MGB探针作为一种新型探针,在实时PCR的基础上对于早期准确地检测出结核杆菌耐药株从而尽早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具有很多优点。本文即是关于MGB探针及其在结核杆菌耐药株检测中的应用方面的综述。 [关键词]探针;利福平;药物耐受性;rpoB基因;利福平耐药决定区(RRDR) 在上个世纪中叶,一个曾经被医学工作者和政府决策者们认为已经濒临死亡的幽灵&&结核病,突然又活跃地游荡在世界各地。到上个世纪末,结核病疫情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恶化,各国死亡率都有回升,特别是随着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以及不合理的化疗方案,不规则的用药,导致了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结核病的病死率升高[1]。由于传统检测药物敏感性的方法是以细菌培养为基础的,虽然方法可靠,但它有一个最大的弱点是费时,一般从就诊至报告药敏结果需2~3个月。MGB探针作为一种新型的探针[2],在应用于定量PCR时可以快速,简便地检测出耐药结核杆菌。 1 MGB探针1.1概念 MGB探针是指带有一个小沟结合物基团的DNA探针,它可与单链的靶DNA形成极为稳定的异源双链,同时这种探针相对于通常的探针序列更短一些[3-5]。 1.2结构 MGB探针是在原有设计的寡核苷酸探针(ODN)的基础上在其5&或3&连接上一个基团&&二氢环化吲哚卟啉-三肽(DPI3),DPI3可折叠进由探针末端5~6bp核苷酸形成的小沟内[6]。DPI3呈新月行,与B型DNA螺旋的浅深小沟一样螺旋,主要通过范德华力稳定[7]。无论是3&-MGB寡核苷酸探针还是5&-MGB寡核苷酸探针,都比没有MGB的寡核苷酸探针显示了更强的序列特异性。同时5&-MGB寡核苷酸探针能够阻止引物的延伸[3]。 3&-MGB寡核苷酸探针有三个不同的连接键。DPI3-三肽能够以C-末端或N-末端连接到寡核苷酸探针,因此连接键的位置影响到DNA异源双链的结构。 3&-MGB寡核苷酸探针形成异源双链的结构如图: MGB-ODN:5&-GATTGTAGACATAAC 互补链:3&-AAAGACTAACATCTGTATTG 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同MGB-ODN形成的错配异源双链其熔点温度比没有MGB的ODN形成的双链熔点温度高,而且由于△Tm(完全匹配的Tm值与错配的Tm值之差)由错配的位置和类型决定,在小沟结合区内形成的错配特别不稳定。比起通常的寡核苷酸探针,MGB寡核苷酸探针更容易辨认在MGB结合区形成的错配。同时分子分析表明,与寡核苷酸探针3&连接的MGB可向探针的5&-末端滑行1-2bp,以便有更好的小沟结合位[2]。 1.3探针杂交特性 MGB连接到12~18mer的寡核苷酸时,能显著增加异源双链的稳定性,Tm值在66~70℃之间,而没有MGB的相同序列Tm值在44~56℃[5]。探针越短,整体异源双链的稳定性越大。有研究表明,一个没有MGB的27mer寡核苷酸探针形成的异源双链的稳定性(Tm=65℃)与有MGB的12mer寡核苷酸探针(Tm=66℃)相同,从这12mer的寡核苷酸探针的序列中可以看出,富含A/T的3&-末端附近的MGB配体对稳定性的作用等于在序列的5&-末端另加15个碱基[2]。 MGB探针最惊人的特征是对错配碱基的识别,12merMGB探针配对与错配的Tm值间的差异(△Tm)达20℃,而足够稳定的无MGB的探针△Tm值仅是4~6℃[2]。 MGB探针在荧光定量分析中的优越性体现在:①理想条件下,与模板完全匹配的探针其Tm值应该稍微高于引物延伸的温度,而有单个碱基错配的探针其Tm值应该比引物延伸温度更低一些,MGB探针很容易满足这个条件。②MGB探针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背景荧光低(在第一个循环的荧光)。由于MGB探针报告基团与淬灭基团的距离较短及在结构上具有其它更有效淬灭荧光的因素[8],所以背景值低。③MGB探针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定量效果,不存在与高度复杂的DNA非特异性作用的问题。 在荧光定量分析中常用信噪比来衡量探针的优劣。信噪比即是在50个循环时的荧光信号与第一个循环时背景荧光的比值。有许多因素影响到探针的信噪比,但在特异的PCR系统中,完全匹配的探针其信噪比应该尽可能大。一个15mer的MGB探针的信噪比大于6而理想状态下的25mer的非MGB探针其信噪比约1.5。 1.4 MGB探针的设计 ①为了满足PCR条件下Tm较高的要求,非MGB探针依据扩增模板G+C含量的不同,其长度变化从14~40mer不等。但MGB探针的长度是12~20mer。 ②MGB能够稳定寡核苷酸探针并使它们的Tm值达到62~68℃。MGB连接到富含A+T的探针末端Tm值升高大于连接到富含G+C的探针末端[2]。这有利于探针的设计,特别是在多重PCR分析中极为重要。 ③由于MGB能够向探针的5&-末端滑行1~2bp,以便有更好的小沟结合位,故在MGB结合位内或附近的错配更易识别。 近几年来,实时定量的PCR方法已经广泛应用,该方法建立在Taq酶对探针的5&切割分析[9-11],具有荧光淬灭性质的发夹探针[12]和引物[13],以杂交为基础的能量共振转移探针[14],两种链特异性的DNA染料[15]的基础上。