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翼之梦2记忆的碎片片》感悟

历史记忆的碎片——参观山西博物院有感(辛宇)这是我第二次来山西博物院了。记得上次是刚开馆后不久,带我去的。虽然这次也是我们俩相跟着,但作为一次集体活动,还有众多同学的陪伴。
有时,让别人分担,会减半;而与他人分享,会加倍。对我来说,参观山西博物院是件乐事。在忙碌了半个学期后,我终于盼来了大学四年中第一次集体外出活动。对于渴望出游且对文物充满好奇的我来说,这无疑于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虽然已是立后第二天了,但下午的天气比较阴冷,这与我想象中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出游天气相去甚远。由于离这儿近,我们比学校的“大部队”早到半小时左右,于是,我和父亲就在博物院前的一片空地上四处闲逛。博物院的正门就距滨河西路不远,从远处眺望,那座造型独特,类似于“倒金字塔”被截去下半部的主体建筑,让我有一种亲切而熟悉的感觉,而等到再次走近它,来到建筑主体的入口处时,我才深切地感受到它的雄伟和庄严。
每当周末回家从漪汾桥上路过时,我都会看见这一将传统与气息相融合的地标性建筑——山西博物院。她默默地伫立在汾河西岸,守望着朝阳下渐渐苏醒的龙城和落日余晖中车水马龙的都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向世人诉说着三晋大地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有句话说得好:“5000年华夏文明史看山西”。有时候,站在博物院前会感到自身的渺小,这不仅是因为尺寸比例,更是因为一种对历史,对祖先的敬畏。这种敬畏从何而来呢?它就源自于博物馆内众多的馆藏文物。“没有书本的房子,就如没有思想的大脑”。同样,没有珍贵藏品的博物院,就如没有的躯体。这样的建筑充其量只是外表吸引人罢了,它没有震撼人心的美。使山西博物院独具魅力的,不仅仅是独特新颖的建筑造型,更是众多货真价实,价值连城的馆藏文物。
山西博物院藏品众多,年代跨度大,种类也很丰富:从距今180万年的兽类头骨化石,到一具距今1.8万年的人体骨骼,我看到了最“原生态”的文物;从商周古拙的青铜大鼎到明清的各类瓷器,我看到了祖辈们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的艺术珍品;从形态生动的汉魏陶俑到内容丰富的北齐壁画,我看到了古人的日常也充满了情趣和美感……
在博物院讲解员的带领和讲解下,我们依次参观了以“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和“佛风遗韵”为主题的展馆。透过玻璃,我看到了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的一件件国宝级文物:兽形觥、龙形觥以精美复杂的纹饰向我们展示着商代贵族纸醉金迷的生活;西周的晋侯尊让我在感叹古人青铜铸造技术的同时,也不禁为祖辈们的创造力所折服;还有西汉时期的雁鱼铜灯,它融美感和实用性为一体,是文物中难得的上品……( 网:www.sanwen.net )
透过这些满是铜锈的生活用品和祭祀礼器,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由青铜铸就的伟大时代。但时光如流水会冲走一切,洗尽昔日的浮华与艳丽,留下的只有锈迹斑斑的铜铸躯体,沉淀的却是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这近在咫尺的一件件国之瑰宝,仿佛是历史的一个个碎片,在黄土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后,再次呈现在同是炎黄子孙的世人面前。它们是这样的古老,透过这些“国之重器”,我不仅嗅到了来自那个久远年代不可名状的幽深气息,更感到了一种历史的真实可感,一种的残酷无情,一种王朝的兴衰更替。斗转星移,日月山川依旧壮丽;物是人非,歌舞升平早已不再。这眼前的每件实物,都如时空隧道里的通衢,联系着和现在,古人和今人。
