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编导 大学可以报考文化产品营销师报考条件 或网络营销师报考条件之类的专业吗?谢谢

高中学编导专业,报考那个大学比较好_百度知道
高中学编导专业,报考那个大学比较好
我今年9月份就高三了,学的是编导专业,文化课的分大概在430上下,是河南的考生,想上一个比较好的二本院校,但不知道那个大学的编导专业比较好,求高手推荐,外省学校最好。最好有文化课的分数线和专业课的分数线,谢谢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学校可以提供,但是具体情况建议直接咨询你就读的编导专业培训学校,根据你的专业学习情况和文化成绩让培训学校专业老师帮你推荐
编导专业的学校(有好的对文化课分数要求高,有不好的),具体还是要根据的专业情况选择的
●综合类院校: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沈阳大学、大连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大学、聊城大学、同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南昌航空、暨南大学、西南大学、海南大学……
●艺术类院校: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大连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
●师范类院校: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四川...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编导专业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什么上大学的学电影专业的拍出来的就像是学生作品,缺少什么?
我觉得有几方面会限制学生的作品发挥,导致看起来很稚嫩很学院风。一,电影核心思想的确立。很多大学生主要专注爱情,职场励志领域。导致大量电影内容撞车,有的更是为了吸引关注,开始表现出暴露,泛情色,导致电影整体缺乏内涵,不能引领观众思考。二, 缺乏独立思考。国内很多大学生从小接收的教育就是教师为上,教科书为真理。很少引领学生主动的思考,包括对教科书以及老师提出不同观点。学电影的同学刚开始完全的照本宣科的做电影,不知道如何融入自己的思想,没有对所学内容进行质疑,不懂得设定问题,如为什么这么拍,如何选题。导致大部分电影就是模仿。这也是国外电影如欧美明显不同于国内电影的主因之一。这两点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剩下的限制如 资金,设备,演员等,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学校方面还不够重视学生的作品制作,往往大学生作品制作也不够精良,不够认真仔细。
按投票排序
133 个回答
谢邀。作为在美学习的电影狗,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下基本的个人看法。顺带说一句,我会在知乎这个平台找机会向大家分享一些在南加大学习电影的经验和故事以及尽可能地回答一切我觉得有趣的与电影相关的问题,在下不才,诸位如感兴趣的话不妨关注我,谢谢了。首先,明确一个要点:学生作品不等于有学生气的作品事实上,许多国内的学生作品已经非常成熟,并不比院线电影要差(参考申奥《河龙川岗》以及刘雨霖的《门神》,两部都是非常不错,成熟的学生作品,有办法看到的朋友们可以去欣赏一下)。反而观之,许多院线电影倒是越来越不对电影院,观众负责——粗制滥造,演员浮于表面,故事一塌糊涂趣味恶俗。单这么看,所谓中国院线电影,不过尔尔。例子……我还是不多举了吧。因为本人在国内、国外都有拍摄经验,所以觉得很多时候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那么决定一部电影成色的必然不会仅仅是其中某一个因素。换言之,一个剧本,或者说导演的导演水平,以至于演员的表演等等这些单独拿出来都无法决定一部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整体感受。而”学生气“,正是一部片子给观众带来的整体感受。下面我会就学生电影的各个环节逐一进行分析,这个问题太大,恐无法事无巨细入木三分,故只能面面俱到浅尝辄止,望给各位看官一个简明而直观的分析。我先拉开一个框架,然后一点一点随时补充丰富。首先,主要区别存在于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一、硬件1、电影摄影机(Film Camera)
这一点很简单,如果学生依然只能用一些简单的DSLR CAMERA 或者更低(并且不知道如何合理使用),那么习惯了影院所谓“电影质感”的我们,挑剔的眼睛会很快区分出学生作品和所谓的专业作品。2、录音(Sound)
这玩意儿其实不贵,更多是态度问题,会在后面提到。3、灯光(Light)
一个学生组的灯光和一个专业组的灯光设备,往往差距很大。因为这种差距,导致许多想象到的画面无法实现。比如,你很难拉一个发电机和一车4K去森林里拍夜戏……而一个影片的灯光对其最终摄影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甚至于说你的摄影设备只要一个5D足以,但配套的灯光一定要够。大家都记得王家卫《春光乍泄》里面张国荣和梁朝伟跳舞那场戏吧,一场简简单单的室内戏,杜可风使用了7个lighting source(包括台灯,自然光,人工架灯等等)。就是它4、场地(Location)
学生剧组在使用场地上限制相对也比较大。
