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找课内外同类书文章中的水浒传主要人物情节节事物并进行比较

找一篇阅读课文,是关于三国的我以前初中看到过一篇关于三国的阅读,名字忘记了.内容是看书三国演义,看听电视三国演义和用嘴来读三国演义三种方式,好像议论每种方式都有独到之处和好_百度作业帮
找一篇阅读课文,是关于三国的我以前初中看到过一篇关于三国的阅读,名字忘记了.内容是看书三国演义,看听电视三国演义和用嘴来读三国演义三种方式,好像议论每种方式都有独到之处和好
找一篇阅读课文,是关于三国的我以前初中看到过一篇关于三国的阅读,名字忘记了.内容是看书三国演义,看听电视三国演义和用嘴来读三国演义三种方式,好像议论每种方式都有独到之处和好坏之分,是篇议论文.知道的人告诉下,谢谢下面的长篇论文 我要的是阅读 不是点评 OK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里程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讲发展过程,作者是按几个阶段来写的.1.起源:神话传说.2.发展: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上述两个阶段中,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3.成熟:唐代传奇.脱离历史而成为独立的文学创作.4.继续发展: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5.顶峰:明清文人独立创作,写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抓住了两个关键.第一个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萧统的文学定义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学作品必须有想像虚构,还要讲求文采.神话传说、志人志怪,都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所以同历史归于一类.唐代传奇,有想像虚构并讲求文采,因此就离开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第二个关键是文人加工民间传说与文人独立创作的关系.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都是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而进行再创作的,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明清小说,发展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两个关键,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作者列举了四条.这四条与第一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第一条,“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这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都可以得到证明.又如第二条,“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这从中国古代小说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作者在课文中只谈了“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一点,在另外的文章中还谈了几点(参照“有关资料”). 二、学习重点说明 1.融会贯通,理解课文 课文论述的内容极为丰富,从时间说,从远古到清末;从范围说,小说发展的规律,头绪纷繁.因此,必须下功夫贯通起来理解,才能正确把握课文的内容. 首先,把第一部分讲发展历程的内容按时间顺序串连起来理解.在这中间,可以把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两个关键.理解了这些,就理解了第一部分内容.其次,把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的内容与第一部分的内容结合起来理解.例如第二条规律,因为古代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对史传文学的传统有所继承,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反之,理解了第二部分内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第一部分.例如,理解古代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那么也就不难理解小说发展过程中话本小说、演义小说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了. 2.举一反三,用实例说明规律 在课文中,作者已经举了不少实例来说明规律.因此,学生从课文中不难得到启发,模仿着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进一步说明课文阐述的规律.例如,作者已经用《三国演义》《水浒传》说明第三条规律,但失之于简单,不妨要求学生把说明具体化.甚至有些学生熟悉的但作者没有涉及的例子,也不妨要求学生去说明课文中提到的某些规律.这是学习课文的延伸,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 ●解题指导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朝代 发展阶段 体裁特点 规律 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话传说 1.中国的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古代小说的每次发展都是由文人作家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2.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很有影响.3.古代小说创作立足于现实.4.由于受封建文化的压迫摧残,古代小说的发展极为艰难.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怪志人 唐 成熟 唐传奇 宋元 继续发展 话本 明清 顶峰 ①演义小说 ②文人独立创作,关注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二、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明课文观点上的作用. 1.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2.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 3.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4.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本题中所列引文,都是文言,需要学生切实弄懂,知道它们的含义;还要求学生了解它们在说明文章观点上的作用. 1.意思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意义,其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作者深沉的构思、想像,其辞藻、音律、用典等艺术形式都比较讲究.事,指作品描写的对象.沉思,深沉的构思.义,指思想内容.翰藻,指作品的辞采.课文引用萧统的这两句话,是为了说明萧统对文学与历史等学术著作的区别已经有所认识,到唐代,我国的古代小说终于脱离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 2.