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妇女被衣名男的爸爸爸的奶奶怎么称呼抓了还挺高兴,怎么解释

小题1:选E给3分,选B给2分,选A给1分。小题2:①人物角度:所写景物景象开阔,色彩缤纷,表现了萧胜经过长期跋涉到达目的地时的愉快心情。②情节角度:呼应上文爸爸给奶奶半麻袋土豆的细节,为下文写萧胜自由玩耍的欢快生活做铺垫。③环境角度:交代爸爸妈妈工作生活的环境,昭示萧胜生活世界的变化。(共6分,每点3分)小题3:第一次流泪:奶奶去世时。原因:失去奶奶而悲伤,对奶奶的怀念。第二次流泪:穿蘑菇时。原因:想念奶奶,为想报答奶奶却做不到而悲伤。第三次流泪:吃黄油烙饼时。原因:想念奶奶,感激奶奶,理解了奶奶的良苦用心。小题4:从主题思想角度看:小说表现了在艰苦环境中奶奶对孙子的疼爱以及萧胜对奶奶不竭的思念之情,从而表达作者对苦难中至真亲情的讴歌,以串起奶奶与孙子之间紧密关系的“黄油烙饼”为题,使主题更集中更含蓄。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黄油”是爸爸送给奶奶而奶奶舍不得吃攒下来的,以“黄油烙饼”为题,更充分地表现了奶奶节俭、疼爱孙子的特点。从情节结构的角度看:爸爸带回黄油,奶奶一直舍不得吃,锁在柜子里,爸爸办完奶奶的丧事带萧胜离开时将黄油装进网篮,妈妈用黄油做成烙饼,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始终有黄油的“身影”。(共8分,能从两个角度分析即可,每个角度4分。)小题1: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确定其正误。题中,A项错误在于小说着力表现的不是“他们生活的艰辛”,重点表现的是奶奶对萧胜的关爱;C项错误在于,夸大了“歪脖柳树”的作用,“歪脖柳树”与萧胜回忆中的奶奶密不可分;D项错误在于,萧胜离开奶奶前后的生活环境、爸爸妈妈与奶奶对萧胜的态度没有构成鲜明的对比。小题2: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多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角度切入分析。比如此题,从人物角度看,所写景物景象开阔,色彩缤纷,有利于表现萧胜经过长期跋涉到达目的地时的愉快心情。从情节角度看,这段景物描写同上文爸爸给奶奶半麻袋土豆的细节互相照应,为下文写萧胜自由玩耍的欢快生活做铺垫。从环境角度看,这段景物描写交代了爸爸妈妈工作生活的环境,可以昭示萧胜生活世界的变化。小题3: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分析萧胜流泪的原因,应该从三次流泪的上下文中去寻找答案。比如第一次流泪,是在奶奶去世时,其原因就应该是因失去奶奶而悲伤,表达了对奶奶的怀念。第二次流泪,是在穿蘑菇时,其原因应该是因为由这一情景而联想到奶奶,为想报答奶奶却做不到而悲伤。第三次流泪,是在吃黄油烙饼时,其原因当然是因为黄油烙饼而想到奶奶,理解了奶奶的良苦用心,因而怀念奶奶、感激奶奶。小题4: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根据题目所提示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这三个方面,根据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作答。比如,从主题思想的角度看,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了在艰苦环境中奶奶对孙子的疼爱以及萧胜对奶奶不竭的思念之情,表达作者对苦难中至真亲情的讴歌”,以“黄油烙饼”为题,可以串起奶奶与孙子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使主题更集中更含蓄。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黄油”是爸爸送给奶奶而奶奶舍不得吃攒下来的,以“黄油烙饼”为题,更充分地表现了奶奶节俭、疼爱孙子的特点。从情节结构的角度看,因为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始终有黄油的“身影”,以“黄油烙饼”为题,可以视情节的线索更明显、更集中。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十足的祸害[美]鲁尼恩大约三十五年前,一个名叫摩根·约翰逊的年轻人来到我家乡,住了下来。当时,在我的老家,问人的来历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摩根·约翰逊自己从来又不提,所以无人知道他从何处来。这还不算,他对自己的身世一概讳莫如深,因此被看成了神秘人物。他在许多方面叫人见着害怕:鼻子上横着一条伤疤,两条浓眉挤到了一起,黑头发,黑眼睛,爱朝人看。三十五年前,当他第一次走在圣菲路上时,有人就说:“这人是个祸害。”就这样,摩根·约翰逊第二次走在圣菲路上时,听到说上面那话的人对另一个人说:“这人的确是个祸害。”渐渐地,凡是看到了摩根·约翰逊鼻子上的伤疤和黑眼睛等等的人,无不说:“来了个祸害。”最后,在我老家,无人不晓摩根·约翰逊是个祸害,他无论走到哪个角落,用他独特的眼光打量人时,个个对他敬而远之。要是他进了哪个酒店,本来人们谈得正起劲,也会一下子冷场。要是他说些什么,不管是什么话,大家都点头称是。既是祸害,谁也不想与他顶撞。摩根·约翰逊鼻子上的伤疤说明,他不知什么时候遇到过大祸,而他居然活着,在西部我老家的街上出没,因此他必然有一套防身术。他从没说过这个伤疤是怎么来的,后来终于有人打听到了底细:在纽约时,一天晚上他与十个坏家伙干仗,其中一个一枪擦伤了他的鼻子,但摩根·约翰逊到头来却要了这十个人的性命。此说从何人何处开始不得而知,但摩根·约翰逊从不否认,甚至说他杀的人增加到了二十个时也不否认。实际上,无论别人说他什么,摩根·约翰逊都不否认,总是闭着嘴,只管自己的事。诸位,他在美国西部我的老家一住就是好些年,镇上要是来了客人,本地人常指着他说:“这人是个祸害,一点不假。”