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7个月,乙肝两对半检查正常,但ALT、AST、MAST和ALP升高,而TP和GLO降低是什么原因造

乙肝化验单_中医世家
乙肝化验单
&乙肝五项的常见组合?
1、3、5阳性,俗称大三阳,提示感染乙肝病毒,有传染性;1、4、5阳性,俗称小三阳,提示感染乙肝病毒,传染性小或无;2阳性,多是注射疫苗的结果;或感染后痊愈;2、5阳性,提示感染后痊愈(2、4阳性;2、4、5阳性意义相同)
&肝功能包括哪些?
肝功能检查是判断病情的重要指标,常规项目有:丙氨酸转氨酶(ALT)或称谷-丙转氨酶(GP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或称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汁酸;白蛋白/球蛋白(A/G);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 (1)、ALT与ASTALT与AST主要分布在肝脏的肝细胞内。肝细胞坏死时ALT和AST就会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相一致,因此是目前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这两种酶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是不同的。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AS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和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因此,不同类型的肝炎患者的ALT和AST升高的程度及其AST/ALT的比值是不一样的。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和轻型,虽有肝细胞的损伤,肝细胞的线粒体仍保持完整,故释放入血的只有存在于肝细胞浆内的ALT,所以,肝功能主要表现为ALT的升高,则AST/ALT的比值<1。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的中型和重型,肝细胞的线粒体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AST从线粒体和胞浆内释出,因而表现出AST/ALT≥1。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细胞的破坏程度更加严重,线粒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AST升高明显, AST/ALT>1,甚至>2。酒精性肝病的患者,AST的活性也常常大于ALT。(2)、ALP和GGT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或γ-GT)是诊断胆道系统疾病时常用的指标。碱性磷酸酶几乎存在于机体的各个组织,但以骨骼、牙齿、肝脏、肾脏含量较多。正常人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于骨骼,由成骨细胞产生,经血液到肝脏,从胆道系统排泄。因此,淤胆型肝炎和肝外梗阻时此酶明显升高。γ-谷氨酰转肽酶在体内分布很广,如肾、肝、胰等脏器均有此酶。但血清中的γ-谷氨酰转肽酶主要来自肝脏,因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肝胆系统疾病时,此酶升高。当肝炎恢复期时,ALT和AST已经恢复正常后,γ-谷氨酰转肽酶仍未降到正常。因此,目前常以此酶作为患者是否可恢复正常工作的标志。酒精性肝炎和阻塞性黄疸的患者GGT明显升高。(3)、白蛋白/球蛋白(A/G)白蛋白在肝脏内制造, 肝功能受损严重时白蛋白减少, 降低程度与肝炎的严重程度相平行。慢性和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白蛋白有营养细胞和维持血管内渗透压的作用。白蛋白减少时,血管内渗透压降低,患者可出现腹水。球蛋白是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 当体内存在病毒等抗原(敌人)时, 机体的免疫器官就要增兵,来消灭敌人。因此,球蛋白产生增加。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产生减少,而同时球蛋白产生增加,造成A/G比值倒置。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值为35-50g/L,球蛋白为20-30 g/L,A/G比值为1.3-2.5。 (4)、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I-Bil),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D-Bil),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T-Bil)。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这时就发生了肝细胞性黄疸;一旦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现结石,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阻塞性黄疸。肝炎患者的黄疸一般为肝细胞性黄疸,也就是说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而淤胆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总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17.1μmol/L(1-10mg/L),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7μmol/L(1-4mg/L)。