意思是,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它而要晓得它有长处.缺点、长处必须都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课文引用《史通》的这些话,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够辩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 3.意思是,明亮的镜子照物体,物体的美丽和丑陋全都清晰地显露出来.妍,美丽;媸,丑陋.课文引用这两句话,是为了说明《水浒传》写人艺术的高明. 4.意思是,虽然我的书名为志怪,也不专写鬼神,却时时写人间的变异,也略微蕴含着鉴戒.课文引用吴承恩的话,是为了说明《西游记》是立足于现实的. 三、作者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例说明第三条规律,其中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例的说明较简略,试把这两例中的一例的说明具体化. 以《水浒传》为例.作者写北宋宋江农民起义,是立足于现实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元末爆发了农民大起义,群众性的反抗运动风起云涌.它们规模宏大,波及的范围广泛,其间又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产生,因此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传说施耐庵同元末的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的联系,甚至亲自参加了起义的队伍.可见,《水浒传》描写的农民起义,正是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的. 四、试把读过的《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范进中举》等课文联系起来理解,想想它们体现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规律,并写成一二百字的短文. 它们体现了课文提出的四条规律.写一二百字的短文,可以重点谈其中的一条. ●教学建议 一、指导学生以旧知求新知,旧知、新知融会贯通,理解课文.高三学生,应该读过一些中国古代小说,也读过不少史传散文,例如中国古代四大著名长篇小说、话本小说,志人志怪小说、神话传说等,又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中的一些散文等.要调动学生的这些积累去理解课文,这样就容易得多. 二、理解我国古代小说与史学的关系,是把握课文内容的关键.第一部分讲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小说脱离史学而独立,这是关键性的进步;第二部分讲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小说继承史传文学的优秀传统,这是关键性的规律.因此,指导学生把握课文,要抓住关键不放松. 三、这篇课文有一定难度,不要求学生全部读懂,能懂多少就算多少.这篇课文的教学只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知道怎样融会贯通地去阅读有一定难度的文章. 四、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把“有关资料”中某些东西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资料去阅读课文. ●有关资料 一、关于“文学”的含义(胡经之) 对于文学是语言艺术这种认识,中外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才逐渐明确. 在中国,“文学”的含义曾有几度变化.在先秦时代,“文学”是“文章”(“文”)和“博学”(“学”)的总称,“文学”包括了整个文化,先秦诸子的哲学、道德、政论文章,都被说成是“文学”.到了秦汉时代,“文学”还是总括“儒学”和“文章”,但二者渐趋独立,“文学之士”逐渐分离为二:一类归“文苑”,一类属“儒林”.像司马相如这类从事辞章诗赋创作的文人,和那些专门研究儒学经术的学者分开来了.发展到魏晋时代,“文学”和经学、玄学、史学都分立发展.到了齐梁时代,更进而把“文学”细分为“儒”和“学”,把“文章”细分为“文”与“笔”.史传、奏议这一类文章归入“笔”,屈原、宋玉、枚乘、司马相如等人辞章诗赋一类算作“文”(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立言篇》对此有所阐明).“文”“笔”的划分,表明了齐梁时代对于文学的了解逐渐深入.对于“文”和“笔”的解说,前人众说纷纭,清代学者常把有韵的称“文”,无韵的称“笔”.其实,“文”与“笔”的原则,不只在有韵无韵,也不只在言辞的美,还在于有无情采.齐梁时代就有人把“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文”和一般的文章区分开,“文”不仅要有特殊的言辞,而且要有特殊的情采,即所谓“流连哀思”,“情灵摇荡”.这种对“文”的看法,接近今天所说的艺术的文学或美的文学的意思了.“文”和“笔”的区分,把艺术的文学或美的文学同其他文学(其实是文章)从内容和形式上区别开来了.可惜,齐梁时人常常只把诗赋一类视作“文”,而小说一类却排除在外.在创作实践中,齐梁文学的情采,也只局限在贵族上流社会的狭小天地,偏向于追求“翰藻”的华美,形式主义弊祸严重.到了隋唐时代,为了反对形式主义,出现了古文运动,取消了“文”“笔”之分,甚至以“笔”为“文”,“文学”变成了“明道”之器,不区别艺术的文学和道德文章了.发展到宋代,“文学”干脆成为“载道”之具,道学代替了“文学”.幸而,自先秦以来,历代对于“诗”的看法一直较接近于艺术的文学或美的文学这种意思.自唐代开始,“诗”和“文”的区分更加明显,语言艺术的特点在唐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戏曲、小说和一些散文中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但长期以来,封建文人把戏曲、小说之类看作雕虫小技,不能列入“文学”殿堂,那些并无语言艺术特点的文章却被尊为“文学”正宗.只是到了现代,人们终于把这些具有语言艺术特点的诗歌、小说、剧本和散文称之为文学,而把那些并无语言艺术特点的文章列在文学之外.于是,文学是语言艺术的含义就确定下来了. 在国外,“文学”含义的变化,也经历了类似的途径.古希腊时代,史诗、悲剧早已很发达,但“文学”并不专指这类东西,而是总括一切文化.西方用拉丁文littera一语来表示一切书写的东西,小至一个字母,大到整个文化,包括具有语言艺术特点的东西,全包罗在内.中世纪神学统治一切,包罗万象,文学被淹没在神学之中.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科学的发展,学术的细分,使得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史学、美学等等都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科学.剩下那些不能归入科学之列的诗歌、剧本、小说等等,独立出来,称之为文学. 《美利坚百科全书》(1963年版)里说道,文学“词源上的意思是一切书面的或印刷的东西”.直到现在,“还流行着关于文学的两种对立的观念.一种观念认为,一切说得好的东西都是文学,认为文学风格标志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另一种看法认为,文学的核心和基本的特点是在于它是想像的表述形式,一切文学都是虚构的”.日本《万有百科大事典》(1973年版),也把文学分为广、狭二义:“广义的文学是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东西.”“就狭义来说……亦即与文艺同义.”这说明今人对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本质和特征,认识越来越精确,越来越深刻. (节选自《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二、中国古代小说的性质和范围(石昌渝) 讨论中国小说文体,首先碰到的是小说的性质和范围的问题.