这种单管操作的方法免除了PCR反应后的样本处理以及可能的残留物污染,并且具有高通量检测的特征。由于MGB探针比通常的探针更短一些,对单个碱基错配更敏感及低荧光背景等特性,可以广泛应用于SNP检测和等位基因识别。 2利福平的结核杆菌菌株和rpoB基因突变 利福平在上个世纪70年代起应用于临床,它通过与细菌RNA聚合酶&亚基结合,干扰细菌的转录过程,实现杀菌效果。在结核病化疗失败的病例中,耐利福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后来人们发现结核分支杆菌耐利福平与细菌RNA聚合酶的&亚基编码基因rpoB的突变有关。遗传互补法证实了rpoB突变与耐利福平间的因果关系,即将突变的rpoB基因借助结核分支杆菌穿梭质粒导入对利福平敏感的耻垢分支杆菌LR222后,该菌出现了高度耐利福平。rpo基因全长3543个碱基,当其核心区域发生突变时,利福平不能与RNA聚合酶&亚基结合,导致细菌对利福平耐受,因此通过对rpoB突变的检测可以判断细菌对利福平的敏感性。另外由于异烟肼和利福平是临床最常用的药物,有作者报告90%-95%耐利福平株同时也耐异烟肼,因而单独进行利福平敏感性分析也可作为耐多药的筛选指标[16-17]。 Ramaswamy等[18]总结了年之间的文献报道,发现96%(315/329)的无流行病学关联的耐利福平临床株在rpoB基因81个碱基的核心区域&&利福平耐药决定区(RRDR)有突变,包括点突变或短的插入,缺失突变共35种,其中43%的菌株发生了531位丝氨酸的错义突变;36%的菌株发生了526组氨酸错义突变。 Gonzalez等[19]分别用三种方法:PCR-SSCP[20],LiPA[21-22]和DNA测序对21株耐利福平菌株进行了检测,有66.7%的菌株531位丝氨酸突变为亮氨酸,14.3%的菌株526位组氨酸突变。总体上96%的耐利福平株存在rpoB基因的突变。 黄海荣等[23]通过对rpoB基因588bp易变区进行DNA序列分析,报道了我国耐利福平结核分支杆菌rpoB基因突变的特点:193株耐利福平临床分离株中有172株存在rpoB基因核心区域的点突变,突变率为89.1%(172/193);46株利福平敏感株未检测到RRDR的突变。所有突变集中于81个碱基的核心区域内。突变类型包括39种,涉及了24个碱基,15种氨基酸。有86个耐药菌株的点突变位于11223位碱基,发生了从胞嘧啶向胸腺嘧啶的转换,使531位丝氨酸转换为亮氨酸,占所有菌株的44.6%(86/193)。另一个比较常见的发生突变的氨基酸是位于526位的组氨酸,其突变率是17.1%(33/193),其相应密码子CAC的三个碱基都可发生突变,其中最常见的是第一个胞嘧啶,可转换为腺嘧啶、鸟嘌呤或胸腺嘧啶(分别是2/33,9/33,10/33)。531位和526位氨基酸突变率之和是62.3%,在我国结核分支杆菌与耐利福平有关的突变中最为常见。在研究中未发现有缺失或插入类型的突变,说明在我国细菌产生耐利福平的主要形式是点突变。 基于以上报告及MGB探针的特点,理论上可以设计合成包括所有突变类型的MGB探针。由于MGB探针具有TaqMan探针无法匹敌的对于单个碱基突变的强大辨别力,如果在PCR反应体系加入包含所有突变类型的MGB探针,即能达到检测100%点突变。另外由于MGB探针设计简单,易于操作,可以及时得到结果,同时所需样本量少,可以对临床标本如痰液、胸液、渗出物直接检测,因而对于指导临床用药非常有价值。 3展望目前,国内外暂时还未有应用MGB探针技术检测结核耐药菌株的报道。假如以整体的观点把基因诊断的两大核心技术&&PCR技术和杂交技术联合起来考虑,把以玻璃、金属为介质,大量探针点于其上的基因芯片称为固相芯片,则可以把以PCR反应溶液为介质,特异性的MGB探针混于其中的体系称为液相芯片。由于基因芯片尚存在成本过高和一些技术上的难题,故暂时无法普遍应用于临床,但以MGB探针为基础的实时定量PCR技术由于其成本较低、易于操作等优点可以大面积用于临床,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1] Chon DL et al. Clin Infect Dis,1997;24(Suppl1):S121-S130.[2] Kutyavin IV et al. Nucleic Acids Research, ):655-661.[3] Afonina I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3120.[4] Afonina I et al. Nucleic Acids Research, 7-2660.[5] Kutyavin IV et al.Nucleic Acids Research,8-3723.[6] Kumar S et al. Nucleic Acids Research,-838.[7] Boger DL et al. J Org Chem,1-1530.[8] Bonnet G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1-6176.[9] Holland PM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6-. Lee LG et al. Nucleic Acids Research,1-3766.[11] Livak KJ et al.PCR Methods Appl,-362.[12] Tyagi S et al. Nat Biotechnol,-53.[13] Nazerenko IA et al. Nucleic Acids Research,6-2521.