我为中华文明的伟大而骄傲,我为中国历史的厚重而自豪,但我同时也为古老文明的传承者未能很好地继承祖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而遗憾,更为不计其数的珍贵文物毁于战乱或漂泊海外的命运而痛心。能在博物院中展出的文物,已是“乱多治少”的历史长河中的幸存者,而能在华夏大地上供一代代后人参观的文物则是“文物幸存者”中的幸运者了。当然,也许还有大量文物被遗忘在的长河中,但只要能在适当的时机重见天日,深埋于地下也比毁于天灾人祸要强得多。
马未都曾断言:“如果有一天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强国,那么我们的一定是文化,而不是其他。”的确,作为四大文明中唯一存活至今的文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之树曾是那样的枝繁叶茂。虽历经无数风雷电,也许叶落光了,枝折断了,树皮开裂了,树干倾斜了,但它始终没有彻底倒下,其顽强的力就源于它的“根”——一种深藏在每个中国人心底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它就如血液一样,使每张黄皮肤下的心脏都为之跳动;他就如灵魂一样,让每双黑眼睛里的神情都因之闪亮!而这归属感和认同感就产生于13亿人的集体——五千年漫长而厚重的文明史。
如果把这段历史比作一幅画卷,再多的线条和色彩也无法描绘其壮丽;如果把这段历史比作一册,再多的和也不能穷尽其内涵;如果把这段历史比作一段乐曲,再多的音符和声调也难以诠释其动听。那么,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一面镜子,一面可以反映过去,照出现在,隐射未来的镜子。唐太宗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展厅中的每件文物都好似这面“历史之镜”上一个微不足道的碎片,正是这些碎片拼凑起了我们脑海中关于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朦胧图像。虽然它并不完整,但透过这冰山一角的展示,我们发现在这真实的历史和无情的时光背后,在这物是人非的悲凉与沧海桑田的巨变背后,是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不争事实。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第一手资料。史书可以含糊其辞,但沉默的文物却会带我们接近最真实的过去。我不知道在这广袤的华夏大地之下,还埋藏着多少历史记忆的碎片,还隐藏着多少尘封已久的。但我依然愿意机缘巧合,相信它们可以完好无缺地等到重见天日的时刻,并向我们坦露的秘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难怪诗仙李太白也嫉妒这轮,一轮能够见证历史进程的万古不易的皓月。
在我们即将结束这难忘的博物院之旅时,阴沉的天空下起了雨。雨势很猛,地面上升起了朦胧的水雾。我想倘若真有上苍,并且他也会流泪,那他是为中华文明的遗失无法被完全弥补而落泪,还是为历经千年岁月还有部分文物流传于世而喜极而泣,抑或是兼而有之?
(作者:辛宇
联系方式:
)首发散文网:本文作者的其他文章11-1009-2908-2008-1908-1808-1208-1108-11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网友推荐的文章最新发布的文章&
sanwen.net不可逆的良善脆弱且悲哀(李秋沅小说《记忆的碎片》读后)
&&&&&&&&&&&&&&&
