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称面条为什么李希烈为什么要叛乱

帖子主题:被肢解的帝国:唐朝中晚期形成的“藩镇割据”
共&11424&个阅读者&
军号:514727 工分:233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被肢解的帝国:唐朝中晚期形成的“藩镇割据”
文章提交者:qianting1980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上叫做藩镇。藩镇割据: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唐朝自从打败西突厥以后,疆界基本上固定下来了,防御线大大延长,需要有经常性的军事设置,因而就形成了军区。军区的固定长官即节度使。节度使与军镇上的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这是造成割据势力的重要原因。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出征或备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愈多 ,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睿宗景云二年(711)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被肢解的帝国唐玄宗在位(712—756年)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力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一共设立了9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内地,最重要的州就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就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了不少的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由前期的采访使改名)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以上一级权力机构。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亦称方镇。方镇并非都是割据音,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镇绝大多数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纳中央,官职任免出于朝命。但是在今河北地区一直存在着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实际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在今山东、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段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类似河北三镇的藩镇;还有一些倚仗自己实力对中央跋扈不驯、甚至兴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为“藩镇割据”。唐代藩镇割据的形势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唐代宗李豫初年到唐德宗李适末年(762~805),是割据形成发展时期。代宗广德元年(763),安史之乱以史朝义自缢,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而告结束。但朝廷无力彻底消灭这些势力,便以赏功为名,授以节度使称号,由其分统原安史所占之地。计有李怀仙为卢龙(又名幽州或范阳,今北京)节度使,统治今河北东北部;李宝臣为成德(又名镇冀或恒冀,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统治今河北中部;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大名北)节度使,统治今河北南部、山东北部;薛嵩为相卫(今河南安阳)节度使,统治今河北西南部及山西、河南各一部,共四镇。其后相卫为田承嗣所并,则成为三镇,即河北三镇,这三镇名虽服从朝廷,实则独立。军中主帅,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将代立,朝廷无法过问。与此同时,淄青(又名平卢,今山东益者)镇大将李正己逐节度使侯希逸,唐亦授以节度使称号,统治今山东地区,世袭相承达三代四人。在今湖北,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梁崇义也实行割据,统治今湖北西北部达十九年。建中二年(781),梁崇义被消灭,三年,淮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节度使李希烈又据镇反叛,自称建兴王,并联合已称王的淄青、魏博、成德、卢龙四镇节度使抗拒中央。唐德宗调集淮西邻道兵攻讨李希烈,诸道兵都观望不前。