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被欺负家长让还回去怎么让人觉得不好欺负和家长沟通?

1.当学生在校被其他同学欺负时,如何与家长沟通?

2.解铃还需系铃人——如何与失去信心的家长沟通

3.“爸爸去哪儿了孝亲感恩活动方案

4.争取家长配合班级工作的洪荒之力

5.换位思考,智慧引导——如何面对家长与孩子的冲突

6.冷静 聆听 换位 沟通

7.溺爱庇护的孩子的家长沟通案例

9.如何与脾气暴躁的家长沟通

当学生在校被其他同学欺负时,如何与家长沟通?

上课时,发现班级的小沈脖子涂了红药水,有明显的伤痕。我心里在想,是不是最近他妈妈管他学习严了,揍了他。学生初二了,考虑到他的自尊心,我也没主动问他。

那天正好我补课,小沈完成了默写就放学回家了。临近下班,她妈妈突然来了个电话,火气很大地质问“:老师,你看见我们孩子脖子上的伤痕伐?手臂上还被咬了几口……前两天还不肯讲,今天我和他爸爸看见他手上又有新伤,觉得不对,揍了他,逼到现在,他才告诉是班上小姚干的,这孩子怎么可以这么狠啊,我真恨不得冲到他家去打他一顿……我们要报警……”

“小姚?他们俩不是好朋友们,虽然上学期也打打闹闹不开心过,因为这个我还特地在期末家长接待日那天叫上双方父母和孩子谈过此事,后来又见他俩嘻嘻哈哈,同进同出……怎么会?”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我立即说,哦,我正好在学校,你看,电话里讲不清楚,你们现在方便吗?我们过来详谈。“好的好的,我们正希望过来和你谈谈”

没过十分钟,孩子,父母都来了。家长满脸怒气,学生搭拉着脸,支支吾吾不敢说话。我忙拉了两把椅子,让小沈父母坐下,说“:爸爸妈妈,你们也先别急,你看,特地让你们过来,就是大家好好交流下,把这件事弄清楚。小沈的伤疤今天我也看到了,他没说,也没其他同学告诉我,我还以为是他自己不小心呢”,他妈妈看我态度真诚,语气也渐渐缓和,我们本来也这么以为,昨天回来见他脖子那么长一道伤痕,问他原因,他说是打篮球不小心被同学抓伤的,我们也就没多追问,帮他涂了点红药水,处理了伤口,没想到,今天回来,手臂上又青了两块。”说着拉起他的手臂,翻开内侧让我看,两个很大的乌青,周围一圈都舯了,明显是咬的痕迹……看得我心里都不禁一寒。将心比心,哪个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伤成这样心里都不会好过……

到底怎么回事?” 我抬头盯着小沈的眼睛问,小沈看看我,又看看他父母,欲言又止“你说呀,今天老师也在,你就当着我们面说说清楚……没用的东西”小沈的爸爸激动地朝着小沈吼着。

看着小沈同学尴尬而又无奈的表情,我试图打破僵局,我说“你们看,你们家儿子不愿意说,一定也有他的想法,可能是担心你们生气,怕你们难过,是个孝顺孩子,是吧。不过,说着我特地转向了小沈,对他说“哪个做父母的看见自己孩子被打成这样不担心的,小沈,你也要理解你父母,虽然处理方式上急了点,不过是为了你好,不是吗?”“今天也晚了,你们看,要不要带小孩去看个医生,伤口该处理的处理一下,小孩被打了,大家心里都不好受,你们也让他冷静一下,明天上学我再找他谈。同时请你们放心,孩子在学校的安全,是首要的问题,作为班主任,我一定会认真搞清楚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给你们一个交代,小沈,你今天自己也冷静冷静想一想,明天找个时间再聊一聊,你有什么委屈就告诉老师,我绝对不会允许小姚再欺负你。

小沈爸爸妈妈听我番话,脸色渐渐的平和了很多,也不好意思起来说“老师那么晚了,你都还没有下班,耽误你吃饭了,我们相信你会好好处理这件事的”他们听从了我的建议,当晚就带小沈去长海医院进行伤口处理。

第二天,我特地和小沈进行了长谈,告诉他面对欺负你的同学不能隐忍,要学会自我保护,要勇敢的说“不”,同时还询问相关同学,调了学校的监控录像,果不其然,证实了的确是小姚这三天来,因为一件琐事,每天都把他带到厕所,殴打他,同时还警告他不许告诉家长和老师,否则还会再打他。

掌握了证据后,我又找到了小姚同学,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并让他写了深刻的检讨,多次请他们的父母来校,电话微信联系,告知了事情的原委,以及处理结果。同时也鉴于他打人的情节严重上报至政教处,在班中进行了公开检讨,同时给予了口头警告处分

在这期间,我也几乎每天和小沈家长联系沟通,让他们了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我的处理方法,学校的态度。同时我也向小姚的家长委婉的提出这件事的确小姚做错了,错了就应该承担后果。小姚父母也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和小沈父母道了歉并保证绝对不允许再发生,并主动提出愿意赔偿小沈同学医药费。事后,小沈同学的家长对于我公平公正的处理也表示感激,亦真实地感受到了我对他孩子的关心,他们比以前更信任我了。

——如何与失去信心的家长沟通

小梅,boy,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几乎很少听他主动开口。他生活在一个高智、高要求家庭,爷爷北大毕业,爸爸也是单位领导,从小对孩子要求很高。在家庭的压力下小梅得了学习困难症,几乎所有的科目都不及格,而且是低分的不及格,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父母花了不少心思在他的学习上,上补习班、请家教……但都是徒劳无功,无济于事。眼看预备年级就要结束,而他的学习丝毫没有起色,而且有越来越差的趋势,爸爸也是无奈,为了让他能跟上正常学生,爸爸向校方提出预备班重读一年,就这样我与小梅分开了。

我注意到小梅并没有因为重读而对学习有兴趣,也没有赶上新班级的同学,只是对学习越来越厌恶,越来越没有信心,父母看不到任何希望,也逐渐心灰意冷,放松了对他的督促,就这样小梅在学校过着混混的日子。

非常巧合的是,到小梅初三时,我又接了这个班,又与小梅重逢了。这时面临着初三毕业的压力,我找小梅的父母谈过好多次,希望他们为小梅的将来着想,加强对小梅的管理,争取把成绩提起来,但收效甚微。我想这样可不行,父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支持,如果父母对自己孩子都没有信心,那小梅就真的没救了。小梅的症结是家庭压力造成的,所以要“救”小梅,得先“救”他父母,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一定要让他的父母看到小梅的闪光点,重新找回对小梅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凭着我对小梅的观察,发现他对一门学科是有兴趣的,那就是美术。不爱交流的性格让小梅越来也喜欢画画,他只有在画画中找到乐趣,只有在画画中找到信心。我决定以画画为突破口,支持他一切与画画有关的活动,与画画有关的比赛。幸运的是,小梅靠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每次比赛都能得奖,而且画也画得越来越好。我把这些好消息都告诉他父母,他们似乎对他的这些表现有点动心,但毕业还是要靠成绩,到社会上还是要靠与人交流的能力,父母也没有完全拾回信心,直到发生这样一件事,才真正改变了他们对小梅的态度。

那次是学校的艺术节,我想好好利用这个时机,把他和父母心里的距离再拉近一大步。对于一个艺术节目,如果只是画画,没有音乐、没有舞台效果,肯定是太单薄了,所以我想到了沙画表演。我试探性地问了一下他想不想尝试一下这个新鲜实物,小梅从来没接触过沙画,但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很腼腆地答应了,我很开心。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父母,说服他们配合我一起支持小梅的表演,他们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动了起来。爸爸做沙画台,妈妈淘宝买沙子,我呢?就是帮他设计表演的架构和每个情节的场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成功,让小梅建立自信,让他的父母找回信心。

