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龙大道天上九头鸟鸟离七二二研究所有多远

藏龙大道九头鸟离七二二研究所有多远_百度知道
藏龙大道九头鸟离七二二研究所有多远
乘坐732在民族大道东山头站下车,然后转乘901外环至珞瑜路卓刀泉站下。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九头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江夏藏龙岛科技园发展思路解析
江夏藏龙岛科技园发展思路解析
2011913—15&&
千年藏龙上九天
&&&& 2000年深秋,一行人悄无声息地踏上汤逊湖中一条崎岖小路,拨开藏龙岛上漫过腰间的蒿草,只见几只野鸟惊恐地掠过水面,拍翅飞向蓝天。
&这是一支由江夏区领导率领的工作小组,成员来自城建委、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和流芳街等相关部门。当他们“手提鞋子、头顶裤子、涉水踩泥”,走上藏龙岛的时候,历史注定,将在这块不毛之地上书写一个时代的精彩。
&当年11月23日,藏龙岛建设启动,日后的园区主干道——藏龙大道破土动工。
&12月,建设指挥部在长嘴村养猪场一排简陋的平房里组成。
&2001年10月28日,江夏藏龙岛科技园正式挂牌。
&从那以后,10年过去了。昔日的一片荒岛,代之以欣欣向荣的现代气息。工商企业书写传奇,高等院校汇聚精英,湖光映照出别样的新居,“泥腿子”蝶变为新世纪的市民。资金、技术、信息、人才……活力在这里迸发,智慧在这里挥洒,财富在这里累积,梦想在这里实现。
&从逼仄的田埂到三纵三横的通衢大道,从简陋的农舍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从刀耕火种的农耕文明到光电产业的集群发展,藏龙岛科技园,用2010年实现财政收入25129万元的成绩,创造了10年增长33倍的人间奇迹。
&千年藏龙,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扶摇九天,直插云霄。
&让我们翻开这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应运而生的“趋光”行动
&1988年,武汉东湖国家新技术开发区在东湖之滨横空出世。
&作为中国第一家国家级的光电子产业基地,它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中国光谷”。
&应合时代的旋律,追踪科技的灵光,在这片开放的热土上,英才汇聚,奇思奔涌。40多所高等院校、50多所中央和省部属科研院所、1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00多家技术研发机构,在几十位两院院士的率领下,一个个历史的传奇神话般诞生。“光谷”成为大武汉最亮丽的名片。
而在此时,与东湖开发区阡陌相连的江夏区流芳街,还处在田园牧歌的农耕文明中。一边是日新月异的光电现象,一边是犁耙水响的农家生活;一边是气势如虹的开发浪潮,一边是宁静如水的炊烟夕照;一边是通衢大道车水马龙,一边是羊肠小路时断时续。目睹如此情景,江夏区委、区政府领导雄心萌发,决心借光谷之势,推动江夏区开放开发。
&一个“趋光”行动的战略谋划应运而生。
&紧挨东湖开发区的长嘴、梁山头、栗庙三个行政村,共15平方公里的土地,首先进入决策者的视野。
&立意高远的规划蓝图
由长嘴、梁山头、栗庙三村组成的藏龙岛,如同一条巨龙的三根龙爪,稳稳在延伸在汤逊湖的粼粼波光中。位于藏龙岛腹地的杨桥湖,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宁静地流淌在巨龙的怀抱中。这一片风水宝地,将在建设者的巧手中变成何等模样?
&开发者把规划的编制作为头等大事。2001年上半年,科技园委托武汉城市规划设计院、中南规划设计院制定了园区总体规划方案。后来又邀请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美国WY国际设计顾问公司的规划专家对方案进行了评审。
&2002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兴致勃勃地视察了藏龙岛科技园。看到园区风光秀丽、景色迷人,俞书记再三叮嘱,“一定要规划好,聘请一流专家搞好设计,规划设计要上品位、上水平、上档次,让每个建筑物都给人以美感。”
&按照俞书记的指示,科技园委托规划设计单位对原方案又作了几次修编。
&&2003年8月19日,在北京的京丰宾馆,我国规划设计界的泰山北斗——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干峙、钟训正、何镜堂、张锦秋、宁津生、戴复东等齐聚一堂,为这仅15平方公里的藏龙岛科技园规划进行咨询评审。院士们边看图影边听讲解,不时拿出放大镜仔细查看,然后各抒已见,就功能分区的协调性、园区开发的整体性,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补充意见。特别是对沿湖岸线的合理利用,公共资源的有效保护,以及自然景观与人工造物之间的呼应匹配,院士们提出的真知灼见,使规划方案大为增色。
&历经两年艰辛,一部立意高远、特色鲜明的规划方案,终于基本敲定。
&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以后,藏龙岛规划升级为“圈园带”格局;“圈”即为汤逊湖,梁子湖旅游圈,目前两湖连通黄金水道工程已进入前期讨论;“园”即是绿色公园、工业园、校园和家园(社区),已全面实施推进;“带”即临路绿带,临湖景观带。
&震撼人心的建设场景
&将一片几近荒芜的不毛之地,开发成现代产业集聚的科技园区,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园区开发的第一步目标,是用五年时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然而,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开发大幕在岛上拉开,建设者如拓荒之牛、脱缰之马、脱弦之箭,势如破竹,仅用三年就实现了五年目标。
&有一排房屋可以作证。2000年12月,藏龙岛建设指挥部选定在长嘴村养猪场的一排平房里。从那个时刻起,这里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没有八小时内外的区别,旺盛的创业激情,日夜在这里燃烧。
&有一条道路可以作证。七月流火,杨湖大道上机声如雷,温度高达160度的沥青混凝土向前延伸,建设者顶着午时的骄阳,个个身上晒脱几层皮,脚下的胶鞋烤化了一双又一双。
&有一潭湖水可以作证。从寒风凛冽的冬日到骄阳似火的盛夏,建设者在杨桥湖边筑堤、修渠、砌墙、植树,柳叶轻拂的亲水平台,多姿多彩的桥梁景观,融进了建设者的汗水,也展示着建设者的智慧。
&有一个数字可以作证。2003年,园区签订各项工程合同280余份,平均1.3天签订一份工程合同。
