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表参道mv汉语怎么读

如何评价张敬轩?
很多人对他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十年前那首《断点》上。据了解他进入香港乐坛以后发展得不错,算是港漂中的佼佼者了吧。不知道为什么在内地一直红不起来。
按票数排序
作为如今香港乐坛难得的唱作歌手,张敬轩值得一述。他是广州人,祖籍北京。其父从政,其母经商,位居高层,在建国后那辈人里,他是典型的“红二代”。如果他生活在京城,想必会成为跟王朔、冯小刚类似的大院子弟,混不吝的过着下半辈子;不过在广东的成长,令他走上不一样的道路。按照显赫的身世背景和父母给他的定位,他自然不会走唱歌这条路,但他又偏偏喜欢,所以中学起就在酒吧驻唱。他学历不高,高中后没上大学,继续在酒吧唱歌,后来获得出唱片的机会。这个机会和他父母的地位有多少关联,很难说清,但其实过分强调他的家庭背景也没意义,因为有更多比他家庭背景更厉害的二世祖想在娱乐圈玩,其成绩未必有他好,地位未必有他高。唱歌这事,不是钱多权重就能说了算。歌好不好,听众接不接受,才是最重要的事。另一个乐坛里的富二代麦浚龙,就花了六年时间,才辛辛苦苦地从媒体口中“香港乐坛最不会唱歌的人”,变成林夕、黄伟文和周耀辉的爱将。张敬轩一开始在大陆唱歌,想要让人知道,必然是国语的流行曲。所以就有了《断点》。《断点》当然不是张敬轩最好的歌,但却是他在内地最流行的歌,十多年过去了,依然如此。这首口水歌让他红了,虽然没红到什么地步,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一首歌歌手”。一首歌歌手是内地的一个奇观。你有没有发现,大陆有很多歌手,唱一首歌红了,于是商演不断。中国的二三线城市上千个,这些城市里因为各种原因,时不时就会有各种拼盘商演,邀请十来个歌手,每个唱两三首歌,完成一个“巨星闪耀X城演唱会”。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这是文化建设;对于赞助商而言,可以讨到政府欢心,又可以树立品牌形象(碍于其投资过大,多半是房地产商),若是运作得好,便小赚一笔;若运作不好,当回馈客户,拉拢政府的广告、公关费也不错。所以,在全国的各个城市里,轮番上演着这种拼盘商演,各路一首歌歌手,拿着一次演出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演出费,奔波往返。他们可能十年也只有这一张专辑,只红了这一首歌,但却每年收入上千万,不愁吃喝。他们也不会有什么艺术追求,有钱赚就行。以前在唱片公司工作时,我带一个老歌手的演出,他八十年代红了一首歌,随后移民美国,如今他周一到周四在美国打高尔夫,周五飞到中国来做商演,一次三十万,乐得悠闲。之所以说这些题外话,并不是“一首歌歌手”我要来批判,而是有的歌手想成为一首歌歌手,都没这资格。但张敬轩的《断点》是红了,他完全可以这么做,唱够十年商演,赚够钱,衣食无忧。但是他没有。可能家里不缺钱是原因,但更多的,我想还是艺术追求。这时候他做了一件事,就是签约环球。环球唱片那几年在香港地区招兵买马,做了许多大动作,例如把和英皇解约闹得很不愉快,事业正在黄金时期的陈奕迅高价签走,又给歌神张学友筹划全球巡回演唱会。环球在香港很厉害,但在内地却不够气势。而张敬轩选择环球之后,做了更匪夷所思的事。他渐渐地,唱片从国语专辑,变成国语粤语混合,再变成纯粤语专辑。21世纪的香港乐坛,早已式微,粤语歌也不像90年代那么脍炙人口。如今KTV里偶尔出现的粤语歌,《海阔天空》《爱在深秋》《红日》等等,来来回回还是八九十年代经久不衰的金曲们。就连香港的歌手们都拼命找机会出国语歌,想打入大陆市场,这时候,一个在大陆市场已经拥有“一首歌歌手”资格的艺人,居然反其道而行之,去香港出粤语唱片。香港的市场闭塞,且排外。几十年来,非香港人想杀入这个音乐圈,且能取得不俗成绩的,一只手也数得过来,做到天王巨星的,甚至只有王菲一人(黎明算半个)。张敬轩要做这件事,自然需要很大勇气。首先他面对的,是传媒攻击。比如他的广州口音(虽然我听不出什么区别),还有断背传闻。香港的狗仔很厉害,八卦杂志更厉害,偷拍你一堆照片,编撰一堆新闻,心理承受能力差一点的,很容易失态。所幸他在音乐制作上,得到了许多人的赏识。首先要提的是黄霑。霑叔喜欢这个年轻人,给他写了一首《Blessing》,那时霑叔已患病许久,写完这首歌没多久便去世,成为遗作。张敬轩有艺德,没藉此炒作,低调处理这首歌,甚至过了很久才推出霑叔的版本。对比起某些不停拉名人来给自己沾光的人,张敬轩的做法,值得赞扬。2006年,张敬轩做粤语唱片《笑忘书》,由林夕的弟子林若宁填词。同题目的歌,林夕早给另一个大陆歌手王菲写过,林若宁再以此为题,自然要卯足状态开动。这首歌贴合了张敬轩的气质,悲伤柔弱,欲说还休,熬了五年,张敬轩终于凭借这首《笑忘书》,在香港地区一炮而红,打响名号。再接再厉,第二年有了《酷爱》,更加大红大紫,火到上红馆开个人演唱会,成为他晋身一线歌手的标志。他有了《不吐不快》,有了《樱花树下》,有了《春秋》,词曲唱皆佳,成为香港乐坛的中坚力量。张敬轩外形瘦弱,声音纤细,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气若游丝,但有时候却能爆发惊人力量,十分澎湃。