那段时间我们只谈沙画,不谈学习,每天他都会准时到办公室里来,给我看前一晚画的作品,一起探讨怎样改进,就这样作品渐渐成型了。我还请一直担当女一号的小才女做他的绿叶,帮他的沙画表演配了解说词。演出那天小梅主动地把自己精心打扮了一番,穿了件大红的衣服作他的演出服,自信满满的完成了他的沙画首秀。演出很成功,在学校引起了轰动,不少同学把他的表演视频发了朋友圈,收到不少的赞。爸爸来现场看了表演,看的很激动,他看到了孩子的努力,看到了孩子的自信,他终于改变了对小梅的看法,重新树立起对小梅的信心,他们也更相信我了。

与父母沟通后我们达成一致,支持小梅考美校,在这样的目标下,小梅也有了动力,慢慢地一些主课成绩有所提高。爸爸几次带他去面试,也一直跟学校介绍他的沙画作品。最后,在大家一起努力下,小梅在初三的毕业考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考上了他心仪的美术院校。

爸爸去哪儿了孝亲感恩活动方案

创意活动名称:爸爸去哪儿了

参加人数:教师1人,学生20人,全班家长

1、班级20位学生中17位是男生;

2、现代家庭中,爸爸缺位的现象很是普遍;

3、男生都是未来的爸爸

1、与同学们聊聊他们与爸爸的故事,喜怒哀乐都好;

2、请每位同学准备一张幼时与爸爸的合影,以及照片中的故事;

3、请两位同学的爸爸来现场参与。

引出话题:我心中的爸爸去哪儿了?

我和学生围绕“我爱爸爸和我讨厌爸爸”这个主题来讨论,同学们分别说了爸爸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并举了例子,大家都很有感触。其中有很多同学说到爸爸很少在家,由此引出下一环节。

引出话题:我生活中的爸爸去哪儿了?

1、我和学生围绕“爸爸不在家时去做什么和爸爸在家时做什么”这个话题来讨论,学生们说到这样一些答案:上班、赚钱、应酬、养家、玩电脑、看手机等。还有沉默不语的是爸爸重建家庭了。

2、我们接着围绕“还记得你和爸爸美好的曾经”这个话题来讨论,每位同学都带来了和爸爸的合影,很珍贵。许多同学都分享了他们和爸爸的难忘往事。嬉笑怒骂皆有,都沉淀成了美好而珍贵的回忆。

3、我们围绕“你渐渐长大,却为什么和爸爸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这个话题来讨论,同学们纷纷表达:爱和关心开始变得说不出口。我告诉大家:就像朱自清和他的父亲,相处的时间少,又没有心灵的沟通,时间久了,就产生了隔膜。客观地说,人与人之间都有隔膜,即使有爱,也会有隔膜,上完朱自清的《背影》,我曾用文中内容给了“爱的隔膜”4句诠释,“爱是父亲在百忙中也要亲自送我的决定,我却曾经嫌它多余;爱是父亲为我精心选定的座位,我却曾经不以为然;爱是父亲为我做的紫毛大衣,我却曾经拿它铺垫座位;爱是父亲碎碎的嘱托,我却曾经暗笑他的苦心。”同学们都用自己的语言写了两到三句。

4、请现场两位父亲谈谈他们是怎么看待父子父女关系的,也谈谈做父亲的困惑。

5、我们围绕“如何与父亲沟通,如何相互理解”这个话题讨论,我提醒大家,

道德不是向外的指责,而是向内的自省,我们先从自己出发,我们是不是该首先转变对爸爸的态度?是人都有缺点,这缺点是你的爸爸所以你就不能容忍了,这是当局者迷。如果我们带着理解的态度与爸爸沟通,也许会完全不同。

同学们总结了3种方法:1、增加相处时间(尤其是节假日) 2、增加心灵的沟通(多说说心里话) 3、调整沟通方法(克制情绪,解决问题)

1、我们的话题是采访女生:喜欢什么样的男生?现场得出答案:健康、爱运动、大度、会做家务等。

2、了解了女性视角对男性的评价和期望后,我们讨论:在座的17位男生,17位未来的爸爸,想要做一个怎样的爸爸?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畅想和愿望,其中以温柔、幽默、宽容、有责任感这几点为主。同时也表达了对爸爸默默付出的感恩之情。

活动结束后,学生都觉得轻松快乐而有收获,大家对活动中很多话题又展开讨论了许久,家长微信群里经常有反馈孩子在家中的可喜变化,聊天多了,说话态度改观了,帮家里做些家务了。改变正在潜移默化地产生。

一、写了一次随笔,写了一次作文

同学们对这次活动感触良多,感恩之心被激发,趁热打铁效果好。在作文里,他们尽吐难以表达的感激,在随笔里,许多原来被吐槽的爸爸的故事现在有了感恩的新解。

二、不久后的家长会上,进行了一次家庭教育专题指导。

1、我总结了一下初一年级孩子发展特征与成长需要:

首先,孩子每升入一个新的年级需要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其次,有着强烈的重新设计自我、实现自我的愿望,有更强烈的独立性,智力与情感的发展处于加速期,青春期问题具有普遍性,我们需要提供丰富的活动让他们参与;

再次,有在新群体中得到关心、尊重和表现自己的需要,希望班级能拥有亲和力,使自己产生归属感。

基于上述情况,我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和家庭教育应该重点关注孩子的思想内容和行为方式。

2、我讲解了奈德·赫曼博士的“全脑优势”理论,指导家长如何更充分了解孩子和正确认识孩子。教育孩子,不能全凭个人喜好。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被教育者的天性,而不是教育者的喜好。

3、所有家长一起观看了活动的视频,看完都很有感触,我与家长团坐,聊了许多现象与问题,帮家长解开了许多困惑。

三、发动了一次孝亲活动,通过做家务来感恩亲情。

争取家长配合班级工作的洪荒之力

“同学们,经过开学一段时间的观察,并经过班干部会议讨论决定,需调整班级部分同学的座位。”邱老师在一节班会课上宣布道。

一听到要换座位,有些同学立刻四处张望表现出很好奇的样子,有些同学很兴奋已经和邻桌积极讨论起来,也有同学愁眉紧锁似乎很担心。这一切,邱老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换完座位后,邱老师对大家说:“这次换座的原因有很多,换完座位后,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看到了,也可以猜到原因了。但无论什么原因宗旨就一个:提高大家的听课效率,邻桌间要相互取长、相互督促,加快前进的步伐!”