&千军万马战荒岛,龙腾凤舞展新城。10年来,在藏龙岛仅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基础设施投入高达18亿元。建设者用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慨重绘蓝图,现已建成三纵三横高等级主次干道80公里,形成环湖公路与景观大道相互交融、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修建一座11万伏变电站,满足园区生产、生活用电;铺设供水、排污、排水主管网达150公里,建排污泵站一座,实现雨污分流,确保一湖清水;埋设电缆、网线100多公里,确保通讯畅通信息全覆盖。
&校企并举的招商谋略
2002年11月26日,藏龙岛上彩旗飞舞,鞭炮齐鸣,武汉高科机电产业园卧龙电机项目动工兴建,成为落户园区的第一个工业项目。
&作为武汉光谷的又一支撑平台,藏龙岛科技园十分注重项目的引进,力求创造最好的投资环境。从第一个项目进岛开始,管委会每位副主任分工挂点,服务3至6 家工业项目,所有职能部门实行上门办公,为业主排忧解难。
&为了增加园区人气,同时为失地农民创造商机,科技园从毗邻高校密集区的实际出发,把引进院校进园区作为招商的重大谋划。
&2002年11月,湖北经济学院正式签约入园。根据协议,该项目占地2000多亩,总投资达11亿元。
&校企并举的招商谋略,给园区带来高科技的成果,带来旺盛的人气,也带来厚重的人文底蕴。特别是2007年以来,深圳日海、光迅器件、虹信科技等一批高科技领军企业在园区大展宏图,使园区招商项目发生质的飞跃。到去年底,园区共引进各类项目83个,总投资额超过230亿元,其中上市公司5家。
&迅速壮大的集团实力
&伴随着园区的开发热潮,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市场主体——藏龙集团迅速壮大。
&2001年,开发项目全面启动,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为了保持良好的建设秩序,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当年3月1日,藏龙岛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成立。
&从基础设施到厂房校舍,这家公司承担了大量的建设项目,并创造出良好的市场口碑。
&2003年之后,随着开发项目的进展,藏龙岛房地产开发公司、园林绿化公司相继成立。
&2005年,为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园区深度开发,以开发有限公司为母体,房地产、园林绿化为子公司,一个集团公司的雏形全新面世。
&2007年以后,集团发展速度加快。到目前为止,集团公司旗下已云集15家子公司,资产积累达10亿元,累计创税5.4亿元。
&2009年,藏龙集团以每亩50万元的价格,竞得海南省文昌市一片旅游建设用地,其开发的高端旅游项目——“藏龙.淇水湾”正在建设中。
&今年7月,该集团与恩施州经济开发区签约,开发恩施龙洞河旅游休闲度假区。这一项目总规划用地4500余亩,总投资约36亿元,是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重要启动项目。
&科技园办事处主任、藏龙集团董事长钱圣国说,作为大型国有企业,藏龙集团将向着更大的市场拓土开疆。
“两型”之光铸新园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9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的价值取向。
  领时代风气之先的藏龙岛科技园,更是把两型的追求,融化在园区建设的具体实践中。
发展定位的前瞻眼光
早在2001年,园区建设总体规划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当时的园区领导就提出了四个园区的发展定位:科技园区、人文园区、生态园区、旅游园区。
  什么作出这样的定位?据园区党委书记夏昌彪介绍,首先是依据藏龙岛地处汤逊湖畔,周边湖汊众多,林木茂盛,水质良好,是武汉周边难得的生态宜居之地;其次是依据园区紧邻光谷,处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云集的智力密集区,有承接延伸辐射的良好条件;更重要的,是着眼长远、跟踪科技前沿,把握产业方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选择和确立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战略定位。
  根据这个定位,他们选择最具权威的院所作园区总体规划,请国家顶级专家为规划听诊把脉。一旦规划确定,一张图纸画到底。
  根据这个定位,他们精准地选择投资项目,使园区成为武汉光谷的延伸平台,成为智力密集的研发基地,成为传道授业的人文沃土。
  根据这个定位,他们注重整体开发,紧凑发展,形成了一心一轴三组团的合理格局,保持了生态环境的自然特征。
  环境打造的匠心独运
  走进藏龙岛,无不被这里秀丽的风光所吸引。
  从光谷大道进入园区,只见雄峙高台的九头鸟仰天长嘨。绿树红花簇拥的九凤台,十多吨精铜铸就的九头鸟,象征着荆楚儿女振兴崛起的凌霄之志。
  从民族大道经汤逊湖北路进入藏龙大道,便见一条巨龙引颈高歌。潺潺流水,似长流不息的龙涎垂地;一颗明珠,在龙嘴中欲吐还吞;连绵1.8公里的龙身,则是利用不可移动的华东高压电网通道,因势造型,随坡布绿,一展巨龙飞天之雄姿。
  走近湖边,只觉清风徐徐,垂柳依依。一座置身于微波荡漾中的亲水平台,随岸线款款前移,把人们带入如诗如画的梦境。紧依着水面的一幢幢新居,把欧洲中世纪的建筑风格融入典型的中国水墨画的意境。
  漫步杨桥湖畔,一座座造型各异的桥梁映入眼帘。依次观赏,仿佛当今世界的经典名桥一齐来到这方寸之地。威尼斯拱桥的典雅,法国瓦伦梯桥的精美,英国控威桥的庄重,日本都虹桥的新颖,还有中国芦沟桥的沧桑,让来客在品味之余,生出难以割舍的情怀。
  而遍布园区的参天大权,奇花异草,引得蝶飞燕舞,莺啼蝉鸣。沿湖绿化带、主干道绿化带、休闲绿化带,带带相连;生态楼盘、生态校园、生态产业园,形成相互叠加的生态效应。
  环境就是竞争力。经过建设者匠心独运的打理,科技园显示出勃勃生机。
  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园区开发中节约资源,最重要的是节约土地资源。
  开发初期,园区严格遵循规划要求,按照功能分区选择和安排项目,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
  开发过程中,园区对项目进展实行动态管理,坚决剔除垃圾项目,收回闲置土地,实行腾笼换鸟。
  2003年9月,一家深圳注册的企业进入园区,占地450亩。第二年由建筑商垫支修了一批厂房,便再无下文。2006年底,这家企业无力支付建设资金,引发债务纠纷,不得已由财政代支款项以缓解矛盾。科技园本着依法、合理、有偿的原则,对资产进行评估,由法院拍卖,收回闲置土地。2008年,武汉光迅和虹信科技进入,分别占地170亩和180亩,另有100亩分解出售给4家企业。一片闲置的土地,顿时变身为光纤领军企业的发祥之地。
