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出处及其翻译?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乙(戈画)”,百钧弩发。

“刁(横折钩)”,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窃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自古以来,所谓“刀锋、笔锋、舌风”,其最重要的莫不过毛笔的笔锋;在“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中,最重要且有价值的仍是书写。曾经秦朝的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时很感叹,感叹的是他的书法缺少骨力。尚书蔡邕去鸿都观看碑碣,去了许久而不复返,感叹它的精妙。以上可以看出,真正追溯道的人是少数的,不明理的人是多数的。近些年来,(很多人)不追根溯源,只根据自己的性情而抛弃道的书写,到最后才想起要了解一下出处,或者(有的人)学习的不够充分,见闻很少,导致最终无法成功,浪费时间精力。(如果)这个人自己并不愿意去追根溯源,感悟自然(ps:即“格物致知”),就千万别跟他再废话谈道了。如今我删改了李斯所写的《笔妙》,润色文字提炼精华,总结出共七条内容,并把他们加以形容,罗列在左面(ps:古人书写是从右到左),遗留给未来的子孙们,把它变成规范化,这也是留给未来的贤人们,(让大家)随时反复浏览。

所用的毛笔,要取崇山峻岭中的野兔毫(ps:即紫毫),最好是秋季的兔毫制作,笔头的规格长约一寸,笔管长为五寸,锋尖齐整,笔腹壮实的才是最好的。所用砚台,取之前刚干涸不久的石头,它们细腻光滑且滞涩,研墨之后墨会浮在砚上且充分体现墨的效果为最佳。用墨采取庐山松树烧的烟作料,加上代郡出产的鹿角胶(ps:书画、武备等诸多领域用胶一般都是动物胶或植物胶,比如猪皮鰾胶、鹿角菜等)而制成,(即使)陈放十年以上,(也会)强硬如石的,可使用。用纸当取东阳鱼笺的品种,质地柔软光洁而滑润,书写时可得心应手。凡学书法,要先学执笔方法,若写楷书(ps:泛意指篆隶楷),执笔距笔头约两寸,若学行书草书,相隔笔头三寸握笔。下笔书写时,无论是基本点画、波折还是有弯曲的地方,都须竭尽全身力气来书写(ps:坐姿极其重要,脚与肩同宽或呈丁字步,与地面撑牢,腰发力,传达到大臂小臂手腕手指笔尖,将笔画送出去)。初学者应当先写大字(ps:大约手掌大小即可),不适宜写小字。善于鉴赏书法神韵的人,不一定可以写出很好的字,善于书写的人,也不一定善于观察书法的神韵(ps:此句较难理解当时的说话语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善于书写的人点画多骨力,不善于运笔的人往往多生肥肉,多骨而少肉的称为筋书,多肉而少骨的叫作墨猪;书写多筋骨的人才能达到很高的造诣,乏力少筋的字属于败笔病体。写字的人,要一一按照上面所说的内容加以练习。

         犹如高山上坠下的大石,好似砸到下面瞬间崩裂开!(,发出巨大的声响/震动)。

 上面七条,就是上面我提到的用笔锋出入斩斫阵势图。执笔方法则有七种:有的人心急但下笔稳,有的心稳但下笔急,有的人心与手配合不好,有的人没有意的酝酿就开始写;有的人握笔很远而且书写很急,而往往先酝酿笔意再书写的才能写出佳作。还有六种用笔,即是:结构圆备如书写篆书笔法,飘飏洒落似书写章草,欹侧险峻同书写八分之势,轻盈妍媚宛若书写飞白之体,正直挺立好比鹤头书(ps:也叫鹤书。指古时用于招贤纳士的诏书,是当时的一种书体),郁拔纵横颇具书写古隶气韵。要是确实做到胸有成竹,那么勿论书写什么宇,都能使其各具象形神采,自然就会进入奇妙境界,而书道深奥之理也就可以完全掌握了。东晋永和四年(公元三四八年),上虞制记。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干研黑,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不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竖,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每作一勾,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状如惊龙之透水,激楚浪而成文。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余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泰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我们平时)所用纸张,即是行军图/阵地;毛笔乃手握兵器;墨块就是身着铠甲(ps:我理解这里指的是没有研磨过的墨块,像甲片);砚台则有如城池一般;我们内心的思想(ps:意。)如同大将在号令三军;平时的基本功就是辅助大将的副官;汉字的间架结构形成谋略;行笔的起落(力量、速度等)直接影响到了整个战争的局势;线条的前进与后退就像是发号施令;而每每转折处即是杀戮!下笔要调和;顿笔则是收敛的按。刚开始学习书法,不会轻易表现出字的精髓,于是初遍临摹要注重笔画的准确性;二遍临摹则略得些许字势;三遍临摹逐渐抓住这个字的根源(ps:并非要与原帖一致。);四遍临摹再将其润色使拥有遒劲感;第五遍则在前者基础上增加收缩与挺拔的效果(ps:我理解为“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如果书写的结果不够自然,就要继续加以练习不可放弃,多写几行。等到真正创作的时候,由于要书写出灵动、顺滑、有力量感的线条,那就很难去计算要练多少遍了。