到摩根·约翰逊年近五十时,有人还见到他就发抖,一直要抖到见不着了。后来有一天,摩根·约翰逊在大街上走,碰着一个叫“气喘病”的小老头跌跌撞撞地从绿灯酒店出来。这家伙根本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韦尔法诺河边的一个羊倌。他害着气喘病,总是上气不接下气,所以得了“气喘病”的诨名。他年岁很大,个子很小,只是个微不足道的羊倌,谁也犯不着欺侮他。每月他到镇上来两趟,就为喝酒,从绿灯酒店跌跌撞撞出来那天,是他一个月里头一趟进城。绿灯酒店卖的威士忌是烈性威士忌,一辈子从来没起过心干仗的人喝了酒常常会想与人干仗。不过,要说烈到会使羊倌也想干仗,那当然还不至于,可偏偏这个“气喘病”就想。他看见摩根·约翰逊后,一把揪住摩根的衣服,踮起脚,冲着摩根问道:“你是个祸害,对吗?”看到这个情景的人全替老“气喘病”担心,以为摩根·约翰逊会一口气把他吞下去,嚼碎了又吐出来,可是摩根仅眨眨眼,说:“怎么?”“听说你是个祸害,”“气喘病”说,“今天我要把你的肚皮划开,看看里面藏了什么祸水。”说着他敞开摩根的衣服,摸出把大折叠刀,打开来,要划破摩根·约翰逊的肚皮,平常他下厨房、剥羊皮和做诸如此类的事用的正是这把刀。摩根·约翰逊没等他开膛,一看见刀,马上转身一溜烟跑了。他没命地跑着,人人都说,那天他要不算飞毛腿,那就没谁算得上飞毛腿。“气喘病”有了一把年纪,又醉醺醺,当然追不了几步。摩根·约翰逊却没有停,一直跑到了镇外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人看到他往丹佛方向跑,很可能一直跑到了丹佛,因为从此以后他再没在我老家露过面。这一来,说他是祸害的话没人相信了,而且,他也没有在纽约杀过十个人,连一个也没有杀过。至于鼻子上的伤口,有人说是因为摩根·约翰逊想挽一个女人的手,那女人把本厚厚的书顺手扔过去,砸破了他的鼻子。这种传闻与他杀过十个人的传闻同样不可靠,但到现在为止,我老家的人个个都相信。我爷爷常谈起摩根·约翰逊,认为这件事多多少少能说明人的天性。爷爷说,你可以把一个人说成好人,也可以把一个人说成坏人,说多了,大家就会相信,即使最后事情的结果证明他不是好人或坏人,那也没有关系。我爷爷说他也一直怀疑摩根·约翰逊不是祸害,但是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不像老“气喘病”那样,证实他不是,爷爷就这样回答:“这嘛——你知道,大家没把他说错的可能性同样存在。可能性是半对半,既然大家也许说对了,人人习惯了的说法我何必起心推翻呢?”(选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阴阳之间》,有删改)小题1: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简要分析它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指出摩根·约翰逊成为“祸害”的几点主观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概述小说情节高潮部分的内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 简要分析“我老家人”的性格特征。(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5: 联系小说主题,写一段读后感。(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书会是宋代与科举有关的会社名称,或称课会,或称课社,或称文会。它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都是民间开办的学校,与宗学、京学、县学等国立学校并存而补充之。每遇大比之年,书会等民办学校也有人中榜及第,确实与科举考试有密切联系。抑或受到宋代都市文艺商品化趋势的左右,抑或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书会渐渐地由读书吟课的场所转变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宋代的书会应不少。由于书会渐渐走向专门化,以致被人们视同为一般的“行会”,且统称之为“社会”。书会中从事伎艺底本创作的人称之为书会先生。从有关资料看,书会先生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宋代书会先生一般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审美认识和道德评价标准去进行文艺创作,并以获得商业利润为创作目的,即以文艺创作为谋生的手段。因此,他们是一个职业化的、自治性的民间文艺创作群体。他们的生活是自由的,甚至是放纵的。北宋词人柳永可谓是书会先生的先驱。他早年浪迹市井,放骸坊曲,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无甚差异。宋代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应该不少,而由于失载和散佚,今天能确认为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已不多,如小说《简帖和尚》、鼓子词《刎颈鸳鸯会》、戏文《张协状元》及一些曲子词和赚词。从现存的资料看,词是宋代所有伎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而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伎艺形式的创新也是词体的创新。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鼓子词、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即由单章体向联章体、套曲体、戏曲体嬗变。书会先生活动的区域一般在大都市,其“衣食父母”(作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都市居民。