  一家置业公司,2002年入园,占地70亩。2005年投入100万元建起厂房框架,但后继乏力。园区有关部门讲道理、讲政策,通过协商收回52亩地,挂牌出售给一家信息技术企业。
  2007年,园区出台政策,将土地供给与投资强度挂钩,规定每亩投入不低于200万元,年创税不低于10万元,从而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到发展的刀刃上。
  产业发展的集群模式
  2004年6月16日,武汉凡谷电子在藏龙岛科技园动工兴建。
  这是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数年之间,它凭借专业化产品研发平台和纵向集成的规模生产能力,掌握和发展移动通信天馈系统射频器件的核心技术,成为华为、摩托罗拉等通信巨头的稳定供应商。
  藏龙岛良好的投资环境,催生凡谷电子裂变发展。2005年,凡谷一期项目峻工投产,两年就实现产值10亿元,并在深圳证交所挂牌上市。
  从那以后,一个个高科技项目接踵而来,以光电通讯为代表,形成项目扎堆、集群发展的良好势头。
  719研究所签约落户,长航电机厂破土动工,武汉光迅和虹信科技联诀入园,拓创科技、百度湖北等相继加盟,一时间,藏龙岛群英荟萃,光电通讯产业如日中天。
  从2007年开始,园区项目培植又迎来一个新的契机。这一年,科技园以良好的硬环境和优越的软环境,引来台湾斯米克美加集团落户,建设总部基地。今年,随着光谷联合总部项目的开建,一个以藏龙岛为轴心,运筹谋划四海商机,触角伸向八方市场的总部经济业态悄然成形。
  如今,小小的藏龙岛上,前沿产业风云际会,人流物流相互给力。园区汇聚了凡谷电子、深圳日海、光迅科技等高科技企业;海军工程大学、七二二研究所、七一九研究所等高密科研机构;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经济学院等高等学府;光谷联合、斯米克美加、百度湖北等高附加值总部;正在着手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等高标准基础设施:五星级酒店、湿地公园等高端配套项目。光纤产业、电子产业、电机产业和总部经济呈集群发展势头,从而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去年,园区以15平方公里的土地,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8.76亿元。
  蓄势待发的无烟工业
  鉴于藏龙岛独特的滨水环境和生态优势,建园初期,决策者便把环境友好型作为开发的价值取向,把旅游作为重要的产业选择,为无烟工业发展铺路。
  以规划为龙头,园区建设严格按照功能分区的要求,精心打理沿湖岸线,把滨水地段留给公益项目或旅游休闲项目,并相继开发藏龙八景,修建杨桥湖二十四桥,形成人文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呼应和匹配,使园区成为武汉周边难得的滨水公园。
  2003年2月12日,杨桥湖全面整治工程启动。湖底清淤,水港加深加宽,岸线打造,沿湖绿化,伴着建设者的辛勤汗水,杨桥湖在300多个日日夜夜的风雨洗礼中全新面世。
  2009年8月30日,藏龙集团参与运作的武汉巴登城项目在园区附近的介子山庄奠基。这是一个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投资46亿元。随着项目进展,一座法式巴登城的独特风韵将展现在武汉人面前。
  与休闲旅游的兴起相呼应,园区着意打造的湿地公园、生态公园、绿色公园正从图纸走向地面,汤逊湖、杨桥湖、梁子湖三湖连通的蓝图,也在从构想走向现实。
  风光无限的藏龙岛,无烟工业正在暗暗发力。
民生福祉重如山
正如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以乡村为历史底色的藏龙岛科技园,在开发建设中始终把实现农民的利益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藏龙岛原辖
3个行政村、1898户、7950人。十年开发,乾坤巨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大潮的裹挟中,近8000农民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用建设的成就惠及民生,用发展的成果改善民生,园区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不断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办事处主任钱圣国一再阐述的发展理念,贯穿在园区民生不断改善的实践中。
&从“三个一”到“六个一”,昔日的“泥腿子”,用爽朗的笑声和灿烂的笑容,诠释着新一代城市市民的幸福指数。
&一户一栋楼
&8月上旬,梁山头村(也称社区)5组,50岁的郭本正在家歇凉,老伴慢悠悠地推着童车,关爱的眼神一直盯在童车里小孙孙的脸上。
&一眼看去,这个家庭已然脱去农民的味道。三层楼的房子,里外干干净净;厨房里半墙高的瓷砖,看不到一丝污迹。据老郭介绍,这栋房子是2003年新盖的。拆迁那年,他两个儿子都不满22岁,按规定可建两栋楼房。眼前这一栋360平方米,还有一栋400平方米。比拆迁之前,老郭的感受是“好多了”。
&征地开发,农民怎么办?园区第一个举措,便是“一户一栋楼”。这个“一”,不是单一的数量概念,而是超前规划,把安居建设和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变分散居为集中居住、新村建设为社区建设,把农民转变为市民。住房兼容农民传统居住习惯,建为单体或联体别墅。按照“面积不大功能全、造价不高质量好、占地不多环境美”的要求,户型统一规划,外墙统一装修。同时,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将社区内的给排水、供电、电视、电信、绿化休闲场所等公共设施由村按每户约1万元贴补一次性配套到位,完善服务功能。
&截至目前,老三村应还建3090户(包括子女成长分户),已建2970户,每栋房平均面积283平方米。
&可别小看了这一户一栋楼,它既是岛上原村民安身立命之地,更为他们带来了滚滚财源。郭本正说,他家两栋楼房,出租一栋,一年租金就有4万多元。
&据梁山头村党支部书记陈兴华介绍,社区原村民800多户,90%以上有房屋出租,户均总在3万元以上。光这一笔,村民每年可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
&长嘴村党支部书记刘家武说,村里500户原村民,每户房租收入大约在4万元上下。这笔收入,还会随着园区的日渐兴旺和房源的日渐稀缺而不断增长。
&一户一股本
&走进梁山头4组郭本才家,抢人眼球的是墙上“十大元帅”的画像。而谈起村民的变化,最叫郭本才得意的是当年大胆入股带来的丰厚回报。
