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孩子没有边界感怎么办

给孩子建立边界感,学会尊重别人的边界感很重要!这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能给到孩子的美好的礼物之一!什么是边界感,怎么培养?其实边界感通俗理解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自己的事自己做。另一方面:别人的事情能够懂得尊重。五一假期,很多人吐糟了自己在旅行途中的感受。嘻嘻说:我坐车的时候有一位男士带孩子,孩子嘴里各种叽喳,也不安静坐着,各种乱动,动画片放得很大声,然后我啥也没干,就一路听到那位男士对他孩子说,不要一直出去,吵到阿姨,小心阿姨等下打你,说她自觉吧,给孩子放动画片大声到乘务员提醒,我啥也没干,就听他说一路的“小心阿姨打你”,我真无语。噜噜说:五一坐高铁遇到一个小孩在车上大声读英文,一直重复读那几句话,小孩子不懂事觉得自己多认真好学厉害吧,父母不会教一下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吗璐璐说:有时候人们的差距还蛮大的。旅行去的路上遇到一对母子,儿子一直在安安静静地写作业,过一会儿又会充满期待地问问妈妈快到了吗。回来的路上遇到隔壁的另一个小孩,一直在那吵着要吃这吃那,拿把玩具枪在那嘟嘟嘟嘟地按,好烦啊!同样是带孩子外出,不同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现,边界感培养健康的孩子,收获的是他人的尊重。苏苏说:坐高铁的时候对面坐了一对爷爷奶奶,一开始他们也没搭理,我在做自己的事。后来他们主动问我坐高铁是不是去旅游,我说不是,我是回家,然后他们跟我聊了好多,问起来我的专业,还跟我讲了很多他们年轻求学时候的故事,最后告诉我要努力读书,虽然只有几十分钟的相处,但是那天的对话一直让我难忘。作为接受教育10几年的大学生,持续健康边界感的灌注,让很多大学生表现优秀。乐乐说:每次节假日返校,高铁上坐着站着全是大学生,就算是去上厕所,都不需要问让一让的,前面的同学就会让出一条出来,不小心碰到别人小声说一句“对不起”,也会有回应“没关系”,整节整节车厢慢慢承载着比平时3倍的乘客量,却还是鸦雀无声。结伴同行也不少,但大家都很有觉悟。棕棕说:我出行边上坐着个年龄阶段相似的,都是二十岁左右,相谈甚欢,畅聊到下车。但是我们全程都在控制聊天声音,很小声,边上休息的人也没被我们吵醒。能在旅行中遇到聊得来的朋友真的很好。清清说:有健康边界感的,因人而异,不管男女老少,没有边界感的从出生到老都是改不了的,而另一些人就会很顾及他人的感受,很自觉。可见,培养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边界感,会让孩子一生顺遂。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边界感呢?首先,父母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天生的能力,每个孩子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当孩子想要探索时,有问题提出时,当孩子和父母做对时,父母要必须明白,这或是孩子在探索边界和能力,父母不应限制孩子,压制孩子,这是引导孩子拥有健康边界感的基本家庭环境。其次,拒绝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有一个主人翁的意识。同时引导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亲历一些事情,在实践中学习,引导孩子真正的成长。锻炼到自己的能力,体会到成就感。第三,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约定好界限,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不能做的,那些话不可乱说,而哪些事情是自己可以做的。放手让孩子去试错、去尝试、去探索,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感。当然,有一个前提条件,父母首先要边界感意识清晰、做事有分寸。耳濡目染比语言灌注更有效。最后,引导孩子学会拒绝,学会说不,这样当孩子面对是非判断时,勇敢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结语:培养孩子界限感,助力孩子成为一个做事懂分寸的人。——END——我是为娃学画,我始终坚信初生的婴儿好似一张白纸,一方未开垦的沃土,父母唯有勤练“画工”,才能为娃画出一条人生坦途。}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最近朋友小林来和我抱怨,说自家的小孩子貌似真的成了别人眼中的"熊孩子",冬冬从小就是被惯到大,现在有时讲道理都不听的节奏。小林说:"上次我们一家人带着侄子丁丁一起去超市买东西,那个时候超市刚好有打折活动,人来人往的,很是热闹。"小林说冬冬平时去超市都是挑来挑去,这次他看上了玩具汽车,虽然打折,但是价格还是很贵的,冬冬想要买,小林觉得很不实际,就说:"不要了,这个太贵了,而且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要的话我们下次去别的地方再买哈!"冬冬听完就不高兴,喊着说:"我就要!我就要!买,赶紧给我买啦!"到最后,冬冬还想赖在地上不走了,最后还是爷爷奶奶把孩子哄走,买了一些零食才肯罢休,小林当时被气得话都不想多说几句,只是心里疑惑:孩子为什么现在变成这样?小林就问道:"你说说为什么孩子可以为了玩具就在那里撒泼,我现在都不知道要怎样去管教他,现在是不是太迟了点?"其实从上面东东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孩子是缺乏规则意识,在公共场合没有注意到他人的存在或是自己可能给他人造成的其他影响,简单地来说就是"边界意识模糊"或是"没有边界意识",无法很好地遵守社会规则,容易带来负面影响。