但凡想要写书作的人,从研墨开始就要聚精会神地静思了。(思的内容比如)把接下来想写的字形、大小、间架结构、阴阳、筋骨等提前设想好。意象要在书写之前安排好,然后才能去书写。如果众多线条儿出现雷同,长得都像算筹一样的前后齐平,就不能称之为书法,只能说是笔画的笔法还算过关。以前锺繇的弟子宋翼经常这么写,锺繇就呵斥他。于是宋翼三年不敢见锺繇并下决心改正。最终他每写一波(挑儿)都有三折;每写一个竖画,都以藏锋而为之;每写横画就如排兵布阵般深不可测;每写戈画就像数不清的弓弩同时射出一样有震慑力;每写点画,又像高峰坠下大石;每写一钩,其力量有如钢铁一般坚硬,笔画与笔画的牵丝就像万年枯藤一样苍茫古朴有韧劲。每一次的收放就像行走中的人又巧妙地停住下来。字的气势如水上腾跃的惊龙,随即拍打出像《楚辞》一样精彩绝伦的浪花!

(ps:“算子”的理解:即算筹,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

(以上说的都是真书,)如果想学草书,那就另有别的方法了。在上文所说内容基础上(ps:“须”有递进的含义。),起笔的时候速度要缓,而越靠近收尾时速度越快(ps:但不可太快,线条会飘,后文有写到),字体线条要呈龙蛇之态,互相勾连而不间断。同时,要更加注重线条力量感、起伏错落感。书写时线条仍不能(像算筹一样)产生雷同。每个汉字中都会有发力点,而这个发力点将成为接下来的笔画/字的总终点(ps:即为下一笔起点,牵丝连带的意思)。然后按照这个终点,用空中摇笔的方式(连接下一个点)来书写(ps:羲之的用笔似弹跳,颜鲁公用笔如锥画沙,是压住笔行进的,与老王的笔法不同。所以这里的要笔应是弹跳笔法)。草书的笔法中也同时要含有篆书、八分书、古隶等笔法相掺杂。此外,也不得急于书写,这会导致墨不入纸,线条浮于表面。如果是因为着急所书写,会显得功力浅薄,用笔轻浮随意。

(ps:“竟”的理解:《说文》:乐曲尽为竟。从音从人。《说文注》:乐曲尽为竟。曲之所止也,引伸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

只有章草和行书等,不需要用此办法。只需用“波”的办法书写就行了,但这个“波”没有磔(ps:我的理解是,比如行书长横,是弧线的,代表筋骨,也代表“波”,但此波不出燕尾。)。在八分书中还有一种波称之为“隼尾波”,锺繇的《泰山铭》和曹丕《受禅碑》中均现过这样的笔法。学书的步骤,先要将八分书、章草的笔法融入到隶书当中,使其产生一种意象、金石气、书卷气。若没有这个步骤直接练字就没有这种感觉。我年轻之时,学卫夫人的书法,认为自己即将有了很大的能耐。可当我开始渡江向北游览名山大川,看见李斯、曹喜等人的书法,又看见锺繇、梁鹤的书法,去洛阳又看见了东汉蔡邕的《熹平石经》三体,又从哥哥王洽的老家看见了东汉张昶[chǎng]的《华山庙祠堂碑》,才知道学习卫夫人的书法只是浪费时间,于是更换了自己的老师,向这些碑碣学习。

两篇文章的课程分析详情请见《集王圣教序》系列课程第三、四节课。

}

1、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是(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作者】苏轼 【朝代】宋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琵琶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慎思笃行 格物致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