&2003年,村里组织集体企业,让村民自愿入股。当时,有些村民不愿把钱往外拿,身为村民小组长的郭本才积极响应,拿16000元入了股。他还和村民小组其他同志商议,用集体土地补偿给全组每人入股2000元。当年腊月,村集体按本金的20%分红,郭本才一家就分得6000元。他说,分红那天,村里喜气洋洋,不少人拿着烟,见人就撒。到2006年,村集体扩股,再没一家肯拉下。园区征地开发,农民失去了土地,生活怎么办?2003年10月,园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组建村级公司,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的长远利益。
&随后,三村按照《公司法》规定,分别组建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规定村民入股股金为每股2000元,并以分配红利的形式取得实际利益。
&三家村级公司在园区开发中经受市场竞争的考验,取得了长足发展。每年以不低于股本原值20%的比例给村民分红。8年来,三村集体仅股份分红利 7957万元,平均每户31827元。多数村民股本早已收回,而年年红利照分不误。
&一户一商铺
&考虑到农民失去土地以后必须开发替代的生产资料,园区领导设计了“一户一门面”的安置方案。从2003年起,这一方案逐步实施。
&2004年,长嘴村从银行贷款1000万元,与藏龙房地产公司合作,先后建起凤凰花园3.8万平方米的商铺和1万平方米的商城。项目建成后,原计划将商铺分配给村民自己经营,实现一户一商铺。但多数农户反映缺少经营资本和渠道,更没有经营经验。经全体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决定选择出售的方式。商铺出售后,村里净获积累8000万元,并保有1万平方米的超市资产。
&长嘴村的做法,也被其他两村所效仿。梁山头村开发商业街1.8万平方米,同时建起2.3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交由集体经营,每年可收入800万元。
&经过实践检验,当初设计的“一户一商铺”的安置方法,逐步演变为滚动开发和集约经营的方式,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土地资源的增值效应,而且使村民有了长远依靠和稳定的收入来源,避免了个人经营不善的风险。
&一户一保障
&实现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千方百计安置失地农民,是科技园10年来始终不渝的追求。
&随着一家家企业和院校进入园区,大量的用工岗位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但从插秧种地到工厂打工,职业技能的缺失就成了最大的障碍。为此,园区几年来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培训班,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同时,园区联合入园企事业单位,推荐安置村民就业。这几年,每年都有数百人在园区实现上岗或转岗。
&随着开发的进展,园区工程服务型企业和村级企业也随之发展壮大,既为村民提供了长远的保障,也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这几年,随着各级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实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村民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三村村民由集体埋单,全部进入农村合作医疗,新农保参保已按标准由集体缴纳;60岁以上老人,每月享受300元补贴,每年3个节日(春节、中秋、端午)各补300元,加上民政月补100元,一个老人一年有5700元的固定收入;村民的孩子考上大学或职高,可分别享受1000元到10000元的奖励;集体还为村民分别办理了大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村民养老保险正在酝酿方案。
&一村一块工业发展用地
&今年5月,江夏区第一家村级工业园——长嘴工业园在藏龙岛科技园精彩亮相。
&长嘴工业园定位为光电子并配套相关服务产业。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投资1.8亿元,建有11万平方米的工业标准厂房及市政管网设施。现委托武汉光谷科技孵化器公司对外招租,已有数家企业入驻。
&开发初期,科技园有关领导着眼长远,给每村预留了200亩的村级经济发展用地,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保障村民的长远生计。园区开发的实践,让大家深刻领悟到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长嘴村支两委萌生了一个想法,要把宝贵的集体用地由一次性收益变成可再生收益的“韮菜地”。于是,通过创办工业园获取连绵不断的高回报,便成为他们的发展选项。
&陈兴华介绍,梁山头村继开发商业街和学生公寓后,决定拿出50亩集体用地,修建4.7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2.3万平方米的职工公寓,预计每年可获1800万元的租金收入。
&大河有水小河满。村级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村民长远利益的坚强保障。
&一村一块农业发展用地
&为了充分利用眼前的发展优势,给村民创造多种形式的保障条件,科技园寻找和抓住各种机遇,不失时机地推出新政策、新举措。
&2008年,藏龙岛参与江夏区对口扶贫。眼看岛上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发如火如荼,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导致园区寸土寸金,而邻近有些乡村,还停留在10年前藏龙岛尚未开发时的水平。土地的级差效应让园区领导的眼前闪现出机遇的火花。于是,又一个大胆的决定萌生了。
&从这一年起,岛上三村通过与对口扶贫村广泛接触,商议以流转方式获取一块农业发展用地,用来发展都市农业。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扶贫村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也为园区擅长农业耕种的原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如今,走上藏龙岛,进入村民家,只见处处欢声笑语,一片祥和景象。&&&&
(撰稿 若水 公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江夏藏龙岛科技园发展思路解析
千年藏龙上九天
&&&&&&2000年深秋,一行人悄无声息地踏上汤逊湖中一条崎岖小路,拨开藏龙岛上漫过腰间的蒿草,只见几只野鸟惊恐地掠过水面,拍翅飞向蓝天。