我问过许多在国内学电影的朋友,他们相对比较轻松,能在自己想拍的地方进行除爆破以外的任意拍摄。在美国,情况会艰辛很多。想要在任何一个地点拍摄,都需要Permission(准许证明),其中会涉及到许多拍摄情况,非常详细。稍稍不留神,就不让拍了。经常出现的情况即是,一个镜头拍到一半,演员刚刚进入状态准备好拍摄之时,三两个警察神兵天降一声大喝:“HEY!THIS IS A PRIVATE PROPERTY,YOU‘RE NOT ALLOWED TO FILM WITHOUT A WARRANT HERE!”在美国拍片,很多时候就是和警察斗智斗勇的游击战争。而在国内拍摄,虽然好一点,但随意在大街上采集外景的结果就是,一个演员在前面走戏,后面经过了一个大妈、两个大妈、三个四个还有第五个大妈,然后他们全都盯着你的镜头看,自然瞬间出戏了。5、Hazard Condition(危险情况)
这点仅针对美国电影狗。
危险情况就是指,作为学生,不可以拍摄的东西。包括——
有火不能拍,开车不能拍,上房顶不能拍,打人不能拍,有替身都不行,不能用真刀,不能用真枪“嘿我的演员麦克要抽烟。”“你要点烟么?”“要啊。”“有火,不能拍”“......"等等等等。作为学生,在拍摄自由度上的限制直接导致了对故事的限制,有些时候不得不想办法去绕着弯子解决问题,比如:
不能开车可是有开车的戏就必须借助绿屏或者让1K的灯在车窗外pan以模仿路灯
因此,很多时候,有种山寨的感觉。6、后期 (Post-Production/Special Effects)
这个解释起来相对简单。举一个清晰明了的例子:学生没有钱拍钢铁侠,因为没有人有钱找公司让眼前这个铁人到处飞。大绿棚子都租不起。关于硬件,我基本也就想到这么多。当然,硬件不是重点,起决定因素的依然是软性条件:水平,和态度。这软硬两者结合起来,美国有一个词,叫Production Valu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质量。(后用PV代替)二、软件1、剧本(Script)这个因素在许多答案中已经被提及,我同意部分。
简单来说,学生的本子多比较自我,有时候会让人看不懂,有时候又让人觉得可笑。但是这并不影响片子看上去像不像“学生电影”。谁说院线电影的剧本就好了??(参考《富春》、《小时代123》、以及更多我没看过的国内上映的数不胜数的烂片)……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剧本有很多可以讨论的地方,比如说情节点的设置,人物形象是否flat,台词的文学性等等等等,但讨论归讨论,这些东西很难有一个具体而确凿的评估标准,像有人喜欢好莱坞那种按部就班沿着时间点布置情节的流水线写作模式,有人觉得欧洲各路电影大师那种铺开阵势随心所欲都不带讲故事的艺术片才吊,没法给出一个确凿的标准,所以在这里不好挖得太深。一般来说,你看一个片子的时候坐得住,这个故事肯定就过关了。在我印象中,像《潮逐浪》,《门神》的故事都很优秀,尤其后者,情节紧凑而几个笑点恰到好处,悬念设得好亦解得好,作为学生短片确实值得为人称道。这边特别提及一点,就是所谓各种“高智商电影”的荼毒,很多观影量不够多、拍片经验并不十分充足的学生受大卫林奇、诺兰等等导演的影响非常喜欢写精神分裂、梦境一类的故事。但是就剧本角度来讲,这些故事是很不负责的。简而言之,他们很像那种作文,一个信马由缰的故事,主角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当读者看得正酣的时候,我们的主角突然在床上醒过来,惊出一身冷汗。这其实是一个很不负责任的处理手法,为什么,因为你布置了很多包袱,等到了结局的时候,这些包袱一个都没有解答便原封不动地抛给了读者。事实上对于学生电影一般5到10分钟的篇幅限制中,悬疑类是最合适的,但你布置了悬念,你最后得解答它,哪怕主角是在做梦,它做的梦也要说得通才算是给了观众一个交代,一条安达鲁狗如是,穆赫兰道亦然,今敏的各个作品不一而足,反例详见吃LSD的林心如。看到别的答案里所说的关于写本子的思路的事情,表示赞同。并提一点,我个人觉得,写本子的时候,先想人物,再想情节,最后考虑主题。其实只要故事出来了,也许你没有意去做,但是你这一段时间思考的问题,你创作想表达的主题,已在里面了。
因为怎么说呢,我以为,每一次用心的创作,每一个虚拟人物的塑造,都是把自己的血肉锻打成型再将自己的灵魂灌注其中的过程。 2、摄影(Cinematography)
教授一直教导我们的是,As long as the camera can capture, you have the capability to shoot something beautiful. 电影摄影,个人认为,决定了一个片子的一半的PV。虽然许多朋友都有很不错的摄像机,BMCC也好,Canon C500也好,甚至Red也好,Arri也罢。不懂得布光,不懂得Continuity,不懂得运镜,不懂得调色风格,那么无论多好的摄影机,在手里也是废品。为了说明问题,为了立志成为好的Cinematographer,我不惜自黑一下。以下作品都是出自于我的一些作业,有些是我导的,有些不是,但是摄影都是本人。用的器材没用变过,都是Canon 5D Mark3。2012年,不懂打光,不懂调色,一切靠大光圈相机本身质感解决问题:2013年,开始尝试布光,非常稚嫩,质疑浅景深以及大光圈的作用:2014年,开始尝试一些相对复杂的光环境:我知道几张图片很难解释清楚,但是至少也能说明一定问题。BTW,我并没有HACK我的5D3,它依旧不能拍RAW。(刚刚上路,如果有大神我很愿意一起交流探讨)就我本人来说,因为预算问题,很多时候心里想要的SHOT并没有办法实现(没有轨道摇臂推车等等),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电影摄影师,应该要想着怎么样在有限的环境呢创造出最美的,最贴近故事需要的画面来。当然了,学生作品中出现曝光不足或者曝光过度,镜头瞎**晃,走光,乱虚焦等此类问题的同学们不在讨论范围内。