夜读李秋沅小说集《记忆的碎片》,有一种思接千载的穿越幻觉:其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内在的悲怆感,委婉的文字里隐约可见刀光剑影血泪流,毅然决然坠落的木棉花,让人联想到2000多年前乌江边那颗激起动地雷鸣的男性头颅和那抹女子脖颈上的殷红。
李秋沅的小说很难用传统制式化的文学评论方法来条分缕析。读《记忆的碎片》,须先抛弃套用概念、仿造象征来贴标签的做法,而应凭直觉而行,循潜意识去找到接近作家灵魂的途径。譬如,我从中读出了沉默的项王和别样的虞姬。无论是《宁有故人》里遭老蒋猜忌调任重庆国防部后失踪的陆军中将林实、《且敛风翼》里冤案平反后归隐木棉岛的英华大学校长叶老先生,还是《谢园离歌》里对抗战血魂团身世讳莫如深的阿东伯、《记忆的碎片》里不惧日寇淫威纵身跃下露台的锦若……他们都活生生地站在时光深处,用褪色的嘴唇讲述尘封的民族痛史和久违的士人气节。我理解的华夏历史上有几次断掉了骨架:秦项羽自刎乌江是贵族精神的断掉,汉独尊儒术是学术自由的断掉,南宋涯山之后是“中国”的断掉,清入主中原是“中华”的断掉。因此,我很喜欢李秋沅小说里的“木棉”意像,正直得如此容易折断,非此即彼,绝对没有中间项。在男儿雌化、雄风不再的今天,本土女作家呼唤这种视尊严如生命的人文精神,委实让我喜出望外又颇感汗颜。
将李秋沅的小说看作是单纯的儿童文学实为大谬,任何拼贴挪用概念对其作品进行分档量化的企图都是可笑的。李秋沅的小说虽无宏大叙事,却有着作者对于家国的独特体悟,对人生无常的个性化感慨。例如:其作品的叙事舞台木棉岛,即是她生活了18个春秋的鼓浪屿;《且敛风翼》里那个从日军万隆集中营死里逃生的叶先生,就有她的著名园艺学家外公李来荣的影子;而《记忆的碎片》里锦若宁折不挠的性格,则取自她外婆邵锦缎在十年浩劫中的冤屈。可以说,李秋沅心目中的“木棉”,其实就是她木棉树一样坚强的外公和英雄花一般刚烈的外婆组合而成的鼓浪屿往昔记忆。但是,李秋沅有如风中落樱般深切的忧伤,并不是声嘶力竭的呐喊嚎叫,而是娓娓道来的款款低语。她照顾儿童读者口味欲言又止的曲笔,更赋予了作品一种长歌当哭的深沉感人意境!
我注意到,《记忆的碎片》有“求死”情结,但并非少儿不宜。它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美好的文字怀着悲哀的善浅浅而行。有诸多的小读者表示“虽然看不懂但是很喜欢”,这本身就是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情。善分两种,有善意的善,有悲哀的善,郑渊洁的童话是前者,李秋沅的小说是后者。只因善的相通,才能得到小读者之共鸣。小朋友的心智比成人更空明澄澈,其领悟力的透彻远让文学评论家汗颜。抛除成年人的矫饰和包装,以孩子的心态去感受“正在行进中”的“悲哀”的“善”,则是构筑善的普世价值中很重要的一环。李秋沅的小说有浓得化不开的悲剧意识,这悲剧意识的本源却是善的嬗变,盖因流质的不可把握,更因出乎于作品本体的善意的释放。无论载体是悲哀抑或良善,能让小孩子受到感悟的就是善的胜利。哪怕从中体味了数年之后才可知晓和思考的生死命题、情爱命题亦无所谓。毕竟,作家真诚地告诉了孩子们真相!
由于高度尊重个人的原创体验,李秋沅表达情感的顺序是家在国之前,先有家而后有国。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诚实的还原,民族抗争的历史、故乡变迁的沧桑,乃至家园故土的留恋,都根植于作者对于良善的热爱和呼唤,个人主义的良善发散本就应该是这个过程。倘若国人能遵循这个常识,亦不会有后来湮没于一片集体无意识主义下的国共内战、文化大革命以及神马政治风波了。
