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上海交大哪个门进入


——记西安交大疫情防控期间思政课线上教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包括思政课在内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和挑战,同时这又是一次考验和契机,促使教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直播平台,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2020年春季学期,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按下了疫情防控期间思政课线上教学的“启动键”,一场别开生面的“主播授课”思政课徐徐展开。

  厚实的慕课资源“家底”:

  在高校起初的慕课建设“热”时,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就“勇立潮头”,当起了思政课慕课的“弄潮儿”。2012年,《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慕课获国家级别视频公开课;2013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获国家级别视频资源共享课;2015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获陕西省视频资源共享课,并于2019年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线。目前,学院5门本科生思政课、2门研究生思政课建成慕课在平台上线。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慕课资源在线上教学中“大显身手”,为线上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观看慕课、教师讲授、辅导互动、线上答疑等教学环节支撑起了线上教学。

  优质慕课资源还有力“支援”兄弟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经过专家评选,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在内4所高校的思政课慕课资源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做了链接,供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备课和线上教学使用。其中,研究生思政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慕课资源由西安交通大学提供。

  扎实的直播技术“集训”:

  华丽转身做思政课“主播”,对很多思政课教师来说是“头一次”,很有挑战性,其中,线上教学直播技术就成了很多教师的“拦路虎”。为了解决教师在线教学直播技术的“难题”,学校进行了多渠道、多形式的“集训”。

  2月11日,离正式开始线上教学还有整整一周时间,但是线上直播技术培训已拉开了“序幕”。教师们提前下载平台直播技术使用指南,认认真真地做足“功课”;加入QQ、微信直播技术支持群,询问每一个直播环节和技术“难题”。各课程组还自发进行直播技术的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发动青年教师组成学习“先锋队”,青年教师“手拉手”帮扶年龄大的教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组建立直播技术学习小组,一带一进行帮扶,一对一进行直播“练习”。“开课前一周,课程组的年轻教师‘打前站’学习直播技术,新老帮扶,让每一位教师都熟悉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青年教师裴广强说。

  教师学习在线教学直播技术热情高涨,效果显著。通过密集的、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每一位教师都熟练掌握了线上教学工具的使用。2月14日、15日两天,所有教师进行了在线教学试讲、测试,全部达到在线教学的技术要求。2月17日,思政课线上教学正式开始。

  配套的管理措施“跟进”:

  线上教学让思政课从传统的教室升腾到了“云端”,一系列精细的、配套的思政课教学服务和管理措施相继出台,筑牢线上教学质量的基础。

  发挥好学生助教的作用是线上教学的重要辅助,课程组对学生助教提出统一要求、规划了工作流程。学生助教建立起班级学生QQ群、微信群,既可以通过直播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又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助教在直播平台、QQ群和微信群里,发布作业、课件、资料、视频等,让线上授课变成立体式、全媒体的授课,架起60多名授课教师和2万多名选课学生之间的桥梁。

  为保证在线教学质量和效果,课程组除了坚持线上集体备课,还对线上教学制定了具体的教学规范,对教学重点、教学进度、PPT、作业、答疑、互动、测验、考核等提出了统一的、具体的要求。学院每周对每门思政课、每一位教师线上教学开展情况进行摸底,了解线上教学开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校院系领导、教学督导在线听思政课,确保线上教学的质量“不打折”。机械81班李劲霄同学谈到思政课线上学习时说:“线上直播教学让我深切感受到教师的认真负责,直播教学井井有条。”

  别样的开学“第一课”:

  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淬炼,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思政课教学的活“教材”。

  2月26日下午4时,西安交大“战‘疫’成长课”进行线上直播,陶文铨院士、学校党委书记张迈曾、校长王树国分别围绕战“疫”中的科学精神、家国情怀、教育成长进行直播授课。2月19日下午,学院卢黎歌教授拍摄的“疫情中的家国情怀”在陕西广电网络“战疫课堂”进行直播。

  在第一堂思政课上,教师对党中央抗击疫情战略部署,抗击疫情中涌现的英雄模范、先进典型进行讲授,讲出了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温度。“把党中央抗击疫情的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并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负责人李永胜教授说道。(西安交大马院 陈建兵)