&&&&&&这是一支由江夏区领导率领的工作小组,成员来自城建委、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和流芳街等相关部门。当他们“手提鞋子、头顶裤子、涉水踩泥”,走上藏龙岛的时候,历史注定,将在这块不毛之地上书写一个时代的精彩。
&&&&&&当年11月23日,藏龙岛建设启动,日后的园区主干道——藏龙大道破土动工。
&&&&&&12月,建设指挥部在长嘴村养猪场一排简陋的平房里组成。
&&&&&&2001年10月28日,江夏藏龙岛科技园正式挂牌。
&&&&&&从那以后,10年过去了。昔日的一片荒岛,代之以欣欣向荣的现代气息。工商企业书写传奇,高等院校汇聚精英,湖光映照出别样的新居,“泥腿子”蝶变为新世纪的市民。资金、技术、信息、人才……活力在这里迸发,智慧在这里挥洒,财富在这里累积,梦想在这里实现。
&&&&&&从逼仄的田埂到三纵三横的通衢大道,从简陋的农舍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从刀耕火种的农耕文明到光电产业的集群发展,藏龙岛科技园,用2010年实现财政收入25129万元的成绩,创造了10年增长33倍的人间奇迹。
&&&&&&千年藏龙,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扶摇九天,直插云霄。
&&&&&&让我们翻开这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应运而生的“趋光”行动
&&&&&&1988年,武汉东湖国家新技术开发区在东湖之滨横空出世。
&&&&&&作为中国第一家国家级的光电子产业基地,它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中国光谷”。
&&&&&&应合时代的旋律,追踪科技的灵光,在这片开放的热土上,英才汇聚,奇思奔涌。40多所高等院校、50多所中央和省部属科研院所、1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00多家技术研发机构,在几十位两院院士的率领下,一个个历史的传奇神话般诞生。“光谷”成为大武汉最亮丽的名片。
&&&&&而在此时,与东湖开发区阡陌相连的江夏区流芳街,还处在田园牧歌的农耕文明中。一边是日新月异的光电现象,一边是犁耙水响的农家生活;一边是气势如虹的开发浪潮,一边是宁静如水的炊烟夕照;一边是通衢大道车水马龙,一边是羊肠小路时断时续。目睹如此情景,江夏区委、区政府领导雄心萌发,决心借光谷之势,推动江夏区开放开发。
&&&&&&一个“趋光”行动的战略谋划应运而生。
&&&&&&紧挨东湖开发区的长嘴、梁山头、栗庙三个行政村,共15平方公里的土地,首先进入决策者的视野。
&&&&&&立意高远的规划蓝图
由长嘴、梁山头、栗庙三村组成的藏龙岛,如同一条巨龙的三根龙爪,稳稳在延伸在汤逊湖的粼粼波光中。位于藏龙岛腹地的杨桥湖,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宁静地流淌在巨龙的怀抱中。这一片风水宝地,将在建设者的巧手中变成何等模样?
&&&&&&开发者把规划的编制作为头等大事。2001年上半年,科技园委托武汉城市规划设计院、中南规划设计院制定了园区总体规划方案。后来又邀请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美国WY国际设计顾问公司的规划专家对方案进行了评审。
&&&&&&2002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兴致勃勃地视察了藏龙岛科技园。看到园区风光秀丽、景色迷人,俞书记再三叮嘱,“一定要规划好,聘请一流专家搞好设计,规划设计要上品位、上水平、上档次,让每个建筑物都给人以美感。”
&&&&&&按照俞书记的指示,科技园委托规划设计单位对原方案又作了几次修编。
&&&&&&&2003年8月19日,在北京的京丰宾馆,我国规划设计界的泰山北斗——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干峙、钟训正、何镜堂、张锦秋、宁津生、戴复东等齐聚一堂,为这仅15平方公里的藏龙岛科技园规划进行咨询评审。院士们边看图影边听讲解,不时拿出放大镜仔细查看,然后各抒已见,就功能分区的协调性、园区开发的整体性,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补充意见。特别是对沿湖岸线的合理利用,公共资源的有效保护,以及自然景观与人工造物之间的呼应匹配,院士们提出的真知灼见,使规划方案大为增色。
&&&&&&历经两年艰辛,一部立意高远、特色鲜明的规划方案,终于基本敲定。
&&&&&&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以后,藏龙岛规划升级为“圈园带”格局;“圈”即为汤逊湖,梁子湖旅游圈,目前两湖连通黄金水道工程已进入前期讨论;“园”即是绿色公园、工业园、校园和家园(社区),已全面实施推进;“带”即临路绿带,临湖景观带。
&&&&&&震撼人心的建设场景
&&&&&&将一片几近荒芜的不毛之地,开发成现代产业集聚的科技园区,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园区开发的第一步目标,是用五年时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然而,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开发大幕在岛上拉开,建设者如拓荒之牛、脱缰之马、脱弦之箭,势如破竹,仅用三年就实现了五年目标。
&&&&&&有一排房屋可以作证。2000年12月,藏龙岛建设指挥部选定在长嘴村养猪场的一排平房里。从那个时刻起,这里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没有八小时内外的区别,旺盛的创业激情,日夜在这里燃烧。
&&&&&&有一条道路可以作证。七月流火,杨湖大道上机声如雷,温度高达160度的沥青混凝土向前延伸,建设者顶着午时的骄阳,个个身上晒脱几层皮,脚下的胶鞋烤化了一双又一双。
&&&&&&有一潭湖水可以作证。从寒风凛冽的冬日到骄阳似火的盛夏,建设者在杨桥湖边筑堤、修渠、砌墙、植树,柳叶轻拂的亲水平台,多姿多彩的桥梁景观,融进了建设者的汗水,也展示着建设者的智慧。
&&&&&&有一个数字可以作证。2003年,园区签订各项工程合同280余份,平均1.3天签订一份工程合同。
&&&&&&千军万马战荒岛,龙腾凤舞展新城。10年来,在藏龙岛仅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基础设施投入高达18亿元。建设者用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慨重绘蓝图,现已建成三纵三横高等级主次干道80公里,形成环湖公路与景观大道相互交融、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修建一座11万伏变电站,满足园区生产、生活用电;铺设供水、排污、排水主管网达150公里,建排污泵站一座,实现雨污分流,确保一湖清水;埋设电缆、网线100多公里,确保通讯畅通信息全覆盖。