我在李秋沅的小说里看到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作者的文字,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了她对不可逆的人性尊严的崇敬和膜拜。可逆的东西不值得尊重,因为它们很环保、可回收、是recycle。木棉岛的红砖大厝流洗成残砖败瓦,曾经各式风华绝代的豪杰踏成了历史的过客,近代史的百年是泛黄照片和族谱牌位下的一瞬断片,而记忆就是留存这种“不可逆”过程的最好载体。但是记忆还是靠不住的,人的记忆是一个衰减的过程,这是常识。就好像我们心里所想的和下笔写就的已经完全不一致,盖因衰减之故。在影像还没有发明的时代,宗族的偶像、儿时的玩具、故园的风景、爱人的笑颦,莫不是一个记录不可逆过程的过程。席慕容说过:青春的可贵,在于它的难得而易失,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而对于李秋沅而言,青春亦和生命一样,是同等重量的词汇,值得以血气来书写。这血气不需要声嘶力竭的表演,只需要满怀对生命的敬畏即可。这一点很多作家已经遗忘,否则,这个时代的文坛也不会这样,沦为风行泼皮现实主义的犬儒乐园。
欣赏《记忆的碎片》,需要一种流质的、变化中的行进状态,人生和记忆的断片通过文字连接起来,任何试图给出结论的主观先行到最后必然偏离方向。李秋沅的小说,给我的感觉是“远景”,我喜欢我自己读出来的渐离感、空寂感。我认为优秀的小说是没有特写的,它只有长镜头——想象这样一个情景,你面对着摄像机,把你脑袋想到的每一个断片说出来,记录下来。很多过去的讯息和未来的讯息交叠辉映,组成了映射于现在的“我”的当下状态。摄像机就是“自说自话”的作家本人,断片就是充满凛然正气的木棉小说。
李秋沅的小说在空间感上非常明快,每一个字都在跳动。书本合上,角色的生命没有静止,仍然在延展他们本身故事的可能性。我注意到小说中的几个“终结”的意象,我想起了那个弱如脆柳的女子“趴”的一声纵身而下如木棉般绽放如血;我想起了沉厚的小提琴带着生命的旋律从凡俗的手中滑落走向毁灭;我想起了有三个女子手指滑过的钢琴在时间的凝望中缓缓下坠,化为记忆的碎片,以一种最坚决的态度保有尊严,并良善地望着漠然的人们。
碎就碎了,霸王的头颅和虞姬的脖颈就是刚而易碎,后世沉湎怀念只因我们做不到。一部小说真正能震撼人心灵的,恰恰不在于它的柔韧度而在于易碎性。易碎的东西才是不可逆的、值得珍惜的。人因为担心易碎或者毁坏,想出了很多方法以求得不朽,比如说可以腌之、可以木乃伊之、可以天安门广场前腊肉之等等,但是终究不会成功。良善亦是如此,脆弱的善、悲哀的善因其易碎而值得记忆。于我而言,哪怕采用纪录片的方法对脑袋中一闪而过的断裂和分割做原生态的叙述,也好过煌煌千言的无病呻吟。只因“状态”不同于“结果”,状态始终可变,结果却始终可疑。只有直觉是永远不可疑的。这个时候姑且可撇开真理,听李秋沅弹奏波切利的《melodramma》。
你可以这样理解,霸王和虞姬,史书上只有一个;痞子和吕后,一抓却一大把。孰轻孰重,孰贵孰贱?你也可以这样解读李秋沅在《记忆的碎片》里的良苦用心。
宁有故人,可以相忘?宁有故人,果可以相忘耶?
李秋沅长篇小说《木棉流年》、中短篇小说集《记忆的碎片》,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2011年5月地三次印刷。全国各大书店有售。邮购方式:(10028)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北里5号楼《儿童文学》编辑部赵晓涛收(另加3元邮费)&咨询电话:010-。&
&&&&&&&&&&
&&&&&&&&&&&&
(夜读李秋沅《木棉流年》、《记忆的碎片》偶拾)
&&宽大的远景一望无际,可以是沙之金黄,可以是江之素蓝。半明半暗的苍穹之下,倒影着的是霸王的柔弱和虞姬的刚强。如火的绸缎延伸至远处的苍茫,在水之东方,有一柄古老的重剑插在地上。一尾孤舟翩至,带来的绝不是苟存的希望,因为舢板之下,乃是黄泉水,舢板之上,仍是奈何桥。没有特写因为散发模糊了双眼,那似曾相识的的面孔,不过是芸芸众生中偶然出类拔萃的泥。泥都会瘫烂,有的站着死,有的跪着生。蓦然间“趴”的一响从万丈悬崖纵身而下,身躯绽放成一朵坚硬的木棉花,开在生之艰辛的末尾,凋于死之零落的开端。蓦然间“噗”的一声剑刃划破粗犷的喉管,这一生的语言都幻化成红的流水,潺潺诉说过往的狂喜和悲伤。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山呼海动的呐喊扑面而来,形成了一股巨大的风,威慑着世间有生命的万物,宣告一代王者的君临。那个曾经的痞子挥出帝王之剑直指云霄,天空破开了一个阴森巨洞。它贪婪吞噬着行走的乌云,又吐出更多乌云,黑压压遮蔽着血红的乌江上空。痞子旁边形容枯槁眼神萧索的女子依偎着新的王者,得意洋洋地且看噘起右边半脸和嘴角,以诡异的弧度发出咯吱的笑声,她是他的妻。乌江的那头是已死的王和已死的后,乌江的这头是未来的新王和未来的新后。
