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元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期只有几十分钟,那他怎么永久存在那

半衰期几亿年的放射性元素是不是辐射量很小?还是辐射几率小,它的放射性是如何被检测出来的?_百度知道
半衰期几亿年的放射性元素是不是辐射量很小?还是辐射几率小,它的放射性是如何被检测出来的?
我觉得任何元素都有放射性,稳定元素只是放射性无限小所以忽略不记了,不然怎么还有元素的寿命存在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衰期的长短和该放射性元素的辐射剂量是没有关系的。如果放射性元素活度高用普通的防护级或环境级测量仪就能够检测出来。而且没有辐射几率这个概念。如果活度比较小就需要低本底分析仪或能谱仪测量了
稳定的元素存在半衰期吗?
稳定的元素不会发射跃迁,所以没有半衰期的概念。
稳定的元素不是也有寿命吗,没半衰期为何会有寿命一说?
稳定的元素只会发生形态的改变如固体变粉末、固体变液体等,而原子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放射性核素是原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这我知道,但是原子不是也有寿命吗?据说是10的31次方年,原子也有消亡的一天,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猜测稳定性核素的寿命估计也是有的。只不过大概对我们认识世界的影响不太大吧,说不定等地球毁灭了,稳定性核素的寿命还不一定到呢。我们不是在讨论放射性核素的吗?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放射性元素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查看: 7917|回复: 6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主题帖子积分
山子湖, 积分 86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85 积分
山子湖, 积分 86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85 积分
辐射会消失,不过要等很长时间。有的危险辐射,例如碘131的辐射,只持续几个星期。
钚令人色变,因为它的辐射能持续2万4千年,
而钾40——在血液和肉类(特别是香蕉)中发现的一种重要放射性原子——会持续10亿年!
我们是该怕寿命长的原子还是怕短的呢?& & 问题很复杂,但也不算太复杂。
一个原子核只能爆炸一次,然后就消失了。那意味着任何包含放射性的东西最终都会失去放射性。
随着原子的消耗,残余的可以爆炸的核的数量也在减少。放射性在消失,它随时间衰减。
正因为这个,人们常称放射性爆炸为放射性衰变。& &
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是辐射降低到初始水平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下面列举了一些有关决策问题的原子的半衰期:
钋(Po)215:0.0018秒& && &
锶(Sr)90:30年
钋(Po)216:0.16秒& && && &
铯(Cs)137:30年
铋(Bi)212:1小时& && && &&&
镭(Ra)226:1620年
钠(Na)24:15小时& && && &
碳(C)14:5730年
碘(I)131:8天& && && && &
钚(Pu)239:2万4千年
磷(P)32:2周& && && && &&&
氯(Cl)36:400 000年
铁(Fe)59:1.5月& && && && &
铀(U)235:7.1亿年
钋(Po)210:3月& && && && &
钾(K)40:13亿年
钴(Co)60:5年& && && && &&&
铀(U)238:45亿年
氚(H3):12年& &&&
& & 碘131的半衰期是8天,但它的辐射会持续几个星期,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半衰”不等于消失。
经过半衰期8天后,辐射消失了一半。你可能以为经过两个半衰期,所有辐射都将消失,那是不对的。
放射性是一种概率现象,残余的尚未衰变的核与原先的一样。
即使它们开始第二个半衰期,在那个期间也可能只有50%的几率衰变。
经过第二个半衰期后,初始原子的25%会消失。再经过一个半衰期,它们的一半也将消失,
原子数量减小到原先的12.5%。因为只有12.5%的放射性原子留下来,
辐射也降到原先水平的12.5%。然后是6.25%,如此下去。经过10个半衰期(80天)后,
残余的量减小到千分之一,这是1/2自乘10次的结果。
再经过10个半衰期(共20个半衰期),残余量就只有原先的百万分之一。& &&&
& & 这里的关键是,经过一个半衰期后,辐射的危险降低1/2,但它还能延续很多个半衰期。
只要还有最后一个原子没爆炸,放射性就不可能完全消失。
但减小10亿倍(经过30个半衰期)后,大多数辐射都不可能探测,通常也就没有危害了。& &&&
& & 让我们再回来看看碘。它之所以那么危险,部分原因是它衰变太快,
在很短时间内向受害者发出很大的剂量。碘聚集在甲状腺,其辐射诱发甲状腺肿瘤。
如果你害怕近距离暴露在碘的辐射下,可以多吃碘片(无放射性的碘)。
你的甲状腺碘饱和了,有足够的无害碘供给,就不会再吸收更多的碘。
所以要服用碘片,把放射性碘赶出你的甲状腺。你只需要坚持服用几个星期,
因为大部分放射性碘都将在那段时间里衰变、消失。& &
& & 有人误以为碘片还能抵御来自核反应堆的废料。其实没用,因为核废料的放射性并不来自碘。