}

“莫名其妙的就封校了,莫名其妙的疫情就爆发了,莫名其妙的就控制不住了,莫名其妙的,我的毕业典礼就没了,莫名其妙的就离开复旦……一切都很莫名其妙。“当问及如何用一个词形容2022的上半年,复旦大学大四的赵依荻笑说,难听的版本就是“稀巴烂”,好听的版本就是“独一无二”,她的解释道出了这半年来的“魔幻“经历。

虽与遗憾共存,50%的大学生认为青春仍然圆满

2022已经过半,同时迎来毕业季和暑假,许多在沪大学生对于过去几个月的封校经历似乎还没有缓过来。相比于2020年的那波疫情,2022这一波好像更加漫长,对大学生个体的影响更加深刻。“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对于这一代大学生来说,我们的青春必定异于常人。被动地和疫情共存的三年里,与遗憾和不确定性共存成了如今的生活常态。

为了了解这届年轻人生如何看待和应对当下的经历,记者面向上海大学生征集了“疫情下,你的青春模样”问题调研,并收到了54位来自复旦、交大、同济、上海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生的投稿。他们对2022上半年的形容充斥着“迷幻、累、失望、遗憾”。

投稿的大学生们对2022年上半年的形容

只有7%的大学生认为他们的青春没有遗憾,而大部分人的遗憾都与缺失的毕业、大学生活和体验、告别仪式等相关。

投稿的大学生们关于2022年的遗憾

虽然93%的大学生都觉得疫情下的大学生活充斥着各种遗憾,仍然有50%的人认为他们的青春仍然圆满。而这一段特殊的经历也给他们带来了特别的成长和收获。其中,记者走进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年轻人进行深入采访,来看看疫情下他们的青春有着怎样坚韧的身影。

50%的投稿大学生们们认为自己的青春是圆满的

赵依荻:虽然知道很累,我还是选择当楼长

【近镜头】“我当时决定去做这个事情(楼长)的时候,我大概已经能够料到后面会有什么样的事情了。所以我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不是说觉得单纯的想体验一下。总归是有一点责任感的。” 自从复旦大学4月初实施严格的“足不出楼“的网格化风控管理,2018级法学系的赵依荻就肩负起了一个特殊的身份——留学生公寓9号楼楼长。

大四的她,由于本身就没有什么课,所以当她看到封校初期所有事情的低效率、学生吃不上饭、很多东西安排不好、消息也不是很及时,加上留学生跟学校沟通的语言困难,她便决定应该站出来接任楼长这个身份,“我觉得很有必要出来指挥交通”,她笑说。

楼长一天的工作除了日常配送每户的餐食物资、抗原检测试剂盒,完成楼道消杀、报修、订饮用水等之外,也是临危之际衔接学生和校方老师的“中介”,一方面需了解和向上反馈学生的需求和情况,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政策和通知及时的向下传达和沟通。

在“足不出楼”网格化封闭和管理阶段,赵依荻一天的工作从早饭开始。每天早晨七点左右接到志愿者通知早餐已到楼下的电话后,就需下楼数算早餐数目。在确定每餐数目无错误后,要一层层把饭送到本楼24位同学的宿舍门口,进行无接触配送。

发物资常作为一天工作的收尾。由于大多数物资都在晚上发放,而9号楼做为E网格区的最后一栋楼,往往排到最晚的时间段,“我记得最晚的一次,我晚上十二点半还在发泡面”,赵依荻说。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做到有效沟通,赵依荻也探索出了一套宿舍楼管理的工作模式。除了将每次下达的新通知翻译成英文并在楼群文档里更新,她也通过文档报名的方式组建一同配送三餐的“送餐小分队”,让大家都能一同参与到志愿者服务里,同时分担楼长的工作量。

每晚,赵依荻都对楼内通知、翻译和配餐安排的文档进行更新。

赵依荻告诉记者,每次需要帮手一起送饭和分发物资的时候,楼里的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地报名替她分担,大家友好互助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她,也成为她愿意坚持做下去的动力。

