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说指的是——。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 挑挑拣拣问答
&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说指的是——。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具体来说指的是——
问题补充&&
具体来说指的是取信于民,虽不能察,开始追击的时机是吾视其辙乱,必以情。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小大之狱
对此问题的评论
为您精彩推荐《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四《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四&&《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四发布时间: 浏览:-2008北京市密云县文言文阅读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1—14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小惠未徧徧:(&&&)(2)彼竭我盈盈:(&&&&)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文: &&&&&&&&&&&&&&&&&&&&&&&&&&&&&&&&&&&&&&&&&&&&&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答:&&&&&&&&&&&&&&&&&&&&&&&&&&&&&&&&&&&&&&&&&&&&&&&&&&&&&&&&&&&&&&&&&&&&答案:11.答案:A 12.答案:(1)同“遍”,普遍(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答案:13.(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14.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2008年福建省三明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二)文言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16题。【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节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公将鼓之(&&&&&&&&)&&&(2)宋人既成列(&&&&&&&)15.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用原文语句答题。(3分)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2)&&&&&&&&&&&&&&&&&&&&&&&&&&&&&&&&&&&&&&&&&&。(二)文言文阅读(10分)14.(2分。每小题1分)(1)击鼓(击鼓进军)&(2)已经15.(5分)(1)(2分。每个分句1分)(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2)(3分。每个分句1分)(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16.(3分。每处1分)齐人三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员2008年威海市初中升学考试(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2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①弗敢加也,必以信&&&&&&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C.①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②择其善者而从之D.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①虽不能察,必以情&&&&&&②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B.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天下之忧而忧D.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②其真无马邪1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答:&&&&&&&&&&&&&&&&&&&&&&&&&&&&&&&&&&&&&&&&&&&&&&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答:&&&&&&&&&&&&&&&&&&&&&&&&&&&&&&&&&&&&&&&&&&&&&&&&&&&&&&&&(一)(共8分)9. C(2分)10. D(2分)11.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12.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2008年四川省宜宾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2 题(12 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十年春,齐师伐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郦道元《三峡》)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21、理解文段内容,然后填空。(每题3分,共6分)(l)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均用原句答)22、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4 分)(l)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2分)20、D(A:前一个“师”为”军队”,后一个“师”为“老师”;B:前一个“属”为“一类”,后一个“属”为“连接”;C:前一个“安”为“养生的东西”,后一个“安”为“怎么”。)(2分)21 、( l )齐鲁长勺之战(l 分);取信于民(l 分),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 分,答出一点即给分)(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l 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分)22、(l)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去访察,但也要根据实情来对待。(2 分)( 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很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去追击他们。(均意合即可)( 2 分)2008年南通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2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将三军,使士卒乐死(&&&)(2)敌国不敢谋(&&&&)(3)百姓不信(&&&&&)&&&&&&&&&(4)方是之时(&&&&&)2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4分)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22.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4分)①&&&&&&&&&&&&&&&&&&&&&&&&&&&&&&&&&&&&&&&&&&&&&&&&&&&&&&&②&&&&&&&&&&&&&&&&&&&&&&&&&&&&&&&&&&&&&&&&&&&&&&&&&&&&&&&&23.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问题。(4分)十年春,齐师代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答案:20、①率领 ②国家 ③信任 ④正当,在2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22、要点: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开阔 ③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④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 ⑤善于与同僚沟通23、要点:取信于民 ;善于用人。2008年江苏省淮安市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文化统一考试(四)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8分)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18.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①又何间焉&&&&&&&&&间:&&&&&&&&&&&&②小惠未徧&&&&徧:&&&&&&&&&③神弗福也&&&&&&&&&福:&&&&&&&&&&&&④牺牲玉帛&&&&牺牲:&&&&&&&&&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已悲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译文:&&&&&&&&&&&&&&&&&&&&&&&&&&&&&&&&&&&&&&&&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曹&&刿:&&&&&&&&&&&&&&&&&&&&&&&&&&&&&&&&&&&&&&&&&&&&&&&&&&&&&&&&&&&&鲁庄公:&&&&&&&&&&&&&&&&&&&&&&&&&&&&&&&&&&&&&&&&&&&&&&&&&&&&&&&&&&(四)18分18、略19、B20、略21、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2008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语文试卷(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6—9题。