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在其中矣人而不仁的而怎么翻译译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从《史记》到《明史》,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包含了4000多年的历史,用本纪、列传、表、志等统一的体裁编写。《二十四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中有许多名句警言宣扬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

  1、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非者,天报之以殃。(《史记》)

  【译文】做好事的人,上天会回报其以福祉;做坏事的人,上天会报应其以祸殃。

  2、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不知?(《后汉书》)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不知道呢?

  3、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译文】依靠美德的一定昌盛,凭借暴力的必将灭亡。

  4、正其本,万事理。(《后汉书》)

  【译文】凡事只要正本清源,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5、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后汉书》)

  【译文】祸福没有一定的门径,都是人自己心念所感召来的。

  6、祸福无门,逆顺有数,天道微于影响,人事鉴于前图,未有蹈义而福不延,从恶而祸不至也。(《宋书》)

  【译文】祸福虽然无门,但逆顺自有天数,天道隐于迅速发生的感应中,人事在未来都将得到验证。没有实行仁义而福分不能延续、作恶而祸害不降临的。认为上天可以洞察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同时也是最公正无私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7、夫乐,上通神明,下和人理,隆治致化,万邦咸乂(读yì)。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三国志》)

  【译文】音乐上通神明,下可中和人世的道理,使天下治平,达到大化,万邦安定。移风易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

  8、应之以德,则休祥臻;酬之以怠,则咎征作。(《晋书》)

  【译文】以德行回应上天,则美善吉祥会降临;以轻慢回应上天,则灾祸的征兆就会出现。

  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文】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

  10、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后汉书》)

  【译文】能得到上天的佑护,而万事吉祥,无所不利。

  1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后汉书》)

  【译文】法网广大无边,即使再宽松稀疏也绝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指天法公平,做恶者都要受到惩罚,警示人们不可以身试法,自取灭亡。

  12、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明史》)

  【译文】合乎道义的事,很果断地去做,对于富贵名利则看得很淡。

  1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译文】有志向的人,有决心,有毅力,做事一定会成功。

  14、天不称高而体尊,地不矜厚而形大,厚无不载,高无不覆。(《旧五代史》)

  【译文】天地大德包含宇宙万物,无不覆盖,无不承载,使万物生生不息,却不以此为功。

  15、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宋书》)

  【译文】在猛烈的强风中,能看出不畏风力的坚韧的劲草;在冬天的严霜中,能看出什么样的树木是不屈于严寒的。比喻在严峻考验中,有忠贞品德之人的坚定信念和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16、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译文】明理的人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能预见到,聪明的人在无形之中就能避开灾祸。

  17、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梁书》)

  【译文】立人之道,在于仁与义。

  18、安贫乐道,恬于进趣。(《后汉书》)

  【译文】处于贫困境地,仍乐于坚持守道;尽心于理想追求,乐在道中。

  1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后汉书》)

  【译文】博学广闻又坚持自己的志向,深切了解未悟之事并随时思考自己能及之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0、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史记》)

  【译文】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决断,已经承诺过的必定要实现,以示诚信。

  21、质于天地,信若丹青,我无彼欺,尔无我诈。(《旧五代史》)

  【译文】效法天地之质朴无私,诚信如丹青始终不渝,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互不欺诈。

  2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译文】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以真心诚意去做事,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2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译文】原指桃李虽然不言,然其花果芬芳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以至于树下走出了一条小路。比喻为人品德高尚,严于律己,自然会感化他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24、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晋书》)

  【译文】我怎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呢!表现出为人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不事权贵的高风亮节。

  25、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后汉书》)

  【译文】志士再渴也不饮盗泉的水,廉者再饿也不吃嗟来之食。

  26、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后汉书》)

  【译文】不要担心职位不够高,而应该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不要以俸禄不够多而感到耻辱,而应该想想自己的学识够不够渊博。认为不要在官位俸禄上患得患失,而应去追求道德和学识的进步。

  27、欲治身,先治心;欲责人,先责己。(《元史》)

  【译文】要修身,应先从心灵做起;要想要求别人,首先要求自己。

  28、仁义岂有常,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三国志》)

  【译文】仁义哪里是专属于特定人们的,奉行它,就是君子;违背它,就是小人。

  29、养心莫善于寡欲。(《明史》)

  【译文】修养内心的好办法是减少欲望。

  30、欲不可纵,渐不可长。(《明史》)

  【译文】欲望不能放纵,小错不可令其滋长为大错。

  31、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译文】大丈夫要有远大志向,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加旺盛。比喻人须立志,不怕困难,逆流而上。

  3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译文】比喻有志向的人即使年老,仍有雄心壮志;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33、迷而知返,得道不远。(《魏书》)

  【译文】迷途知返,能够醒悟过来往正道上走,离得道的日子就不远了。

  3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

  【译文】指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意指劝导人改过。

  35、遗子黄金满籝(读yíng),不如一经。(《梁书》)

  【译文】留给后代满筐的黄金,不如留下一部经书。

  36、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

  【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子孙,不是很好吗?

