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中新课程五观是什么哪些

英语课程教案:五官操
  活动目标:  1.教幼儿能听懂并说出眼睛、鼻子、嘴巴的英文名称(eye. Mouse. Mouth)  2.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3.通过各种游戏练习,使幼儿了解各器官的作用和功能。  活动准备  1.字卡:eye[ai]眼睛
nose(nauz)鼻子
mouth[mau]嘴巴  2.粘贴小红花若干  3.磁带  活动过程:  1.听录音,和老师一起做&五官操&,以及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并让幼儿接触&eye, mose, mouth&的发音。  儿歌:  eye、eye、eye.     眨呀眨  nose、nose、nose  
闻一闻  mouth、mouth、mouth
波波波  ears、ears、ears    听声音  2.学习单词:eye、mouse、mouth.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Face&,在我们的&face&上长有器官,谁能告诉我这些器官的名称,小朋友边说老师边在黑板上画五官,并用英语说:eye two  eyes nose mouth。最后添上头发,耳朵画成一个调度小男孩。幼儿练习&eye mouse mouth&时按五官的上下顺序,同时注意幼儿发音是否规范。  3.游戏:  摸鼻眼(摸对者奖励小红花)  方法:  师:touch your eyes, one 、two、three,  幼:(手指眼睛)here 、here 、here,  师:touch your nose, one 、two 、three,  幼(手指鼻子)here 、here、 here,  师:touth your mouth, one、 two、three.  幼:(手指嘴边)here、 here 、here。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热评文章:学习五观教育心得体会_五观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百分网【创先争优心得体会】 编辑:安文英
  &五观&主题教育活动是市委解决当前党员干部思想作风等方面突出问题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学习五观教育心得体会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五观教育心得体会资料,欢迎阅读。
  篇1:学习五观教育心得体会
  中共应城市委组织部干部科徐安平
  世界观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认识,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五观&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忠诚观、对待观、成长观、进步观、位置观,基本涵盖了世界观中除自然观之外的其他&四观&,可谓朴实而真切,深远而厚重,集中概括了当前党员干部应坚持的主流世界观。
  忠诚是本质核心要求
  忠诚观是&五观&的核心和基础,没有正确的忠诚观,其他&四观&便无从谈起。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讲忠诚,既要有坚定的信念,更要有积极的行动;既要有大处着眼的境界,更要有小处落脚的实在;既要把&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铭记于心,更要把&忠于人格、忠于事业、忠于家庭&落到实处。忠于人格,就是要以优良的人格展现忠诚,忠于自己的品行,坚守一定的底线,始终保持职业道德操行。忠于事业,就是要以执着的追求体现忠诚。要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把事业当作一种责任去追求,把热爱工作,追求卓越,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作为一种高尚境界,时时以饱满的激-情投身到工作之中。忠于家庭,就是要以负责的态度显现忠诚。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为好政做好事,必先治好家,要孝敬好老人,对待好伴侣,教育好子女,真正做到&家和万事兴&。
  对待是内心世界的外在反映
  人的言行举止不外乎内心世界的外在反映,正所谓&发乎其内,施乎其外&。人的言行举止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所反映的是你起初的个性,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其实也是你对他人态度的一种反射。因此,只有首先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才可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富兰克林说过,&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正确对待自己,就要正确对待名利、权力、金钱和享受、委屈、挫折,要有&知止尚行&之风范,时时、事事、处处&知止&而为,&行止&有度,顺势而上,努力做到&六知&,即有知位善为的睿智、知责富民的情怀、知足常乐的境界、知法守身的操行、知错必改的胸襟、知难而上的勇气。
  正确对待他人,贵在真诚友善。要牢记&五个切忌&:一要当面说不足,背后说长处,切忌当面说好话,背后放谗言,说一套,做一套。二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困难,切忌有好处自己独揽,有麻烦推给他人。三要善于换位思考,多体察别人的难处,切忌挑剔别人的毛并拨弄别人的是非、猜疑别人的好意、妒嫉别人的成绩。四要在同志失意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认真劝导,主动安慰,切忌说些埋怨组织、指责别人、落井下石的话。五要正确处理意见分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志同道合并不等于所有意见都完全相同,有不同想法要坦诚相见,认真切磋,求同存异,相互维护,切忌相互诋毁,打击报复。
  成长是积累求变的过程
  成长是探索求变、目标定位的过程。此过程可用北宋词人晏殊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来描述。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目标才更明确,航标才更醒目,才能缩短成长的时间。
  成长是积累量变、以求质变的过程。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将成长的目标落实在每一天的具体行动当中,落实到每一件具体事情上,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不断地接近目标。
  成长是耕耘不辎劳其筋骨的过程。作为青年干部,正处在奋斗的黄金时期、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时刻以事业为重,以奋斗为荣,始终保持一种顽强拼搏、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要有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
  成长是自我奋斗、组织培养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内因为关键,但外因的作用也不可小视。个人的成长,自身修为与个人努力至关重要,但更离不开组织的关怀。各级组织适时提供舞台,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十分重要。
  进步是由量到质之蜕变
  追求进步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状态,是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重要体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追求政治上的进步、职务上的升迁,可谓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从哲学角度来看,进步实质上是一种由量到质的蜕变,也就是说,成长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进步。进步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有的表现为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有的表现为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有的表现为工作实绩的不断显现,有的表现为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也有的表现为职位的不断升迁。进步的关键是成长的过程,积累的过程。要树立&学习是基石、素质是硬道理、吃苦是阶梯&的观念,靠实干、吃苦、作为获得认可。如此坚持不懈,持续积累,总有一天,你必然会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位置是诸多压力的叠加
  位置即职位,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好有坏。正缘于此,给不同的人带来了不同的压力。有职位责任的压力,有社会评价的压力,有职业风险的压力,有社会关注的压力,可以说位置是诸多压力的叠加。如何缓解压力?作为组织,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使那些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的同志及时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回报。作为个人,既要树立&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理念,也要有&不以高喜,不以低悲&的心态。有一首诗《相遇在楼梯》,字虽少但寓意浓:&在楼梯,我低你一级,你高我一级。瞬间,有多少话语,都未说出。你低头看我,我仰头看你,在沉默中,擦身而过,听得见对方的呼吸。突然,有一句话要告诉你,回头一看,我高你一级,你低我一级。&从诗中不难领悟:人在梯子上,毕竟只是一种短暂的停留,站在哪一级台阶上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要有良好的心态。在梯子上,我们可以看到纷纷的背景,看到无数的脸谱,生出万千感慨。但最终,我们仍然要回到地平线,平视我们所要面对的一切。
  篇2:学习五观教育心得体会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从这前后两个八十年的比较中,,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民族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民族问题作为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在当代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的一个重大问题,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得到正确解决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这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八十多年的比较中,以及外国处理X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不断推动解决民族问题实践的发展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动民 族工作实践的发展。进一步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崭新的民族理论,全面总结和系统概括 了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包括: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不断增多,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要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少数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不断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X小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作出贡献;X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与问题交织在一起,在处理X族问题时要注意贯彻党的政策。这些基本观点形成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论在中国发展的过程。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X族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才开创了我国X族工)作的新局面。而这一切都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正确解决民族问题实践的发展。
  二、科学阐明了民族问题的内涵,的根本的途径能否对什么是民族问题给予回答,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怎样解决X族问题以及!能否解决好X族问题,因而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关系。&这一科学论断,把&发展&的范畴(入民族问题,是关于民族问题理论上的最大突破,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最突出的为我们正确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正确观察和研究当前民族地区存在的各种困难和矛盾,进而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同繁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在我国,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全国实现了现代化,没有个民族的共同振兴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纪之交,党中央在&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基础上,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关系全国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X疆稳定,关系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战略任务。