(14分)&&&【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乙】宗泽传(节选)&&&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韦占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置末甲。&&&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帅廊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日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卒用其言上闻,从之。&&&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赦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选自《宋史》)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2)何以战&&&以:&&&&&&&&&&&&&&&&&&(3)今日进退等死&&&等:&&&&&&&&&&&&&&&&&7.翻译文中画横线语句。(4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2)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译文:&&&&&&&&&&&&&&&&&&&&&8.下列语句中表现曹刿指挥谋略的有(&&&),表现宗泽热爱国家的有(&&&)。 (只填序号)(4分)&①公将战,曹刿请见&&&&&&&&&&&②齐人三鼓。刿日:“可矣。”&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④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⑤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⑥是行不生还矣9.曹刿和宗泽亲临指挥,各自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请分析这两次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何异同。(3分)答:&&&&&&&&&&&&&&&&&&&&&&&&&&&&&&&&&&&&&&&&&&&&&&&6.(1)间:参与;(2)以:凭借;(3)等:同样。7.(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消退了,第三次击鼓兵的士气就衰竭了。(2)敌人能醒悟而退兵当然好,不这样的话怎么能屈服于金人而辱君王的使命呢?8.②③&&④⑥9.相同点:指挥得当,以勇气获胜。不同点:曹刿抓住了有利的反击时机和追击时机;宗泽知己知彼,置之死地而后生。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试卷(甲)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9.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答:&&&&&&&&&&&&&&&&&&&&&&&&&&&&&&&&&&&&&&&&&&&&&&&&&&&&&&&&&20、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1分)答:&&&&&&&&&&&&&&&&&&&&&&&&&&&&&&&&&&&&&&&&&&&&&&&&&&&&&&&&&&&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1)公将鼓之(&&&&&&&&&&&&&&&)(2)何以战(&&&&&&&&&&&&&&)(3)战于长勺(&&&&&&&&&&&&&&&)(4)牺牲玉帛(&&&&&&&&&&&&)22、下边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又何间焉&&&&&&&&&&&&&&&&&&&&&&&&&&&&&&&B.&&战则请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 &&&&&&&&&&&&&&&&&&&&C.&公将战&&&&&&&&&&&&&&&&&&&&&&&&&&&&&&&&D.&&夫战,勇气也上使外将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3、翻译句子。(4分)(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19、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1、(1)击鼓&(2)凭借&(3)在&(4)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2、B23、(1)我看到他们的车辙乱了,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2)第一次击鼓,士兵振作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全没有了。2009年北京怀柔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0—12题。(共8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间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1)齐师伐我&&伐:&&&&&&&(2)牺牲玉帛&&牺牲:&&&&&&&&&(3)小大之狱&&狱:&&&&&&&&&&&&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1)肉食者鄙&&翻译:&&&&&&&&&&&&&&&&&&&&&&&&&&&&&&&&&&&&&&&&&&&&&(2)可以一战&&翻译:&&&&&&&&&&&&&&&&&&&&&&&&&&&&&&&&&&&&&&&&&&&&&(3)一鼓作气&&翻译:&&&&&&&&&&&&&&&&&&&&&&&&&&&&&&&&&&&&&&&&&&&&&12.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答:&&&&&&&&&&&&&&&&&&&&&&&&&&&&&&&&&&&&&&&&&&&&&&&&&&&&&&&&&&&&&&&&&&&&&&&&10.答案:(1)讨伐,进攻(2)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3)案件11.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贵族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12.答案: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评分:战争之前、实战过程中两个要点各1分。2009年浙江义乌(二)(8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篇,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又何间(参与)焉
B、肉食者鄙(地位低)C、战则请从(跟随)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B、长跪而谢之曰C、辍耕之垄上
D、小大之狱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19、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答:&&&&&&&&&&&&&&&&&&&&&&&&&&&&&&&&&&&&&&&&&&&&&&&&&&&&&&&&&&&&&&&&&&&&&&16.B(2分)
17.D(2分)
18.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19.政治上要取信于民(2分,意思对即可)2009年河南省(10分)&&&&(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二)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5)修:设置.&&(6) 饬:谨慎、恭敬。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2)忠之属也。&&&属(&&&&&&)(3) 期年而有扈氏服&&&期年(&&&&&&&&)18、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译文: &&&&&&&&&&&&&&&&&&&&&&&&&&&&&&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答:&&&&&&&&&&&&&&&&&&&&&&&&&&&&&&&&&&&&&&&&&&&&&&&&&&&&&&&&&&&&&&&&&&&&&&17、(1)目光短浅 (2)本分内的事(3)满一年&18、(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19、(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上一篇:下一篇:你可能还感兴趣的相关文章02/2312/2712/2412/1712/1312/1112/0812/0510/3109/1707/1207/1107/0106/2606/2604/1909/1209/1512/2006/3009/0205/1109/2603/1312/2512/0607/0310/1609/1802/2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