而这些也是真正在摄影环节判了“学生作品”死刑的东西。3、剪辑(Editing)对剪辑把握不清也是学生作业的一大问题。剪辑,相当于是对故事的Rewrite,可以说是照着剧本的样子,再重新写一遍故事。什么时候用哪些镜头,特写该不该给,该不该有Flashback,一小个因素就能影响整部电影的面貌。学生作业,因为经验不足,往往会出现剪辑过于繁琐,或者模糊不清。也会看到刻意炫技但毫无意义的地方。当然了,这些都是可以容忍的错误。还有经常出现的基本常识错误:1)Jump The Line (越轴)2)给一个完全无关紧要的东西3)跳帧等常识性技术性错误4、录音(Sound)公平地讲,这一点是最最能区别“学生作业”或者“学生视频”和一部“电影”的(提升一部片子的PV)。然而同时,声音的好坏,也最容易让大家忽略。正常的一部片子的声音流程非常的工整严谨:1) 现场采样 (production sound)现场采样的时候要注意每一个角色的对话声是否清晰,有没有杂音或者破麦。除了录角色对话以外,还得时不时去录Room Sound(环境音)来备用。2) Foley 配音,给一些特写的动作在后期配上声音,比如翻书喝水拔刀转笔走路跑步骑马射箭等等。3)Conversation Mixing对话混音,每段对话之间的连贯,强弱等等。而有的严格的电影制作,角色的对话也要重录已保证声音质量、4)Re-recording Mixing整体混音,包括所有的Channel音量大小等等。还有什么我忘了……总之还要混个几次之类的。所以一部专业的电影,很有可能所有的声音都是后期配上去的,它们杂糅组合到一起才构成了一个场景的声音从而最好的为影片服务。一个绝佳的声音制作是如艺术品一样去钻研欣赏的。优秀的soundie在我印象中比如说昆廷《无耻混蛋》里吃蛋糕的场景,《低俗小说》中吃汉堡的场景,昆廷很喜欢也很擅长用吃饭时有节奏的咀嚼声音来衬托画面的紧张气氛(当然这里两位演员的实力功不可没)。再比如说,《黑店狂想曲》里XXOO的戏,这段戏咋回事,你看看就明白了。但这些都是特例,对于一般影片来说,只要环境中各个声音强弱关系准确,连贯柔和不跳,就可以了。反观许多学生作品,现场采样可能就不好好采,导致混入了许多噪音,后期也不混音,最后片子出来,看见演员嘴巴一直动,观众耳边大风呼呼响,人家裤子都脱了,就给人家看这个,你说合适么。当然,这只是极端情况,更常见的,比如说两个人的对话之间AB声音强弱不同,镜头衔接的时候音频小小错位,该听到的场景音不足,音乐声太大等等,都是很影响观影流畅感的毛病。
这一点在美国做得很好,学校非常重视片子的声音。不仅让我看到一部电影该有的严谨工艺程序,也让我看到了作为一个电影人应有的专业素养和态度。
这里不得不顺便吐槽一下小时代这个无良剧组,混音烂的要跪下来了。没办法,谁叫国内的观众不在乎呢?5、美工(Production Design)对美工最简单最直接的解释,也就是对世界的创造(Create the World)。没有一个好看的“世界”,无论摄影怎么折腾,无论演员怎么演,都看着别扭。童话世界要有童话世界的样子,年代感的戏也得要有年代感的服饰道具,以此类推,不胜枚举。虽然很大程度上PD需要钱,但是一个好的PD也很清楚怎么样能省钱并创造出不俗的效果。用心,是我在美学习电影以来遇见PD的最深印象,而在中国拍摄时,这样的感觉弱了很多。一部电影的美工就像是一栋大厦的地基。“世界”越完善,片子原始的PV值就越高。6、演员(Actors)
这个问题比较难说,很多时候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这里只针对一种比较特定的情况——请同学或者朋友来演一些不符合他们自己的character。比方说,我有见过让自己的朋友(非专业演员)来演老妈妈,化妆还不到位。在这样的前提下,这部片子已经注定只能沦为“学生视频”或者“学生作业”了。请不要跟我抛出姜文二十多还在花轿泪中演惠义之类的问题,不明白者请看本段第一句……7、导演(Directing)
为什么我把导演放在了第七位?因为他什么都得多少明白啊!你以为人人都是郭敬明吗?问题回答到这里基本也算差不多了,说白了,个人认为区别学生电影和真正电影的根本不是所为故事,就像我开篇提到的,学生电影也有很棒的故事,院线的故事往往也特次。所谓区别,就是一部电影本身所有的硬性指标,在这些指标没有达成的情况下,它就是一个次品,而大部分学生作品最多只能满足这些指标中的一到两项,也就永远只能被贴上“学生作业”的标签了。
嚯,好大一题。谈谈个人看法。小小小引言首先,学生拍出来的影视作品带有“学生”这个身份赋予其的“学生痕迹”,无可厚非,并没有必要在作品里可以回避这种身份带来的对作品的影响,当然,强调这种身份也会很滑稽。电影固然是艺术,但是它不同于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地方在于,今时今日,它还是作为一种综合性和高科技、大工业生产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产流程。就大的运作机制而言,它所涉及的步骤和阶段是非常复杂的:投资、制片、编辑、策划、导演、表演、摄影、美术、音乐、发行、宣传、营销、产品链的开发等等。电影是一个文化产业,又有商业属性。作为学生作品,在没有投资来源、没有宣发需求的情况下,很多技术上的硬性指标确实没法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很多时候,及格难度都非常大,所以事实上,在看待学生作品我们应该适当弱化对其的工业性要求,更多地着眼于其思想的深度和表达的一致。但是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文做具体的讨论。先来看些引文。教育部数据:截止至2008年,中国普通本科院校1070所,开设影视相关专业的院校810所,占总数的76%,出去广义的新闻学、广告学等,狭义的影视专业仍占33%。