&&&&&&校企并举的招商谋略
2002年11月26日,藏龙岛上彩旗飞舞,鞭炮齐鸣,武汉高科机电产业园卧龙电机项目动工兴建,成为落户园区的第一个工业项目。
&&&&&&作为武汉光谷的又一支撑平台,藏龙岛科技园十分注重项目的引进,力求创造最好的投资环境。从第一个项目进岛开始,管委会每位副主任分工挂点,服务3至6&家工业项目,所有职能部门实行上门办公,为业主排忧解难。
&&&&&&为了增加园区人气,同时为失地农民创造商机,科技园从毗邻高校密集区的实际出发,把引进院校进园区作为招商的重大谋划。
&&&&&&2002年11月,湖北经济学院正式签约入园。根据协议,该项目占地2000多亩,总投资达11亿元。
&&&&&&校企并举的招商谋略,给园区带来高科技的成果,带来旺盛的人气,也带来厚重的人文底蕴。特别是2007年以来,深圳日海、光迅器件、虹信科技等一批高科技领军企业在园区大展宏图,使园区招商项目发生质的飞跃。到去年底,园区共引进各类项目83个,总投资额超过230亿元,其中上市公司5家。
&&&&&&迅速壮大的集团实力
&&&&&&伴随着园区的开发热潮,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市场主体——藏龙集团迅速壮大。
&&&&&&2001年,开发项目全面启动,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为了保持良好的建设秩序,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当年3月1日,藏龙岛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成立。
&&&&&&从基础设施到厂房校舍,这家公司承担了大量的建设项目,并创造出良好的市场口碑。
&&&&&&2003年之后,随着开发项目的进展,藏龙岛房地产开发公司、园林绿化公司相继成立。
&&&&&&2005年,为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园区深度开发,以开发有限公司为母体,房地产、园林绿化为子公司,一个集团公司的雏形全新面世。
&&&&&&2007年以后,集团发展速度加快。到目前为止,集团公司旗下已云集15家子公司,资产积累达10亿元,累计创税5.4亿元。
&&&&&&2009年,藏龙集团以每亩50万元的价格,竞得海南省文昌市一片旅游建设用地,其开发的高端旅游项目——“藏龙.淇水湾”正在建设中。
&&&&&&今年7月,该集团与恩施州经济开发区签约,开发恩施龙洞河旅游休闲度假区。这一项目总规划用地4500余亩,总投资约36亿元,是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重要启动项目。
&&&&&&科技园办事处主任、藏龙集团董事长钱圣国说,作为大型国有企业,藏龙集团将向着更大的市场拓土开疆。
“两型”之光铸新园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9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的价值取向。
  领时代风气之先的藏龙岛科技园,更是把“两型”的追求,融化在园区建设的具体实践中。
发展定位的前瞻眼光
早在2001年,园区建设总体规划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当时的园区领导就提出了“四个园区”的发展定位:科技园区、人文园区、生态园区、旅游园区。
  什么作出这样的定位?据园区党委书记夏昌彪介绍,首先是依据藏龙岛地处汤逊湖畔,周边湖汊众多,林木茂盛,水质良好,是武汉周边难得的生态宜居之地;其次是依据园区紧邻光谷,处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云集的智力密集区,有承接延伸辐射的良好条件;更重要的,是着眼长远、跟踪科技前沿,把握产业方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选择和确立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战略定位。
  根据这个定位,他们选择最具权威的院所作园区总体规划,请国家顶级专家为规划听诊把脉。一旦规划确定,一张图纸画到底。
  根据这个定位,他们精准地选择投资项目,使园区成为武汉光谷的延伸平台,成为智力密集的研发基地,成为传道授业的人文沃土。
  根据这个定位,他们注重整体开发,紧凑发展,形成了“一心一轴三组团”的合理格局,保持了生态环境的自然特征。
  环境打造的匠心独运
  走进藏龙岛,无不被这里秀丽的风光所吸引。
  从光谷大道进入园区,只见雄峙高台的九头鸟仰天长嘨。绿树红花簇拥的九凤台,十多吨精铜铸就的九头鸟,象征着荆楚儿女振兴崛起的凌霄之志。
  从民族大道经汤逊湖北路进入藏龙大道,便见一条巨龙引颈高歌。潺潺流水,似长流不息的龙涎垂地;一颗明珠,在龙嘴中欲吐还吞;连绵1.8公里的龙身,则是利用不可移动的华东高压电网通道,因势造型,随坡布绿,一展巨龙飞天之雄姿。
  走近湖边,只觉清风徐徐,垂柳依依。一座置身于微波荡漾中的亲水平台,随岸线款款前移,把人们带入如诗如画的梦境。紧依着水面的一幢幢新居,把欧洲中世纪的建筑风格融入典型的中国水墨画的意境。
  漫步杨桥湖畔,一座座造型各异的桥梁映入眼帘。依次观赏,仿佛当今世界的经典名桥一齐来到这方寸之地。威尼斯拱桥的典雅,法国瓦伦梯桥的精美,英国控威桥的庄重,日本都虹桥的新颖,还有中国芦沟桥的沧桑,让来客在品味之余,生出难以割舍的情怀。
  而遍布园区的参天大权,奇花异草,引得蝶飞燕舞,莺啼蝉鸣。沿湖绿化带、主干道绿化带、休闲绿化带,带带相连;生态楼盘、生态校园、生态产业园,形成相互叠加的生态效应。
  环境就是竞争力。经过建设者匠心独运的打理,科技园显示出勃勃生机。
  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园区开发中节约资源,最重要的是节约土地资源。
  开发初期,园区严格遵循规划要求,按照功能分区选择和安排项目,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
  开发过程中,园区对项目进展实行动态管理,坚决剔除垃圾项目,收回闲置土地,实行腾笼换鸟。
  2003年9月,一家深圳注册的企业进入园区,占地450亩。第二年由建筑商垫支修了一批厂房,便再无下文。2006年底,这家企业无力支付建设资金,引发债务纠纷,不得已由财政代支款项以缓解矛盾。科技园本着依法、合理、有偿的原则,对资产进行评估,由法院拍卖,收回闲置土地。2008年,武汉光迅和虹信科技进入,分别占地170亩和180亩,另有100亩分解出售给4家企业。一片闲置的土地,顿时变身为光纤领军企业的发祥之地。
  一家置业公司,2002年入园,占地70亩。2005年投入100万元建起厂房框架,但后继乏力。园区有关部门讲道理、讲政策,通过协商收回52亩地,挂牌出售给一家信息技术企业。