四年前,又调泾原(今甘肃泾川北)兵东援,十月,该军路过京师时,发生叛乱,拥立留居长安的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秦帝。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兴元元年(784)正月,李希烈称楚帝,改元武成。二月,入援朝廷的朔方(今宁夏灵武)节度使李怀光也叛乱,德宗又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唐朝政权处於最危险的境地。同年六月,平定了朱泚,贞元元年(785)八月平定李怀光,二年四月,李希烈为部将所杀,河北、山东四镇也表示重新服从中央,表面上又归统一。德宗经过这场恐慌之后,转为执行姑息政策,求得暂时安定。但也做了一些削藩的准备工作,一是加犟禁军(神策军),二是充实府库。不过,这两方面都造成了另一后果,即宦官进一步控制中央政权。第二阶段从唐宪宗李纯永贞元年至元和末年(805~820),是讨伐叛镇的时期。永贞元年(805)八月,唐宪宗即位,在他祖、父十多年努力之后,中央军力和财力都有了一定基础,他开始执行削藩政策。元和元年(806),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求兼领三川,因朝廷不许,就发兵攻击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宪宗即派高崇文统率神策军出征,很快平定。同年,还平定夏绥节度使杨惠琳的叛乱。次年,镇海(又名浙西,今江苏镇江)节度使李锜叛变,宪宗调邻道兵徵讨,李锜被部将所杀。这几次平叛的胜利,使宪宗及主战派大臣增犟了信心。四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承宗自为留后,宪宗以宦官吐突承璀领兵讨伐,没有取得胜利,只得暂时妥协,承认承宗继位。七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子从谏年幼继位,军中推立大将田兴(后改名弘正),田兴表示服从中央,遵守法令,申报户籍,请朝廷任命管内地方官,送从谏入京。长期割据的河北三镇中出现了一个突破口。淮西自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所杀后,吴少诚又杀陈仙奇,仍然割据自雄,继位的是另一个淮西大将吴少阳。九年,吴少阳死,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在对淮西镇的处置上,朝中大臣分为主战、主抚两派。宪宗主战,徵集邻道军队围攻淮西。淄青、成德两镇暗中支持淮西,派人焚烧河阴转运仓,刺杀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阻止朝廷进攻,但宪宗没有动摇,以裴度为相,坚持平叛。这是藩镇势力和唐朝中央的一次大决战。由於平叛军队中有不少将领迁延观望,作战不力,战争拖了四年。宰相裴度亲临前缐督师,十二年十月,唐邓节度使李愬雪夜袭克蔡州,擒吴元济,取得最后胜利。次年宪宗又发兵攻淄青,十四年二月,淄青将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降唐。於是成德王承宗、卢龙刘总相继自请离镇入朝,朝廷另委节度使,长期割据的局面似乎都解决了。第三阶段从唐穆宗初至唐懿宗末(821~874),是藩镇复活并延续的时期。宪宗伐叛所创下的新局面没有维持多久。由於长期战争,中央府库的积蓄已经枯竭,宪宗晚年任用聚敛之臣,遭到百姓怨恨;新的统一局面,也使大臣们思想麻痹。元和十五年,宪宗死,穆宗即位后,“销兵”(即裁减兵员)的主张盛行一时。销兵虽可以节省财政开支,但被裁的士卒无可靠生计,却是一个乱源。河北三镇的将士几十年不识中央委派的官吏,如今看到的却是一些趾高气扬把河北士兵视为降虏的昏庸骄奢的人物。长庆元年(821)卢龙发生兵乱,将士囚禁朝廷派去的新节度使张弘靖,尽杀其幕僚。接著,成德军将又杀自魏博移镇成德的节度使田弘正(即田兴),朝廷命裴度统兵讨伐,又命魏博节度使田布(田弘正之子)出兵助讨成德,但将士不肯出力,要求田布行河朔故事(即恢复独立状态),后田布自杀。於是“河北三镇”又脱离了中央控制,被裁的士卒,纷纷投奔其下。新的割据者朱克融、王廷凑、史宪诚还是实行原先的旧传统。裴度的讨伐军无功而还。朝廷因为军费浩大,无法支撑长期作战,只好承认现实。经此,唐朝中央再也没有恢复河北的打算。即使在唐朝尚能控制的区域内,也新出现一些较弱的割据者,如徐州大将王智兴逐节度使崔群,自领军务,朝廷即授以节镇。泽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悟擅囚监军使刘承偕,朝廷无可奈何,宣布流放刘承偕,刘悟才将其释放。后来刘悟子孙三代据有泽潞。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在李德裕主持下,平定了泽潞。这次被称为“会昌伐叛”的胜利,对於稳定中央直接控制地区起了积极作用。总之,第三阶段中,藩镇有所复活并发展,不过程度不如第一阶段之甚。在这段时间内,不论是在唐朝控制的地区,还是割据藩镇控制的地区,都经常发生牙将逐帅的事件。这是藩镇割据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是权力下移的象徵。第四个阶段从唐僖宗乾符二年至唐亡(875~907),是藩镇相互兼并的时期。乾符二年,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唐朝虽然徵集各镇士兵围剿,并委任都统、副都统为统帅,实际上指挥并不统一。许多节镇利用时机扩充自己的实力。