为了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他们必须符合广大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创作出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他们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也固然属于市民文学。因此而论,书会先生是职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是早期的市民文学作品。正如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第三章《中国早期市民文学》中所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书会先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创作目的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或‘不朽之盛事’,而是服从现实的商业利益。他们必须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这样才能在都市里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由此使文学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书会先生的功绩也就在此。他们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为词走向社会、走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小题1:关于“书会”,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书会与科举有密切联系,是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的民间学校,对宗学、京学、县学等学校起补充作用。B.书会的功能后来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民间学校逐渐转换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C.书会之所以渐渐地由读书吟课的场所转变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与科举考试有着密切联系。D.书会后被视为行会,称为“社会”,其中有从事底本创作的书会先生,且他们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小题2:对宋代“书会创作”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书会创作的主体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有其审美与道德标准,是业余松散的群体,赚取利润,用以谋生。B.书会先生创作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而是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C.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鼓子词、小说、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D.词是书会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北宋词人柳永浪迹市井,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基本相同,他可以看作是书会先生的先驱。B.为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书会先生在其创作中必须符合广大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C.书会先生都生活在大都市,其作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都市居民,创作的文艺作品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故其作品属于市民文学。D.书会先生通过创作不仅为自己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使文学走上商业化的道路,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小题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小题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B.利居,任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1分)张掖,十万芦苇从《诗经》里赶来天苍苍,野茫茫。不见青草,不见牛羊。灰蒙蒙的戈壁滩,远山黯淡,灰黄。千里河西,动不动就拉长这样一张荒芜的脸,苦焦给你看。看着真是累啊。不看又看什么呢?难道远处还藏着好风景吗?果真是啊。车过山丹,远远地,像一把折扇,张掖绿洲缓缓地渐次打开了。老天爷还真不错,有点良心,总算没有一直撂着一张苍黄的老脸。张掖到了,是传说中半城芦苇,半城塔影的戈壁绿洲。几乎是扑进芦苇湿地里的,或者说是一头扎进也可以。看啊,浩浩荡荡的十万芦苇,密匝匝地开进湿地,正在匆匆忙忙扩展地盘,各自疯长各自的。眼前是茫茫一片碧绿,看不到边,看不到际,就这么慌慌张张地绿着,美丽着,如火如荼的赶往季节深处。空气里是水的味道,青草的味道,荷花的味道。《诗经》里的芦苇是清瘦的,让人看一眼,怜爱起来,心疼起来。