他走高音路线,不如陈奕迅这样的中音能赢得大多数听众,但和古巨基一样,都是乐坛不可或缺的好声线。他自己会写歌,所以解决了早期专辑里没有好曲子的问题——他可以自己写给自己。自己最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歌,所以《无能为力》《故园花茶》《我和秋天有个约会》这些歌曲,充满伤感自怜,愁肠百转的情绪。换别人唱,味道都不对。他也热爱保育城市文化。他写的《孤单公园》,有另一个版本《公园前》。这个版本将广州的大街小巷写了进去,饶有趣味。公园前本身就是一个地名,再加上“越秀早经过,走出天河怎么可争取”,令我这样的外地人,去广州了,还特地沿着歌里的地名去逛。他也有社会责任感。《怎么可》以一只被主人抛弃,只能安乐死的小狗为题,呼吁人类善待自己的宠物;《石径》是一首歌对唱歌,男女主角重回被清拆的围村,追寻过去的美好记忆,字里行间充满对城市高速建设的反思。他还给词曲作者很大的发挥空间。例如《不吐不快》,充斥大量长音节,根本没法让人在KTV里唱,很难流行起来,换别的歌手,一定不要,但张敬轩收了,还让林夕作词,于是林夕藉着这些令人上气不接下气的超长旋律,写了一首五百多字的歌,十分过瘾,也让我更进一步记住了作曲的泽日生。他对音乐制作,态度极其认真。十多年来,他进入娱乐圈赚的钱,大大小小几千万,全投资在一个录音室里。这录音室的设备从欧美进口,连玻璃都造价昂贵,在如今靠普通电脑就能录歌的当下,他做这录音室,是绝对的亏本生意。但是,他还是做了,也令中国有了全球可以排进前五的录音室,这份对业界的贡献,值得肯定。他对粤语流行乐是真爱。他很喜欢八九十年代的老歌,但这些老歌因为时间的关系,如今听有些过时,于是他在2009年开始,坚持每张专辑都推出一首全新制作的粤语金曲。这样,很多新世纪的乐迷,就知道了徐小凤的《婚纱背后》、许茹芸的《留低锁匙》,陈慧娴的《夜机》……张敬轩的声音不是征服全年龄的类型,他的气质较为阴柔,也令他没法唱一些年度之歌。但他把适合他的歌,做到极致。以《春秋》为例,林夕写的无非是个“相爱却无法爱”的烂俗题材,但张敬轩的演绎却把这歌玩出了新境界。下面帖的,是这首歌的2011年他和香港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我的评价是,“惨得荡气回肠”。香港乐坛有他,是件好事来的。若是想听他的歌,不如先从这首《春秋》开始吧。
谢邀。第一次被邀请,想想还有些小激动呢。听粤语歌三年多了,一向以填词人为线索去搜寻自己喜爱的作品。张敬轩和许多优秀的填词人都有过密切的合作,算是个绕不开的粤语歌手。不过注意,张敬轩是广州人,他的微博简介非常逗:“廣州人在香港,無車無物業,半失業狀態。經營園藝、產品出入口、小家電維修、酒樓婚宴小曲演出……”。虽然经过多年打拼轩仔已经拿到香港居民居留证了,但之前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轩仔的市场受众是很尴尬的——香港人当他是内地人,内地人当他是香港人。当年一曲《断点》也算是唱到大热,至于后来专心做粤语歌,我猜测大概完全是出于他个人的兴趣。不过据朋友介绍,轩仔在广东本省的人气始终是十分高企的。下面从与填词人的合作说起。众所周知,那些成功的歌手,大都有一个明确的形象定位。比如杨千嬅的“港女”、容祖儿的“K歌天后”、何韵诗“非主流人群代表”等。陈奕迅算是比较特殊,歌路太广,唱爱情、唱人生、唱哲思都唱得出彩,算是特例。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新世纪香港歌坛之中男歌手的形象定位一直没有女歌手那么鲜明,因此除了陈奕迅之外一个能扛大梁的都没有(古巨基我觉得差点意思)。很大程度上,这个定位取决于该歌手演唱的歌曲,而粤语歌重词,因此一个歌手的形象塑造几乎就由填词人们决定了。我认为对于张敬轩而言,最重要的两个填词人无疑是林夕林若宁师徒。张敬轩首张粤语专辑的同名主打《笑忘书》即为林若宁所写,平心而论,写得相当出彩。如果大家听多林若宁的作品,很容易在他的歌词中找到一种特质——少年情结,而这在他写给张敬轩的作品中显得尤为明显。后来的《追风筝的孩子》、《悔过诗》、《樱花树下》、《故园花茶》无一不带有这种情结:成长带来错愕,对童真、对儿时纯真爱恋的缅怀。可惜,09年以后,张敬轩就不曾与若宁合作了,这令我感到十分遗憾。至于同夕爷的合作,在我看来虽然没有像同若宁那样来电,不过也算定位明确。1、苦情:《我的天》、《老了十岁》、《单打独斗》等等,首首苦大仇深;2、大道理,对于人生的思考:《披星戴月》、《不吐不快》,均十分值得玩味。反观轩仔近年的新歌(虽然出牒少新歌不算太多),我认为这种定位有些缺失。大概他对于出牒的事情不够上心吧,去年的《Pink Dahlia》是翻唱碟、前年的《why not》又不是大碟,好在今年的粤语大碟已经蓄势待发了,且看表现如何。不过无论承认与否,他几乎已经淡出主流音乐市场了……说起来,张敬轩也是个创作歌手,不过我心目中他最出彩的一些作品还是那些同职业词曲人合作的,轩仔自己的作词能力实在是有些捉急。当然这不妨碍我对他的喜爱,他是我近期听得最多的男歌手,今年九月他在红馆的演唱会我也准备去捧场。有人不喜欢他的唱法,觉得“作”,但我却觉得看他认真唱歌的表情就是一种享受呢,那忽闪忽闪的长睫毛刮酥了多少少男少女的心呀。衷心祝愿轩仔的音乐道路越走越阔。再次谢邀。