虽然也有过因为各种繁琐的事情焦虑、崩溃甚至想放弃的时候,但被问及感到最有收获的瞬间,赵依荻表示“这种瞬间还挺多的“。由于封闭期间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点负面情绪有点闷,他们来找楼长聊天的次数多了,赵依荻也因此跟楼里的同学们陆续熟悉起来。当他们陆续离校的时候,赵依荻总会收到一些礼物或者写给她的话。“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其实我也没有白干,就感觉我做的事情大家都是有在看到的,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她欣慰的表示

对赵依荻来说,虽然2022的上半年是“稀巴烂“的,但也是”独一无二“的。”最遗憾的就是没能好好毕业”,她觉得她的青春还算圆满,唯独缺了这一笔。2022的下半年,她将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城市赴京读研。对她来说,这将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旅程,她的青春还在书写。

【微调查】投稿的54名学生中,有7个人表示,他们2022最难忘的回忆或者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做楼长或志愿者。他们,是一代人的缩影。

当各个高校在疫情防控下陷入封闭管理的状态时,这些学生区长、楼长、志愿者们站出来昼夜不宁地为守护宿舍学生们的衣食起居等各种问题忙碌着。就像投稿里的回答里所描述,他们的2022在“混乱中忙碌”,却也有“满满的所得”。

征集数据显示,关于毕业的遗憾就占了投稿者们2022的遗憾的17%。许多毕业生也表示,他们的2022虽然憋屈,但对接下来仍带着希望。根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高校毕业生的规模达到1076万人,创下历史新高。虽然这一届的毕业生面临疫情和毕业的压力,但他们也成了扛起责任和担当的坚强一代。

留学生志愿者美丽:留守境外两年后,来到复旦一同坚守校园

【近镜头】来自泰国的美丽是复旦大学20级国际政治系的硕士生。2020年爆发的疫情导致美丽迟迟无法赴华进入校园,在泰国网课了一个半学期。就在上个学期,她收到可以返校的消息后便期待着能在复旦的实体课堂上修完她剩下的最后一门课、期待着能与老师同学们交流的校园生活。

然而,自2月末来到上海,从入境集中隔离的14+7天,到学校封闭管理前期因无法返校被困在燕园宾馆的一个多月,再到返校之后的准封闭、网格化管理,美丽便一直身处各种形式的隔离中,至6月1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已有113天。她的最后一门课最终也在宿舍网课中结课。

艰难的返校路程、对于毕业和未来的不确定以及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复旦校园,这些似乎都没有停下美丽顽强的步伐。封闭管理期间,美丽的身影一直在复旦校园里随处可见。有时候,她穿着“大白”在留学生公寓区喊楼做核酸,有时候她是开车送饭的送餐员,还有时候是穿着蓝大褂检查出入网格口学生取餐卡的“守门员”。只要网格区内需要帮助,她都站出来协助工作,“因为我已经修完所有课程,其他人可能学业都比较忙”。

美丽似乎成了全职志愿者,她表示“有段时间每天做,3天休息1天,一天2-3个小时”。据她自己的不完全统计,至今已经累计报名了156次志愿者工作。

当被问及为何如此积极投身于志愿者工作,美丽表示,一开始是因为自己关了太久,为了心理状态的健康和毕业焦虑(压力)的舒缓,决定跟朋友一起做志愿者,另一方面是想利用这个机会探索校园、认识更多的朋友。她笑说最初报名开车给留学生公寓区送饭,是因为“还没去过宿舍楼区的最里面,所以我也想趁这个机会逛逛”。

到后来,报名志愿者工作已经成了美丽的习惯。她表示,宿舍群里大家互相帮助的友好精神感染了她,并不觉得自己在提供服务,“大家都是互相帮助”。

做志愿者期间,美丽也得以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和认识不同的学生。她除了认识更多的留学生,从他们口中了解到他们的不满和诉求,也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通过一起做志愿者的经历,她感受到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在疫情下,努力守卫校园是他们的共同目标,也因着这样的共同目标,他们凝聚在一起。

美丽和她结识的志愿者朋友们

这次返校,美丽花了许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成本(机票和隔离费用加起来3万多人民币),最终却只能网课度过这一学期。但她觉得,“在这里算是比在泰国好”,因为她可以有机会在中国的环境里用中文与人沟通,锻炼她的口语水平。虽然持续的隔离经历也让美丽感到非常无奈,但是这样的条件下也让她有了更多自我反思和独处的空间,使之也成长了不少。“当未来回顾这段经历的时候,会觉得还是非常有意义,非常难忘的。”