如果废料堆几个月,那么所有放射性碘都已经衰变了。核废料的危险来自半衰期更长的原子。
我们还是回到原先的问题。哪种半衰期的危险性最大,长的还是短的?结果发现,两者都不是。
长短半衰期的危险性比较& && &
在一次核事故中,最危险的物质通常不是半衰期很短或很长的,
而是半衰期不长不短的。那是因为,半衰期短的原子很快就消失,时间短。
而半衰期长的原子需要漫长时间衰变,每秒钟的衰变很少,辐射小。
例如,在核爆炸尘埃中,可能导致最大杀伤的物质是锶90,半衰期为30年。
锶的危险在于,它的半衰期足够短(30年而不是1000年),在人的一生中发出大剂量辐射;
同时又足够长(30年而不是8天),我们很难等着它完全自然消失。
主题帖子积分
涟漪湖, 积分 10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84 积分
涟漪湖, 积分 10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84 积分
。。。。。。。。。。。。
主题帖子积分
山子湖, 积分 86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85 积分
山子湖, 积分 86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85 积分
本帖最后由 shimeshia 于
09:27 编辑
我国所要面对的是放射性尘埃 人会通过呼吸吸入放射性尘埃 很容易被甲状腺吸收
另:刺激你身体里已有的原子,让你身体里的原子具有放射性——这可不是磁铁 拿个铁棒磨一磨就有磁性了……
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的机理主要是热效应、非热效应和自由基连锁效应等。   
1、热效应:人体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电磁波辐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温,从而影响到体内器官的正常工作。   
2、非热效应: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磁场,它们是稳定和有序的,一旦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处于平衡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即将遭到破坏,人体也会遭受损伤。
3、从现在关于氧化应激的机理发现:过量的辐射是使人体产生了更多的自由基。自由基,化学上也称为“游离基”,是含有一个不成对电子的原子团。由于原子形成分子时,化学键中电子必须成对出现,因此自由基就到处夺取其他物质的一个电子,使自己形成稳定的物质。在化学中,这种现象称为“氧化”。我们生物体系主要遇到的是氧自由基,例如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脂氧自由基、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自由基。加上过氧化氢、单线态氧和臭氧,通称活性氧。体内活性氧自由基具有一定的功能,如免疫和信号传导过程。但过量辐射、空气污染等产生过多的活性氧自由基就会有破坏行为,自由基不光自身去破坏游离电子,而且会损坏正常的细胞,使正常的细胞又产生新的自由基,新的自由基再去破坏正常的细胞产生新的自由基,从而形成自由基连锁反应,自由基连锁反应导致人体正常细胞、组织、器官的损坏。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3:42签到天数: 14 天[LV.3]III主题帖子积分
努力申请版主
萧湖, 积分 28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14 积分
萧湖, 积分 28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14 积分
学习一下也很好
主题帖子积分
涟漪湖, 积分 19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47 积分
涟漪湖, 积分 19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47 积分
了解一下这个还是很有必要的
相信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主题帖子积分
涟漪湖, 积分 17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6 积分
涟漪湖, 积分 17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6 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
山子湖, 积分 86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85 积分
山子湖, 积分 86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85 积分
科学的东西,再次推荐给大家看看。
Powered by关于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关于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5
从84号元素钋开始的放射性元素(包括锝、钷)的半衰期各是多少(以最稳定的同位素算)?
天然放射性元素