  篇3:学习五观教育心得体会
  &五观&主题教育活动是市委解决当前党员干部思想作风等方面突出问题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组织部门担负着为科学发展配班子、选干部、育党员、聚人才的重要职责。树立正确的忠诚观、对待观、成长观、进步观、位置观,重点在教育,关键在引导。要充分发挥组织工作职能,积极营造心齐气顺的干事创业环境,为加快建设**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不断将&五观&主题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要注重教育干部。教育立德树人。加强教育,是引导干部树立正确&五观&的基本前提。一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锻造坚强党性。理想信念是精神大厦的支柱,是人的思想灵魂。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来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切实增强各级党员干部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二是强化干部道德教育,塑造优良品行。为官先修德,德高则事兴。要教育引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行勤廉之事,常存淡泊之心,常践为民之实,以感恩之心对待组织,以敬畏之心对待人生,以进取之心对待事业,以自省之心对待自己,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做一个品行端正之人、真实坦诚之人、宽厚善良之人、品德高尚之人。三是强化能力素质教育,提高履职能力。要引导党员干部做终身学习的表率,坚持学以修身、学以明志、学以立德、学以益智,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更加有效地履行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岗位职责。
  要科学培养干部。干部成长成才,离不开组织的培养。组织培养,是引导干部树立正确&五观&的重要基础。一是把良好心态作为引导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心态决定人生,良好的心态对于干部成长成才至关重要。要引导干部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顺境思不足,始终戒骄戒躁,谦虚谨慎;逆境当自强,始终坚韧不拔,开拓奋进。二是把实践锻炼作为促进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是成长的课堂。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要有针对制定干部培养锻炼计划,将那些基本素质好、发展潜力大、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干部有计划地选派到矛盾多、困难大、任务重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让干部在实践锻炼中积累经验、砥砺品质、增长才干。三是把干事创业作为衡量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标准。干部成长成才,归根结底体现在干事创业上。要坚持把想干事作为检验干部德行的重要内容,把会干事作为检验干部成熟的重要标志,把干成事作为检验干部业绩的重要指标,让干部在干事创业中成长成才,在干事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要善于欣赏干部。欣赏出活力,出信任,出干劲,出效益。组织欣赏,是引导干部树立正确&五观&的有效动力。欣赏干部,首要的是多看干部的长处。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贵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组织部门要善于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干部,有一双善于发现他人之长的&伯乐&慧眼,择善而取、择长而用,充分挖掘每个干部的潜力。欣赏干部,更重要的是善待干部的失误。美玉有微瑕不掩其光泽,良才有微瑕不掩其锋芒。对于干部,要看主流和大节,不可求全责备,过于苛求。坚持以一种宽厚关爱之心、坦诚真挚之情来对待干部,以大度的眼光看人、看事业、看发展,着力营造尊重个性、宽容失误、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要合理使用干部。事业兴衰,唯在用人。正确用人,是引导干部树立正确&五观&的根本保证。一是坚持德才标准。什么样的用人标准,决定干部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必须坚持凭实绩、重德才,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真正让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位置,通过正确的用人导向把广大党员干部的精力和智慧凝聚到发展上来。二是坚持人事相宜。&骏马能历险,耕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对干部使用,要做到用当其才,用当其时,用当其位,力求人事相宜,各展其才,相得益彰。三是坚持群众公认。&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要坚持把群众公认作为干部工作的价值取向,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爱戴不爱戴、公认不公认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真正把那些为民办实事谋利益、口碑佳、品行好、作风正、公认度高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要严格管理干部。严是爱,宽是害。严格管理,是引导干部树立&五观&的关键所在。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建立和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将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做到 &人人有担子,个个有压力&,以目标管理引领干部在其位、谋其政、成其事、尽其责。二是强化问责治庸。加大治庸治懒工作力度,强化干部问责,及时调整不胜任、不作为干部,坚决反对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从机制上保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引导干部忠诚履职、秉公用权,认真负责。三是强化日常监督。无数事实证明,因为疏于管理、疏于监督,致使一些干部身上的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小事情酿成大事件。必须强化干部日常监督,对干部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吹冷风&早提醒、&拉袖子&早预防、&敲警钟&早纠正。这既是对干部负责,更是对党的事业负责。
看了&学习五观教育心得体会&的人还看了:
[学习五观教育心得体会_五观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相关的文章
【创先争优心得体会】图文推荐《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材内容
《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材内容
《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材内容
本课程从教师角色调适能力、新人才观、新课程观、新评价观、新教学观、新师生观等角度和视野探讨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在新课程的推广过程中,在教育教学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学会调节和适应教师新角色,从而适应教育教学的新变化。
课程围绕如何进行教师角色调适能力展开探讨,对位于一线的中小学各科教师的教育教学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对教育行政部门、进修院校的培训部门、教学研究人员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单元一 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研究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八(7)班钱飞宇同学在学校自己创办的星空周刊&初中版&上登载的一篇作文。
动物诉苦录
牛(悲哀地):人们总是一边赞美,一边闪着贪婪的目光在我们面前磨刀霍霍……
豹(感慨地): 昨天人人对着我们煞有介事地大谈保护,一转身就忍不住对着人们夸耀他那价格不菲的豹皮大衣。
狼(愤愤地):我们捕捉动物是为了生存,还要为此背上&残暴&的黑锅。而人类捕捉动物只是为了一饱口福,却无人谴责。你没见他们猫头狗肉鹤腿蛇胆样样统吃吗?
蛇(谦虚地):有人说我们一张大嘴能吞下埃及胡夫金字塔,但把我们的大嘴和有些人吞食公款的大嘴比起来,恐怕还是望尘莫及。
狐(鄙视地):请不要把狡猾阴险的人比作狐狸,我们很少欺骗同类。
马(失望地):千里马总需要伯乐赏识和发现,问题是,伯乐总是太少,而且,越来越少。
兔(不满地):人认为我们软弱无能,遇到危险只会跑,君不见,在危难时候,人的逃跑速度能打破兔运会纪录。
狗(委屈地)人心难测,我算是体会到了。几天前,一个又憨又土的乡下人走到院里,我没理睬,之后我被主人数落一番。下回我冲那个西装革履大款模样的人大吼特吼,竟遭到主人一顿毒打。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现代学生的思维是广阔的,比之过去的同龄人来说,思想更加成熟的。伴随社会的复杂多变,伴随人们认知领域的广阔与认知结构的多样化,他们世界观的形成也呈愈加复杂的趋势了。如上例所示,面对这样的学生,面对这种不动声色的讽刺,作为教师的你,该怎样去看待这些呢?你应该选取怎样的角度,用何种积极的语言去引导鼓励这些学生发展进步思维呢?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如今有着错综复杂心理的学生?怎样才能教育好他们,使他们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教师究竟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教师究竟扮演着哪些角色,教师要怎样去提高自己的角色调适能力才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当前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教师需要认真思索与研究的问题,提出了诸多适合于学生发展而又是教师需要改进的问题。。。。。。
以上种种,都是我们编撰这本书所面对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案例分析,帮助教师增强教育教学中的角色调适与角色驾驭能力,使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出色的扮演好自己的多重角色。
一、 怎样看待教师的角色调适能力
(一)教师角色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本来是指戏剧舞台上演员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后来,美国社会学家G?米德把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指与个人的某种社会身份相关的被规定了的行为模式。关于“角色”的读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日试行),“角色”是“脚色”的异形选用词,故应同“脚色”读音。教师这个职业有教师的角色分配,“教师的角色,就是社会对于充当教师的人如何行动所寄予的一种期待和赋予的规定”①。传统教师所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这个定位是最基本的,也是科学的,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角色已经远远不能用这六个字概括,换个角度说,这六个字的内涵已远远不是旧时的范围与内容所能诠释的了,我们需要全方位审视重新认定“教师角色”,从而使教师更好的发挥他应有的角色作用。
教师角色是教师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所担当的职业身份的总体概括。狭义的教师角色主要指作为教师的职业角色,广义的教师角色则既有职业角色又有社会角色。职业角色是教师在学校所具备的角色定位,如是学习者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启发人、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激励者、管理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朋友等等;社会角色则显示教师角色与家庭、社区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如是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是儿女,是同学,是朋友,是社会一员等等,角色不同语言或行为都是不同的。本书所探讨的主要是狭义的教师角色。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究竟有着怎样的角色变化呢?不少专家学者都有过论述,如说教师,说法很多,形容贴切。不管怎么定位,都在传递一个信息:教师的角色在发生变化!固守旧的教育观与教育方法已经远远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取向的需要了,教师必须将自己固有的教育意识进行重新调整和再定位。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需要以及来自学生的要求。
那么,是什么引发教师角色发生变化的呢?