广明元年十二月(881年1月),黄巢攻入长安后,唐朝中央政权实际已经瓦解,这时在全国逐渐出现了许多割据势力,有的原是唐朝的节度使(如高骈);有的则是自己形成一个武装集团之后,被唐朝授予节度使(如杨行密、董昌、钱镠)。这样,割据的藩镇空前增多。农民起义军失败后,这些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中,数十年战争不断,几乎遍及全国。天佑四年(907),名义上的中央朝廷也被藩镇之一朱温夺去了,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直到北宋统一,才结束这一局面。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被肢解的帝国:唐朝中晚期形成的“藩镇割据”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67657 工分:10
左箭头-小图标
好贴,唐代军人就是彪悍,卢龙 魏博 好名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1984 工分:28534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际华强人
在第1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骑猪撞火星
在第8楼的发言:高丽棒子还说他们曾挺进中原,占领了大片大唐帝国的领土啊!版图达到了杭州啊,哈哈
估计是安禄山的孙子吧 ~呵呵~~他孙子觉得爷爷咱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地方,所以就这吗认为了安胖子也没到过杭州啊本文内容于
20:24:35 被八一式菜刀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24011 工分:4367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骑猪撞火星
在第8楼的发言:高丽棒子还说他们曾挺进中原,占领了大片大唐帝国的领土啊!版图达到了杭州啊,哈哈估计是安禄山的孙子吧 ~呵呵~~他孙子觉得爷爷咱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地方,所以就这吗认为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38105 头衔:帝国元帅 工分:1798
左箭头-小图标
历史的轨迹,有盛就有衰。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59514 工分:209
左箭头-小图标
高丽棒子 的话也能相信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29780 工分:178109
/ 排名:5328
左箭头-小图标
几大军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33847 工分:6532
左箭头-小图标
这就是本部十八行省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8808 工分:19946
左箭头-小图标
正因为有唐朝节度使及后续五代十国的教训,所以造成宋明两朝重文抑武的情况。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2434 工分:95
左箭头-小图标
我对历史没有什么大研究,我觉的二楼是对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12764 工分:5998
左箭头-小图标
长期潜水,偶尔出水换气。好文就得顶,贵在专业。冒险露头置顶!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23687 工分:18062
左箭头-小图标
高丽棒子还说他们曾挺进中原,占领了大片大唐帝国的领土啊!版图达到了杭州啊,哈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92069 工分:1969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唐朝藩镇割据的情况的出现是整个国家的军事制度的转变问题吧,严格说起来,是从唐太宗就开始了.自征伐突厥由李靖三千轻骑开始,唐朝的军制开始了由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在唐太宗亲征高丽时,其部队就是十万招募的志愿兵,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十万志愿兵北征取得的战绩是隋朝三次北征总计百万大军都没能取得的战绩.同时,志愿兵的出现也降低了农民的劳役水平,对整个国家的国力恢复是很有好处的.而且,这些募兵,对整个唐朝而言,是其国家机器中最关键的一环,比如安西四镇的2.4W常备军,就是由四镇节度使征召的志愿兵,山地之王的美誉就是他们赢得的.至于藩镇割据的出现,是在于两条制度的出现.这里得提到一个人,李林甫!这个唐玄宗时代任期最长的宰相,在他的手中,提出了两个制度,其一,是外将不回朝;其二,是重用胡将.这两条制度并不是说本身有什么坏处,但是任何制度都是没有坏处的,关键在于如何执行.第一点,为什么要外将不回朝呢?唐朝时没有宰相一职,但行使宰相职权的还是有7个人的,而唐朝时还有一条由武德年间就流传下来的传统,那就是出将入相.在外面当节度使久了,是可以回朝来担任宰相的,一方面,可以让人家能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避免了对权力的极度饥渴.