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过于溺爱孩子的后果?

文\木木编辑\Cici都说溺爱不是一种爱,而是害了孩子。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辈的,对孩子隔着一辈很是疼爱,只要是孙子孙女的要求几乎通通满足。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行为是对孩子的溺爱,长期有溺爱行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还会影响孩子的未来。那么什么是溺爱呢?简而言之就是对孩子过分疼爱,百依百顺。对孩子一些过分的行为,或者要求不加以阻止反而一直满足,对孩子几乎百依百顺,心里想着只要孩子高兴就好了,对于一些不好的行为也会抱着长大之后就好了的心理,而及时帮他改正改正。我们大多数人作为孩子的父母,其实非常清楚对孩子溺爱是错误的,但是却不知道有时候自己的行为正是对孩子的溺爱。那么究竟什么行为是溺爱孩子的表现呢?父母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如果父母有以下4种行为,就是溺爱孩子的表现,如果不及时改正很可能会惯坏自己的骨肉。第一,特殊待遇。因为对孩子非常疼爱所以特意将家里较为珍贵的东西,或者缺少的食物留给孩子,让孩子处处享受到不同于家人的物质条件。例如有些家长会在用餐时端上不同的菜,自己吃普通蔬菜,而给孩子吃有机蔬菜,虽然这本是好意,但是容易让孩子忽视了别人的付出,以为自己本就是特别的。第二,附带条件。对于一些孩子本该做好的事情,家长也会附带条件给予奖励。其实孩子本身不用通过奖励等方式都是可以做好的,但是因为家长习惯附带条件,会使得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凡事都要与父母讲条件,要求奖励,这其实并不是爱孩子,而是对他的纵容。第三,害怕孩子哭闹。当孩子哭闹耍脾气时,有些父母见不得孩子眼泪汪汪,或者哭闹的时间稍微长一些就受不了了,忘记了自己的原则,对于孩子一些无理的条件也同意满足。也有一些父母经不住,爷爷奶奶辈的劝说。一旦孩子哭闹,就连忙安慰而不是让他明白是非对错,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孩子就会在心里产生一种依赖,通过哭闹来实现自己一些无理的要求。第四,剥夺选择权。一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太小了,或者存在孩子终究是孩子的观念,觉得孩子这也做的不足,那也做得不够,所以凡事都自己给孩子做好决定。不用孩子说话,就自行把自己所想的或者他想要的送到手里,时间久了,会让孩子不爱表达,甚至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诉求。如果对孩子一直溺爱,过分满足,百依百顺。长久下来会使得孩子形成没有主见,懦弱,过度依赖父母的性格。要知道溺爱是害,不是爱。那么作为父母究竟如何正确教育自己的孩子呢?想让孩子健康成长,那就必须保持适当的爱,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多陪伴。俗话说,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对孩子的陪伴。在当今快速发展社会,很多父母都因为忙碌的工作缘故无法长时间陪伴孩子,一些特殊职业的父母更是缺少对孩子的陪伴。但其实陪伴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有时候多多参与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心理上的成长,也是一种陪伴。很多父母把陪伴理解成陪着,或者我们常说的,在身边看着,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有时候参与孩子的比赛,用心与孩子交流也能够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爱。陪伴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心灵上的陪伴,知道父母心里充满他,对他充满爱,这样相互影响,才能够实现有效陪伴。其次,以身作则。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有些孩子的父母职业比较特殊,很少能够得到父母的教育与陪伴。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有礼貌,爱学习的好孩子。这是因为虽然他的父母没有过多的时间可以教育他,陪伴他,但是却以无声的方式给予他示范,以身作则。最后,与孩子做朋友。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不属于某个人,所以作为家长有时候应该与孩子做朋友,像尊重大人一样平等交流,认真倾听孩子的诉求,尊重孩子的想法与所做的选择。与孩子做朋友的同时可以拉近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可以通过玩笑的方式将许多人生道理讲给孩子听,孩子在寓教于乐中也更加容易接受。在家庭教育里爱孩子是必须的,要让孩子在家里感受到充分的爱,但并非溺爱。溺爱非但不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可能把孩子推向深渊。