[14] Bernard PS et al. Anal Biochem,-107.[15] Ririe KM et al. Anal Biochem,-7.[16] Kapur V et al. J Clin Microbiol, 5-1098.[17] Williams DL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0-2386.[1 8] Ramaswamy S et al. Tubere Lung Dis, -29.[19] Gonzalez N et al. Tubere Lung Dis, ):187-190.[20] Telenti A et al. Lancet, -650.[21] Marttuka GJ et al. Scand J Infect Dis,-132.[22] Watterson SA et al. J Clin Microbiol, 9-1973.[23]黄海荣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235. 作者单位:510080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
本文引用地址:&此文来自科学网董长贵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评论 ( 个评论)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防治成果简介
来源:我的网站 浏览:1534次
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策略、防治技术和措施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桓英、李文忠、陈祥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
主要内容、意义与推广/应用价值
该研究根据麻风病的传播特点,以及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一级预防措施的情况,经过试点地区的现场研究和全国大范围的实施验证,确定以发现和控制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策略。同时根据麻风的流行特征,提出以县市为单位的麻风防治模式。通过对WHO提出的麻风联合化疗方案中有关药物的实验研究,并在部分地区试点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固定疗程联合化疗方案有效控制麻风的技术措施。根据麻风的控制进程、分布特点,以及低流行状况下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通过试点研究,提出麻风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根据防治的需要,开发了提高麻风早期诊断的实验手段。建立了全国性的麻风疫情监测系统,为全国实现麻风病的基本消灭目标提供重要依据。制定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技术指标、考核方法,以及提出以县市为单位作为麻风消除、基本消灭的考核单位。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在于:(1) 确立以发现和控制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策略;(2) 确立以县市为单位作为麻风消除的基本单位;(3) 提出采用固定疗程的麻风联合化疗方案可以有效的控制麻风;(4) 提出麻风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防治模式。其应用价值在于为政府制定防治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在全国已推广应用,并于1999年在98.6%县市达到消除麻风的目标(患病率&1/10万),90%的县市已经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的目标(患病率&0.1/10万),减少麻风畸残和保护了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病的基本消灭是我国疾病控制工作中重大成就,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消除和基本消灭麻风的范例,同时也为全球实现麻风消除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性传播疾病中支原体感染及其实验诊断研究
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荷英、施美琴、叶顺章、王红春、张伟云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
主要内容、意义与推广/应用价值
该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在STD中的支原体感染及其实验诊断的系列研究。着重研究了支原体感染与非淋菌性尿道炎关系,包括病因学、流行病学及其实验诊断新方法研究等,填补了国内空白。对解脲支原体临床株作了14型血清学分型,深入探讨了与NGU关系,提出了独特见解