指最初是从天然产物中发现的放射性元素。它们是钋、氡、钫、镭、锕、钍、镤和铀。 
  发现 : 自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A.H.贝可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后,科学家们就利用测量放射性的方法,对所有的元素进行了普查。1898年M.居里和P.居里用自制的电离室和静电计,配合以石英压电发生器等设备,用定量测量放射性的方法,对已知元素或其化合物进行了普查。在研究了各种铀矿和钍矿的放射性之后,发现有些矿物的放射性比纯铀或纯钍还强。他们用硫化物沉淀法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一种放射性比铀强400倍、化学性质与铋类似的新元素──钋。接着,居里夫妇等又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放射性极强的另一种新元素──镭。1899年法国科学家 A.-L.德比埃尔内使用氨水和稀土元素形成沉淀的方法,从铀矿渣中载带分离出第三个放射性元素──锕。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见表。 



存在:  铀和钍具有长寿命的同位素,如铀238的半衰期为4.468×109年,钍232的半衰期为1.405×1010年,与地球的年龄(4.6×109年)相近,所以可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有些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相对于地球而言比较短,但是作为与铀或钍达到平衡的子体,也可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如钋、氡、钫、镭、锕和镤。 
  应用  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应用范围从早期的医学和钟表工业扩大到核动力工业和航天工业等多种领域。主要用途有: 
  ① 核燃料,除铀235外,铀238在反应堆中经中子辐照生成的钚239、钍232在反应堆中转化成的铀233,都可用作核燃料。 
  ② 中子源,钋210-铍中子源、 镭226-铍中子源和钚239-铍中子源都有重要用途。 
  ③ 辐照治疗癌症,镭或氡封于管中制成镭管或氡管可用于治疗癌症。 
  此外,钍可制成特殊焊条、超真空系统的吸气剂、结构金属中的添加剂;氧化钍可用作某些有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和高温陶瓷材料,与钨混合可制成灯丝。
半衰期
 half life period

1.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 原子核的衰变规律是: 其中:No是指初始时刻(t=0)时的原子核数 t为衰变时间,T为半衰期 N是衰变后留下的原子核数。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长短差别很大,短的远小于一秒,长的可达数万年。
 

不稳定(即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核在放射出粒子及能量后可变得较为稳定,这个过程称为衰变(Radioactive decay)。这些粒子或能量 (后者以电磁波方式射出) 统称辐射(radiation)。由不稳定原子核发射出来的辐射可以是α粒子、β粒子、γ射线或中子。

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该核素的原子核数目会逐渐减少。衰变至只剩下原来质量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该核素的半衰期(half-life)。每种放射性核素都有其特定的半衰期,由几微秒到几百万年不等。

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变为新核的现象.原子核是一个量子体系,核衰变是原子核自发产生的变化,它是一个量子跃迁过程,它服从量子统计规律.对任何一个放射性核素,它发生衰变的精确时刻是不能预知的,但作为一个整体,衰变的规律十分明确.若在dt时间间隔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为dN,它必定正比于当时存在的原子核数目N,显然也正比于时间间隔dt 


锝半衰期最长的是98Tc,4.2×106年
钷半衰期最长的为145Pm,18年,147Pm半衰期为2.64年


84号钋后元素半衰期可在百度百科中查到
其他回答 (1)
在物理学上,一个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是指一个样本内,其放射性原子的衰变至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半衰期越短,代表其原子越不稳定,每颗原子发生衰变的机会率也越高。 

由于一个原子的衰变是自然地发生,即不能预知何时会发生,因此会以机会率来表示。每颗原子衰变的机率大致相同,做实验的时候,会使用千千万万的原子。当原子开始发生衰变,其数量会越来越少,衰变的速度也会因而减慢。例如一种原子的半衰期为一小时,一小时后其未衰变的原子会剩下原来的二分一,两小时后会是四分一,三小时后会是八分一。 

原子的衰变会产生出另一种元素,并会放出阿尔法、贝塔粒子或中微子,在发生衰变后,该原子也会释出伽傌射线。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守恒公式E = mc2,衰变是其中一个把质量转为能量的方式。通常衰变所产生的产物多也是带放射性,因此会有一连串的衰变过程,直至该原子衰变至一稳定的同位素。 

什么是放射性元素 

参考答案: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 
自然界和人工生产的元素中,有一些能自动发生衰变,并放射出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些元素统称为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物质。 
参考答案: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衰变过程中放出α、β、ν等射线的现象,叫放射性。其射线可杀死生物体内的有机体,引起癌变、白血病、骨髓病等。 
参考答案:在自然界和人工生产的元素中,有一些能自动发生衰变,并放射出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些元素统称为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状态下,来自宇宙的射线和地球环境本身的放射性元素一般不会给生物带来危害。50年代以来,人的活动使得人工辐射源和人工放射性物质大大增加,环境中的射线强度随之增强,危及生物的生存,从而产生了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很难消除,射线强度只能随时间的推移而衰减。 

