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必读课外书籍师范生教师的职业能力标准相关书籍

通政办发〔2022〕7号

关于印发通辽市“十四五”教育事业

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有关企事业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 ,现将《通辽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通辽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进程,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通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通辽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1. 《通辽市“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立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学前教育快速规范普惠发展,普惠率达到82.66%;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目标,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02%;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和市级优质高中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所有旗县实现市级以上优质普通高中全覆盖;中等职业学校规模稳中有升,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高校录取率达到85%以上;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全市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100%、初中100%、普通高中98.97%、职业高中91.98%、幼儿园99.77%、特殊教育100%,高中阶段学校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量明显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累计投入基础建设及设施设备资金260000万元。

2. 党的全面领导取得新成效

成立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统筹,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层层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健全责任层层落实、工作层层到位的党的工作机制,切实落实“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入推进“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现教育系统党组织全覆盖,推进民办学校党建工作,实现基础教育民办学校党建新突破。

3.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学前教育基本实现公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普惠率为82.66%,比国家规定的80%的要求高出2.66个百分点。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86.46% 。新增市级示范园31所、市级一类园50所、普惠性民办园认定262所、小区配套幼儿园56所,扩大了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采取“一托X”的形式,建立“县域内学前教育联盟机制”,全市共建立68个学前教育联盟体,510所公办、民办幼儿园加入联盟体,已形成“城区园引领旗县园、旗县园带动中心园、中心园带动村办园、优质园扶持薄弱园、公办园联盟民办园”的城乡一体化、公办民办并进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

二是县域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加强控辍保学工作,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而辍学。义务教育巩固率95.02%,比国家和自治区要求的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的目标略高。全市建立义务教育联盟118个,涵盖学校327所。2018年全市8个旗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面貌发生历史性改变,特别是农村牧区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019年,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

三是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5.01%,比国家规定的90%的要求高出5.01个百分点。完善了普通高中布局结构,继续加强7所“内蒙古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推进7所旗县高中创建市级优质普通高中建设,各旗县已经实现市级及以上优质普通高中全覆盖。压缩市直高中招生人数,提高了旗县高中优质生源的数量,继续支持旗县高中做优做强特色发展。

四是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以实施“内蒙古自治区现代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为契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整体提升了全市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全市共建设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0个,建立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100余个,与市内外15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在全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等重大活动中不断取得优异成绩。

五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以两所高职院校为主体,进一步扩大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增加了与我市中职学校合办“3+2”五年制高职招生指标,利用好单独招生政策,积极参加“3+2”高职加本科试点工作,培养了一大批适应通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一定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同时积极承担社会培训任务,完成地方和部门行业培训任务5万多人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六是民族教育内涵发展水平得到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为民族学校配备科技活动室设备,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了中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基石。

4.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一是强化德育工作。组织各地各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着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文明校园”创建、党史国史进校园、法治教育进校园、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进校园等活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学校课堂到家庭教育统筹规划,作为一个持久的教育工程,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

二是提升学校体育艺术卫生工作水平,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将体育测试纳入中考,并逐步提高体育成绩占比。出台《通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辽市中小学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通政办发〔2018〕38号),承办自治区中小学生艺术节东部区展演等活动,组织师生参加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全区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及各学校艺术展演等活动,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加强劳动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劳动教育。加强学校传染病、近视眼等预防工作,全市每年筛查、复查学生视力10万多人,先后为3000多名贫困低视力学生免费配镜矫正视力。扎实开展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推进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暨通辽市少年军校建设,每年组织5000多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研学旅行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是积极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市、旗县(市、区)两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聘请专家对全市1150多名教育行政干部和学校领导进行管理培训,对4000多名骨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培养家庭教育讲师2525人,涌现出市、旗县(市、区)两级示范性家长学校及先进集体120个。大力推进“落地式”现代家庭教育改革,全市建立家长学校811所,为广大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5. 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得到加强

持续加大教师队伍补充力度。“十三五”期间,招聘教师7983名,其中:公开招聘教师4392名,实施“特岗教师”计划,旗县招聘“特岗教师”1493名,通过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基层学校引进优秀免费师范生、硕士研究生及985、211学校本科毕业生2098人,优化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在全区率先实施中小学教师“市培计划”,“十三五”期间市政府累计投入1900万元。研发“中小学教育双语远程培训平台”,按年度高质量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每年累计培训教师近4万人次。