对于2022年下半年的盼望,美丽希望能够收获更多元化的留学经历。“希望更多的留学生可以返校,这样可以让留学的氛围更多元化”。作为少数目前得以返校的留学生之一,她的心仍然挂念着更大的留学生群体。对美丽来说,留学不应该只是为了提高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她最大的盼望是希望来自世界各国所有的留学生得以返校,多元的文化交流不仅将丰富自己的留学经历,更将丰富学校的国际化留学氛围。

【微调查】据悉,目前复旦有来自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名国际学生,但因疫情原因,在校的仅有300余人。而复旦仅仅只是中国庞大的留学市场在疫情下的一个缩影。

2019年的统计显示,中国的国际学生人数超过10万,分布在全国600多所大学。但2020年疫情伊始,目前除了韩国和少数其他国家收到返校邀请的留学生,大部分留华的国际学生一直无法入境返校,他们留家上学至今已有两年多。失去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活体验和留学经历成了他们青春最大无法抹去的遗憾。

来自投稿的54名学生中,有14名留学生,他们表示,最大的遗憾是因为疫情无法享受在中国的时光。有的未曾来到校园,有的来到校园却因疫情无法体验曾憧憬的留学的生活,还有的匆匆地来、匆匆地告别。

“四年大学,两年疫情,两年的网课家里蹲。最后一学期,买了很贵的机票回来,看到的是遥遥无期的封锁,吃不上上海的美食小吃奶茶了,没机会去迪斯尼、新天地、田子坊、上海的老街转转。 五角场、大学路估计也无缘再逛了。这一趟回来就看了一眼校园,就这样吧,上海再见了。 ”

王宇航:封校期间,我和毕业生朋友们创建了校园播客

【近镜头】“大家好,欢迎来到另眼看旦,我是宇航员。” 这样的开场白,王宇航会在宿舍里重录上好多遍,也成了他的室友们经常模仿的口头禅。

在大学生封校期间,一期校园档播客节目《Vol 04.复旦封楼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在小宇宙播客平台里火了。这一期记录了疫情下的学生个体的聊天类节目引发了许多校内外听众的共鸣,也吸引了许多复旦校内外学子和校友的关注。

这个想要从另一个角度来重新认识复旦的播客频道“另眼看旦”,是由四位即将毕业的复旦新闻学院大四生在封校期间所创建。短短三个月内,已经吸引了948位订阅者。大四新闻系的王宇航作为播客的主持人,也成了大家熟悉的“宇航员”。

在3月初,“另眼看旦”团队对节目的最初想法是希望在毕业这一年能跟朋友一起见见面,吃吃饭,坐着聊聊天,记录下关于复旦的特殊回忆。“我们也没想火,也不会想到后来(学校)就变成了一个全封闭的状态”,王宇航表示。

而在封校状态下,作为新闻学院的学子,他们似乎感受到了更深刻的使命感。问及“另眼看旦”名字的来源,王宇航说它强调的是另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可能是少数的声音,可能是多数的声音,但他就是另一种声音。它还有没有另一种解释方式、另一种解决方法、另一个感受方式?这是我们跟嘉宾们想要一起传递出来的那种感受。我们不惧怕每一种声音,我们需要多倾听以后多去了解,在这种情况之下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建立和自己及周边人的一些联系。尤其是现在的大环境下,我们倾听另一种声音的空间和能力似乎很小,所以我觉得能让另一种声音被听到,并且能够做出一些回应是有意义的。“

2022年4月,在复旦大学进入“足不出楼”的封闭状态后,学生们也因此处于闭塞的信息环境中。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交谈和互动的缺乏;另一方面,是长时间侵泡在朋友圈刷屏的求助信息、负面情绪、物资问题、维权事件等难辨真假的新闻里。身处在这样漩涡中他们,被焦虑和压抑的情绪环绕。