&如何看待HBV-DNA的检测结果
PCR全称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是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可以将目的基因或某一DNA片段在短时间内倍增至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倍,扩增出足量的DNA供分析研究和检测鉴定。PCR检测将DNA倍增百万倍左右,故结果也会扩大很多。临床上将两次结果对照,变化在100倍以上才认为有意义。例如:1*107,增高为1*109或降低为1*105才有意义。很多医生以数值的低幅变化来说明其疗效,是没有依据的。更有甚者,将化验单作假,患者服药时每次逐渐调低该数值,给患者以虚假的希望,长期服用药物,反而耽误了疾病的治疗。很多患者把这个数值看得很重,其实是一个误区,更有很多医生也以此吓唬患者,借机推销药品,应该特别注意。从乙肝发病原理上可以看出,只有病毒复制没有免疫应答,不会引起肝脏炎症,也就不存在肝炎。所以当肝功能等指标长期正常时,多提示病情稳定。
&如何看化验单
慢性乙肝病程往往较长,除按时、合理用药外,患者还应注意定期复查。因为复查是为了解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的必要程序,故不可忽视。复查的项目要全面,结果力求准确无误,所以患者复查时,最好在专家的指导下,前往有条件的正规医院。复查项目主要包括:肝功能系列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白球蛋白比(A/G)、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KP)等。根据以上指标,可以综合判断病情处于什么阶段是轻度,还是重度。血常规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色素、血小板等。病情一旦进入肝硬化阶段,血象的改变往往可以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如早期肝硬化阶段,血小板轻度降低;中晚期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全血均下降;如果单纯血色素降低,要注意有无消化道出血现象。甲胎蛋白(AFP):一般肝炎甲胎蛋白很少升高(正常值:<8.6μg),即便升高很少超过200纳克,但是肝癌时甲胎蛋白往往大于400纳克。如果甲胎蛋白持续不降,维持在400纳克以上,要注意肝癌的可能。B超:通过定期检查B超可了解肝脏大小形态、回声情况、门脉内径、脾脏厚度和有无腹水,可以断定病情是否向肝硬化转变或有无占位病变发生。乙肝五项指标(两对半),了解病毒复制及传染性大小,临床亦可用于验证疗效的指标之一。以上介绍的检查方法,并非每个病人每次都要进行,一般来说,常规只进行肝功能系列检查及乙肝五项就可以了,只有怀疑是否有其他病变等严重情况时,才需要做更多的检查。
&乙肝前S1抗原的检测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HBV)外膜蛋白包括S、前S2和前S1三种成分。前S1蛋白在病毒侵入肝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含有前S1的蛋白主要存在于Dane颗粒和管型颗料上。前S1蛋白在病毒感染、装配、复制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等方面起有十分重要作用。乙肝病毒前S1抗原酶免测定试剂盒的正式推向临床以及近两年在北京、四川、浙江、河南、深圳、海南等近百家医院与乙肝“两对半”检测的联合应用,充分显示了该试剂在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指导治疗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前S1抗原(Pre-S1Ag)检测是对乙肝“两对半”尤其是e抗原和HBV-DNA测定的重要补充和加强。前S1抗原与HBV-DNA检出率两者符合,前S1抗原仅在HBV-DNA阳性血清中检出。前S1蛋白随HBeAg消失而消失,且与阴转时间呈正相关,这样,前S1抗原可作为病毒清除与病毒转阴的指标。前S1抗原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传播乙型肝炎病毒比前S1抗原阴性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危险性更大,因而说明前S1抗原可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指标。如果前S1抗原持续阳性,指示AHB向慢性转变。比较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HBsAg阳性的患者血清中前S1蛋白,前S1抗原阴转愈早,AHB患者的疗程愈短,预后也愈好。说明前S1抗原及其抗体的检测是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和判数据预后的良好指标。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是由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是国家863科研项目,2000年通过了国家认证,同年12月经国家药监局批准投入临床使用。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三级医院都已开展了S1抗原检测。前S1抗原(Pre-S1Ag)的临床意义和用途:1.反映HBV的感染与复制状况的指标前S1抗原主要存在于血清中HBV表面。提示机体内含有HBV就有前S1抗原。前S1抗原与HBV-DNA,HBeAg检测率高度符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病毒复制指标。提示前S1抗原可作为HbeAg和HBV-DNA检测的补充和对照。