6. 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实施“通辽智慧教育”及市直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项目。升级改造教育云平台,构建教学资源征集平台,上传教案、课件、教学视频3600多套。中小学教师招录报名平台全面上线,投入应用。中小学教师培训平台正式启动运行。大力推广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应用,全市共有41014名教师、412584名学生和31474位家长在智慧教育云平台注册应用了网络学习空间。已建成同频互动课堂的学校322所,对接自治区平台的学校129所,大力推动同频互动课堂应用。加大学校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力度,整体提升了全市教育信息化水平。

7.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并有效落实。市委、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通党字〔2019〕34号),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提供了政策保障。全面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创造性地采取工程推进、课题式攻关、项目化管理的体制机制,成立通辽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启动了“四大工程、九个项目”和通辽市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工作,切实发挥教科研工作在推进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引领作用。市政府办转发《关于严格规范中小学校招生入学管理工作指导意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划片招生”政策有序推进。出台《通辽市校园足球十年规划》等一批文件,建设171个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8. 教育资助实现全覆盖

建立健全覆盖各个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全市资助各学段学生1386706人次,资助资金27.13亿元,确保了广大家庭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9. 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普惠性民办园数量快速增加,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步伐加快,极大地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在全市推行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均衡分班”,实现“均衡分班”全覆盖,教师均衡组合、新生随机分班、过程公正公开,彻底解决“择班热”的问题。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划片招生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大班额”“择校热”等热点和难点问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逐步提升。

(二)全市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我市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我市教育进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优化结构的新阶段。“十四五”时期,党中央作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要求。

从国内形势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系统回答了关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为新时代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纲领性文件,全面推动了教育改革发展。2035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间节点,面向2035目标描绘好教育发展的远景蓝图,为新时代开启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指明方向,培养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深刻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战略举措,对全面推动我市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我市教育发展的实际来看,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表现为:教育理念跟不上教育现代化步伐,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与现代化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仍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城乡、区域、校际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距离国家要求的50%目标还有差距。义务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发展不均衡,与优质特色和多样化发展要求还有距离。职普教育发展不协调,与国家的职普招生比大体相当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难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求,旗县(市、区)拖欠教育经费、滞拨教育专项资金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教育强国”战略,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全过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推进教育公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人民群众。

坚持优先发展。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需要,为教育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全过程,加强教育交流合作,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解决发展难题,激发教育活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坚持依法治教。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和依法执教,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和广大教师合法权益。  

到2025年,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教育结构更加优化,教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公平保障、教育发展质量、教育贡献程度、教育治理水平显著提高,为全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基本形成在全区有广泛认同度和一定影响力的教育高地,为实现2035年奋斗目标夯实基础。

到2025年,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加有力,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更加凸显。全市教育系统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到202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稳定在85%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5%以上,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争创自治区示范园5所、市级示范园20所,保障我市办园条件逐步改善,保教质量逐步提高,师资水平逐步提升,社会声誉逐步提高。

到2025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6%以上,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市通过国家优质均衡发展达标的旗县(市、区)占比达到25%。

到2025年,全市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在校生占比达到55%,市级及以上优质高中达到20所,每个旗县市区至少建成2所市级优质普通高中,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适应新高考的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到2025年,重点把2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打造成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全区领先的优质示范学校。完成2所自治区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和4所县域标准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作。实习实训水平逐步提高,实践性教学课时达到总课时50%以上,建成10个“优质特色专业+实训基地”,提高中职学校的吸引力,实现职普比大体相当的目标。

到2025年实现全市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2023年中考,2025年高考,初中、高中毕业生三科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答卷。加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在全市各类幼儿园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育教育活动,推进实现学前学会普通话的目标。

到2025年,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残疾人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普及水平明显提高。财政投入大幅增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

完善德育体系,构建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方位德育为基本内容的一体化德育工作机制。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实现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全方位的推进,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地落实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坚持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时效性、可操作性、针对性,形成“一校一品牌”。加强德育内涵、德育载体和德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构建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合、课内外全面贯通,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的“大德育”体系,推进德育工作的精细化发展。坚持推动德育课程系统化,建设科学的德育课程体系,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加强家长学校工作,深化家庭教育指导,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2. 构建一体化思政工作格局

狠抓思政课教学,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聚焦课程、教材、教学、评价和师训一体化,着力构建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工作体系。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把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守正和创新统一,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通过思政课教学,厚植学生爱国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加强思政课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严把选聘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将学科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教学目标中,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拓宽思政课实践阵地。