诗经里的芦苇是爱着的芦苇,相思的芦苇。爱得青筋都露出来了,爱得缠绵沧桑,爱得恍恍惚惚,爱到很高很高的境界里去了。张掖的芦苇不。有点肥硕,有点霸气,有点无敌。每一株芦苇都是丰腴的,妖妖的勾人,盛大的张狂。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它们生命力的旺盛和长势凶猛。像一个女孩,青春的底气十足,让人除了羡慕,一点办法也没有。是的,张掖的芦苇活出了劲儿。芦苇不是一种,是好几种。有一种芦苇,很高,盛气凌人,齐刷刷地往空中伸展,霸占了大片地盘,毫不在乎身边低矮的水草。你拔你的结,我长我的叶,井水不犯河水。还有一种,却是诗经里好脾气的芦苇。扬着穗,柔软,温暖,谦和。这样的芦苇,一点一点把美唤出来,淡淡清愁,美得朴素,收敛。整个湿地里,一条栈道九曲十八弯地穿过,也很诗意。木头的栈道,似桥,淡淡地黄色,古色古香。桥下碧水潺潺,觉得自己就是从《诗经》里,古风里赶来的女子,赶着自己的十万芦苇,放牧它们。我想,若是穿上布裙,着木屐,我就是在《诗经》里了。你看《诗经》里清瘦的芦苇,相思的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这样萋萋的芦苇,就是用来表达薄薄清愁的,就是一滴泪,是个多愁善感的诗意女子。除了爱,什么都可以不在乎。霜落在芦苇,一曲埙音飘飘渺渺,若有若无。旷野苍茫,芦苇萧索,我心里只有你,等你啊,在水一方。眼前的芦苇,没有忧伤,是大野里盛开的一朵绿色的莲,饱满,干净,喜气洋洋。这样的芦苇,是世俗里的小女子,满足,幸福,一脸得意。栈道两边,芦苇推推搡搡地挤过来,密不透风。风一吹,叶子飒飒地响成一片。栈道曲折盘桓,特别有诗情。你走着走着,发现前面没路了,一截栈道顶在芦苇丛里,什么也看不见。打算折转,却又不甘心,索性走到尽头去。待走到尽头,柳暗花明,另一条栈道就衔接在眼皮底下,横着搭过来,伸向另一个方向,像一把折尺一样。我喜欢这样小小的迷惑,小小的惊喜。人生何尝不是这样,不走到顶端,怎么会发现新的路途?栈道两边满是水草。有一种水草叫菖蒲,很高,摇着一个个毛茸茸的暗红尾巴儿,长得就汪洋恣意,旁若无人,十分夸张。还有一种水草叫黑三棱,毫不示弱地汹涌着,好大的气势,霸道刁蛮,几乎遮住栈道。还有一种水草矮呢,却也是不要命地疯长,我担心它们长着长着就累死,不懂得歇口气儿再长。告诉你,这些水草不是我从《诗经》里赶来的,是一路偷着混进来的。我的芦苇是扬着淡黄的穗儿,轻柔含蓄,懂得节制,安安静静地长,秀气地长,不要这么轰轰烈烈,搞得我很惊讶。水塘边的那朵小小的黄菊,是谁留给谁的一滴相思泪?那么水塘,也是宛若一朵黄菊了。美的东西,让人有些惊怯了。塘边的几棵很粗的沙枣树倒是枯萎了。水太多它们真是不能适应,它们喜欢沙漠。听人说,先前这儿是农田,没有芦苇,所以栽着沙枣树。前些年填湖造田,湿地萎缩退化严重。近几年重新蓄水,恢复生态,才有了这几千亩湿地芦苇的苍茫。河西只有这么一块湿地,多么珍贵。若是失去了这块湿地,河西将会失去一个绿色的梦。幸好,它被保护起来了。热爱自然的张掖人是幸福的。紧邻湿地公园,是张掖的滨河新区。新区在一片乱石滩上渐渐湿润起来了,蓝天,碧水,树木,花草,高楼,一点一点地美丽起来了。戈壁水乡,是大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诗情画意。远处袅袅几缕炊烟,戴着祁连玉镯子的姑娘,草丛里的水鸟,淡淡黄色的栈道,烟柳,都带着一小团幸福的呼吸,走进张掖的水墨画里。还有啊,这浩浩荡荡苍茫的芦苇啊,被我还给《诗经》的清幽了。(选自2012年第一期《海燕》,有删节。作者:刘梅花)小题1:第一段写出了戈壁滩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6分)小题2:解释划线句子在文中含义。(4分)⑴是的,张掖的芦苇活出了劲儿。(2分)⑵热爱自然的张掖人是幸福的。(2分)小题3:从原文看,张掖的芦苇有什么特点?请分条简略回答。写湿地芦苇的同时,为什么又要写《诗经》里清瘦、让人怜爱的芦苇?(6分)小题4:文学作品的意蕴往往丰富多重。立足全文,你觉得本文有哪些意蕴?(5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的文段,完成小题。(8分,每题2分)全球化与本土化是近年来人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由华琛主持的“麦当劳在东亚”的研究,就是这一热门话题的一例。根据上述研究,华琛编著了题为《金双拱门东进:麦当劳在东亚》一书。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系阎云翔的《麦当劳在北京:美国文化的地方化》的论文便是该书的第一章。论文讲述了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是如何在互动中将这一原本“地道”的美国饮食文化赋予了中国文化的意义。北京的麦当劳成为被地方化的、中国版的美国文化的一个代表。&作为美国便捷快餐店象征的麦当劳,在其北京的许多顾客眼里是悠闲消遣的好场所。被美国大众视为出售廉价餐食的麦当劳,在北京则成为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群体常常可以就餐的地方,而对收入不高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是偶尔可以光顾。对中国老百姓来说,麦当劳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意义比它作为快餐符号意义更为重要。麦当劳也同时成为中国百姓心目中的“现代化幸福生活”的象征之一。很多顾客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对那些有着高收入并希望多接触外边世界的年轻的中国人来说,光顾麦当劳成为他们新生活的方式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们参与跨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途径。中国人在接受麦当劳快餐的同时,也逐步接受伴随而来的外国餐桌行为文化。