小说是叙事性散文(清代骈文小说《燕山外史》是极个别的例外),与叙事诗的区别是清楚的,比如陈鸿的《长恨歌传》是小说,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诗,一个是散文,一个是韵文,虽然同是叙事,但文体的区别一目了然.比较不容易区别的是小说与史传. 小说与史传都是叙事散文,都同样有人物有情节有主题,都同样有作者概述和场景描写,它们的区别何在?司马迁的《史记》,抽出一个片断来,例如《鸿门宴》,那场景描写有行动有对话有细节,性格栩栩如生,可以说与小说没有分别.但是,尽管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却是史传而不是小说.根据就在它是据实而写.古代小说,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其人物和情节也许是有一些历史依据的,但作者不过是借它们来抒发自己的胸臆,创作中不免要对原来的事实加以选择,加以强调,加以重组,加以虚构补充,总体上是作者主观想像的产物,本质是虚幻的,因此它是小说而不是史传.明代谢肇说:“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五杂俎》卷十五)清初丁耀亢则进一步指出小说的价值与史传的价值不同,“小说始于唐宋,广于元,其体不一.田夫野老能与经史并传者,大抵皆情之所留也”(《续金瓶梅集序》).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是“史贵于文”,小说因其虚妄无稽而长期遭到轻贱,谢肇和丁耀亢理直气壮地宣称小说就是虚妄无稽,阐明小说的价值不系于“实”,而系于“情”,从而明辨了小说的文学品格.史传说真话,小说讲假话,真和假,这就是史传和小说的区别所在. 不过,一进入作品实际,问题又不那么简单了.白话小说与史传的区别很明显,问题在文言小说系统.纵向来看,唐代以前比较好办,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小说.古代史志和书目文献指称的那个时期的“小说”是别有所指的,并非文学意义的小说.东汉桓谭和班固在处理古代文献的时候,把那些实录性质的丛残小语统称为“小说”,一部分托古人近于子部而又浅薄者归在子部,一部分记古事近于史部而又悠谬者归在史部.这类作品一是实录,尽管实际上是真伪杂存,但作者是据见闻而录,不事虚夸和铺饰,因此,二是文字简略,篇幅短小,所谓尺寸短书.对这类作品,桓谭和班固是食之不甘,而弃之可惜,故列“小说家”类存之,可备治身理家参考,或可广见闻资考证.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的兴盛自有它的社会文化原因,但在文体上是承袭“小说家”,并且成为唐前“古小说”的主要部分.以实录和短小为特征的“古小说”充其量只是中国小说的史前形态.进入唐代,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唐代传奇不避讳虚构,驰骋想像进行铺叙描写,实录的原则放弃了,短小的格局打破了,它标志小说文体的诞生.传奇小说的存在,使得“古小说”发生了分化.一支紧跟着史传走,这就是野史笔记.野史笔记重在摭拾史料,其中既有叙事文,也有说明文和论说文,内容正如明代胡应麟所归纳的有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六类,以后四类为主体的即是野史笔记;另一支在史传和传奇小说之间摇摆,它标榜实录,篇幅也短小,但比较偏重故事性和趣味性,因而文学色彩比较浓厚,这就是笔记小说.虚与实孰多孰少,对它很难作计量性判断.历史学宽容一点,可以把它纳入自己的范畴,而小说扩大一点,也应该确认笔记小说为小说家族的一员. 再进一步面对一个作品集子,确认是不是小说就要具体分析了.野史笔记的一个集子中也含有传奇和志怪性质的作品,如唐代《酉阳杂俎》就有好的志怪作品,宋代《癸辛杂识》就有一些记录轶事异闻的作品,元末明初的《辍耕录》中有些篇什则成为后世小说的题材来源,甚至一些文人的文集中也会偶然杂有一些精彩的小说,如《东田文集》中的《中山狼传》,《九集》中的《负情侬传》《珠衫》《刘东山》等;相反,笔记小说集中也会夹杂一些杂录性质的文字,例如用传奇小说方法写成的笔记小说集《聊斋志异》也有一些非叙事性的篇章.出现这种情况,与古代人的“小说”观念有关.尽管明代中期以后通俗文学家们为小说正名,为小说的地位和发展大声疾呼,但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传统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清代乾隆年间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对“小说”的看法与桓谭、班固的看法基本保持不变,就是一个明证.两种“小说”概念的并存,是造成小说与史传有一部分交叉的重要原因.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体丛书·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三、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吴组缃) 我国古代小说理论里头有很多好的经验,有些我们就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唐代有个刘知几,是个史学家,他把史传文学的经验总结出来,写了一部书叫《史通》.他很讲究“识”.先秦早就讲究“器识”,所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器识,就是心胸开阔,目光远大.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一部《史记》来呢?他认为,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万卷书不行,还要行万里路.这样他的见识就多了,心胸就开阔了.中国小说理论的头一条,要想写好小说,首先要心胸开阔,眼界宽广,首先要在“器识”上下功夫.而不能心胸狭窄,眼光如豆,只见个人的眼前的那么一点东西,要能高瞻远瞩地看问题. 第二条,你要写好一篇小说,必须要有“孤愤”.李贽说《史记》为什么写得好?因为太史公有“孤愤”;《左传》为什么写得好?因为左丘明有“孤愤”.《水浒传》为什么写得好?施耐庵有“孤愤”.后来许多评论《聊斋志异》《红楼梦》的,也都说蒲松龄、曹雪芹有“孤愤”.“孤愤”是什么?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个人的真实感情,个人所独有的激情.就是你对这个题材、这个主题有极大的热情,你自己被这个题材、这个主题所感动,使你欲罢不能,非要把它写出来不可.不是为了有名气,更不是为了稿费.古代写小说是倒霉的事,哪来的名利!如果你对你要写的没有深刻的感受,没有极大的热情,没有被它深深地感动了,就没有必要来写它,而且也写不好. 第三条,中国小说很讲究“真实”.现在,我们的有些评论对于这个写真实还是起反感.一写真实就是自然主义了,就是暴露我们社会的黑暗面了,要作反动宣传了.其实,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打了一次嗝儿,你就不吃饭了?当然,你以写真实为借口,写坏小说,我们要批评;但不能因为这个缘故,就反对写真实.怎么能反对写真实呢?“真、美、善”三个东西我们都要.可这三个东西并不是平列的,真美善以真为基本.没有真,你那个美是假美,你那个善是伪善.假美、假善有什么价值?所以要大胆地写真实.至于你写得好不好,那是你的思想观点、思想感情问题.真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也是小说的生命.没有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我们要使文艺成为人民的工具,很好地为人民服务,首先要尊重它的性能.真实是它的性能,把真实丢掉了,就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就变成不顶用的东西.过去我们常常把文艺这个性能抹煞了,忽略了. 要讲写真实,很要紧的一条,就是必须深入生活.没有生活你就胡编乱造,坐在屋子里想入非非,尽是想当然,那是不行的.《史通》上总结史传文学一条经验,拿现成的话说,就是“反映论”.马克思讲过一句话,原话我记不清了,意思是说,我们读一篇小说,一篇文学作品,要区分哪些是作者主观世界的东西,哪些是客观世界的东西.