1、国际形势在发生着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有了新的发展,我国成功地加入世贸组织和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使我国在国际间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已经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联系也愈加紧密,此番课程改革又呈国际化趋势,诸此种种,都要求我们不能用固有的传统的应试教育来应对当今复杂的社会形势,而必须和世界教育接轨,必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在这国际化进程中首先应该是先行者、引路人。
2、学校的职能发生了变化。21世纪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学校是培养这种人才的重要场所,课堂是一个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所以,学校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广开教育教学渠道,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去努力适应学生的发展和需求,而不能再要求学生去适应学校的规则与要求。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教学环境中首先应该是改革者、创新者。
3、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发生了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形式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②
教师在这种课程结构中首先应该是指导者、参与者。
4、教学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新课程呼唤把课堂交给学生,倡导学生采取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所以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从自己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引导学生去思索、去领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共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在这种呈现方式中首先应该是合作者、研究者。
5、教育的关注空间发生了变化,即确立了“三维”的关注空间。旧的课程观中教学以知识传输为主,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不够。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再片面单一的强调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是要确立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操作原则,即培养学生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取向等。教师在这种关注空间中首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知心人。
6、教师的评价体系发生了变化。新课程建立了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以教师自评为主,通过自评来指导反思自己的教学,再加上小组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以及学校领导者的评价等,使教师真正成为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培育者和教育者。
7、课程资源的获取途径发生了变化。学校已经不是课程资源唯一的提供与使用场所,除了校内的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可使用的课程资源外,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成为学生可获取的学习资源以及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此外还有取之不尽的网络资源。课程资源的丰富多彩也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同样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者。
① 钟祖荣主编:《现代教师学导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第46页
② 钟启泉、崔允t、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4页
(二)教师的角色调适与角色冲突
教师角色是多元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打破了“唯师是从”的现状,答案不再是唯一的,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也不再是唯一的,所以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增强自己的角色转变意识,向角色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教师角色的多元化特点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扮演多种角色,例如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关心体贴爱护的家长,平等合作知心的朋友,这些内容和内涵本来就十分丰富的角色都集于教师一身了。又由于这多元的角色每一种其自身都有着自己独立的表现形式与要求,所以教师在扮演不同角色时各角色间有时彼此会出现不适应,甚至是排斥的现象,这必然导致角色间的冲突现象发生。这种冲突直接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中、对课程的实施中、与学生的交往中、与社会的交往中等等各个方面。所以为了解决这种角色间的冲突,教师必须学会对自己所扮演的多种角色进行调适。
角色调适是针对同一主体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在扮演中所产生的不适应与冲突进行调整,以促进各角色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行为。角色调适能力是面对角色的不适应与冲突进行调整,进而去适应角色要求的能力。教师所扮演的不同角色间所产生的冲突必然要妨碍和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增强角色调整意识,提高角色调适能力。防止角色冲突并没有固定统一的措施,我们只能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在实践中努力适应角色要求,设法减少角色冲突,缩小角色差距,使不同角色都能为我所用。
角色调适包括自我调适和社会调适两方面的内容。自我调适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清醒的认识,通过自我角色的学习和主观努力,向符合角色要求与符合角色期待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社会调适则主要是指调整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角色要求和教师角色扮演中出现的与社会对角色的要求相冲突的现象,从而向符合社会规范与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角色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一种客观存在。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是有个性的独立的个体,既然在社会生活和教育教学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就会有各种不同的角色期望和角色规范的不同要求,从而引起教师角色在扮演中的各种不适应,出现一系列的角色矛盾和角色冲突。
例如:校长、教务主任和学年组长等对教师的要求与学生对教师管理期望的态度是不同的;社会、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与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期望也是不同的等等,这彼此不同的期待与要求反映在同一个教师身上,自然会造成角色冲突。
当同一个人拥有两种以上不能协调的甚至相互竞争的身份时,也容易产生角色冲突。比如一个女教师,本身还是妻子、母亲、朋友、社会普通一员等不同角色,在家庭中,她与丈夫、子女的相处,权威性格会不自觉的流露出来,这就较容易有教师的角色行为产生,
从而导致家庭矛盾冲突;或者教师抛开教师职业的约束以一个家庭成员的身份出现时,又会因一点小错误而被指责不符合教师的光荣称号。与人相处,在交往与处事中也时时会有上面这种矛盾现象发生,从而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导致角色冲突。
诸此种种,都要求教师必须正视自己的多重角色,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自己、权衡利弊,努力化解各种冲突。例如: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就一定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走出“师道尊严”的传统束缚,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友好和睦地相处;教师要教育好学生,还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合作,那么教师就应该运用良好的道德修养去协调各种关系,恰当的与家长沟通,尊重家长,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从而使教学情境更加完善。
  教师角色冲突与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有直接关系的。教师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在处理各种矛盾冲突时能有效的防止消极情感的出现,处逆境而坦然,遇挫折而志坚,表现出很强的自制力。
阅读材料(1-1):
教师节期间,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为本市教师提供了为期一周的免费心理健康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有近40%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5%的人已出现了明显症状。
其中,职业角色的神圣感与实际社会地位间的差距、追求完美的心理是导致他们出现障碍的首要原因。
本次测试从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全面测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心理健康情况。全市有两百余名教师主动申请测试,其中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比例均等,男女比例为1:4,女教师明显多于男教师。
结果显示,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反映为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不安全感、睡眠障碍、内心冲突、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等方面,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强迫、抑郁等症状。
专家分析:教师为何产生心理问题?