谢邀。题主提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评价张敬轩,二是他为何在内地红不起来。第一个问题前面好多知友都详细解答过,我就不赘述了。第二个问题倒是没有太多提到,提到的似乎也没有说到点子上,我就冒昧谈一下吧。首先“内地”这个词应该是不包含广东地区的,最起码不包含珠三角,广州和周边地区是他永远的票仓,即使在环球后期声势锐减,回到广州、佛山开唱依然一票难求,“广州骄傲”是他的终生头衔。而张敬轩未能在内地(广东地区以外,后同义)走红,作品质量先不说,最重要是他近10年基本上没有在内地大规模宣传的计划,原因有两个,一是不敢,二是不能。张敬轩两年前在一次访问中透露过,自己在04年到重庆宣传(应是专辑《A.M/P.M.》)时被扔玻璃瓶,详细情况他没有说太多,但这导致他对内地市场产生负面想法。“那是环球的时代,直到我在重庆遇袭,被人扔玻璃瓶,我才停止去内地其他地方宣传。我只是为了工作,但不需要拿自己的命去拼。因为我在广东没遇过这种事,就想倒不如就在这边算了,总之钱够用、够吃就行了。”虽然很多人说过张敬轩背景很厉害(而他也否认过很多次),但离开广东面对跟音乐无关的威胁时,他还是选择避让。(这是从另一个侧面证明重庆打黑的必要性?)总之,从04年开始,张敬轩几乎已经停顿北上的步伐。随着香港唱片市场的萎缩,歌手向北发展补贴收入成为其中一个趋势,然而当张敬轩想再次尝试时,就感觉到了限制,这次是唱片公司的限制。张敬轩签约香港环球为他带来的名利地位是留守在广州所不能达到的,但香港文化影响力逐渐下降,粤语歌手要北上本来难度就大,而更不幸,香港环球开拓内地市场能力和预算又是相当疲软。旗下歌手除了全民偶像陈奕迅,老一辈的张学友、左麟右李等在内地有固定影响力外,其余新生代歌手无一冲得出粤语地区,顶多偶尔在华南和台湾打闹一下。再加上这些年他迷上录音室生意,对舞台剧的兴趣,创作瓶颈等因素影响,要在内地大红也就无从谈起了。这种情况下,要扭转局面,要么像G.E.M.那样参加全国性的选秀比赛麻雀变凤凰,要么换一间在内地更有影响力的唱片公司。前者,他比较反感。虽然我是一个歌手,但我参加这些选秀的意愿不大。因为我永远都不相信有人的地方会有公平竞争。而我又会觉得,我去参加这些节目,不知道会成为主角还只是纯粹陪跑。所以,我会想把去参赛的时间,放在自己的音乐上,做好自己的音乐,多点出来曝光。还要用自己真正的能力去告诉大家,我是歌手,而不是通过一个节目去告诉大家我是歌手。很有悲观很有志气对吧?所以他选择了方案二,加盟英皇。英皇这两年无论是电影还是音乐都大力发展北方市场,成效显著,而张敬轩也正是看中这点。所以如果估计没错的话,接下来他将会以香港为基地,重新开拓内地市场,就像师兄古巨基一样。最后补充一点。张敬轩有一段时间不但不喜欢到内地宣传,更不太愿意回到广州开演唱会。查查资料大家会发现,他从出道至今在广州只开过两次个人演唱会。他曾经说过原因,是在广州太多亲戚朋友,开演唱会一定会欠下很多“飞债”,会得失不少人,所以不想麻烦。笔者觉得这话半真半假,张敬轩怕得罪的不是亲友,而是当年广州出道时很多的所谓“恩人”,谁不想从他演唱会中分一杯羹呢?乃至去年演唱会的主办权都交给一家北京公司来操作,细味下来,实在有点唏嘘。
身为外行脑残粉的题主来自问自答一个。最初注意到张敬轩是源于他在
上翻唱的那首《后来》。
张敬轩《后来》现场版
/yinyue/df2cdec28d191b2.html
没想到听了那么多年的《后来》居然被一个男歌手翻唱得这么细腻温柔,随即默默地用这首替换掉了奶茶的原唱版……然后把Unplugged和 一口气听完,从此踏上脑残粉之路。轩仔除了一嗓子完美的Live实力为人称道,他还曾公开表示过「绝不假唱」。以下视频1分多钟处,因为不愿配合主办方假唱,他故意停止演出,严肃地说「张敬轩是绝对不能假唱的」,直到BGM换成伴奏带才从头唱起。
张敬轩是绝对不能假唱的 1分05秒亮点开始
/v_show/id_XNjcxODg2OTEy.html
轩仔很喜欢翻唱女歌手的作品,并且能赋予歌曲以自己的风格。比如:……例子不胜枚举。以致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每听到女声歌曲,都会想象如果换成是轩仔来唱会不会更走心一点。后来他在13年初还推出了一张纯翻唱的致敬专辑
,演绎10位女歌手的经典作品。个人最喜欢的是以下三首:创作方面,个人认为 和他为好友关智斌创作的《预言书》 这两首配上林夕徒弟林若宁的填词,可以算是个人巅峰了。有意思的是,轩仔曾多次在自己的演唱会上演唱《预言书》,并且每次在演唱中都难掩激动的情绪,甚至流泪哽咽…… 因为最开始接触他的音乐就是通过各种Live,他算是我知道的唯一一个现场飙歌比录音棚效果更赞更抓人的歌手。所以一直以来都特别希望听一次现场。无奈轩仔很少涉足广东以外的内地市场,脑残粉远在魔都只能对着演唱会视频画饼充饥。后来终于在大四毕业前,把心一横先斩后奏订了佛山演唱会门票和SH-GZ的往返机票,幸而最终得到父母的恩准,屁颠屁颠地一路向南追星去~~一场绝佳的听觉盛宴,可惜唯一的瑕疵出在女嘉宾邓紫棋身上。最近她在内地被捧得不行,俨然一副天后的姿态自居。作为听过她车祸现场的人,每期看到她在《我是歌手》得到高排名都不由地冷笑一声。↓↓↓↓(原文链接:)佛山演唱会归来以后,总是希望轩仔以后能和靠谱的女歌手合作再唱一次《选择》!佛山演唱会归来以后,总是希望轩仔以后能和靠谱的女歌手合作再唱一次《选择》!