就是说,作品是反映,它是通过作家的主观来反映客观,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时代气息、历史面貌.《史通》总结我国的史传文学,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就像明镜照物一样,漂亮的(妍)、难看的(媸)都照出来;像“虚空传响,清浊必闻”,就同空气传播声音一样,好听的(清)、难听的(浊)都传过来.这就是真实,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时代面貌和历史面貌.这并不是客观主义,史传文学是要“寓褒贬”“别善恶”的,就是将善恶褒贬包含在里头,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皮里阳秋”.是非、善恶不直接说,通过情节场面,通过人物的对话言论,让读者自己去分辨评判.中国诗歌理论中有句话叫作“不落言筌”.言筌就是解释说明.《史通》标举一个“晦”字,以与“显”相对.“显”是浅露,也就是直截说明;“晦”就是具体叙写,反对直说.中国文学有这个传统的信条,就是不允许解释说明,要通过情节场面,通过形象来表现褒贬.所以“明镜照物”并不是客观主义,而是含有褒贬,暗藏着褒与贬.这也是鲁迅极力信奉的.有些人不了解此意,作了相反的评价,应该考虑! 由此,《史通》还总结了一条,就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就是说,爱它而晓得它有缺点,憎它而晓得它有所长.正如我们所理解的: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的矛盾的统一体,不可能有纯粹的东西.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身上有长处.这完全符合辩证法.但这不是说没有善恶、是非之分.所爱、所憎,分得清清楚楚;在此前提下,再看次要的方面.比如吴承恩写《西游记》,创造了个猪八戒,它是个小农生产者.他眼光如豆,心胸也不开阔,而且动摇得很厉害,一遇困难就要散伙,回高老庄去.遇到妖魔鬼怪,孙悟空去打,他却躲起来睡大觉;回来一看,孙悟空快打赢了,他怕功劳全是别人的了,赶快跑过去打几耙子.他还爱挑拨离间,几次在唐僧面前说孙悟空的坏话,把孙悟空赶走.总之,这个人的缺点是很多很严重的.但我们并不觉得这个人特别可恨,我们小孩看到他就笑,并没有把他当成敌人来看.为什么?因为作者还写了猪八戒的许多更为主要的长处.比如劳而又苦的事情都是猪八戒干的,长途挑经担,孙悟空是不干的;过那个稀柿洞,硬是猪八戒拿嘴巴拱出一条路来;妖魔鬼怪把他抓起来,他骂到底,从来不投降的.还有,他闹情绪是常事,可始终没有脱离取经队伍,取经队伍少不了这么一个人.这就是说,作者在创作猪八戒的时候,是“爱而知其丑”的,而且把他的丑大胆放手地写得很充分.《水浒传》写林冲,写武松,写鲁智深、李逵,都是采取这种态度.“憎而知其善”,也是如此.《三国演义》写曹操,作者是恨他的,把他当作反面人物来写.可曹操有雄才大略,最后胜利的还是他.他有很多优点,善于用人,善于识才.抓住一点好处就写出来,决不掩藏、抹煞.可这些好处,这些雄才大略,就使他成为一个大坏蛋,不是普通的坏蛋.司马迁写刘邦,写项羽,也持这样的看法.这就是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写出真实的人来,写出有血有肉的人来.《红楼梦》更是这样.林黛玉是作者同情的,可是写了她很多缺点;薛宝钗是作者不喜欢的,但也并不抹煞她种种的长处.正因为这样,《红楼梦》里写了许许多多的人物,一个个都是活生生的,使我们感动.“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这一条经验我们就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人物写得真实起来呢?生活中有多少使人感动的新人新事,叫我们一写,往往就显得不真实了. 中国小说还讲究神似.只写得形貌真实还不行,还要神似.苏东坡就讲:“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说绘画只讲究外形相似,这个见解同小孩子的见解一样,太浅薄了,太幼稚了,因此一定还要神似.鲁迅先生也讲,画头发,画得怎么细,也不可贵.要紧的是画神,画眼睛,把眼睛的神态画出来.我国古代的小说,都讲究形似和神似,更讲究神似.《水浒传》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宋江、李逵、鲁智深、武松、林冲等,都写得神似.《红楼梦》更讲究神似,而且写人与人的关系,也写得神似.比如说,黄莺儿,你仔细看看,她必然是薛宝钗的丫环;紫鹃,一看就是林黛玉的丫环;还有,侍书是探春的丫环,入画是惜春的丫环,一看就有这种特点.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得入神了.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写了五家贵族.每家的人一个个性格不同.可总起来每家各有一个共同的家风,一看就是这家的.我们现在的小说,能写到这样子的,还不多. 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美术学院有个同学,他会画画,他是主张“写意”,主张画神似的.他替我画像,画了一个头,画了几笔头发,再画了眉毛、眼睛.底下就不画了.连个轮廓都没有,鼻子也没有,嘴巴也没有.可是挂在宿舍走廊里,大家一看就说这是我.都说,怎么几笔就画得这么像?我说你为什么不把鼻子画出来,不把嘴巴画出来?你把我搞得太不像样子了.他说,你的鼻子我没看出特点,嘴巴也没特点,画它干什么?你的特点在上部.因此,就抓住了这个,画出神似.《红楼梦》里有很多地方也是这样写的.黛玉葬花,一边哭着,一边念着葬花词.贾宝玉隔着好几十米在那个山石后面就听清了,把它一句句,一字字记录下来.实际生活里这不可能,这就不形似.林黛玉的声音本来就小,又是哭哭啼啼的,念出来的葬花词你离那么远就听清楚了?可作者不管这一套,如同刚才说的美术学院的同学给我画像一样,他不讲形似,要紧的是抓住神似.黛玉葬花,抓住了林黛玉典型性格中一个最精要的东西.为什么葬花呀?她在怜花.为什么可怜花?她在可怜她自己,就像一朵花一样,在那样恶浊的社会环境里,她这么一个女子,这么一朵美丽的花,就要被摧残践踏成污泥了.她想把花埋起来,“质本洁来还洁去”.这就是抓住了林黛玉典型性格的一个要点,一个“意”,一个神.在这种情况下丢开了形似,而只抓神似.黛玉葬花,构成一个盛传久远的画面,就因为它画了“神”.当然,我是主张要形似的,形似还是基本的.你写现实题材的小说,不形似不行.不过古代有这个传统,我们不能反对.
抱歉,没听说过也没看过
王子和鬼鬼天生一对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1-8题。
溃散的黑暗
①我的眼前闪动着一双乌黑的眼睛。在这双眼睛里,世界是一片无穷无尽的黑暗,然而它们执著地亮着,寻觅着旁人无法体会的光明。
②大约是10年前,记者吴斐告诉我,上海盲童学校有一个盲姑娘,叫杜琼,喜欢文学,喜欢朗诵散文和诗歌,很希望得到我的书。这样的要求是不能拒绝的。我把刚出版的散文诗集《人生遐思》寄给她时,心里纳闷: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怎么读书?
③不久,我就收到了杜琼的信。信很厚,是盲文,用针在厚厚的纸上刺出来,必须用手指来读,我当然读不懂。不过,信中附了她父亲的译文。她在信中告诉我:“我朗诵了你书中的很多作品,以后我把录音带送给你。”这是我收到的第一封盲文来信。
④她真的给我送来了录音带。那天,她由父亲陪着来到我家。如果事先不知道,我真看不出她是个盲人。那一双乌黑的眼睛,很神气地睁着,仿佛世上所有的光明都在她的视野里。她微笑着,用清脆悦耳的声音大声说话,客厅里回落着她的笑声。她告诉我,她准备把这本书翻译成盲文出版。她这么说,我报之一笑。我问她,将来毕业了,准备做什么,她想了想,答道:“我很想到广播电台做一个播音员。我看不见,但我能说,可以把心里想的都告诉别人。我想搞盲人教育,譬如,教育人学会用电脑,他她们能像明眼人一样面对生活。”她的这些想法使我惊讶,当时,电脑对大多数明眼人来说还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东西,她竟然已经异想天开了。这是她的美好愿望,有愿望,总是好事情。对一个盲人来说,最可怕的大概就是对生活失去信心。而眼前的这个盲姑娘,对一切都充满了兴趣。这些兴趣,能不能将她引向理想的光明境地呢?