3.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手拉手心连心,中华民族一家亲”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科渗透,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教育活动和融媒体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植根于学生心中。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坚持健康第一,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做到“学、练、赛”全面发展。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体育特色化竞技水平。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配齐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积极稳妥推进中考体育考试改革,不断提高体育科目在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的比例。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鼓励学校开设特色体育项目,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在运动锻炼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磨练意志。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及校园足球运动,召开运动会或体育节。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深化美育教学改革,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配齐配好美育教师。丰富艺术实践活动,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等实践活动,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结合各学段学生实际,开齐开全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鼓励学校组建特色艺术团队,办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建设。做好美育学科进中考改革工作,逐步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

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推进实施《劳动教育纲要》,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积极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专题教育活动。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各学段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中小学每周安排不少于1课时劳动教育课,每月安排1天开展社会劳动实践或校园劳动服务。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劳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劳动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以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为依托,扎实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建设信息共享、操作便捷、数据互通的实践教育管理平台和评价系统,实现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实践教育计划统筹、监管、档案管理、审批服务、评价服务、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把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7.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机制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室建设。注重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在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带动下,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作用,通过学生社团组织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月”活动为抓手,持续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和农民工随迁子女等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教师心理健康。建立健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能力,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目标。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围绕发挥校园文化的综合育人功能,加大投入、分批实施校园风貌改造升级,推进“一校一品,一校一景”校园文化建设,以优秀的文化凝聚人、约束人、感染人、造就人。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培育各具特色的校园精神。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中小学主题教育活动系列化。推进书香校园、温馨校园和文明校园建设,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加强校园网络内容建设,积极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开发网络德育资源,搭建校园网站、论坛、信箱、博客、微信群、QQ群等网上宣传交流平台,提升网络素养,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在育人中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公益发展

9. 促进学前教育普及优质普惠发展

优化布局和办园结构,以旗县(市、区)为单位制定幼儿园布局规划,加大力度新建改建一批公办园,充分发挥公办园保基本、兜底线、引领方向和平抑收费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发展农村牧区学前教育,每个乡镇原则上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园。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把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作为重点,把普惠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管理,明确服务范围,确定建设规模,确保优先建设,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

10. 健全经费投入长效机制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和支持水平,经费投入主要用于公办园建设、扩大普惠性资源、补充配备教师、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园条件等。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11. 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根据出生人口的走势,合理布局学位,重点扩大主城区、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普惠性资源。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健全发展和改革、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教育等部门联动管理机制,确保配套幼儿园与首期建设的居民住宅区同步建设、同步设计、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治理任务,保障我市适龄幼儿都能够享受普惠、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各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更多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实施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鼓励社会力量办园,规范发展民办园,稳妥实施分类管理,明确分类管理政策,加强对非营利性幼儿园收费成本和收费监管,遏制过度逐利行为。

12. 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全面改善办园条件,幼儿园园舍条件、玩教具和幼儿图书配备应达到规定要求。注重保教结合,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保教理念,建立良好师幼关系,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尊重个体差异,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切实做好幼小衔接,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督促小学按照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零起点教学,科学安排教学进度,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保育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普及普通话。健全质量评估监测体系,按照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健全完善分级分类评估体系,将各类幼儿园全部纳入质量评估范畴,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13. 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幼儿园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总量控制的体制,有效解决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的问题,合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严格依据标准配备教职工,及时补充公办园教职工,严禁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代课教师,民办园按照配备标准配齐配足教职工。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完善幼儿园教师职称评聘标准,畅通职称评聘渠道,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工,按照国家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围绕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和幼儿教师基本功、幼儿教学活动设计、幼儿保育护理工作等方面,大规模组织开展幼儿园园长、教师集中培训,使幼儿教师在师德师风、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上都有明显提高。严格教师队伍管理,认真落实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幼儿园园长、教师专业标准,建立公开招聘制度,坚持持证上岗,切实把好园长、教师入口关。

(三)义务教育全面提升质量

14. 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不同区域的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布局结构调整,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积极推进“集团化”“联盟制”办学,通过名校办分校、强校带弱校扩大优质公办义务教育资源。加强苏木乡镇所在地学校建设,办好家门口的学校。依法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老城区改造配套学校建设不足和未达到配建学校标准的小规模居住区,由旗县(市、区)政府统筹新建或改扩建配套学校,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努力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        

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各级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建设,实现“资源教室”应建必建,探索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重视和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延伸,将重度自闭症儿童全面纳入特殊教育保障体系,提升学生入学评估、入学安置、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推进随班就读、送教上门、融合教育等多种就学形式,确保所有残疾儿童少年“上好学”。   