  2007年,园区出台政策,将土地供给与投资强度挂钩,规定每亩投入不低于200万元,年创税不低于10万元,从而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到发展的“刀刃”上。
  产业发展的集群模式
  2004年6月16日,武汉凡谷电子在藏龙岛科技园动工兴建。
  这是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数年之间,它凭借专业化产品研发平台和纵向集成的规模生产能力,掌握和发展移动通信天馈系统射频器件的核心技术,成为华为、摩托罗拉等通信巨头的稳定供应商。
  藏龙岛良好的投资环境,催生凡谷电子裂变发展。2005年,凡谷一期项目峻工投产,两年就实现产值10亿元,并在深圳证交所挂牌上市。
  从那以后,一个个高科技项目接踵而来,以光电通讯为代表,形成项目扎堆、集群发展的良好势头。
  719研究所签约落户,长航电机厂破土动工,武汉光迅和虹信科技联诀入园,拓创科技、百度湖北等相继加盟,一时间,藏龙岛群英荟萃,光电通讯产业如日中天。
  从2007年开始,园区项目培植又迎来一个新的契机。这一年,科技园以良好的硬环境和优越的软环境,引来台湾斯米克美加集团落户,建设总部基地。今年,随着光谷联合总部项目的开建,一个以藏龙岛为轴心,运筹谋划四海商机,触角伸向八方市场的总部经济业态悄然成形。
  如今,小小的藏龙岛上,前沿产业风云际会,人流物流相互给力。园区汇聚了凡谷电子、深圳日海、光迅科技等高科技企业;海军工程大学、七二二研究所、七一九研究所等高密科研机构;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经济学院等高等学府;光谷联合、斯米克美加、百度湖北等高附加值总部;正在着手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等高标准基础设施:五星级酒店、湿地公园等高端配套项目。光纤产业、电子产业、电机产业和总部经济呈集群发展势头,从而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去年,园区以15平方公里的土地,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8.76亿元。
  蓄势待发的“无烟工业”
  鉴于藏龙岛独特的滨水环境和生态优势,建园初期,决策者便把“环境友好型”作为开发的价值取向,把旅游作为重要的产业选择,为“无烟工业”发展铺路。
  以规划为龙头,园区建设严格按照功能分区的要求,精心打理沿湖岸线,把滨水地段留给公益项目或旅游休闲项目,并相继开发“藏龙八景”,修建“杨桥湖二十四桥”,形成人文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呼应和匹配,使园区成为武汉周边难得的“滨水公园”。
  2003年2月12日,杨桥湖全面整治工程启动。湖底清淤,水港加深加宽,岸线打造,沿湖绿化,伴着建设者的辛勤汗水,杨桥湖在300多个日日夜夜的风雨洗礼中全新面世。
  2009年8月30日,藏龙集团参与运作的武汉巴登城项目在园区附近的介子山庄奠基。这是一个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投资46亿元。随着项目进展,一座法式巴登城的独特风韵将展现在武汉人面前。
  与休闲旅游的兴起相呼应,园区着意打造的湿地公园、生态公园、绿色公园正从图纸走向地面,汤逊湖、杨桥湖、梁子湖三湖连通的蓝图,也在从构想走向现实。
  风光无限的藏龙岛,“无烟工业”正在暗暗发力。
民生福祉重如山
正如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以乡村为历史底色的藏龙岛科技园,在开发建设中始终把实现农民的利益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藏龙岛原辖&3个行政村、1898户、7950人。十年开发,乾坤巨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大潮的裹挟中,近8000农民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用建设的成就惠及民生,用发展的成果改善民生,园区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不断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办事处主任钱圣国一再阐述的发展理念,贯穿在园区民生不断改善的实践中。
&&&&&&从“三个一”到“六个一”,昔日的“泥腿子”,用爽朗的笑声和灿烂的笑容,诠释着新一代城市市民的幸福指数。
&&&&&&一户一栋楼
&&&&&&8月上旬,梁山头村(也称社区)5组,50岁的郭本正在家歇凉,老伴慢悠悠地推着童车,关爱的眼神一直盯在童车里小孙孙的脸上。
&&&&&&一眼看去,这个家庭已然脱去农民的味道。三层楼的房子,里外干干净净;厨房里半墙高的瓷砖,看不到一丝污迹。据老郭介绍,这栋房子是2003年新盖的。拆迁那年,他两个儿子都不满22岁,按规定可建两栋楼房。眼前这一栋360平方米,还有一栋400平方米。比拆迁之前,老郭的感受是“好多了”。
&&&&&&征地开发,农民怎么办?园区第一个举措,便是“一户一栋楼”。这个“一”,不是单一的数量概念,而是超前规划,把安居建设和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变分散居为集中居住、新村建设为社区建设,把农民转变为市民。住房兼容农民传统居住习惯,建为单体或联体别墅。按照“面积不大功能全、造价不高质量好、占地不多环境美”的要求,户型统一规划,外墙统一装修。同时,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将社区内的给排水、供电、电视、电信、绿化休闲场所等公共设施由村按每户约1万元贴补一次性配套到位,完善服务功能。
&&&&&&截至目前,老三村应还建3090户(包括子女成长分户),已建2970户,每栋房平均面积283平方米。
&&&&&&可别小看了这一户一栋楼,它既是岛上原村民安身立命之地,更为他们带来了滚滚财源。郭本正说,他家两栋楼房,出租一栋,一年租金就有4万多元。
&&&&&&据梁山头村党支部书记陈兴华介绍,社区原村民800多户,90%以上有房屋出租,户均总在3万元以上。光这一笔,村民每年可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
&&&&&&长嘴村党支部书记刘家武说,村里500户原村民,每户房租收入大约在4万元上下。这笔收入,还会随着园区的日渐兴旺和房源的日渐稀缺而不断增长。
&&&&&&一户一股本
&&&&&&走进梁山头4组郭本才家,抢人眼球的是墙上“十大元帅”的画像。而谈起村民的变化,最叫郭本才得意的是当年大胆入股带来的丰厚回报。