⑤我听了杜琼朗诵的录音。她的声音柔和甜美,热情洋溢,对散文和诗的意境有独特的感情,这声音里有一个中学生的天真烂漫,也有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对光明的憧憬,而这,决非一般的孩子所能表达。她的朗诵使我感动。
⑥过了半年,杜琼打电话告诉我,《人生遐思》已经由盲文出版社出版。这消息使我感到意外,也使我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不久,杜琼寄来了书。这是一本牛皮纸装订成的书,又大又厚,没有任何色彩,除了封面上几个黑字,其余全是用针刺出来的盲文。在我出版的很多书中,这是最厚重的一本,却也是惟一一本自己无法读懂的书。书的扉页上,杜琼用针刺了这样一行字:“愿您有更多的作品滋润盲孩子的心田。”我把这本收放在书架上,看到他就想起她热情洋溢的声音,想起她那双乌黑明亮的眼睛,想起一个盲孩子对我的期望。
⑦有时候,我很自然地会想像她的那个黑暗世界。在那个只有声音没有光亮和色彩的世界里,一个盲姑娘如何生活,如何思想?有一次,我问一个生性活泼、无忧无虑的小姑娘,她的年龄和杜琼相仿,和杜琼一样,她也有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不同的是,她的眼睛能从容地观赏世间的一切,她的视野里一片光明。我问她:“假如你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了,你会怎么样?”她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宁可死!”我心头一震。杜琼就天天生活在我想像的黑暗世界中,而她活得如此充实。生活和命运,把人和人塑得那么不同。
⑧杜琼初中毕业了。她比同龄的孩子更早面临选择职业、选择谋生手段的难题。在这样的难题面前,浪漫的幻想只能让位给严峻的现实。她考进了一个医疗推拿班,她要用一双灵巧的手,驱除病人的伤痛。她常常打电话,告诉我她的学业在进展,有时候还忍不住把老师和病人对她的赞扬告诉我。我为她高兴。我想,她不仅能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也能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对一个盲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低的目标。不过我知道,在杜琼的心里,她那理想并未泯灭,它们还会像火星一样,在她的心里闪烁,只要有机会, 些火星就会燃烧成灿烂的火花……
⑨花了三年时间,杜琼以优异成绩从医疗推拿班毕业了。然而她还想追求她日思夜想的文学和广播。她想报考北京广播学院,被婉拒,想报考大学的中文系,也被回绝。她还找了广播电台,想去当一个专为残疾人播音的播音员,结果可想而知,依然是失望。她处处碰壁,只因为是一个盲人,只因为她无法浏览明眼人一目了然的世界。
⑩电话里,我想不出用什么话安慰她,倒是她安慰我:“没关系的,我可以自学嘛!”轻松的语调中,我感觉到的是辛酸和沉重。
⑾她作了一个使多吃惊的选择——报名参加前进业余英语进修学院。学院开始想拒绝她入学,可她发誓能和其他学生学得一样好。于是她和一群明眼的年经人一起坐进了教室。一本厚厚的英语教材,500多页,她一行字也读不出来。怎么办?她花了几个月时间,请父亲帮她读,她自己动手,用针把所有的内容都刺成了盲文。期中考试,她考了90分,期终考试,她考96分,在班里名列前茅。当她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她的同学对话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奇迹。
⑿四年前的一天,杜琼来电话,告诉我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她已顺利通过美国一所学校所有的考核,并成为那所学校录取的第一位来自中国的盲人学生。她选择的专业是电脑。
⒀于是,一个盲姑娘,打起背包,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她生活了很多年却无法看一眼的城市,孤身一人踏上了艰难的异域之路。她在电话里和我告别时,我嘴里说着祝福的话,心里却在为她捏一把汗。从此以后,谁也帮不了她,一切全得靠她自己了。
⒁她到美国后的故事,大概可以写一部激动人心的小说。在陌生的土地上,她睁大着她那双乌黑的眼睛,跌跌撞撞地向前走着,没有人能阻止她寻找理想的脚步。她被人歧视过,被人轻视过,也被人误解过,但是一次又一次,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是一个有骨气有能力的智慧的中国人,尽管她什么也看不见。她学会了电脑,完成了学业,做成了很多健全的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她赢得了所有和她接触过的美国人和来自其他国家的人们的钦佩和尊敬。每次通电话,我听到的都是快乐而生机勃勃的声音。有一次,她甚至告诉我,她正在设法设计一种供中国盲人使用的电脑软件。“我希望,有一天,国内的盲人也和我一样,借助电脑,和明眼人一样读书写作。这一天会有的。”她的语调,和很多年前她朗诵我的诗文时一样,柔和,洋溢着热情,只是增添了很多自信。这时,我丝毫也不怀疑,她的设想,迟早会变成现实。
⒂以常人眼光来看,这位盲姑娘确实是奇迹的创造者。我常想,她想要证明什么呢?她只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想和常人一样,为这个世界增添光亮。对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来说,这是多么可贵。有些人,生着明亮的眼睛,却仿佛被黑暗包裹着,在窄小的圈子里举步不前。而在这个盲姑娘面前,无边的黑暗却无可奈何地溃散了。杜琼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努力,这个世界上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对健全的人们如此,对残疾人也一样。  (文章有删改) 
1.从记叙的顺序看,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__。
2.在盲姑娘一步步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的情感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盲姑娘准备把书译成盲文,我“报之一笑”;盲文《人生遐思》出版,我对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为她捏一把汗”;她设法设计____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次写到盲姑娘的声音,如“清脆悦耳的声音”。请再举两例。
4.第⑦段写到了另外一个小姑娘,有什么作用?
(1)结合语境,品析第14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说说文中画“____________”的句子妙在哪里?
6.文中画“&&&&&&& ”的句子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7.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中多次写到盲姑娘一双乌黑的眼睛,请你也来写写这双眼睛。(不要照抄原文)
8.请从课内外阅读积累中举一个与盲姑娘类似的事例。(不少于20字)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下题。
溃散的黑暗
  ①我的眼前闪动着一双乌黑的眼睛。在这双眼睛里,世界是一片无穷无尽的黑暗,然而它们执著地亮着,寻觅着旁人无法体会的光明。
  ②大约是10年前,记者吴斐告诉我,上海盲童学校有一个盲姑娘,叫杜琼,喜欢文学,喜欢朗诵散文和诗歌,很希望得到我的书。这样的要求是不能拒绝的。我把刚出版的散文诗集《人生遐思》寄给她时,心里纳闷: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怎么读书?
  ③不久,我就收到了杜琼的信。信很厚,是盲文,用针在厚厚的纸上刺出来,必须用手指来读,我当然读不懂。不过,信中附了她父亲的译文。她在信中告诉我:“我朗诵了你书中的很多作品,以后我把录音带送给你。”这是我收到的第一封盲文来信。
  ④她真的给我送来了录音带。那天,她由父亲陪着来到我家。如果事先不知道,我真看不出她是个盲人。那一双乌黑的眼睛,很神气地睁着,仿佛世上所有的光明都在她的视野里。她微笑着,用清脆悦耳的声音大声说话,客厅里回落着她的笑声。她告诉我,她准备把这本书翻译成盲文出版。她这么说,我报之一笑。我问她,将来毕业了,准备做什么,她想了想,答道:“我很想到广播电台做一个播音员。我看不见,但我能说,可以把心里想的都告诉别人。我想搞盲人教育,譬如,教育人学会用电脑,他她们能像明眼人一样面对生活。”她的这些想法使我惊讶,当时,电脑对大多数明眼人来说还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东西,她竟然已经异想天开了。这是她的美好愿望,有愿望,总是好事情。对一个盲人来说,最可怕的大概就是对生活失去信心。而眼前的这个盲姑娘,对一切都充满了兴趣。这些兴趣,能不能将她引向理想的光明境地呢?