抗HBeAb(+)慢性乙型肝炎(约占患者的30%左右)和HBV慢性无症状携带者中,前S1抗原(+)可表示病毒的复制,提示临床上只检测“乙肝五项”是不够的,补充前S1抗原的测定是十分重要的,可弥补因病毒变异和其它原因造成的HBeAg(-)的“误寻”。病毒附着于肝细胞上,最重要的介导部位是前S1蛋白的氨基酸(AA)21-47片段,变异的病毒只要这一区段完好就有传染性。2.预后及药物疗效的判断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前S1抗原阴转越早,预后越好,是病毒清除的最早迹象,反之,前S1抗原持续阳性,将发展至慢性肝炎。因病毒基因变异的HBeAb(+)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较易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加强检测前S1抗原,是一种检测疾病预后的良好手段。前S1抗原可作为药物抗病毒疗效的指标,是对HBV-DNA和HBeAg指标的补充和加强。3.早期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前S1抗原出现在急性乙型肝炎感染的最早期,在转氨酶升高前即可查出,提示可作为早期诊断乙肝病毒感染。在体检和献血员中加查前S1抗原,可起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尽早切断传染原的重要作用。
&“乙肝两对半”解析
乙肝“两对半”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包括五项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等。 1.HBsAg HBsAg又称为肝炎相关抗原(HAA),出现于患者血清ALT升高前2~8周,至恢复期HBsAg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HBs出现,但有部分患者HBsAg可持续存在,此时即使HBV已从人体内消除,肝细胞仍能不断复制HBsAg。HBV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称为HBsAg携带者,小部分人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 绝大多数HBV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出现HBsAg,含量在5ng~600μg/ml之间,高者可达2000μg/ml以上。但有少部分HBV感染者血清HBsAg测定为阴性,如暴发性乙型肝炎、HBV的S基因发生变异等。急性重症肝炎很少或不合成HB-sAg,从而使外周血中无HBsAg。HBV的自然感染或注射HBsAg疫苗产生的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且可引起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HBsAg和抗HBs,同时乙肝疫苗接种也不能预防此类变异病毒的感染。 血清HBsAg仅为HBV感染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 2.抗HBs 急性乙肝病人恢复期后,随着HBsAg的逐步消失,血清中出现抗HBs,对HBV的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10mlu/m1抗HBs为具有免疫力的临界水平.低于此值,说明免疫失败。接受乙肝疫苗接种者,血中一旦出现除抗HBs以外的标志物,则应视为既往HBV感染。 一般情况下,血清中抗HBs和HBsAg不同时存在,若同时检出,可能为抗HBs产生的早期,或属于不同亚型的HBV感染,或由HBV的S基因变异所致。 3.HBeAg HBeAg为HBcAg的可溶性成份,两者约有75%共同的氨基酸序列,在血清中的出现时间稍后于HBsAg,一般HBeAg阳性者,HBsAg亦为阳性。HBeAg阳性说明传染性强,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有时临床实验室可见到HBsAg(-)、抗HBs(+)、HBeAg(+)的模式,则很有可能在病毒编码HBsAg的基因区发生了突变。 4.抗HBe 当血清HBeAg转阴后,可出现抗HBe,两者同时阳性较少见。抗HBe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并非没有传染性。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这一点与抗HBs不同。 5.总抗HBc和抗HBcIgM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随后才发生抗HBc,总抗HBc包括抗HBcIgM、IgA、IgG和IgE等。抗HBcIgM在肝炎急性期呈高滴度,是判断急性乙肝的重要指标,随着急性乙肝的恢复,抗HBcIgM滴度(以及抗HBcIgA)降低乃至消失,如持续高滴度,常表明有慢性化倾向。在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中,抗HBcIgM检出率及滴度亦较高,说明HBV复制活跃,是传染性强的指标之一。 抗HBc不是保护性抗体。抗HBc在血中呈低滴度且与抗HBs同时存在,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6.乙肝“两对半”应用检测的误区 因为绝大部分HBV感染者只是携带者,但其同样会有免疫应答的产生,而得到不同的“两对半”结果模式。因此,从根本上讲,“两对半”结果的阳性,反映的只是感染了HBV,与临床病情较重之间可以说毫无因果关系。
乙肝化验单與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相關的文獻報道_醫學百科
與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相關的文獻報道