晚上,“叮铃铃……”,手机音乐响起,正在备课的邱老师接起了电话。“邱老师,不好意思打扰了,我是小F 的父亲。”邱老师的眼前则立刻浮现出一个疲惫的身影。小F的父亲是某企业的负责人,平时工作十分繁忙,妻子也是位优秀企业家却长时间在外地经营,因此女儿教育生活的重担只能落在了父亲的肩上。或许是因为父女关系的缘故,或许是因为工作生活重压的缘故,小F父亲的教育方式在邱老师的印象中是比较简单而粗暴的。但即使再忙,他仍十分关心孩子在校的情况。“老师,孩子回来说今天班里换座位了。”“是的,有这回事。”“哦,我想跟您说一下,孩子回来后一直不开心,我问她她就说换座位了,不喜欢现在的邻桌,觉得他很烦,我怕她以后上课会受到邻桌的影响,所以想换回座位,或者安排她跟小C同学坐,他成绩好,作业做得也快,我女儿有拖延症,正好可以治治。”

家长的言谈是合乎礼仪的,但邱老师也明显感受到了家长对此次换座的不满和担心,而且对方有备而来,已经提出了似乎更有益的建议。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彻底解决问题,邱老师将这次换小F座位的原因和家长在电话里做了充分的 沟通。当家长了解到一方面老师观察到孩子的视力下降需调整到前排的位子;另一方面,原来的邻桌虽成绩比较优秀但因为与女儿私交好,上课经常会有随意讲话的现象后,就没有再坚持原来的想法。最后邱老师又补充道:“虽然现在邻桌各方面都不如前任邻桌,特别行规方面有些问题,但我相信你的女儿可以从他的身上得到自鉴,并逐步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约束自己。我们先观察一段时间吧。”

放下电话,邱老师的心里还是泛起了微微的涟漪。虽说家长在电话里似乎已经被说服,接受现在的座位安排,但邱老师自己也是一位家长,能体会到家长对孩子在校利益受到“威胁”时的心情;但邱老师更清楚自己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是一名班主任,她的工作是从学生利益出发,她权衡的是一群孩子的利益,她要做出的是一种教育行为,对孩子终身有利的行为,而不是一时对孩子“好”的行为。她庆幸自己在电话里坚持了下来。

在后来的几天里,的确小F与她的新邻桌处得很不愉快。好在都是些小矛盾,而且都发生在课间的时候,班干部、同学们也会及时来帮忙,及时化解。这当然都是邱老师与几个班干部事先商量好的。

这期间,小F的父亲没有电话联系,只是在一周后以短信的方式与班主任再次沟通,这次不针对换座的事,而是谈了许多家庭教育问题,其间所流露出的无奈、恳切之意令人十分动容。那一刻,邱老师似乎有些犹豫:任课教师纷纷反馈小F同学的听课效率大大提高,进步明显,而且还有几位家长在微信里提到了座位的问题,表示座位换得不理想,都想和成绩优秀的学生做邻桌。要不,就调整一下?不行!这样还没有达到预定的教育效果,家长和学生只会将自己的问题归结于别人,问题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邱老师狠了狠心,不再动摇。

几个星期过去,小F和邻桌逐渐没了吵闹的动静。平日课上小组讨论,临桌的互动中,邱老师发现小F对邻桌的学习开始关心起来。原先的邻桌的学习成绩比她好,使她养成了依赖性,而如今她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期中考试前的一次家长会上,邱老师特意安排了学生交流学习经验的环节,其中就请小F分享了自己在这学期学习上进步的经验和感想。小F深切感受到提高上课听课效率的重要性,表示自己正因为改掉了上课随便讲话的陋习,并勤做笔记,所以学习渐渐变得不难了,因为上课都听了懂了,完成作业也不困难了,拖延症也就不存在了。这时,邱老师注意到台下小F父亲的脸上洋溢出满意自豪的笑容。

老师在家长会最后的总结中,也提到了班级这次换座位的事情,与家长推心置腹地谈了自己的想法:“换座位,这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说实在地,一般情况下,做班主任的也不愿意三天两头地更换学生的座位:一来麻烦,既要考虑到性别、性格的搭配,又要考虑高矮、视力等因素,因此,往往是动了一个就要牵扯到一批人;二来对学生来讲,频繁地更换邻桌对其学习、听课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所以,以她个人的看法,也是不太赞同随意地更换学生的座位的。但由于这次班级上课纪律出现了问题,而且涉及面积广,所以将班级座位作了一番大调整,宗旨就一个——提高学生们的听课效率,邻桌间取长补短、相互督促,加快班级进步的幅度!

会后,许多家长纷纷当场表示理解支持班主任的工作,有想法有问题还会及时与班主任沟通, 对这样的反馈结果,邱老师感到十分欣慰。

——如何面对家长与孩子的冲突

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次之,社会教育再次之。可是现代社会,往往主阵地早已失守,纷纷寄望于学校教育,认为学校老师是万能的,学生只听老师的话。其实,老师怎么可能是万能的呢?只是多了点心理知识,多了点好方法,多了点耐心和爱心,才换来孩子的信任和“投诚”。尤其是班主任,面对班级里形形色色的学生,包括行为偏差生等,如果能巧妙地使用一些“手段”,既能让学生有规有矩,也能调节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成为他们冲突之间的润滑剂。

我班学生小孙就是最好的例子。

预备开学前的家访,小孙一家就让我吓了一跳。只见小孙跪在桌子前含泪做作业,小孙爸爸大声呵斥她:“你看看你,一个暑假作业就写了这两张纸!你到底在干什么!我告诉你,你今天必须给我写完!”再一瞥她的作业,30页的钢笔书写,的确只抄了两页,其他语数外作业一律空白。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小孙爸爸见我来了,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忙不迭地向我倒苦水:“我跟孩子妈妈离婚后一个人带女儿,又要买汏烧,又要管她学习,多辛苦!孩子偏偏不争气,读书一塌糊涂,作业从来不交齐,天天给小学老师留很晚。老师,你自己做好心理准备!”一边还恨恨地盯着小孙,差点要动手打上去。

我赶紧拉开了小孙爸爸,嘱咐他先去隔壁房间,让我和小孙好好谈一下。房间顿时安静了下来,只有小孙断断续续的抽泣声。我先帮小孙抹去眼泪,让她平复下心情,然后好声好气地问她:“爸爸说的都是事实吗?”

“嗯。”她低下头,含糊不清地嗯了下。看来她自己也知道做作业是个难关。

“那为什么只做了这么点?有什么困难吗?能告诉老师吗?”我继续探问道。

“我……我白天在玩,下午想到要做了,就做了一点,爸爸回来后大骂我一顿,还让我跪着写,我更不想写了!”本来作业习惯就不好,加上父亲管教方式粗暴,小孩抵触情绪严重,干脆自暴自弃了。我好像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这样吧,老师帮你规划一下,剩余的作业几天做完,每天做多少,你看这样行不行?”我用商量的口吻逐一把暑期作业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每天的量很少,但必须每天完成。小孙一看难度不大,就欣然同意了。

这个时候小孙爸爸又进来了,看着孩子已经开始在做作业了,有点奇怪,在一旁又开始数落起来:“下次你作业再不好好做,我打电话给你们老师,让她好好来骂骂你。脑子里不知道在想什么,都不做正经事。……”我一听话外有话,就赶紧和她爸爸去隔壁房间继续深入了解。

“她从小就这么作业不好好做吗?她好像不太听你话啊?”这么一问仿佛戳中了他的心事,他又忍不住向我倒苦水:“和孩子妈妈离婚后,我一直不让她见她妈妈。可是小孩子心里想啊,就总是偷偷摸摸打电话给她妈妈,叫她妈妈来接她。她妈妈一分抚养费也不付,还想看孩子,还教唆孩子谋我的房产,我能让她来看孩子的啊……”家庭矛盾导致孩子亲情需要不能得到释放,又处在青春期前夕,与父亲的隔阂越来越多,难怪父亲的教育力度在不断下降,孩子在用不做作业的方式进行无声的抵抗啊!

“你们夫妻有矛盾,也不能让孩子没妈啊!孩子有倾诉的需要,有母爱的需要,有被爱护的需要,你要尽量满足她这些基本的需要,她才相信你,听从你,尊重你啊!”