《论综合性大学影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八大矛盾关系》陈旭光以影视传媒专业为例,浙江省在2004年之前,原来只有浙江传媒学院开设相关专业,一年毕业生不过300人,目前光浙江省内,加上其他高校设置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就有人,而全国更多的省市都扩充了相应专业的规模,该专业总人数达数万人之巨。——《人民政协报》日2012年之后,我国实行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新目录增设了“艺术学”门类。(影视专业无专门分类,可根据艺术院校在总院校中各项比例加上综合性院校的零八年的比例做简单估算,我就不算了 = =),官方最新数据如下(如果不是最新,请告 da 知 lian):ok,以上数据在最基础的层面说明了目前我国影视专业学生人数之众。再了解一下啊我国影视专业教育的主要分类,大致是三块:1、综合性大学的影视专业,比如中传、北大的相关专业;2、专门性的电影院校,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3、艺校(中等专业学校),比如浙江艺术学校、广东亚视职业艺术学院等。了解了这一些,在看待各类学生作品时,会更有针对性。以下切题来分析:影视专业的学生作品创作症结:
一、创作环境前文已经用了相当篇幅说明了我国影视专业学生人数之多,这一说明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映衬出我国高等教育层面对于此专业的不重视程度之低。首先,影视专业招生目前大都走“艺考之路”,艺考的政策优惠意味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逃避高考中对于分数要求的“一丝不苟”,因此不少学生家长纷纷投身此列,催生出一系列“艺考经济链”这种我国特有的现象。这样的政策和大环境自然带动了我国影视行业人口的快速繁衍和成长,但是隐患是:相关专业学生的文化积淀和艺术素养参差不齐,创作热情总体不高;需要被教育的人数越多则教育的力量越分散,教育设施跟不上,师资力量中亦不乏浑水摸鱼之辈,个体应受到的养分被稀释,难以培养精英人才。我国“扩招”的教育政策其实是与西方国家的“精英教育”背道而驰的,各有各的国情,所以不去讨论优劣。但是说它在一定时期内给整个电影行业带来了厚密的泡沫也并不为过。再拿我国当前影视专业覆盖面最广的一类——综合性大学的影视专业学生来举例,综合性大学提倡的“淡化专业、加强基础、通才教育”的理念会在无意中淡化学生们的专业意识,再加上其起步晚、建设慢等历史特点,这类学生的专业教育常常会是整个三类学生中最弱的一环(北大中传不算),因为这群学生所处的小环境本身是迷茫的。但是这个事情也不需要太消极看待,这样的大环境也可说是随意,也可说是自由。二、个体的创作技能1、剧本:作为学生作品影视创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作为学生作品唯一有资格跟职业影视作品相媲美、相较量且最有可能胜出的一环,不过这一步的重要性被严重地局限和漠视。 来数数,学生作品在剧本上最常出现的问题有:“单纯”。这个词在这里并不是褒义词,我想说的是学生们在认知上和执行上的局限性。“学生”(此处强调身份 = =)常常难免因为“象牙塔”的保护而拥有相对充足的安全感,以涉世不深为荣,把无知当纯洁,对善的认识止于表扬和向往,对恶的认识止于恶本身。事实上在我看来,这样的认识里含有不少放纵、骄纵的意味。换言之,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作品缺乏责任心和主人意识。不成熟的学生作品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不知道白可以多白,黑可以多黑,不知道白为什么白,不知道黑为什么黑,不知道黑白放在一起才有黑白的概念,不知道黑白的界限是模糊的,不知道黑白间模糊的是什么,为什么,人们对此会产生什么反应,不知道个体于整体可以有多微不足道,也不知道集体之于个体的影响可以有多根深蒂固,等等等等。
要摆脱思维上的“单纯”,需要的是视野和体验,即眼界的广度和认知的深度。举个实例,下面附上的微电影《沉雷》讲的就是马加爵的故事(改编),但是讲述的视点依然停留在主人与宿舍朋友的摩擦和言辞的冲突之上,并没有认识到“马加爵”是病态心理的成长根源甚至社会因素,因此显得颇为狭隘。相比之下,《墙》关注的视点是社会与个人之间的联系,讲的是“因果”,视野更为大气和开阔,体验也更加深入肌理。(比较好吃的栗子:)(不太好吃的栗子:)“自我”。就“自我”这个切入点本身来说,其实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具体可以参考王家卫等。但是大学生们的自我通常是这样的:一个空镜头,然后开始走/唱/写作业,然后旁白,“我叫XXX,我今年XX岁,我很孤独/迷茫/满足/努力,但是又和xx存在不一样的地方。”接下来要不是我和xx的几段鸡毛蒜皮的对话和矛盾,要不是我在黄昏下孤独落寞的背影,再要么,就是我拖着行李箱独自走出校门的坚毅。可能中间还谈场恋爱,不过应该会失恋,等等。这都是学生作品最常见的主题和做法。这种作品的问题在于视点狭窄、孤立,往往没有社会共鸣和人文关怀,没有追溯的价值,更难谈及回味。(不怎么好吃的栗子:,点击量....10.7w)“僵化”。任何剧本都是有生命力的,尤其对于学生作业来说,创意是内核性的东西。创作时,考虑电影创意,一则要考虑这个创意是否适合用电影的视听手段来表现,二则这个创意必须观众爱看,三则要经济条件允许。客观地说,目前大多数学生作品,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属于“三无产品”。学生们变得很习惯“坐而论道”,“眼高手低”,胡适说,“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呢。