百科詞條: (最后修訂于 19:27:15)[共300字]摘要:別名AST正常值改良穆氏法<667nmol.s-1/LReitman法3~30U。化驗結果意義增高:心肌梗塞(發病后6h明顯升高,48h達高峰,3~5天后恢復正常),各種肝病、心肌炎、胸膜炎、腎炎、肺炎等亦可輕度升高。GOT有兩種同工酶,存在于胞漿內的稱s-GOT,存在于線粒體內的稱為m-GOT。GOT同工酶測定有助于瞭解組織損傷程度,心肌、肝、腎病變時,s-GOT升高;組織損傷時m-GOT才能在血清中測到。心肌梗塞時,m-GOT先于s-GOT而升高。化驗取材血液化驗方法酶學檢測化驗類別一血液檢查化驗類別二酶學檢測參考資料《新編臨床檢驗與檢查手冊》、《新編化驗員工作手冊》膽道疾患急性胰腺炎乙肝......&&&相關文獻:粒體中的AST進入血液,AST/ALT>1。上述結果分析發現,隨著肝病由輕變重,AST/ALT的比值就由<1變為>1。通過觀察AST/ALT比值大小,能粗略的估計肝細胞損傷的程度。嚴重損傷時AST值遠大于ALT值,AST/ALT值為3.61ver damage
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屬細胞內功能酶,血清中含量極低。AST有兩種同工酶:存在于細胞漿中的胞質型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cAST)和存在于線粒體內的線粒體型天門冬氨酸氨轉移酶(mAST)。兩種同工酶廣泛分氨基轉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是人體內糖和蛋白質互相轉變所需的酶,可再生且體內分布廣泛。ALT的分布以肝中最高,其次是腎、心、骨骼肌、脾等。AST的分布則以心肌最高,其次為肝、骨骼肌、腎臟等。ALT和AST的活性檢測在氨基轉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是人體內糖和蛋白質互相轉變所需的酶,可再生且體內分布廣泛。ALT的分布以肝中最高,其次是腎、心、骨骼肌、脾等。AST的分布則以心肌最高,其次為肝、骨骼肌、腎臟等。ALT和AST的活性檢測在
病因病理病機急性甲狀腺炎少見,而急性甲狀腺腫炎較常見,大都由于口腔或頸部化膿性感染而引起。病原菌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和肺炎雙球菌,感染局限于甲狀腺腫的結節或囊腫內時,因不良的血液循環易形成膿腫。臨床表現數日內甲狀腺或甲狀腺腫腫脹,有因此有鑒別意義。據研究,ALT在胞漿內合成,AST則在線粒體內合成。如線粒體也遭嚴重損傷,AST逸出多而增高明顯,故AST/ALT比值增大,反映了肝細胞損傷的嚴重程度。曾報道:AST/ALT比值在0.31~0.63間則預示良好,在1.20管,造成窒息而突然死亡 [2] 。通過本報告提示,在臨床上凡發現頸前有包塊特別是炎癥性包塊并高熱的患兒,要警惕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的可能,應行CT檢查幫助診斷,一旦診斷明確,應急診行膿腫切開引流,以防造成嚴重后果。本報告5例患兒均為幼兒,其0.05,兩組的ALT和AST兩種酶含量差異無顯著性,由此顯示ALT和AST這兩種酶與肝炎病毒是否正在復制中沒有相關關系。但(1)組、(2)組的ALT和AST活性與正常對照組[即(3)組]的ALT和AST活性相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及正常對照組上午抽取腦脊液,立即用日立-7060生化儀進行ALT、AST、LDH檢測 [1] 。
表1 各組腦脊液ALT、AST、LDH檢測情況(略)
我們已經知道正常的腦脊液中的酶約有20多種,比血清中不同肝膽疾病患者血清中AST和GLDH活性都明顯升高,與健康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非常顯著性(P0.05)。
該研究表明,在肝細胞嚴重損害累及線粒體的疾病中,GLDH的升高幅度往往比AST高,特異性較AST好,可作為診斷肝細胞嚴重損害的特異測定40份血清和血漿同時測定CK、AST、LDH、α-HBDH、ALP活力,算出血清、血漿均值,并進行t配對檢驗,從表1可得血清與血漿無明顯差異。
3.2 不同肝素量對血漿CK、AST、LDH、α-HBDH、ALP結果 從表2看出 the bronchioles (Fig. 9B)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Fig. 9A). Mice treated with OTC (Fig. 9, C and D) showed marked reγ-谷氨(酰轉肽酶(γ-GT)廣泛分布于人體組織中,腎內最多,其次為胰和肝,胚胎期則以肝內最多,在肝內主要分布于肝細胞漿和肝內膽管上皮中,正常人血清中γ-GT主要來自肝臟。正常值為3~50μ/L(γ-谷氨酰對硝基本胺法)。此酶在急性肝炎、慢常見于2~16歲的兒童。患病開始時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繼而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如嗜睡、昏迷或譫妄,并出現肝臟腫大,但無黃疸。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乳酸脫氫酶(LDH)和血氨均增高。
作者:中AST/ALT比值正常人大于1,在肝細胞損傷或只有細胞膜通透性增加時。如急肝早期、中毒性肝炎時AST/ALT比值降至0.50左右,嚴重的肝細胞壞死,AST隨著肝細胞大面積破壞而釋放入血。AST/ALT比值通常也大于1。AST/ALT比值的酶(ALT)、血清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血清總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無明顯差異。傷后8 h創傷組及創傷促動力組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明顯升高,但創傷促動力組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北京)為了探究群發性急性砷化氫中毒的臨床特點及治療。研究者采用單純藥物及血漿置換等不同方法對36例急性群發性砷化氫中毒患者進行治療,觀察其急性溶血、肝臟、腎臟、心臟酶學等動態變化,以及血、尿砷濃度的清除情況。結果 急性砷化氫中毒臨床表現明酸脫氫酶(GDH)偶聯酶顯色法,檢測人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EC2.6.1.1)同工酶。方法 配制瓊脂糖凝膠板,摸索實驗條件,于SAS1+2全自動電泳儀上電泳,分離AST同工酶,然后偶聯GDH作為底物進行孵育、染色、掃描,定量分