&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虽然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仍保持其美国式,但为了扩大营销,他们也在努力适应中国文化环境。他们努力在中国百姓面前把北京麦当劳塑造成中国的麦当劳公司,即地方企业的形象。如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学校和地方建立特殊联系等等。&总之,在中国消费者、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和店员的互动中,北京麦当劳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国文化”。&其实,麦当劳地方化过程,何尝不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球化”是九十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是指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撞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文化互动和吸纳。人类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互动与人类社会有着同样长的历史。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趋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不同文化的冲撞和互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非有哪一个是完全被动的。由此可见,“全盘西化”之说,不论对反对者或者提倡者来说,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作为生物体的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被克隆,但作为人创造的文化则永远是不可能被克隆的。&小题1:对下列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土化”就是“地方化”。B.“中国版”与“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相同。C.“全球化”也就是“全盘西化”。D.“美国式”即“美国文化”。小题2:对划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老百姓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B.中国老百姓在接受麦当劳快餐的同时,也逐步接受伴随而来的美国文化。C.中国老百姓把麦当劳看作快餐的标志,更看作美国文化的标志。D.在麦当劳,中国老百姓认为美国文化比快餐更重要。小题3:下列不属于“麦当劳地方化的过程”的内容一项是(&&&)A.北京的许多顾客把麦当劳当作悠闲消遣的好场所。B.北京的麦当劳成为中产阶级群体常常出入的地方。C.很多顾客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D.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保持美国文化特色。小题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全球化”是九十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也是一种新生事物。B.为了扩大营销,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完全被动地适应中国文化环境。C.高收入的年轻的中国人通过麦当劳参与跨国文化体系。D.“全盘西化”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事实,没有一个人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表人流行词语探微刘 峰在近几年的流行新词语中,反映社会多元人群的新词语逐渐增多,其在语言结构、语义表达、产生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流行新词语中的一个小类,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具有鲜明的类指化特征。如“高考移民、宅男”等。此外,表人流行新词语具有信息浓缩化的特点,用一个词就能表达一般要用几个词、一句话甚至几句话才能表达的语义,更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便于人们记忆。例如,“高富帅”“~控”等。从语言结构特征看,表人流行新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成群”的方式出现,形成一个个表人流行新词语词群。例如,~族(蚁族、裸婚族、啃老族),~控(微博控、网购控)等。每一个词群,都可归纳为一个构词模式。另一类则以单个词语的形式出现,如“草根”“土豪”等,与第一类词相比,该类流行词语数量较少。从表达色彩看,大部分表人流行新词语的感情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很多表人新词语之所以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极富表达的感情色彩,如讽刺、戏谑等,不一而足。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闺蜜”是通过简称(闺中密友)及谐音(闺密)两种方式创造出的,“草根”和“炮灰”是通过借喻产生的“旧词新义”,“粉丝”是音译外词,并和汉语已有词偶合。在表人流行新词语中,有两种词语衍生方式非常突出,即词语模造词和借用外词。