小孙爸爸长叹一声,没有做声。

开学后,小孙完成了大部分的暑假作业并在前几周都坚持完成了回家作业。后来有作业没有完成的时候,我和其他老师商量好,先问她哪里不懂,帮她扫清知识难题,然后分层布置作业,降低难度,让她觉得初中学习并不是很难,可以顺利过渡。同时,仔细观察她的情绪变化,联系她的妈妈,召开家庭协调会,共同为小孙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和保护。最后,在她爸爸生气恼火的时候多理解父亲的苦处,也建议更好的教育方式,使得父亲暴躁的脾气渐渐降温。父女之间的矛盾终于得到了缓解。

其实,如果每个人都能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多替对方想想,理解对方,帮助对方,又怎么会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呢?作为老师,也作为家长,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来对待孩子,毕竟孩子也在成长,也在变化啊!

以平和的心态与家长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却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 因此,“家校联系”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怎样才能处理好家与校的关系,使班主任的工作事半功倍呢?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以平和的心态与家长做到及时沟通,互相配合,和谐施教。

某一天早晨,我刚一踏进教室门值日班干部就来向我汇报说:“刘同学又没有做家庭作业!”一听我的头就大了,这个刘同学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在外地老家学习的,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而父母则在他一年级的时候离异了,各自在上海打工、做生意,无暇照顾和关心刘同学。爷爷奶奶则由于年迈,平时在学习上对他管教显得力不从心。可能这个原因,刘同学就养成了做事懒散的坏毛病,学习态度极其的不认真,经常不能认真完成作业,老师找到他总是理由很充分。比如:忘记带了、书籍没有了、作业题没有抄写下来、交了但是找不到了等等。这样恶性循环,学习越差越不爱学,越不爱学学习越差。我虽然几次与他的母亲谈过这件事,但效果总是不明显。这样下去不行,我得找刘同学的母亲认真地谈谈。

下午活动课的时候,刘同学的母亲来到了学校,我让她进了我们的教室,这样说话方便一些。刚坐下,刘同学的母亲就问我:“老师有什么事吗?是不是作业又没做?但是昨晚我看他在写作业的呀!?”我看她一脸不耐烦的样子,就把原先想说的话先咽了回去,心想要先取得其母亲对我的信任,增强她对刘同学的信心,最后博得她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于是,我就说:“刘同学很聪明,最近课堂表现挺积极主动的,数学课上多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数学成绩也有所提高。我在班上进行大张旗鼓的表扬,请家长回家之后再次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增加他的学习自信心。” 他母亲听我这么说,一下子高兴了起来“你是说真的吗?刘同学最近真的进步了吗?”她嘴上虽然这么问,可看表情明显是已经相信了。博得了她的信任,他就会向我敞开心扉。这时我又接着说:“如果他每天都能把家庭作业认真按时的完成,那么肯定会更出色的。”他母亲就说:“其实现在他学的知识我都不懂了,帮不上忙了。”这时我马上接上说:“不用家长帮他的忙,只要根据备忘本上的作业条一项一项地检查。看看他的作业是否按要求完成了。”刘同学的母亲面露难色地说:“有的时候我检查作业他告诉我说做完了,交掉了。”“如果再遇到这类情况,您可以直接在qq里问我,问其他科任老师。”。。。。。。我与他母亲促膝交谈了整整一节课,得到了其母亲的支持,双方达成了共识。

从这以后,我和刘同学的母亲除了打电话、家访和家长接待之外,我们还建立了qq好友,通过qq把刘同学在校的表现及时地反馈给其母亲。每天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我也会上传去。刘同学的母亲在检查作业时,如果有质疑也会拍照片给我看,寻求帮助。慢慢地刘同学有了明显的变化,交作业积极了,而且字一天比一天写得好,我也抓住机会在班上对他进行表扬,在班级qq家长群里表扬和鼓励,到期末考试时他的数学成绩达到了八十几分。

从此事中,我感受到了做家长工作的不易,也开始感受到与家长交流时,要有艺术性。比如在谈论孩子的表现时,应先说孩子好的方面,再说孩子的不足或需要改进的方面,这样家长比较容易接受。其次,作为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应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平和地与家长交流。当沟通双方由于某种原因产生情绪问题时,沟通往往没有任何效果。

冷静 聆听 换位 沟通

你会聆听你的孩子吗?你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敏锐的体会孩子当下的感受吗?平时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你是说的多,还是听的多?

即将下班,儿子所在班级的家长微信群连续有图片发出,这让我心头一紧……进入预备班以来,孩子时不时的被老师在群里“婉转”的批评,同时要求家长加强督促,原因则是五花八门:忘做作业、忘记让家长签名、作业质量差……。怀着忐忑的心情点开图片,写着孩子学号的一份数学作业赫然在列,10道题目全错,十个醒目的红×让我无地自容,怒火中烧。“好,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

“乓”的一声把门推开,受到惊吓的儿子惶恐的看着我,那份正确率为0%的作业正躺在桌上。这场景让我突然冷静了下来,为啥不弄清其中的原因呢?愤怒和训斥能让他找到自身问题吗?于是我坐在了他身边,仔细看了这份作业,上面的题目都是之前几天给他反复做过且正确率很高的,对话就这样开始了:

“这些题目你都不会吗?”

“那怎么会全部都错呢?”

“每天都在做这么多一样的题目,我做得很烦了,而且都是会做的,没有一点新意,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就乱做一气”

这种心情和在职场打拼的我那么的像,大人可以称其为“职业倦怠”,孩子呢?该怎么让他理解并接受这种枯燥的学习形态与成绩甚至与今后人生走向之间的关系呢?经过短暂的思考我和他交流了我的想法

首先,不同年龄、不同岗位都有各自的生活重点和工作重心,学生的重心就是求学,不断掌握新的知识、巩固旧的知识并能运用它们,这个过程就是不断重复且比较乏味的。这就像大人每天要准时去工作,回家要照顾自己的孩子,其实都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重复,如果有一天父母说不想重复了,那就意味着没有了家庭收入,也没人会给你做饭、洗衣……你觉得这样可以吗?

其次,每天认真做好重复的、枯燥的事的确不简单,这需要有强大的毅力和明确的目标,我不知道你的目标是要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是仅仅把每天可以有大把时间玩手机游戏作为你的人生目标?如果是后者那你的确不需要这么辛苦了。但就是那些游戏高手也是通过反复训练、不断重复来达到技巧娴熟的,一个新手和一个老手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这个你是有体会的吧?无论是你喜欢的球星梅西还是你佩服的作家韩寒,他们都不是一蹴而就达到今天的高度的,枯燥的重复是成就他们的必经之路。

他十分认真的听了我的话,其中的例子有他最熟悉的内容和人物,他的神态告诉我他在思考且有所触动。果然,他轻声的说一是不会再因为类似问题让老师在微信里点名批评,二是会认真的重新做一遍作业。事情过去了两个月,他实现了对我的承诺……

如何掌握积极聆听?首先作为父母的我们,当孩子有困惑有苦恼有情绪的时候,我们能够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是前提,深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经历种种挑战,这是必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去做,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才会接纳,不然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很焦虑,很着急,只想去给到他建议,方法,教导......根本无法聆听到孩子内在的声音,甚至有的家长自己变得很有情绪了,只会去批评和指责,本来没有多大问题都成大问题了。

1、要冷静,注意不要让表象遮住双眼,要注意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这件事其本质是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且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作为家长需要及时进行沟通并作出正确引导。