全国性病监测点监测研究
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邵长庚、梁国钧、杨凭、宋薇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
主要内容、意义与推广/应用价值
该研究主要是建立了全国的性病监测点(哨点)系统,调查我国性病的流行情况及其趋势。哨点监测由于加强管理,能较准确地描述当地性病流行情况,特别是流行趋势。该项研究工作吸取了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报病制度以及我国较为完善的卫生系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建立了加强管理的性病哨点监测系统,实践证明此系统有可行性,属于国内首创。
麻风杆菌重组特异抗原制备及应用研究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尹跃平、吴勤学、侯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
主要内容、意义与推广/应用价值
该项研究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探讨了在大肠杆菌中表达α抗原的方法和条件。即用原位斑点杂交从本研究组制备的麻风杆菌基因文库中筛选出2株含α2抗原基因片段的阳性克隆,建立了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体系。为开展麻风病的病因学、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基础,解决了麻风杆菌抗原的来源问题,为使麻风病的血清学诊断方法能够普遍应用于现场创造一个先决条件,在麻风早期诊断中可代替PGL-1ELISA麻风疗效的评价中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在监测麻风病的复发方面有潜在远景。
麻风病联合化疗的远期效果及麻风病治疗研究
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沈建平、李文忠、陈祥生、严良斌 叶干运 张新华 冉顺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
主要内容、意义与推广/应用价值
该项研究首次从麻风临床学、细菌学、流行病学和社会医学方面对麻风联合化疗远期效果及病人接受性作了全面的研究,且样本量大,观察期长,对全国麻风联合化疗有指导意义。麻风的治疗研究为国内首先应用动物模型、临床学、细菌学、病理学手段对国产甲氟哌酸、氟嗪酸和二甲胺四环素的抗麻风菌活性和临床疗效进入深入的研究,为不能耐受原有抗麻风药物的病人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麻风畸残防治及康复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国成、严良斌、蒋娟、韦晓宇、郑治菊、李文忠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
主要内容、意义与推广/应用价值
该项研究选择不同地理和经济条件的省市,在13343名麻风患者和治愈者中开展周围神经炎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研究;防护鞋的研制和使用观察、假肢安装和随访;复杂性溃疡的综合防治及麻风畸残的修复外科治疗;畸残眼、手、足自我护理训练;ILEP足底创伤研究等工作。经中外专家终评认为,研究内容全面、样本量大,大多数病人的畸残得到控制或矫正,社会经济状况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畸残防治意识有了提高,麻风康复管理和督导系统进一步完善,预防和矫治麻风畸形和溃疡的方法疗效可靠。
麻风畸残防治及康复试点项目
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国成、严良斌、蒋娟、韦晓宇、郑治菊、李文忠、郑狄生、徐少梅、吴新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
主要内容、意义与推广/应用价值
该项研究选择8个不同地理和经济条件的省市作为试点单位,在13343名麻风患者和治愈者中开展周围神经炎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研究;防护鞋的研制和使用观察、假肢安装和随访;复杂性溃疡的综合防治及麻风畸残的修复外科治疗;畸残眼、手、足自我护理训练;ILEP足底创伤研究等工作。经中外专家终评认为,研究内容全面、样本量大,大多数病人的畸残得到控制或矫正,社会经济状况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畸残防治意识有了提高,麻风康复管理和督导系统进一步完善,预防和矫治麻风畸形和溃疡的方法疗效可靠。
麻风早期感染检测及主要抗原分析方法的研究
医科院二等奖
吴勤学、李新宇、李涛、夏理萍、侯伟、魏万惠、叶干运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
主要内容、意义与推广/应用价值