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节度使长久镇守一地而造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同时,也让武官集团有了文人集团的竞争和监督.第二点,为什么要重用胡将呢?因为胡将勇猛,比起汉人更多的是喜欢领兵冲杀,而汉人将领更重谋略,相对来说胡将更容易控制,这也没错,唐朝历史上如契苾何力等非汉族将领立下的赫赫战功并不鲜见.可问题就出在这两条上面,首先,这是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相位提出来的,第二,这两条的提出正值安禄山新领三镇,需要朝中有政策为他的地位做巩固,同时也好让唐玄宗为他的决定寻找到依据,虽然这个依据比决定还晚出来.第三,反对这条的是已经被唐玄宗憎恶的宰相张九龄.因此,这两条制度就开始固定了下来.于是,连锁反应由此开始,安禄山坐拥三镇,拥兵二十万,而中原空虚,使得其开始窥伺神器,叛乱发动后,平叛就需要各地的节度使派兵交给中央政权,或者直接出兵,于是有了封常青,哥叔翰,郭子仪,李光弼,许远,张巡等人的竭力平叛.叛乱的平定在于此时唐朝还很得民心(尽管很多人对这个不以为然,但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那就是一个得到民心支持的政权,其国家机器的主体是不会出现大规模叛乱的.)随着叛乱的平定,问题接踵而来,平叛中涌现出的无数新的割据,他们可不是每个人都是郭子仪,而不能再入主中央,无法衣锦还乡他们的荣耀心又该如何满足?那么,当驻地的土皇帝并不是什么不好的出路,况且唐朝的制度本就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种现象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78409 工分:3247
左箭头-小图标
其实唐代节度使制度和中世纪欧洲的情况很相似。只不过中国没有教皇这一个角色而已!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82263 工分:19481
左箭头-小图标
搜集的很完整了 多看看有帮助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98619
左箭头-小图标
非常に良い非常に強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31752 工分:2400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giga_fans
在第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qianting1980
在第1楼的发言: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做藩镇。
  
  藩镇割据: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
  
  唐朝自从打败西突厥以后,疆界基本上固定下来了,防御线大大延长,需要有经常性的军事设置,因而就形成了军区。军区的固定长官即节度使......
好贴。可惜这里只有说“我大元”“我们祖先成吉思汗”的帖子才会受重视,惭愧。坛子里的人本来就多是凑热闹的,历史水平高一点又有几人?越专业的帖子越没人看,越惹骂的越热闹。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5282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qianting1980
在第1楼的发言: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做藩镇。
  
  藩镇割据: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
  
  唐朝自从打败西突厥以后,疆界基本上固定下来了,防御线大大延长,需要有经常性的军事设置,因而就形成了军区。军区的固定长官即节度使......好贴。可惜这里只有说“我大元”“我们祖先成吉思汗”的帖子才会受重视,惭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8条记录]&分页:
&对被肢解的帝国:唐朝中晚期形成的“藩镇割据”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唐宋八大家
当前位置: &&
&&“李希烈陷汝州”阅读答案及翻译
“李希烈陷汝州”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希烈①陷汝州。杞②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诏可,公卿皆失色。李勉③以为失一元老,贻朝廷羞,密表固留。至河南,河南尹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劝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