建立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机制,巩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开展城乡对口帮扶、加强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和乡村校长、教师培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共享优质资源,着力解决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问题,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15.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扎实推进《通辽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规划实施方案》的落实,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优化资源配置,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开发区小学新增学位三年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解决中心城区“入学难、入园难”。加快推进办学条件现代化,对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标准,提高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运动场馆面积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加快化解“大校额”、音乐、美术等学科专用教室配置不足等问题,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提升,逐步达到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标准。建立并实施义务教育年度巩固情况监测制度,健全县域内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机制,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城乡、校际差距,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补短板,强弱项,突出解决好薄弱学校和薄弱环节,各旗县市区既要有总体的工作方案,又要一校一案,确保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工作有序推进。树立标准意识,严格执行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确定的督导评估标准,按照督导评估标准逐校逐项落实,扎实推进,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县域内每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达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标准的要求,实现高水平达标。坚持质量为重,在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内涵发展水平等方面狠下功夫,务求实效,实现全市义务教育高质量、高标准、深内涵的发展目标。建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建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综合督导检查机制,明确政府各部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职责,建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激励机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联盟建设和集团化办学,鼓励支持名校办分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16. 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科学合理确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作业量。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加强教学管理,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认真制定教案,各地各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实施日常监督,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超标教学、违规统考、考试排名和不履行教学责任等行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规范招生秩序,深入推进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下大气力解决择校选班热问题。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保障学校自主设立内设机构,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以县为主”开展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满足学生和家长不同需求,为广大学生提供“有温度的教育”。全面推进“双减”工作,巩固“双减”工作成果,坚持以学生为本、依法治理和统筹推进,健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双减”工作机制,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着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1.薄弱学校改善提升工程

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实现全市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提升全覆盖。

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

全面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验收,至少两个旗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国家评估验收。

3.学生身心健康疏导工程

开足开齐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室并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各学段配齐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规范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推进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畅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健全完善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干预机制,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

4.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读工程

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到100%

5.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八个一”工程

在全市中小学校全面推行落实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每周一节特色体育课,隔周一节书法课,每班一个合唱团、每周一次合唱活动、每周一节劳动教育课、每月一个劳动实践日和每名学生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和艺术技能”。

(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

17.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统筹县域高中教育发展,每个旗县(市、区)着力办好2所优质普通高中。积极开展“示范性高中”创建工作,继续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全面加强普通高中数字化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推动薄弱普通高中向优质高中转型,实现普通高中有质量的普及。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鼓励学校在办学体制机制改革、育人风格与育人模式创新、课程个性化设计与课程建设等方面形成特色。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支持建设人文高中、科技高中、理科高中、社科高中、艺体高中等,引导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教育课程,促进普职融通,走综合高中发展的新路子,推动综合高中发展。

完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规范,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全面落实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制度,加强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考核、评价管理,进一步提升学校规范管理水平,加强“生涯规划队伍、心理健康队伍、家庭教育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学过程研究,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手段和模式创新,探索信息时代教与学的新模式。认真研究学情,因材施教,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潜能。2025年前,全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入自治区前列。

19. 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部署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学校办学理念、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等变革。完善教学组织管理,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完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和导师制,提升学生自主选择、自由发展和自我定位能力,推动“育分”向“育人”转变。完善学校课程管理。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加强选修课程建设,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合理安排三年各学科课程,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重点支持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建设,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创新项目,实现一校一品牌。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办法,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积极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组织各高中整合校内资源,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健全指导机制,注重指导实效,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的指导。

(五)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 夯实中职发展基础

实施职业教育“双高”“双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类型化发展。不断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强化内涵建设,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整体提升全市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形成以主城区为引领,其它旗县(市、区)各建成一所设备齐全、功能完备的中等职业学校和公共实训基地。

21. 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

紧紧围绕“六个通辽”和我市五大产业集群和支柱产业实施骨干品牌专业建设。到2025年,建成30个左右的市级品牌专业,重点建设好21个自治区级骨干特色创新型专业,着重在民族传统工艺、蒙医蒙药、现代制造、新能源、现代农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打造10个品牌专业。

22. 完善职教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改革,深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在科尔沁区实施举办综合高中改革,进一步扩大中职学校办学规模,逐步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3+2”中高职贯通培养力度,与区内优秀高职院校“3+2”联合贯通培养,解决好学生的升学问题。到2025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25000人以上,基本实现职普教育融合、协调发展,中高职有效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

23.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突出德技并重、理实一体。加强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推进职业院校专业与行业产业对接、课程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训基地与工作岗位对接、师资与行业企业对接,实施一批产教融合发展项目,推动形成兼具人才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研发、文化传承等功能的校企共同体,实现校企双元专业共建、教材合编、标准共融、教学共育、基地共享、师资共培。坚持育训并举,强化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逐步实现开设专业均与企业深度合作,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订单培养和升学培养协调发展的格局。鼓励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完成好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