乌江持续翻滚出奔腾巨浪,那断掉的脖颈上潺潺流落的血水汇入了乌江,染红了一片河山。天空被映得通红通红,像火在烧。还有风,很大很大的风,红色的风,穿过阵前林立的剑戟之森,一个又一个拍在战士的脸上。像耳光,无情抽打着一群围观恸天悲剧却佯装冷静的看客。“怪哉此风?”痞子收剑入鞘。他的妻说:“此乃大王之雄风也!”&&&&
痞子:我想去看看头颅。一颗人世间最卓绝超群的头颅,一颗埋藏着人类最壮烈坚硬的精神的头颅。那头颅不是我亲手斩下的,所以我仍然害怕他。直到永久的以后,我仍然害怕他。
妻说:我想去看看绸缎。我想知道绸缎之下的鲜活身躯,怎么缠绕住一颗伟岸的心,又怎样把自己化作如血的木棉花。
无头之躯伫立于广博的空旷中央。两只脚如树根一样深深插入地下。无头躯干面前是堆尸如山,折断的兵器、丢弃的铠甲、被刺穿的战马和被割裂的尸体,穿插成一副最诡异的图景。痞子满意地笑了,那是属于死的世界。不过请相信我,在他尽享阳寿之日,每天都将面对无头躯干的凝视。那不是一个旧王对一个新王的霍霍复仇,而是一个朋友对另一个朋友的款款暖语。旧王都破败成残砖碎瓦,新王都将屹立于丑陋之上。
痞子的身后有一个银盔银甲的年轻人,手持银色战戟,凝视着痞子的胯下。他想起曾经从一个屠猪卖狗之辈的胯下趋身而过,他想也许有一天这样的耻辱会再重演,因为痞子和那侮辱他的肖小没什么差别。他身后一个素衣青冠的中年人,手里还捧着从咸阳抢出来的书,他坐在粮草车之上,只有这样的厚重柔软才能让他心安。中年人一样不会想到,多年后的某天,有一个人会在囚车里对他感慨:成也你,败也你,真你妈逼。中年人的后面有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他仿佛很老了,羽扇纶巾,绰影袅袅,抽着一口烟,一双草鞋穿了几十年。还有一个比痞子更贼眉鼠目的家伙,紧紧贴着痞子的妻。老者曾经给他算过命,阴谋太多,必减阳寿。只有一个虎背熊腰的屠夫最悠闲自得,他把盾牌翻在地上,用剑砍下死人的肉,大口大口地吞吐着一根根肋骨。以后历史记得了,在时间长河的某个瞬间,就是这么一群人,把最后的贵族血脉剿杀殆尽。痞子之后的历史,都成为痞子历史。
痞子没找到头颅。他叹了一口气:多好的一颗头颅啊。
谁也没有留意到,头颅被舢板上的人带走了。带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舢板被远方堆叠成了扁平的断片,是舢板唱的这歌,还是头颅唱的这歌,我们已经不知道了。
之后的每个晚上,这歌都会悄然飘入他的梦。
“多好的一颗头颅啊。”痞子哀叹道。
李秋沅长篇小说《木棉流年》、中短篇小说集《记忆的碎片》,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2011年5月地三次印刷。全国各大书店有售。邮购方式:(10028)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北里5号楼《儿童文学》编辑部赵晓涛收(另加3元邮费)&咨询电话:010-。&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记忆碎片》的精神分析读解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记忆碎片》的精神分析读解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记忆的碎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