作为除了本命之外我最爱的歌手,必须要不请自来了。还是一样,本文只作为“介绍”,够不上“评价”。如觉偏题,可点“没有帮助”【二人小作坊——创作班底的萎缩】读了一下已有的几个回答,很赞同陈昶学的回答,特别是关于他和林若宁的合作,还有近年来定位缺失的观点。擅自引用一段微博上 如画装饰眼睛 写的内容:张敬轩这几年从主流市场快速隐退 除了自己没有把出唱片当做重心以外 很大的责任是在于跟陈咏谦和黄伟文的合作 他们根本没有办法把张敬轩打造成什么或者给他一个明确定位 张敬轩如果继续保持跟林夕和林若宁的合作 肯定会比现在强 我现在还介怀为什么张敬轩不找林若宁了 他可是林若宁一手写出来的
除了作词方面,作曲和编曲也是问题,《No.Eleven》这张大碟之后,包括《P.S.I Love You》中的三首新歌,EP《Why not》中的五首歌加两首歌的另一版本,翻唱碟《Pink Dahlia》十首歌,作曲基本是 张敬轩 或者 Johnny Yim 或者 张敬轩&Johnny Yim(翻唱曲不计),编曲全部都是——Johnny Yim。
这其中可能有特殊的原因,或许是和环球解约的关系,我也不得而知,但是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几乎所有编曲都是一个人做的(加几乎是因为还有《是时候》中两首,但是这两首应该是先前制作但未收录的吧)。即使严励行本身是个多么优秀的编曲人,也必然会导致听多了腻味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现在立即能想到的非常印象深刻的编曲,也就只有《井》的Piano Vision了。至于作曲,很容易想象,快要和张敬轩解约的环球自然不会下什么本,张敬轩既然是创作歌手,那就自己创作吧。如此想来,其实Johnny Yim这些年也算陪张敬轩走过艰难的岁月了。反观之前的作品们,从第一张粤语碟《笑忘书》开始,到《No.Eleven》创作团队的名字都是丰富多彩。除了有林夕,林若宁,陈少琪这些之外,还有像潘源良这样已经明显产量稀少的人物。作曲方面,也有林子祥(相对论),单立文(悔过诗)等比较少见到但也很知名的人物。作为创作歌手的自己,创作却并不算多,比较印象深刻的只有《故园花茶》《笑忘书》。
或许自己作为创作歌手,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却大多不是自己创作,这样的问题可能有点尴尬,但是结果论来说,确实这样丰富的制作班底造就了更好的专辑质量。颇为担忧的是,近期就要发行的新专辑《Morph》刚派台的新歌《青春常驻》也是轩仔自己的创作以及Johnny Yim的编曲,还声称全碟都是张敬轩自己的创作。虽然派台的首歌确实很好听,但是我也不由得担心其他歌曲。不过现在还言之尚早,还是等专辑出来了再说吧。【港乐X张敬轩】补充完关于创作班底的问题,我想特别的提一下这场位于“盛世边缘”的演唱会。虽然入坑粤语歌也有六七年了,(答主我只是二十岁少女啊,算很久了吧)但是对于张敬轩的入迷,时间确实不长,可以算作是从这张演唱会开始的。当时听到这场演唱会的专辑,简直惊为天人,瞬间路人转粉,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相对论》结尾四小节长的最后一个“哭~~”;《故园花茶》开头的耸肩摆手以及惊艳的结尾;《春秋》结尾交响乐的合奏;还有《笑忘书》的那件红毛衣开衫;《等了又等》弹竖琴那段简直太娘炮了(=。=)……我无数次在微博分享这场演唱会中的歌,无数次和喜欢港乐的朋友提到过这张专辑,也无数次在做其他事情时候播放这张碟来当背景音乐。(。。。貌似废话写得有点多的感觉。。。。。)说正题,我没有听现场,所以仅从最后出碟的效果来说,这张是我心中轩仔最棒的演唱会。一方面是由于他个人的演唱水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交响乐队的伴奏给予流行乐新的面貌,很多歌经此一演绎,有种被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如果你还没有很了解张敬轩,可以从这张碟开始;如果已经很熟悉,仍可以从不断循环听这张碟中或者不同的感受。【故园花茶】前面港乐X张敬轩演唱会部分提到了“故园花茶开头的耸肩摆手和惊艳的结尾”,之所以要再次提到这首歌很多时候回想起自己初初刚来香港的头几年,打电话回家给爸爸妈妈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说:怎么样,惯不惯啊在那边,住得好不好啊?因为我头两年都是住在酒店的,尖沙咀啊,尖东的酒店我应该都住过的,两星三星,碟卖得好点就住五星。那段时间回想起,自己很心痛,因为好多时候自己就算病啊,或者做事有不开心的时候呢,都会和爸爸妈妈讲说 好好啊,我在这好开心,不要担心 因为我知道他们都会这样,当他们有病痛,有不舒服,或者心里面有挂念的时候,他们都会扮得若无其事,因为他们都不希望我担心。所以我将在香港这九年的生活,写了以下这首歌,去讲给大家听 张敬轩这九年在香港是怎样经历的。(自己翻译的,细节不保证完全对)“回家对着空旷的冰箱 哀伤都靠便当滋养”,“暂借的家 冰冻泡面 每天急速消化 谁愿来慰问我心情好吗”这些大概都是轩仔离开家乡,去往香港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吧。这首歌轩仔演唱地特别动情,我时常有种就快听哭了的感觉。