要想让孩子朝着正确的人生轨道走下去,父母就必须明白什么是溺爱,哪些行为是对孩子的溺爱从而及时改正,适当的进行批评教育会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导读】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希望将一切美好的都给孩子,但是过度的爱会变成溺爱,溺爱是会妨碍孩子独立发展,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不珍惜爱、不会给予他人爱的个性特征。什么是溺爱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希望将一切美好的都给孩子,但是过度的爱会变成溺爱,溺爱多数人都懂得是有害的,但到底什么才算是溺爱呢?有的父母受自身童年艰苦经历的影响,将自己的一切希望系于孩子身上,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产生了“绝不能让孩子遭一点罪、受一点委屈”的心理,尽量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对孩子的溺爱可以说是很多父母的通病,他们无时无刻、无代价的爱造成孩子觉得什么都是理所当然,从而变得自私自利、不珍惜爱、不会给予他人爱的个性特征。溺爱就是过分宠爱,由着孩子的性子,惯着孩子。从而导致孩子产生各种不良习惯。还有些家长过度保护孩子妨碍孩子独立发展。而导致孩子变得毫无独立性。溺爱的类型有许多父母很早就给孩子铺好路,孩子只要照着行就好了,确保前面畅通无阻,其实这何不也是溺爱的一种表现,这些父母一早就已经把孩子的选择权利给剥夺了。1、模具型此类父母,属于自以为是之人,总以为自己的想法不会错误,总以为自己是爱孩子,为孩子好。孩子每走一步都为孩子设定好,对孩子的要求极严,孩子的举手投足,都给予详尽的指示,从生活习惯、活动的范围,到读书的范围、兴趣爱好,甚至到高考专业的选择、毕业工作的种类,都受到强制性指导。2、温室型孩子的衣食住行无不操心,总担心孩子吃不饱,着不暖,睡不好。每样都为孩子做得妥妥当当,不用孩子动手。从来不允许孩子单独行动,在学校附近春游,父母也要请假奉陪。担心孩子在学校被欺负,每天必到校里视察情况。只允许孩子跟些成绩优秀的人玩。孩子学的,更要操心。从小时候的兴趣培养,到入学的学校选择、老师选择,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的“智慧”,直到孩子的毕业,专业的选择,工作的选择,爱人的选择,仍在操心当中。3、极力压榨型这种模式多出现在孩子的读书过程之中。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从小就对孩子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为使孩子能够上一所名校,有个教好的前程。纵使学校能够减负,家长也未必让孩子减负,连小学生的作业,家长都要求孩子完成两套三套,在平时,孩子们每天都迫学习到很晚,而假期,更要上各种补习班、特长班。以使孩子没有游戏时间,每天也只能在学习中度过,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心智发展。溺爱孩子的表现父母爱孩子是理所当然的,有些时候甚至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某些方面的做法,已经是变成对孩子的溺爱,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溺爱有什么表现吧,不要真的是不经不觉溺爱了而不自知。1、特殊待遇、轻易满足: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只要孩子想要的就二话不说就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样的孩子会变得理所当然,不会懂得跟人分享,更不珍惜所拥有的物品。2、生活懒散、包办代替:允许孩子想怎样就怎样,生活上没有任何规律性。宠惯孩子饭来张口,衣来张手,没有一点自理能力。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如何能够独立。3、大惊小怪、过度保护: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跌倒,从跌倒中爬起来的孩子会变来越来越坚强,而有些家长往往孩子跌倒了就大惊小怪,而限制孩子某些行为,过度保护。这样的过保护会令孩子变得懦弱。4、当面袒护:有时父母教孩子,奶奶护着:“不要太严,他还小呢。”这样会导致孩子教不了,因为这样会令他无是非观念,时时有人护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溺爱孩子的危害爱孩子是件好事,但是过度的爱很可能会变成溺爱,溺爱属于是家长对子女一种畸形的爱,也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爱。那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呢?1、自我中心化倾向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已把所有的爱给了孩子,孩子已得到爱的满足,无需与同伴交往;有的父母爱子心切,当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受委屈,不分青红皂白,马上上前保护而不去了解原因。长期以往,所教育出来的儿童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满足,代人缺乏真诚,极少考虑他人感受,不会明辨是非、缺乏责任感。