说到这里,忍不住多说一句。一个令人诧异的现状是,当下很多学生们对于“幽默”的理解非常皮毛。且不说往林语堂先生说的“最上乘的幽默“(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努力,单就网络上现在一些微电影作品来看,把低俗的搞笑理解为创意和幽默的实在不是少数。(失踪的栗子:北影有个国际班的微电影叫《作弊》很正面的典型,等我找到再补上 = =)2、表达电影的媒介材料是光和声,它的语言是视听语言,这是电影表达的基本功。视觉上:摄影机(摄影机运动、光线、构图、)的表达。电影不同于戏剧的关键之一就在于语言的表达上,它具有记录性和创造性。视觉的表达一则要求熟练的技术操作,二则要求高品位的审美水平,这就是学生学习和作业的空间。技术上学校会教,但是就目前来看,教的内容实验性、随意性太强。谢飞导演很早就在宣扬“胶片训练”的理念,意思是学生应该先理解最初的电影是什么,然后才能更好的理解它进行更好的创作。可惜的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影视院校并没有这个意识,或者说没有这个条件,这一点真不怪学生。而审美上的难度在于如何首先赋予单个画面美感和韵味,然后将单个的画面联系起来,给其内在的动力,追求逻辑上通畅,以及视觉上的诗意,给这一整个段落美感和韵味。这就得靠熟能生巧,厚积薄发。被摄物(演员、道具)的表达。在某个环境中,一个被摄体若变得格外突出或者显眼,此时往往是创作者赋予了它独立的意义和内涵,乔治·凯布斯在《视觉语言》中称之为“联想场”。这个方面,贾樟柯可谓是中国电影导演中的佼佼者。他极其善于赋予人/ 物崭新和深厚的内涵。十块钱的纸币背面是长江三峡的夔门,学生作品中若恰到好处地来这么一些连贯的修辞上的表达,即使不说整体作品的完整和优异,但至少应是有亮点可寻的。听觉上:现场收音:好多人在这一块舍不得,买个麦嘛!T^T后期音响、音效;(写完发现这里漏掉没写,没力气了,等过几天补上)节奏:三、电影之外的实用性专业的学科知识要着手从这个方面努力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毅力。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慢工细活”,功效既是久远的,也是飘渺的。但是这是上述三类学生中后两类的劣势所在,综合性院校的专业开设往往更富多样性和学科性,通才教育对于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思维发散性的培养是有成效的。所以综合性院校的相关专业学生,如果踏实肯学,思路开阔,创作潜力定然不逊于后两类,甚至更容易出天才。举个实例,众所周知,由于拍摄《一代宗师》,张震在长春举行的全国八极拳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一代宗师》是在讲叶问,叶问是武学大宗,要拍他,就必须了解他安身立命的活计——武术。对于学科性专业知识的了解透彻,才能更自由地创作。这也是为什么王家卫此次编剧还找了徐浩峰和邹静之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和老师总是不约而同地提倡“多读课外书”,实在不是没有根由的。鉴赏力和创造力永远是要并驾齐驱才能有好的作品,这两者落差越大,作品越会“四不像”。(代表人物:黑泽明、昆丁、希区柯克、费里尼、库布里克)四、团队意识电影是必须通过合作来完成的。在平时的训练中,学生们往往合作意识不强。这里的合作意识并不是指的人数上的缺乏(学生作品一般不缺人),而是指在合作中,学生导演们并不能总是很了解团队各人的优势和短板所在,不能很好地利用和把握每个成员的长处,并且控制整个团队的氛围。这样的缺陷会导致团队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士气低迷/大起大落,创造积极性不高,“个人英雄主义”甚至还趁机冒尖(=_=),人事上的暗流涌动之激烈远胜于对作品的热情和用心。五、学生作品如何和市场接轨学生作品普遍对于影视媒体的“媒介性”关注不够。按说,既然学生作品大多没有投资,也谈不上宣发。功利心听起来总是不太磊落。但其实上,电影是需要观众检验的,这里谈的是——受众意识。学生创作为什么总是喜欢用独白这样的形式呢?为什么有很多学生学习新浪潮时期的电影创作方式,创作出来的作品极其晦涩(难懂),或者说私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或者很少,不作为重点)去考虑“受众”的存在,他们的创作缺乏“预设观众”(也有一些时候是对预设观众的认识不足),所以作品出来之后会被认为“学生气”,这个学生气是一种夸奖,也是一种不置可否。就是说,我国目前学生的创作普遍思路是“情绪”先行,以“我”为主。这里的“情绪”是不假思索或者按捺不住的爆发,而这个“我”,在我看来很有可能是创作者一种潜意识里的自恋,一种对于“作者电影”的向往和崇拜。这种个人喜好上的倾向是完全自由的,它完全根据创作者自己的目标和想法来进行。但是我个人认为,电影是依赖传播的,毕竟创作者要拥有把控电影的媒介性、传播性的能力,才好说去促进这个行业的繁荣和健康,成长和兴盛。应该怎样看待学生作品?从制作方式来看,学生作品的能耐再大也逃不脱是小作坊式的手工生产。所以外界在看待、评判学生作品时应把这个创作特征纳入考虑,更多地把焦点放在对基本功的关注上。拿慕尼黑电影学院每年举办的慕尼黑电影节举例,他们对学生作品的评判主要是以下三个标准:1、有没有讲一个好故事;2、有没有构筑一个优秀的视听氛围;3、作者作品中流露的对事情的思考和态度。这三个标准其实已经可见高下。最后,我想说:有亮点的学生作品,就是好学生作品。请疯狂地破开脑洞领悟、学习、创作、创作、创作。最后的最后,Love like you've never been hurt .
Dance like nobody's watching.