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大剂量的照射下,放射性对人体和动物存在着某种损害作用。如在400rad的照射下,受照射的人有5%死亡;若照射650rad,则人100%死亡。照射剂量在150rad以下,死亡率为零,但并非无损害作用,住往需经20年以后,一些症状才会表现出来。放射性也能损伤遗传物质,主要在于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受害。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理工学科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怎么回事?放射性元素半衰期过后会变成两种物质,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_百度作业帮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怎么回事?放射性元素半衰期过后会变成两种物质,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怎么回事?放射性元素半衰期过后会变成两种物质,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半衰期half life period1.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原子核的衰变规律是:其中:No是指初始时刻(t=0)时的原子核数 t为衰变时间,T为半衰期 N是衰变后留下的原子核数.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长短差别很大,短的远小于一秒,长的可达数万年.不稳定(即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核在放射出粒子及能量后可变得较为稳定,这个过程称为衰变(Radioactive decay).这些粒子或能量 (后者以电磁波方式射出) 统称辐射(radiation).由不稳定原子核发射出来的辐射可以是α粒子、β粒子、γ射线或中子.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该核素的原子核数目会逐渐减少.衰变至只剩下原来质量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该核素的半衰期(half-life).每种放射性核素都有其特定的半衰期,由几微秒到几百万年不等.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变为新核的现象.原子核是一个量子体系,核衰变是原子核自发产生的变化,它是一个量子跃迁过程,它服从量子统计规律.对任何一个放射性核素,它发生衰变的精确时刻是不能预知的,但作为一个整体,衰变的规律十分明确.若在dt时间间隔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为dN,它必定正比于当时存在的原子核数目N,显然也正比于时间间隔dt 锝半衰期最长的是98Tc,4.2×106年钷半衰期最长的为145Pm,18年,147Pm半衰期为2.64年84号钋后元素半衰期可在百度百科中查到
是指放射性元素每经过一个半衰期 剩余的该核素为原来的一半 所以叫半衰期 它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属于核物理学的范畴 因为物理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分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很明显放射性元素在衰变中 原子衰变为另一种原子
half life:是说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素衰变到其原本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关于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从84号元素钋开始的放射性元素(包括锝、钷)的半衰期各是多少(以最稳定的同位素算)?_百度作业帮
关于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从84号元素钋开始的放射性元素(包括锝、钷)的半衰期各是多少(以最稳定的同位素算)?
关于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从84号元素钋开始的放射性元素(包括锝、钷)的半衰期各是多少(以最稳定的同位素算)?
半衰期half life period1.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原子核的衰变规律是:其中:No是指初始时刻(t=0)时的原子核数 t为衰变时间,T为半衰期 N是衰变后留下的原子核数.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长短差别很大,短的远小于一秒,长的可达数万年.不稳定(即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核在放射出粒子及能量后可变得较为稳定,这个过程称为衰变(Radioactive decay).这些粒子或能量 (后者以电磁波方式射出) 统称辐射(radiation).由不稳定原子核发射出来的辐射可以是α粒子、β粒子、γ射线或中子.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该核素的原子核数目会逐渐减少.衰变至只剩下原来质量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该核素的半衰期(half-life).每种放射性核素都有其特定的半衰期,由几微秒到几百万年不等.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变为新核的现象.原子核是一个量子体系,核衰变是原子核自发产生的变化,它是一个量子跃迁过程,它服从量子统计规律.对任何一个放射性核素,它发生衰变的精确时刻是不能预知的,但作为一个整体,衰变的规律十分明确.若在dt时间间隔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为dN,它必定正比于当时存在的原子核数目N,显然也正比于时间间隔dt 锝半衰期最长的是98Tc,4.2×106年钷半衰期最长的为145Pm,18年,147Pm半衰期为2.64年84号钋后元素半衰期可在百度百科中查到
天然放射性元素
指最初是从天然产物中发现的放射性元素。它们是钋、氡、钫、镭、锕、钍、镤和铀。   发现 : 自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A.H.贝可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后,科学家们就利用测量放射性的方法,对所有的元素进行了普查。1898年M.居里和P.居里用自制的电离室和静电计,配合以石英压电发生器等设备,用定量测量放射性的方法,对已知元素或其化合物进行了普查。在研究了各...
在物理学上,一个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是指一个样本内,其放射性原子的衰变至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半衰期越短,代表其原子越不稳定,每颗原子发生衰变的机会率也越高。 由于一个原子的衰变是自然地发生,即不能预知何时会发生,因此会以机会率来表示。每颗原子衰变的机率大致相同,做实验的时候,会使用千千万万的原子。当原子开始发生衰变,其数量会越来越少,衰变的速度也会因而减慢。例如一种原子的半衰期为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放射性元素半衰期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