24. 开展好技能培训,加快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扩大面向企业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的培训规模,加快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现代农业专业人才,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年均达到5000人次以上。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启动“1+X证书”试点工作,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做好中职学生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工作,在逐步增加区赛、国赛获奖数量的同时全面提高获奖质量,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

25.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中职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培训力度,办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和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业务能力比赛。到2025年,全市“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50%以上,在全市建设10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重点培养3~5名在全区范围内本专业学科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的职业教育名师和10~20名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成果突出并在区内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40名左右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育1~2个自治区级教学创新团队。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程

建成24个示范性校企合作共同体。

2.高水平中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工程

建设12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实训基地,打造1所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35个高水平中职专业。

(六)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

26.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积极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

坚决落实统编教材使用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全市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小学一、二年级全部使用统编《语文》《道德与法治》教材,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初中一、二年级全部使用统编《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教材,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2022年秋季学期起,高中一年级全部使用《语文》《思想政治》《历史》统编教材,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2023年中考,2025年高考,初中、高中毕业生三科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答卷。持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植根于学生心中。

27. 加大教学质量支撑力度

组织实施“基础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备课授课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系统,做好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应用工作,用好国家和自治区网络资源。深入开展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的教学研究。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学校调整生源结构,稳妥推进民汉合校、混合编班,促进不同民族学生共学共进。加强京蒙合作,加强学校联盟建设,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特色化办学。

28. 突出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亮点

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弘扬,开展汉字听写、中华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和党史知识大赛等活动,形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重点的文化品牌,在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培养同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时代新人。加强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研究阐释、教育传承和资源建设。

(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9. 依法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进一步规范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全面实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平稳推进分类过渡。根据全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落实民办学校资产管理和财务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强化社会培训机构治理。民办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派位随机录取。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审批机关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

30. 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

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市、旗县(市、区)政府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探索建立教育决策接受社会监督的社会参与机制,基本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建立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权责边界清晰、相互制约、相互支持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逐步建立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明确权利责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积极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协同优化市、旗县(市、区)政府教育管理职责。推进政校分开,依法明确和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自主权,推动建立政府评价、学校自主评价、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教育评价制度。强化政府服务,重点加强教学指导服务、教师培训服务、校园安全纠纷协调服务、基建保障服务、信息服务、质量监测评估诊断服务、教育教学基本资源服务等。

31. 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标准,制定义务教育质量评估监测细则,开展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内容。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倾斜。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和考核等评价标准。改革学生评价,探索学生、家长、社会和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生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办法,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考核内容,把中小学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学业要求,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积极推进高中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断提高命题水平。加强中考实验操作考核试题研究,科学命题合理设置分值。落实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规范学业水平考试。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外,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其他科目均实行合格性考试,考试内容为必修内容。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加强对教育评价改革的督导,督促旗县(市、区)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责任,强化督导结果的运用。    

32. 推动实施名校培育工程

打造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各学段名校,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彰显学科教学、体育艺术、传统文化等方面综合实力和办学特色。实施自治区示范园和市级示范园创建工程,提高保教质量,为幼儿提供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公办初中教育教学状态明显改善,学校办学特色明显增强,整体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实施自治区示范性和市级优质普通高中创建工程,精准对标全国一流高中,创建全区领先的示范性高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自治区级优质示范学校创建工程,争创全区领先的优质示范学校。

33. 充分发挥教研的支撑作用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出台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建立完善促进教研工作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教研机构,进一步完善市、旗县(市、区)、校三级教研工作体系,形成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明晰工作职责,市、旗县(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教研机构的工作职责,教研机构要以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在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和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加大教研经费投入,教研经费纳入各级教育事业经费预算。加强市、旗县(市、区)、学校三级教研员队伍建设,落实教研机构编制标准,按照国家课程方案配齐市、旗县(市、区)教研机构各学科专职教研员,严格专业标准,严格教研员准入制度。强化校本教研,学校要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在研究学生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解决教学问题、指导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倡导和支持区域“联盟”教研。

34. 健全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和学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巩固教育扶贫成果,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家庭和贫困学生,教育扶贫目标聚焦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建立动态调整城乡落后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家庭学生认定标准,实行差异化学生资助政策,充分满足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多元化需求。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保健工作,加大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传染病预防,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逐步降低学生近视发生率和肥胖发生率。加强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的配置,配齐配全专职、兼职校医,各学校应当将学校卫生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按照国家医务室、保健室建设标准,配备学校卫生硬件、软件,加快学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