1. 角色冲突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存在较大反差。这样的反差容易造成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之间的冲突。同时,为了为人师表,教师常常无意识中压抑和否定自我的正常欲求以满足职业需要。如此一来,职业的无形心理压力就相对增大了。长期的心理负重和矛盾冲突,是这一人群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2. 追求完美
许多教师都认为应该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上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职业的必然需要,所以凡事都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很在乎他人的评价。如果出现差错,内心的自我谴责往往强烈而持久。
3. 不安全感
来自童年的创伤经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带来的压力,使部分教师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情绪波动剧烈。
4. 性格因素
70年代后期出生的青年教师,是独生子女的一代,时代环境的特殊原因,使这一代人的心理素质较以前的教师存在不同的特征,比如依赖、自我为中心等,更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也增加了教师教育的难度,会间接增加心理冲突和挫败感。
心理咨询师王怀齐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由三个系统支撑起来的: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缺乏锻炼引发的生理问题,长时间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社会的过高要求、家庭、朋友缺乏理解和有效沟通而导致个人的支持系统不完善,这些都是教师这个特殊职业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所在。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着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所以,给予他们更多关注、理解和支持,整个社会责无旁贷。
【新闻背景】
教师心理健康六项指标:
1. 正确的角色认知,即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
2. 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情绪自控、积极进取。
3. 教育的独创性,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
4. 抗焦虑程度高,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
5.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
6. 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 9:49:44 新闻晨报 陈烨 )
这个心理测试所反映出来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教师的角色冲突上。诚如材料中所提及的,教师在扮演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过程中,职业的神圣感使他们时时想成为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以及整个社会都认可的完美的教育者形象,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外界对教育的影响与冲击,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以及自身存在的学科知识不足等种种不适应又不可避免的干扰着教师的心理与行动,不同角色之间所存在的冲突使得教师理想中的自我和现实中的自我时时的产生矛盾,从而使教育教学受到影响。而教师本身也会经常被角色所困惑,无所适从。
再如这样一个事例:
一位有二十多年教龄的教师说:“在大部分的教学生涯中,我都以‘超等教师’的角色来约束自己。我要尽我所能做个好教师。可是有时由于灰心和厌倦,我也会搁下我的角色,而表现出自己原来的面目。此时,我与学生的关系就变得比较接近和亲密。可是这又使我担忧。因为过去人家告诉我要与学生保持距离,说‘亲密产生轻蔑’,学生把自己看得太清就难以控制他们。担忧归担忧,一旦搁下自己的角色,就能够教得好,学生就能学得好。有时候,学生有令人不快的言行,我就又重新拾起教师的角色,以维持秩序。多年来,我就是在这两端之间游移不定。”①
教师角色的自我调适可以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上面这个例子就提醒教师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角色意识,放下包袱,在轻松自如的心态下和谐教学。教师的社会调适则需要整个社会来共同进行。比如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指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角色的特定职能,营造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心理氛围,同时不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而对教师产生过多的不切实际的角色期望,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待教师角色,让教师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愉快教学;教育管理者也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业务活动环境,还给教师教育教学的自主权,不过分的用一些规则与条条框框来约束教师,对教学不横加干涉,不在学生面前公开指责、批评教师,给树立教师威信但又不是无原则的袒护教师等等,这些完全有利于减轻教师由此而产生的角色冲突。
解决角色冲突是教师角色调适的中心内容,换句话说,只有教师的角色调适能力得到提高才能解决各种角色间的冲突。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当然,我们在这本书里所集中分析的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而作为为人夫(妻)、为人父(母)以及社会一员的角色间所产生冲突的角色调适则有待于全社会对教师的正确公正的理解,也要求教师自己能进一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自我、解决角色冲突。
① 钟祖荣主编:《现代教师学导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第52页
单元一 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研究
二、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角色调适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广大实验区的教师都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学生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正在积极的多角度的展示自我,教师也在新教材中努力挖掘着自我,旧的教育教学体制与观念正在或已经被新理念新方法所取代,一切都在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但面对着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喜悦与压力,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伴随改革带来的喜悦,教师的困惑也在增加,教师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了,来自各方面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了,如果不正视自己的多重角色的调适,会有很多教师无法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会对新课程产生种种不适应,从而无法在这次改革的浪潮中成为成功的弄潮儿,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角色调适能力,正视自己,完善自己,用新课程对学生的鼓励来鼓励教师自己:放下包袱尽情去想,伸出手尽情去做,睁大眼尽情去看,张开嘴尽情去说,抬起脚尽情去走,走出一条个性化的成功的教育教学之路。
1、教师角色调适能力培养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愈来愈证明教师作为知识、技能的‘中介’,传承文明的责任愈来愈大。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也是第一个能看出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人物。”①
是的,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教师教育领域宽泛的特征和对象的愈加复杂多样,既给了教师驰骋的天地,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多难题。究竟当得如何,究竟怎样在新的发展形势和育人要求下成为合格的教师,是要下一番苦工夫的。教师要想在新课程中成长起来,要想面对有着独立意识的追求个性发展的现代学生,如果不转变角色意识,不顺应学生的发展要求,是不会成功的,甚至可能连教师都做不成了。学生的视野是广阔的,思维也是各具特点的,尤其在人类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如此之广。一个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可能是30、50甚至80个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一人的思维要面对这几十种思维,任何一个教师也不可能做到对所有学生都了如指掌、洞察秋毫。我们的教师如果还只是把自己定格在“权威”、“说一不二”的位置上,是决然不能胜任课程改革中“合格教师”称谓的。教师必须学会正确对待客观现实,对待自己,应该把自己从权威形象的要求与束缚中解放出来,给自己一个合情合理的定位,运用教师角色艺术取长补短,优化课堂表现。
阅读材料(1-2):
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
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就敢于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老师是个透明体,没有伪装,没有虚假,没有矫揉造作,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和真实的思想感情。
当然,你在讲台上伶牙俐齿、口若悬河,你在舞台上风姿绰约、体态翩翩,你在球场上英姿矫健、屡建战功,你将成为学生心目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偶像。我们固然应该努力使自己多才多艺,尽可能地全面发展,然而,真正的全才教师天下能有几何?其实,学生也不都只欣赏实力派偶像,也许更希望贴近真诚与坦诚,你可以在学生的歌会上亮出你五音不全的歌喉,你可以在学生的诗会上用地方普通话朗诵你的原创诗歌,你可以在学生的书法展上挂出你的“我字体”作品……在一定的场合把自己拙劣的一面毫无顾忌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觉到,原来老师也有不如我们的地方。这样既可让学生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增强他们不会因自身有某方面的不足而丧失自信心,又可用全心的真诚去换得学生充分的信赖。
敢于展示真我的教师,也表现在不掩饰自己知识的欠缺和工作上的失误,甚至会谦逊地向学生学习,成为“教学相长”的优秀实践者。
                 ( 10:13:33 中国教师报 ■重庆市江津中学 李锡琴)
我们期望每一个做教师的人,都能懂得运用多种角色的转换与调适,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2、教师角色调适能力培养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们知道,能激发起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除了教材内容和学习环境要吸引人,最关键的还在于要有一个好的教师,他能够和学生融为一体,在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成为学生的伙伴与合作者。