Sing like nobody's listening.
work like you don't need the money .
Live like it's heaven on earth.
--------Alfred D’Souza
去爱吧,就像不曾受过伤一样
跳舞吧,像没有人会欣赏一样
唱歌吧,像没有人会聆听一样
干活吧,像是不需要金钱一样
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末日一样
————————艾佛烈德德索萨
最关键的,学生作业最大的缺憾就是:不会讲故事。学生最先学到的是技巧,而讲故事的能力没有十年的历练,是很难讲好的。我发现,学生总是很难体会什么是“故事的经典架构”。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直觉讲故事,其实讲故事是有技巧的。这好比,不受训练,你讲俏皮话很难讲过相声演员。
1 导演们往往是为了拍而拍,而不是真的有话说。2 导演们对人物和剧情的理解,包括台词对白不来自生活经历,而来自各种电影,电视剧以及由此想当然衍生出的“想象力”。比如情节需要有个警察,我们看到的大多都是影视片里一板一眼的警察,只是一张脸谱,没有性格,没有血肉,机械的台词。所以,别拍那些跟你生活八杆子打不着的故事和人物了,看看你周围的生活,回忆你印象深刻的人或者事儿。3 导演们不去找适合角色的演员,没有面试演员的环节。对,这不容易,但是没有别的办法,一旦你开拍再发现,这人根本不能演戏,你已经没退路了。所以,别找你的同学,邻居,摄像,录音来客串了。4 导演们太相信自己找的演员,再好的演员碰上烂的剧本也是没戏,所以不要把你对人物的理解都寄托在表演上,回去先看看能不能通过剧情设置,台词,人物动作来体现。4 导演要自筹资金,联系场地,协调剧组成员的时间,租借设备,给大家订饭,帮大伙打车.......在充分体会到制片有多重要的同时,忽略了前期打磨剧本,揣摩人物,勘察场地,设计机位,做分镜头本等等本来是导演份内的工作。5 导演们没有拍摄进度计划,在拍摄初期,导演们“精益求精”,灯光摆好,轨道铺好,摄像机,录音机,麦克风调试好,半个上午就过去了,这时候导演们对各环节要求一丝不苟,一个镜头,远全中近特各来一遍,拍摄还时经常有灵光乍现,对演员们表演的要求也有了大导演的风范,喊“cut”上瘾,一个镜头不拍几十条都觉得自己不职业,随着光线越来越差,剧组人员越来越疲惫,导演们压力陡增,也开始体现自己的“效率”了,所有镜头“一条过”,什么剧本,分镜本,看也不看,场记本更是早就不知道仍到哪了。总之,刚开始拍的时候热血沸腾,到后来身心俱疲,觉得赶紧弄完完事。6 导演们在被自己的故事折磨到体无完肤终于杀青的时候,才发现拍回来杂乱无章的素材已经堆积如山了,这时导演们开始化身剪辑,将本来就面目全非的素材剪得更加面目全非。7 导演们不容易。
非科班出身,只是很喜欢电影,平时也比较喜欢聊电影。一直都深知一个道理,那就是看得多不代表聊得就好,聊得好不代表干得就好。所以,最关键的不是海量看和一顿嘚吧,而是:着手做点什么。我尝试着对电影做了点什么,那就是自己拍摄一个短片。因此,也算是“拍了点什么”,试着来回答一下。如您所知,自编自导甚至自演之后,好一阵时间不想去碰拍好的素材,不是害羞,更不是不想搭理,而是:不满意。但必须善始善终,既然开始了,就得好好完成它。于是在近两个月之后,打开了素材文件夹,认真而投入地花了一些时间来进行剪辑和部分后期制作。剪完之后,除了敢告诉大家我总算做完了这件事情之外,没有公开给大家看的勇气,是不自信吗?不是,而是:自己看着自己拍摄的这个短片,很多细节不满意,画面构图应该还可以更好,表演的时候还应该更加放松,故事本应该讲的更圆满,节奏应该再紧凑一些......诸如此类,怎么说呢,如果学生作品的定义就是“拍得跟坨屎一样”,那我的这个短片可能就是学生作品,至少我自己这么觉得。那为什么会拍成这样?1、专业——如果没有昆丁那般才华横溢或者斯皮尔伯格那般天赋异凛,那最好别轻易奢望以业余方式去拍出惊人的作品(但一定不要放弃尝试)。术业有专攻可不是用来忽悠学费的,而是,在一些领域,基本技巧的掌握还是很有必要的。电影艺术尽管更多需要激情和创意,但只有掌握了基本技能才能更好的实现创意和发泄激情。我不知道学电影的学生们平时都在学些什么,但如果拍出来的东西很学生作品,那不是大学的原因,而是自己的原因:你是否真的学好了以至于不显得很业余?我的经验是,如果我有机会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学习,我会非常珍惜,并且将大大助益于我的拍摄。至少,我会对灯光的应用、对摄影的调度会有更好的把握。2、人——所有的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始终还是人,所有吹嘘技术最重要的论调都是站不住脚的,数十年以前没有《阿凡达》那样的技术,却照样有《公民凯恩》这样的经典。电影创作最重要的还是人,不管是主导电影创作的导演还是协助电影的某个龙套演员,无论有没有出现在片尾名单里,都至关重要!而在我拍摄我的这部短片的过程中,对于人的重要性有着更深的理解。首先我自己就是非科班出身的纯业余人员,我可以很有信心的去创作剧本和担当导演,是因为我认为我的故事和我所构想的画面能够支撑起一定的水准。但我一个人不可能去干好摄影、灯光、化妆、录音等专业素养要求很高的活儿。即便是我有一定的理解,我也需有专业的人来提供帮助。而实际上,我自己厚着脸皮组织的剧社,尽管有十几个人,但没有一个专业的摄影、演员,都是电影爱好者,且并不具备和我一样的热情。所以,当我觉得开始拍摄的时候,我遇到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专业人员提供协助,并且颇叫人无奈的是,实际拍摄时,最多的时候,只有两个人帮我——一个很有热情但毫无基础的女孩,帮我们拿东西;一个很热心但几乎零基础的刚毕业的男孩,帮我摆弄摄影机。