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学校怎么样中学怎么样 探索傅雷学校怎么样中学的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

一、作者简介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20世纪20年代初,他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四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演讲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到乡下躲藏。1927年冬,他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他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31年秋回国后,傅雷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受巨大迫害,遭遇红卫兵抄家,搜出所谓的“反党物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蒋介石画报),被批斗4天3夜。1966年,58岁的翻译巨匠傅雷愤然辞世。为纪念傅雷,发扬和传播傅雷文化与精神,2008年2月,上海市南汇区周浦八一中学更名为上海市傅雷中学。二、写作背景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在“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12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谈论艺术与人生,鼓励儿子做一个“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作者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四、名著解析《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于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家书》传递着亲情、教导、牵挂与爱,傅雷以不厌其烦的“唠叨”和“说教”向儿子传达着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哲学、艺术上的感悟以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经验,由一个严父上升为慈父、导师和挚友,成为中国式父亲的典范。纵观整部家书,内容实分为二:
第一部分(1954—1958):书写傅聪波兰留学期间的离别之情,谈练琴之道、音乐之道、学习之道、恋爱之道,乃至师友情谊等等。
第二部分(1959—1966):书写傅聪在英国打拼期间的思念之情,谈演奏之道、艺术之道、文化之道、夫妻之道,乃至人生艺术等等。书信主要涵盖以下内容:(一)傅雷的爱子情深
“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 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从上面语句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傅雷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的才能有所用处,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然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儿女的独立感到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地生活,这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二)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 colour[音色]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
这是傅雷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内容。这里面包括了傅雷对儿子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他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和相信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和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三)傅雷对儿子的嘱咐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地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理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的心放不下。儿子面临社会的千变万化,不知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远路,多踏捷径,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青春期的我们,应该放下逆反的心理,听从父母的教训,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我们以后能够生活得更加轻松、快乐。 (四)母亲的关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参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休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 要说还是母亲的心细,父亲在儿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亲则在最细微的地方——儿子的感情问题着手,给儿子一明确的道路方向:告诉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是在哪里。我们也应接受傅雷妻子的教训,明白自己的重点,明白自己的任务以及道路和方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不应该做什么,把握住方向和分寸,这样有助于我们走向成功。(五)傅雷爱子心切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这竟然成了他的错误。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在儿子年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俗话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他们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六、人物形象傅雷:望子成龙的严父、唠叨说教的慈父、艺术引领的导师、心灵成长的挚友朱梅馥(傅雷夫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傅聪(傅雷儿子):热爱音乐,执着追求理想,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同时也是一个热爱祖国的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敏(傅雷儿子):正直,善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不因有父亲和哥哥的光环而骄傲自满。七、 艺术特色(一)作品以书信的形式写作,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傅雷家书》是一本书信集,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傅雷家书》是傅雷思想的折射,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的苦心孤诣。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爱子之情,而且傅雷在疼爱孩子的同时,也不忘对他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全方面的教育。(二)家书文字生动优美,哲理深刻。
作者没有严厉的说教,而是侃侃而谈与谆谆告诫,运用一些比喻、典故强化了文章的哲理性。如多次从克利斯朵夫身上展开论述,让儿子从别人身上吸取养料和教训。又如当儿子情绪低落时,他告诫儿子要坚强,以及他对儿子的艺术指导等都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三)作品内涵丰富。
家书中涉及的艺术领域相当广泛,谈到了美术、音乐作品,以及谈到了一些表现技巧和艺术修养。整部家书真情流露,表现了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诗句和“羲皇之人”“垂手而天下治”“枘凿”等典故的运用显示出傅雷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傅雷在文中反复提到“克利斯朵夫”就像常人说话那样自然,而克利斯朵夫正是他所翻译的作品中的人物,可见他对翻译事业的热爱与认真,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外国文学的“内功”深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傅雷学校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