在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与听课活动中,我们发现,不管是中学还是小学,学生都喜欢说话亲切温柔、有活力的教师,喜欢与他们各方面都能交流沟通、关心他们的教师,喜欢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的教师。因为说话亲切温柔、有活力的教师与他们更贴近,关系更融洽,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平等的,关系是和谐的;而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学生会永远感受到一种新颖与兴奋,学起来新鲜,学起来就有趣。教学效果自然要好,这样的教师形象对他们来说是容易接受的。
所以教师应增强形象意识,懂得在轻松自如中把自己融进学生的世界里,与学生共同迎接新课程。另外,教师还要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信心与兴趣。因为信心是做好本职工作的保证,而兴趣则是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积极条件,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才会积极的、创造性的去工作,才会适应角色的需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去处理各种问题。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某种意义上说,关键是看教师的兴趣是否已经放在了新课程的实施上。新课程的理念在于让教师放开手脚,教出水平,教出个性教出自我来,那么教师就应该把这种意识时刻表现在角色的扮演中,要带着兴趣走入新课程,走进创新的课堂。所以,我们期望教师能更主动的关心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和学生产生共鸣,与学生共同活动、共同体验、共同升华。这样师生才会建立良好关系,才能饶有兴趣的去共同构建新课程。
阅读材料(1-3):
优秀教师也是一个“孩子
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说道:“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了解孩子,不会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在学生眼里,老师不管有多高的水平,如果你不能走近他们,那么,学生仍然不认为你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时常可以见到这样一幕:学生对于实习教师的离别,总是那样依依不舍,那是因为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些“孩子般的教师”。实习教师对学生态度友好,课上课下都犹如同学。“跟这样的老师学习感觉自由、轻松”。这就是孩子们最质朴的话。仔细一想,其实我们仅仅靠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去了解孩子,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家李镇西也一再提醒教师必须阅读有关孩子的书籍,努力成为一个“孩子”,在老师成为“孩子”和学生交往时,才能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全面获得学生的真实情况,更便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教育帮助孩子成长。
               ( 10:13:33 中国教师报 ■浙江省富阳富春第四小学 唐林海)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称赞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在今天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来。新世纪人才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必须把好塑造学生灵魂这一关。教师不仅仅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美好人格的信念,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会做人,能在未来社会的挑战中自由发展,自如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针对当前教育的客观实际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如《学会生存》中所论述的这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师正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有权利说自己有能力培养新世纪人才。因为教师的工作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形象一点说,教师这个称呼所蕴涵的深刻意义是可以通过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体现出来的。
【案例(1-1)】:
那是六年级的下学期,我在上复习课。平时最调皮的学生王遥非但不说话,还用笔在一直的“记笔记”,我及时的表扬了他。哪料他的同桌站起来“揭发”了他,原来他在画画。我当时很激动,气冲冲的过去,“缴”下他手中的纸。回到办公室我顺手拿起那张纸看了看,原来画的是书上的彩图,居然和书上的一模一样!“画得倒真不错,像经过专门训练的似的”,想着、想着我气就消了。
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我冷静下来,把他叫到办公室,温和的对他说:“你的画画得真不错,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啊。”他先是一愣,继而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微微一笑露出一对小虎牙,随即脸色又沉下来,低下头喃喃的说:“我学习不好,语文数学总不及格”,说完,头更低了,再也没说话。我明白孩子在说真心话,不禁抚摸着他的头说:“人不可能什么都好,也不可能什么都不好,这个社会什么样的人才都接纳,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也许美术学院的大门正等着你往里迈呢。学吧,老师支持你!”看得出他那激动的脸上泛着的红晕。那一瞬间,我看见了他眼中的点点泪光。
从此他像换了个人似的,学习和劳动都变积极了,班级板报也由他一人“独揽”了。
                           (黑龙江省铁力市桃山镇中心小学 张润荔)
试想,如果张老师没关注他,不去理会这件事,会怎么样呢?如果她没仔细看他的画就劈头盖脸的批评他一顿呢?如果这场交谈由于教师的怒气未消而不欢而散呢?成全一个人或毁掉一个人,的确是会反映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上的。教师要真情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随时发现人才、激励和塑造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各种合格人才。只要加强认识,教师的多重角色是会在每一时期发挥他应有的作用的。
一位成人在回忆他的小学生涯时,曾对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
“那是小学五年级的事情了。有一次老师留个作文题叫“记一次体育活动”,我当时没写,下课后去玩滑梯,觉得打滑梯正是一种体育活动,就禁不住多玩了一会儿,上课铃响了都没听到,没人玩了都没在意,结果迟到了好几分钟。等我敲门进教室后,老师连问都没问就让我站在门口听课,一堂课就是这么下来的。第二天上学,老师还是让我站门口听课,这回我站十分种就干脆走了,第三天还是这样,第四天我干脆不上学了。从那时起我就恨老师。后来我也没考上学,早早就接班去了。”
这个事例是很让人痛心的。试想一下,如果教师能给他个解释的机会,也许他会受到鼓励进而写出优秀的作文来,也许会激发学习热情,会进入他理想的高等学府,那么今天他或许是个更优秀的人才了。或者,即便没有进入高等学府,他也会找到更能展示自己的舞台,他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也许更大。
为人师者,一定要珍视自己的角色,懂得在社会发展中运用角色意识去完善自己的工作,育人、识才,为人类的发展做贡献。
① 苏军著:《一个记者的教育视野》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第33页
(二)教师角色调适能力培养的原则
1、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是应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进行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即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审视教师角色,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要求,站在时代的高度去操作。时代赋予我们每一名教师,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既要适应传道、授业、解惑所体现的新含义,体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在实际工作中,以一种新的面貌,新的姿态,新的能力要求去适应这个时代。在教师角色调适能力培养过程中,其内容、方式、方法,以及时机把握等各个方面均应体现时代的特征。
2、人文性原则
人文性原则是指要用人文性眼光来对待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即要用人文眼光看待教师角色,关注教师发展,提高角色调适能力。人文性是指对教师的要求,既要严格,又要尊重每一位教师,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尊重教师的能力水平差异,尊重教师的不同需求。同时,教师角色调适能力培养应适合当地的经济、人文、民俗等特征,在尊重的基础上严格,在尊重的基础上体现角色调适的强度,在尊重的基础上体现管理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3、多元性原则
多元性原则是指,根据时代的要求与教师角色的多重性特点,应多角度、多视野、立体、全方位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审视教师角色,以进行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师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之间存在着个性倾向,其能力、水平、需要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应该遵循多元性原则对教师进行培养,在实践的探索中促进角色调适能力的提高。教师角色调适能力培养的内容是多元的,模式是多元的,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改革的需要,取决于教育发展大环境、教育发展新形式的需要。
4、可操作性原则
教师角色调适能力培养应遵循实用性、可操作性原则,使问题的阐述与案例的分析向着提高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目标发展。教师角色调适是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调适既有教师自愿的因素,而使其带有主动性,同时,受人发展本性的局限,这种调适又具有强制性。强制过程中的各种措施的实施,各种制度和要求在培养中的落实,必须是可操作的,客观的,切合实际的,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避免空洞的,不切合实际的模式、内容、要求在培养中出现。
5、渐变性原则
教师角色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种转变即体现转变过程的渐变性,又体现相对时间和空间的相对稳定性。所以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并不存在一种固定不便的模式和内容,而是应随着社会的变革、人类的发展、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教师需求的不断变化,在渐变中不断的更新与完善。
6、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在内容方面应是科学的、时代的,培养与训练的方式是符合教师发展要求的。这种科学性的关键是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从而通过教师的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教师分类与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