  3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新唐书》)

  【译文】以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帽;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38、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濬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新唐书》)

  【译文】希望树木长得茂盛,必定要使树根牢固;要想使河流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一定要多积累道德、仁义。

  39、能思其所以危,则安矣;能思其所以乱,则治矣;能思其所以亡,则存矣。(《新唐书》)

  【译文】能思考发生危难的原因,才能够保持平安;能思考发生祸乱的原因,才能够保持太平;能思考导致灭亡的原因,才能够保持长存。

  40、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在积蓄多少,唯在百姓苦乐。(《新唐书》)

  【译文】自古以来,国家兴亡,不在于积蓄多少,在于是否知道百姓的苦乐。

  41、世之质文,随教而变。(《三国志》)

  【译文】天下文风的朴实或华美,是随教化而改变的。

  42、集众思,广忠益。(《三国志》)

  【译文】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43、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隋书》)

  【译文】若想让水流清澈就必须保持水源的清澈,如果想要端正其行为(或者是末端)就必须端正其思想(或者是根本)。

  44、天应人和,时会并集。(《旧唐书》)

  【译文】顺应天理,和洽人心,时运就会一并到来。

  45、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译文】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

  4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

  【译文】不执著追求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指不慕荣利,安于淡泊。

  47、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的要义在于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8、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后汉书》)

  【译文】刑罚不能加于无罪之人,邪恶的势力不能战胜正义之士。

  49、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后汉书》)

  【译文】独断专行的人,会使自己陷于孤立;拒绝谏铮的人,会耳目闭塞。

  50、神人之共怒,谅天地所不容。(《旧五代史》)

  【译文】使神与人共同愤怒的倒行逆施的人,必为天地所不容。

  51、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三国志》)

  【译文】要使国家兴盛,就要关爱百姓,爱民如子;国家败亡,是因为百姓被当成泥土草芥。

  52、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后汉书》)

  【译文】智者顺应时势而为,愚者却违反天理而动。

  53、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宋史》)

  【译文】君子以志同道合为朋,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为朋,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5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译文】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败亡。

  55、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新唐书》)

  【译文】喜欢听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没有不兴盛的;拒绝别人的规劝,没有不混乱的。

  56、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周书》)

  【译文】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57、恭俭福之舆,傲侈祸之机。(《北史》)

  【译文】恭敬节俭是承载福禄的车子,而骄纵奢侈则是祸患之机兆。

  58、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旧唐书》)

  【译文】坚持俭朴,厉行节约,是弘扬正道的本源;崇尚奢侈,放纵情欲,是败坏德行的根本。

  59、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周书》)

  【译文】公正廉洁是任职的根本,节俭是修身养性的基础。

  60、清者则心平而意直,忠者惟正道而履之。(《三国志》)

  【译文】清廉者心境平和而为人正直,忠贞者只走正道。

  61、以天地长久,而人居其间,有白驹过隙之喻。(《三国志》)

  【译文】由于天地长久,而人居于天地之间,因而有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的比喻。形容人生之短暂与天地之无穷。

  6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旧五代史》)

  【译文】指时机难得,必须抓紧,不可错过。

  63、见微而知清浊。(《史记》)

  【译文】看到一些迹象就能知道事物的清白与污浊。

  64、人心所归,惟道与义。(《晋书》)

  【译文】人心所归向,惟在天理、道义。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180语文,或者访问180语文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180语文,或者访问180语文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3、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纵然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6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听说论语十则。——摘孔子《论语》

(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66、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摘孔子《论语》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欢则很难。以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赢得他的欢心则很容易。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欢,他是会喜欢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67、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摘孔子《论语》

(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6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摘孔子《论语》

(君子以言论越过行为为侮辱。)

69、或曰:“以怨报德,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埋怨,以德报德。”——摘孔子《论语》

(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孔子语录翻译。”)

70、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摘孔子《论语》

(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础道理把它们贯串起来的。”)

7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孔子《论语》

(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机警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

72、有杀身以成仁。——摘孔子《论语》

(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孔子《论语》

(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就业,一定要先有锐利的工具。)

7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摘孔子《论语》

(一私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7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摘孔子《论语》

(一私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76、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7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摘孔子《论语》

(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8、小不忍,则乱大谋。释文。——摘孔子《论语》

(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破损整个大事。)

7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摘孔子《论语》

(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80、吾尝一天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摘孔子《论语》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81、当仁,不让于师。——摘孔子《论语》

(面对实在行仁德的事,就是师长在前,也不要谦逊。)

82、有教无类。——摘孔子《论语》

(对人实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83、道不同,不相为谋。——摘孔子《论语》

(主张不同,不彼此商量事情。)

8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摘孔子《论语》

(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我不知道孔子语录。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8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摘孔子《论语》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焦炙;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神志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8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语录。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稳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孔子语录原文。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猥无厌。)

8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孔子《论语》

(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狐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狐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8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九种事情须要考虑到:看,要考虑能否清楚;听,要考虑能否明确;神志,要考虑能否温和;容貌,要考虑能否恭敬;言语,要考虑能否忠实;做事,要考虑能否认真;疑惑,要考虑能否求教;愤怒,要考虑能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能否该伸手。)

8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摘孔子《论语》

9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微不至矣。论语。——摘孔子《论语》

(当他未获得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获得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畏缩丢失掉,便什么好事都能干出来。)

9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摘孔子《论语》

(唯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冷淡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92、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摘孔子《论语》

(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9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摘孔子《论语》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独揽的,可以说是快乐喜爱学习了。)

9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论语》

(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题目,仁德就在其中了。)

95、君子有三变:望之仿佛,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孔子《论语》

(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9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摘孔子《论语》

(在重小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9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孔子《论语》

(做好了官,不足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不足力就去做官。)

9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摘孔子《论语》

(一私人固守品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9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孔子《论语》

(纵然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100、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摘孔子《论语》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德,却不虚耗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你看国学。”……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前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钝,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虐待人;同是给人犒赏,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5、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7、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3、放于利而行,多怨。

2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6、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7、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28、(“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9、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30、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31、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32、不学礼,无以立。

33、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3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39、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40、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4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42、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43、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4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46、不迁怒,不二过。

4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9、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5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仁翻译成英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