这首歌写在09年的《Loving&Living》,后来他拒绝与环球续约,这两年都没有像样的大碟发售,也许也有另外的心酸故事的吧。话说轩仔是首位在红馆开个唱的内地男歌手(应该没错吧。。。)。未完待续。。。。。。写太久了,答主要歇会,有空再写点。最后给大家放着彩蛋。《港乐X张敬轩》演唱会上和明哥合唱的《迷失表参道》。亮点在5分钟以后,轩仔顺走了明哥的眼镜,还像个小粉丝一样向明哥要签名,还要明哥写“To 张敬轩”,签中文。拿到之后还高兴的“耶”一下,可爱死了!!!!-------------------------------以下不作为答案正文----------------------------------张敬轩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是有个“断点”的,前后无法衔接起来的。前一半时当时还只出国语歌的张敬轩,《断点》《Hurt so bad》《过云雨》等等作品都是刚接触流行乐时候的年少记忆。另一半是之后《笑忘书》这张碟开始的张敬轩。这期间的差别,在于国语转战到粤语,在于自己创作的缩减,也在于林夕林若宁给他的词从而打造的音乐气质。这两部分在我脑中就难以衔接到一起,就好像是两个人一样。大约有时候太喜欢了,讲起来反而琐碎,难以提炼出要点,讲了这么多,废话还是偏多的感觉,坐等其他答案淹没我吧。
晚上回来答的时候发现已经有几个靠谱答案了,但是我还是想打个酱油...也有人喜欢Hins诶,有人喜欢港乐X张敬轩诶真好-----------------------------------------------------------------------------------------------------------一直觉得我也没多喜欢张敬轩毕竟提起那几个本命,我可以滔滔不绝,但是Hins,我就是听他的歌而已,虽然对他的声音无比熟悉但除此之外知之甚少前几天听到《青春常驻》才顿觉感慨从《断点》开始,竟然听了9年从未间断9年,过了整个青春期呢9年中,曾经在MP3里面只有《追风筝的孩子》一首歌,曾经在第一次离家时听着《故园花茶》没出息地偷偷躲在被子里哭,曾经在几乎不听华语音乐的时候保留了一首《不吐不快》就跟我自以为我也没那么喜欢楼下小店的面一样,但是那锅偶尔失常的美味老汤简直把我的光阴都熬煮进去了好嘛Hins的好处就在于,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在安静的深夜里,开心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戴上耳机至少还有他的歌安慰,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Hins出道十几年了,风格越来越趋于成熟,从一开始的《My Way》《孤单公园》《过云雨》,到《追风筝的孩子》《迷失表参道》,再到《不吐不快》,到《春秋》人果然没办法不老词的方面我倒是跟前面几位有不同意见我还是喜欢林若宁的不少词的,《追风筝的孩子》《樱花树下》《故园花茶》在我心目中绝对上佳,最最尤其是《笑忘书》但是坦白说林若宁的局限太大。他给人的印象就是长于唯美文字但难做到举重若轻一针见血,所谓“少年情结”处理得好就是年少伤怀,一不留神就让人觉得为赋新词强说愁,作得慌。比如在我看来《慕容雪》真是败笔,轻飘飘的,实在是没什么意思。歌手的风格不会一成不变的,不能一辈子陷在后青春期的诗里泪流满面吧,这么些年起起落落人情冷暖,Hins哪里还是那个少年。就连听歌的人都长大了。年少那支笔不够锋利不够厚重了。所以其实我更愿意看到Hins和夕爷、Wyman合作,这两支的老辣凶狠专拆人艰二十年的笔杆子,才比较适合现在和以后的Hins。嘛,但是No.Eleven之后到底发生了神马我真的不了解…总之暂且期待新砖吧(按照我的标准,一张10首歌左右的砖只要有两三首能让我听了再听就是好砖,现在已经有一首了o(* ̄  ̄*)o )放一张港乐那场的CD封面,《樱花树下》+《笑忘书》循环无数遍之后我已经达成成就【背诵终场前谢词】放一张港乐那场的CD封面,《樱花树下》+《笑忘书》循环无数遍之后我已经达成成就【背诵终场前谢词】说到翻唱!Hins翻唱女声真是一绝啊一绝...没见过翻女声翻得如此专注的男歌手被《后来》和《遇见》惊艳到之后才去找他在各种现场翻唱过的女声惊觉《一帘幽梦》《在水一方》竟然是这么好听的歌以及《假如让你吻下去》,嗯…我真的无话可说要多自然有多自然看过港乐那场的同学应该记得,Hins翻唱梅姐那首《曼珠沙华》(本来截了个很骚气的图但是未免不知情群众一秒打上“死娘炮”标签还是换这个意义不明的好了)演唱会嘛,服装都是比较夸张的啦,平时看医生那种身材的穿这种演出服我都不知道是该笑呢还是该笑呢但是这首歌实在是…卧槽少年你入戏好深!卧槽少年扭得一把好腰!卧槽少年要不要考虑出个柜啊,反正好像我喜欢的歌手演员都喜欢这套再来几个我就可以召唤神龙了哟港乐这场演唱会令我印象最深的歌之一,翻唱的张国荣的《明星》大概作为歌者的Hins对听者也想要这么表达吧有人安安静静唱歌,有人安安静静听歌这个世界有太多不如意,这点渺小的愿望也并不是每次都能实现老的,少的,成功的,失败的,大热的,过气的,永垂不朽的,昙花一现的,热闹得不亦乐乎但是至少有人在诚心诚意唱歌,所以我就愿意带起耳机把听了若干年的声音一直听下去但是不是说好无限旅程是巡演吗!巡到火星去了啊!安?只在广州也就罢了,非要在期末档期开嘛!安?