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④余千拔刃争进,诸侯⑤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以身捍,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书雪己,真卿不从。乃诈遣真卿兄子岘与从吏数辈继请,德宗不报。真卿每与诸子书,但戒严奉家庙,恤诸孤,讫无它语。希烈遣李元平说之,真卿叱曰:&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邪!&希烈大会其党,召真卿,使倡优斥侮朝廷,真卿怒曰:&公,人臣,奈何如是!&拂衣去。希烈大惭。时朱滔、王武俊等使者皆在坐,谓希烈曰:&闻太师名德久矣,公欲建大号⑥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真卿叱曰:&吾年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若等胁邪!&诸贼失色。
(节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
【注释】①李希烈:唐朝将领。唐德宗年间反叛朝廷。②杞:指宰相卢杞。他怨恨颜真卿正直,故意建议皇帝派颜真卿去招降。③李勉:唐代名臣。④养子:李希烈与部下以父子相称。⑤诸侯:此指将领。⑥建大号:即称帝。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密表固留固:顽固
B.但戒严奉家庙戒:通&诫&,告诫
C.希烈遣李元平说之说:劝说
D.求宰相孰先太师者孰:谁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希烈以身捍
A.臣以王吏之攻宋B.以伤先帝之明
C.三军以利用也D.无从致书以观
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概栝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杞向皇帝上奏,认为颜真卿为各地官员所信任,如果派他去说明,可以不出兵而平定叛乱。
B.颜真卿明知去李希烈处传达圣旨,生还希望渺茫,但他认为君命不能违,所以没有推脱,而是义无反顾,勇于赴死。
C.李希烈逼迫颜真卿上疏为自己求情,颜真卿不答应,于是李希烈让颜真卿的侄子和颜真卿手下的官吏连续向朝廷请求。D.颜真卿入叛贼营后,李希烈大聚同党,并让艺人演唱,辱骂朝廷,颜真卿怒不可遏,斥责李希烈。参考答案: 8、A
10、C【译文】
李希烈攻陷汝州,卢杞于是向皇帝上奏,要把颜真卿派往外地,他说道:&颜真卿为各地官员所信任,如果派他去说明,可以不,出兵而平定。&皇上批准了他的奏章,满朝文武都大惊失色。李勉认为失去一个元老,会让朝廷蒙羞,于是秘密上表坚持留下颜真卿。颜真卿来到河南,河南尹郑叔则鉴于李希烈谋反的迹象已很明显,劝他不要前去,颜真卿说:&君命能违背吗?&
他见到李希烈,宣读圣旨,李希烈的养子一千多人都拔刀前来,李希烈手下的将领也破口大骂,恨不得把他吃下去,颜真卿毫不动声色。李希烈用身子护住颜真卿,斥退众人,颜真卿才得以进入馆舍。李希烈逼迫颜真卿,让他上疏为自己辩白,颜真卿不答应,于是希烈采取欺躺的手段,让颜真卿的侄子颜岘以及颜真卿手下的官吏连续向朝廷请求(为李希烈昭雪),德宗皇帝不予理睬。颜真卿每次给子侄们写信,只是告诫他们好好守护宗庙,体恤孤儿,并无其他言语。李希烈派李元平去劝说颜真卿,颜真卿斥责说:&你受国家的委任,却不能传达(皇上的)命令,我手中无刀,有刀就把你宰了,你还来劝说我吗?&李希烈和他的同党聚会,把颜真卿召来,让艺人演唱,辱骂朝廷,颜真卿怒不可遏,斥责说:&你李希烈是朝廷的臣子,怎么能这么做!&说罢一甩袖子走了。李希烈很羞愧。当时朱滔、王武俊等派来的使者都在座,他们对李希烈说:&早就听说太师颜真卿的高名盛德,大人您想要称帝,而太师来到,要找(能当)宰相的人才,有谁能比得上太师颜真卿呢?&颜真卿呵斥说:&我已年近八十,官至太师,我坚守我的节操,死而后已,我难道怕你们的胁迫吗!&叛贼们都大惊失色。唐朝历史:唐后期的政局_新东方网
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 文章正文
17:47&&作者:&&来源:互联网资源&&字号:|
& & & 1. 藩镇割据
& & & 割据局面的形成 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势力不仅没有消除,相反却更加发展。唐朝无力彻底消灭“安史”的余部,只得任命“安史”降将为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治恒州,今河北正定),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治魏州,今大名),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治幽州,今北京),史称“河朔三镇”或“河北三镇”,后来发展成为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安史之乱时,边兵大量内调,边防空虚,吐蕃、南诏乘机进扰。因而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又在西北,西南加强藩镇。为了巩固统治,在内地也实行“以方镇(藩镇)御方镇”的方针,在关中、关东、江淮流域广置藩镇,以求互相制约,防遏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可是这些藩镇往往不听命于朝廷,甚至自行任免官吏,自掌军队,自专刑赏,户口不报中央,赋税不交朝廷。于是逐渐形成“天下尽裂于方镇”的局面。有些节度使亦不由中央任命,而是父死子继,或由将士拥立。他们之间有时互相火并,有时联合对抗朝廷,成为唐朝重大的政治问题。