35.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构建以5G和高速地面网络为主要依托的教育专用网络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信息化2.0建设并逐步向3.0升级,加强智慧校园和未来学校建设,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基础教育各年级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推进“三个课堂”建设,农村学校宽带接入率达到100%,乡镇级以上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到100%,推动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同频互动教室建设满足教学需求。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领衔人,以学科和学段为组建基础,在全市建立不少于100个网络教研联盟,构建基于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的未来学习场景,推动个性化发展,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

1.提升数字校园规划建设水平

全市的所有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实现城域网接入,配齐多媒体教室。完成班级交互式媒体教学终端配备和校园网建设。

2.智慧教育创新发展工程

完成通辽教育云平台建设。建设覆盖“教、学、考、评、管”等各环节开放融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应用,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创设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富有智慧的学习环境。

3.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等方式,完成全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任务。组织开展校长、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教研员等专题培训。

(八)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6. 务实推进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干部队伍建设的首位,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把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作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选任的首要标准,对政治上不过关的“一票否决”。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努力提高校长教育教学领导力,完善选人机制和管理办法。逐步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加大校长特别是乡村校长队伍培养培训力度,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优化班子配备,选好用好不同年龄段的干部,优化干部队伍的专业结构,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的分析研判、配备测算和培养选拔力度。搞好教育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开展教育管理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培训,注重在教育培训中考察识别干部。做好挂职交流,通过上挂、下挂和外派挂职等多种形式,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加强实践锻炼,有计划、分批次安排后备干部到扶贫、信访等工作一线不同岗位进行实践锻炼,为干部成长进步搭建舞台和空间。

37. 不断完善教师补充机制

继续做好引进人才工作,加大急需紧缺高素质人才引进工作。继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逐步解决农村学校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继续做好教师公开招聘,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需求及编制情况,拟定教师招聘计划,组织市、旗县(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公开招聘教师一至两次,形成教师补充招录长效机制。

38. 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面向全体教师,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聚焦青年教师,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探索建立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考核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使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相结合的长效工作制度。把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学术规范教育、法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称评聘、业绩考核、评优奖励的基本要求,对教师考核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健全师德表彰激励制度,大力表彰师德模范和师德先进个人,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完善师德建设检查惩处机制,定期开展师德建设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查处违反师德规范行为。加强教师管理,严禁公办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补课。

39. 全面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建设党领导下的“四有”好老师队伍。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统筹规划和实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建立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制度,分层分类设计培训项目。加强旗县(市、区)培训机构建设,提升基层培训教师能力。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加强和完善教师培训质量监控机制。重点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特教教师、民族学校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推进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对特教教师实施医教结合的专项培训。

40. 着力优化教师管理机制

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和管理。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形成教师能进能出的机制。完善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制度,重点探索校长、骨干教师交流和人事关系随迁。健全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体系,改革和完善教师聘用制度和岗位制度,实现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的有机结合。依法依规、不折不扣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待遇,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建立联动增长机制,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增量主要用于奖励性绩效分配,强化岗位绩效考核,有效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制定教师优待办法,保障教师享有体检、住房、落户等优待政策,认真落实农村特岗教师津贴制度。

1. 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学前教师100%持有教师资格证,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95%以上;小学教师本科学历以上达到80%,初中、高中和中职教师研究生学历提高到5%20%10%

培养5名自治区级名校长,50名市级名校长,500名优秀年轻干部。

3. 教师待遇提高工程

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班主任津贴。

培养100名市级及以上名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名师;培养2000名自治区、市和旗县级名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等。

(九)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

41.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学习体系

42. 加强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

有效整合社区内教育资源,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创新社区教育形式。鼓励职业学校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开展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融通工作,整合资源,建立终身教学学习平台,支持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组建学习共同体。推动老年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办好老年教育事业,推进老年大学建设。全面建设“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1. 成人继续教育服务工程

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23所成人社区学校。

2. 老年大学建设工程

配合有关部门建设1所标准化老年大学。

(一)强化教育领导责任

1.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指导旗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市直属学校和相关单位党组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改革发展、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党委议事日程。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深入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以支部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持之以恒抓基层、打基础,真正担负起直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和广大师生的职责。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压实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深入推进清廉教育建设工程,大力营造清明政风、清净校风、清正教风、清新学风。

2. 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学校安全稳定监督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妥善处置各种事端。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及防范处理邪教等校园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学校、幼儿园食品及生活饮用水安全管理,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二)落实教育经费投入