2、失去独立自主能力有调查指出,溺爱型家庭的幼儿比严厉型家庭和民主型家庭的幼儿更易发生感统失调。因为照顾者(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过分溺爱保护,总是怕孩子受伤、受欺负长期搂抱式保护,剥夺所有孩子能够独立自主的机会,长期下来孩子就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3、耐挫能力差无论孩子有何要求,家长就马上满足孩子,这样会令孩子觉得任何事物都是很易容就可以得到,缺乏为生活奋斗的体验。加上有的家长误以为只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花数万元进好学校,就能成才。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耐挫能力差。一点点生活中的小事即惹动较大的波动,稍有点挫折便丧失生活的勇气和完善发展自己的愿望。4、形成不良习惯有些家长过分宠爱孩子,由着孩子的性子,惯着孩子。只了孩子喜欢的都随他去。例如:吃饭时候,孩子不吃饭,利用零食当代餐,家长也不多加阻止,总是惯着他。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5、不利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因为溺爱而形成品德缺陷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不能像在家里那样任性和为所欲为,要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转向寻求父母帮助。溺爱型家长一般很反感别人的批评,并不断为自己的溺爱行为寻找更多的借口以求得心理平衡,使教师的说服教育工作很难奏效。长此以往,对宝宝的成长,性格形成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父母怎样纠正溺爱对孩子爱得适当,爱得合理,才能使孩子得以健康成长。溺爱是一种畸形爱,所以家长爱孩子应做到对孩子是关爱而不是溺爱。已经走进溺爱这误区的爸妈们必须及时纠正过来。1、平等对待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让孩子产生特殊优越感。家长应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来了小朋友,要教育孩子懂得跟小朋友一起分享。长期坚持,就会使孩子养成与别人平等相处的习惯。2、不要轻易满足要求当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时,不能轻易满足。孩子撒娇要家长买玩具,家长不能爽快答应,反而可以跟他提条件,例如一个月内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应买给他。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3、避免隔代溺爱有时父母教孩子,爷爷奶奶总会护着。家长应该首先和老人沟通好,遇到孩子做错事时,老人可以到别的房间去或者借故出去,让家长单独来解决。刚开始,可能孩子会继续哭闹、扔东西,当发现无人理他时,孩子就会有些恐慌,哭闹就会减弱,最后可能会主动找家长承认错误。4、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家长利用这机会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让孩子尝试自己做。溺爱孩子为什么恨父母现在一般都是一个家庭只要一个孩子,过分溺爱孩子从过去的个别现象成了现在的共性。 对孩子过分溺爱其实坏处极大,溺爱孩子其实就是在害孩子。而且被溺爱孩子长大以后特别容易恨自己的父母。很多人搞不明白,溺爱孩子为什么恨父母?在严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没可能长期不离开父母的,一旦离开家必会遇到大问题。在家中,他们习惯了别人替他做事情,他可以颐指气使,但到了家以外,很少有人会愿意接受他的颐指气使,相反,什么事都要他自己去完成。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则习惯以为,他可以靠别人实现他的愿望。在家以外,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一个习惯了溺爱的孩子会无法在学校和社会上靠自己去实现他的愿望,这就不只是受挫感的事,而是他切切实实地无法实现他的目标。如果遇到的挫折太多,自己就会恨自己的父母,对父母产生很大的怨恨,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帮助自己完成这些事情,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这么没本事,为什么自己不生在一个有钱有权的家庭,这样自己就什么都不操心。溺爱一个孩子,居然会让他恨父母?其实是“你们对我好是理所当然的,是应该的,是欠我的”这种想法的一个逻辑结果,就是说,按照这种想法,一往前走,就走到了恨。为了自己的孩子长大不恨自己,不要过份溺爱孩子,挫折教育也是每个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的,没有必要什么都替孩子做完,长大以后他就很难适应这个社会,很难独立。*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过于溺爱孩子的后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