  ⑤我听了杜琼朗诵的录音。她的声音柔和甜美,热情洋溢,对散文和诗的意境有独特的感情,这声音里有一个中学生的天真烂漫,也有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对光明的憧憬,而这,决非一般的孩子所能表达。她的朗诵使我感动。
  ⑥过了半年,杜琼打电话告诉我,《人生遐思》已经由盲文出版社出版。这消息使我感到意外,也使我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不久,杜琼寄来了书。这是一本牛皮纸装订成的书,又大又厚,没有任何色彩,除了封面上几个黑字,其余全是用针刺出来的盲文。在我出版的很多书中,这是最厚重的一本,却也是惟一一本自己无法读懂的书。书的扉页上,杜琼用针刺了这样一行字:“愿您有更多的作品滋润盲孩子的心田。”我把这本收放在书架上,看到他就想起她热情洋溢的声音,想起她那双乌黑明亮的眼睛,想起一个盲孩子对我的期望。
  ⑦有时候,我很自然地会想像她的那个黑暗世界。在那个只有声音没有光亮和色彩的世界里,一个盲姑娘如何生活,如何思想?有一次,我问一个生性活泼、无忧无虑的小姑娘,她的年龄和杜琼相仿,和杜琼一样,她也有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不同的是,她的眼睛能从容地观赏世间的一切,她的视野里一片光明。我问她:“假如你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了,你会怎么样?”她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宁可死!”我心头一震。杜琼就天天生活在我想像的黑暗世界中,而她活得如此充实。生活和命运,把人和人塑得那么不同。
  ⑧杜琼初中毕业了。她比同龄的孩子更早面临选择职业、选择谋生手段的难题。在这样的难题面前,浪漫的幻想只能让位给严峻的现实。她考进了一个医疗推拿班,她要用一双灵巧的手,驱除病人的伤痛。她常常打电话,告诉我她的学业在进展,有时候还忍不住把老师和病人对她的赞扬告诉我。我为她高兴。我想,她不仅能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也能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对一个盲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低的目标。不过我知道,在杜琼的心里,她那理想并未泯灭,它们还会像火星一样,在她的心里闪烁,只要有机会,些火星就会燃烧成灿烂的火花……
  ⑨花了三年时间,杜琼以优异成绩从医疗推拿班毕业了。然而她还想追求她日思夜想的文学和广播。她想报考北京广播学院,被婉拒,想报考大学的中文系,也被回绝。她还找了广播电台,想去当一个专为残疾人播音的播音员,结果可想而知,依然是失望。她处处碰壁,只因为是一个盲人,只因为她无法浏览明眼人一目了然的世界。
  ⑩电话里,我想不出用什么话安慰她,倒是她安慰我:“没关系的,我可以自学嘛!”轻松的语调中,我感觉到的是辛酸和沉重。
  她作了一个使多吃惊的选择——报名参加前进业余英语进修学院。学院开始想拒绝她入学,可她发誓能和其他学生学得一样好。于是她和一群明眼的年经人一起坐进了教室。一本厚厚的英语教材,500多页,她一行字也读不出来。怎么办?她花了几个月时间,请父亲帮她读,她自己动手,用针把所有的内容都刺成了盲文。期中考试,她考了90分,期终考试,她考96分,在班里名列前茅。当她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她的同学对话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奇迹。
  四年前的一天,杜琼来电话,告诉我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她已顺利通过美国一所学校所有的考核,并成为那所学校录取的第一位来自中国的盲人学生。她选择的专业是电脑。
  于是,一个盲姑娘,打起背包,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她生活了很多年却无法看一眼的城市,孤身一人踏上了艰难的异域之路。她在电话里和我告别时,我嘴里说着祝福的话,心里却在为她捏一把汗。从此以后,谁也帮不了她,一切全得靠她自己了。
  她到美国后的故事,大概可以写一部激动人心的小说。在陌生的土地上,她睁大着她那双乌黑的眼睛,跌跌撞撞地向前走着,没有人能阻止她寻找理想的脚步。她被人歧视过,被人轻视过,也被人误解过,但是一次又一次,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是一个有骨气有能力的智慧的中国人,尽管她什么也看不见。她学会了电脑,完成了学业,做成了很多健全的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她赢得了所有和她接触过的美国人和来自其他国家的人们的钦佩和尊敬。每次通电话,我听到的都是快乐而生机勃勃的声音。有一次,她甚至告诉我,她正在设法设计一种供中国盲人使用的电脑软件。“我希望,有一天,国内的盲人也和我一样,借助电脑,和明眼人一样读书写作。这一天会有的。”她的语调,和很多年前她朗诵我的诗文时一样,柔和,洋溢着热情,只是增添了很多自信。这时,我丝毫也不怀疑,她的设想,迟早会变成现实。
  以常人眼光来看,这位盲姑娘确实是奇迹的创造者。我常想,她想要证明什么呢?她只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想和常人一样,为这个世界增添光亮。对一对健全的人们如此,对残疾人也一样。
(文章有删改)
1.从记叙的顺序看,本文采用了________。
2.在盲姑娘一步步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的情感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盲姑娘准备把书译成盲文,我“报之一笑”;盲文《人生遐思》出版,我对她________;________,我“为她捏一把汗”;她设法设计________,我“________”。
3.文中多次写到盲姑娘的声音,如“清脆悦耳的声音”。请再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写到了另外一个小姑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结合语境,品析第14段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妙在哪里?