&&&&&&2003年,村里组织集体企业,让村民自愿入股。当时,有些村民不愿把钱往外拿,身为村民小组长的郭本才积极响应,拿16000元入了股。他还和村民小组其他同志商议,用集体土地补偿给全组每人入股2000元。当年腊月,村集体按本金的20%分红,郭本才一家就分得6000元。他说,分红那天,村里喜气洋洋,不少人拿着烟,见人就撒。到2006年,村集体扩股,再没一家肯拉下。园区征地开发,农民失去了土地,生活怎么办?2003年10月,园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组建村级公司,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的长远利益。
&&&&&&随后,三村按照《公司法》规定,分别组建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规定村民入股股金为每股2000元,并以分配红利的形式取得实际利益。
&&&&&&三家村级公司在园区开发中经受市场竞争的考验,取得了长足发展。每年以不低于股本原值20%的比例给村民分红。8年来,三村集体仅股份分红利&7957万元,平均每户31827元。多数村民股本早已收回,而年年红利照分不误。
&&&&&&一户一商铺
&&&&&&考虑到农民失去土地以后必须开发替代的生产资料,园区领导设计了“一户一门面”的安置方案。从2003年起,这一方案逐步实施。
&&&&&&2004年,长嘴村从银行贷款1000万元,与藏龙房地产公司合作,先后建起凤凰花园3.8万平方米的商铺和1万平方米的商城。项目建成后,原计划将商铺分配给村民自己经营,实现一户一商铺。但多数农户反映缺少经营资本和渠道,更没有经营经验。经全体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决定选择出售的方式。商铺出售后,村里净获积累8000万元,并保有1万平方米的超市资产。
&&&&&&长嘴村的做法,也被其他两村所效仿。梁山头村开发商业街1.8万平方米,同时建起2.3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交由集体经营,每年可收入800万元。
&&&&&&经过实践检验,当初设计的“一户一商铺”的安置方法,逐步演变为滚动开发和集约经营的方式,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土地资源的增值效应,而且使村民有了长远依靠和稳定的收入来源,避免了个人经营不善的风险。
&&&&&&一户一保障
&&&&&&实现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千方百计安置失地农民,是科技园10年来始终不渝的追求。
&&&&&&随着一家家企业和院校进入园区,大量的用工岗位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但从插秧种地到工厂打工,职业技能的缺失就成了最大的障碍。为此,园区几年来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培训班,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同时,园区联合入园企事业单位,推荐安置村民就业。这几年,每年都有数百人在园区实现上岗或转岗。
&&&&&&随着开发的进展,园区工程服务型企业和村级企业也随之发展壮大,既为村民提供了长远的保障,也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这几年,随着各级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实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村民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三村村民由集体埋单,全部进入农村合作医疗,新农保参保已按标准由集体缴纳;60岁以上老人,每月享受300元补贴,每年3个节日(春节、中秋、端午)各补300元,加上民政月补100元,一个老人一年有5700元的固定收入;村民的孩子考上大学或职高,可分别享受1000元到10000元的奖励;集体还为村民分别办理了大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村民养老保险正在酝酿方案。
&&&&&&一村一块工业发展用地
&&&&&&今年5月,江夏区第一家村级工业园——长嘴工业园在藏龙岛科技园精彩亮相。
&&&&&&长嘴工业园定位为光电子并配套相关服务产业。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投资1.8亿元,建有11万平方米的工业标准厂房及市政管网设施。现委托武汉光谷科技孵化器公司对外招租,已有数家企业入驻。
&&&&&&开发初期,科技园有关领导着眼长远,给每村预留了200亩的村级经济发展用地,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保障村民的长远生计。园区开发的实践,让大家深刻领悟到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长嘴村支两委萌生了一个想法,要把宝贵的集体用地由一次性收益变成可再生收益的“韮菜地”。于是,通过创办工业园获取连绵不断的高回报,便成为他们的发展选项。
&&&&&&陈兴华介绍,梁山头村继开发商业街和学生公寓后,决定拿出50亩集体用地,修建4.7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2.3万平方米的职工公寓,预计每年可获1800万元的租金收入。
&&&&&&大河有水小河满。村级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村民长远利益的坚强保障。
&&&&&&一村一块农业发展用地
&&&&&&为了充分利用眼前的发展优势,给村民创造多种形式的保障条件,科技园寻找和抓住各种机遇,不失时机地推出新政策、新举措。
&&&&&&2008年,藏龙岛参与江夏区对口扶贫。眼看岛上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发如火如荼,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导致园区寸土寸金,而邻近有些乡村,还停留在10年前藏龙岛尚未开发时的水平。土地的级差效应让园区领导的眼前闪现出机遇的火花。于是,又一个大胆的决定萌生了。
&&&&&&从这一年起,岛上三村通过与对口扶贫村广泛接触,商议以流转方式获取一块农业发展用地,用来发展都市农业。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扶贫村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也为园区擅长农业耕种的原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如今,走上藏龙岛,进入村民家,只见处处欢声笑语,一片祥和景象。&&&&&(撰稿
若水 公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二二研究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