不同类型的教师有不同的心态和做法,要根据自身特点对角色意识进行调适,锻炼自己适应新课程的角色调适能力。
1、教师类型
教师也和学生一样各有不同,因为教师同样是富有个性的人,一个人就代表着一种思维、一种性格、一种存在。对教师的分类传统的分法有几种,主要是按年龄分类:35岁以下为青年教师,36――50岁为中年教师,50岁以上为老年教师;还有按教龄分类的,根据从教时间的长短将教师分出青、中、老各段;抛开上述的一般分类法,进行深层次的分类,可以按素质给教师分类,或按能力分类,或按性格分类等等。
对教师进行分类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也可以从教育学角度、从人文学角度进行,总而言之,角度不同分法各一,所得结果也不同,但归根结底还是在对同一个群体进行剖析,目的就是使教师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使教师在比较中提高,在感悟中升华。
那么,面对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觉得这以上种种分法都可取又都不够完善,我们可以把教师按照各自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高水准定位,定位的结果就是教师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的“三境界”一直被世人所传诵,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摹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
王国维的“三境界”道出了为学者所毕生追求的至高境界,这三种境界是意境渐深渐远,能力终达及至的。我们说,教师在自己的职业中同样在追求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同样有着由浅入深的内涵,所不同者,教师的“三境界”代表着三类教师的不同追求,它们彼此是独立的,各有各的特点,前两种境界都有欠缺,唯有第三种境界是我们现代教师所应该追求的。
这三种境界是:教书,教学,教人。
境界一:教书。就文教文,就例说例,以完成文本要求为目的的一种简单的教学行为。这类教师普遍存在着“个人自扫门前雪”的简单狭隘思想。但是并不能说他们就是不负责任的。他们也在追寻一个原则:段段清,篇篇通,章章明。希望通过自己的讲授,使学生对本章节或一个文段有所了解和掌握,能够学到最基本的学科知识。这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教育教学的初级阶段。这样的教学仅仅局限于所教章节的书本知识上,既不能承上启下将学科知识穿成线展示给学生,又不能向周边学科延伸,更不能用长远的眼光去审视整个教学领域的发展。这样的人“责任心”是很强,但是往往对知识的探索不够深入,或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或自由放任不去追求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样的教师应该说是实实在在的教书匠。
境界二:教学。以完成教授学业为目的的教学行为,能将本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从而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在应试教育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学习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在这种教育教学环境中,教师的特长得以发挥,知识得以传授,学生也能欣然接受教师的讲解,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完成学业。这要比单纯的教书进了一个层次。但是这种境界依旧停留在教师职业的原始状态,即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教师在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用自己的一片爱心手把手的把知识交给学生,学生在整齐划一中按教师的理想和要求发展着。这种教育思想与教学方式最终教育出来的只能是知识渊博的服务生。
境界三:教人。以培养健康发展、此为教师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古已有之,今天我们的教育思想又对它进行了升华。教育不再是简单的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它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全人教育观,如今,教师正在这种观念引领下向更高的方向迈进,这种大教育观才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教育思想到今天也还是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的。教育应该给学生留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该让学生得到自由发展,应该使学生都能享受到人文关怀,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进步、有益于人类发展、有益于自身提高的人。这是教育的高标准,育人的高境界,是教师的最高追求。
2、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
多学习。加强自身增长知识的训练:不耻下问,向学生学习、向同行学习、向社会学习。我们要求学生要变被动的知识获得为主动的知识探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更应该做到,所以面对知识领域日新月异,教师同样应该努力去探索,在教学与学习中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2)新老互学。“老带新”是过去促进教师发展中所反复被强调的,此处不再赘述;新促老,新教师思想灵活,对新观念新教法等的感悟与接受往往要快于老教师,那么老教师也应该放下架子融入新教师的思维行动中,在相互的激励与学习中共同成长。
我们一再说教师应该具备高素质,那么高素质又是什么呢?有人曾这样谈素质:一个人一辈子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素质,这是很片面的解释。我们认为,所谓素质,就是人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以一种潜在的意识存在于头脑中,从而,随时在现实中表现出他的能力与水平。
高素质,不以人的年龄与资历为评定对象,教师要想有高素质,只有努力学习。所以说,新老互学也是进一步培养自己的高素质水平与高素质的教学能力的必经之路。
(3)发展个性。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独立的个性与追求,新课程强调教师应教出个性,教出自我来,教师应该考虑到自身的能力与经验,优化课堂教学,扬己所长,教出自己的风格来。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敢于挑战旧的教育体制,让人文精神真正走进课堂。此外,还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了解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思想状态、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认知能力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积极的活动中完善角色需求与角色期待,从而完成“教人”的伟大工程。
三、&五新观&下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
时代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正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我们面临一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新环境,这对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它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娴熟的职业技能技巧,还要掌握现代科学的最新知识,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指导学生发现和捕捉信息,搜集和处理信息,研究问题和增长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的人才。我们的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那么,为了帮助教师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根据新课程的构建与对教师的要求,本书拟从五个方面对教师角色调适能力进行培养与训练,希望通过我们身边的一些实例来增强教师的角色意识,提高角色的调适能力,使教师在多种角色支配下能够更轻松愉快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五个方面我们将它们归纳为五种观念,既新人才观、新课程观、新评价观、新教学观和新师生观。
(一)新人才观下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课程改革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目标和要求,确立一个正确的人才观又成为教师必须再度面对与深思的问题。“学而优则仕,读书考学进名牌,出人头地…,”这些观点长期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很多教师只把目光集中在那些“好”学生身上,精英教育、尖子生培养,大量机械的学习使学生在枯燥的课业中“辛勤劳作”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且知识面狭窄,有的还会出现知识脱节现象。初中学的知识到了高中应用不上,进入大学中学的知识也所剩无几,步入社会则一切还需从头再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全面育人观,这种新的人才观对教师是一次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它要求教师要树立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思想,树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的观念,树立“人人能成才”的观点,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努力。
(二)新课程观下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交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和基本依据,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同时也是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关注每一位学生。除了注重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和最终获取知识的能力外,一定要学会关注他们: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享受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人生体验的过程,使他们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健全人格的过程。这样,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案例(1-2)】:
面对新教材的识字量,要做到省时高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多种识字方法,多种识字渠道去识字。