6.文中画“”的句子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中多次写到盲姑娘一双乌黑的眼睛,请你也来写写这双眼睛。(不要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从课内外阅读积累中举一个与盲姑娘类似的事例。(不少于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才艺”的主题阅读(12)【材料一】出国前与作了学龄儿童父母的朋友们聊天,每每感叹孩子们沉重的教育负担,不但有厚厚的课本和冗长的作业,一到周末,各种才艺“兴趣”班更是夺去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大多数周末。到美国后,我发现周围的很多人,也要忙于把孩子送往各种兴趣班,钢琴、绘画、汉语、以及各种体育训练。大概除了奥数在美国不普及外,其他方面与国内给孩子们和家长造成了沉重负担的各种课外学习并无不同。实际上,美国父母的负担可能会更重些,因为孩子放学的时间更早,而且法律不允许12岁以下的孩子单独在家,加上祖父母没有帮忙看孩子的传统,所以父母一方如果不辞职在家,要照顾孩子的各种兴趣学习真是非常困难。那么,同是父母成为“孩奴”,同是孩子满满的日程,美国与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到底有没有差别呢?美国教育到底在哪种意义上还可以称之为“自由和独立”呢?细细观察与思索,差别还是有的。首先是美国的各种兴趣学习基本上不会与升学加分连在一起。美国的中小学是学区制度,“拼”的是父母是否能付得起高一点的房价和物业税住在好区,大学入学,特别是名校入学,虽然重视孩子的才艺,但那是靠你的申请书描述,更多的情况下是与孩子们非常综合的情况联系在一起,完全谈不上用才艺成绩来加分。而国内为了满足标准化的需求,从奥数到钢琴,甚至是古琴,全部建立起来各种等级制度,为了考一个钢琴高等级,很多孩子整日练习几首考试曲目,考了一个高等级却不会实际演奏。与此联系在一起的,则是孩子们在选择多元化上的区别。我相信不论中外,大多数父母让孩子们学习各种才艺,目的不是让孩子们走上职业艺术家这条独木桥。但在国内,很多情况下父母和孩子们为了考级别无选择,只好一条道走到“黑”,而在美国,因为学习更多是为了兴趣和培养孩子们的修养,所以孩子们在学习内容上可选择的余地大得多,中途“改行”屡见不鲜,而孩子们如果将才艺当成专业,也有很多灵活操作的空间。而另一个区别,似乎在于心态。国内的每一位朋友似乎在抱怨“万恶的教育制度”的同时,都在继续不知疲倦地把孩子们送进各种才艺培训班中,而每每聊天,都忧心忡忡地数说着各种才艺学习,如何在孩子的小升初或升高中方面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相反,很多美国家长,虽然为了孩子的付出可能一点也不少,但却有足够的自由选择,其心态也要从容许多。看来,中美在这方面区别的不是让不让孩子们学习才艺,也不是“孩奴”们付出的多少,而主要在于才艺学习是否被量化成了孩子们进阶的工具。——选自财富中文网《才艺:变形的中国教育》有删改&&&&&&&&&&&&&&&&&&&&&&&&&&&&&&&&&&&&&&&&&&&&&&&&&&&【材料二】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直刺痛着我的心房。美国12名获得“总统奖”的高中生与中国12名被顶尖大学“预录取”的高中生“对话”,他们同时被摆在这样一个问题面前——制定一项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中国学生一亮相就开始大展才艺——演讲、弹古筝、弹钢琴、吹箫、小合唱、背诵、大合唱,整个过程,学生们十分倾情,甚至眼含泪花,到最后,他们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到非洲去旅游募捐;美国学生则从分析非洲教育、食物、饮用水、艾滋病、避孕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入手,详细阐明自己可做什么、怎么做,每一项预算都精确到美分,并且,大家既有严细分工,又有整体合作,整个计划拿来即可进入实施阶段……你看,我们的学生个个都像是“优人”,擅长在问题的外围轻歌曼舞;美国的学生个个都像是“剑客”,擅长直击问题的内核。奥巴马在2010年美国学生开学典礼上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知道有些时候,电视上播放的节目会让你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觉,似乎你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腰缠万贯、功成名就——你会认为只要会唱rap、会打篮球或参加个什么真人秀节目就能坐享其成,但现实是,你几乎没有可能走上其中任何一条道路。”我们的学生可不信这个邪!仅北影一所学院2013年的报考人数即超过了万人!连清华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到艺坛站脚,你说“才艺”这碗饭该有多香!在当今中国,有才艺就意味着有人气,有人气就意味着有名利。人人都迷恋捷径,人人都抢着做“抓眼球”的事,人人都梦想把才艺当饭吃……这是多么堪忧的现实!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永记这样的耻与痛——在费城博览会上,人家送去的是蒸汽机,我们送去的是挖耳勺。&&&&&&&&&&&&&&&&&&&&&&&&&&&&——选自张丽钧《才艺崇拜》有删改【材料三】来自网络的声音无是无:当各种兴趣学习都关系升学加分,无路可走的普通家长们把孩子和自己逼上梁山一条道。中国教育和现实经济一样,追求华而不实。大家都愿意坐着不干活就拿钱,还要得瑟给别人看,显呗!佛山成大侠:孔子曰:因材施教 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但是,在这个全民折腾的年代,没有多少家长有这样的见识和勇气金墨958:才艺教育永远都不多余,俗话说,艺多不压身。但要重视培养与呵护兴趣。没有兴趣,则不快乐、也走不远,不学也罢!还有,不能把功利看得太重,顺其自然,则不焦躁,怡然有得。期待:才艺课应该是为孩子开一扇门,让他们自己在其中尝试、摸索,发现自己喜欢的事物,并借着各种学习活动,增加他们生活的多样性。小题1:阅读材料一,思考:同是父母成为“孩奴”,同是孩子满满的日程,美国与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差别在哪里呢?请分点回答。(2分)小题2:结合材料二中的故事内容,分析划线句“优人”“剑客”分别有什么特点?小题3:材料二中引用奥巴马在美国学生开学典礼上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小题4:关于中国式的“才艺教育”“才艺崇拜”,网友们引起了很大反响,纷纷在网络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请结合生活实际,也用跟帖的方式谈谈你的看法。(3分)
&&& 溃散的黑暗
&&& 赵丽宏
&&&& ①我的眼前闪动着一双乌黑的眼睛。在这双眼睛里,世界是一片无穷无尽的黑暗,然而它们执著地亮着,寻觅着旁人无法体会的光明。
&&&& ②大约是10年前,记者吴斐告诉我,上海盲童学校有一个盲姑娘,叫杜琼,喜欢文学,喜欢朗诵散文和诗歌,很希望得到我的书。这样的要求是不能拒绝的。我把刚出版的散文诗集《人生遐思》寄给她时,心里纳闷: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怎么读书?
&&&& ③不久,我就收到了杜琼的信。信很厚,是盲文,用针在厚厚的纸上刺出来,必须用手指来读,我当然读不懂。不过,信中附了她父亲的译文。她在信中告诉我:“我朗诵了你书中的很多作品,以后我把录音带送给你。”这是我收到的第一封盲文来信。
&&&& ④她真的给我送来了录音带。那天,她由父亲陪着来到我家。如果事先不知道,我真看不出她是个盲人。那一双乌黑的眼睛,很神气地睁着,仿佛世上所有的光明都在她的视野里。她微笑着,用清脆悦耳的声音大声说话,客厅里回落着她的笑声。她告诉我,她准备把这本书翻译成盲文出版。她这么说,我报之一笑。我问她,将来毕业了,准备做什么,她想了想,答道:“我很想到广播电台做一个播音员。我看不见,但我能说,可以把心里想的都告诉别人。我想搞盲人教育,譬如,教人学会用电脑,使她们能像明眼人一样面对生活。”她的这些想法使我惊讶,当时,电脑对大多数明眼人来说还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东西,她竟然已经异想天开了。这是她的美好愿望,有愿望,总是好事情。对一个盲人来说,最可怕的大概就是对生活失去信心。而眼前的这个盲姑娘,对一切都充满了兴趣。这些兴趣,能不能将她引向理想的光明境地呢?
