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1中考数学题题在线解答2011乘2010分之2009=( )乘( )+( )乘( ),这里运用了( )侓

乘法分配侓教学反思
一、从身边引入熟悉的生活问题,激趣探究。
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我舍弃了课本上的计算式题目,设计一道题目:“我校三年级有68人,四年级有49人,到今天为止,平均每个人摘红星10颗,问:()”让学生提问。学生提出两类问题,一个是两个年级的学生一共摘红星多少颗?第二个是三年级学生比四年级学生多摘红星多少颗?根据提问列出算式解答。学生有两种解法:
(68+49)&10=1170(颗)
68&10+49&10=1170(颗) 两种解法的答案为什么一样,从中让学生找出探究的问题。
二、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活动机会。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教学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视结论的记忆,而这节课我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算法相等关系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提供有挑战性的研究素材——即五组算式(多媒体出示):
(3+4)&6 3&6+4&6 3&17+3&5 3&(17+5)
20&(5+13) 20&5+20&13 (13+7)&4 13&4+4&7
(8+6)&2 8&2+6&2
使学生在辨析与争论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清晰的认识。接着在充满儿童情趣的找朋友游戏中,使学生感受到乘法分配律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因数的作用,最后有特殊到一般,总结字母公式。
三、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于是,在这节课上,我从生活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活中,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问号。这个问号盘旋在每个小朋友的脑海中,放映他对未知事物的困惑与惊奇,引领他去积极探究,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一种质疑的精神,更是学生探究思维的一种良好品质。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多提为什么,注意珍惜和保护学生心中的“问号”,让数学课堂亮起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2011中考数学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