2、要尽量让孩子多表达,充分掌握他的真实思想,这样才可以对症下药,谈话针对性就更强。

3、多进行换位思考,孩子有的情绪很多时候和大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困扰有很多的共通性,进行这样的类比比较容易从他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摆事实讲道理不要过于空洞,高大上的理论对孩子很难产生触动,反倒是说些他身边的、熟悉的例子,让他有自我比照的愿望效果会更好些。

作为父母,我们不懂得理解他,不懂得聆听他,那么他的无助,他的恐惧,他的不安感真的有一天会爆发出来不可收拾。

溺爱庇护的孩子的家长沟通案例

最近网上出了一个段子------《看各路高手如何整治熊孩子》。看完后,感觉大快人心,大呼过瘾。虽然这些手段有些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但教师作为教育的“服务者”显然不能使用这样的“非法武器”,除了在校教育“熊孩子”,更需要的是能赢得家长的配合,转变家长“溺爱”的观念,从根本上影响孩子的发展。

一般“熊孩子”都长在“爱过剩”的环境里,在家里对其“特殊待遇”,“过分注意”“包办代替”“轻易满足”,在学校碰到问题,家长一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别人说不好那肯定是别人有问题,总是偏听孩子的一面之词,对教师和学校形成偏见,这些孩子容易“在大雾里得意忘形”。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几年以来这样孩子真是不少。

行为表现:我们班的小H同学是一个老师眼中的“奇葩”。普通同学被批评时,一般会有两种态度,据理力争或者知错认错。即使当时情绪激动,但平静下来调解处理后,也一般能表现出“心悦诚服”的认识错误。但我们班的小H每次犯的错误不是很大,但批评教育时总是找别人的原因,即使事实面前,他总是对老师的说服教育摆出一副被逼无奈认错的样子,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对班级的管理很不利。比如一次在地理课上,扔笔玩,老师阻止后无效,继续我行我素,被老师没收后,再拿一只出来,继续扔,老师再次没收,他再重新再拿一只新笔,再扔…….反复多次,从头到尾都表现出满不在乎,挑衅老师的课堂;历史课上,和同学玩笑,结果吃了亏,被老师批评违反纪律,其他同学都能认识自己的问题,他却马上和老师辩解“我又没错,干嘛批评我?切”老师指出他的问题,他也知道自己理屈词穷,就大哭“你们都欺负我!”搞得老师哭笑不得;语文课堂上,老师帮助全班改写作文,轮到他,他直接晃到讲台边,用消极的口气,阴阳怪气的说“啊,不要讲了,我拿下去重写”。老师被他弄得莫名其妙。无论是与同学还是与老师发生矛盾,冲突,解决问题时,他从来都是摆出一副被冤枉的样子歪着身子,斜着头,耷拉着眼睛,不服气,或者不耐烦的说“额,我错了,行了吧”,“反正,总是我最倒霉!”

行为分析:从以上行为,不难看出,小H同学是一个消极自卑的人。他的种种表现都是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更多的关注,对自己的不足不愿意正视,而是希望通过一些消极的语言,不在乎的表情来掩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老师凡是批评的教育是屏蔽的。作为班主任,无论是对他个人教育还是对整个集体的管理,我都必须寻求原因,

而这个原因一定是来自家庭。

1. 了解家庭的结构和成长经历

2.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和具体做法

3. 观察小H与家长交流的体态,表情和语言,以及家长对其表现的反应。

4. 陈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分析原因。

5. 商讨对策寻求支持。

沟通方式:家访,学校面对面座谈,电话微信

一、沟通前期:通过学籍档案了解其爸爸是自由职业者,妈妈是经销服装的个体户。第一次家访时,一进家门感觉就是一个字“黑”,暗暗的房间,只有一扇不太透明的窗户漏光,我坐在沙发上,小H的爸爸就坐在光影里,奶奶给我拿了一瓶矿泉水,就被爸爸支进了里屋。小H同学则在里屋没出来,在我的询问下,爸爸叫他,他才满不情愿的走出来“啊,干嘛?”在和爸爸交流了孩子作业没有完成,态度不端正时,爸爸很自信的轻描淡写说,我家H小学一直很不错的,就是没认真做,我知道的,他只要认真可以学得很好的。说完还很自豪的给我介绍了小H同学小时候的聪明可爱,参加广告片拍摄,会破密码打开电子锁,认真写字也写得很好,言语中都是赞扬。而小H在一旁仍然是一脸的不耐烦,“你说完了么,我可以走了么”的表情。再谈到妈妈对他的教育,爸爸就开始发牢骚了,似乎是因为奶奶和妈妈的唠叨让孩子性格变坏。当我说起小H 同学对长辈的态度时,他爸爸分析了原因。说起小时候接受过一个暑期的西式教育,和老师没有规矩都是在那时候的后遗症。在我看来,爸爸和孩子都误解了西方教育中的“平等和民主”。

二、沟通中期:再后来发生的各种和同学的冲突,和老师教育的对立中,也请家长来校座谈,我又对他的家庭教育有了进一步认识:爸爸经常把自己的光荣历史拿出来说教,而对现在的社会诸多不满,社会的黑暗面,嘴上说不能让孩子过早知道,但不自觉又会流露。每当此时,小H同学就表现出不耐烦和不屑,并不时反驳。于是爸爸就开始推卸责任了,认为家庭影响了他的事业,被儿子和妈妈的屡次冲突影响,容易导致情绪失控后,会造成几百万的损失,所以不愿多参与孩子的管理。学习上都是妈妈在管,让我和妈妈交流。

在和妈妈的沟通中,妈妈的管理明显是唠叨而没有行动的类型。言语中更为袒护和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话言听计从,觉得儿子在青春期,很叛逆,老师应该更加宽容,多表扬鼓励。小H同学基本对妈妈的各种指令是嘴上不情愿的答应,然后又敷衍了事的做好,而在妈妈眼里小H同学又是乖巧懂事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交流,总结如下:父亲骨子里是宠爱孩子的,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大道理并有时“腹黑”,没有落到实处,亲子关系对父亲只有“畏”,没有“敬”;加上妈妈奶奶两人的娇惯唠叨让他思想中形成不能“吃亏”,不能接受失败和批评,在集体中找不到自我。

教师的观念改变和学习:家长的观念和行为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很快能够改变。针对溺爱型家长的对策,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行动一致,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通过学习与研究这种类型的家长,我的内心豁然开朗了许多,靠自己的努力解答了在当班主任时心里的诸多疑惑,让我对家长的沟通有了重新的认识。我需要做的是先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好教育的“服务者”,对待家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沟通时经常向家长多报喜,巧报忧,把自己对学生的那份浓浓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充分地流露给家长,让家长深切地感受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他的孩子。于是,从妈妈提供的信息出发,努力寻求小H的闪光点。一次扫除中,擦黑板的小L同学没按时到岗,劳动委员在问,谁能帮小L同学擦一下黑板?只见小H同学又是很不耐烦的嘴里嘟哝着“哎,这个不靠谱的小L,还是我来吧”,边说边径直拿起抹布去搓洗后开始擦黑板。还有一次,劳动,布置额外的排桌子任务,两个男生积极领了任务在排桌子,不一会,小H也加入了主动自己他们。我通过观察他的善意举动,分析想来小H同学是愿意做好事有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的学生,只是不自信的他又怕被老师过多关注,嘴上不饶人让人喜欢不起来。我立刻把我的发现通过微信及时表扬了一番,同时希望妈妈能回家鼓励和表扬。后来的电话和家长接待中,我和家长沟通时也总是放大小H的某些优点,同时对他的一些言语和与人交往的方法上表现出担忧,觉得这样说话很吃亏,容易让人误解,取得妈妈的共鸣,并趁热打铁的给出些建议,让孩子学会“好好说话”,并提出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共同指导孩子的行为和语言。