心肌酶四項包括肌酸肌酶(CK)、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乳酸脫氫酶(LDH)、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本院自2003~2005年共收住心肌梗死患者33例,對其均做不同發病時期的心肌酶清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血清總膽紅素(TBil),血清直接膽紅素(DBil)檢測分析。 結果 對411例不同表型肝炎患者陽性檢出率分析。ALT活性不高或正常時,TBA對肝炎患者的檢出率為20%。明顯高于ALT、AST、TBil、D紅霉素可干擾Higerty法的熒光測定,使尿兒茶酚胺的測定值出現假性增高。血清堿性磷酸酶、膽紅素、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和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的測定值均可能增高。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
1.本品可通過胎盤而進入胎兒循環,且孕婦反應(氨基水楊酸類與Ehrlich試劑發生反應,產生桔紅色混濁或黃色,某些根據上述原理做成的市售試驗紙條的結果也可受影響)。使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增高。
對其它水楊酸類包括水楊酸甲酯(冬青油)或其)方法擴增CMV-DNA。(3)采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嬰兒血清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谷氨酰轉肽酶(GGT)、堿性磷酸酶(ALP)。(4)腹部B超檢查肝、膽道及膽總管、脾臟。
醇(TC)、甘油三酯(TG)、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乳酸脫氫酶(LDH)及其同工酶HBDH,同時測定其體成分,包括體重(W)、體重指數(BMI)、脂肪含量百分比(FAT%)、基礎代謝率(BMR)、應用越來越廣泛。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乳酸脫氫酶(LD)、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等水平在骨骼肌、心肌和腦疾病病人中常升高,可用于其臨床診斷。本文探討CK、CK-MB、LD和AST檢測在精神科的臨床意義。現將結果報告,也是乙醇所致肝損傷最敏感的指標。酒精性脂肪肝可有AST和ALT輕度升高。酒精性肝炎具有特征性的酶學改變,即AST升高比ALT升高明顯(AST/ALT比值常&2),但AST和ALT比值很少&500IU/L,否則,應考慮酒精性肝炎?C)、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γ-谷氨酰轉移酶(γ-GT)、堿性磷酸酶(ALP),并與236例非CMS者作比較。結果 CMS組較非CMS組STB、TC、AST、ALT、γ-GT、BUN、UA增高,TG、對D.半乳糖胺急性肝損傷小鼠血清ALT、AST的影響:模型組較對照組小鼠血清ALT、 AST明顯升高(P&0.05、P&0.001),提示造模成功。聯苯雙脂200 mg瓜g、安體維康6.4 g瓜g組D.半乳糖胺急性肝損傷小鼠血清 結果
2.1 療效評定 顯效:癥狀消失或明顯好轉,體征消失或減輕,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總膽紅素(TBIL)恢復正常者。有效:癥狀好轉或穩定不變,體征不變,上述肝功能指標較以前下降50%我國應用時間不長,其不良反應相關報道不是很多,此患者入院時各項檢查均正常,ALT即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即血清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是藥物對肝損傷診斷的指標之一,患者入院后服用利培酮4mg/d,2周后復查未出現肝功異常,換用帕利哌酮緩目用速率法的實驗中,如在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或淀粉酶(AMY)的檢測時,出現接近0的正值或0值,反應曲線見圖1。
(1)原因:樣本中的ALT、AST或AMY的濃度過高,當加入血清后,樣本中高效:ALT、AST恢復正常。有效:ALT、AST較治療前下降≥50%。無效:ALT、AST下降不到50%。
2 結果 2.1 治療10天后復查ALT、AST情況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LT、AST變化比較 (略
缺血性肝炎也可有食欲減退、右上腹不適及疼痛、黃疸和肝臟腫大。但更具特點而多見者為血清ALT和AS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有顯升高,可達正常的10倍以上,發病1~3日內上升,8日內則迅速降至正常。同時可有血膽紅素、堿性磷酸酶、 2.2 線粒體型AST/AST比值(mAST/AST) [4]
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有兩種同工酶,存在于細胞漿中的稱胞質型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cAST),存在于線粒體的稱線粒體型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mAST)。這兩種45μmol/L、直接膽紅素(CB)102μmol/L、ALT 200u/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254u/L、ALP 850u/L、γ-谷氨酰轉移酶(γ-GT)812u/L。B超提示:肝內回聲增粗增強、結構尚清、肝內膽管擴張、膽發生的時間,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血清總膽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及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的指標。