& & & 朝廷对藩镇的斗争 唐朝曾多次对藩镇进行斗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德宗和宪宗时期的两次斗争。
& & & 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请求继位,被德宗拒绝,于是李惟岳就和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联合发动叛乱。史称“四镇之乱”。德宗调兵平叛,梁崇义、李惟岳先后败死;但后来奉命平叛的卢龙节度使朱滔、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因对朝廷不满,也参加叛乱,致使叛乱规模越来越大。建中四年(783年),德宗调泾原(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兵五千人援救被李希烈叛军围困的襄城。泾原兵途经长安时,因犒赏菲薄而哗变,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兵拥朱滔之兄朱泚(cǐ此)为首领,称秦帝,以兵围攻奉天。河中节度使(治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李怀光来援德宗,亦与朱泚联合反叛。德宗又逃往梁州(今陕西汉中)。后依靠李晟、马燧等将领,收复长安,消灭了朱泚、李怀光等叛军。李希烈为部下毒死,朱滔、田悦等自动取消王号,表示服从朝廷,这场叛乱才告结束。但河朔三镇和淄青镇并未把任何权力交还朝廷,朝廷软弱,只好妥协。
& & & 唐宪宗即位后,由于两税法的长期实行和大量转运江淮财赋,中央政府的财力增强,宪宗决心裁抑藩镇,于是再次展开了对藩镇的斗争。元和元年(806年),首先讨平了西川节度副使刘辟的叛乱。次年,又平息镇海节度使李琦的叛乱。元和七年(812年),魏博镇内讧,继任节度使田弘正归附朝廷,使河北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加强了朝廷在与藩镇斗争中的地位。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并派兵四处攻掠。次年,宪宗下令讨伐吴元济。元和十一年又下令讨伐与吴元济勾结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元和十二年,大将李愬在一个大风雪的夜晚,率兵奇袭蔡州(今河南汝南),活捉吴元济,平定了淮西。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卢龙节度使刘总也先后归顺朝廷。元和十四年(819年)。朝廷又消灭了淄青的李师道。至此,藩镇暂时都服从中央的号令,但是藩镇割据的基础并没有被摧毁。唐穆宗时,河朔三镇再次叛乱,又割据一方。藩镇割据局面一直延续至唐朝灭亡。
& & & 藩镇割据期间,藩镇与朝廷之间,藩镇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难。朝廷能够控制的地盘日益缩小,只能加倍剥削、役使控制区内的人民;藩镇在其控制区内更是增加赋税、兵役、徭役,滥施刑罚,对人民实行残暴的军事统治。这些都阻碍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 & & 2. 宦官专权
& & &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更加复杂激烈。
& & & 宦官专权 唐朝初年,宦官人数不多,只管宫廷内部事务,不与闻国家大事。至唐玄宗时,宠信宦官高力士,四方所上表奏,都先经他看过,再转呈玄宗,小事就由他处理,大事才由玄宗裁断。玄宗还派宦官出使或监军,甚至率兵出征。从此,宦官开始掌权。不过当时宦官的权力还比较小,要听命于皇帝。安史之乱后,宦官逐步掌握军政大权,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 & & 宦官能够专权的首要原因是他们掌管禁军。唐肃宗时,宦官李辅国由于拥立有功,开始掌管禁军。唐代宗时期,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也先后掌管禁军。但此时宦官掌管禁军还未成为制度。唐德宗时,由于朱泚、李怀光等将领先后叛乱,统率禁军的朝臣白志贞无能,致使他认为文臣武将都不堪信赖,只有宦官最为可靠,于是设统率禁军的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都以宦官担任。从此宦官掌管禁军成为制度。其次是宦官执掌机要。肃宗时,就曾让宦官李辅国宣传诏命,掌管四方文奏。代宗时,又设立执掌机要的枢密使,规定由宦官担任。于是宦官正式参预国家政事。两枢密使和掌管禁军的两中尉合称“四贵”,是最有权势的宦官,掌握了中央政府的军政大权。他们能够任免将相,地方节度使也有不少出自贿赂中尉的禁军大将,各道和出征军队中也都有宦官监军。甚至皇帝的生杀废立,也由宦官决定。唐后期的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宦官所立;顺宗、宪宗、敬宗、文宗均为宦官所害,昭宗也曾为宦官囚禁。
& & & 南衙北司之争 宦官专权骄横,引起皇帝和朝官们的强烈不满,朝官和宦官之间不断发生斗争。宰相官署在宫廷以南,称为“南衙”;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在宫廷北部,称为“北司。”史称此斗争为“南衙北司之争”。其中最为激烈的是发生在顺宗和文宗时期的两次斗争。