这也就是说,我们正式拍摄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两个人在干活——男孩和我。我不得不自己担当主演,然后在拍摄时,每拍一个镜头几乎都是这样的:摆好机位,告诉男孩待会该什么时候按摄影机(实际上是个DV)的开始和结束,以及怎么移动镜头。然后我就去演,拍完一个镜头之后迅速回放看效果,然后决定重拍还是下一个镜头。而那个女孩坐在旁边,提供一些意见,权当给我们一种精神鼓励。何况,第二天(整个拍摄花了两天,刚好一个周末),女孩有事儿,意味着我们的拍摄只剩下我和男孩。很多镜头,尤其是室内镜头,都是我一个人拍摄完成的:我把摄影机摆好,设计好构图,然后我自己演,回看,再演,下一个镜头。男孩帮助我拍完一些外景和对手戏(没有办法,只好由他出演另外一个角色)就去看电影了,然后我自己拿着摄影机躲到商场试衣间里拍摄一组“买衣服试衣服”的镜头。天知道我是多么希望能有几个具备一定基础的人来帮我啊!摄影师、灯光师、演员!我甚至觉得只要有一个专业一点的摄影师,我的一些镜头会更好。但现实情况就是,我没有这样的人,所以,拍摄完毕之后,我会不满意,即便是我自己演的,我也不满意——如果你稍微有些追求的话,你是不会轻易满意每一个镜头的。我想很多大学生拍片的时候,也是有追求的,但不一定是缺人,而是缺真正专业的人。3、经费——加里斯·爱德华斯可以只用15000美元拍摄一部长片且弄的有模有样到处拿奖,是因为他自己能够干很多近乎专业的事情(后期做得很牛逼,自己用电脑里几个软件做的),而我不需要做多牛逼的后期,但我需要完整的故事!没有任何经费来源,要有,也是自掏腰包。所以我的所有拍摄,都是尽量使用最省钱的方式来。但有些桥段需要一些场景和演员、道具,却因为经费紧张而实现不了,以至于不得不放弃一些镜头的拍摄!这样的忍痛割爱一般的放弃,让我很是愧疚,这直接让我的故事显得不完整,因为好几个交代剧情的桥段根本没有拍摄!所以最终剪辑出来的版本虽然看着也还算凑合,但离我内心的构想真的很有距离。器材可以借,外景可以适当商量获准拍摄,演员可以自己上,道具可以拿类似的代替,但还有很多东西是无法有效实现,是因为真的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前总是不理解为什么好多导演总是谈钱,现在明白了:资金带来的意义不是让你过得有多舒坦,而是可以帮助你实现一些你所构想的东西。大学生拍片,大概也有类似的困惑吧。4、心态——我宁愿相信每一个创作者都是有一个“拍一部好东西”的初衷,但事实上,真正去拍摄时,遇到的一些阻碍往往会影响到创作心态。比如缺人,就会焦躁,就会“那就只好这样吧”,比如缺钱,就会将就,将一些理想中的镜头“明明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将就完成。而这些将就,往往就将就成了一部学生作品。我不知道专业学电影的大学生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去拍片的,完成作业?还是积累经验?无从知晓。但我知道我的心态,就是抱着“与其看和说,不如做一做”。这就使得我会很用心去对待,但有一点必须承认的则是:我会有些没底气。毕竟不是专业出身,毕竟没有资金支持,甚至还没有人员支持,这就使得我在拍摄的时候,不会像一个导演应该具备的心态去拍摄。而一旦没有底气,也就意味着,在掌控一些事情的时候,自己都站不住脚。于是就会没什么领导力,没什么掌控力,没什么魄力!这是很严肃的事情,一个导演如果没有了这样的心态,就无法真正创作出有说服力的作品!是因为自己不自信么?是因为不够热爱么?不是,而是,对自己没有多少把握,却又刚好信心十足的要去做,结果往往就会对自己拍摄的东西同样的没底气:要不我怎么觉得不满意同时也不愿意公开拍摄的短片呢?但这个过程或许会对我有所帮助,至少,下一次拍摄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会更有底气,因为我知道:我不再是初出茅庐的菜鸟了,至少干过!可能还有如此这般的原因,让题主提到的大学生们拍出来的作品很是“学生作品”,类似于体制啊,文化啊,个人素养啊等等。我也不知道这些对不对,因为我在实践过程中很少有类似的束缚。而我上述提到的几点,于我个人而言,是我觉得没能做到更好的一些原因。但最大最大的原因,我从来不会逃避,那就是:我自己的原因。问题没有其他解决办法吗?没有资金就一定拍不出来吗?非专业就不能做得更好吗?以我的理解,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需我个人再努力一点,再勤奋一点,再多琢磨一点,肯定就能找到解决方案。但我并没有那样去做,看到了吧,这就是我自己的原因!如果对某件事物拥有极大的热爱,那就保持这份热爱,并多去尝试吧!一旦你认定了要做什么,坚持下去,积累下去,提升下去,总会好起来的。知道吗?虽然我对自己拍摄的这个处女短片作品很不满意,却从未想过要就此放弃,并且深信,通过这样的积累,总有一天,“学生作品”会变为“作品”!不少朋友都说在中国做电影有多难,说这个行业有多深,但是,如果连尝试都没有,怎么知道有多难有多深?大家都加油吧。
作为一个普通二本学校的编导传媒类学生随便聊两句,首先在中国的大学里,真正能学到东西的大学少之又少,虽然现在大学普及,但是社会需要的是精英,而能进行精英教育的大学大家也都懂得,像清北复交这样的。而大多数我们这样的普通学校的学生,学这个专业都是为了分数低好考大学而已,至于真正有兴趣的可能只有十分之一,而稍微有点天分愿意学的,又要再乘以十分之一了...
答主的同学特别是女生出来拍东西就是在聊天,PR AE 这些基础的东西一概不懂,摄像机扛不动,单反只会自动,你难道指望这些人以后来拍电影吗...老师也教不了太深入的东西,所以就形成了,学生不想学,老师懒得教的情况。
至于拍片子,学校里也会放学生电影,应付老师的作业不说,就是能拍的也总是那几个人,辅导员下任务也只是找他们,就算他们能拍好,也会因为设备资金演员的因素,拍的让人不忍直视...
最后希望能认识些同样专业的童鞋,没事聊聊,搞搞基也是极好的?