孩子们天性好奇好胜,富有个性化的图片、动作、语言、问题都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在讲每一课前,我都要认真揣摩教学流程,精心设计制作教具,使每节课都上得绘声绘色,生动有趣,既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又在浓浓的兴趣中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如我在教一年级下册《识字3》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在识字过程中感悟文化,在识字教学这部分,我精心编排教学内容设计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生字卡片。课题设计的是汉字王国的宫殿,当学生看到这个宫殿时,马上会展开联想,这个宫殿里面有什么秘密呢?这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汉字王国里的美,再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和我富有童趣的导语,一下子就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问题又出来了,汉字王国的大门口有一些汉字,不认识的小朋友不让进去,那可怎么办呢?有的孩子急忙说:“老师快让我们看看是哪些字,我们学会了不就进去了吗?”这时,多媒体上出现了本课的生字,但一晃就过去,没有让孩子们看清楚生字。孩子们又着急了,我告诉他们:“人家不让看没关系,老师告诉你们,这些字就藏在《识字3》里面,赶快把书打开,到课文里面去找一找,然后告诉老师。”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看到他们那股认真劲,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高兴,这时,孩子们把生字都找出来了,马上向我汇报,我把课前制作的生字宝宝展现在黑板上,孩子们被这独特设计的生字宝宝吸引住了。马上活跃起来,“好漂亮的字宝宝呀?”我趁机说:“你们喜欢它们吗?谁能给你喜欢的字宝宝注音呢?”这时,孩子们纷纷抢到黑板前给自己喜欢的字宝宝注音,有的孩子没有抢着还掉了眼泪,孩子们的识字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识字的方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黑龙江省伊春市翠峦区第一小学 黎雨静 )
(三)新评价观下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实施新课程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①
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观念与做法,如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定性评
价与定量评价、阶段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与发展性功能,形成与课程改革相适应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评价体系,这是一个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案例(1-3)】:
优 点 单
年轻的初中女教师海伦发现自己所教的班里有不少学生学习很吃力,有一些学生因此而有些灰心。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增强信心,她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学生的优点,然后海伦分别抄下大家写给每个人的优点,再把这份“优点单”发给学生自己。同学们看到“优点单”上写的自己的优点,一个个惊喜万分,那些信心不足的学生很快恢复了信心,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若干年后,海伦与这个班的学生们一起参加本班一个在战争中死去的学生马克的葬礼,死者的父亲从其遗物中拿出一张曾经打开、折合过许多次的两张笔记本纸,海伦一眼就认出了这是马克的“优点单”!这时,其他同学也都从自己的贴身口袋里拿出了自己的“优点单”。大家说:我们都保留着这份“优点单”,随时随地都带着它。它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想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版《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贾晓波)
① 钟启泉、崔允t、张华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10页
(四)新教学观下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
韩愈笔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形象的确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占据着教育舞台,认为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是课堂的主角。长期形成的“唯师从之”的现状,使学生习惯于教师的传授与引领,学生长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不懂得也不允许有差异的理解存在。所谓“铁床大盗”式的教育方式长期禁锢着学生个体的灵活发展,学生只能按教师的意愿发展着、成长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教学观则完全改变了这一切,提出了建立和形成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新教学观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应杜绝千人一面,走出既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又能充分展示自我的个性化教育来;教师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等等。
【案例(1-4)】:
教学《再塑生命》时,我首先在课前组织、指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设计。他们多方查找资料、主动征求同学的意见,很快代表各种建设性意见的十几篇“教案设计”出台了。接着,我和“备课组”的同学集思广益,把各个设计的可取之处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反复推敲,形成一个具有较高效能、可操作性强的执行方案,准备课堂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确定教学目标,梳理有关资料,设计课堂活动;我把我的设想、我全部的资料毫无保留的献给“备课组”,与他们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尊重他们的意见,做他们合作的伙伴。当然,决不是一味的任由学生的想法,而是力图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想法拉近,目的是将教学设计成为“备课组”内化的思路,为课堂教学做坚实的铺垫。
课堂上,我请学生先交流、展示有关作者的资料,再明确学习目标后,依次轮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创设文本情景,激发独特的阅读体验);自由发言,结合课文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总结归纳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我用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和我一起完成板书设计:
    ( 爱 心)     知 识
      再        改
      塑        变
      生        命
      命        运
  (莎莉文老师)    (海伦?凯勒)
  这个板书,我只写了“再塑生命”四个字,其余部分分别由五名同学现场构思完成的。当这些图、文展现在黑板上时,全体肃然起敬:既为文章的真情所感动,也为我们师生创造性的体验与表达而振奋。就在这时,我脑中又有新的灵感产生了:看着正在用心描画那颗红心的陈溪光同学,我说:“你不想在这颗心上写一个字吗?”只见她略微沉思,随即拿起红色的粉笔,在全体同学注目下,在心图形的中央郑重的写下了一个大大的“爱”字,这个字仿佛写到了每个人的心里,同学们自发的鼓起掌来。我也被这种情绪感染了,转身面向全体问:“那么,这本书上应该写一个什么词呢?”又一个片刻的寂静后,许多同学脱口而出:“人生!”紧接着,全班同学异口同声:“人生!”我用绿色的粉笔写上了这两个字。“是爱给盲人光明,爱让聋哑人的生活充满歌声,是爱再塑生命。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学生们齐声说“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于是,我们尽情唱起《爱的奉献》。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春区第八中学 王春艳)
(五)新师生观下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和新的学生观。新课程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己任,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依据其个性特点最大可能的实现自我价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师生观下的教师角色,要求教师成为一位向导,将学生领进不迷失方向的航道;要求教师成为一位良师益友,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分担他们的失败和挫折,从平等意义上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案例(1-5)】:
老师,我可以在草坪上打一个滚儿吗?
开学第四周的星期一,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选择这一天带领一年级(1)、(2)班的小朋友来参观《我的学校》。美丽的校园对刚刚入学的孩子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我一宣布今天《品德与生活》课的内容是参观我的
学校,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
我按照原来设计好的路线,带领小朋友参观了3楼的综合室、校长室、自然室、微机室,2楼的办公室、校医室,1楼的几个教室,最后到室外,参观游戏场所和草坪。
参观综合室时,我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综合室的作用,比如:学校庆“十一”书画展,教研课,教师工会活动等,都要在这里进行。综合室的后边是图书柜,小朋友们一看到图书,就问:“老师,我可以看一下这儿的书吗”?我很快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看了一会儿,我又带领孩子们来到了自然实验室,孩子们一到这里,就觉得什么都“新奇”:看着实验器材,有的问这个,有的问那个,我都一一解答。可是,正在这时,“啪”的一声,“玻璃杯”碎了,一个小男孩儿吓哭了。他边哭边说:“老师,我只想看看,它和家里用的杯有什么不同……”我当时非常生气,可是转念一想,孩子们有好奇心,注意观察,应该表扬,所以,我也就没有批评他,摸了摸他的头说:“下次,要小心一些呀!”
  室内参观完了,我又带领孩子们来到操场,先来到了孩子们的游乐场所,单杠、双杠、滑梯……孩子们边玩边尽情享受着欢乐。
  我又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大门两侧的草坪上,有个孩子忍不住用手摸了摸小草,这种草与家里的草大不相同,像花叶形状似的。
  “于振东,你喜欢这草坪吗?”我问这个孩子。
  “太喜欢了!老师,我能在这草坪上打一个滚吗?”
  他的这个要求让我有点儿为难,学生一般是不能随便在草坪上玩的,但是我又实在不忍心拒绝他纯真的笑脸。
  “那小朋友就轻轻地在草坪上打个滚,以免伤着这些草儿,但是只能一会儿。”考虑再三,我又答应了他的要求。
  小朋友们一听,马上在草坪上打起了滚。他们是那么的兴奋,那么的快乐,他们的童真深深地感染了我。
  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了,这节课的任务按计划完成了,孩子们是那么的满足,我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开心。
                          (黑龙江省铁力市桃山镇中心小学校 甄开萍)
【案例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的第一课《我的学校》,要求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学生在参观校园的过程中,被校园的美景所陶醉,他们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便有了“老师,我可以看一下这儿的书吗?”“老师,我只想看看……”“老师,我可以在草坪上打一个滚吗?”这样一系列的要求。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与表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不正是品德与生活课的宗旨吗?