只能算张敬轩的墙头路人粉。陈奕迅是我真爱,(啥算真爱昂?)能买正版专辑,能去红馆看演唱会。但是如果有第二个让我想买飞看live的歌手,那一定是张敬轩。轩仔其实是广州人,内地歌手,国语粤语皆有涉及。之前逛张敬轩吧,看见贴吧目录分在内地歌手,排名被各种超男快女挤在三十名开外,才发现张敬轩原来不是香港歌手,在内地也没有那么受欢迎。但是他又不是一颗被隐藏的星。初中就听断点,吻的太逼真,当时都很红啊。张敬轩本就是走偶像路线,长的好看,身材清瘦但造型师很厉害,近些年更是在演唱会服装里面奠定了帅的blingbling的形象。但是终归是逃不过[小生]二字。唱的大部分悲情歌竟有些符合林夕写给张敬轩为数不多的词里面的多情风格,像总在饰演【悲剧人物】。为什么有些人听不惯张敬轩唱嗨歌,大概就是认为张敬轩是天生适合唱悲情歌。要说到喜欢这个人的声音,怎么也听不腻,还要有感觉,真的好难。张敬轩的声音很耐听。古巨基不少歌的词曲都很大牌,声音很多人都夸赞,但是怎么也触不了我的这根耳神经。(都是个人看法勿喷)听粤语歌的人其实还是大把有,大概也有一首张敬轩,可能是樱花树下,笑忘书,单打独斗……我所喜爱的张敬轩,声音还在继续感动我,就在前两个晚上听的[青春常驻],还是轩仔自己作的曲。不是什么专业乐评人,刚好看见就来回答。张敬轩把我唱哭过,对我来说就是个特别的歌手,是个好歌手。
虽然一开始是被他的声音所打动,没错,我就是喜欢他的声音啊,喜欢他唱歌的方式啊,喜欢他的live( ⊙ o ⊙ )啊!而后是被他对音乐的态度——专心纯粹做音乐,执著、努力和坚持所彻底征服。。他的高音飙得让人惊叹遇见神,他的低音触摸到我的心跳
我看前面的有些人说他的那些大热粤语歌不是自己创作的啊什么的云云,可是那些歌你换个人来唱唱看啊,不管是《樱花树下》《骚灵情歌》《披星戴月》还是《不吐不快》,《春秋》,《尘埃落定》什么的,我觉得其他人唱不了那个味。。至于《相对论》《Blessing》《PS I Love you》这种高音其他歌手不敢驾驭啊;而其他伤感哀怨小情歌诸如《我的天》《遥吻》《余震》《老了十岁》《男孩最痛》《感情用事》《悲剧人物》《衬》之类的云云,也只有张敬轩有那个调调和感情啊
至于作为创作歌手,早期作品《am/pm》《My way》及《Hins First》我个人反正很喜欢,即便他的第一首单曲《太远》我都好爱(尽管那时的唱法,现在看来有点...)为梁咏琪写的《因果》,为李克勤写的《在一起却很寂寞》,一听就很有张敬轩style( ⊙ o ⊙ )啊!。《笑忘书》后,轩轩减少了个人的创作产量,我觉得跟环球公司对其的定为有关啊,可是谁能否认《笑忘书》到《No.eleven》都是精品呢,我也不知道《No.eleven》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反正轩轩又重新创作了,而且跟早期的风格完全不同,不可否认跟Johnny合作的那几首歌都一个样(个人不太喜欢,我知道不是我一个人这样觉得),但是轩轩那首完全自己创作的国语单曲《只是太爱你》在内地很红的啊,(只是《只是太爱你》这首歌竟然只收录在《PS I Love You》的第二版里,实属憾事,真的不知道那时跟环球发生了什么!!!)只是太爱你,不管是词曲唱都很动人啊,个人觉得张敬轩的唱功被人忽视,他的创作才华也被人忽视,/难过
看完《张敬轩unplugged第一乐章音乐会》我才知道原来华语歌手还有人如此认真的安安静静的唱歌的。我是内地人,也不是广东那边的,听张敬轩的歌只有一年(能够认识张敬轩完全是源于这场音乐会上的《后来》),没错,只有一年,但是这一年,去努力了解和熟悉他的音乐他的那些年,一直被他的声音所感动着。
个人觉得张敬轩在内地不红,源于他自己“懒”以及没有家庭经济负担,可以纯粹只做他自己喜欢的音乐就好,毕竟现在还有歌手仅仅单纯靠音乐作品就能红起来的麽?!!内地乐坛的那种烦躁和浮华根本不适合张敬轩的风格,如果当年的张敬轩选择北上,估计现在就真的成了只有《断点》的“一首歌歌手”。所以好庆幸他当年去香港,才能带给我们这么多令人感动的音乐作品。而且一个歌手红不红,跟他的音乐作品优不优秀成正比麽?!反正,我不这样觉得。
另外,我是觉得环球音乐毕竟是一个纯粹做音乐的唱片公司,虽说不可能把最好的音乐资源给张敬轩,可是也对轩轩不薄。如今加入英皇,额(个人对英皇真没好感,因为商业气息太浓厚),从刚推出的新专辑主打歌《青春常驻》的宣传势头,以及MV看出,一开始肯定是重用的,只是未来不好说,只希望英皇能让轩轩多出专辑多开演唱会。全新专辑《Morph》均是轩轩一个人作曲完成,我表示很期待,至于编曲都是跟Johnny一起合作完成,我表示忧伤和担忧。第一首出来的《青春常驻》还是不错滴#青春常驻-张敬轩# 青春常驻木 ————————————洋洋洒洒都不知道写的啥玩意儿
首先,我个人对他有自己的情怀。那个时候在大家都在迷恋周杰伦的时候,我的mp3里大都是轩仔的歌。我个人一开始喜欢他其实是因为《过云雨》,不能否认张敬轩的声线很直,用情细腻,高音也不弱。高中的时候,开始听他的粤语,很多歌是林夕填的词,配合上曲风和他深情的演绎,真的再合适不过。虽然香港音乐出现了eason垄断的局面,但是我相信,但凡重感情的人,大都很喜欢张敬轩吧。
谢邀这个,首先张敬轩本人的实力我觉得普遍都有个比较高的评价吧,起码也不差到哪里去说到断点那个时候,我还是比较喜欢《my way》多一些而真要说拿得出手的,让人记住的《吻得太逼真》又不是原创我觉得光就这个问题就能说明一些事情了他实力有,但是没到能够大红大紫的程度,也就是说跟市场的融合不够好再一个他是专攻香港市场的,之前如果还要说有什么歌很红的话《樱花树下》?你看,这是粤语歌我个人倒是很喜欢张敬轩(虽然听过的歌不多= =)也许这种喜欢很小气,不希望他大热,导致经常连续开演唱会唱坏嗓子就像五月天和苏打绿那种······
即使有话想讲,已经将识过的字用完
我记得他前段时间在香港搭出租车被司机侮辱『来香港抢钱』,于是他一怒之下把微博上v认证的『香港歌手』改成『中国歌手』,并在个人介绍里强调自己是广州人,还老发微博表达对广州的思念。看得出来,虽然算是港漂艺人中很成功的一位了,还是难免被地域身份遭人嘲讽。其实,我在听他粤语歌之前一直以为他只唱过《断点》和《吻得太逼真》还有一首公益的《dear u》。内地人把他当香港人看,香港人把他当内地人看。这种位置也确实很尴尬,人一直不太红,不瘟不火的。我个人非常喜欢他后腔咽音的唱法,很扎实,颤音可以坚持很长时间,看过他现场,唱歌时候面部表情非常入戏,青筋暴起简直帅呆,唱粤语词偶尔听得到几个懒音,也是属于感情渲染超过技巧性的歌手。喜欢他和林夕、黄伟文几首合作,比如《不吐不快》《井》,个人认为艺术性最高的是《春秋》。感情方面,咳咳,绯闻略有点多,真心希望他和王菀之在一起啊,如果和关智斌属实,他应该是香港为数不多公开出柜的男艺人。最后,我对他的爱,请参见我的知乎签名!