&&& ⑤我听了杜琼朗诵的录音。她的声音柔和甜美,热情洋溢,对散文和诗的意境有独特的感情,这声音里有一个中学生的天真烂漫,也有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对光明的憧憬,而这,决非一般的孩子所能表达。她的朗诵使我感动。
&&& ⑥过了半年,杜琼打电话告诉我,《人生遐思》已经由盲文出版社出版。这消息使我感
到意外,也使我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不久,杜琼寄来了书。这是一本牛皮纸装订成的书,
又大又厚,没有任何色彩,除了封面上几个黑字,其余全是用针刺出来的盲文。在我出版
的很多书中,这是最厚重的一本,却也是惟一一本自己无法读懂的书。书的扉页上,杜琼
用针刺了这样一行字:“愿您有更多的作品滋润盲孩子的心田。”我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看到书就想起她热情洋溢的声音,想起她那双乌黑明亮的眼睛,想起一个盲孩子对我的期望。
&&& ⑦有时候,我很自然地会想像她的那个黑暗世界。在那个只有声音没有光亮和色彩的
世界里,一个盲姑娘如何生活,如何思想?有一次,我问一个生性活泼、无忧无虑的小姑娘,她的年龄和杜琼相仿,和杜琼一样,她也有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不同的是,她的眼睛能从容地观赏世间的一切,她的视野里一片光明。我问她:“假如你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了,你会怎么样?”她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宁可死!”我心头一震。杜琼就天天生活在我想像的黑暗世界中,而她活得如此充实。生活和命运,把人和人塑得那么不同。
&&& ⑧杜琼初中毕业了。她比同龄的孩子更早面临选择职业、选择谋生手段的难题。在这
样的难题面前,浪漫的幻想只能让位给严峻的现实。她考进了一个医疗推拿班,她要用一双灵巧的手,驱除病人的伤痛。她常常打电话,告诉我她的学业在进展,有时候还忍不住把老师和病人对她的赞扬告诉我。我为她高兴。我想,她不仅能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也能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对一个盲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低的目标。不过我知道,在杜琼的心里,她那理想并未泯灭,它们还会像火星一样,在她的心里闪烁,只要有机会,这些火星就会燃烧成灿烂的火花……
&&& ⑨花了三年时间,杜琼以优异成绩从医疗推拿班毕业了。然而她还想追求她日思夜想
的文学和广播。她想报考北京广播学院,被婉拒,想报考大学的中文系,也被回绝。她还找了广播电台,想去当一个专为残疾人播音的播音员,结果可想而知,依然是失望。她处处碰壁,只因为是一个盲人,只因为她无法浏览明眼人一目了然的世界。
&&& ⑩电话里,我想不出用什么话安慰她,倒是她安慰我:“没关系的,我可以自学嘛!”轻松的语调中,我感觉到的是辛酸和沉重。
&&& 她作了一个使我吃惊的选择——报名参加前进业余英语进修学院。学院开始想拒绝她入学,可她发誓能和其他学生学得一样好。于是她和一群明眼的年轻人一起坐进了教室。一本厚厚的英语教材,500多页,她一行字也读不出来。怎么办?她花了几个月时间,请父亲帮她读,她自己动手,用针把所有的内容都刺成了盲文。期中考试,她考了90分,期&& 终考试,她考了96分,在班里名列前茅。当她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她的同学对话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奇迹。
&&& &四年前的一天,杜琼来电话,告诉我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她已顺利通过美国一所学校所有的考核,并成为那所学校录取的第一位来自中国的盲人学生。她选择的专业足电脑。
&&& &于是,一个盲姑娘;打起背包,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她生活了很多年却无法看一眼的城市,孤身一人踏上了艰难的异域之路。她在电话里和我告别时,我嘴里说着祝福的话,心里却在为她捏一把汗。从此以后,谁也帮不了她,一切全得靠她自己了。
&&& &她到美国后的故事,大概可以写一部激动人心的小说。在陌生的土地上,她睁大着她那双乌黑的眼睛,跌跌撞撞地向前走着,没有人能阻止她寻找理想的脚步。她被人歧视过,被人轻视过,也被人误解过,但是一次又一次,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是一个有骨气有能力的智慧的中国人,尽管她什么也看不见。她学会了电脑,完成了学业,做成了很多健全的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她赢得了所有和她接触过的美国人和来自其他国家的人们的钦佩和尊敬。每次通电话,我听到的都是快乐而生机勃勃的声音。有一次,她甚至告诉我,她正在设法设计一种供中国盲人使用的电脑软件。“我希望,有一天,国内的盲人也和我一样,借助电脑,和明眼人一样读书写作。这一天会有的。”她的语调,和很多年前她朗诵我的诗文时一样,柔和,洋溢着热情,只是增添了很多自信。这时,我丝毫也不怀疑,她的设想,迟早会变成现实。
&&& 以常人眼光来看,这位盲姑娘确实是奇迹的创造者。我常想,她想要证明什么呢?
&&& 她只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想和常人一样,为这个世界增添光亮。对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来说,这是多么可贵。 有些人,生着明亮的眼睛,却仿佛被黑暗包围着,在窄小的世界里举步不前。而在这个盲姑娘面前,无边的黑暗却无可奈何地溃散了。杜琼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努力,这个世界上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对健全的人如此,对残疾人也一样。
&&&& &&&&&&&&&&&&&&&&&&&&&&&&&&&&&&&&&&&&&&&&&(文章有删改)
&&& 8.本文采用顺叙,在盲姑娘一步步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的情感也有一个渐变的
过程。盲姑娘准备把书译成盲文,“我”报之一笑;盲文《人生遐思》出版,“我”对
她&&&&&&&&&&&&&&&&&&&&
;&&&&&&&&&&&&&&&&&&
,“我”为她捏一把汗;她设法设计
&&&&&&&&&&&&&&&&&
,“我”丝毫不怀疑。
9.第⑦段写到了另外一个小姑娘,有什么作用?& (3分)
&&& 10.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4分)
&&& (1)她睁大着她那双乌黑的眼睛,跌跌撞撞地向前走着,没有人能阻止她寻找理想的
脚步。(品析加点词浯的表达效果,2分)
&&& (2)在杜琼的心里,她那理想并未泯灭,它们还会像火星一样,在她的心里闪烁,只
要有机会,这些火星就会燃烧成灿烂的火花……(说说句子妙在哪里? 2分)
11.品析文中⑩段画“&&& ”线句子中“黑暗”一词的含义。(3分)
&&& 12.读了盲姑娘的故事,你一定深有感触,请从课内外阅渎积累中举一个与盲姑娘类似
的事例。(2分)
吴老师30日19点直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余老师30日20点直播unit5第二课时 Section A}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传人物情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