楼上的答案都是正解。
中国的影视专业教育和美国略有不同,也许也是原因之一。
美国电影专业不像北电这样,上来就学制作和拍摄短片。前两年是普遍的人文和社科学习。后两年开始以拍摄作业为主,而且不分专业,所有人都要去尝试各个主创部分。
我赞同这种教育体系。刚上大学的同学,没有经过人文的学习,上来就拍,难见成效。
鉴赏力,执行力,钱。
-核心問題。只在一點。對演員的控制。所有導演,能力好壞,尤其是說故事的強弱,有大半是天份來的。這天份,只能「有」,而不能「學」。但,作為導演的修業,卻有一點是可以經由經驗而成長,那就是對於「演員的控制」。我其實比較喜歡台灣早期的電影教育方法。前兩年學戲劇,後兩年學電影。(李安、蔡明亮都是這種體系出來)所以,台灣導演即使新銳,在處理演員上也不顯害怕,敢用新演員,而且,能把新演員用出神彩。為什麼?因為他們自己已經有了豐富的舞台經驗,甚至,自己都是演員。國內的電影學校,少了(舞台)戲劇學習這道程序,所以,在演員處理上,總顯得貧弱。沒有內涵。沒有質地。沒有那種跟萃取自真實世界,呼應人性的菁華感。網路上所有的,所謂微電影,幾幾乎都是樣樣的毛病。太多臨時演員,非正規演員,演來都比僵屍多口氣。-
楼上的回答说了很多的软因素。很多的硬性因素影响了最后作品的质量。硬件上有机器的好坏,灯,轨道,摇臂。收声。都是钱。不吹不黑。机器想入门道。最低佳能C系列10万起步。(咱就不算红点艾丽莎了。)灯你买副厂的也是1-2万,轨道比起来相对便宜小几千就行。摇臂可以租。收声的话筒必须好,1-2万起步。好点的一个话筒定向收声10万。
合计一下20-30万起步。你是普通学生。有这钱?至少我没有。
当然你说差机器拍不出好作品? 不一定。追求专业。并不一味的去追求机器的价位,复杂的镜头语言与调度。富有深意隐喻的场景构造。或者是能让人思考的剧本。 NO
在我看来: 把最基本的做好了,你就专业了。(ps:可惜,国内太多学生作品甚至发行的影视作品最基本的都做不好。多的不说。比如越轴。)你能保持固定镜头是不晃的,构图好看的。这个就是专业。你能保持正反打镜头自然,顺畅,人声和环境声能明显区分。这个就是专业。你能在人物独白时,记得压低背景声,并且适当提高人声音频。这个就是专业。你能在进行同一场景转换时,保持声音的连续性与统一性。这个就是专业。你能在室内打光,不乱用背光,顶光,好好的补足了人脸的时候。这个就是专业。最后说一句。学生们需要做的不是乱七八糟的创新以及剧本。而是拿着机器好好把手上的镜头给拍好。你就专业了。
也有例外,如贾樟柯电影学院毕业作品《小武》。
好摄影,好美术,专业演员,小时代若却了这三项,也不过是学生作品嘛
1,缺钱;2,情怀缺乏;3,剧本构思、后期剪辑太单调(大多数学生作业故事能讲明白就不错了);4,摄录美经验不足
看了一些前面的内容。 我认为最最大的问题在于演员。演员演技稚嫩。而基本上学生作业很多都是学生自己来演。和国外片子差距就在于演员。不知道为什么。歪果仁。表现力比较强。而前面的答案中提到的技术方面的问题。现在学生作业其实都没那些问题。起码我看过有找外面专业团队的。 而且现在学生甚至特技都自己抠建模。灯光摄影置景道具服装。只是钱的问题。电影学院现在毕业联合作业应该一部有五十万以上投资吧。也不算少了。主要还是演员稚嫩啊。虽然也看过找一些老戏骨演的。但毕竟里面还是有学生。总会被拖累一些。
缺少经历和岁月。无法解决的事情。
好多答案都說因為缺錢,我就簡直了。。。給你們2億美元,你們給我拍個變形金剛出來??我發現那些拍得不好的,無論是學生還是非學生,總是強調自己片子的中心思想。。。或者換句話說,總是在強調片子的標簽,一句話、一個詞,就代表他們這個片子的全部了,然後把添枝加葉雪中送炭的責任都交給剪輯、調色、配樂。。。試想一下,“親情”、“友情”、“愛情”、“奮鬥”、“冒險”......用文字來表達這些標簽就已經夠空洞無聊的了,等於什麼也沒說,何況拍成電影?國外大片都這些中心思想,翻過來掉過去都是這些東西,那人家拍出來的怎麼就不一樣呢?觀眾是要看一個好故事,而不是聽你總結中心思想,好故事哪裡來?劇本和鏡頭語言,如果不能把一件事情用文字表達得就讓人看得下去、如果鏡頭語言的運用還不如婚禮攝像師的水平,還是別拍成電影了,拍了也不好看,剪輯、調色、配樂更沒法“化腐朽為神奇”~~還有一種情況是,按理說,導演應該在片子拍出來之前,就已經想好了片子拍出來之後大概是什麼樣,而且拍出來之後確實跟他預想的效果偏差不大,他必須有這個能力(手法是否運用熟練那是以後慢慢進步的事兒),否則自己什麼也規劃不出來,等東西出來之後發現跟自己想要的不一樣,最後被牽著鼻子走,那這個作品算是導演的創意還是其他劇組人員的創意?如果一樣東西放在你面前讓你選好與不好,那誰都可以做出選擇,把現成的鏡頭拼一下,我也能拍電影,但是鏡頭拍成什麼樣,怎麼拍,這是導演必須要清楚的~~
缺少真實的符合畫面的聲音會直接降低觀眾對你影片質量的評價。而這是幾乎絕大部份國內影片所缺少的,商業的也好藝術的也好,更不用說學生作業了。很多人形容不出來這種感覺,有時候只會告訴你"感覺不好",畫面裡的缺陷可以靠機位來避開,聲音不好你就沒辦法避了。後期配:不真實;沒成本就別想這個了。現場用攝影機機頭話筒錄,信噪比達不到,台詞聽不清楚,淹沒在吵雜的環境中,使觀眾反感。舉個栗子:拍兩個人對切的一場戲,拍A的時候很安靜,拍B的時候旁邊來了個大媽開始放鳳凰傳奇。你最後剪輯的時候A說話很好很乾淨,切到B得時候伴隨著鳳凰傳奇,切回A的時候鳳凰傳奇又沒了。如此反覆。你想後期重新配B的聲音,聲場對不上了,情緒也不對。李安最早拍短篇的時候就是做的錄音,他知道聲音對他有多重要。我一直覺得他的早期電影成功很大程度都是讓觀眾感受到了劇中人的情緒。靠什麼?真實的同期聲
一句话,没钱。两个字,没钱。
人生阅历什么的先不说,上大学学四年电影,也才受了四年不一定成功的视听媒介教育。就像大多数人高中毕业,学了十几年中文,写的东西还不跟坨屎一样。缺的东西多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营销师报考条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