额,看了上面不少的回答,突然也想写下些什么,好久没下过笔了。懂得张敬轩这个人应该是他最红的时候,就是07年那首大热粤语歌《酷爱》,其实我对这首大热歌没太多看法,有时候感觉还不如他的第一张粤语专辑的《笑忘书》(个人看法)。然后从那时候开始听了他以前的各作品 《断点》、《笑忘书》、《过云雨》等等的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这个人的声音。其实我算是张敬轩的脑残粉,但也是很理智的,不是说他每出一首歌都会说精品,但我只能说70%真心太对我口味了。好了回到正题,张敬轩转会到英皇最新推出的派台歌曲《青春常驻》对我们这些粉丝来说确实真是等得太累了,但无疑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安慰,毕竟这首歌还算对我口味,虽然没有你在环球最后一张碟的《尘埃落定》对口味,但也已经是一首佳作了。 (虽然我不明白环球为何把《尘埃落定》这首上上的佳作当作蘿底橙,也记得你说这首歌都忘记是什么时候录的,但还是非常感谢环球把这首佳作派出来,让我们这些歌迷沉醉在你的歌声中)。回想你以前的作品《春秋》、《不吐不快》、《披星戴月》、《樱花树下》、《笑忘书》等等的无一不是来自林夕和林若宁两师徒,个人感觉这两位才是和你最好的组合啊。到后面不知道为何突然就和黄伟文、陈咏谦两人合作到一起,虽说制作出来的歌曲还算不错,但总感觉少了以前的那种味道。所以林夕和林若宁才是你的真爱啊皇上!!!!说到live我最爱的还是《港乐》,怎么说呢,可能是合作的是交响乐配合起来很多歌曲不知不觉就爱上了,而这场live你把这首《春秋》唱到虐到我心扉,而《追风筝的孩子》又唱得心里那么的温暖,所以张敬轩的live真的那么的精彩(虽然都没到现场感受,争取今年9月还是10红馆那场能赶上)。写着写着就不知道怎么写下去了,就暂时这样吧!
还有祝轩仔新砖大卖,让更多人认识到张敬轩。也祝各位 青春常驻!!!PS:另外今年9月还是10月那场有陪同的不。 有的可以微博私信我 @21啦啦啦啦啦
因为我就是张敬轩的脑残粉哈哈哈哈!
作为一个90后的广东妹纸,从小受父亲影响就深爱港乐,十岁时已能熟唱谭校长80%的歌(表示没有夸大) 包括四大天王,陈慧娴关淑怡等一众女歌手的歌现在仍印象深刻。后来逐渐长大,开始有了自己对主流音乐的追求,很少再听老歌。那时候听TWINS、关心妍、麦俊龙、容祖儿等等都会听。直到明年今日开始留意陈医生,但真正令我爱上他的是03年香港演唱会(至今仍是陈医生所有演唱会中最爱的一场,尽管陈医生的演唱会太太太多了,我没有看全甚至看得好少)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搜罗他的歌(很惭愧至今仍没有听全他所有的歌,大概听了90%吧,剩下10%是那些冷冷冷冷门得只有脑残粉才听过的吧,因为陈医生的歌真心太太太太多了)明年今日那时他还没有很红,但如今他称霸整个香港乐坛甚至内地一点都不意外,不知为什么,当时就一直觉得迟早会有这一天哈哈)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搜罗他的歌(很惭愧至今仍没有听全他所有的歌,大概听了90%吧,剩下10%是那些冷冷冷冷门得只有脑残粉才听过的吧,因为陈医生的歌真心太太太太多了)明年今日那时他还没有很红,但如今他称霸整个香港乐坛甚至内地一点都不意外,不知为什么,当时就一直觉得迟早会有这一天哈哈)陈胖子也伴我走过了我酸甜苦辣的青春期,任何心情听他的歌都很享受。我也算是90中蛮早听陈奕迅的了,当时同龄的同学仔很多都不能理解我会喜欢他。因为他们还在听满是少女情怀的TWINS、SHE。而我那时已完全不再听这些没深度的口水歌了。现在也有很多90后的陈胖子粉丝,但是他们绝大部分都是近两三年跟风喜欢上的,我相信他们也就听那几首被人唱到烂的歌,什么十年、爱情转移之类的。。话说香港歌手为了大陆市场推出国语版的歌,我一概都不会听。明年今日和十年。。。富士山下和爱情转移,这中间差距我不想解释。。这也是我近几年慢慢的较少听陈胖子的一个原因吧,越来越商业化,本来我一直都把他作为内心很PRIVATE的一个喜好,现在烂大街了那种感觉就像本来拥有一件很珍稀的东西突然变得满大街都有,那种心情很难以接受。但是我现在还是会听,但仅限于广东歌,最近一张粤语专辑THE KEY我就觉得很正反复的听。很遗憾的是至今还没去看他的演唱会,表示只想看香港那场,广州都不想看,不想听到一堆烂大街口水歌。今年都在大陆巡演,明年有香港红馆必须去。现在重点说张敬轩,以上都是听歌以来的心路历程铺垫读初中时听过断点,MY WAY这些口水歌,当时有个同学很痴迷,但我没什么大的感觉,就只是单纯觉得还不错挺好听的。真正开始了解张敬轩,也就三四年前吧。当时通过我妹妹的推荐,开始听他的歌。一听马上就惊奇了,原来张敬轩除了断点,还有这些耐人寻味的广东歌。特别是骚灵情歌,充满圣诗和蓝调的旋律,很难不爱上,后来拍拖一个男朋友也喜欢这首歌,可以说骚灵情歌就是见证我们感情的那首歌了,虽然现在已对那段感情没什么感觉,骚灵情歌至今仍是我最爱的一首歌。之后我开始去了解他的过去,他的背景以及所有一的切,越了解就越深陷进去了。首先真的很佩服他能在那么排外的香港有一席之地,对于一个内地人(虽然广州还好,基本上也接近香港文化了)来说有多么的不容易,此处省略一万字,各位百度去。张敬轩X港乐交响音乐会真的超正,无论是唱功,肢体动作,神情,不是每个歌手都有能力和气场和交响乐合作的。