3. 优化教育投入机制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教育保障力度,确保重点领域投入。完善财政教育投入指标体系、责任体系、标准体系、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强化统筹和绩效问责。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覆盖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全过程的绩效管理机制,强化责任约束,注重结果导向,强化评价结果应用,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经费投入结构,管好用好教育经费。进一步健全各级教育生均拨款制度,推动建立生均拨款标准、教育收费标准动态联动调整机制。继续坚持“一个不低于、两个确保”,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低于4%,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实现“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万元”的目标,落实好中职学校生均拨款制度,积极建立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建立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入学。    

4. 强化教育经费管理

进一步规范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发挥教育审计的内部控制功能。预防和查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确保经费安全。    

(三)提高依法治教水平

5. 提高依法执教和依法治校能力

全面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教育治理,加快构建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教育治理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建立教育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加大依法执教力度,严格依法纠正学校和教师违法违规行为,保障教育法律和政策有效实施,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和举办者的权益。大力推进依法治校,推动学校建立办学章程,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健全章程执行和监督评价机制,推进章程实施,健全各种议事办事程序和规则,健全“一校一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学校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完善依法决策机制。完善师生权益保护机制。强化学校依法办学意识,健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权利和义务,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逐步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加强对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督导,推动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切实履行教育职责。有序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和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工作。组织开展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工作情况专项督导,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幼儿园督学责任区制度,推进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建立教育督导部门归口管理、专业机构提供服务的专业化教育质量评估监测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工作职能。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观念现代、素质全面、专业精良、品行高尚的专兼职督导队伍。

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须加强规划的组织与落实,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落实责任、强化监督,要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制订工作进度表并向社会公布,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各旗县(市、区)、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精神,制订本旗县(市、区)、学校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积极组织对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跟踪检查,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加强规划实施监督。

8. 健全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

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政府领导统筹,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抓总、部门协调、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各旗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作为维护人民利益和促进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落实旗县(市、区)政府发展教育的主体责任,完善旗县(市、区)政府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督导,并将督导和考核评估结果作为旗县(市、区)政府领导及办学主管部门领导奖惩和职务调整的重要依据。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主动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

专栏六  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1. 主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增加学位项目:科尔沁区新建1所小学、新建第六中学,开发区新建第二小学、第三小学、新城一小分校、建实验小学富力分校、建设四中富力分校项目。

2. 优质均衡发展项目:科左中旗17所学校运动场地建设项目,科左后旗信息化建设项目,开鲁县新建第四中学项目、奈曼旗新建第五小学、第六中学项目,扎鲁特旗扩建扎鲁特旗二中小学部、扎鲁特旗蒙二中小学部项目,霍林郭勒市新建第七中学项目。

3. 普通高中项目:新建通辽第五中学综合楼项目,新建通辽新城第一中学体育馆项目,科左中旗新建保康第一中学综合楼、宿舍楼项目,科左后旗新建甘旗卡第二高级中学宿舍、综合楼、体育馆建设项目,库伦旗新建库伦一中综合楼及辅助用房项目,扎鲁特旗新建扎鲁特旗第一中学体育馆、综合报告厅项目。

4. 学前教育项目:科尔沁区新建第四幼儿园、第五幼儿园项目,开发区新建辽河一小幼儿园、新城幼儿园项目,开鲁县新建小街基镇第二幼儿园、第四幼儿园、第五幼儿园、第六幼儿园项目,霍林郭勒市新建第二幼儿园、第七幼儿园项目,科左后旗新建铁东区幼儿园建设项目,扎鲁特旗新建第五幼儿园项目。

5. 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项目:新建通辽市工业职业学校实训楼项目、科左中旗新建科左中旗民族职业中专实训基地项目、奈曼旗新建奈曼旗民族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实训基地项目、扎鲁特旗新建扎鲁特旗职业教育园区二期项目、科左后旗改扩建科左后旗民族职业技术学校项目、库伦旗改扩建库伦旗民族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项目。

6. 特殊教育学校项目:择址新建通辽市特殊教育学校项目。

7. 高等院校校区提升项目:继续推动内蒙古民族大学校区综合改造(二期)项目,职业学院办学基础能力改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供图

    近日,教育部印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等5个文件,以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

    这5个文件,分别明确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职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基本能力,每个文件分4个部分提出四大能力,即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那么,针对四大能力,宁波高校中的师范类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有着怎样的举措?在下一步教学中还将补齐哪些短板?记者近日走访了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和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听听专家教授怎么说。

    此次发布的师范生教师职业四大能力当中,排在首位是师德践行能力。师德践行能力包括遵守师德规范、涵养教育情怀两方面,希望老师能够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的道德情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指导和支配着一个人的行为。