另外,我们可以看出东东这样的行为其实都是父母或是长辈过分溺爱导致,对于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造成孩子没有正确地区分"你我",也不清楚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有些孩子貌似天生"自来熟",到了亲戚或是父母朋友家里都是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家里跑来跑去,高兴地喊叫,最重要的是很喜欢到处"探索",总是各种翻箱倒柜找东西,如果是小宝宝可能大家都不会计较那么多,但是是个三四岁的小孩子一直这样子,大家可能就会有点奇怪了,有时孩子还跑进别人家的厨房、卧室或是书房,这就侵犯了别人的私人空间了。孩子这样"无拘无束"的行为其实也是边界意识模糊的表现,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私人空间和领域,没有得到别人的允许就肆意的探索,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这对于孩子的交际会产生负面影响。边界意识能够让孩子分清"你我",也能让孩子明白、遵守规则,那么边界意识究竟是什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父母又该如何引导孩子去建立良好的交际呢?现在关于"熊孩子"的新闻层出不穷,在飞机、高铁上哭闹,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或是总是不管不顾地打扰到别人,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等等,而他们的父母总是束手无策,或是直接无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其实这就是孩子"边界意识"淡薄的表现,那么什么是"边界意识"?所谓"边界意识",也就是边界感,就是指自我界限,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责任和权利范围,在保护自己的个人和私人空间不受侵犯的情况下,也不会侵犯别人的空间。其实,人与人之间确实需要保留"边界感",这不仅是大人的相处法则,也是小孩子需要从小培养的一种意识。边界,并不是简单的"疏离",也不是拒他人于千里之外,而是不逾矩、不侵犯,有底线、懂进退,这需要从小培养。那么,边界意识究竟包含什么呢?其实这个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自我边界和他人边界。自我边界。拥有自我边界意识,也就是孩子能够明白自己的权利和责任,那么孩子就容易形成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能够更好地掌握自我保护能力。孩子有了"自我边界"意识,就能清楚地明白哪些是需要自己做的、是自己承担的责任,不会说被外界环境牵着走,也不会总是推脱或是无视自己的责任,有利于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培养。但是有时孩子出现错误的"自我边界"行为,例如推开其他小朋友、不愿意和他人分享等,父母都要好好引导孩子,让他们明白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他人边界。他人边界,也就是孩子需要注意的规则和规定,也就是社会共同的道德或是行为规范。孩子清楚地明白他人边界,也就是说孩子能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会总是侵犯别人或是挑战别人的忍耐极限,这样的孩子更容易融入社交圈子,受到大家的欢迎。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意识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能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学习如何去与周边的人相处,让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交际关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呢?把握好关键时期。虽然在孩童和青春期都是比较叛逆或是问题频发期,但是孩子的这些行为正是他们在将"自我"和"他人"进行区分的表现,这个时间需要父母多点耐心和宽容,引导孩子建立起自尊、同理心的意识,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父母要尊重、爱护孩子。只有孩子自己得到足够的尊重、理解和爱护,孩子才能推己及人,学会如何去对待他人。因此,当孩子逐渐长大,自我意识萌芽,父母就要尊重孩子,给孩子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要剥夺孩子的选择权、物品所有权和话语权,这些能够让孩子确立"自我边界",学习去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时间。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父母不要总是包办一切,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明确孩子在家庭中应当承担的责任,这是孩子学习独立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心的必经阶段,不要总是担心或是责怪孩子做不好,这是个过程,需要父母多点耐心和信任。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意识,能让孩子在与家人、社会其他人群的相处中更加轻松自由,能保护孩子的权利,也不会侵犯到他人,那么,应当如何引导孩子去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呢?引导孩子明确"自我边界"。