在这样的环境中,“另眼看旦“以一种未被封掉的声音出现,传出一些复旦人的声音。它让不管是在上海还是全国的其他听众都能关注到这一批愿意来讲述些自己真实感受的声音。“虽然录的时候大家都会有很多抱怨或牢骚,但是大家还会回味许多封校期间好玩和感动的事情”,王宇航说道。在苦闷与希望的交织下,他们一边呼唤着自由的生活,一边拥抱着当下的点点滴滴。

在王宇航看来,“另眼看旦”作为封校期间的产物,具有重拾交谈、重新连接的“桥梁”的作用。它不仅是把他和身边的一些朋友通过节目重新联系在一起的友谊的桥梁,甚至也成了促成嘉宾和主持之间成为一对的爱的桥梁。“就觉得还挺开心的。在封校期间,这真的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王宇航打趣道。

直至今日,虽然团队成员都已毕业,但是“另眼看旦”的节目仍再继续传递出复旦人的声音,凝聚着几代复旦人的共同回忆。三个月来,它播出了7期播客内容,累积了13,241的播放量和948位订阅用户。

“另眼看旦“的小宇宙播客页面截图

回顾疫情笼罩下的大学四年,王宇航认为是一个自我整合的阶段。疫情打破了他原以为按部就班的规律,让许多事情被打乱和重组。同时,疫情也给他提供了停下来思考和追问自己内心的空间,让他慢慢找到自我定位,并重新探寻自我。

疫情和网课的经历,让他对学习的看法有所改变。他认为,学习应该是深刻的体验、反思和思考,而不是以考试为目的。因为疫情的原因,远本计划大三进行的交换推到了大四。不想错过交换的经历,又要兼顾毕业实习和论文,王宇航选择了延毕。

而封校这段经历给王宇航带来的最大改变,应该就是他对播客从刚开始不抱争取的心态,到现在播客已经融入到了他的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中。这种改变让他更坚定了自己想从事有关人和人之间联系的职业。

对王宇航而言,他的大学是“真的很自由和青春的大学生活”。虽然身边的朋友会经常调侃他成绩不太好,但他有敢想敢做的精神和冲劲。“我觉得它还在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它不需要有个句号。大学它可能只是一个四年或五年的时间节点,但是它对我的影响和对我的未来的一些轨迹的塑造,是一个很长远的事情。”

现在的王宇航,正在川西进行一份有关自然教育的线下实习。他带着“森林学校”的孩子们到大自然当中,学习大自然的智慧,以及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通过体验找到自己。“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王宇航说。

就像他的播客名字,王宇航真的就像个“宇航员”,航行在世界中探索着照亮世界的可能性。

【微调查】疫情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从2020新冠疫情爆发元年至今,播客行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根据《2021年音频产业研究报告》,在2020年内,专业音频APP数量快速增加,先有喜马拉雅、小宇宙等APP拓展音频市场,后有网易云、QQ音乐等音乐平台开设音频播客新专区,播客行业俨然成为了当下媒体行业的新蓝海。

封校期间,不少校园播客也发展了起来。就小宇宙播客平台而言,2022年3月至5月内关于“封校“的的节目单集就出了106期,它们来自各个高校的62位用户。其中,复旦学生创建的”另眼看旦“、“旦说无妨”代表着疫情下的大学生努力重拾交谈和传递能量的身影。他们记录着疫情下独属于我们的青春模样,给封在校内外的听众带来了力量,抚平了许多人的不安和焦躁。

我们的青春异于常人,因为我的责任重于常人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大学生的大学生活被剥夺、计划被搁浅、行动被禁锢、盛宴难赴、假期如梦……但是我们的青春异于常人,是因为我们的责任重于常人。虽然要与遗憾和不确定性共存,但我们也看到,这代人有这代人的使命和担当。他们扛起守护校园的责任,拥抱着当下的点滴,传递着爱和希望。这段经历让当下的大学生成为抗击新冠疫情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使他们的青春绽放出了独特的光彩。

在不确定性中,参与征集的大学生们对于2022年的下半年,又蕴含着新的希望。他们期盼着疫情的消失、个人的成长、生活的重启和收获。时代的洪流下,没有必然的舒适,也没有永远的苦难。疫情终将过去,而这段时间的历练将成为这代人宝贵的人生财富,成为他们青春蜕变的重要一笔。

投稿的大学生们关于2022年下半年的盼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交大又封校了吗今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