反思:教育通常不是一时半会就有效的,小H这样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是需要放慢脚步,和家长同步,无论在目的上还是方法手段上,争取与家长取得一致,尽可能的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三年的沟通与共同教育,初三的他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对老师不仅消除了“敌意”,有时还能热心的为老师和同学服务,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与家长沟通我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也能得到家长的认可和积极的配合。

——浅谈和身体或智力缺陷的学生家长沟通之技巧

王老师班里还有个智力缺陷的孩子小周,有段时间,一直心事重重,问他,他支支吾吾说不清。王老师觉得不好再问孩子,于是和他的母亲联系希望面谈。见面后,王老师照例说一句辛苦,搬一张椅子,道一声问候,告诉她孩子最近仿佛有心事,整日闷闷不乐,她的眼圈红了,第一句话就告诉王老师:她和丈夫准备离婚。说完向旁边看了一眼。王老师捕捉了这一细节,她觉得这不单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了,涉及到了家长的隐私,于是她忙说:“我们换个地方谈吧!”小周妈妈感激地看了王老师一眼,跟着她来到了学校的阅览室,在这个安静的环境下,小周妈妈把王老师当成了一位完全的倾听者,倒出了她不愿伤害孩子却又无可奈何的苦水,她告诉王老师,孩子的智力缺陷给生活带来的艰难也是离婚的原因之一,王老师听了很伤感,也感动于她的信任,虽然不知道如何安慰她,但起码能做到的是尽所能引导孩子走出对感情的错误认识,在无法改变的环境里最快乐地生活。王老师告诉她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家庭教育方法,并提醒她尽快妥善解决你们的问题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虽说教育无小事,但是大事不必都得大处理,特别是不必大声处理。每次在办公室接待家长,王老师总是轻声与家长沟通交流。时常听到老师询问家长一些家庭情况或家长个人生活状况,倒觉得听不到更好,毕竟这是个人的隐私,家长不该因为孩子连隐私权都丧失了。

2、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小张是王老师班学习基础最薄弱的一个孩子,他有较严重的智力缺陷,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底后发现他的思维受到智力的限制,速度很慢,范围很狭窄,这样的孩子,是不能施行普通的教育方式的,一段时间的熟悉后,王老师和几位任课老师商量后决定和他的家长见面交流一下,于是王老师电话通知了小张家长,电话中他的母亲说话小心翼翼又微微流露出不情愿,王老师想一定是有轻微的“见老师恐惧症”吧!这样的孩子,家长一定经常受到老师约见喽!

第二天下午一点整,小张妈妈准时到了,此时的她额上汗珠细细,知道她赶得急,是从工作单位过来,王老师赶紧说了一句辛苦,搬了一张椅子,道了一声问候,她倒不好意思了,颇有点受宠若惊,然后告诉王老师她刚从单位里赶过来,知道几位老师都要见见她,她很担忧,是啊,作为孩子的家长,他们的焦急和忧虑哪会比老师少呢!扔掉埋怨与指责吧!然后王老师就像会一个老朋友那样,倾听家长述说孩子以前的各种情况,包括由于成绩不好受到的各种待遇,说着说着,流下了眼泪。王老师帮她慢慢地分析,说:“这样的孩子,以后我每天给他布置适合他的作业,比如抄写,比如朗读和背诵诗文,比如书法,你看可以吗?”小张妈妈说:“老师,这样好,他做不来的教了也是做不来,我们自己的语言要是好好学学练练倒是对他有用处的。”王老师告诉她:“天生我才必有用,你在家多鼓励他的长处,增加他的自信,这对立身处世是很重要的。”以后的每一次沟通和交流,都变得容易,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王老师班还有一位智力缺陷的孩子小喻。

时间:星期三放学后语文补课

剧情:一位家长在教室门口等孩子,时不时从窗口望望教室里面。王老师主动走出教室迎上前去。

“小喻爸爸,你来接他了吧?”

“哎,王老师你好!这孩子,唉!”

“他就快完成任务了,效率挺高的呀!麻烦你再等会儿他!”小喻爸爸有点意外,但表情轻松了点。

“我觉得小喻挺大度的,从不和别人斤斤计较,我看他平时下课和同学相处总是很宽容的。”

“嘿嘿,他从小就脾气好。”小喻爸爸有点不好意思。

“我挺喜欢他的,有男孩样子!”

“这倒是的,他在家也满听话的,和亲戚家小孩在一起也是这样的。”小喻爸爸很高兴。

“他其实挺聪明的,属于一点就通的那种,不过这要在他集中注意力的时候。”

“是啊是啊,他在家做作业的时候也总是思想不集中,我们总要提醒他,你说他,他就笑笑,我们也拿他没办法!”

“所以你看,就因为他平时效率低,只能靠补课,苦了他苦了老师也苦了你们家长。”

“王老师,那有什么方法能改掉他这个坏习惯吗?”

“有啊,可以先根据作业量定个合适的时间规定他做到,多鼓励他,万事开头难,养成好习惯代替坏习惯就不用你操心了,你说对吗?”

“王老师你说得有道理,我也要想办法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

都知道“哪壶不开提哪壶”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对,在王老师看来,和家长交流就得哪壶先开提哪壶。放学后,天黑了,家长来接孩子,一天工作的疲惫和对孩子情况不知情的焦急充斥了他们的心,此时如果遇到老师劈头盖脸的告状,相信是火上浇油也是雪上加霜,点燃了家长的怒火,那么沟通的基础就消失了,这次沟通注定是失败的。每个孩子都不是一无是处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哪壶先开就该先提哪壶,且不说老师看学生应该首先肯定他的优点,即使是在和家长交流时也一样,要让家长也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肯定,为沟通创造一个信任的桥梁,真正达到和家长联手教育孩子的目的。

如何与脾气暴躁的家长沟通

(化名)是名初中的男生。他很爱劳动,特别爱擦黑板,爱参与班级活动,但在上课,下课时,小郭经常有意无意地捣乱,去惹别人。学习上:大多数作业从来不做或经常漏做,而且屡教不改。据说小学就因为惹事和从不做作业而转学。他希望和同学们的交往,但自己许多自私而懒惰的行为,让同学们对他避而远之,没有同学愿意和他多交往,而他又死缠烂打盯着别人,更让人厌烦。老师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后,家长脾气显得非常暴躁,表面上一通打骂过后,对孩子毫无办法。

根据孩子的特性,我让他专门负责班级的黑板,每当擦黑板擦得及时而干净时就加以表扬和鼓励;每当有义卖活动需要做宣传时,就推选他做宣传大使;每当他的作业有进步时及时与家长反映,并结合他英语口语有优势,还推荐做英语课代表。

每次请家长来校沟通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总是先选择将这些进步点和闪光点挖掘出来,放大出来,与家长一一细说。原先家长的怒气和对学校总总的不满意,自然消退了许多,然后再叙述孩子中存在的不足。

家长教育的问题:一、脾气暴躁,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二、自身素养低,没有言传身教。三、没有毅力与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于家长的沟通中,我往往会借举原来相似学生的例子来教现在的家长如何去做,这样也不会伤害家长的自尊心,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与小郭同学家长交流的片段:

我班以前有位同学小杰:敏感,好发脾气,容易误解别人,这和他的童年经历有关。父母争吵,不但忽视了孩子,还给孩子带来血多负面的情绪。年龄小的孩子分辨不出父母争吵的原因,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好的引导和认识,造成今后不会与同学们沟通。另外,大人对事情的反应塑造了孩子的行为。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家长总会先看对方有什么错,看自己孩子有没有吃亏,然后再形式主义地教育一下孩子,不痛不痒。所以,孩子身上的问题,不应该全算到孩子的账上,父母也要反省一下,是不是许多事情没有让孩子体会到真实的后果,一味地妥协,反倒模糊了可以做与不可以做的界限。我与其父母沟通以后,家长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与方式了,我还介绍其多看看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有一本《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要认真听孩子讲话,并分析考证,以平等而公正的态度对待人和事,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的父母改变了,慢慢从脾气急,到能慢慢静心下来听孩子说话了,后来孩子也慢慢变得能听别人说话了,不仅待人友善,懂礼貌,自我意识也增强了。

我给小郭的家长举例说明,是婉转的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做家长,并告诉他们怎样的孩子才是同学们喜欢的,才是愿意和他教朋友的。要改变孩子身上的陋习,很重要是改变家长的态度和习惯。

经过一个学年的磨合,家长也开始慢慢改变自己的言行,学会倾听老师的话,而并不是,一上来就说我们孩子如何如何了,在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时,也先学会分析自己孩子的不足了。只有教会家长如何思考和处理问题,才能言传身教的影响孩子。孩子最终考入一所区重点高中,教师节时还特意来看望各位老师,交谈举止中,成熟大方了不少,孩子都是可塑的。

当孩子在学校因老师的管教而受到打击,表现出焦躁、愤恨的情绪时,家长不应急躁,既不能不问缘由对孩子横加斥责,也不能跟着孩子一起在背后数落老师的错误,这样都会使孩子在心里更加增长对老师的仇恨。家长应及时和老师沟通了解情况,在共同理解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找回自信,也可以为他找一些锻炼的机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得到拓展。

班主任与小郭沟通后,发现他是一个内心非常幼稚、对人很偏激,对自己很纵容的孩子。在小郭的内心,他非常希望能和同学们在一起玩,但又不会与人沟通,在学习上天性又非常懒惰,完全凭小聪明学习。家长中,母亲是一个非常脾气暴躁的人,不愿意倾听老师的分析与沟通,可见,在家里,也不会与孩子好好的沟通,从而孩子也体现出不会与同学们如何沟通和交往了,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发生任何与同学的矛盾,总是看到别人的问题,从来不反省自身的问题。父亲在母亲的强势下,显得非常弱势,许多事情只能默默承受,没有发言权,因此纵容了孩子的许多错误的言行。家长对学校的态度也是表面应付一下,不愿意辛勤付出,有时还会听信孩子的话,对事物没有正确的判断,经常会爆粗口,素质较低。

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中:一、先将孩子的优点充分挖掘出来,并创造机会锻炼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中先发现优点,并将老师是如何培养他的,叙述出来,这样可以有效的压制家长的急躁情绪和满足护犊心理。二,心静下来才能听到真实的情况和客观的分析,再说存在的问题。三,引导并指出具体可行的方案供家长参考,介于情绪急躁的家长,应多安慰,多引导,借鉴他人经验来指出家庭教育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概括来讲,就是分三个阶段:一、压(火);二、静(心);三、引(导)。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教育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通力合作。

}

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对交往方面认知的不成熟,有时会出现“被欺负”或者“欺负别人的”情况。那么,面对孩子间的这种问题,幼儿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呢? 

相信幼师和家长朋友们面对这个问题时,也会寻求一些正确的指导,今天为大家分享几个正确应对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的经验方法,希望对正在阅读的您,有所帮助!

一、弄清楚被“欺负”的原因

有的孩子天生性格内向,比较安静、胆小,到了新环境(幼儿园)后更是不知道该如何与人相处。如果第一次受到欺负后,又会因为胆小害怕而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也不敢反抗。

2、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太恰当

有的父母平时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经常因为一点错误就训斥孩子,使孩子总处在一种不知所措的心态中,内心缺乏安全感,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3、孩子的言谈、行为被小朋友排斥

如果孩子回家总说有很多人欺负他,家长就要警惕了。幼儿园的孩子都比较单纯,不会出现很多小霸王。如果很多的孩子都不喜欢都欺负他,问题可能出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他是不是不会与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意思表达不清,被小朋友误解;是不是不懂谦让,还有点霸道,不被小朋友喜欢;是不是一点点小事情都告老师,弄得小朋友讨厌他……

二、爸爸妈妈应该要怎么做?

受到“欺负”的孩子急需父母的理解与帮助,因此,父母应耐心地给孩子释放心理压力的机会。

如当孩子哭哭啼啼地来找你,告诉你某个孩子总是欺负他,建议先把孩子拢在自己的怀中,理解同情他的遭遇,并尝试着帮他表达清楚自己的情感体验:“是不是很委屈?是不是很疼?”其次,等孩子的情绪平复了,父母可以尝试着让孩子慢慢建立起事情的因果联系和积极应对问题的能力。

1)家长教宝宝以牙还牙

有的家长在家里总对孩子说:“他打你,你就打他!”其实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教孩子以牙还牙,他会以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是正确的,就有可能也成为打人的宝宝——一遇到不顺心的情况就会打人。而且,对于那些生性比较软弱的宝宝,再怎么教也是教不会的。

2)家长介入孩子的纠纷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受欺负了,就去找打人的孩子,帮孩子出气,也有的家长找到对方家长理论,这些做法都有一定的弊端。小孩子打架不记仇,一会儿就好。如果家长亲自出面,反而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3)教宝宝不和打人的宝宝玩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各种各样的人,如果仅仅因为这个人不好惹,就不和他玩,这其实会使孩子变得懦弱。因为在发生争执的过程中,他们也是在经历、在尝试、在体验,孩子会通过这些逐渐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受欺负,不与班里的老师沟通,而是直接找园长,让园长来解决。这将在带班老师和家长之间产生隔阂,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所以,应当先找带班老师解决。如果孩子总是受到欺负,那可能是老师的责任心不够或是师生比例不合适,这时才找园长解决。

三、如何避免孩子被“欺负”?

1)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引导孩子多参与社会性活动,培养他的正义感和自信心。还要注意引导孩子有礼貌,懂分享,不霸道;这都是在生活中不断示范、熏陶、锻炼出来的,非一日之功。

2)鼓励孩子结交更多朋友

要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这样既造就了孩子开朗的性格,无形中也让孩子学会了勇敢面对挑战和挫折。例如鼓励宝宝主动向小朋友打招呼以增进友谊,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子,增加自己的“势力范围”。

3)建议孩子多和团体在一起

告诉孩子活动的时候,尽量和团体在一起。侵犯者很少愿意向团体中的一个人挑衅。

2、提前教应付“小霸王”的方法

1)简单直接——大声呼救:“老师,某某打我了!”