李宇明先生曾指出,当前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一样,称之为“词语模”。词语模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生产的新词语形成词族。上文所列举的每一个表人流行词语词群,都是由相应的词语模衍生出的。词语模造词实际上就是一个类推过程,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汉语创造新词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用汉语中现有的构词材料和规则创造新词,二是借用外词。在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时,借用外词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近年日本动漫、游戏等在中国的流行,不少日语中的表人新词语也随之进入汉语。如“正太”“达人”等皆自日语,词语模“~控”最早也于日语。当然,汉语在引入这些外词时,会根据汉语词的构造、表义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表人新词语的流行与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信息数量日益膨胀、传播手段不断更新的当下,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趋同、从众以及追求新异的心理。例如,当“剩男”“剩女”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广泛传播后,只要社会中出现具有某些类似特征的人时,人们就倾向借“~男(女)”这一形式表达。人们对新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有着极强的心理需求,倾向于不断创造新形式或新意义的词语满足语言交际日益精细化的需求。如“女汉子”“伪娘”等。从表面上看,这种求新求异与求同从众心理是矛盾的,其实这正是人们语言文化心理复杂性的独特体现。一方面,当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就会尽力模仿,达到趋同;另一方面,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表人流行新词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当然,这类词语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哪些词语能够继续使用下去,哪些应当被淘汰,除了有赖于语言发展规律和交际实际需要之外,也需要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加以理性引导。&&&&&&&&&&&&&&&&&&&&&&&&&&&&&&&&&&&《光明日报》(有删减)小题1:下列有关“表人流行词语的特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表人新词语是指在汉语新词语中,由表人的语素构成的新词语,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如“老王、小张”等。B.表人流行新词语折射了当前社会现实和大众心理诉求,满足了当前社会指称各类人群精细化的需求,具有信息浓缩化特点。C.从语音特征角度,表人流行词语可以分为以“成群”的形式出现和以“单个词语”形式出现这两类。D.表人流行词语都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这是它们能够流行的原因。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借用外词是人们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的首要选择。B.“草根”和“炮灰”这种通过引申方式产生的表人新词更能刺激人们对于词义的联想和想象。C.人们为了追求交际过程中的经济性原则,利用现有词语模完全创新生产出大量表人新词。D.表人新词语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社会心理需求或情感表达,在记录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意义。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人流行新词丰富了现代汉语表人词汇系统,是当前大众语文生活中一种鲜活的、引人关注的语言现象。B.吸收外词可以丰富和发展汉语词汇,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包容性,但在吸收的同时也需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C.表人新词的产生及发展不受语言内部因素的制约,需要社会因素的制约以及社会力量的理性引导。D.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尽力模仿,达到趋同;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让莫言来“对抗语文”吧伍湖书店、书摊接连有两本书《对抗语文》、《野性的红高粱——莫言传》在热卖,作者是同一个——叶开,他是作家、评论家,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学刊物《收获》编辑部主任。记者开叶开的玩笑:尽管你也有两下子,但仍显势单力薄,“对抗语文”,校正传统语文教育僵化路子,如此重体力费脑筋的活还是交给莫言同志吧,他挟诺贝尔文学奖之势。记者:一句话,说说莫言厉害在哪里?叶开:新时期以来的作家里,莫言是真正触摸到土地灵魂的作家之一。