結果 A組各項指標均比B組升高(P
【關鍵詞】 乙型肝炎病毒感標本均用同一臺美國泰爾康公司生產的RA-XT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UCB、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乳酸脫氫酶(LDH)。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用均數&%(77例/113例)、45%(61例/135例)和31%(20例/64例)。最常見的組織學異常表現為慢性肝炎,其發生率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在上述3個時間點,該病發病率分別為22%、43%和64%,P
慢性肝炎患兒的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109/L,中性0.75,血小板190&109/L。乳酸脫氫酶(LDH)294u/L,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32u/L,肌酸激酶(CK)96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8u/L,乳酸脫氫酶同工酶1(LDH1)3常進行分析,本文以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及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兩項有任何一項大于100U/L為異常;ALT及AST兩項有任何一項大于40U/L且不超過100U/L為輕微異常;ALT及AST兩項均小于40U/L為正常。67例中,通過兩者互變起著傳遞氨基的作用。血清中的ALT必須在酶和輔酶同時存在時才表現出最大活力,磷酸吡哆醛為其輔酶,在反應中起到傳遞氨基作用,測定ALT時,加入磷酸吡哆醛可提高酶的活性。本文將討論在測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時,在檢測試劑中加入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經2種方法治療后均有降低,但肝病治療儀的效果較單用復方丹參的治療效果明顯。因為ALT存在于肝細胞胞漿中,其敏感性較高,AST則主要存在于細胞的線粒體中,而后者更能的混入有關。2.樣品制備方法對血液生化值的影響采用全自動生化儀對不同制備方法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堿性磷酸酶(ALP)、總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 (Urea)、肌酐(Cre)、葡萄TBA及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轉移酶(GGT)、堿性磷酸酶(ALP)水平進行比較。 結果 表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血清總TBA水平均高于正常對照組。其中急性肝炎最高、肝硬酶(CK-MB)、羥丁酸脫氫酶(HBDH)、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水平的變化并分析與損傷程度、部位、預后的關系,給臨床提供診療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觀察組:31例為月我院收治的危重外傷。在臨床上主要測定血液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ALT與AST是判斷肝損害進展的較好指標。結果表明,C組、E組均引起大鼠肝臟損傷,主要表現肝細胞破壞,血清ALT與AST含量均顯著升高,而B組及W組的改變均不明加用能量合劑、大劑量維生素C治療,于入院當日及療程結束(2周)后檢查心肌酶譜及心電圖,心肌酶譜測定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H)5項指標。采用、有效、無效三級。顯效:自覺癥狀消失,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或)血清總膽紅素(TBIL)正常;有效:自覺癥狀明顯改善,肝功能檢查上述指標較前下降&50%以上;無效:無改善,達不到以上標準濃度維持在56~64mg/ml,谷濃度<1mg/ml。
5.對診斷的干擾:本品可使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血清膽紅素濃度及乳酸脫氫酶濃度的測定值增高;血鈣、鎂、鉀、鈉濃度的測定值可能降低。
[孕婦及哺乳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AL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正常,總膽固醇(TC)、TG正常,B超檢查:肝臟僅留有光點致密;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或明顯減輕,TC、TG明顯降低,B超檢查:肝血管走向清楚
特別提示:本文內容為開放式編輯模式,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后再引用。對于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
關于醫學百科 | 隱私政策 | 免責聲明
鏈接及網站事務請與Email:聯系 編輯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乙肝两对半检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