该研究采用国产试剂和设备,通过巢式麻风菌、结核菌基因扩增,麻风菌65KD蛋白基因编码为基础的基因扩增,SDS-PAGE和蛋白印迹,血清抗体竞争抑制等试验方法,经过优化改良,具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该法简单、快速、价廉,便于使用和推广,为麻风、结核和有关疑似抗酸菌感染性皮肤病原检测、确认、菌株鉴定、病因探讨、抗原分析、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血清学活性研究,乃至寻找血清诊断、疫苗制备、基因表达等抗原提供了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将我国麻风研究提高到分子生物学水平。
第四届"吴阶平-保罗?扬森医学研究奖"皮肤病学专业一等奖
"吴阶平-保罗?扬森医学研究奖"皮肤病学专业一等奖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
主要内容、意义与推广/应用价值
张国成从事麻风畸残防治工作20余年,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精湛的修复外科手术技能,在开展麻风畸残与兔眼的整复治疗研究工作中,发展了麻风康复事业,其中动力法悬吊矫治面部麻痹性畸形取得突破性进展,多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曾多次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部级成果奖。此外,他在组织全面麻风康复工作,协调与国外合作的康复项目、培训专业人才,编译麻风康复资料等方面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麻风免疫诊断方法中"瓶颈"性难点研究
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吴勤学、侯伟、李新宇、魏万惠、叶干运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
主要内容、意义与推广/应用价值
该研究针对现有早期麻风免疫诊断方法中存在�"瓶颈"性难点进行了逐一解决。(1)针对敏感性在少菌型患者仅有为30%-60%的难点创建了"酶联增敏试验"。利用找到的增敏剂使现有ELISA在少菌型患者的敏感性达100%。(2)针对与结核菌有交叉反应的难点建立了SLIV-ELISA。(3)针对人工合成抗原中酚糖脂三糖与BSA复合体分子比不能绝对量化而造成的方法难定量化标准难点,从分子水平测定了复合物不同分子比的血清活性,并证明了复合物不同分子比不影响血清活性,不仅解决了方法标准化问题,还节约抗原1倍以上。(4)针对缺少现场应用方法的难点,建立了免疫斑点试验并评价了明胶凝集试验,从而解决了现场应用问题并节约抗原20倍,证明全血滤纸干斑经适当处理可代替静脉血作检测,统一了国内外的争议。(5)对国内外所用封闭剂效果、最佳浓度、价格高低、来源难易、运贮方便与否等进行了全面验证和评价,选出效高、价廉、易得、依运、依贮的首选封闭剂,并统一了国内各家的争议。本成果达国际血清诊断方法4个"S"的目标(指敏感、特异、简单、快速)。国际联机查新表明,本研究有4篇论文属国际首次报道。
抗麻风杆菌及其抗原成分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吴勤学、李新宇、尹跃平、魏万惠、叶干运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
主要内容、意义与推广/应用价值
该研究参照国外及自家经验自行设计了免疫小鼠获得免疫脾细胞的方案,采用鼠--鼠杂交瘤技术获得一组能分泌目的McAb细胞系,即H2、D10、(5)A3、D6A8、D6C8和IIIE10等。其中H2、IIIE10、(5)A3、(6)A3分泌的McAb与国外有关杂交瘤细胞系分泌的McAb在敏感性、特异性上相当,但D6A8、D6C8和D10则与国外的不同。(1)D6A8:一胞双抗,即对整ML特异,又对ML蛋白特异(国内外尚未见一胞双抗和具如此高度特异性的McAb报告);(2)DD6C8:分泌抗整ML的McAb,但不抗PGL-I(酚糖脂I)及其表位(性质奇特,用之有可能发现ML新的特异抗原);(3)D10:分泌对其他分枝菌全部交叉的McAb,但唯不含抗PGL--I抗体,独具特点。对监测PGL-I纯度和排除正常个体血清试验中PGL-I生物假阳性有用。此外,对McAb产生的技术环节做了有益的改动,简化了操作,为McAb研制工作中常遇到的争议及困难提出了论据和有益的解决办法。该研究属卫生部医学重点科技项目。一个实验室三年生产McAb单抗与WHO IMMLEPBank的McAb类别相当。目前不仅已应用在麻风杆菌鉴定与分类方面,而且在麻风血清诊断、抗原检测与分析等方面尚有很多潜在应用远景。
麻风畸残流行病学及社会医学调查的研究
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张国成、李文忠、江澄、陈祥生、严良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
主要内容、意义与推广/应用价值
