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一些布依话翻译族的话+翻译成布依话翻译族的语言?


(图为新中国成立后新布依文教材在黔南州进行首批推广)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古老民族,勤劳智慧的布依族先民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根据语言学分类,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台语支),与我国壮语的北部方言是同一种语言。布依族按照语言发音、声调大致分为三个土语:第一土语(黔南土语)、第二土语(黔中土语)、第二土语(黔西土语)。布依族有自己的古文字,布依族使用的文字,布依语称 Selqyaix。由于历史原因,一直以来布依族都被误认为没有本民族文字,直至2007年,布依族文字研究学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布依族聚居地区征集到布依族傩书古籍原件1000多册,经研究发现,散存的布依族傩书、摩经手抄文字中有很多的古文字,且与已发现确认的古壮字同源。经国务院批准,荔波县选送的布依族傩书、经书《献酒备用》、《接书神庙》、《接魂大全》、《关煞向书注解》等10部布依文古籍先后入选第二、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08年,国务院正式发文公布布依文单列为第13项文种,命名为“布依文”,被正式承认为中国18个具有自己传统民族文字的民族之一。在布依族古文字的传承中,因历史等各方面原因,古布依文字主要掌握在本民族宗教人士(布摩)中,传播范围小,古文字逐渐濒临消失。直至明清时期,受汉文化的影响,布依族开始接受和学习汉字,在与兄弟民族交往时,通常以汉语为交流工具。目前,民间现存的宗教祭祀用书,大约始于明代,是用汉字或汉字偏旁组合来记录布依语,现在仅能在布依族宗教经文“摩经(布依语:sel mol)”中看到古布依文的记载和书写。此后,为便于本民族文化的记录与传承,布依族历史上发明创制了几种文字,其中有符号型、方块型、CV型、拉丁字母型等。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布依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1956年又制订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布依文,称“新布依文”。1981年在此基础上依据布依语望谟话进行了修改。布依语,特别是其语汇(语词及谷语、谚语等)部分,保存了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反映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各地布依语的词汇基本一致,语法相同,语音有细微差别。所以,布依语无方言差异,只有土语区别,各地布依族人都可以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布依语分为三个土语区。都匀、独山、荔波、平塘、罗甸、惠水(部分)、册亨、兴义、兴仁、安龙、贞丰等县,属第一土语区。贵阳、龙里、贵定、清镇、平坝、开阳、安顺、惠水(大部分)等县,属于第二土语区。镇宁、关岭、紫云、晴隆、普安、六枝、盘县、水城、毕节、威宁等县,属于第三土语区。布依语汇中,反映其农耕(主要是稻作)状况、居住条件、婚姻家庭、风俗习惯的词汇和谚语非常多。布依语地名中,多冠以“纳”(意为“水田”)、“董”(意为“田坝”)。如罗甸县的“纳善”、“纳闹”,望谟县的“纳夜”、“纳坝”,册亨县的“纳力”,兴义县的“纳灰”、“纳省”,贞丰县的“纳窝”、“纳翁”,安龙县的“纳赖”、“纳院”,晴隆县的“纳屯”等。又如罗甸县的“董王”、“董当”,惠水县的“董照”、“董朗”,安龙县的“董岭”,荔波县的“董亥”、“董莽”,望谟县的“董万”等。这说明布依族很早就从事农耕,种植水稻。此外,布依语中关于“稻作文化”的词汇很多。如“谷穗”、“籼稻”、“水耙”、“拦水坝”、“耘”、“犁”等。许多谚语总结了农耕的经验,如:“身好谷穗大,母胖儿子肥”;“种田不怕多,修坝别怕长”;“一挑粪进,一挑谷出”等。布依语汇“朗绍”(玩女朋友)、“朗貌”(玩男朋友),是青年男女传统的社交活动。“走媒”(男方所托)和“坐媒”(女方所托)先代表双方协商,再正式提亲。“不落夫家”是婚后新娘回娘家居住数年的习俗。“戴假壳”(布依语音“长更考”)是已婚妇女长住夫家前的一种近乎仪式的活动。镇宁扁担山等布依族地区,男家悄悄准备一种竹笋壳为架,用土布结扎成的簸箕形女帽(假壳,布依语音“更考”),由男家母亲、嫂嫂或亲戚中的两个妇女,另带上一只鸡,到“不落夫家”的新娘家附近隐蔽,趁新娘不注意,去把她搂住,解其发辫,强行戴上“假壳”。从此新娘就长住夫家了。如果一次戴不成功,可以改期再来戴。戴上了,就送鸡到新娘家,和新娘父母亲会面,然后将新娘接走。这种习俗,似乎是母系氏族社会婚姻的一种遗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布依话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