被人欺负时,不管对方多强大,都不要在对方面前显得弱小畏惧,这会增加宝宝受欺负的可能性,而要大声喊老师,或者高声地喊叫。

老师的到来,能阻止攻击性宝宝的行为,高声地喊叫,能让对手感觉到一种威慑的力量,并且还可以吸引其他成人与小朋友的注意,使攻击性宝宝感受来自周围的压力而住手。

2)进阶——家庭模拟情景“打闹”“争夺”游戏

让他练成敏捷的身手,为他灵活地规避“小霸王”做准备。

比如,妈妈和宝宝追打着玩,假装打宝宝身体某个部位时,教他如何迅速躲避等。

当宝宝平时与要好的小伙伴之间打打闹闹时,只要没有危险,父母不要过多干涉。宝宝之间的打打闹闹实际是学习躲避危险的最好方式。

3)高技能——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处理

教孩子自己严肃大声地向对方表达抗议:“我不喜欢你打我。“”你打人是不对的!“使对方知道打人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又如“你实在想要这个玩具可以拿你的跟我换,如果你打人,我就不跟你玩儿了!”这样处理一般就能有效地结束冲突,不伤感情。

家长须认识到在幼儿园中小朋友的打打闹闹是正常现象,也是小朋友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社交起点,不要过于担心焦虑,该理解这是孩子之间正常交往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

不要轻易定义他们是打人、欺负人、被人欺负、胆小怕事等。家长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感受、解决问题,因为这是成长所必需的。

}
儿子上幼儿园大班,6岁。感觉他胆子小,内向,不爱说话。在公园和小朋友玩,被推到了也不敢发声。他个子不算矮小,但感觉在外面总是受委屈,我经常鼓励他胆子大一点。不过有时候也急,会说他几句。

我平时对他不算严厉,但前几天他在幼儿园被一个男孩打了,回来都没告诉我们,还是我从别的小朋友那里听来的。我很生气,生气他不跟我们说,是不信任爸妈吗?我很担心他这种性子,以后总被人欺负怎么办?

很理解这个妈妈的心情,不过先别急,孩子在幼儿园被打,回家不跟爸妈说,可能有几种情况:

1,老师教育过他们,在幼儿园的一些事情回家不准跟家长说;

2,孩子被打后想告诉老师,但打人的孩子可能装可怜求情,或者讨好他,孩子一时心软,放弃告状;

3,孩子以前向老师(或家长)报告过,老师(或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不耐烦,先训孩子“没用,这种事都不会处理”之类,几次之后孩子不再愿意跟大人说;

4,家长或老师只是生气、抱怨,或者只是口头引导几句,没有真正教会孩子正确处理这类问题。

弄清孩子不说的原因,不冤枉孩子,也不责怪孩子。不过,如果孩子从小就习惯了让自己受委屈,不敢为自己发声、表达真实感受和想法,那么将来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外表温顺、善解人意但是内里却极为不自信、压抑、甚至愤懑的成年人。

要帮助孩子,具体可以这样做:

当孩子被欺负也不敢为自己发声时,要站在孩子这边,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不要生气地去责怪他。

可以和孩子说:“我小时候被别人打了,也很怕很慌,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不过慢慢就学会怎么应付了,我们一起来学好吗?” 这样和孩子说话,给他的是改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责备和嘲讽不但对解决问题一点帮助没有,反而会严重损伤孩子的自信心。


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面对一些社交冲突的时候,他可能只是不知道怎么回应才好,并不一定是因为他懦弱胆小。他最需要的是父母理解他的心情,帮助他逐渐学会面对和处理这样复杂的情况。

让孩子意识到“说不”不仅是完全被允许的,更是被鼓励的。让孩子真正明白,“说不”虽然可能会让对方不高兴,但是可以保护自己身体不受侵害;要让对方明确地知道自己不高兴,维护自己的心理和情感边界。


我们可以用温顺的兔子来比喻,帮助小孩理解。兔子是吃草的,一般不咬人,但当人逗弄它,把它逼急了的时候,它会勇敢地去咬人,保护自己。

还可以教孩子一些“说不”的固定句式: “当你……(消极行为),我感到……(情绪),如果你能……(积极行为),我会……(情绪)”。

比如孩子玩具被抢了,教他明确地让对方知道他的感受,话术是这样:“当你(随意抢我玩具的时候),我感到(很恼火),如果你能(好好跟我借玩具),我会(很高兴),更愿意跟你一起玩。

让孩子练习这样说的时候,要让孩子看着我们的眼睛、挺直身体地说。这样的言辞表达,不带有评判、责备和批评,不会让对方觉得被冒犯而激化冲突。既让对方知道了自己的感受,也说出了自己对对方的期待,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

3,给孩子树立一个“说不”的榜样


我们在和家人、同事、朋友相处的时候,做到不卑不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特别是当孩子被欺负得比较厉害,不要忍气吞声或者碍于面子,得过且过,这会助长对方犯错,也会强化自己孩子的自卑心。

如果弄清了事实,不偏袒自己的孩子,也不放任欺负人的孩子,该要求对方道歉一定要提出要求,必要时候与老师及对方家长沟通,妥善处理。

孩子是最善于观察学习的,在塑造孩子行为这一方面,身教的作用通常大于言传。

4,要给孩子对你“说不”的机会

孩子自己的事情,要允许并能接受孩子对我们提出异议、质问、或者抗议。

比如有时我对女儿过于严厉,女儿会顶嘴,她爸在一旁会肯定她,帮她说话,我就会缓缓说话的语气。同样,如果是她爸情绪化地发脾气,女儿不服,我也会帮女儿。在我们家,孩子是可以顶嘴的。不要在家把孩子驯成绵羊,在外又要求他像匹狼。

还有一些日常小事,比如孩子不喜欢妈妈给他挑的鞋,可以给他另外两三种选择,让他自己决定穿哪双。这些事情看似微小,却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性的重要途径。

5,教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小孩子对情绪的感知和理解,都比较初级。在言语表达方面,就更模糊了,往往不能准确来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

平时和孩子相处时,注意多帮助孩子说出他的情绪感受。因为只有提升孩子对情绪的感受能力,他才能更好地觉察自己,在自己被别人冒犯时更能做出回应。

还可以带孩子模拟小朋友常遇到的人际情境,体会人与人交往时的互动方式和情绪变化。比如:
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对玩什么游戏产生了分歧;
当孩子的朋友和其他孩子玩的时候,他感觉自己落单了;
孩子没有被小朋友邀请参加生日聚会;
孩子的朋友经常有意无意地贬低孩子,等等。

和孩子一起模拟这些情境,让他练习用不同的方式“说不”,练习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6,内向孩子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

内向的孩子“不爱说话”的背后,是他们的表达“障碍”比一般人多一些,包括他们不太喜欢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他们交流过程中更容易感到受挫,他们也更敏感,在家庭和学校里,都会比外向的孩子想的更多。

提高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主要靠家庭环境,特别是学龄前,孩子主要通过跟家长沟通,以及通过模仿家长之间的沟通来学习沟通表达。

孩子跟我们说话时,首先不要嫌孩子烦,也不要出现孩子在说话,我们在玩手机,心不在焉。孩子说话的时候,应该看着孩子,要有眼神交流,适当点头、询问、参与。


和孩子在说话时,养成轮流的习惯,就像在打电话一样,一个说完另一个说。如果孩子讲话经常被打断,也会造成不爱说话。男孩子有时候语言发育可能稍晚些,说话需要花好半天组织语言,说出来可能也不在点上。这种情况一定要耐心,不要打断孩子。

任何时候都不要拒绝沟通。如果当下比较忙,可以明确告诉孩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孩子可以找大人说话,什么时候不能,但事后大人会主动找孩子说。

跟内向的孩子说话,最好不要兜圈子,有什么话直接说。因为内向的孩子内心敏感,越是拐弯抹角,孩子越会把事情想复杂了。


在倾听孩子的表达时,减少对孩子语言和观点的批评,比如“这样不好”“你这么说不对”。孩子说错的地方不是原则性问题可以由着他错,过一段时间他多听多看会自己矫正。尤其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矫正孩子。

最后,任何时候都不要硬逼孩子表达。

上面这些沟通细节都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中,在日常小事中给孩子安全感,培养孩子的自主感和自信心。只要孩子是自信的,即使内向话不多,但关键时候不用担心孩子隐忍沉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让人觉得不好欺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