莫言对写作有很高的自我要求,每写一部新的长篇小说,结构都绝不重复,都有新发现。记者:很多人几乎同时看到你的《莫言传》和《对抗语文》,就自然会把莫言等大作家成功和中国语文教育扯在一起,大作家是不是只能在对抗传统语文教育中脱颖而出?叶开:在中国大陆的特殊教育体制下,优秀作家一定是“对抗语文”后才出现的。大作家更不用说了。我在《莫言传》里专门分析过莫言的创作,在创作起步阶段,如何努力地摆脱“文学教材”钳制,以新的思考、新的视角进行反思。优秀作家不是去体验别人的生活,写别人的情感,而是重返自我,展现自我,从自己内心深处挖掘喷涌的灵感之源。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是他开掘出来的一片特殊文学国土——这是通过作家的心灵和想象再度创造出来的世界。记者:莫言也在追问:“有朝一日高考与中考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革,语文教材也编订得让人满意,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就必然地提高了文学素养,并由此进而提高了人的素质了呢”,你说呢?叶开:他的批判直入问题核心,高考与中考必须进行革命性改革,语文教材编订要有质的变化。我个人感觉到,在“对抗语文”上,与很多一线教师、有思考力的家长不断互动之后,产生了很多“正能量”效应。教育是立国根本,人人都应该来关心。记者:莫言说,女儿经常来问我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我总是含含糊糊地谈谈我的看法,然后要她去问老师并且一定要以老师的说法为准。我的不自信是因为我没按部就班地念中学,骨子里深藏着自卑——请你帮我们分析一下莫言的自卑。叶开:莫言所谓“骨子里的自卑”不是他对语文没有看法,没有研究,而是他没有参加过长期的、残酷的作业和考试训练,没有被这种条条框框洗脑,不懂得这种“正确的思考”方法,所以也无法按照现行教育体制僵化模式来思考问题。别说他了,我是科班出身,身经百考,碰见女儿小学语文问题,照样歇菜。女儿读小学遇到一个题目: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女儿自信回答:“孔明和庞统”。结果标准答案是“诸葛亮”。老师说:在小学阶段答案只能写诸葛亮或周瑜,写孔明也算错。即使作家、博士,也答不出老师规定你必须答出的答案。——你敢不自卑吗?记者:《对抗语文》一书,叙述了你和女儿的痛苦经验。抗争成功了吗?叶开:要做一个负责任的父亲,不能眼瞅着女儿被中国语文教育的地沟油伤害,在填鸭式教育中被豢养成了肥胖的鸭子。“对抗语文”不全是痛苦,我们得到的更多是快乐。因为关心现在的语文,我才有机会深入分析语文教材,研究其中潜藏的各种问题,并与孩子一起进行有针对性的、快乐的阅读。小学低年级时,我每晚在她临睡觉前都给她读书,到她自己能读厚书了,自己就成了很有经验的小读者。她的阅读积累在今后,会成为一种财富——评价标准如果按照现在的考试成绩来讲,她并不是语文成绩最好的,但总很轻松地在前几名。考试我是专家啦,小学初中总不及格,到高考、硕士、博士,几乎都是第一名,还是那么一点阅读积累起作用。莫言虽然没有上过初中高中和正规的大学,但他的有效阅读积累,远超他的同龄人。小学毕业的他在县棉花加工厂夜校给那些中学生上语文,参军后他给高中毕业生战友们上语文和政治。这都是因为读了“干货”,学到了真材实料的知识。(选自《申江服务导报》,有删改)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让莫言来“对抗语文”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含意。(1)在中国大陆的特殊教育体制下,优秀作家一定是“对抗语文”后才出现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能眼瞅着女儿被中国语文教育的地沟油伤害,在填鸭式教育中被豢养成了肥胖的鸭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结合全文,请分条概括应从哪些方面来“对抗语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访谈的最后部分叶开谈到“有效阅读积累”,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何为国学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术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分类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小题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C.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有别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在学术分类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D.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B.狭义的国学概念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C.“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B.《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譬如“子部”的“医家”,内容可谓宏大广博。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体系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奶奶可以过妇女节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