在日常生活中尊重、爱护孩子,让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也让孩子明白自身的权利,例如身体、物品和选择权的,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控制自己。引导孩子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缺点,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明确自我界限。弄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哪些可以接受,哪些难以忍受,学会拒绝和说"不"。帮助孩子了解"他人边界"。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学会去理解和尊重他人,不要随意侵犯或是窥探别人的隐私,例如不要总是过于热情、过分干涉别人的事情,不要总是否定别人的想法,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等。在教导孩子学会说"不"的同时,让孩子明白别人也有说"不"的权利。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生活的小细节和生活习惯都会不知不觉影响边界意识的形成,因此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学会文明、礼貌用语,温和待人;让孩子多和他人相处,锻炼集体意识;让孩子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树立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让孩子懂得自律和自我管理。很多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忽略"边界意识"教育导致的,因此父母需要注意养成孩子的边界意识,明确自我边界,同时也尊重他人边界、遵守社会规则,这样子孩子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交际圈",开启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2018-11-07 11:18
来源:
莫米诺奇
昨天,木木妈妈跟莫米诺奇说,她有一个苦恼:每次儿子靠近自己睡的时候,她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
她家人说她这是“病”。
莫米诺奇倒不这么认为。
著名性教育专家胡萍老师说:对于任何一个独立人格的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当我们要跟他进行身体接触的时候,都需要征得他的同意。
如果你在送孩子到幼儿园的时候有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老师们都是先蹲下来询问小朋友“我可以牵你的手吗?”“我可以抱你吗?”,得到孩子的同意后才去牵手、拥抱的。这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的界限感。
教会孩子身体界限感,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尊重。
01培养孩子的身体界限
一位妈妈“投诉”:她老公一次上厕所没关门,被女儿进去看见了。结果女儿就直接说,爸爸你的尾巴出来了。
爸爸当即也感到尴尬,从此再也没忘记过关厕所门。但是不知道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会有多深远。
中国的家庭普遍缺乏一种“界限感”。
妈妈的心里会想:孩子都是我生的,这些没有必要避讳孩子。其实,这种思想是很错误的,应该及时纠正。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让孩子从小明白:你的身体你做主,没有经过你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可以随意触碰。当别人未经同意触犯你的“身体边界”时,要懂得说“不”!
父母从生活细节处注意起来,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也会知道什么是隐私,界限在哪里。
比如:换衣服尽量避开孩子,上厕所时尽量关门。有女孩的家庭,爸爸要注意穿着,孩子洗澡和换衣服,爸爸也要回避。
孩子3岁前的性别教育一定是在家庭完成的,3岁到6岁期间,幼儿园可以渗透一部分,但家长有重要的引导责任。
3岁左右的孩子便知道爸爸是男的、妈妈是女的。
8岁前,孩子一般还没有性意识,但关于性知识,孩子问的什么问题就一定要用正确的知识来解释,绝对不能糊弄。
02面对矛盾,家长要正确处理和沟通
大人间处理矛盾的方式也会被孩子看在眼里,甚至影响孩子的为人处世。
上海迪士尼乐园内,一名8岁的小男孩碰到了前面年轻女孩的臀部。
女孩说了几句,男孩的妈妈立马就发火了:“碰到就碰到了一下!你屁股没给人摸过吗?”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榜样引导下,男孩很难成长为一个有素质、尊重别人、有边界感的人。
父母的教育是不分时间地点的,每一个微小的行为,都会在孩子的注视下无限放大。
对于孩子间出现的问题,双方家长最好的做法是理性谈谈,商讨处理办法;而不是被负面情绪主导,导致双方交恶,影响孩子人际关系。
家校共育也是呵护孩子成长的重点。家长可以将孩子的情况向老师反映,让老师注意到这一问题,发挥学校中的引导作用。
*慧幼教育专注于0-6岁学前教育领域的实体投资、产品研发、项目运营、管理咨询和内容输出。
*莫米诺奇国际幼儿园是北京慧幼教育旗下的一所高端幼儿园,秉承“慧于心 卓于行”的教育理念,以“发现天赋,成就天赋”为教育目标,旨在实现“让孩子成为孩子,让教育自然发生”的全人教育理想。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没有边界感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