该研究为了摸清我国麻风畸残的流行情况及畸残的社会医学现状和拟定全国麻风畸残防治及康复工作计划,1988年3月成立了畸残流行病学及社会医学调查研究协作组,对杨州和东台11个县(市)的14257例存活患者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畸残率为56.97%,其中62.04%患者为Ⅲ级畸残。许多因素,如年龄、病期、型别、文化程度、职业、治疗等均对畸残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程度影响。通过对这些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麻风反应是最危险的因素,麻风型别的影响居第二位,误疗期是影响畸残的另一重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作者提出了防治畸残的对策。研究还对麻风眼病的现状、畸残患者的需求和麻风患者对畸残的心态,以及畸残者的婚姻状况等进行了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了影响畸残患者康复、回归社会的有关因素。通过畸残分析研究,进一步掌握了麻风手部、足部、眼部和面部各种畸形和残废的发生率,以及需要外科治疗、防护鞋、安装假肢等患者的比例,这对拟定康复计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样本之大属国内外罕见,而且资料收集和处理科学化,反映了中国麻风畸残流行的全貌。
细菌性阴道病的现状调查
医科院校三等奖
杨帆、梁国钧、邵长庚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
主要内容、意义与推广/应用价值
该研究在国内首次借鉴了国外对细菌性阴道病(BV)的诊断标准,即阴道分泌物PH&4.5,胺试验阳性,湿片中查到线索细胞,涂片革兰染色判定菌群的定量改变。调查结果发现,在196名性罪错妇女中有BV患者72例(36.73%),在277名有异常分泌物的妇科门诊患者和259名健康妇女中分别发现BV患者120例(43.33%)和49例(18.92%)。统计分析表明,前两人群的BV患者患病率均高于健康妇女,其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本研究描述了BV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带有鱼腥气味的阴道分泌物,但约20%患者无任何症状。按国外推荐的方法,对120例妇科门诊BV患者进行了治疗,治愈率达96.55%。
性传播疾病中支原体感染的研究
医科院校三等奖
王荷英、施美琴、叶顺章、张伟云、邵长庚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
主要内容、意义与推广/应用价值
在STD研究中,支原体感染的研究在国内开展尚少,因此对该种病原体极其在STD中所起致病作用缺乏认识和了解。该课题率先开展了这方面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首先,研究了尿素分解支原体(解脲支原体、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与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关系,通过对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的培养和分离结果表明,这两种支原体感染与NGU有明显关系(阳性率为18%,其中多数标本作其他病原体检测为阴性),证明了男性患者以Uu感染为主,此结果与对男性NGU患者血清支原体抗体的检测结果一致。对Uu和Mh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性病患者的Uu抗体阳性率(26.7%)显著高于健康人群的阳性率(10.9%)(P&0.001),也进一步证明性病患者Uu抗体阳性数显著高于Mh抗体阳性数(P&0.0001).这表明STD患者中支原体感染也以Uu为主.这些资料为性病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值得提出的是,截止于1992年,检测血清中Uu抗体仅本所开展,国内未见报道,上述几项试验已规范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久灵淋球菌培养基
江苏省卫生厅一等奖
叶顺章、黎善明、王千秋、陆建梧、孙厚华、赵秀梅、王前芳、徐文严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
主要内容、意义与推广/应用价值
久灵淋球菌培养基以卵黄为添加剂的主要成分,加入少许抗菌药以抑制杂菌,并加入多种营养物质以促进淋球菌生长,较好的解决了即抑制杂菌又不影响淋球菌生长的矛盾,敏感性、特异性高,对各营养分型的菌株有广泛的适应性,为我国淋病防治工作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培养基,将营养分型的概念引入培养基的研究,在国内为首创。
您是本网站第
5117872 访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太平门外蒋王庙街12号
性病艾滋病咨询热线电话:025-- E-mail:
网站备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临床意义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