    四大能力第二部分是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掌握专业知识、实施课程教学等方面,细化了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所需的基本能力。在良好师德的支撑下,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非常重要,体现了专业性。

    第三个能力是综合育人能力,包括开展班级指导、课程育人、组织活动育人等方面,最后是自主发展能力,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专业成长、自主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四大能力是对师范生的规约,描摹了师范生‘该有的样子’。”宁波大学教授、宁波大学基础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郑东辉长期从事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他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和教师待遇的提高,党和国家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相较于上世纪80年代师范教育的‘一次性消费’,如今的师范教育、教师培训更加注重终身教育,自主提升,不断发展。”

    “四大能力是师范生的四个核心素养,从这四个能力来看,我们的师范教育培养的是全面的、立体的、发展中的人,而不是静止的,只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的人,同时也意味着师范教育的变革,由过去关注职业素质培养,转变为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后备军。”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冯铁山说。

    记者了解到《能力标准》对于本科师范培养来说并不陌生。

    “四大能力对标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毕业要求’(践行师德、学会教育、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基本框架行文,同时融入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考试大纲以及中、小、幼、职、特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相关要求。”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教育部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2017年出台。2018宁大教师教育学院就围绕认证标准、教师专业标准等不断完善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修订课程大纲,将“一践行、三学会”落实在课程教学中。

    不少高校专家教授在谈到四大能力时,提到“师德践行”是师范生培养的难点和突破口。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的师德养成体系,培养学生师德规范、教育情怀。

    比如师德践行不能停留在书本对书本、口头对口头的道德宣讲,而是应将师范生置于一定的现实场域中感发浸润,知行合一。宁大教师教育学院非常重视见习、研习、实习。每位学生的教育实践不少于18周,实践内容不仅包括教学工作,还包括班主任工作、教研体验。每位学生实习前须通过“教育技能考核”,合格方可进校。

    另外,学院近年还强化智慧教育的相关课程建设,让学生熟悉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环境,提升信息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认可,近年毕业生教师资格证获取率接近100%。

    5月初,一节新奇的课程在宁波幼师高专鹤琴学前教育学院开讲。

    四个中空的封闭铁环在魔术师董亮老师手里,一会儿变成奥迪车标,一会儿变成“包治百病”的包包,加上一个铁环变成奥运五环,再来一个铁环成了“女王皇冠”。

    该课程由宁波幼师高专儿童魔术教育与研发中心与宁波梅霖文化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同研发而成,20课时,首次面向鹤琴学前教育学院190多名学生开设。“魔术本身就是游戏,从儿童心理学上来讲,魔术具有意想不到、节奏快、变化多这些小孩子最在意的价值,玩魔术可以增强儿童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开设魔术课,是让我们的师范生能够在魔术中体会孩子的心理,把魔术作为教学方法,应用到职业中,与孩子做朋友。”鹤琴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董钰萍说,作为浙江省唯一一个幼儿师范类高校,其学前教育专业群是浙江省“双高”建设项目,学校注意到此次《能力标准》的发布,在此之前学校在涵养教育情怀、保育和教育实践能力、综合育人以及自主发展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关爱幼儿、保育教育方面,我们引入仿真智能娃娃,让学生领养。‘宝宝’一哭,你要分析是饿了,困了,还是要换纸尿片,实施正确的操作,‘宝宝’才会停止哭泣。”董钰萍说,把仿真娃娃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唤起学生的慈爱温柔,即是一种关爱幼儿的模拟,也是保育教育的实践。

    此外,学校也通过师范文化节、学前教育宣传月以及名师名园长进校园等文化活动熏陶学生的教育情怀,也会让学生走进早教机构、幼儿园等亲近幼儿、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教师教育和师范生培养,连续出台有关教师的各类标准,日益强调教师的德行。立德树人成为教师培养的主旋律。如何培育教师的德行也便成为师范院校的重要使命。

    王阳明提倡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可以作为师范院校“师德践行”的理论资源。具体来说,将道德教育与体验结合起来,组织师范生公益支教,开展针对师范生的思政课程,强化师范生三习“实习、研习、见习”的德育渗透,让师范生在有形和无形的道德实践中培植爱的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注意德与智之间的平衡,强化立德的同时,关注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夯实板书、教学设计、课堂评价、家校沟通能力。此次《能力标准》的出台,必将有助于师范生德能的双提升。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推进师范生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10《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 .文档

《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 .文档

《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 .文档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 .文档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 .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前教育专业必读课外书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