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的3次要求,第一次是一个合理的要求,教师不假思索的答应了;第二次,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好奇心,所以也答应了;第三次,学生提出了要求与我们平时所提倡的“爱护草坪”有一些冲突,但这是学生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感受生活,所以我们在提醒学生爱护草坪的前提下,仍然满足了他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心愿。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特殊体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获得发展,这堂课在这一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应在以上五种新观念下转变自身传统角色意识外,需要更新与完善的方面还有不少,但那都是在这些意识转变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涉及和改进的。为突出要义,在此本书就不一一赘述了。但我们相信,只有真正意义上的“五观”的转变,才有新课程理念下真正意义的教师角色的更新与完善。这一点实验区教师的实践体会已经证明了。
单元二 新人才观下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
一、新人才观的转变
传统的人才观往往首先以学历、职称、资历等等客观条件来作为评定人才或选拔人才的标准、条件。
阅读材料(2-1):
市场导向――新人才标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按照人才学的观点,人才是不能以学历和职称作为界定条件的。有的专家认为,“人才”是人力资源市场最活跃的部分。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应该由市场来决定。按照对于社会、行业乃至单位的贡献而言,列入人才名册的不一定算得上人才,没有列入人才名册的,不一定不是人才。大学没有毕业的比尔?盖茨,谁能说他不是人才?“白领是人才”,谁又能说“蓝领”里没有人才?“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增长。而制造业发展离不开技能人才的培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最近向新闻界说的这番话,就包含了这样的观点。
“英雄不问出处”,用人不拘一格。真正的人才不再被学历、出身(国籍)、工作经历而捆绑死。高学历的光环将逐渐被淡化,真正检验人才的是市场,是投入产出比。企业对高级人才的评判最有发言权,因为它是用市场机制的“赛马”形式,不拘一格地选择人才。因为“赛马”是公开的竞争,在统一的规则下,哪匹马跑得快,大家一目了然。用不着伯乐来“相马”,是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且能够避免伯乐自身的偏颇之处。通过“赛马”机制“赛”出的人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真价实”。
业绩导向――优秀的业绩最有说服力
人才新标准的确立,要符合国际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趋势。工业发达国家认为,在竞争环境中,业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业绩才能把你与其他竞争者区别开来。
猎头公司基本不为找不到工作的人找工作,而只为企业猎取不愁工作的人。据南方猎头的负责人介绍,一般他们猎的人才都要有至少5年的工作经验,有的甚至在10年以上,因为工作经验是人才进一步发挥自身价值的基础。工作业绩也是他们考察“猎物”的一个重要指标。优秀的工作业绩是实实在在且最具说服力的,有过去的优秀业绩才可说明有将来的工作潜力。
旧标准:与商界及政府部门的良好关系;创造新机遇的能力;对合资企业政策的了解;拓展业务的技巧。
新标准:在特定学科拥有成功记录;能在极富挑战性的环境和条件下顺利完成任务;能将从其它较成熟市场获得的专业技能用于新领域;优秀的人际管理技巧;拥有成功建立最优秀的组织模式的经历;能从基层培训和发展新人。
能力导向――以创造价值的大小为标尺
什么样的人是人才?是不是特指那些高职称、高学历的人?一种“大人才”观念正在上海逐步建立――据上海市人事局透露,自从该市停办蓝印户口、推出居住证制度两个月以来,有1100多名境内人才获得了上海市居住证,其中20%的获证者没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在这些本科以下学历的获证者中,既有高中学历的美工,也有中专学历的演员,更不乏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他们在做完一份特殊的问卷并达到“及格线”之后,分别拿到了时效为一年、三年和五年的上海市居住证。这份特殊的问卷名字叫“评价计分体系”。以往在人才引进条例中频频出现的“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在该体系中被14项要素所代替。“评价计分体系”虽然考虑了申请者的职称和学历,但更突出其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取得职业资格、拥有发明专利及取得经认定的专业培训证书都能得分;行业协会对特殊人才的评价和推荐也在计分之列。上述做法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在人才开发不断向前推进的时代,人才研究也应当与时俱进,这其中当然包括对“人才”概念的再认识及以能力业绩为基础的新评价体系的建立。
                      (日 粤港信息日报 作者:张小明)
上面的阅读材料已经清楚的告诉我们,人才观在发生变化,固守旧的人才观,以学历、职称来单纯选定人才的方法已经不可取了。21世纪人类发展所需要的是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是需要有真才实学的有能力的人。如上文所说的“在竞争环境中,业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业绩才能把你与其他竞争者区别开来。”这就要求所培养的人是真正有能力与才学的,他们应该“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具备了这样条件的人,才能适应人类发展需要,“才能具有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并能终身学习。”①
这种新的人才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懂得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具有高尚的情操、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有效的与人沟通与合作,能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环境下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罗丹曾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教师就是这样一种人,虽不能用“大师”来称呼教师,但教师恰恰就是以其不同于其他行业人的专业水准与能力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美,从而教育他们,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的。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优点、长处,关键就是看教师是否能发现他。
教师观念的转变、角色的转换等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直接体现出来的,新人才观下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通过理论探讨与教师课堂活动案例分析来进行。本单元力图通过理论探讨与教师课堂活动案例的介绍与分析来与教师共同进行新人才观下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使教师能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借鉴、有所反思,从而,促进和提高自身的角色调适能力。
本单元的编写主要是基于新课程实施下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新观念与新思维,通过教师课堂案例介绍,对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与教学思想进行一次简单的梳理与分析,希望教师把自己放在一个学习者的位置上,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全方位的审视自己,在学习中重新选择自己的教学策略,并通过对本单元的阅读与思索,能够找到一些自身的长处或不足,扬长避短,在自我评价中增强角色的调适能力,为更好的培养新世纪人才而找准方向与奋斗目标。
①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5页
二、新人才观下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培养
韩愈《劝学》中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说法,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指出:“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这些思想都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只停留在传授所教学科现成知识的层面上,要不断发展传授给学生的“道”,不断的去探究教学“兴”和“废”的原因,要懂得随着时代的发展去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角色意识,不能像过去那样依旧只是书本知识的“传话筒”,教学参考书的忠实执行者。否则,只能培养出眼界狭窄、目光短浅、思维迟钝、想象贫乏的学生,无法实现现代社会和未来生活对人才的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教师都应该努力为每位学生的成长服务,正确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使课堂焕发着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一)用“人人能成才”的观点来巩固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1、人人能成才,因材施教是关键。
“因材施教”是宋代朱熹对孔子成功教育实践的总结,他曾征引宋代程颐之语“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
多年来,我们也一直都在谈因材施教,但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真正因材而施教,更不是所有教师都能象朱熹所言成为施教圣贤。我们并不是强迫教师一定要成为圣贤,但至少教师应该有向圣贤学习之心,有关注学生发展,发现人才,教育人才的心愿和行动,如果都做到了这一点,因材施教也就真正落到实处了。
《中国经济时报》日摘引了《每日文萃》的一篇文章《美国人才辈出的秘密》,文章揭示了美国教育的一个方面,文章指出:
美国学校自身校风和特色各不相同,各有特色,都是因材施教,学生选择学校是把‘是否适合自己’作为标准。在入学时,学校方面虽然也进行笔试统考,但最终录取取决于面试。
课程设置因校而异,课目要求具有思考深度和独创性,以讨论形式授课。以某校的“刑法”课为例:
上课时让学生观看用于死刑的电椅照片,然后就是否废除死刑问题进行讨论。再比如,在“生物学”考试时,也会出这样的考题:基于你发现了新的生物,请你就这是什么样的一种生物进行说明。考试采取的是研究报告的形式,如果不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就难以写出报告。
即使不是试验问题,所有课每天也都要交小论文或随笔。如果抄袭就会受到退学的处分,因为抄袭培养不出创造性。”可见,美国将培养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发展作为了他们教育的目标,这是值得中国教师学习的。
因材施教是我国先贤孔子的成功教育思想,后人在不断的完善它。我们虽然也一直在提倡,但真正把它升华了的,却是美国教育,其他西方国家的教育也都把因材施教作为本国教育的目标而在实践中积极倡导,我们国家此番基础教育改革再次把它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这不能不说因材施教实在是我们教育中的一个核心目的。只有因材施教,我们的学生才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够健康成长,我们的人类发展也才能实实在在的进行。
阅读材料(2-2):
这样的“问题学生”①
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的杀死了校长家里的狗,虽然看似小事儿,但在西方国家里这是难以原谅的错误。幸运的是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校长的惩罚是要麦克劳德画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对学生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他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的领奖台。
2、人人能成才,因势利导是关键。
有时会听到个别教师抱怨,抱怨自己的学生素质差,或顽劣,或愚笨,或不可救药,因恨铁不成钢而沮丧懊恼,甚而失去教育的信心与期望。面对新课改,这样的抱怨依旧还在,尽管改革的浪潮早已席卷全国。其实我们的教师只要真正把爱心播撒给每个学生,人人能成才并不是一句空话。纵观历史与现实,古往今来,在后进生中不是频频出现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嘛!比如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教师常骂他对诗“一窍不通”;初中历史课本中出现的蒸汽机的发明者――发明家英国的瓦特,有书记载,他很有钻研天赋,但入学后学习成绩很不好,体育课也很差。凡教过他的老师,没有一人发现过瓦特的才能,多数教师认为瓦特“不爱学习”,评价他是“学习劣等生”;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是同班同学,他俩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来,在这个班级中恰恰是他们两个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可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
我们说,没有不成功的学生,只有不善于发现学生的教师。教师应该确立正确的人才观,懂得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懂得用爱心去呵护学生,懂得用诚心去关注学生,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懂得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学生的优点,让他们都能发挥个人优势,人尽其才,造福人类。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