不得不说交响乐合作最正的肯定是李克勤了,听过他现场,真心不用解释,零瑕疵!这个音乐会一直看一直听都不厌,每次还是会被震撼到。就是遗憾太晚喜欢上他,错过了好多精彩的音乐会。现在对他的爱已经发展到不想错过任何一次活动和一条信息了,没想到我也有变脑残粉的一天。很喜欢他的性格,百厌仔,每天看他的INSTAGRAM看到不愿睡,很搞笑也很真实。酷爱之后的几年是他最消沉,甚至有人觉得他退休,但我恰恰是这段时间迷上了。为什么他在内地不红?首先这个内地绝壁不包括广东地区了。广东各大城市都是他的铁粉,数量巨大而且逐步在增长。不然他每场演唱会都卖座一票难求是哪里来的。再者,就是他自己也不太想去内地,他公开表示过,能做好香港及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市场就已经不错了。作为他的粉丝,我也真心不希望他到内地发展,不是不希望他红,是不想他轮为商业性的歌手,变成第二个陈奕迅,其实陈奕迅是个特例,是人太红市场都会自动帮他选择商业,其实我觉得陈奕迅每年不断的巡演真的很累,我觉得他自己也很不开心,他也不想天天唱烂大街,他也想人们懂的是他更多不为人知却代表他心声的音乐,这个就是有得也有失。当然张敬轩要到陈奕迅的高度,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甚至现在这么没落的气氛,我有点觉得陈奕迅是21世纪后香港乐坛的颠峰了,后辈们想达到,呵呵现在整个香港乐坛确实是不景气的。至于原因,太多,说不来。我记得以前读小学初中的时候,那时候身边的同学都会看TVB,都会留意劲歌金曲,年底各大颁奖典礼,各种兴奋各种紧张。现在,听广东歌的已经很少很少,会留意颁奖典礼的可能一百个当中有两个,而且还是没节目随便看看打发时间的那种。香港音乐在他们心目中早就不是一个标志,其实现在我觉得还是有很多新歌不错的,但是他们好多根本连听都没听就会说难听。我一个这么热衷广东歌的妹纸因为这点冲突跟他们越来越少话题,聊得来的朋友几乎没一个你们造吗?但是我还是会一直支持广东歌,直到世界末日。错,有粤语歌就不会有世界末日!!!!不晓得EEG会不会开始计划给他开拓大陆市场,其实要想打通大陆市场,断点的时候已是最佳时期,现在作用不大,而且开拓大陆市场就意味着要出国语碟,可以不要吗TT,真心不喜欢香港歌手唱国语歌,香港的词人就算林夕黄伟文作国语歌水平真的有限,有时显得很牵强,远远没有广东词作意义深刻,直入人心。倒是去年底12月的广州演唱会,表现就一般般,没显示出以往他的功力,开句就破音,中间也有些许走音和忘词,但还是看哭我了。哈哈哈。。我脑残粉又升一级了。 再说说张敬轩最近的舞台剧EQUUS,现在已公演到最后三场了。我第一次看舞台剧,也是第一次看张敬轩演的舞台剧,本来看之前没有抱很大期望,毕竟是一歌手,又没有什么演戏的经验,但是一入场就震撼了,整个过程连呼吸声都控制着,原谅我词汇量和表达能力有限,我不知怎么形容张敬轩饰演的ALAN所带给人的惊艳和反思。没看过这部舞台剧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自己错过的是一场怎么精彩的艺术洗礼和灵魂冲击。很感谢商业性很浓的EEG依然给他张敬轩这近乎半年的时间让他再接受艺术升华。最新派台歌,伟文词作,自创曲,青春常驻,多正不解释了,一派台听到昨天才开始愿意听其他歌手的歌,之前一直都是单曲循环。新专辑《MORPH》应该很快面世了,很期待能再创新高。还有许多,写不完,期待今年十月红馆的演唱会吧!!!
泻药,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张敬轩本人并非是一个才华横溢到下笔成曲的歌手,至于为什么在内地红不起,很好理解…内地百分之九十的市场是普通话歌,广东歌早已没当年的锐气,加之2009年前后张敬轩本人与环球之间出现嫌隙,0708两年的巅峰一过,就是五年左右的低谷,但张敬轩唱功非凡,摆平心态后我想他还会有很长的生涯,但北上?以前不行,现在只会更难。
【不知道为什么在内地一直红不起来。】他自己有说过不愿刻意打开内地市场,不想离家太远,不想离开家人太远太久之类的。他要是愿意,早红了
以前我很喜欢周杰伦,当他的《依然范特西》之后,我发现他的专辑里没有一首能让我心动的歌曲。于是我开始听各种音乐。我听过陈奕迅,刘德华,谢霆锋,孙耀威(他的音乐我也很欣赏),甚至许嵩,汪苏泷等人的音乐,可始终让我找不到共鸣。直到某一天我无意中听到了《披星戴月》,我觉得简直唱到我心里去了,于是我又听了《春秋》更加让我无法自拔。我便开始去听他更多的作品《老了十岁》《樱花树下》《只是太爱你》都能让我找到自己的感觉,如同感同身受一般。我开始找他的演唱会来看《酷爱》《轩动心弦》《港乐x交响乐》《第一乐章》。每一场都能引起共鸣,都能看到他的努力。及时他现在已经淡出主流歌手,可是不影响重感情的人对他的喜爱。
基本功扎实的一流唱将。以前在网上看到说张敬轩由于嗓音天赋不算很高所以不会玩一些妖娆的小技术,不过作为一个靠芭乐情歌出名的唱将还能玩r&b这么溜,确实实力强劲。情感就不多说了,细腻但不花哨,非常讨人喜欢。无论录音室还是现场、主唱还是伴唱,其稳定性都是不可多得的。
听了他很多年 我是内地的
吻得太逼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参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