& & & 永贞元年(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王伾、韦执谊、刘禹锡、柳宗元、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人,进行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 & & 这次改革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内容有免除民间的欠税和各种杂税,禁止官吏在正税以外额外进奉,罢去扰民的宫市,抑制藩镇割据势力,选拔人才,计划收夺宦官兵权等。改革受到了宦官和藩镇的联合抵制。在巨大的压力下,顺宗被迫退位称太上皇,立太子纯为帝(即宪宗),改革至此失败。王叔文先是被贬,后又被杀死;王伾死于贬所,韦执谊、刘禹锡、柳宗元、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这就是所谓“二王八司马事件”。
& & & 唐文宗即位后,对宦官的专权非常不满。太和五年(831年),他以宋申锡为宰相,谋诛宦官。事泄,宋申锡被宦官反诬欲立漳王李凑为帝,结果文宗反而贬逐宋申锡。太和九年(835年),文宗又任用李训、郑注等,再谋打击宦官势力。起初利用宦官内部矛盾,除掉了韦元素、王守澄等大宦官。后来李训又在同年十一月,让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大明宫左金吾大厅后石榴树上夜降甘露,诱骗仇士良等大宦官前往观看,准备在那里一举消灭他们。不料事泄,宦官派出禁军大杀朝官,李训、郑注、韩约和宰相王涯等都被杀。这次事件史称“甘露之变”。此后,宦官的权势更大,文宗直到死,都处于宦官监视之下。
& & & 宦官势力延续百余年,直到唐末昭宗时,才被宰相崔胤借用宣武节度使朱温的兵力消灭。
& & & 宦官专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政治方面,他们分帮结派,争权夺利,营私舞弊,以至废立皇帝,使政治更加黑暗混乱。在军事方面,各镇和出征军队中,都有宦官监军,破坏了军队的统一指挥,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削弱了朝廷对藩镇叛乱势力及民族反抗势力进行斗争的能力。在经济方面,宦官大肆掠夺百姓的田产,又通过“宫市”,强买货物,敲诈勒索。总之,宦官专权加重了人民的痛苦,使唐后期的政治和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 & & 3. 朋党之争
& & & 牛李两党的形成 在中央除宦官专权外,还有朋党之争。所谓朋党之争是指朝官们拉帮结派,互相斗争。其中最激烈,影响最大的是“牛李党争”。牛党是以牛僧孺、李宗闵和杨嗣复为首领的政治集团,李党是以李德裕和郑覃为首领的政治集团。牛李两党主要是由不同的仕进途径形成的。牛党是通过进士科进入仕途的官僚集团。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三人都是进士出身,主张选用官员应通过科举考试,首先应看文采,李党是通过门荫进入仕途的官僚集团,李德裕、郑覃都出身于关东士族,都是宰相之子,主张按门第选用官吏,重视经学。两党互相轻视,互相倾轧,进行着激烈的门户之争。
& & &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总的来看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是非问题。比较重要的有两个:一是如何对待科举取士。李党主张废进士科,按门第取士。牛党则赞成科举制度,反对按门第取士。在这个问题上,牛党胜于李党,因为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虽然也有弊病,但总比按门第取士要合理进步。二是如何对待藩镇割据。李党重视统一,主张以武力讨伐藩镇的叛乱。而牛党多主张对藩镇妥协姑息,只求平安无事,不求统一。在这个问题上,李党胜于牛党。因为藩镇割据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民的生产、生活等,都有极大的危害。
& & & 牛李党争从宪宗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宣宗时期,前后斗争数十年。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是在文宗时期,当时两党势力不相上下,每逢议政,总是争吵不休。文宗对此也无可奈何。武宗时,李党得势,牛党的首领被贬逐到岭南。宣宗时,牛党重新得势,李德裕被贬逐,死于崖州(今海南省琼山)。至此牛李党争才基本结束。
& & & 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是唐后期政治的三个特点。三者互相交织,使政治日益黑暗,阶级矛盾加剧,唐朝逐渐走向衰亡。
实习编辑:张健
更多&&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导读
精彩是人生持续一辈子的过程,绝对不是高考和中考一锤子就可以定下来的,这一锤子只是你的精彩之一!
学而时习之1
奇奇怪怪很古怪
简单生活123
丨丨丨丨丨
丨丨丨丨丨丨丨
丨丨丨丨丨丨丨
丨丨丨丨丨丨丨
嬉皮光头仔
Oo槑小雅oO
briarglacier
briarglaci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称面条为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